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劇場帶領被壓迫的群眾革命與發聲;將市民變成演員,讓加害者同理受害者。他是被媒體譽為「不朽的巴西戲劇大師」。翻開他的生平,翻轉改變社會人心的魔幻力量!
★我們都是這個社會的演員:被壓迫者劇場不只是一種演出,還是社會改革的實踐行動與心靈療癒的重要方法,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各界推薦】Licko Turle、王婉容、王嘉明、邱坤良、林振春、胡鴻仁、張崇哲、許瑞芳、戴晨志、鍾明德、鍾喬......等一致推薦!
奧古斯都・波瓦(Augusto Boal, 1931 - 2009),巴西戲劇大師,深受左派與拉丁美洲解放思潮的影響,將劇場藝術視為改變社會與替底層人民發聲的方式,進而推動將表演與人民生活相結合的「民眾劇場」。一九六四年,巴西發生軍事政變,進入軍政時期,而波瓦那替底層人民發聲的劇場教學方式,也逐漸被政府視為威脅。一九七一年,波瓦被新政府逮捕刑求,最終流亡他鄉十餘年。流亡海外期間,波瓦提出了具有巴西特色的「被壓迫者劇場」理論,強調所有被壓迫的人民都可以透過劇場進行肢體與心靈的解放、激起被壓迫者內在意識、認清自己所處的被壓迫環境,進而設法解決問題。
如今,波瓦所開創的被壓迫者劇場已是拉丁美洲與亞洲社區劇場、教育劇場、公民運動與社會服務的指導方法,亦是世界民眾劇場的先驅。在台灣、新加坡、香港與中國大陸等地,被壓迫者劇場逐漸被視為社會改造與心靈治癒的方式。
本書以波瓦的人生歷程與劇場理念主軸,深入淺出地講述其如何從一位巴西的劇場運動先驅者與本土音樂劇創始者,因為政治關懷與流亡異鄉的經歷,進而發展出「被壓迫者劇場」的傳奇一生。
作者簡介:
謝如欣
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博士班畢業。師承波瓦,目前旅居巴西,為國際被壓迫者劇場學會(GESTO)成員,現任該會年度國際學術研討會審查論文評委。曾任淡江大學大傳系等大學講師、平面媒體記者、電視台編劇。曾出版著作《跟著閒妻遊巴西》。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Licko Turle 里約被壓迫者劇場中心創辦人
王婉容 臺南大學教授兼國際事務處國際長
王嘉明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團長、導演
邱坤良 前台北藝術大學校長
林振春 社區教育學會理事長、前師大社教系主任
胡鴻仁 《上報》社長
張崇哲 巴西聖保羅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
許瑞芳 臺南大學助理教授、台南人劇團前藝術總監
戴晨志 暢銷書作家
鍾明德 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教授
鍾 喬 差事劇團團長
名人推薦:Licko Turle 里約被壓迫者劇場中心創辦人
王婉容 臺南大學教授兼國際事務處國際長
王嘉明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團長、導演
邱坤良 前台北藝術大學校長
林振春 社區教育學會理事長、前師大社教系主任
胡鴻仁 《上報》社長
張崇哲 巴西聖保羅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
許瑞芳 臺南大學助理教授、台南人劇團前藝術總監
戴晨志 暢銷書作家
鍾明德 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教授
鍾 喬 差事劇團團長
章節試閱
【緒論】
★麵包師傅兒子的劇場夢─Augusto Boal
2003年在美國南加大(USC)的那個午後,我們一群老小粉絲,趁著休息時間在咖啡點心區圍著波瓦閒聊著。我說,「Augusto,我讀了所有你寫的書,但就連你的自傳書都沒提到你的生日是哪一天」。波瓦笑笑地回我,「是嗎?我沒提嗎?」旁邊的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跟著埋怨著,對呀,是沒提過,接著,波瓦調皮地對我說,「這樣呀,那麼你現在知道我的生日是哪天了嗎?」我很快的回了他:1931年3月16日!
1931年3月16日,出生自小中產家庭的波瓦,和家人住在里約的貧窮區段奔那區(penha),老爸約瑟(Jose Augusto Boal)是麵包師傅,擁有一間麵包店,是他們家族的第一代葡萄牙移民。雖然生活無虞,但波瓦慣於觀察周遭環境的人事物,自小就很有愛心,對較貧困的鄰舍特別關注,在社區裡的人緣也很好。
和其他巴西孩子一樣,波瓦從小就愛踢足球、喜歡在嘉年華會時跟著大家在街上唱歌跳森巴舞,十歲那年,波瓦從小小的收音機裡,聽到了巴西第一齣廣播肥皂劇《尋找幸福》(Busca do Felicidade),劇中演員高低起伏的聲音和片尾懸疑的音樂給了他極大的震撼。某日,他集結了家族的幾個表兄弟姐妹們,排了個短劇,當起了人生第一次的編劇兼導演,自此激起了他對戲劇的熱愛。
這齣名為《波瓦兄弟與他們的表親說……》給了所有演員很大的自主性,想演什麼就演什麼,大家共同創作再由波瓦統整情節,每人都身兼演員、道具、服裝師和舞臺設計,從家裡或街坊鄰居處取得各種材料製作舞臺與戲服,為了強調這是一齣認真的大製作,一定要售票!
