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開卷好書獎:美好生活書。
推薦理由:「一如筆下所介紹的家常菜,尋常而日常,作者文字也以平實的、平凡的、平淺的風格,透過食物訴說生命的經驗、生活的人情味。書中引經據典,查察食物掌故也能深入淺出,有畫龍點睛之妙。(果子離)
小小的餐桌,無邊的田野
牽動你我生命記憶的尋味之旅
這真是一趟又一趟不可思議的旅程,那些母親經年累月煮著的菜,我們吃來平淡無奇的菜,竟道道說得出故事,而自己偶爾下廚做的菜,雖稚嫩而無名,卻不知不覺融入自身成長的滋味,一個接一個的時代氣味也在其間穿梭流轉。
於是,從母親做的菜開始,在一段段舌尖味蕾的回憶裡,一則則田野文獻的爬梳裡,種種料想不到的網路世界的共鳴裡,一張屬於台灣土地滋味的餐桌不知不覺浮現了出來……
〈Part1:尋常的口味〉炒飯、湯麵、肉豉仔、筍乾、蕹菜湯……經年累月出現的飯菜,看似可有可無,但吃來卻有無法取代的味道。而白菜滷、扁魚肉羹、排骨飯……,儘管已成街頭小吃攤上的名物,但母親煮的總是多一味,有時是兒時的鄉愁,有時是母親的智慧……。還有,連走過美國南方與法國普羅旺斯廚房的油粕仔哲學與美味,也被嚐出來了……
〈Part2:歲時的滋味〉沒有捲潤餅的清明節,沒有包粽子的端午節,沒有搓湯圓的冬至,是什麼滋味?有誰還記得立夏要吃蒲仔麵,七夕要煮麻油雞和油飯呢?一張平凡的閩南家庭餐桌,因為母親,還守著祖先傳下的歲時滋味。清明的春,端午的夏,七夕的秋,冬至的冬,四時流轉,縱使光陰無情,餐桌卻有味!
〈Part3:時代的氣味〉煎餃,煎啊煎,卻飄來兒時鄰居山東人家蒸籠裡的包子氣。餛飩湯、獅子頭還有牛肉麵,湯汁裡總浮著母親在江浙餐館打工的身影。莎莎醬在舌間沉澱著墨西哥電影《巧克力情人》裡既魔幻又遙遠的想像。數著一道道菜,二十世紀過去了,封閉的戒嚴時代已是過眼雲煙、全球化時代席捲。一張平凡的島嶼餐桌不知不覺也記下這些時代的氣味。
作者簡介:
陳淑華
資深報導人,自由撰稿者。
台灣彰化人。台大農業推廣學系,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文化資產組。
曾任《經典》雜誌採訪召集人;《大地地理》雜誌撰述;宜蘭縣蘭陽博物館叢書專案主編;胡氏圖書、創意力等出版社特約主編。報導曾獲雜誌類金鼎獎;台灣永續報導獎文字報導獎。
大學畢業沒多久,趕上台灣開放大陸探親與觀光的浪潮,報導撰稿生涯從海南島開始,環島後轉進珠江三角洲;又從北大荒穿過大興安嶺深入內蒙草原。之後投入台灣的田野,或走過淡水河流域;或走進南方護水的故事裡;或傾聽台灣老人的心聲;或駐足蘭嶼、屏東好茶、花蓮馬太鞍等原住民部落,流連在南島的世界……。一晃二十年過去,這回終於回家了,回到自家的餐桌上,在一道道平凡的菜色裡,找尋母親的滋味。
著作有:《噶瑪蘭族》、《掌中天地寬》、《台灣檜木》(與林玉如合著)、《攜手造家園:社區》(與蔡佩熒等合著)、《發現南島》(與林志恆等合著)、《台灣原住民學習知識庫》(文字部分)、《「問候台灣」明信片全集》(文字部分);其他作品散見《大地地理》、《經典》等雜誌。
2007年秋,部落格「我家的餐桌」 http://blog.roodo.com/morningperson開始上菜,獲2008第四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年度最佳生活情報部落格】決選入圍。2009年冬,以「餐桌」的豐富菜色為基礎,匯集成更深刻尋味的《島嶼的餐桌──36種台灣滋味的追尋》(遠流)。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推薦序一
