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益生菌,不但讓你不生病,
還會帶來好心情!?
憂鬱、疲勞、自閉症的新解方,
心靈健康從腸道保健做起!2018年亞太精準醫療年度風雲人物獎、亞太精準醫療年度傑出成就獎──
臺灣益生菌權威「蔡英傑博士」,教你擺脫腸道情緒勒索,打造減壓人生!
腸道菌控制你的大腦與情緒,「腦腸新世紀」來臨!臨床實驗證實,腸道菌可以控制大腦與情緒,
精神健康的基礎,其實建立在腸道健康以及良好的腸道菌相上。
因此,益生菌的應用已不限於腸道保健,
甚至超越免疫過敏,代謝調節,堂堂進入精神領域!
▋為什麼精神益生菌這麼重要?.能減緩壓力、改善憂鬱,是精神保健最有效的工具。
.動物實驗證實,懷孕時補充,可以促進胎兒大腦發育,提昇成年後腦部的血清素濃度。
.臨床研究顯示,精神益生菌可以改善自閉症、憂鬱症等症狀,在精神疾病領域備受期待。
.2016年美國白宮推動「國家微生物體計畫」,2017年微生物體被評選為最具潛力的醫療創新科技!
▋關於本書腸道菌的研究,勢必改變我們對健康的定義,改變未來的醫學。近年來在科學實證下,益生菌的應用已不侷限於腸道保健,經由從腸道直通大腦的生理軸線──菌腦腸軸,腸道菌可以操控腸道的神經免疫系統,影響中樞神經,全面影響大腦發育、精神情緒、學習能力。
蔡英傑博士將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說明腸道菌如何與大腦溝通,並舉出目前的研究案例與科學證據,幫助大家認識「菌腦腸軸」,並介紹由臺灣研發,目前唯一證實能提升多巴胺與血清素的精神益生菌──PS128。
蔡博士告訴我們,只要在生活中,多攝取含豐富膳食纖維的天然食物、正念冥思、運動建身,定期補充益生菌,就可以簡單實踐腦腸養護。藉由益生菌直接而且有效的調控腸道菌,我們不但可以「腸命百歲」,更可以打開精神健康的康莊大道。
作者簡介:
蔡英傑
日本東京大學農學博士。
現任國立陽明大學微生物體中心執行長,臺灣乳酸菌協會名譽理事,亞洲乳酸菌學會聯盟院士,益福生醫、揚生生化、惠生研生技等公司創辦人及科技顧問。曾任:陽明大學生化暨分子生物學特聘教授、生化所所長、醫學系生化科主任、東京大學生物科技系客座教授。
創設臺灣乳酸菌協會,擔任第一、二屆理事長,創設亞洲乳酸菌學會聯盟,擔任第二、三屆會長,籌辦主持第二屆(臺北,2003年)、第四屆(上海,2007年)及第五屆(新加坡,2009年)亞洲乳酸菌大會。發起並主持「腸道健康公益宣導活動」(2004 ~ 2006年),2009年與中國食品科技學會及中國蒙牛公司發起並主持「腸道關愛公益活動」。
2014年成立益福生醫公司,提出第一株精神益生菌PS128的專利申請,積極進行臨床試驗以及市場推廣。2018年,PS128榮獲Nutra Ingredients-Asia Awards的「年度最佳益生菌產品」大獎,益福生醫憑藉PS128,榮獲亞太精準醫療年度益生菌全球領導品牌獎。蔡英傑教授獲頒亞太精準醫療年度風雲人物獎、亞太精準醫療年度傑出成就獎。如今PS128已經獲得歐盟、日本、臺灣、美國等二十餘國專利。
著有:
《你不能沒腸識:頑固教授的24個腸道保健祕訣》(如何出版,2006)
《腸道內經:便便博士的順暢哲學》(中國友誼,2009,簡體書)
《腸命百歲:腸道權威最新長齡保健大典》(時報出版,2010)
《腸命百歲2:益生菌讓你不生病!》(時報出版,2012)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孔學君 麻省總醫院Martinos中心Synapse自閉症研究主任
孫璐西 國立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名譽教授
郭旭崧 國立陽明大學校長
陸清松 陸教授神經科診所院長
蔡世仁臺北榮總精神醫學部部主任、國立陽明大學精神學科部定教授
專文推薦
────
李旺祚 臺大兒童醫院小兒神經科主任和教授
陳明汝 臺灣乳酸菌協會理事長
廖啓成 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所長、臺灣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
潘懷宗 陽明大學醫學院藥理教授、臺北市議員
謝明哲臺北醫學大學保建營養學系名譽教授
簡以嘉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院長、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首任執行長