雖說是售票演出,但會來捧場的還是親戚朋友、社區熟識的叔叔大嬸、平時一塊兒玩耍的小屁孩們,票價的訂定成了一門很大的學問,既然目的是要讓所有人都能看見他們的演出,又不能淪為丟了也不可惜的免費商品,他們決定以三個瓜拉納汽水或啤酒的瓶蓋做為門票的代價,這些瓶蓋門票,後來成了孩子們以廢棄物做汽車玩具的車輪。或許,這正是波瓦社會主義思想的啟蒙。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樣老一代的八股思想,在波瓦的父親身上也不例外。老約瑟說了,「等你拿到博士學位,想做啥就做啥,但上大學給我選個未來吃得上飯的實用科系」。除了戲劇什麼都沒興趣的波瓦頭大了,正好當時愛慕的一位女同學選了化學系,就決定是它了!在巴西大學(Universidade do Brasil, 現在的里約聯邦大學UFRJ)就學期間,波瓦當選了系上的文化部長(因為只有他一人參選,票箱中還有許多是廢票),為了自己的戲劇生涯與抱著辦場轟轟烈烈的藝文活動理想,他衝到當時知名的本土劇作家荷德利給斯(Nelson Rodrigues, 1912-1980)在報社工作的辦公室,邀請他到巴西大學化學系上開講座。對於這個又高又帥卻行事衝動的小伙子,德高望重的荷德利給斯非常紳士有禮地給了他軟釘子,表明化學系學生對他的講題不會有興趣,他不開明知會是空場的演講會。沒聽懂拒絕之意的傻小子,還想著這麼棒的大師級演講怎會沒人來,化學系是大系,隨便也有兩三百名聽眾,就打了包票,肯定給他三百聽眾的保障。
借是借到了能容納二百人的講廳,但加上延遲半小時抵達、專程來要簽名,還有搞錯主題跑來的學生,總共只有七個。漲紅臉的波瓦覺得自己很丟臉,荷德利給斯卻絲毫不怪他,反而很疼惜這位因著一股熱情而努力的孩子。他教他寫劇本,給他的作品提供建言,帶著他去藝文人士們常聚集的小紅酒吧(Vermelhinho)。在這裡,波瓦遇到了包括黑人實驗劇團(Teatro Experimental do Negro, TEN)團長納斯西門朵(Abdias do Nascimento, 1914-2011)等當代劇場名人,也透過荷德利給斯的引薦,認識了像馬格爾迪(Sabato Magaldi, 1927-)這類博學多聞的朋友。對波瓦而言,荷德利給斯就像是他乾爹一樣的存在。
後來波瓦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化工博士,為的不是成為化工專家,而是追著在該校開編劇課的名戲劇理論家岡斯納(John Gassner, 1903-1967)。有趣的是,在巴西人普遍英語程度不佳的狀況下,波瓦前往紐約就學之前,特地到現今里約中華會館所在的拉帕區(Lapa),向一位華人惡補了英語會話。這位華人英語老師讓波瓦對語言充滿了驚喜,同一個意義能夠使用那麼多種他從未聽說過的難字去替換,讓他深深著迷。我們不知道後來他發展的「被壓迫者戲劇理論」圖中,在論壇劇場的主角進入關鍵的危機(crise chino)時刻,他以拆解中文「危機」一字為「危機就是轉機」(危=危險,機=機會)做解釋的源頭是從何而來(當然,從我對他最後幾年的認識,可以肯定他不會說中文),但可以確知的是,波瓦和中華文化與中文字的邂逅,或許,從1953年就開始了。
在美國兩年不務正業(化工)卻努力在戲劇領域上的學習,波瓦認真接受岡斯納的編劇教導,也透過納斯西門朵的書信推薦,認識了知名非裔詩人蘭斯頓‧休斯(Langston Hughes, 1902-1967)。他參加了作家協會和同好們切磋劇本,學習史坦尼斯拉夫斯基(Constantin Stanislavski, 1863-1938)的表演方法,也在百老匯和外百老匯參與並製作演出,充實自己的戲劇根基,終於在1955年七月,不得已地踏上回鄉旅途。