餐桌上的尋味之旅
二○○七年的秋天,陳淑華在網路上擺起了她家的餐桌。她原本是在媒體工作的資深報導人,走遍中國大江南北、台灣全島各地,寫過編過不少和土地、文化、生態、歷史相關的書籍和文章,但在生命中的某一天,某種因緣的促動,她開始了飲食寫作。
也許是因為過去訓練有素的田野調查背景,淑華的飲食書寫有她自成一格的文化脈絡,她不但認真追究她家餐桌上的菜餚,也很自然地開始追尋媽媽做菜的手路與滋味,當然更免不了的,廣閱文獻,開啟了飲食上的田野踏查旅行。
幸運的是回首兒時滋味,她的母親仍在身旁,母女每天輪流上菜,當她端出一道菜來,母親也還能端上三道菜,好學愛做的陳媽媽,即使自己不吃牛肉,但仍會為孩子們燉煮一碗牛肉麵,而這份手藝終於最後被淑華接手,她實驗了不同版本的牛肉麵的作法,也變化了一些日式或西式料理,並且帶領著姪輩們一同動手,而她勇於嘗試製作新式料理的母親,更是從她那裡學到了義大利麵的麥香彈牙風格,做出一盤一盤風味獨具的pasta,母女甚至一起參加義大利麵美食競賽,陳媽媽還得到了獎項呢。
雖然她的母親原本不過是一般的家庭主婦,端出的菜色大多是六○年代閩南家庭餐桌上常見的家常菜,蕹菜湯、菜頭粿、蒲仔麵、麻油雞、鹹小管、魯肉飯、炒豆芽,但是在八○年代之後,她家裡的餐桌偶爾也出現一些「淮陽名菜」,有時候端出大盆子的獅子頭或小碟子的腐皮捲,過年時還有一品鍋。原來她的母親曾在台北著名的江浙菜餐廳「秀蘭小吃」打過工,她的阿姨更是秀蘭開創時期的主廚。但不論做哪一種菜色,她的母親卻始終堅持遵循該有的步驟。
以往不起眼的古早味,在今天卻顯得異常珍貴。油粕仔(豬油渣)、扁魚肉羹、清明潤餅、尾牙的米糕糜,或是用水打出來的手工獅子頭等等,甚至當淑華再度回想或品嚐一些以往無法吸引她下箸的菜色,突然發現許許多多童年時未曾珍惜的平凡食材,有著不一樣的滋味。例如大年初一早上母親為他們準備的「春飯」,白米飯配上幾株長長帶紅根的菠菜、豆腐、荷蘭豆和幾粒花生米,味蕾在她成年之後重新在母親的餐桌上被啟動。她愈吃愈嚼愈有味道,逐漸體會出蘊含在食物裡的意義與其中深層的好滋味。
這本《島嶼的餐桌》,記錄的不止是作者家庭餐桌上的日常飲食,也敘說了台灣六七○年代典型的家庭餐桌上的故事,作者除附上簡單的食譜與製作的小撇步,還延伸出一篇篇旁徵博引的飲食典故,讓讀者更清楚的明暸這些食材或佳餚的孕育環境與來歷。
我自己極嗜吃台菜,在雜誌上推薦的美食餐廳小店一半以上都是台菜餐廳或小攤,因此當我捧著這本書稿閱讀或到淑華「我家的餐桌」部落格瀏覽時,常常讓我飢腸轆轆到極點,想立刻拋下書稿到廚房去複製陳媽媽的菜色,當然如果能有機會到她家的餐桌上吃碗鹹粥更好,還有不能錯過筍乾、雞捲、白菜滷……。若能撒點油粕仔一定更香!
王宣一(作家,台北亞都麗緻大飯店天香樓餐飲顧問)
推薦序二
油粕仔香,憶童年
前陣子,北上和孫越先生共同參與一場中小學祖孫週的溫馨座談會,讓我非常感動,也非常欣慰同年輩的阿公、阿嬤為著這時代最需要的這塊幸福基地「家庭」來重整,讓孩子們學習懂得心存感恩、知恩惜福,付諸具體行動、落實生活,達到三代同堂的和樂景象--這也是我十多年來一直在推廣的理念,真是不虛此行。返回台南之前,我以此份喜悅心情與好友夏瑞紅小姐分享,沒想到她與遠流的編輯黃靜宜、張詩薇提出想請我為《島嶼的餐桌》這本書寫推薦序,面對這突如其來的邀約,一時間不免感到有些壓力。
回程在高鐵車廂內,翻閱著書稿,一頁一頁間,翻見了「油粕仔」這一品的出現……噢!好香呀!一晃七十多年前的畫面在眼前浮現,自個兒一笑置之……寫序沒問題,就來寫肉油粕仔吧!