醫學界口碑讚譽
────
林書煒 POP Radio電臺臺長、健康節目主持人
張雅芳中視《樂活有方》知名主持人、菁采臺臺長
楊月娥 資深媒體人
鄭凱云知名主播
影視媒體齊聲說讚
※推薦人依姓氏筆畫排序
益生菌的應用在這幾年廣為被研究,蔡英傑教授長年投身於腸類菌的研究,在本書中他將菌腦腸軸的概念深入淺出地介紹給大家,讓大家了解到腸類菌與神經系統的關係。近年來菌腦腸軸被發現可能與一些精神疾病或是神經發展性疾病,甚至退化性疾病有關,蔡教授的論述可以開啟更多相關的研究,讓更多科學家去釐清這些疾病與菌腦腸軸的真正關係。
──李旺祚臺大兒童醫院小兒神經科主任和教授
隨著前瞻科技的進展,益生菌的產品研發已邁入了第四個世代,國際上的前瞻學者們已聚焦於菌腦腸軸線的神經系統研究,蔡英傑教授的團隊不論在科技研究或產品開發均居於國際領先群的地位;這本書以科普的文辭,帶領大家輕鬆地進入益生菌的迷人世界,探索菌腦腸領域的快樂園地,並享受前瞻科技帶來的快樂成果。
──廖啓成 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所長、臺灣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
蔡英傑博士以推廣腸道保建為理念,在研究之餘,始終筆耕不輟,致力將腸道健康知識普及於大眾之間。而這本睽違七年的新作將告訴你我,腸道保建,不但影響你的身體建康,還會影響你的精神健康!蔡教授依其豐富的學術涵養,說明大腦與第二大腦(腹腦)之間的關係,收錄最新科學研究,以及腦腸養護的生活實踐方法,實證與實用兼具。
──潘懷宗 陽明大學醫學院藥理教授、臺北市議員
腸道微生物對人體的應用,已從我們所熟知的消化代謝,突破到神經精神領域,舉凡腸躁症、憂鬱症、自閉症等現代人普遍會有的精神問題,都將有益生菌發揮的空間。蔡英傑博士為臺灣腸道權威,所帶領的團隊,研發出的益生菌產品屢獲國際獎項。他將近代學界與個人的研究成果、心得,深入淺出化為科普讀物,介紹大腦、腸道、腸道菌互相連結的機制與證據,帶領讀者認識「菌腦腸軸」,以及未來醫學又會因此產生怎樣的變革。
──謝明哲臺北醫學大學保建營養學系名譽教授
蔡英傑教授是我大學時代的導師,為人謙沖,學養俱佳,他從二○○六年出版的《你不能沒腸識》,二○一○年出版的《腸命百歲》,二○一二年的《腸命百歲2》,到二○一九年出版的《腸命百歲3》,宣告「益生菌已經邁入腦腸新世紀」,與我們精神健康息息相關,是兼具科學教育與精神健康推廣的好書,值得推薦給大眾讀者,仔細閱讀其中精華,一定可以有很大的收穫。
──簡以嘉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院長、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首任執行長
腸道專家、益生菌權威蔡英傑博士從暢銷書《腸命百歲》、《腸命百歲2》後,再度推出新作《腸命百歲3》,我們很驚喜的發現,蔡英傑博士多年研究益生菌已經突破了只限於腸道保健的應用,在這本新書中蔡博士宣告:「益生菌已經進入腦腸新世紀了!」也就是說,在科學的實證下,益生菌的應用已不侷限於腸道保健,而是可以藉由從腸道直通大腦的生理軸線,全面影響大腦發育及精神情緒與學習效能!這項科學新發現,對高壓焦躁的現代人來說無疑是大大的福音!
──林書煒 POP Radio電臺臺長、健康節目主持人
主持「健康有方」節目,訪問過許多醫生和健康專家,察覺現代人腸道老化、好壞菌失衡,問題嚴重。蔡教授長期研究益生菌,發現腸道影響情緒和健康甚鉅,養好菌遠離疾病,是值得推薦的養生寶典。
──楊月娥 資深媒體人
名人推薦:孔學君 麻省總醫院Martinos中心Synapse自閉症研究主任
孫璐西 國立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名譽教授
郭旭崧 國立陽明大學校長
陸清松 陸教授神經科診所院長
蔡世仁臺北榮總精神醫學部部主任、國立陽明大學精神學科部定教授
專文推薦
────
李旺祚 臺大兒童醫院小兒神經科主任和教授
陳明汝 臺灣乳酸菌協會理事長
廖啓成 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所長、臺灣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
潘懷宗 陽明大學醫學院藥理教授、臺北市議員
謝明哲臺北醫學大學保建營養學系名譽教授
簡以嘉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院長、財...