回到巴西,波瓦沉潛的時間並不久,透過已是巴西名戲劇評論家的老友馬格爾迪大力推薦,以及喝過洋墨水,尤其是戲劇殿堂紐約的閃亮光環加身,波瓦在1956年從里約到聖保羅,擔任甫在劇場界聲名大噪的新劇團─阿利那劇團(Teatro Arena)的藝術總監兼導演,展開他在巴西的主流劇場之路,不僅開創民眾創作的編劇實驗室,編導第一齣巴西本土音樂劇,更成為巴西小劇場運動的領航者。在阿利那劇團16年的生涯中,波瓦至少編寫了16齣以南美洲社會現象為題材的原創劇本,皆為巴西戲劇史重要的研究劇目。其一生改編導演的劇作四十餘齣,奠定了他在巴西現代劇場的歷史地位。
★從主流走向民眾劇場─使劇場政治性
「碰!」一聲,一名小偷就這樣在火車軌道上被立即槍決了。
電影《中央車站》(Central do Brasil)開場沒多久,一個骨瘦如柴的年輕人因飢餓難耐而偷了車站內小販的麵包,小販很快地大喊示警,站內的便衣警察也很迅速地追上(畢竟小販們都是有付保護費的,守護金主的商品是警察的首要工作),幾秒鐘的時間,警察已在鐵軌上逮到現行犯,伸手拿回重要的證物─麵包,襯著里約熱內盧溫暖的艷陽,毫不留情地向舉起雙手投降的小偷腦袋開上一槍。
這不僅是為了電影情節所做的效果,而是巴西在1964至1985年的軍政時期,大街上幾乎天天上演的真實故事,那是個警察能夠光天化日之下隨意處決無論犯大罪或小罪疑犯的黑暗年代,在當時,政府祕密進行共產黨獵殺計畫(Comando de Caca aos Comunistas, CCC),一一斬殺左派政治人士。此外,為避免文化藝術鼓動人心反叛,甚至在1968年頒定五號憲令(AI-5),不但對所有戲劇文本進行審查制度,並進一步暗中派祕密警察逮捕極左思想的藝術家,包括波瓦等當時代的政治劇場人都曾因之下獄。
阿利那劇團時期,波瓦帶領這個商業性劇團邁向了莫大的成功,全巴西、全南美洲,甚至到美國、歐洲巡迴演出,在巡迴到巴西北部這類窮鄉僻壤時,受到保羅‧弗雷勒(Paulo Freire, 1921.9.19-1997.5.2)的受壓迫者教育學中的對話思想、解放神學派神父的理念、窮苦農民的奮起反抗地主等等的影響,改變了波瓦對政治劇場的看法,開始思考如何以劇場方法去幫助人民。一齣齣諷刺政府宣告人民心聲的政治戲劇不斷的發表,使他被祕密警察盯上遭綁架入獄。在逃出政治牢獄後,終於走上民眾劇場之路,「被壓迫者劇場」正是在這樣的機緣下萌芽。
根據波瓦的定義,「政治性劇場」(teatro politica)是劇作家的創作,它讓觀眾在劇中看到當下社會的問題,但最後的結局卻是由劇作家所做的決定,它只有單向的傳達而沒有對話。流亡異鄉之時,他在南美洲各國,包括祕魯、阿根廷、智利等地開設戲劇工作坊,與基層民眾互動的過程中,不斷思考劇場中的政治性,尋找使戲劇與觀眾達到雙向對話的可能。
過去阿利那的演出是以疏離效果激起觀眾的個人意識,雖是政治劇場的一環,仍是舞臺上自說自話的獨白,欲使舞臺上與舞臺下進行解放式的對話,就應跳脫劇作家做主的「政治性劇場」,改由民眾自己為故事編寫結局,讓人民做故事的主人,透過戲劇中的提問,激發出各種新的想法,並嘗試加入陣容,解決劇中主角(也或許是生活中的自己)的困境。此舉除能夠引發觀眾的社會意識之外,更進一步讓觀眾直接在劇場達到參與,甚至透過上臺取代演出,進行一種革命式的預演(um ensaio da revolucao),他將此稱為「使劇場政治性」(fazer teatro como politica),也就是論壇劇場的核心。
被壓迫者劇場從南美洲創造出人人都能成為劇中主角改變生命的「論壇劇場」方法開始,隨後於歐洲轉型開拓出以心靈療癒為依歸的「慾望的彩虹」,波瓦返回巴西後,透過親身介入政治參選市議員,進一步發展出把立法的權力還之於民的「立法劇場」。走入基層、擁抱民眾,波瓦毫不戀棧過去在主流劇場的名聲,將自己的後半輩子全心投入民眾劇場。
★壓迫與被壓迫
戲劇不僅僅是一種社會活動,它是一種生活方式!
我們全都是演員:作為一個公民不是僅僅要在這個社會中生活,更要想辦法去改變它!