七十年前我五、六歲時,阿嬤、阿母忙著準備常備菜,其中有這道「油粕仔」,當阿嬤、阿母把肉油放入鍋中的那一剎那,哥哥姐姐霸「站」在大灶邊,當時的我無奈的拿起一把竹椅子,蹬在他們身後,等著油粕仔浮上來,阿嬤一撈起浮上來的油粕仔,哥哥姐姐就不怕燙的一手抓,剩下的一條,就是唯一的一條油粕仔香又脆,讓我永生難忘,回味著年幼的味蕾。十多年前,家庭的課程圓滿修完,在結婚五十多年後開始有計畫的整理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尤其是家庭料理,整理料理的作法、時代背景,來和現代接軌的健康吃法。
在這十年間,看見了現代人的忙碌生活,外食者多,長久以來,不但在多油、重鹽的外食文化中失去了健康,也疏離了家庭親密關係。二○○一年成立了「五柳枝生活文化協會」,透過台菜精髓的推廣,傳承台灣阿嬤的智慧、愛心、關懷、勤儉樸實的精神,創造美味可口的主流台灣料理。這些台灣料理蘊含台灣母愛,其勤儉樸實之特色,成為台灣文化的一部分。以這道充滿老祖先智慧的烹煮底材、配合當令之蔬菜,宛如調色盤般應用無窮、輕鬆自在地讓餐桌增添多樣的佳餚,減輕煮食人的負擔,也可以隨時享受美妙的台灣滋味。
就在不久前,我才在一群外國學生面前示範怎麼榨肉油,而榨完油的「油粕仔」搭配澎湖的小魚乾、七股的蒜頭酥,伴著翠綠的韭菜、鮮紅的烤番茄,只要加點醬油調味、麻油提香,就變身成一道色香味俱全又營養均衡的「好菜」,一下子老外學生就一搶而光,我想要留一點當晚餐也沒有,就好像重現了七十年前的那一幕。
書中作者的母親,年歲與我相仿,一樣走過勤儉刻苦的年代,自然也深諳如何靈活運用手邊有限的食材,為家人張羅出一頓頓美味的飯菜。看完此書內容後,非常欣慰這代的年輕人,好像又走回阿嬤時代的意味。「回歸家庭」響應三代同堂的氣勢已浮現,希望讀者細心的看這本書,細嚐每道菜的味道,也許你/妳也會想動筆寫寫阿嬤、阿母的故事呢!
Super A-ma 李金娥(五柳枝生活文化協會榮譽理事長)
名人推薦:推薦序一
餐桌上的尋味之旅
二○○七年的秋天,陳淑華在網路上擺起了她家的餐桌。她原本是在媒體工作的資深報導人,走遍中國大江南北、台灣全島各地,寫過編過不少和土地、文化、生態、歷史相關的書籍和文章,但在生命中的某一天,某種因緣的促動,她開始了飲食寫作。
也許是因為過去訓練有素的田野調查背景,淑華的飲食書寫有她自成一格的文化脈絡,她不但認真追究她家餐桌上的菜餚,也很自然地開始追尋媽媽做菜的手路與滋味,當然更免不了的,廣閱文獻,開啟了飲食上的田野踏查旅行。
幸運的是回首兒時...
章節試閱
鱸魚湯的力氣
一抺淡淡悠悠的薑味在舌尖似麻似辣的迴旋著,順著回味無窮的魚湯入喉,我知道,活著,就該如眼前的這碗鱸魚湯——既可以平凡,也能夠帶給傷痛的病軀無限力氣,而且不管面對的是青春或中年的身體,它都知道力氣的分野在哪裡。
慢慢的啜飲著魚湯,日子一天天過去,一個星期、二個星期,轉眼就快兩個月了,我努力的想寫出這碗魚湯的滋味,但力氣總嫌不足。
長久以來,民間流傳淡水魚中最珍貴的鱸魚可以養肉,吃鱸魚可以讓身體受傷的人早日長出新肉,因此動過手術、開過刀的人最宜用鱸魚湯滋補。自從五月底腹部動了刀,由醫院返家後,媽媽不能免俗的也幾乎日日為我煮鱸魚湯。
剛開始以大骨熬成的高湯打底,襯得那碗鮮魚湯濃郁無比;間或換上只以薑片清水煮成的爽口魚湯;有時則在清淡的魚湯裡綴以枸杞與黃耆,希望為這碗魚湯的力氣再多點加持。從這些變化多端的湯汁裡,我的齒間感受到那白色魚肉總是保留著扎實的力道,腹部的傷口,無論內外似乎也都得到了癒合的力量……但不知怎樣,身體挨的那一刀在已屆中年的內心深處,卻留下一份一時難以釋懷的失落。
