「天命」不應該是陰陽學的定義,本書嘗試做不一樣的詮釋。所謂「湯武革命,順天應人」,「應人」是必要條件,「順天」則是充分條件。
得人心,才能得天命。對應現世,你怎麼看?如何思考、決策下一個扭轉關鍵? ……
從公孫策的「贊」和「覘」,你可以看到迥然不同的有趣觀點。
※ ※ ※
覘,是窺探的意思。「覘」天命卻不是要偷窺,
而是不要只看歷史的表面,嘗試深入探索「天命」源何而來。本書選擇了五位開國君主,都是因為前朝天命終結而興起,其中只有曹操未能建立「天命」,另外四位:劉邦、劉秀、李世民、朱元璋則各自建立了一個長久的王朝,並也因此而贏得了撰史權,於是史書上充斥關於他們的各種神蹟,要做為其「天命」之佐證。
但果真是因為生有異象,所以王者不死嗎?
還是他們在關鍵時刻「做對」了什麼?
書中所要「覘」的,就是這些開國君主在關鍵時刻,面對機會出現(好運或危機)時所做的決斷。他做了什麼或沒做什麼?是在怎樣的情境或心境之下,依循怎樣的思考做出決定?
而曹操,正是一個對照。他距離一統天下僅一步之遙,功業更絲毫不遜於另外四位,為什麼他可以稱帝而終其一生不稱帝?
★本書在歷史論述中,除保留了引用經典史書的「原典精華」,另增加「贊」和「覘」兩個單元。「贊」是評論,近似史書作者的曰、言;「覘」是覘探當事人在當下的心境,和他做成決定、採取作為的思考因素。讀史,每回都有不同觸發與智慧收穫,好玩就在這裡!
※ ※ ※
◤本書作者、歷史評論家公孫策說:「用這樣的方式說歷史故事,其實是希望帶動一種學習歷史的方法。進入歷史情境,體會前人當時的心境,探索他們導致成功或化險為夷的決策思考──當時局勢中,何者可為,何者不可為?甚至該賭、不該賭?這是可以學到,而且有事實結果可以驗證的。」◢
【專文推薦】
湯明哲 前臺大副校長
蔡明介 聯發科技董事長
【好評推薦】
陳嫦芬 臺大財金系教授
趙少康 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
作者簡介:
公孫策
知名專欄「去梯言」作家,擅長借用歷史典故,批判政治亂象,針針見血,將「以史鑑今可以知興替」的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著有:《勝之道:十位名將與十場戰役印證孫子兵法致勝思維》、《大唐風:帝國盛極而衰 詩人隨波浮沉》、《夕陽紅:百位三國英雄勾勒成敗興衰》、《黎民恨:王莽篡漢到光武中興的人心離變》、《大對決:秦末真假英雄的權謀與爭霸》、《英雄劫:春秋時代南方三國的恩怨情仇》、《去梯言:歷史之眼看台灣》、《水滸傳教你職場生存術》、《西遊記教你職場不敗術》、《冰鑑識人學》、《跟康熙學策略》、《公孫策說唐詩故事》、《公孫策說名句故事》、《史記經典100句》、《戰國策經典100句》等書。
公孫策此番發願,以4年時間在網路上連載1000個歷史故事,目前已經發表超過目標,仍繼續寫作中。繼2011年《英雄劫》、2012年《大對決》、2014年《黎民恨》、2015年《夕陽紅》、2016年《大唐風》、2017年《勝之道》之後,2019年要帶領讀者一起覘探天命,收穫先哲賢者的智慧相關著作:《勝之道:十位名將與十場戰役印證孫子兵法致勝思維》《大唐風:帝國盛極而衰 詩人隨波浮沉》《大對決:秦末真假英雄的權謀與爭霸》《西遊記教你職場不敗術》
章節試閱
〈導讀〉
釋「天命」
「天命」不應該是陰陽學的定義,本書對「天命」嘗試做不一樣的詮釋。
上古時代有信仰而無宗教,農業民族凡事看老天的臉色,於是人們信仰「天」。而地上的政權為了鞏固它在人民心中的正當性,乃宣稱自己得到「天命」。