這是波瓦在2009年發表「給世界劇場日的一封信」(World Theatre Day Message)的最後一段,短短幾句話,簡單明瞭地將他努力半個世紀以上的志業,清楚地表達給世界。
「被壓迫的」一詞來自解放思潮風行於拉丁美洲不公平正義的文化與政治背景,軍政時期人民受到極權的壓迫,使用這樣的字詞,一點違和感也沒有,「被壓迫者劇場」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脈絡下被命名。人們對於「被壓迫的」這個字詞或許有先入為主的排斥性,一來是因畏懼,不願承認生活其實處處充滿壓迫與被壓迫,二來則是在社會規範的洗腦下,全然不自覺身處於被壓迫的狀態。壓迫與被壓迫,它小至親密家人的相處,大至國家社會的不公平正義,我們不得不承認,凡是造成人心感到不自由、不得已,就是一種壓迫,只是程度的大小不同。後者的不自覺狀態,便是解放思想家一心欲激起民眾自我意識的動機。
這些不自覺的被壓迫狀態,不僅在拉丁美洲發生,也在世界各地發生,它可以小到男女不平權,也可以大到社會的無形暴力。長期承受家暴的印度女子,在傳統觀念的洗腦下,將丈夫的暴行視為自己罪有應得的懲罰。即使是自由國度的挪威,也存在著職場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現象,但挪威女性卻不自覺地找盡其他不相干的理由,來說服自己所處的不公平狀態是合情合理的。波瓦的被壓迫者劇場正是一套透過遊戲進行肢體與心靈的解放,來激起被壓迫者內在意識,透過將被壓迫者轉化為演員,認清自己與所處環境,進而改善生活、解決問題的一種戲劇方法。
過去各國劇場界對社區劇場的定義模糊,現在則多以波瓦為主要指標,將之做為社區劇場的代表。英國教習劇場(TIE)大量使用被壓迫者劇場方法的遊戲及相關技巧,美國戲劇心理學方面的重要學者舒曼(Mady Schutzman)等人,更是波瓦的忠實追隨者。亞洲部分,菲律賓教育劇團、日本黑帳幕、臺灣差事劇團、臺灣應用劇場中心,以及臺灣被壓迫者劇場推廣中心等等,都曾大量運用波瓦的被壓迫者劇場方法。這套方法以遊戲為基礎,透過參與者以肢體形塑事件的戲劇場景,由一旁的丑客引導,探討事件本身的問題。
在心理劇的領域,透過重現現場達到淨化的效果,使事件主角以旁觀的角度逐漸釋懷,並以角色替換找到轉圜困境的解決方法,進而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往後類似的情境。在社會改革方面,將形象塑造的演出延伸為論壇劇場,再促使現場看戲的觀眾上臺成為演員,協助解決事件本身的問題,成為一項改革的預演。更進一步地,他讓觀眾成為立法者,將所觀賞並參與的論壇劇場主題擬定改善法案,交由真正的民意代表付諸立法。根據美國南加大教授舒曼的解釋,「被壓迫者劇場」不僅僅是一項戲劇技巧,它強大到能在改革中,將社會關係中的參與者經驗,指向一種複雜且跨學科的哲學性知識,結合了保羅‧弗雷勒、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 1898-1956)理念,並將狂歡節式的歡樂丑角穿插其中,同時再現了二十世紀中葉巴西式的前衛劇場,其間也看出其受到黑格爾(Hegel)及亞理斯多德(Aristotle)式的政治層面影響。
而今,波瓦的「被壓迫者劇場」系列理論與實踐,已成為全球知名的一項戲劇方法,更是社區劇場、教育劇場、戲劇治療與政治戲劇的重要指標。
★愛上波瓦
我並不是一開始就深愛著波瓦的。或許在碩士班上全球化課程時讀到《被壓迫者劇場》一書時,有那麼點動心,但畢竟還是因為自小成長的新聞背景,讓我對這套政治性的劇場有種熟悉的家的感覺,也對未來的研究所生涯多了些安心。
和被壓迫者劇場的緣份開始於我在美國進行碩士研究時期,在指導教授Dr. David Kahn和另外兩系教授合開的全球化課程中,我接觸到被壓迫者劇場。那堂課裡,我讀完《被壓迫者劇場》(Theatre of the Oppressed)和其他全球化相關文獻,起念寫了一齣有關美國非法移民勞工辛酸的肥皂短劇做為小組作業。我們小組像執行隱形劇場般(當時我們都還不懂什麼是隱形劇場),在學生活動中心散發傳單和我的劇本,以各種戲劇性行動,試圖吸引大學生們對這類議題的重視(無獨有偶的,三年後我在舊金山擔任波瓦立法劇場示範助理時,所探討的議題正是非法移民勞工的困境,現場參與者多為墨西哥籍的勞工)。