十多年前,不,應該將近二十年前了吧!曾因一場生死交關的車禍,進過開刀房,腦部的那個傷應該也是在一碗又一碗母親煮的鱸魚湯中,結成一道至今猶存的疤。摸摸頭上的舊疤,又撫一撫肚皮上仍貼著膠帶的新痕,當年鱸魚湯的記憶早被我遺忘殆盡。也許,那時的我,並不在乎是不是有這麼一碗鱸魚湯的存在。車禍中死裡逃生的幸運,對未來無比渴望的熱情早就取代一切,強勢接管了那個二十多歲的身體,然後推著它一直來到今天。對照現在這個晃晃悠悠已用了四十多載、開始在意起這碗魚湯滋味的身體,一種莫名的青春追悔驀然襲來,終於讓我在歲月無情的惶恐中,陷入一種無力書寫的困境。
三、四個星期過去,轉眼跨進第五、六個星期,鱸魚湯早已從餐桌上消失,我斷斷續續地一個字一個字的寫著,終究還是沒有將它的滋味寫出來。如今術後第七個星期來到,消失了的鱸魚湯又被媽媽端上桌,結實的肉身依然沒有變,只是此時它不過是夏日餐桌上一碗「平凡」的魚湯。
一抺淡淡悠悠的薑味在舌尖似麻似辣的迴旋著,順著回味無窮的魚湯入喉,我知道內心的那一份中年失落並沒有消失,而未來還有老年的傷逝要面對,偏離軌道的那顆心終究要回復到人生正常的脈動。而活著,就應該如眼前的這碗鱸魚湯——既可以是一碗平凡的魚湯,也能夠是一碗帶給傷痛的病軀無限力氣的魚湯,而且不管面對的是二十多歲的青春身體,或是四十多歲的中年身軀,它都知道力氣的分野在哪裡。
【餐桌筆記】鱸魚的真滋味
「魚類分淡水魚、海水魚,一般偏好淡水魚。淡水魚類中又以鱸魚最為珍貴,據說鱸魚可以養肉,所以身體受傷的人通常會吃鱸魚補身,希望新肉早日長出。」到底從什麼時候開始,台灣民間傳說鱸魚可以養肉?找了一些日治時期的文獻,在池田敏雄於一九四四年發表的〈台灣吃的習俗資料——出於台北艋舺〉,終於找到這樣的記載,但為什麼鱸魚具有如此的療效?我忍不住又去找清朝時的文獻。
「鱸魚,似鱖魚,巨口細鱗.張季膺思食鱸魚鱠,即此。隋煬帝謂之金虀玉鱠。」「吳郡獻松江鱸魚膾,煬帝曰:所謂金虀玉膾,東南佳味也。」台灣的方志於物產中提到鱸魚時大多僅列名而已,康熙時期的《諸羅縣志》與《台灣縣志》,還有道光年間的《彰化縣志》、咸豐年間的《噶瑪蘭廳志》是少數引用中國古籍詳加描述者。《台灣縣志》還進一步提到:「松江鱸魚,長橋南所出者四腮,天生膾材也;味美肉緊。橋北近崑山,大江入海者三腮;味帶酸,肉稍慢,不及松江。」是的,在中國古籍裡提到鱸魚,人們總會想到松江鱸魚,而牠天生就是生魚片(膾)的材料首選,因為牠的美味,讓一千七百多年前西晉時代的吳郡子弟張季膺(張翰),在某個松江鱸魚盛產的秋日裡,毅然決然從洛陽棄官返鄉。秋思鱸膾的故事幾經流傳,成了「歸隱」一詞的象徵;松江鱸魚也從此跳躍在文人的筆墨間,最後還化身為如玉般的雪白魚片拌著金黃調醬,以「金虀玉鱠」的面貌征服了帝王的舌尖。
松江鱸魚貫寫千年以上的歷史,名氣如此響亮,難怪清朝從中原來台的文人,要在方志裡為台灣的鱸魚記上一筆時,不免就浮上松江鱸魚的種種。不過從古代的鱸魚翻到現代的鱸魚,卻赫然發現松江鱸魚不是鱸魚,在生物學家的眼裡,牠們屬於鮋形目杜父科的杜父魚類,與出現在我家餐桌上屬於鱸形目的鱸魚其實大不同。
《本草綱目》裡列名的鱸魚指的是松江鱸魚,作者李時珍在釋名時說,「黑色日盧,此魚白質黑章,故名。」也許松江鱸魚身上有的黑色斑點,與我們現在所熟知的「鱸魚」相似,而古籍裡稱松江鱸魚「肉白如雪,不腥」的人間美味,在鱸魚身上也嚐得到,於是在漫長的歷史歲月裡,松江鱸魚與鱸魚常分不清,其間文人雅士甚至帝王的加持,更讓松江鱸魚成為鱸魚的代表。最後,《本草綱目》總結千年以來歷代有關松江鱸魚的療效,說鱸魚可以「補五臟,益筋骨,和腸胃,治水氣,益肝腎,安胎補中。」如今數百年又過去,如此的療效仍繼續傳誦著。