堯舜時代的禪讓制度,不必託言天命,因為人心(四方部落)認同舜、禹最賢能,他倆繼承堯、舜為領袖理所當然。可是,禹死後,四方部落不歸向禹所指定的繼承人益,而歸向禹的兒子啟,因為啟比較賢能,卻就此走入君主世襲。
夏朝傳到桀,桀暴虐,商湯伐桀是順應人心,但是夏朝建立既久,人心認同夏朝有「天命」,商湯要顛覆夏朝的正統,於是在誓師之時說「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凱旋之時又說「敢昭告於上天神后」,意思是夏朝失去了天命,並於人心廣植「商朝有新天命」的觀念。後來商朝傳到紂,紂暴虐,周武王伐紂,同樣模式再現,「商罪貫盈,天命誅之」。
簡單說,所謂「湯武革命,順天應人」,「應人」是必要條件,「順天」則是充分條件。
到了春秋時代,周天子淪為名義上的諸侯共主,雖然已經毫無實力,可是當楚莊王向周王室「問鼎」時,王孫滿仍能理直氣壯的回答「天命未改」。
◤原典精華
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桀有昏德,鼎遷於商,載祀六百。商紂暴虐,鼎遷於周。……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左傳‧王孫滿對楚子》◢
楚莊王當時討伐戎人得勝,班師途中將大軍開到雒邑城外示威,派出使者向周天子「問鼎」,王孫滿對楚使說:「重點在德而不在九鼎,周王室雖然式微,天命卻還沒改變,不是你們楚王可以問的。」王孫滿這番話點出了一個鐵則:前一個「天命」若尚未終結,就沒有下一個「天命」。
直到秦始皇削平六國,周朝的「天命」才結束了。秦始皇得了天下後,用和氏璧鐫刻一方傳國璽,璽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目的當然是為了彰顯秦朝建立是擁有「天命」的,可是這方傳國璽卻在十五年之後就呈獻給了劉邦。劉邦拿到了傳國璽,並且擊敗項羽得到天下,但是漢朝的「天命」卻不是因傳國璽而建立,是因為西漢政府的治理得人心,國祚延續了兩百多年。
於是前述的鐵則有必要做一些修改:周的天命告終,而秦的天命不能建立,漢朝才有了機會。必要條件「應人」雖然不變,但充分條件「順天」不同了:「天命」不是製造神話或擁有傳國璽就能建立,必須年祚夠久,而年祚久遠則建立在治理得人心上面。漢朝董仲舒說得最明白:「天之生民,非為王也;而天立王,以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樂民者,天予之;其惡足以賊害民者,天奪之。」簡單說,就是得人心才能得天命。
本書五位主人翁都是在前朝失去「天命」,兵革四起的情勢下,贏了逐鹿大賽,後來也能長治久安,乃建立了「天命」。
公孫策
二○一八年冬
……………………………………………………
4-6、貞觀之治──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四夷君長向唐太宗上「天可汗」那一年,大唐帝國也迎來第一個豐年──貞觀元年關中鬧飢荒,二年全國多處蝗災,三年關中水災,「是歲,天下大稔(稔,穀熟;大稔,豐收)」,貞觀之治可以說是從貞觀四年開始。
對老百姓而言,頡利成擒的軍事勝利相較於內政上的成就,不過是錦上添花而已:流散者都回到鄉里,米價一斗不過三、四錢,全年判死刑者二十九人;東到大海,南到武嶺,都外戶不閉;行旅千里可以不帶糧食,途中不愁買不到食物。這是貞觀之治的社會剪影,用今天的語言來說:人民安居、物價低廉、社會祥和、治安良好、物資不缺,老百姓夫復何求!
