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時代的見證,一個代表日本帝國主義高度擴張中的象徵。
有別於臺灣的敘述方式,著重於比較韓國以及臺灣兩地的建設、社會內部發展,以及韓國內部的政治問題。
本書為榮獲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學位論文出版徵選」補助之優秀論文
以《臺灣日日新報》主筆木下新三郎的東亞遊記為主要討論。藉由親身踏查四地的移動過程及觀察紀錄,分析四地的地景環境、風俗民情、文化現象、現代化發展、政治狀態、國際情勢,並在同中有異的文本中就觀察重點、描述內容和敘事特點三方面著墨。
全書共有五章,除第一章序論、第五章結論之外,第二章、第三章分別討論木下新三郎筆下的臺灣、中國以及滿洲地區、韓國。第四章則以同時代日人遊記為討論主題,並將木下新三郎與同時代日人遊記做比較,論述其東亞論述的同異處。藉由遊記內容的分析,重現當時代日人面對東亞時局的轉變,並以臺灣的殖民經驗投射至韓國、滿洲的建設,藉此觀察、評斷中國的內政時局。
作者簡介:
歐人鳳
台南人,1988年生。畢業於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併校前)、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章節試閱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兩國締結馬關條約,日本獲得中國賠款二萬萬兩並和中國割讓遼東半島、臺灣、澎湖等地。雖然遼東半島在俄、德、法三國的干涉之下,最後改由中國以有償的方式贖回,但日本仍取得臺、澎等地1,同時迫使中國承認朝鮮2獨立。因此,中日甲午戰爭不僅影響臺灣,也改變當時的東亞局勢。不過,由於臺灣在列強眼中是具開發潛力的亞洲據點,日本並非依條約輕易取得,仍與西方列強進行了不少斡旋和協商。3在受到西方列強干預與競爭過程中,取得臺灣對日本更顯得急迫而且重要,事後證明日本確實也藉由取得臺灣、澎湖等殖民地,成功晉身世界帝國主義國家行列。
日本繼甲午戰爭之後,在1904年的日俄戰爭當中獲得勝利。1905年日、俄兩國締結樸茨茅斯和約,條約內容中提及俄國承認朝鮮為日本的「保護國」,將旅順、大連「租借地」及附屬權益轉給日本,並將長春至旅順之間鐵路及支線附屬權益轉讓給日本,亦即該地的煤礦、財產屬於日本。4日本在這兩場戰役中的獲勝,象徵著日本帝國主義在快速擴張。那麼在日本獲得兩場戰役成功而晉身世界列強之際,日本如何看待、評估其所控制、統轄的殖民地和關東州,以及如何思考其與鄰近東亞鄰邦中國、朝鮮的關係呢?除了政治、經濟、外交史料之外,透過民間形式的社會文獻,借助個人視角的特殊性,我們可以看見怎樣的日本人東亞觀點?特別是,在日本人的東亞觀察、東亞想像中的臺灣地位與臺灣形象,又是如何?以上即是本書的主要關懷。
在筆者研閱《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的過程中,偶然發現屬名「大東生」的在臺日人記者於1906年3月至1906年11月發表的一系列旅行遊記,由於發表時間正值日俄戰爭結束後的一年,這樣的特殊的時間點,使得筆者對這一系列的遊記深感興趣。這一系列的文章5分別為〈南遊見聞錄〉6、〈清韓漫遊所見〉7、〈滿洲之經營〉8、〈支那雜觀〉9等。隨著大東生的移動步伐,藉以觀察與釐清大東生在東亞的旅行軌跡以及時代背景。首先依照大東生發表順序,簡介四篇遊記。〈南遊見聞錄〉是大東生於1906年3月11日至1906年3月24日於報上發表,一共十篇。透過搭乘鐵路南下,他分別以主題形式的方式,描述、討論臺灣西部沿途的地景、建設探討、分析臺灣建設,並且著重於現代化建設的書寫。結束臺灣西部之旅後,大東生前往韓國,並於1906年7月26日至1906年8月16日發表〈清韓漫遊所見〉,共十三篇。有別於臺灣的敘述方式,大東生著重於比較韓國以及臺灣兩地的建設、社會內部發展,以及韓國內部的政治問題。再者,大東生關注韓國的各大城市,例如:釜山、京城、平壤、仁川等地的地理環境、城市發展特色以及人口分布,他以概況式的方式書寫其對於韓國的認識與觀察。在結束韓國之旅後,大東生由韓國進入中國,於1906年8月17日至1906年9月8日發表〈滿洲之經營〉。大東生關注日本與列強各國的關係並且分析日本對於滿洲10之建設的利弊,並且強調水運與鐵路運輸對於滿洲發展的重要性。結束韓國考察之旅之後,大東生由滿洲入關,沿著沿海地帶一路南下,並於1906年9月13日至1906年11月6日發表〈支那雜觀〉,共十五篇。對於中國的觀察,大東生著重於分析中國內部的社會以及新政問題,而並非地景書寫抑或是建設發展。