章節試閱
第一章 精神健康由腸道思考
現代人精神健康狀況不佳的比例太高,經常感到有壓力、倦怠,經常睡不好,工作效率低迷,求助於醫生,也檢查不出個所以然,醫生也只能開些藥打發。
雖然我總是說生命就是要有壓力,壓力越大,越能激發潛能,工作效率越高。可是當壓力超過一個水準時,不但工作效率急遽下降,許多重要生理指標,如免疫系統、記憶力等,都開始惡化。
適度的壓力是動力,過了度,就是殺手。
你真心想積極面對自己的精神健康、真心想駕馭自己的壓力,化壓力為動力,很好,我要告訴你,除了放慢腳步、多些運動、多些社交,甚至積極看醫生、找諮商,還可以先從自己的腸道保健做起,先從照顧自己的腸道菌做起。我這麼說,絕非閉門造車,是有許多最新醫學研究佐證的。
一、 臺灣經濟發展的代價是全民憂鬱
前一陣子在醫學頂尖期刊《刺胳針》(Lancet)看到一篇由劍橋大學史塔勒克(Stuckler)教授執筆的評論文章,題目是〈國家的進步:我們可以由臺灣學到什麼?〉(The progress of nations:what we can learn from Taiwan)
太棒、太有趣的題目了,居然在《刺胳針》上稱讚臺灣,在這全民士氣低迷的時代,更是激發起我做為臺灣人的自豪。
這篇評論細數臺灣由一九六○年代在經濟、政治上所獲得的成就,如何成功由一黨專制轉型為多黨民主,如何度過多次全球經濟危機,還建立起全民健保制度,然後筆鋒一轉,竟然開始說臺灣經濟奇蹟的代價是逐年惡化的國民精神健康,原來這篇文章是評論中研院鄭泰安博士分析臺灣「一般精神障礙」盛行率的一篇論文。
鄭博士團隊的研究是由一九九○年到二○一○年的二十年間,以同一份問卷(CHQ-12),每隔五年,調查九千多位民眾的精神健康,發現臺灣人的一般精神障礙(common mental disorder)盛行率在這二十年間,足足增加一倍,由一九九○年的百分之十一點五,上升到二○一○年的百分之二十三點八。
女性的盛行率遠高於男性,但是男士們也別高興得太早,男士的自殺率卻是女士的一倍有多。鄭博士特別強調生活上的不確定性(如失業率、失婚),是影響精神健康的主要因素。
史塔勒克教授寫的評論則完全由不同角度切進,他說這篇論文適時的點出,所謂的國家進步或綜合國力指數意義在哪裡,國家為什麼要「進步」、為什麼要「發展」,國家發展所獲得的動力能否增進人民的幸福感、安全感或安定感,增進生活與工作的良好平衡;或者反而使全民精神健康大幅衰退。
百分之二十三點八,意思是兩千四百萬的臺灣人,有五百七十萬人是有精神障礙。所以,精神障礙太普遍了,沒什麼了不起,積極面對就好,我自己就是超級嚴重的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鄭博士強調這張量表是調查一般精神障礙比率,而非神經或精神疾病。因此,我將mental disorders翻成「精神障礙」,以免讀者誤解為思覺失調、自閉症等較嚴重的神經或精神疾病。這裡的精神障礙,在講的是我們這些每天承受過多壓力,導致失去工作動力,成天悶悶不樂的人。
就像下一節會說明WHO對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所下定義,並不僅限於各種神經精神疾病,而是指廣義的精神心理狀況,是你我都可能面對的問題,所以請大家不要誤解了。
如今,憂鬱症已被WHO與心血管疾病、愛滋病並列為新世紀三大疾病,其中,愛滋病已經不再被認為是絕症,相反的,憂鬱症則加速上升,已經成了所有造成失能疾病的第一名,憂鬱影響層面最大,最容易激起民眾共鳴。
世界衛生組織預估到二○二○年,全球十大「疾病與傷害」當中,憂鬱症將排名第二,僅次於冠狀動脈心臟病。世界各國的研究指出,憂鬱症和焦慮症多見於女性、失業、單身、低教育程度或身體健康不佳的族群。此外,大環境中的經濟不穩定和收入不均,也常被認為會提高常見精神疾病的風險。
憂鬱症被喻為心靈感冒,有時真的就像感冒一樣,不須要治療,時間久了也會好,可是又會重新再得到。但是憂鬱症比感冒嚴重得多了。基本上平均一個憂鬱期約在六~十三個月,若是不治療,患者在這段時期會非常難過,快樂不起來,難以維持正常功能,甚至想不開而有自殘行為。如果經過妥善治療,憂鬱症狀改善了,生活又會再度恢復光彩。
臺灣有多少憂鬱症患者呢?估計全臺灣憂鬱人口超過百萬,在臺灣每年造成超過三百五十億元臺幣的經濟損失。
說來驚人,單是重度憂鬱症,在十五歲以上民眾中就有百分之五點二,女性比例是男性的一點八倍。由年齡層來看,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憂鬱以百分之八點四重度憂鬱居冠,其次竟然是十五到十七歲的青少年!重度憂鬱的青少年比例竟然高達百分之六點八。
我想大家都有同感,現在的臺灣真是處於全民憂鬱的時代,老人憂鬱、婦女憂鬱、更年期憂鬱、產後憂鬱、青少年憂鬱、兒童憂鬱、上班族憂鬱、中年憂鬱,連寵物憂鬱也不容忽視。