唐太宗當時對長孫無忌(長孫皇后的哥哥,宰相之一)說:「貞觀之初,有人建議我總攬權威,以刑法治國,而且要對四夷展現武力。唯獨魏徵勸我偃武修文,認為只要中國安定,四夷自然順服。我採納了魏徵的意見,乃有今天的成果,只遺憾封德彝沒能看見!」
這番話說的是唐太宗剛即位時的一次「御前辯論」:
唐太宗對群臣說:「國家經過大亂之後,恐怕老百姓不容易教化。」
魏徵說:「不是這樣,老百姓安逸久了反而難教,經過戰亂之後的愁苦百姓容易教化,猶如飢餓的人容易餵飽(不挑食)的道理。」
封德彝出面反對:「三代以下,人性漸漸惡化,秦代用刑法,漢代王霸兼用,不是不想教化,是純用教化無法治理人心。魏徵是書生之見,不識時務,如果採納他那一套,國家恐怕敗壞。」
魏徵反駁:「每一代有一代的治理方法,因此大亂之後常有大治。如果說上古以來人心持續不斷惡化,那今人豈不都成為鬼魅了?」
唐太宗最後決定採納魏徵的意見。
◤贊
這個辯論過程,似乎是《貞觀政要》裡最普遍的君臣對話場景,然以其發生於貞觀元年,因此意義深遠:
封德彝當時官居右僕射,等同首席宰相。他是關隴集團的核心分子,最初在隋煬帝身邊,後來跟隨宇文化及流竄;投靠李淵後,遊走於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但李世民即位為唐太宗,仍然予以高位──他是「永遠的執政黨」。
關隴集團的基本價值觀是崇尚強權,誰的拳頭大、槍桿子多就當老大,他們完全不吃「教化」這一套。而魏徵是巨鹿(今河北鉅鹿縣)人,被歸於關東、山東的漢人儒家一派。魏徵跟封德彝的論戰,等於是唐朝廷的兩條路線之爭,魏徵一個人要對抗整個關隴集團。
唐太宗最後採納魏徵的路線,其實需要很大的決心與抗壓性(抵擋關隴集團的壓力),所以才有「遺憾沒能讓封德彝看見」這種語氣。◢
魏徵跟唐太宗的另一次對話,則充分展現了唐太宗的「英明」:
唐太宗即位不久,嶺南州府上告「高州總管馮盎(隋末曾經割據嶺南八州的軍閥)叛變」達十餘次,太宗決定派右武衛大將軍藺謨等將領動員江南道、嶺南道數十州兵馬前往鎮壓。都已經箭在弦上了,魏徵卻表示不同意見,認為馮盎「反狀未成,未宜動眾」。
太宗問:「怎麼說?」
魏徵說:「馮盎如果真造反,必定分兵據險,攻掠州縣。如今告他造反的報告已經很多且很久了,卻沒有報告說馮盎的兵馬攻打了哪些縣城,顯示他並非真正造反。各州縣既然告他狀,陛下又不派遣使節前往安撫,他畏死,所以不敢入朝。如果派出親信大臣示以至誠,必定可以不動干戈而免除戰事。」
於是唐太宗派出使節前往嶺南宣撫,馮盎隨即命兒子馮智戴隨使者到長安朝覲(交出人質以示忠誠)。唐太宗說:「魏徵這個建議勝過十萬大軍啊!」
四年後,嶺南諸洞獠造反,擁眾數萬人,馮盎以自己所掌控的軍隊二萬人予以平定──魏徵當初的建議等於又添了十萬大軍!
◤贊
魏徵這一次「對抗」的是已經整裝待發的軍方,難度更高(出征對將領而言等同發大財)。唐太宗在聽了魏徵的分析之後,有足夠的智慧立即領悟「我被那些地方官矇了」,而且能立即收回成命,改弦易轍,不怕被將領認為「皇帝耳根子軟,輕易更改成命」。
所以稱他「英明」:英就是知錯的睿智,明就是分辨黑白的能力。
事實上,整個「貞觀之治」就建築在唐太宗的英明上面。所謂「君明臣直」,君不明,臣哪敢直?