在探討這系列媒體人遊記之前,筆者想確認大東生的身分?根據筆者調查,大東生於遊記中曾說明「為日本國民,又為新聞記者,則視察之者,正屬本來義務。」,但並無透露自身於報社中的職位。為此,筆者查詢《臺灣日日新報》與《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推測大東生應是曾經擔任《臺灣新報》與《臺灣日日新報》之主筆―木下新三郎11。推論有二:一則為木下新三郎號大東;另為1906年4月24日在《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的「官紳紀事」刊載一則關於木下新三郎的紀事:「本社主筆木下新三郎氏,來電云於廿一日由鄉里佐賀啟程昨日經已到韓國釜山。」。12 若將此則紀事與大東生於〈清韓漫遊所見(一)〉中記錄抵達朝鮮的時間:「余之發東京。而就清韓漫遊之途也。時為四月十七日。而初抵釜山港。則為是月二十三日早朝。」13,比對之下則可證明此次前往朝鮮的大東生,正是木下新三郎。瞭解大東生為何人之後,便理解其自述所言之「為日本國民,又為新聞記者」的身分,也因其身分特殊的機緣,獲得考察的機會。(上圖為木下新三郎,又名大東生14、大東學人)
1906年,可謂繼1894年之後,臺灣史與滿洲史再度深入接軌的一年。日俄戰爭結束、條約簽署完成之後的這一年,日本已取得朝鮮的監督以及滿洲鐵路的經營權;臺灣處於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任內最後階段,後藤新平在臺灣的基礎建設也已有了具體成果。朝鮮李氏王朝自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之後,滿清已喪失對其的宗主權,1906年正是大韓帝國逐步淪為日本殖民地的過渡期。對於關東州以及中國地區而言,則處於日本勢力積極進入中國東北地區的敏感時刻。
除了風起雲湧的時代背景之外,這系列遊記的書寫與刊載也有特殊的政治考量,而且大東生的媒體人遊記,其性質介於旅行遊記與記者考察報告之間,並非單純的地景書寫,而帶有深層的社會報導與分析。再者,大東生具有日本國民的身分,使得這系列遊記具有背景、形式以及書寫者身分三方面的特殊之處。
大東生透過媒體人遊記之形式記述自身走訪臺灣、大韓帝國、滿洲以及中國四地的觀察,記錄了臺灣、韓國、中國在日本帝國主義擴張下,共同被捲入的強制現代化歷程,或政治權力移轉之現象。藉由大東生親身踏查四地的移動過程及觀察記錄,筆者將分章探討他在臺灣、韓國、中國(大東生稱之為「支那」)、滿洲四地的旅跡和觀察所得。分析對象包括他有關地景環境、風俗民情、文化現象、現代化發展、政治狀態、國際情勢的描述,筆者分析和比較的重點將置於他同中有異的觀察重點、描述內容和敘事特點三方面。透過遊記這種非主流文獻的細讀,以及在殖民地臺灣的「帝國媒體人」視線分析,筆者希望完成下列結論:第一,比較臺、中、韓、滿等四地敘事差別;第二,歸納兼具帝國國民身分及職業記者的大東生,其身體移動與遊記撰述中反映的東亞觀察,以及在其東亞論述中的臺灣地位與形象。第三,探討同時代日人遊記與大東生遊記中的東亞論述比較。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兩國締結馬關條約,日本獲得中國賠款二萬萬兩並和中國割讓遼東半島、臺灣、澎湖等地。雖然遼東半島在俄、德、法三國的干涉之下,最後改由中國以有償的方式贖回,但日本仍取得臺、澎等地1,同時迫使中國承認朝鮮2獨立。因此,中日甲午戰爭不僅影響臺灣,也改變當時的東亞局勢。不過,由於臺灣在列強眼中是具開發潛力的亞洲據點,日本並非依條約輕易取得,仍與西方列強進行了不少斡旋和協商。3在受到西方列強干預與競爭過程中,取得臺灣對日本更顯得急迫而且重要,事後證明日本確實也藉由取...