從事新聞工作多年的我,尤其熱衷於政治新聞與選情分析寫作,雖然出國念戲劇為的是完成幼年時的演員夢,卻很自然地被這樣極具政治性的劇場方法吸引,於是開始針對被壓迫者劇場中的「立法劇場」,進行實務操作與研究。立法劇場是波瓦當選里約熱內盧市議員後,將被壓迫者劇場的核心方法「論壇劇場」,延伸至政治領域的一種新方法。它將舞臺轉為虛擬的立法院,由現場參與論壇的觀眾直接寫下所期望訂立的法案,經模擬三讀通過後,讓身為民意代表的波瓦團隊帶回市議會促成法令成形。此劇場實際結合了戲劇與政治,並切實達到以民之所欲訴諸立法的目的。
研究期間,我逐年把握機會在美國洛杉磯及舊金山等地,向時常赴美開設工作坊的波瓦直接學習,同時受託擔任波瓦在舊金山「社會改革的劇場」系列工作坊的閉幕示範演出中,「立法劇場」的示範助理。不是我很厲害,而是即便波瓦早在1996年便開始在里約熱內盧實作「立法劇場」,但歐美卻是在他卸任議員身分後,因為必需為團隊籌措經費而不斷接受國外邀請講學,才開始認識這套劇場政治美學,而我,恰好是當年全舊金山唯一一位略懂此法的研究者。
為了實踐並研究在臺灣執行立法劇場的可行性,2003年我回到家鄉,在新北市新店區,以跨黨派合作方式,邀集民進黨籍立法委員賴勁麟及國民黨籍新店市長曾正和參與,舉辦全臺首次的立法劇場工作坊及公開演出呈現。
我的碩論《立法劇場在台灣實行的可行性分析》以實務分析為主,旨在針對這場於新北市舉辦連續三週的被壓迫者劇場工作坊做研究,該工作坊參與成員在最終日公開演出並進行論壇劇場,同時也是首度在臺灣操作,正式與立法委員和地方首長合作的「立法劇場」,研究主旨在探討並分析「立法劇場」在臺灣執行的可能性,結語提出運用立法劇場達到政府、民眾、民意代表的三嬴目的,即,民眾因此法得以表達心聲,政府機關因理解民意,改善市政,進而減少民怨,民意代表則不僅輕鬆取得提案立法的資料蒐集與準備,更因以民之所欲切實立法而真正嬴得民心。而達到三嬴的關鍵還必需有一項中介者,便是媒體,應結合社區媒體或任何社群媒介,達到監督的功能,以新聞紀錄來督促政府與民代跟進後續工作。
進入博士班以後,為了更深入的研究,我到了巴西。愈接近波瓦與他的家鄉,愈發讓我感受到,南美洲以外的世界,對他個人以及對被壓迫者劇場美學,在認知上有多麼的缺乏,甚至誤解,於是,我想去揭露更深層、更內在的波瓦。
2007年,我遠赴巴西里約被壓迫者劇場中心,探訪三年未見的波瓦,趁機認識里約當地的論壇劇場實際操作模式。此行顛覆了我長久以來對「被壓迫者劇場」的所有印象。波瓦在美國開設的工作坊,因為時間的限制,侷限於遊戲與簡易的實務操作,而邀請波瓦主持論壇的演出,也是簡單排練後的議題呈現,多以相當正經且平舖直敘的模式陳述故事,並直接進入論壇。好似搬上舞臺的政治行動劇,參與者學到的是一種以戲劇模式應用在社會議題的方法,所獲得的被壓迫者劇場技巧都僅是基礎的方法,少了創造被壓迫者劇場的靈魂。
這樣的呈現正符合莫昭如在《民眾劇場與草根民主》〈解放的劇場:參加奧古斯圖‧布艾的工作坊的經歷〉篇章所寫的,「布艾的工作坊裡,參與者透過身體的塑像、語言和動作進行創作,可算是較單純的戲劇形式。」莫昭如的這篇文章中提到,菲律賓教育劇場雖然受到波瓦影響,卻融合了其他流派所變形的工作坊形式,他指出,「菲律賓教育劇場的工作坊卻同時強調音樂、舞蹈及其他藝術形式,鼓勵民眾以不同的媒介進行學習和創作,特別是活用民眾可能本來已經精煉地把握的傳統表演形式。」這種強調音樂、舞蹈及在地藝術的模式,其實早在1965年波瓦在聖保羅編導的巴西第一齣本土音樂劇《阿利那說孫比》(Arena conta Zumbi)中就有了,後來波瓦從主流轉換跑道推動民眾劇場,亦將這樣的核心元素承繼到「被壓迫者劇場」的操作中,只是,這些都是不到巴西看不到的真相。在國外做為受邀師資,配合著主辦單位安排的課程時間表,在短短幾天各五、六個小時內,分別演練不同的技巧,只能從遊戲到示範性的簡易呈現,像巴西在地團隊長時間訓練搭配使用的本地音樂與小丑特質等精髓,根本沒有機會學到、看到。
菲律賓教育劇團倒是知道的,據里約被壓迫者劇場中心資深丑客布瑞多接受我的訪談時指出,「亞洲方面,菲律賓教育劇場以前也曾逐年派員來中心學習,波瓦走後幾年,才逐漸斷了固定來中心取經的年度計畫。」故,該劇團是少數切實到巴西看過,並學習真正論壇劇場的亞洲團隊。我沒有看過該團演出,但從許多文獻看來,該團必定吸收了被壓迫者劇場的美學,結合自身各方面的特質,發展出屬於自己家鄉文化的劇場藝術,這也正是波瓦所期望的,讓世界各地的民眾劇場工作者,運用被壓迫者劇場方法,結合當地文化藝術,創造擁有自己家鄉獨特個性的被壓迫者劇場。