直臣碰上昏君只有一個下場──腦袋搬家。◢
歷史上常將唐太宗與漢武帝並稱,他倆最大的差別在於:漢武帝完全承襲父祖留下來的基業(文景之治),而唐太宗經歷了打天下的艱辛過程。
此所以《貞觀政要》中,唐太宗第一句就是「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這在漢武帝身上是看不到的。此亦所以在渭水橋與頡利可汗對話之後,頡利貢獻馬三千、羊萬口,可是太宗不接受,卻要求突厥放歸被擄去的人口。
到貞觀三年,從塞外等地返還的人口計一百二十萬之多──唐太宗深切明白人口是生產的基礎,而人心是團結的基礎,他能接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說法,而漢武帝不可能。
◤原典精華
太宗謂侍臣曰:「……可愛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
魏徵對曰:「……『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陛下以為可畏,誠如聖旨。」──《貞觀政要‧政體》◢
唐太宗說:「當皇帝讓人民幸福,人民就會擁護他,如果讓人民痛苦,就會遭人心背棄而垮台,箇中道理值得敬畏。」
魏徵回答:「國君好比船,人民好比水。水能載舟,也能覆舟。陛下認為這道理值得敬畏,確實英明。」
貞觀名臣雖多,但幾乎只成就了一個魏徵。事實上,是唐太宗選中了魏徵,而魏徵也夠聰明,能夠「配合演出」,成就了李世民的千古明君形象:
說一下魏徵來歷,他堪稱隋末逐鹿大戲中的「跳槽冠軍」:歷事元寶藏、李密、李淵、竇建德、李建成,李世民的「敵陣營」他幾乎都待過了。或許就是這個緣故,玄武門兵變之後,李世民問魏徵「你為什麼離間我們兄弟感情」,魏徵的回答幾乎是豁出去的。
◤原典精華
初,洗馬魏徵常勸太子建成早除秦王,及建成敗,世民召徵謂曰:「汝何為離間我兄弟!」眾為之危懼。
徵舉止自若,對曰:「先太子早從徵言,必無今日之禍。」
世民素重其才,改容禮之,引為詹事主簿。──《資治通鑑‧唐紀七》◢
當李建成還是太子時,魏徵擔任洗馬(又稱冼馬,太子侍從官員),好幾次勸太子「及早除去秦王」,等到玄武門兵變後,李世民當了太子,把魏徵叫來,質問他:「你為什麼離間我們兄弟感情!」魏徵舉止如常,說:「先太子(李建成)如果早聽我的話,就不會遭到今天的禍事。」李世民一向敬重魏徵的才能,聞言改變態度,以禮待之,聘他為詹事府(總管太子宮事務)文書主管。
就在那一刻,魏徵發現「李世民需要他」,而且領悟李世民需要他扮演特定角色,於是傾力配合演出。
◤贊
李世民需要一個幫他建立自己大度容諫形象的臣子,而魏徵過去一直是「敵人」,且跟關隴集團完全沒有關係,如此條件是房玄齡、杜如晦都不具備的。
也就是說,李世民透過魏徵,贏得了歷史名聲。這一點,曹操也很想要,可是曹操沒有一個「魏徵」,或者說,曹操的智慧不及李世民,沒有刻意製造一個。重點更在於,李世民建立了一個「天命」,而曹操沒有。
當然,不能因此而否定李世民的英明與貞觀之治的偉大,畢竟那是中國歷史上,人民最幸福又最具光榮感的一段時期。◢
……………………………………………………
5-1紅軍起義──小和尚成了副元帥
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有著很多面貌:成吉思汗一統歐亞大陸的霸業、馬可孛羅眼中的東方先進大國、馬致遠(元曲大家)筆下的士大夫象牙塔……,事實上,當時大多數的中國人都在水深火熱之中──蒙古官員的貪汙腐敗跟元帝國的軍事武力一樣空前,甚至小到製造一張弓,都要受到好幾個官員的「監製」,每一個人都要從那張弓上面榨取一些好處,以維持自己的享受。漢人和南人都心知肚明,所有的苦難都來自「韃子」,除非趕走韃子,否則暴政不會終止。
因此,當白蓮教以「明王出世,彌勒降生」號召群眾起義,立刻風起雲湧。更恰巧的是黃河決口改道「奪淮入海」,洪水沖毀了六百里狹長地帶上的所有田地、村莊,數十萬無家可歸的飢民,為義軍提供了無窮兵源。