不過,到底是什麼時候,《本草綱目》裡提到的療效具體化成可以養肉?而《本草綱目》以及其他醫書裡,與鱸魚具有相同療效的魚類為數也不少,為何人們單單賦予鱸魚如此重任呢?我想,從以往台灣漁人的日常捕撈裡,說不定可以找到解答。七星鱸、金目鱸、加州鱸和銀花鱸(線鱸)雖是今日台灣餐桌常見的鱸魚,但只有七星鱸和金目鱸出自台灣本地,餘者都是後來由美國海域引進養殖。台灣本地種的鱸魚喜歡棲息在淡、鹹水交會區,每年秋冬成魚會在海中產卵,幼魚孵化後,春夏之際溯溪而上生長,等到成熟時再降河入海繁殖下一代。日治時期的文獻記載台人視牠們為最珍貴的淡水魚,也許就是因為當時的漁人總選在鱸魚成熟入海前捕捉,而那一刻鱸魚的生命達到最生猛的巔峰狀態,於是在每次的對陣裡,漁人將牠的生猛想像成一種神奇的力量,而後口耳相傳,身體力行,那滋味含藏的力道結合歷史上人們對鱸魚的認知,終於在民間形成一種願力。
今日台灣野生的鱸魚已被馴化成養殖魚,但傳承著那股願力,人們仍認為牠們所具備的神奇力量在眾魚之上,總不忘在開刀過後來一碗鮮美的鱸魚湯!
(本文為節錄,摘自《島嶼的餐桌》PART1尋常的口味)
鱸魚湯的力氣
一抺淡淡悠悠的薑味在舌尖似麻似辣的迴旋著,順著回味無窮的魚湯入喉,我知道,活著,就該如眼前的這碗鱸魚湯——既可以平凡,也能夠帶給傷痛的病軀無限力氣,而且不管面對的是青春或中年的身體,它都知道力氣的分野在哪裡。
慢慢的啜飲著魚湯,日子一天天過去,一個星期、二個星期,轉眼就快兩個月了,我努力的想寫出這碗魚湯的滋味,但力氣總嫌不足。
長久以來,民間流傳淡水魚中最珍貴的鱸魚可以養肉,吃鱸魚可以讓身體受傷的人早日長出新肉,因此動過手術、開過刀的人最宜用鱸魚湯滋補。自從五月底腹部動了刀,由...
作者序
我家的餐桌,我的田野
起初,我並不知這張小小的自家餐桌,有如此廣大無邊的田野。
長久以來,我一直以編輯採訪為業,誰知到了二○○七年夏天,改變的念頭不斷蠢動,卻又不知從何著手。日子一天天流逝,飯還是一餐餐吃著,即使身處這股中年失落的憂鬱裡,無論是母親煮的菜還是自己弄的飯,吃來都仍別有滋味,生命的熱情在餐桌上依舊澎湃著。是啊!在暫別探詢他人生活、編寫別人故事的想望中,就「姑且」依靠一下每天都要吃的飯菜吧!
秋天,部落格「我家的餐桌」架起來了,菜上了,起初只是隨意記錄,啊!這是從小吃到現在的菜,那是大學時才嚐到的滋味,還有這是進入職場以後才出現的嗎?穿梭在這些光陰釀造的菜盤裡,人雖住在板橋,天天活在北部味道裡,但心裡卻總想大學以前在彰化度過的歲月,那歲月裡有許許多多屬於童年,屬於青春期的美味,慢慢的跨越中部時代的滋味,更遙遠的台南食物也進場了,那是父親出生地的特產,祖父母眷戀的家鄉味。
餐桌的尋味,就這樣從自身的回顧開始,依循父親的足跡,走著走著,卻驀然發現母親一直走在前頭。記得,前年冬至,我端出一碗母親煮的雞湯麵線,寫到因母親不肯放棄在彰化養成的習慣,我家除了立冬日,冬至這天也會進補。尤加莉看到了,在我視一年兩次進補為理所當然之事的敘述中,她一眼就看到了我的母親,一個「好有味道」的母親。尤加莉,以前的同事,從餐桌開張以來,一直支持我上菜的人,她的留言,讓我發現自己寫餐桌的菜,不知不覺勾勒了母親的身影。
是的,這桌菜的靈魂終究還是握在母親的手裡。從水餃開始,歷經獅子頭、牛肉麵、餛飩湯,一直到義大利麵。這一道道菜,貫穿半個多世紀以來劇烈的時代變動,被母親端了出來。母親,一個平凡的閩南家庭主婦,八○年代初從中部小鎮來到北部都會,歷經一段江浙餐館的打工歲月,她勇於接受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菜色挑戰,甚至在九○年代全球化席捲的飲食浪潮裡,也沒有缺席的找到屬於自己的做菜姿勢。不過,她自始至終沒放棄自小在彰化農家養成的飲食信念。
這份堅持,過去我沒發現,即使餐桌開張了,尤加莉留言了,還是沒能掌握。直到那天,「鹹小管配清粥」上桌了,身為半個澎湖人的barachi來留言,他說他「和鹹小管也算時常見面,通常都是難以消受那劇烈的重鹹,看來下次也該依樣畫葫蘆地體會一下父輩熱愛此物的心情……」啊!有人要「依樣畫葫蘆」,這曾讓我難於舉箸的鹹小管,有著讓人想體會「父輩熱愛此物的心情」的衝動嗎?母親的鹹小管竟有這般魅力。那魅力裡有著令barachi的父輩和我的母親難捨的堅持嗎?