在里約,我看到的論壇劇場是一種結合音樂、舞蹈及豐富色彩,極具魔幻南美風格的廣場性劇場。陽光下,紅、藍、白、黃等顏色的破布,將廣場中間的舞臺構築了一種殘缺的美感,一個個小丑打扮的演員,敲著用破銅爛鐵製成的樂器又歌又舞,歡樂前衛的演出下,探討的竟都是性教育不足與歧視精神病患的嚴肅議題。到演出結束前,沒有人發現臺上多數演員其實都是真正的精神病患。自此,我深信,「被壓迫者劇場」絕不僅僅是我們在歐美所看到,只有表面皮毛的劇場技巧方法,而是更有活力、被巴西這塊熱情土地孕育出極具廣場性的戲劇,這一刻,我才真正深深地為這套劇場模式著迷。
2003年在洛杉磯應用戲劇被壓迫者劇場中心主辦的工作坊閉幕演講中,波瓦首次提出「愛」在被壓迫者劇場的重要性,講座中強調,擁有真正對社區關懷的愛,才能真正的融入社區,真正與欲幫助的團體結合在一起,也因此,里約被壓迫者劇場中心的丑客們,總是透過遊戲和社區團體「玩」在一塊,每一刻相聚排練的時光都是嬉鬧的歡樂午後。論壇的演出不單單只是讓參與工作坊的成員透過演出得到成就感,並獲得心靈與自信的增長,而是讓前來觀看的觀眾也能將自己置入其中,在戲謔中得到放鬆,又能透過前衛驚奇的表演模式達到疏離,在丑客(curinga)的引導下進行批判式的思考,是故,論壇劇場雖然是一種做為改變社會的戲劇武器,卻從來沒有放棄戲劇應有的「娛樂」的本質,或許正因這歡樂的特性,促使波瓦將這套方法的靈魂人物以撲克牌的「小丑」(coringa)命名。
可惜的是,在歐美或亞洲的被壓迫者劇場工作坊或是論壇劇場呈現中,這「娛樂」的本質時常被淡化,甚至因為社會議題表現出的不公平正義,使演者與觀者在演出及論壇的過程中,所抱持的心情多半為沉重而嚴肅的,而丑客在演出前與觀眾互動嬉鬧的重要環節,更是消失殆盡,反倒是非洲包括莫三比克等地,因為有里約被壓迫者劇場中心持續派丑客前往指導,忠實接收了被壓迫者劇場的精髓,甚至結合了非洲本地音樂舞蹈元素,轉化為更貼近當地人民的劇場,兼具歡樂與社會改造的功能。
波瓦的被壓迫者劇場技巧不僅是一種方法,不瞭解它的發展過程,就不瞭解它的心。我想認識那顆心,進而讓華文世界的所有讀者一起認識它。
波瓦本身的著作至少有二、三十本,範圍相當廣泛,從理論書、劇本到小說,英譯本只有《被壓迫者劇場》(Theatre of the Oppressed)、《演員的兩百種遊戲》(Games for actors and non-actors)、《哈姆雷特與麵包師傅的兒子:我在劇場與政治的生涯》(Hamlet and the baker’s son: my life in theatre and politics)、《慾望的彩虹》(The rainbow of desire)、《立法劇場》(Legislative Theatre)及《被壓迫的美學》(The aesthetics of the Oppressed)五本,其中廣為流傳影響全球民眾戲劇的《被壓迫者劇場》,寫作於1974年,為波瓦流亡異鄉期間著作的第一本理論書,其本身就是一本未完成的理論,往前推,必需理解的是巴西小劇場運動時期的阿利那劇團,以及波瓦引申出此書的前一本著作《拉丁美洲的民眾劇場方法》(Tecnicas Latino Americano-Americanas de Teatro Popular: uma teatro copernicana ao contrario)。往後延伸,必需認知的是完整化的立法劇場。更可怕的是,此著作的英譯本,不但大篇幅漏頁,甚至有許多誤譯。此外,該書中詳述該方法靈魂人物丑客的起源與發展運用,與現今做為社會改革方法的論壇劇場中的丑客相差甚遠,幾乎看不出其連結性。這不代表此書所談論的丑客系統早已過時,它其實是我們現在看到的丑客核心思想,經過主流劇場的洗禮,逐漸轉型內化於現今丑客之中,而這樣如同母體的丑客形式,若對巴西小劇場運動時期的阿利那劇場,甚至《阿利那說孫比》一劇毫無認知,是無法體會其箇中奧妙。