白蓮教的起源是佛教淨土宗,經過白蓮宗、彌陀宗的演化,中間摻入祆教、景教、摩尼教等外來宗教元素,在元末成為飢民的來世寄望。他們寄望彌勒降生可以拯救蒼生,並在彭瑩玉的奔走傳布下,形成許多股反元「紅軍」。
朱元璋就出生在這個時代,他為了餬口寄居皇覺寺,皇覺寺僧多粥少時,他也曾出外雲遊(實質意義是托缽乞食)三年,回寺後眼界開了,心也大了,消息也靈通了(雲遊時結交的朋友),聽說附近濠州(縣治就在鍾離)被紅軍攻下,頭目是郭子興、孫德崖、張天祐等,朱元璋於是決定就近投軍。
濠州紅軍屬於「東路紅軍」,韓山童出師未捷身先死,劉福通擁立他的兒子韓林兒為「小明王」,國號宋。江南義軍雖多以小明王為名義上的領袖,實質上則各自獨立,郭子興和孫德崖就是兩支獨立紅軍,聯手攻下了濠州。「西路紅軍」領袖徐壽輝占領長江中游,自行稱帝,國號天完。
朱元璋到了郭子興大營,由於他身材高大,面貌極有特色(滿臉麻子),這副醜像卻讓郭子興對他印象深刻,復因朱元璋表現不俗,很快就被任命為親兵十夫長,也就是在大帥身旁當差。郭子興對朱元璋有了更深的瞭解之後,將自己的養女馬氏嫁給了他,馬氏就是後來的馬皇后,元璋也是這時改的名(以前名叫朱重八),還多了一個字「國瑞」。
濠州城內此時有「二王、五元帥」(其實都是游擊隊,隨頭目高興用什麼稱號),彼此之間互不相讓,只有在元軍來攻時團結守城,平時摩擦衝突不斷。朱元璋見此狀,決定應該要有自己的部隊,於是回到家鄉募兵。不到十天,募到七百多人,兒時伙伴徐達、湯和都來加入,朱元璋升為鎮撫,一躍而為帶兵官。
◤覘
小和尚胸懷大志於此時看出:才脫離寄身佛寺轉而投軍(換一個不愁吃飯的地方),很快就成為大帥貼身親兵,又成了大帥的乾女婿(軍中稱他「朱公子」),如果是普通角色,多半是春風得意,一邊驕其同袍,吹噓尊大;一邊仰承上意,唯恐失寵;但朱元璋不是這等角色。
當時的紅軍山頭林立,說好聽是起義軍,說不好聽是土匪。一般土匪在攻占城池之後,多半滿足於吃香喝辣的現狀,朱元璋回鄉募兵,很顯然是想要做「義軍」的事業,而不想當「土匪」。然而,新兵都是因為沒飯吃而來,進了濠州城,耳濡目染,很快就融入那個「土匪文化」,不能「配合」朱元璋的大志。
同時,朱元璋看得很清楚,當時的濠州城是「一個埤塘五條龍」,留在那裡肯定沒有前途,當個蝦兵蟹將對著泥鰍耀武揚威不是他要的。於是他將七百人部隊交出,自己帶著包括徐達、湯和等二十四位弟兄(想必經他篩選過,能夠「配合」他的大志),南向經略定遠(今安徽定遠縣)。◢
定遠當地有一些變民軍,幾乎都處在一個相同困境:缺糧。朱元璋用不同方法收編了三個山寨:「驢牌寨」是誘執其帥,得壯士三千人;又招降「秦把頭」,得八百人;夜襲「橫澗山」,降服二萬人。這次定遠行動除了收編二萬多軍隊,更大的收穫是人才來歸:一組是馮國用與馮國勝兄弟,另一位是李善長。
馮國用跟朱元璋交談,確定了「先取金陵」的戰略;李善長初見朱元璋,就勉勵他效法漢高祖劉邦,「平天下,拯斯民於水火」。事實上,李善長絕非拍馬屁,他本人也效法蕭何,不但是明朝開國第一功臣,更是建國以後建立帝國制度的首席宰相。
憑著在定遠收編的軍隊,朱元璋攻下了滁陽(今安徽滁州市內),此時消息傳來,郭子興跟濠州其他王、帥不和,差點被殺,於是朱元璋將郭子興迎至滁陽。郭子興自稱滁陽王,但滁陽事實上是朱元璋的地盤,郭子興甚至一度「沒收」朱元璋的兵權,朱元璋都沒有怨言,反而態度愈發恭敬。
直到元朝宰相脫脫領兵攻打張士誠,攻克高郵後,分兵包圍六合,兩地都在滁陽附近,張士誠向郭子興求救,諸將都不敢前往,只有朱元璋願意帶兵往援。後來元兵轉向攻打滁州,朱元璋在滁水畔設伏,令前軍佯敗,引誘元兵渡河,然後朱元璋發動伏兵,滁陽城中軍隊也鼓譟而出,元兵敗走。經此二役,滁州軍隊漸漸心向朱元璋。
郭子興的兩個兒子認為必須除掉朱元璋,陰謀在酒中下毒,害死朱元璋。可是消息走漏,到了宴會那一天,朱元璋跟二郭一同前往,途中突然坐騎躍起,抬頭看天若有所見,然後罵二郭:「我哪裡對不起你們?剛才空中有神人告訴我,你們要在酒中下毒害我!」嚇得兩位小郭汗流浹背,從此不敢動念害朱元璋。