立夏,隨筆寫下蒲仔麵,自謙對節氣習俗只是考證派的Arkun看了,十分感動仍有人傳承這個習俗。我才恍然大悟,從彰化到板橋,母親努力記得要吃的蒲仔麵如此有分量,當然這也激勵了我的某種「本能」,過去在職場磨練出來的「本能」,面對田野裡的被採訪者(報導人)總想問想追究……
有時,我這個田野採集者也會扮演起報導人的角色,自己下廚,結果端上桌的不是帶著日本和風的洋味、就是濃濃的西方口味,母親的菜我總是煮不來,明明我是吃母親煮的菜長大呀!餐桌因此常出現一些遲疑,一些苦思而上不了菜。
進入盛夏前,身體出了狀況,動了小小手術。沒想到,母親的鱸魚湯,讓我迅速復原了,而一碗不起眼的蕹菜湯,竟讓我找回了平常心。這些菜看似平凡,但就是有力氣,而這種平凡的力氣就是母親飲食裡的堅持吧!
七夕,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回到常軌的餐桌端出了油飯與麻油雞,這兩樣母親視為理所當然、年年七夕都會煮的食物,竟為餐桌開啟了另一個視野。
多年來致力於母語保存的台語創作歌手一蕊華聞香而來,她說好多年沒吃七夕的麻油雞與油飯了,還說她的家鄉屏東潮州這天還會吃芋頭湯,七夕吃芋頭湯,我首次聽到,不過,這也讓我想起以前在彰化時,七夕供桌上還有一種中間有凹洞的湯圓(糖粿)。沒想到一蕊華說那是要裝織女眼淚的湯圓!雖沒吃過更不曾見過,不過國中時,她在《千江有水千江月》的書中讀到有關它的描述。一蕊華說,那時她才知有人在七夕這天吃湯圓。
原來兒時七夕吃的湯圓有如此美麗的典故,我竟不知,而對於家鄉為何七夕要吃芋頭湯,一蕊華也不確知,儘管如此,她的七夕芋頭湯與我的七夕湯圓,確實隨著餐桌上母親煮的油飯與麻油雞浮現了。其中也許有時空的脫落或隔絕,不過,同樣的閩南家庭,一在屏東,一在彰化,各自以不同的食物寄託對七夕的想像卻是真實存在著。如此一想,從我家的餐桌望去,我好像看得到一張地圖,有著不同地方不同人家餐桌的樣貌……
九月,想起端午節的粽子。雖搬到北部,但母親綁的一直是彰化時代的水煮粽,就是所謂南部粽。北部的熟米蒸粽,儘管見識過也吃過,但母親從不做。正當我從個人的記憶出發寫五月粽時,月桃葉綁粽從一蕊華的童年回憶出現,獨鍾南部粽的一蕊華說她長大以後才知道有人用竹葉綁粽。而我,如不是吃過台南的花生菜粽,也不識月桃葉。這時曾以「飲饌紀行」做為自己部落格名稱的polanyi來了,家在北部,人在南部工作的polanyi說他比較喜歡一蕊華口中「竹葉包油飯」的北部粽,雖然他的阿母是台南東山人,家裡的粽子是用「傻(水煮)」的。好奇妙的一刻,說自己喜歡那種食物,也要說說自己打哪來,父母又是哪裡人。食物好像會透露人的足跡。
我的「看家本領」一發難收。一碗有祕方的麵上場了,餐桌上的地圖越鋪越遠越廣。這碗母親煮的麵,我從小吃到大,家常又簡單,寫著寫著,寫到了兒時在台南親戚家喜慶場合裡吃過的魯麵。這碗充滿台南古都典雅風的魯麵,竟讓Arkun想到在中國華北吃到的打滷麵,而帶著中國北方味的打滷麵到了台灣就成了polanyi在大學旁麵攤吃到的大滷麵。
這又是一次意外的餐桌地圖之旅,一蕊華的加入讓它更添時代味道。她說小時候沒聽過「魯麵」,倒是對「大滷麵」印象深刻。有次姐姐帶她到鎮公所對面的「江浙小吃部」說要吃傳說中好吃的大滷麵,麵店很吵雜,外省伯伯聽到兩個小學生要大滷麵,不可置信的高聲重複大喊:「兩位小姐要吃大滷麵!?……」大滷麵來了,竟大碗到超乎想像,感覺滿屋子的大人都在看她們,而那麵也不是原先想像的有如滷蛋、滷肉、滷海帶之類的滷醬,竟是酸辣湯加麵……