書寫至此,各位看倌應當已對波瓦及其被壓迫者劇場有初步的認識,本書第一章直達波瓦的思想核心,將他出生以來的巴西政治與南美解放思潮並置,拉出年表比較分析在地政治變化與當時代哲學思想如何影響其劇場風格。革命家切‧格瓦拉(Che Guevara, 1928-1967)是他的偶像、受壓迫者教育學家保羅‧弗雷勒被他稱為亦父亦友的前輩,解放神學與弗雷勒學說同時代互為表裡地成長茁壯,加上波瓦與後兩者均實際參與過巴西社會主義的工黨,甚至持續支持隸屬工黨的無農地工人組織(MST),南美解放思潮是波瓦思想的根本。本章探討解放思潮如何伴隨波瓦成長,進而累積出「被壓迫者劇場」的發生,並從其理念延伸理解波瓦的反全球化思想。
波瓦生長於巴西,被壓迫者劇場最初便是為了巴西人民而生,巴西的戲劇史正是孕育了他們的沃土,第二章由最初引進巴西的歐式宣教劇開始,對整個巴西戲劇史做背景性的認知,除史述巴西劇場發展外,並以軍政時期(1964-1984)的政治現象及反布爾喬亞式劇場的小劇場運動為主軸,延伸探討波瓦在巴西現代劇場史的定位。
第三章探索的是波瓦的內心世界。「被壓迫者劇場」成形於波瓦在極權軍政的壓迫下,流亡海外的時期。波瓦先是以被軍政逮捕刑求的經驗創作出《托爾格馬達》(Torquemada),接著在葡萄牙完成反映其黑暗低潮情感的《以卵擊石》(Murro em ponto de faca),此時的寫作基礎在「看見」與「活著」,可說是他對自己人生的重新審視。本章以這兩齣舞臺劇為中心,試圖從《托爾格馬達》看出中產家庭出生的波瓦,如何透過身體的折磨,更堅定與世界受苦的人民站在一起的精神,再由《以卵擊石》探索流亡者所面臨的困境與思鄉之情,並從他的流亡歷程理解被壓迫者劇場方法的創新與發展。
第四章進入返鄉階段。在巴西著名人類學者,同時也是當時政府要員的希貝依羅(Darcy Ribeiro, 1922-1997)邀請下,波瓦返鄉擔任希貝依羅推動的公眾教育整合計畫戲劇組主持人。公眾教育整合計畫可說是波瓦返鄉的轉折點,爾後當選市議員則是收成栽種已久的果實,此時亦發展出實際結合政治與戲劇的立法劇場。本章從波瓦參與該計畫的契機出發,探討這段時間波瓦如何培育青年子弟兵,在巴西播下被壓迫者劇場的種籽,並詳述里約被壓迫者劇場中心,從創始到波瓦辭世前,持續進行的工作與面臨的困境,以及立法劇場的發生。
波瓦的離去並不代表波瓦時代的完結,被壓迫者劇場更不會因此消失,在巴西、在南美洲、在全世界都有其追隨者持續努力著,波瓦在巴西的嫡傳弟子們,在巴西的發展與推廣,第五章有詳細的敘述。
【緒論】
★麵包師傅兒子的劇場夢─Augusto Boal
2003年在美國南加大(USC)的那個午後,我們一群老小粉絲,趁著休息時間在咖啡點心區圍著波瓦閒聊著。我說,「Augusto,我讀了所有你寫的書,但就連你的自傳書都沒提到你的生日是哪一天」。波瓦笑笑地回我,「是嗎?我沒提嗎?」旁邊的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跟著埋怨著,對呀,是沒提過,接著,波瓦調皮地對我說,「這樣呀,那麼你現在知道我的生日是哪天了嗎?」我很快的回了他:1931年3月16日!
1931年3月16日,出生自小中產家庭的波瓦,和家人住在里約的貧窮區段奔那區(penha),老爸約...
推薦序
【推薦序波瓦跟他的粉絲們/林振春】
閱讀一本書,同時感受兩顆卓越超凡的心靈!
書中的主人翁波瓦,對於學戲劇表演的專家學者和實務工作者,當然耳熟能詳;對於從事社會改革、社區營造、社區教育、社區戲劇、民眾劇場的理論家和實踐者,更是取經模仿的對象;
對於左派的馬克思主義信徒、解放教育的陣線、心理劇場的經營者們,無不奉為泰山北斗級的人物。
本書的作者謝如欣,父母皆為平面媒體的記者,家傳基因乃是社區報的開拓者。
從台灣世新大學畢業後,就接手家族企業文山報導雜誌社長。
然後赴美求學,進入加州聖荷西州大(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廣電暨戲劇研究所(TV, Radio, Film and Theatre Arts) ,就是在這個時空因緣,2003年波瓦到洛杉磯南加大指導被壓迫者劇場工作坊,她突破萬難終於跟他見面了,發憤的讀完所有波瓦的著作和相關論文。
2004年波瓦到舊金山指導社會改革劇場研討會,她已經能上台發表﹝立法劇場在台灣﹞,並且協助波瓦擔任立法劇場的示範和助理,因為她已經在台灣新店地區實際操作立法劇場,並以此為碩士論文取得碩士學位。
後來她考入北藝大戲劇系拜師邱坤良博士,博士論文題目仍然是波瓦的被壓迫者劇場!