滁陽城糧食快吃完,朱元璋勸郭子興攻取和陽城(和州州治,今安徽和縣),跟元兵幾番拉鋸,攻下後又失去,元兵追至滁陽,派人招降。朱元璋命四門守軍集合於南門,造成街市壅塞,元兵使者從南門進入,晉見郭子興。諸將多半建議殺了使者,朱元璋說:「殺了他,對方會以為我們怕了,才滅他的口,那將會促使他們攻勢更急。不如用大話唬他,然後放他回去,對方將會有所顧忌而不敢前進。」郭子興採納了這個意見,隔天,元兵果然退去。這時朱元璋趕緊收拾敗兵,急攻和陽城,城下,郭子興任命朱元璋為和州總兵。
◤贊
朱元璋忍氣吞聲事奉郭子興,因為他知道自己出身卑微,即使兵是自己的,城是自己打下來的,但是諸將都清楚自己的來歷,必須有郭子興的派令,才能讓全軍聽令。這一點,跟曹操需要漢獻帝(才能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情況相近。
而他縱放元軍來使的理由,卻跟唐太宗不放突厥來使的理由恰恰相反,那是因為面對的狀況相反:當年突厥兵已經打到長安城下,認定唐朝兵力不足,所以李世民只能正面迎敵,不能退縮;而元兵是追擊敗兵而到了滁州,不清楚城內兵力,所以朱元璋可以唬他。◢
朱元璋的忍耐終於在郭子興死後看到效果,郭子興麾下軍隊至此已經都願意接受朱元璋指揮。
可是朱元璋卻不能成為元帥,因為紅軍精神領袖小明王韓林兒(其實是劉福通)派使節到和陽宣讀詔命: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為元帥,郭子興的小舅子張天祐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
僅僅三年,投軍小和尚已經成為副元帥,確實不容易。但是,此時的朱元璋已非吳下阿蒙,說:「大丈夫怎麼能夠受制於人呢?」不接受詔命。
〈導讀〉
釋「天命」
「天命」不應該是陰陽學的定義,本書對「天命」嘗試做不一樣的詮釋。
上古時代有信仰而無宗教,農業民族凡事看老天的臉色,於是人們信仰「天」。而地上的政權為了鞏固它在人民心中的正當性,乃宣稱自己得到「天命」。
堯舜時代的禪讓制度,不必託言天命,因為人心(四方部落)認同舜、禹最賢能,他倆繼承堯、舜為領袖理所當然。可是,禹死後,四方部落不歸向禹所指定的繼承人益,而歸向禹的兒子啟,因為啟比較賢能,卻就此走入君主世襲。
夏朝傳到桀,桀暴虐,商湯伐桀是順應人心,但是夏朝建立既久,人心認同...
推薦序
向開國君主學習關鍵時刻的戰略思維
文 / 湯明哲(前臺大副校長)
公孫策是我好友,滿腹經綸,通古達今,經常在媒體上引用中國歷史故事和現在時事互相印證。只要人性不變,歷史的故事會常常重演,因此我們可以從故事中歸納出行為的通則。這一次,公孫策費盡心力,選了五位開國君主,寫了五個案例,其實創業者和開國君主碰到的環境類似,所以我們可以從創業者的角度,學到創業的關鍵成功因素。
我個人教企業管理三十年,認為企業要成功,一定要「識人識勢,適人適事」。本書中五位開國君主都滿足了這八個字。所以關鍵成功因素,一定是關鍵人才的掌握。這些開國君主個個成功,也都有重要的謀士在旁協助運籌帷幄,訂定戰略;至於執行上,則當然要靠勇猛的武將來執行。
《孫子兵法》有云:「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創業的英雄,和開國君主一樣,首先要有清晰的謀略(Strategy Clarity),而不是埋頭苦幹。就像書裡面所介紹的開國君主,要先看清楚在群雄併起的競爭環境中,每個英雄的個性如何,資源如何,與其他英雄間的利害關係為何?然後形成戰略,先要跟誰結盟,要先打誰。這就是「謀」的功夫。創業者也是一樣,要先看清楚產業的競爭生態,各公司中間的利害關係為何,資源為何,如何借力使力,再形成競爭策略。
開國君主和創業英雄一樣,都有偏見和盲點,所以要和謀士討論,形成獨特的觀點,才能異軍突起,成就一番事業。大陸電商平台阿里巴巴的馬雲也說過:「戰略,戰略,七分略,三分戰。」所以企業一定要先形成策略,再殺入市場。要不然,就成為本書故事裡有勇無謀的項羽了。