二、 全球精神健康危機
WHO從九○年代就開始呼籲要認真面對全球精神健康危機,而且在二○○八年,啟動「精神健康補破網行動計畫」(Mental Health Gap Action Programe , mhGAP)。
WHO不斷地強調推動精神健康最大的困難,就是許多人不願面對自己的精神問題。我非常喜歡mhGAP的一句標語:「補起破口,勇於關懷」(Close the gap, dare to care)。勇於關懷,不只是關懷別人,更重要的是要勇於關懷自己。
精神健康狀況實實在在是個全球危機,影響的層面非常廣,所謂的「疾病負擔」(burden of disease)就是指特定疾病對國家社會所帶來的損失或代價,經常用來呈現疾病負擔程度的「傷殘調整壽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s, DALYs),是指從發病到死亡所損失的全部健康壽命年數。依照美國及加拿大的統計,精神疾病的DALY占所有疾病總DALYs的百分之二十八點五,竟然是心血管疾病(十三點九),惡性腫瘤(十二點六)的一倍以上。
怎麼可能,明明我們身邊的癌症病人遠遠多於精神病人,不過你想想,哪個精神病患本人或家屬會希望別人知道,畢竟精神疾病不像癌症那樣,總是激發他人的同情,所以會讓我們有精神疾病不如癌症嚴重的假象。更重要的是,精神疾病發病年齡非常的低,病期非常長,心血管疾病或癌症發病年齡大了許多,病期相對短了許多,「疾病負擔」當然就較低。看了附圖四,你可以理解,為什麼WHO大聲疾呼各國政府要重視精神健康,要投入更多醫療資源。
講疾病負擔,講DALYs,或許會讓你誤會,認為WHO講的精神健康僅限於憂鬱症、思覺失調症等「疾病」,其實WHO將所謂的「精神健康」層次拉得極高。
WHO對精神健康所下的定義是指「知道自己的能力,能夠應付正常的生活壓力,能夠有效率的工作,而且對社會有所貢獻」。在這個定義下,一個精神健康的人能夠思考,表達感情,與別人溝通合作,工作營生,而且享受生活。沒錯,WHO積極呼籲各國要重視的「全球精神健康危機」,不僅限於憂鬱症或者思覺失調症等「疾病」,所謂的「精神健康」要廣義到指疲勞、不快樂、壓力、失去目標等整體的精神狀況,就像我們講生活品質,不是只指生不生病、健不健康。
其實我最喜歡的「精神健康」定義是加拿大成癮與精神健康中心(Centre for Addiction and Mental Health, CAMH)所提出:
「精神健康是指在身體、心理、情感及精神等方面達到的平衡狀態。它表明的是你享受生活和應對挑戰的一種能力,表現在做出選擇、應對和處理困難處境及談論需求和欲望等方面。」
哇!哈利路亞!太棒的定義了。精神健康指「享受生活」的能力、「應對挑戰」的能力、「面對困難」時的態度,甚至擴大到需求欲望的價值觀,人生哲學的層面。所以,精神健康是「身心靈」的平衡狀態。也許你認為應該只限於「心」的平衡,但身心真是一體的,身體健康狀態一定會影響心理健康,很多心理問題其實源自於生理問題。
WHO近年推動精神健康不遺餘力,在二○一三年通過一項計畫:「二○一三至二○二○精神健康行動計畫」,要求所有會員國必須採取行動,共同投入完成WHO所制訂的全球目標。WHO的大策略是希望打造一個社會環境,讓每一個生活在其中的個人,當然包括各個弱勢族群,更容易追求自己的精神健康,也讓已經陷入精神障礙麻煩的人,得到更好的照護,更有機會回復正常生活。
WHO向各國政府施壓,這本書則是對每一位讀者個人發聲。
三、 精神健康:由腸道思考
二○一五年二月,著名科技評論作家查爾斯.施密特(Charles Schmidt)在《自然》(Nature)期刊上登了一篇文章,題目是〈精神健康,由腸道思考〉(Mental health: Thinking from the gut)。
施密特先生整理近兩年腸道菌與精神心理的相關研究,然後下了這個鏗鏘有力的標題,副題則是「精神益生菌(Psychobiotics)可以治療焦慮、抑鬱、以及各種情緒障礙」。
「精神健康由腸道思考」的概念可追溯到十九世紀,當時科學家們認為腸道中累積的廢物會引起「自體中毒」,造成腸道感染,並引起抑鬱、焦慮等精神疾病,所以當時流行替憂鬱症患者洗腸,或施行大腸切除手術來改善。
二十世紀初,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的梅契尼可夫教授同樣認為,腸道中累積的毒素是造成老化的重要因素,他提出天天吃優酪乳,補充益生菌改善腸道環境的對策,比洗腸截腸高明許多。
自體中毒的理論後來逐漸被主流醫學所排斥,但是梅契尼可夫教授的益生菌理論,卻在歐洲及日本繼續發揚光大,日本養樂多創社超過八十年,每天在全世界三十八國銷售出三千五百萬瓶養樂多。