目錄
館長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範疇與方法
一、文獻資料
二、研究方法介紹
三、研究步驟簡介
四、主要關鍵詞定義
第三節 先行研究與問題意識
一、明治後期日本的殖民地政策思想
二、明治後期日本人的臺灣論述及臺灣遊記
第四節 本書章節概述與安排
【第二章 烈日下的海峽兩岸】
第一節 木下新三郎的臺灣遊記─〈南遊見聞錄〉
一、殖民地統治的基礎建設
二、木下新三郎的南遊經驗
三、〈南遊見聞錄〉的臺灣現代化建設
第二節 木下新三郎的中國遊記〈支那雜觀〉
一、前往中國:木下新三郎的〈支那雜觀〉
二、〈支那雜觀〉中的中國形象
三、一個中國、兩個世界─論〈上海談〉
第三節 新臺灣與舊中國的形象差異
一、殖民地政策推動與成熟
二、《漢文臺灣日日新報》上的中國國際形象
三、略論德富蘇峰《七十八日遊記》的中國形象
【第三章 風雪中的鴨綠江兩岸】
第一節 中、日、韓、俄的東亞國際關係:兼論日本勢力在韓國
一、甲午戰爭前後的四國關係
二、日俄戰爭與日本勢力向朝鮮與滿洲的擴張
三、樸資茅斯條約與大韓帝國「統監府」的設立
第二節 「征韓論」的延續:〈清韓漫遊所見〉中的韓國拯救論
一、韓國殖民地的預想─踏查之因與〈臺灣及清韓〉
二、四都觀察:釜山、仁川、京城、平壤
三、偏見的凝視:木下新三郎的韓國政治與民情
第三節 抵禦俄國的防線:木下新三郎的〈滿洲之經營〉
一、滿洲的交通建設
二、鐵道支線的建設
三、關東州之經營
【第四章 東亞國際關係的想像】
第一節 空間結構與殖民地位階:臺、中、韓、滿遊記書寫比較
一、空間結構
二、預言日本勢力範圍下的東亞情勢
第二節 東亞問題的思考:木下新三郎與同時代日本旅人的遊記比較
一、德富蘇峰《七十八日遊記》
二、夏目漱石《滿韓漫遊》
第三節 一枝獨秀:木下新三郎東亞遊記的特殊性
一、遊記誕生的時機點
二、旅遊地點的選擇
三、讀者群的鎖定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各章重點與發現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課題
參考書目
附錄
館長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範疇與方法
一、文獻資料
二、研究方法介紹
三、研究步驟簡介
四、主要關鍵詞定義
第三節 先行研究與問題意識
一、明治後期日本的殖民地政策思想
二、明治後期日本人的臺灣論述及臺灣遊記
第四節 本書章節概述與安排
【第二章 烈日下的海峽兩岸】
第一節 木下新三郎的臺灣遊記─〈南遊見聞錄〉
一、殖民地統治的基礎建設
二、木下新三郎的南遊經驗
三、〈南遊見聞錄〉...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