書中這五位開國君主也都有瀕臨戰死的經驗,但個個都死而復生;創業主也是一樣,必須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機會,冒極大風險,置之死地而後生。如果只是冒尋常的風險,太多人都可以做了,成就不了大事。因此,如何死而復生,就是創業者要面對的問題,而書中每個梟雄都有類似經驗,值得讀者細細體會。
除了人才之外,開國君主也需要資源才能打仗,如何獲得資源,借力使力利用別人的資源,和創業主一樣,也要仔細規劃。書裡面也提供很多案例供大家學習。
開國君主面對的競爭環境瞬息萬變,這點也跟創業主一樣。每個君王面對變動的環境都有不同的判斷和反應,有的因勢利導,有的反其道而行,如何做正確的決策,當然不可一概而論,每個創業主應該向這些開國君主學習,畢竟他們都是從危險的環境中獲得最後的勝利。
本書看似一本歷史小說,但其中的真人真事,很多可以應用到企業決策的原則,真的值得企業管理高階人員好好細讀、體會。作者將複雜的歷史故事以流暢的文筆寫得絲絲入扣,令人不忍釋手,絕對是讀者快樂的知識之旅。
(本序作者為麻省理工學院企管博士,曾任臺大副校長,現任臺大國際企業學系教授)
……………………………………………………
〈推薦序〉
歷史和企業都是人才演出的結果
文 / 蔡明介(聯發科技董事長)
本書中這幾個故事,若從策略角度看,就是關鍵時刻做了或沒做什麼,這和企業策略大師邁可波特的策略精義「在於決定做和不做什麼」是完全符合。
在王朝爭戰中,針對不同時空環境下,決定做或不做什麼,當然脫不了關鍵人才在當下的策略檢討與決定。這也吻合現代企業,領導者與核心人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畢竟歷史故事與企業也都是人才演出的結果。
「重要的是策略行動,不是策略企圖心。」從企業管理的角度,看這幾段歷史,也印證策略之後的行動才更重要,畢竟有策略沒行動就是空談了。
喜歡讀讀歷史,也在工作上有領導人或被領導者都可以看看此歷史故事……特此為推薦。
向開國君主學習關鍵時刻的戰略思維
文 / 湯明哲(前臺大副校長)
公孫策是我好友,滿腹經綸,通古達今,經常在媒體上引用中國歷史故事和現在時事互相印證。只要人性不變,歷史的故事會常常重演,因此我們可以從故事中歸納出行為的通則。這一次,公孫策費盡心力,選了五位開國君主,寫了五個案例,其實創業者和開國君主碰到的環境類似,所以我們可以從創業者的角度,學到創業的關鍵成功因素。
我個人教企業管理三十年,認為企業要成功,一定要「識人識勢,適人適事」。本書中五位開國君主都滿足了這八個字。所以關鍵成功因素,一定是...
作者序
什麼是覘天命
覘,是窺探的意思。書名「覘」天命卻不是要偷窺,而是不要只看歷史的表面,嘗試深入探索「天命」源何而來。但由於天命實在深奧難測,於是只能達到「覘」的層次。
史書上一再出現一個詞「王者不死」,意思是,某人係天命所歸,所以能大難不死,甚至屢屢逢凶化吉,想要害他的人都不成功,因此說他是上天注定的「王者」。可是這個說法是倒果為因,其實是某人在群雄逐鹿天下的淘汰賽中贏得了最後勝利,其他逐鹿對手都死了、投降了,而他沒死、勝利了,他才成為王者。
本書選擇的五位開國君主,都是因為前朝天命終結而興起,其中只有曹操未能建立「天命」,另外四位:劉邦、劉秀、李世民、朱元璋都建立了一個長久的王朝。且因此他們也贏得了撰史權,史書上於是充斥關於他們的各種神蹟,例如:母親與龍交合而生、相貌隆準日角、黃龍現身出生地、出生時二龍戲於門外、生產時紅光滿室等,也是要為他們的「天命」做佐證。(本書對「天命」的詮釋請見導讀)
然而他們確實屢次逢凶化吉,難道真是因為生有異象、王者不死嗎?還是他們在關鍵時刻「做對」了什麼?本書要「覘」的,就是他們在關鍵時刻,面對機會出現(好運或危機)時所做的決斷。他做了什麼或沒做什麼?是在怎樣的情境、心境之下,依循怎樣的思考做出決定?至於曹操,正好是一個對照,他距離一統天下可說只差一步之遙,他的功業更絲毫不遜於另外四位,那麼,他又為什麼可以稱帝而終其一生不稱帝?