餐桌的菜繼續上著,旅程尚未結束。十月底,還來了一位高雄女孩花丸子。小時候吃辦桌最渴望吃到的雞捲,母親像變魔術般的讓它在年夜飯上現身,這回花丸子重新將它熱上桌,她說阿嬤捲的最上等,偏偏媽媽不會,媽媽雖是長媳,但阿嬤年紀大了等不及,已將做雞捲的手藝傳給了比媽媽早好幾年進門的嬸嬸,因此,每年的年夜飯,不會做雞捲的花媽總在嬸嬸的炫耀中吞下心酸淚。從花丸子傷心回憶裡的這段家族恩怨,我首次意識到我家餐桌上的雞捲,在台灣家庭餐桌上的地位。
我家的餐桌,從母親做的菜開始,在我的回憶裡,在我的文獻梳爬裡,在這些料想不到的網路共鳴裡,母親對飲食的某種堅持逐漸被勾勒出來,一張屬於台灣土地滋味的餐桌不知不覺浮了出來。
廚房的火依舊開著,飯繼續煮著,用蓬萊米炒出的飯,再平常不過的一碗炒飯,竟炒出台灣島的光與熱。而翻開上個世紀歐美飲食名家的作品,在遙遠美國南方的老派食譜裡,竟有油粕仔的身影。這被許多人視為廢物的油粕仔,到了法國普羅旺斯的肉品店,還被做成地方引以為傲的肉泥醬。原來油粕仔有如此不凡的身價。母親,甚至所有台灣母親做菜的身影,藉著油粕仔上桌,穿越時空,最後竟與世界另一端的母親、老祖母疊合在一起。
這真是一趟又一趟不可思議的旅程,那些母親經年累月煮著的菜,我們吃來平淡無奇的菜,竟道道說得出故事,而自己偶爾下廚煮的菜,雖稚嫩而無名,但卻不知不覺融入自己成長的滋味,流轉其中的又是一個接一個時代的氣味。至此,故事的發展已不只侷限於我個人或者我家……
如今兩年多過去,餐桌的菜要匯集成書,首先感謝我的母親,再來就是常年在餐桌捧場的家人,特別是我最愛的姪子與姪女,以及幾位堅定的熱情「吃客」,還有慷慨將相機腳架借我大半年的友人。當然如果少了格友的激勵,這些菜終究只是被吃下肚,而無法用文字或影像再次烹成可以謹記在心的菜,而格友,除了以上那些不斷帶給我啟迪者,還有常與花丸子拼場的程、熱愛台灣的bigburger,以及在太平洋彼岸的morning、新加坡Iris、法國Sophie Chiang和kimberly、小米媽、喜波桑等散居各地的格友,他們對生命的熱忱因而延伸出對食物的執著,或在異鄉想念家鄉或思念阿嬤煮的食物,都是我的動力。米果的不吝留言更是力量。而在playtime那裡玩樂,總會找回一些已逝的青春滋味也一直銘記在心。啊!記憶所及必有我所疏漏的知味格友和無法點名的潛水客,在此我一併致上由衷的感謝。最後,對於遠流的靜宜與詩薇催生了此書也有說不出的感激。
這回,我為書中每道菜做了更深刻的尋味,希望這種綿延不絕的歲月滋味,能激起更多人的共鳴與想像,在舌尖的想像中,想起自家的餐桌,想起每個人的媽媽、阿嬤,甚至所有生活中的甜美滋味……
我家的餐桌,我的田野
起初,我並不知這張小小的自家餐桌,有如此廣大無邊的田野。
長久以來,我一直以編輯採訪為業,誰知到了二○○七年夏天,改變的念頭不斷蠢動,卻又不知從何著手。日子一天天流逝,飯還是一餐餐吃著,即使身處這股中年失落的憂鬱裡,無論是母親煮的菜還是自己弄的飯,吃來都仍別有滋味,生命的熱情在餐桌上依舊澎湃著。是啊!在暫別探詢他人生活、編寫別人故事的想望中,就「姑且」依靠一下每天都要吃的飯菜吧!