梅契尼可夫教授早期是以免疫學研究獲得諾貝爾獎(一九○八年醫學獎),然後才開始投入老化研究,提出「腸內腐敗產生毒素是老化的主要原因」,還說益生菌可讓人「優雅的老化」,當時他甚至已經提出慢性發炎與動脈硬化相關的概念,你要知道,那是二十世紀初期,一百年前的事,還在現代醫學的啟蒙期,如此高瞻遠矚,怪不得他被稱作來自俄國的天才科學家。
二○一三年,美國的洛根(Logan)博士發表一篇長達四十三頁的論文,題目是《腸道菌、益生菌,與精神健康:由梅契尼可夫到現代進展》,美國馬里蘭大學的馬克科維客(Mackowiak)教授也同樣在二○一三年發表論文,題為:《回收梅契尼可夫:益生菌、腸道菌,及長壽探索》。
好像突然間,大家又開始高談梅契尼可夫和他的腸道腐敗,腸道毒素以及益生菌理論了,這兩篇論文都由梅契尼可夫談起,前一篇講益生菌、腸道菌和精神健康,後一篇講益生菌、腸道菌和長壽。
已經被拋棄到垃圾場,將近百年的腸道腐敗毒素論,不但被回收,而且還打光上漆,運用到免疫、代謝、精神心理、老化、長壽等等,在幾乎所有現代人所重視的健康問題上,發揚光大。
「精神健康由腸道思考」,站在科學研究頂峰的《自然》期刊會在這個時機點,刊出這篇文章,基本上是反映菌腦腸軸及精神益生菌研究近三年的快速進展,強而有力地指出未來的發展趨勢:由預防醫學,營養保健的觀點來論事──要有良好的精神健康,就是必須要有良好的腸道健康。
***
美國的一位精神科名醫蓋伊.溫奇(Guy Winch),在TED Talk上談到,一個還不會綁鞋帶的五歲小孩割傷手,知道去找OK繃來貼,預防傷口感染;知道每天早晚刷兩次牙,保持口腔衛生;我們感冒了,知道拿捏該看醫生,或吞顆成藥。但當我們精神低沉了好幾個星期,睡眠品質非常差,總是疲倦、沒勁,我們卻不知道必須做些適當措施。
溫奇醫生說:「我們重視身體健康,卻忽視精神健康,我們應該嚴肅的面對自己精神上的任何症兆。」白話些說就是,我們知道要積極保健身體,做運動,吃一堆保健食品,定期做健檢,也應該知道要用同樣積極的態度,來保健自己的精神心理健康。
這本書的核心是要談精神益生菌,我喜歡稱之為快樂菌,我努力推廣精神益生菌的用心,和溫奇醫生的呼籲完全相通;用積極的態度,重視精神心理健康,精神益生菌是精神保健的有效工具,舒緩我們的壓力,釋放我們的心懷。
第三章腦腸軸與菌腦腸軸
「生命早期,腸道菌的狀況會影響大腦發育及功能。」「生命早期,腸道菌的狀況會影響成年後腦部血清素濃度。」以上是我演講時,常用來破題的話。
母親懷孕時腸道菌的狀況會影響胎兒大腦的發育,出生後,嬰兒的腸道菌會受到生產方式(自然生產或剖腹生產)、餵食方式(母乳或配方奶)所影響,進而影響到嬰兒的大腦發育。
「原來我兒子每次數學都考不及格,是因為我懷孕時,腸道菌沒有保養好,便祕太嚴重了。」
每次講到這個,聽眾就會哄堂大笑,但有些媽媽會認真地擔心起來:「蔡博士,怎麼辦?現在開始給孩子保養腸道菌來得及嗎?」「當然可以,忘記背後,放眼將來吧!」心裡暗自嘀咕,否則能怎麼辦?也不能再塞回子宮去,當然只好亡羊補牢,改善一分是一分。
生命早期的腸道菌影響豈僅止於考試成績,最近好幾項動物實驗都顯示,成年後腦部血清素濃度同樣受到幼年期腸道菌狀況所影響,血清素被稱做快樂荷爾蒙,腦部血清素濃度經常偏低,意謂著比較容易陷入憂鬱情緒。
生命早期的腸道菌狀況也會影響孩子的免疫過敏,現在過敏兒越來越多,常被歸因於濫用抗生素,打亂了腸道菌。生命早期的腸道菌狀況還會影響長大後的能量代謝,為什麼有些人喝水也胖,有些人始終骨瘦如柴,也許真是因為生命初期腸道菌沒照顧好。
因為我演講的聽眾以婦女居多,與孩子相關的話題很容易吸引聽眾的興趣,所以我會呼籲:「婦女朋友們,當妳準備要結婚,準備要懷孕,請妳立刻保養好妳的腸道菌,讓下一代贏在生命的起跑點。」
為什麼生命早期的腸道菌狀況會「銘刻」在孩子的生命中,影響他一生的健康?真對不起,目前真無法解釋,我們還無法回答你為什麼。不過研究一是一、二是二,一翻兩瞪眼,現在的研究結果就是清楚顯示生命早期腸道菌的好壞,會影響大腦發育與機能,影響一生的能量代謝,影響一生的過敏免疫。
腸道菌影響大腦發育,影響腦部血清素濃度,這些就是近年科學界最夯的「菌腦腸軸」。
有腸道菌研發井噴式(這是大陸流行用語,很傳神)的突破,才有現在菌腦腸軸的革命,也才有我們的快樂益生菌問世。所以這一章,我要先談腸道菌的爆發,然後談腸道神經系統,最後才切入菌腦腸軸,太多有趣的新知識,你專心接招。
第一章 精神健康由腸道思考
現代人精神健康狀況不佳的比例太高,經常感到有壓力、倦怠,經常睡不好,工作效率低迷,求助於醫生,也檢查不出個所以然,醫生也只能開些藥打發。
雖然我總是說生命就是要有壓力,壓力越大,越能激發潛能,工作效率越高。可是當壓力超過一個水準時,不但工作效率急遽下降,許多重要生理指標,如免疫系統、記憶力等,都開始惡化。
適度的壓力是動力,過了度,就是殺手。
你真心想積極面對自己的精神健康、真心想駕馭自己的壓力,化壓力為動力,很好,我要告訴你,除了放慢腳步、多些運動、多些社交,甚至積...