為此,本書在述說歷史中,增加了兩個單元「贊」和「覘」,前者是評論,近似史書作者的曰、言,後者是覘探當事人在當下的心境,和他做成決定、採取作為的思考因素。
用這樣的方式說歷史故事,其實是希望帶動一種學習歷史的方法。錢穆先生說:「讀歷史要在現實中找問題,到歷史裡尋答案。」然而時空迥異、人事殊非,想要複製前人的成功,事實上不可能,但是進入歷史情境,體會前人當時的心境,探索他們導致成功或化險為夷的決策思考──當時局勢中,何者可為,何者不可為?甚至該賭、不該賭?卻是可以學到,而且有事實結果可驗證的。
所謂「覘天命」,就是這個意思。
公孫策
什麼是覘天命
覘,是窺探的意思。書名「覘」天命卻不是要偷窺,而是不要只看歷史的表面,嘗試深入探索「天命」源何而來。但由於天命實在深奧難測,於是只能達到「覘」的層次。
史書上一再出現一個詞「王者不死」,意思是,某人係天命所歸,所以能大難不死,甚至屢屢逢凶化吉,想要害他的人都不成功,因此說他是上天注定的「王者」。可是這個說法是倒果為因,其實是某人在群雄逐鹿天下的淘汰賽中贏得了最後勝利,其他逐鹿對手都死了、投降了,而他沒死、勝利了,他才成為王者。
本書選擇的五位開國君主,都是因為前朝天命終結而興起,...
目錄
〈總 序〉三十本經典,一千個故事
〈推薦序〉向開國君主學習關鍵時刻的戰略思維
〈推薦序〉歷史和企業都是人才演出的結果
〈作者序〉什麼是覘天命?
〈導 讀〉釋「天命」
▍卷一
流氓得天命 漢高祖劉邦
──「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
1 男兒立志──大丈夫當如是也
2 超越項羽──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3 大膽用人──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4 臉皮夠厚──必欲烹爾翁,分我一杯羹
5 誅殺功臣──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6 萬世一系──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卷二
耕讀世家子弟得天命 東漢光武帝劉秀
──讖云:「劉秀當為天子。」光武曰:「何用而知非僕乎?」
1 起義前後──娶妻當得陰麗華
2 能伸能屈──從昆陽到洛陽
3 大度能容──推赤心入人腹中
4 驅狼趕虎──藉赤眉滅玄漢
5 一統天下──既得隴,復望蜀
6 光武中興──因襲西漢,以柔道治天下
▍卷三
宦官後人終不得天命 三國魏武帝曹操
──「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1 千古定論──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2 睥睨群雄──挾天子以令諸侯
3 赤壁之戰──一著錯天下三分
4 自明本志──假仁假義終於未能稱帝
5 立儲正確──成功套用周文王模式
▍卷四
豪族子弟得天命 唐太宗李世民
──「天下大亂,非高、光之才,不能定也。」世民曰:「安知其無,但人不識耳。」
1 關隴集團──沒有隋煬帝就沒有唐太宗
2 隋失其鹿──李淵舉兵入關中
3 用兵如神──削平河北群雄
4 骨肉喋血──玄武門兵變
5 天可汗──中華夷狄,愛之如一
6 貞觀之治──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卷五
赤貧階級得天命 明太祖朱元璋
──「若天命在我,固自有時,毋庸汲汲也。」
1 紅軍起義──小和尚成了副元帥
2 龍盤虎踞──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3 鄱陽大戰──滅陳友諒撫平東南
4 大局在握──遙控各路遠征軍
5 誅殺大臣──削除帝國權杖上的蒺藜刺
6 絕對皇權──大明王朝的性格就此確定
〈跋〉得人才者得天命
〈總 序〉三十本經典,一千個故事
〈推薦序〉向開國君主學習關鍵時刻的戰略思維
〈推薦序〉歷史和企業都是人才演出的結果
〈作者序〉什麼是覘天命?
〈導 讀〉釋「天命」
▍卷一
流氓得天命 漢高祖劉邦
──「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
1 男兒立志──大丈夫當如是也
2 超越項羽──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3 大膽用人──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4 臉皮夠厚──必欲烹爾翁,分我一杯羹
5 誅殺功臣──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6 萬世一系──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卷二
耕讀世家子弟得天命 東漢...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