秋天,部落格「我家的餐桌」架起來了,菜上了,起初只是隨意記錄,啊!這是從小吃到現...
目錄
006 推薦序一 餐桌上的尋味之旅 王宣一
008 推薦序二 「油粕仔」香,憶童年 Super A-ma 鄭李金娥
010 自序 我家的餐桌,我的田野
Part1 尋常的口味
018蓬萊島上的炒飯香 【筆記】鹹飯比較親切
026想吃一碗鹹粥 【筆記】古早味鹹粥
032有祕方的一碗麵 【手路】適合煮大鍋麵的麵條 【筆記】大滷麵與魯麵
038大口吃排骨飯 【手路】怎麼炸蛋酥與排骨
042我要吃肉豉仔 【手路】家庭版肉豉仔的各種變奏
046豬油的光芒 【筆記】豬油的力量
052油粕仔的哲學與美學 【手路】榨豬油與油粕仔料理 【筆記】舊時代裡的豬油與油粕仔
058包山包海的白菜滷 【筆記】辦桌菜
064豪邁萬千的筍乾 【手路】焢筍乾
068鹹小管配清粥 【筆記】醬菜二三事
074鱸魚湯的力氣 【筆記】鱸魚的真滋味
080久違的扁魚肉羹香 【手路】煸扁魚乾 【筆記】扁魚知多少
086母親的蕹菜湯 【手路】夏日菜湯
090想要偷吃丸仔 【手路】製作丸仔的訣竅
Part2 歲時的滋味
096新春第一頓飯 【筆記】一碗「春」飯
102煎菜頭粿過年 【筆記】做甜粿,吃甜粿
106宛如春光的潤餅 【手路】準備潤餅菜料 【筆記】台灣潤餅考
116初夏吃烏魚子 【筆記】烏魚宜蒜
122立夏,記得吃蒲仔麵 【手路】炒蒲仔麵 【筆記】蒲仔麵從哪裡來
128油飯與麻油雞的法力 【手路】蒸油飯與煮麻油雞 【筆記】愛情結晶的麻油雞與油飯
136九月裡的「五月粽」 【手路】炸油蔥酥與炒料
140封存在鍋甕中的冬至味道 【手路】雞血糕吸油法
144來喔!燒ㄟ米糕糜 【手路】煮好吃的鹹米糕糜 【筆記】傳統的補冬法
150冬至還是要搓圓仔 【手路】搓圓仔與浮圓仔
154天上人間的團圓 【手路】一品雞鍋的作法 【筆記】以前的圍爐
160一道難於名之的年菜 【手路】燴什錦
166多出來的「雞捲」 【手路】捲出美味的雞捲
Part3 時代的氣味
172來一盤雪花鍋貼 【手路】煎出酥脆鍋貼的祕訣
178沒有修飾的獅子頭 【手路】怎樣做出鬆軟的獅子頭
182第一碗牛肉麵 【手路】牛肉湯的作法 【筆記】媽媽吃牛肉了
188請客人吃餛飩湯 【筆記】扁食與餛飩難分
194一道清新的暖流 【手路】腐皮捲的內餡與外皮
198十三年的可樂餅 【手路】不同口味的可樂餅 【筆記】可樂餅的身世
206在地味的義大利麵 【手路】怎麼煮出彈牙的義大利麵 【筆記】解嚴中誕生的義大利麵
212我的「莎莎醬」 【手路】怎麼做我的「莎莎醬」
218今天還有咖哩飯嗎 【筆記】咖哩粉,還有番茄醬
006 推薦序一 餐桌上的尋味之旅 王宣一
008 推薦序二 「油粕仔」香,憶童年 Super A-ma 鄭李金娥
010 自序 我家的餐桌,我的田野
Part1 尋常的口味
018蓬萊島上的炒飯香 【筆記】鹹飯比較親切
026想吃一碗鹹粥 【筆記】古早味鹹粥
032有祕方的一碗麵 【手路】適合煮大鍋麵的麵條 【筆記】大滷麵與魯麵
038大口吃排骨飯 【手路】怎麼炸蛋酥與排骨
042我要吃肉豉仔 【手路】家庭版肉豉仔的各種變奏
046豬油的光芒 【筆記】豬油的力量
052油粕仔的哲學與美學 【手路】榨豬油與油粕仔料理 【筆記】舊時代裡的豬油與油粕仔
058...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