推薦序
【推薦序文摘錄】
蔡教授選取菌腦腸軸及精神益生菌這一富有前景的新興方向,專心投入心血達十年,成果斐然,獲得寶貴的千餘種菌種庫,並依此施用於動物模型,成功利用外植益生菌調節大腦多巴胺及血清素,並獲得治癒老鼠抑鬱此令人振奮的結果,從而預示了推廣於人類的可行性。這一成果無疑提供了一種有潛力的新型治療或控制抑鬱症、巴金森氏症、自閉症、妥瑞症等一系列精神疾患的新思維、新理念。
希望讀者可以透過本書通向這一開創性的生化醫學理念,並享受他們持續地鑽研步伐,獲得身心健康的長足收益。
孔學君 麻省總醫院Martinos中心Synapse自閉症研究主任
蔡教授多年來深耕微生物應用領域,在研究之餘,亦提筆寫了多本腸道保健的書籍,造福一般大眾。他宛若傳教士一般,廣播益生菌福音。背後支持他的,除了身為研究者的使命與熱忱、紮實的研究根基,還有「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嚴謹的科學態度。本書收錄了豐富的科學數據以及臨床案例,富含學術性的參考價值。期待這本書的出版,可以將科學界目前最炙手可熱的「菌腦腸軸」普及於一般民眾之間,讓大眾在精神養護方面,有一個自然、無負擔的新選擇。
孫璐西 國立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名譽教授
集教授、作家、科學家、實業家一身的蔡教授,在這本最新的《腸命百歲3:快樂菌讓你不憂鬱》提出了新的「菌腦腸軸」概念,顛覆大眾對益生菌的傳統觀念,益生菌不僅有益腸道健康,也有助於精神健康。
蔡教授以深入淺出的文字,介紹神經系統以及什麼是精神益生菌,最後提出腦腸保健的基本功。這本書特別適合忙碌的上班族閱讀,尤其是現代人普遍外食,精神工作壓力大,都是胃腸與精神疾病的高風險族群,這本書有助於民眾釐清一些似是而非的觀念,達到「腸命百歲」。
郭旭崧 國立陽明大學校長
開發精神益生菌不只要有研究實力,還需要龐大的人力、財力及運氣。蔡老師以宣教士的使命感上山下海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建立了千餘株乳酸菌的菌種庫,特別的是大海撈針地從客家福菜找到快樂益生菌。目前已經在動物研究及臨床觀察看到快樂益生菌對一些精神疾病的效果,現在正要進行最後一哩路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臨床試驗。透過本書,你可以看到科學家堅持不懈的研究過程,並且對精神益生菌有更精確的了解。
蔡世仁臺北榮總精神醫學部部主任、國立陽明大學精神學科部定教授
【推薦序文摘錄】
蔡教授選取菌腦腸軸及精神益生菌這一富有前景的新興方向,專心投入心血達十年,成果斐然,獲得寶貴的千餘種菌種庫,並依此施用於動物模型,成功利用外植益生菌調節大腦多巴胺及血清素,並獲得治癒老鼠抑鬱此令人振奮的結果,從而預示了推廣於人類的可行性。這一成果無疑提供了一種有潛力的新型治療或控制抑鬱症、巴金森氏症、自閉症、妥瑞症等一系列精神疾患的新思維、新理念。
希望讀者可以透過本書通向這一開創性的生化醫學理念,並享受他們持續地鑽研步伐,獲得身心健康的長足收益。
孔學君 麻省總醫院Martinos...
作者序
益生菌邁入腦腸新世紀
執筆構思撰寫每一本書時,都會先立下這本書要傳達的理念,然後說些激勵人心的話,同時加強自己執筆的動力。
二○○六年出版的《你不能沒腸識》,我在自序中講「頑固教授基於知識與信念而來的傻勁與堅持」,當時正開始推動腸道健康公益宣導活動,充分需要傻勁與堅持。
二○一○年出版的《腸命百歲》,自序講的是「把健康文化基因傳給下一代」,希望讓腸道保健、全榖雜糧、規律運動、慢活慢食等的健康元素,定植成風氣習俗,成為可傳承下代的「健康文化基因」,在我們富而好禮的社會,再加上健康與美麗。
二○一二年的《腸命百歲2》則講「乳酸菌愛好者的心語」,我開宗明義就說要在讀者心裡鑿出一口活井,湧出活水,滙成江河,意思是要讓讀者自自然然成為知識型的益生菌愛好者,懂得分辨是非,而且知行合一,養成習慣,是實踐型的愛好者。
轉眼六年後的這本書呢?
這本書目標同樣清楚,就是要宣告:「益生菌已經邁入腦腸新世紀。」
益生菌的應用早就不限於腸道保健,甚至超越免疫過敏、代謝調節(減重、糖尿、血壓、血脂等),堂堂進入壓力、心情、憂鬱、快樂、記憶、學習、疲勞等的精神心理領域,也就是我說的「腦腸新世紀」。
在腦腸新世紀裡,大家不再只是因為便祕、消化不良,甚致過敏、感染,而來尋求益生菌的幫助,他們會因為想要緩解憂鬱情緒,多些快樂心情,少些疲勞無奈,讓腦子裡多一些快樂荷爾蒙,工作多些動機衝力等目的,就來敲益生菌的門。當然這類益生菌不是一般益生菌,絕對是大師級,稱為「精神益生菌」(Psychobiotics)的特殊機能益生菌。
在這本書中,我要談腸道菌如何影響神經心理,影響大腦發育,影響憂鬱、自閉、疲勞、記憶、學習……如何在人體構成一個,由丹田(腸道)直通髓海(大腦)的重要生理軸線──菌腦腸軸。因為益生菌直接而且有效的調控腸道菌,透過腸道神經系統,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精神心理領域因此順理成章地,成了益生菌產業兵家必爭之地。接著我還要談我們如何在經濟部學界科專計畫支持下,研發出我個人深深引以為傲的精神益生菌PS128,我喜歡稱之為快樂菌。我會讓你瞭解這株菌的特色、功能,以及這株菌將如何快速讓人蒙福受益。
這本書的三個關鍵詞,依序是:菌腦腸軸、精神益生菌,以及PS128。
在序章中,我要舉出:「迎接菌腦腸新世紀」,「對抗壓力荷爾蒙」,以及「我們一定可以迎頭趕上」等三項宣言,拉高本書的願景視野。
第一章談全球精神健康危機,拉抬你的關注度,第二章說明腸道神經系統,為了建立你必要的基礎知識,我必須花篇幅談些深奧的神經系統及腸道神經系統,第三章,我講第二大腦以及腦腸軸,然後帶出「菌腦腸軸」;這是本書的核心,我力求淺顯有趣,會舉許多有趣的研究案例,描繪出這個聯絡五臟六腑,整合十二經脈的重要軸線,說它掌控身體所有重要生理機制也毫不過分,有趣的是,科學家居然到近幾年才發現它的存在,才開始努力摸索它的本質。
第四章我談精神益生菌的崛起,與你分享PS128誕生的喜悅,也要讓你了解未來她們將如何成長,第五章我講自閉症,以我們的臨床研究為中心,寫這兩章,我充滿感恩,自由揮灑。PS128可以改變大腦多巴胺及血清素,這兩種快樂荷爾蒙在第二章有詳細描述。
第六章我談如何做腦腸保健,其實沒有甚麼妙方秘訣,有的就是在飲食,紓壓,生活習慣上點點滴滴的基本功夫。
第七章是迷思解答,近一年有幾個研究發表在超一流國際期刊,分別質疑益生菌的安全性及功效性,我視為好事,證明益生菌已受到主流科學家重視,而且開始跨出食品,向必須嚴格放大檢視的藥品走。我在第七章中,將為大家解讀這幾項看似負面的研究論文。
在附錄,我邀了兩位PS128長期使用者,寫出他們的內心話。我是科學家,我對我們的快樂益生菌,一步一腳印地做各種動物試驗、臨床試驗,我申請專利、發表論文,但科學家一板一眼的態度,反而會讓讀者抓不到頭緒:「蔡教授,到底PS128能夠為我的親人做什麼?」好,我請來兩位重度使用者,讓他們回答你的問題。
我還邀了邱瑞祥與蔡佳芬兩位精神科醫師,希望他們由精神科專業角度,客觀的評述菌腦腸軸與精神益生菌。
***
在此要感謝幾位朋友,首先要感謝陽明大學郭旭崧校長為這本書寫推薦序,他是第一位回來做陽明校長的校友,會將陽明帶上更高一層,他支持我們的研究,不遺餘力;感謝孔學君教授,她是哈佛大學教授,自閉症研究團隊的主持人,我和她合作一項PS128介入之自閉症兒童臨床試驗;感謝陸清松教授,他是巴金森氏症首屈一指的權威,自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退休後,開設巴金森氏症專科診所,他與我們正在執行多項巴金森氏症之PS128介入臨床試驗;感謝臺大食科所孫璐西教授,說她是食品界大老,她一定不接受,不過她就是深受食品界尊重欽佩的大老,感謝北榮精神部部主任蔡世仁教授,他也是陽明大學精神學科教授,他講出我內心對PS128的感動。
《樂來越愛你》這部歌舞電影叫好叫座,拿了六項奧斯卡獎,我最喜歡女主角去應徵時唱的那首歌,〈The fools who dream〉,作夢的傻瓜,她說她住巴黎的姑姑有一次光著腳,跳進塞納河,鼻涕流了一整個月,可是她姑姑說,她還想再跳一次。我摘譯了部分歌詞:
「敬那些做夢的傻瓜,敬我們闖下的禍,有些瘋狂是關鍵,能看到新的色彩,所以,盡情叛逆,丟顆石頭,濺起漣漪吧,這就是為什麼世界需要我們。」
這首歌最激起我共鳴的是那句「A bit of madness is key」,有些瘋狂是關鍵。
三十幾年教授,因為做了項感動自己的研究,因為知道自己研發的這幾株菌,推廣出去可以幫助許多人,於是向同事、學生募了上億的錢,創了業,聘了幾十位碩博士,同時啟動十幾項臨床試驗,三年燒掉八成現金,這是需要有一顆帶點瘋狂的心。不過越來越多愛用者的見證,支持著我這愛作夢的傻瓜。有些瘋狂是關鍵,要有點瘋狂,才能看到新的色彩。
各位朋友,當你總是感到壓力、感到煩躁、感到灰暗、感到快撐不住時,看醫生、找諮商、放慢腳步、注意飲食、多些運動、多些社交,努力降低壓力指數,認真地改善自己的精神健康狀況,怎可認輸,自己的人生,自己掌控。
除此之外,這本書還要告訴你,你還必須改善自己的腸道健康,長期下來,會使你的精神健康也獲得改善。
各位朋友,腸道照顧好,百病不來找。我祝福你,活得健康、長久、美麗,活得瀟瀟灑灑、清清爽爽。存著感恩的心,人生真的不錯。
益生菌邁入腦腸新世紀
執筆構思撰寫每一本書時,都會先立下這本書要傳達的理念,然後說些激勵人心的話,同時加強自己執筆的動力。
二○○六年出版的《你不能沒腸識》,我在自序中講「頑固教授基於知識與信念而來的傻勁與堅持」,當時正開始推動腸道健康公益宣導活動,充分需要傻勁與堅持。
二○一○年出版的《腸命百歲》,自序講的是「把健康文化基因傳給下一代」,希望讓腸道保健、全榖雜糧、規律運動、慢活慢食等的健康元素,定植成風氣習俗,成為可傳承下代的「健康文化基因」,在我們富而好禮的社會,再加上健康與美麗。
二○一...
目錄
推薦序
作者序
序章迎接腦腸新世紀
Chapter1精神健康由腸道思考
一、臺灣經濟發展的代價是全民憂鬱
二、全球精神健康危機
三、精神健康:由腸道思考
Chapter2認識神經系統
一、神經系統的基本單位:神經元與神經膠細胞
二、神經系統的層次與分工
三、神經傳導物質
四、多巴胺:點燃鬥志,創造欲望
五、血清素:帶來幸福與穩定
Chapter3 腦腸軸與菌腦腸軸
一、禮讚腸道菌的崛起
二、第二大腦:腸道神經系統
三、腦腸軸:腸道和中樞神經間的訊號傳遞系統
四、菌腦腸軸的發展
五、腸道菌如何與大腦溝通?
六、菌腦腸軸對健康的影響
Chapter4帶來快樂的精神益生菌
一、什麼是精神益生菌
二、開發精神益生菌的領先選手群
三、認識PS128
四、PS128的研發歷程
五、精神疾病的動物模式
六、為什麼PS128可以改變行為
七、PS128的臨床研究
Chapter5腸道菌與自閉症
一、什麼是自閉症
二、腸道菌異常與自閉症的關係
Chapter6 腦腸保健基本功
一、膳食纖維是腸道好菌食物
二、益生菌是腦腸保健首選
三、補腦健腦,日常飲食與保健營養品雙管齊下
四、壓力管理:化壓力為動力
五、規律運動:舒服爽快,持之以恆
六、優質睡眠:大腦與腸道的清道夫
七、簡單的事情重複做
Chapter7迷思
Q1. 健康人不需補充益生菌?
Q2. 好的益生菌不需要冷藏?
Q3. 長期吃益生菌會產生依賴症?
Q4. 吃菌不如養菌好?
Q5. 腸道菌會「劫持」大腦?
Q6.益生菌安全性研究不夠完備?
Q7.益生菌會導致腦霧?
Q8. 益生菌不會在腸道定植,吃了也沒用?
Q9. 服用抗生素後不應該攝取益生菌?
結語:益生菌2.0──期待更高,檢視更嚴
附錄
參考文獻
推薦序
作者序
序章迎接腦腸新世紀
Chapter1精神健康由腸道思考
一、臺灣經濟發展的代價是全民憂鬱
二、全球精神健康危機
三、精神健康:由腸道思考
Chapter2認識神經系統
一、神經系統的基本單位:神經元與神經膠細胞
二、神經系統的層次與分工
三、神經傳導物質
四、多巴胺:點燃鬥志,創造欲望
五、血清素:帶來幸福與穩定
Chapter3 腦腸軸與菌腦腸軸
一、禮讚腸道菌的崛起
二、第二大腦:腸道神經系統
三、腦腸軸:腸道和中樞神經間的訊號傳遞系統
四、菌腦腸軸的發展
五、腸道菌如何與大腦溝通?
六、菌腦腸...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