這一次她更大膽的追求,如同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直接追到巴西里約波瓦的家鄉市中心拉帕區被壓迫者劇場中心總部,親身體驗最原汁原味的被壓迫者劇場。
她為了追尋波瓦,不只學會葡文,不只一個人獨闖巴西,還嫁做巴西媳婦,擔任平面媒體的巴西特派員,成為被壓迫者劇場學會(GESTO)的亞洲區代表。
本書是博士論文的部分章節改寫,想要瞭解南美洲巴西如何孕育出被壓迫者劇場的波瓦、被壓迫者教育的弗雷勒,以及反全球化與解放思想大本營的社經環境,本書有深入淺出的解析;
想要瞭解巴西傳統戲劇、小劇場運動、民眾劇場、立法劇場、論壇劇場、意象劇場、心理劇場的「慾望的彩虹」等被壓迫者劇場的由來與操作技巧,本書也有簡要的解說;
對於想要跟基層民眾站在一起的學者專家、民意代表、社造工作者,本書更是值得深刻體會經常反省的工具書和床頭書。
以平面媒體的報導手法,帶領讀者深窺被壓迫者劇場的廬山真面目,本書的文字淺顯易懂,佈局引人入勝,懸疑處扣人心弦,激動處賺人熱淚,歡樂處轟然一笑,社會正義面前,肅然起敬。
無論是書中主角的波瓦,或是本書作者,永遠堅持一個理想,永遠走在邁向實踐夢想的道路上,這是最讓我感動的兩顆心靈。
林振春,社區教育學會理事長、前師大社教系主任
【推薦序劇場,革命與對話/鍾喬】
奧格斯特、波瓦(Augusto Boal)這個名子,在當下全球的劇場界,幾乎成了「民眾戲劇」的代表性稱呼。人們總是會問:「民眾戲劇如何被定義。」但,我們也都知道,一件充滿人的想像與現實交織而成的文化或藝術成品,當它被生硬的定義時,也就是失去真相探索的同時。也因此,在甚麼樣的特定時空與條件下,發展並生成朝向民眾為主體的戲劇,是訴說戲劇之於民眾的重點。這樣的理解,有助於我們討論相關 波瓦 最具代表性的命題。也就是,「革命的預演」這個辭性。民眾戲劇的發生,無論在歐美或第三世界國家,率皆啟動於1960年代末或1970年代初。這當然就和1968年法國5月學潮,有著不可切割的關聯了。那一年,恰如謝如欣在新出版的「波瓦的民眾戲劇之路」中提及的,波瓦最尊崇的革命英雄─格瓦拉剛於年前,在玻利維亞的一場行動中喪命。這就後來的觀察,全球展開包括聲援越戰在內的,對於美國CIA與帝國主義的強烈抗爭。就這樣,蜂起於68年的風暴,雖由校園點燃;但,因著與左翼激進革命緊密扣接,很快便燃燒到罷工的現場。也很快形成高達三次的街壘戰和工人的總罷工。
這是波瓦拋出「革命的預演」這個辭性的時空背景。在68風暴的烽火中,學生與知識分子開始在築起的街壘上,集結並討論:如果,文化有助於階級運動的開拓,我們需要怎樣的文化?從波瓦的脈絡出發,「民眾戲劇」在這樣的背景下,具備了革命的性質。將劇場歸還給民眾,幾乎是當年眾口一聲的訴求。如果,我們閱讀了他最早的論述名作:《被壓迫者劇場》一書。我們將會發現,書中表面上透過亞里斯多德的「移情說」,展開對希臘悲劇的批判;實質上,則在顛覆雅典至今的西方式代議民主制度的菁英性質。可以說,《被壓迫者劇場》的美學,一開始,就與第三世界的革命掛上了勾!自始至終,都將與弱勢階級如何翻轉自身處境,息息相關。也就是,波瓦不斷強調的革命性美學的內涵。
在〈被壓迫者劇場〉的操作與論述裡,波瓦將劇場帶往青少年監所,讓曾經是加害者的青少年,以劇場體驗被害者的心境,從而獲致對愛的思維;他更將這樣的經驗與精神,運用在精神障礙的青年身上。可以說,這個以愛為出發所創造的劇場世界。並不是將「愛」置放於抽象的人性之愛的範疇中,而是針對被壓迫者的解放展開的戲劇方法與思索。在這裡,便必須提及保羅‧弗雷勒(Paulo Freire)的名作:《受壓迫者教育學》。因為,波瓦在劇場中提出的解放命題,恰是從他亦師亦友的同儕 弗雷勒 所習得。這也就是波瓦在《被壓迫者劇場》中提及的:如何將「觀眾」(spectator)轉化為「觀─演者」(spect-actor),進而成為「演員」(actor)的過程。這過程本身,就是弗雷勒在他書中說的:「對話是人與人的邂逅,是以世界為中介,目的是為世界命名。」因此,「對話」,並不是要到劇場來聆聽革命教誨,接受專業知識的精英啟蒙,而後模仿他們豪華的劇院裡表演的身體。這是「代言」,或稱被代言的模仿。「對話」便是回到對等的視線上,讓知識分子、表演專業者與民眾,共同創造一個得以對這世界的改造命名的「場域」。
這「場域」稱作「被壓迫者劇場」。
鍾喬,差事劇團團長
【好評推薦】*依照姓氏筆畫排列
「我與同為演員、戲劇老師的謝如欣博士,在多年前相識於里約聯邦大學的被壓迫者劇場學術研討會,當時她和我提到臺灣如何在學校及社區裡,運用包括「論壇劇場」及「慾望的彩虹」等不同領域的被壓迫者劇場方法。我早已知道波瓦的劇場方法廣泛被運用於世界的各個角落,此時,更開心能夠認識到來自亞洲大陸的這位年輕丑客。
同樣身為學術研究者的謝如欣,將這些年在巴西針對波瓦生平與其方法論的研究成書,我推薦這本書給所有華文世界的劇場學者與實務操作者,無庸置疑的,此書提供了被壓迫者劇場的全面史觀,而藝術-社會-政治-文化結合的現象,如今更是全面性的趨勢。」
──Licko Turle,里約被壓迫者劇場中心創辦人
「謝如欣以靈動鮮活的筆觸,細膩敏銳的心思,十七年實際的操作學習和潛心鑽研,運用大量我們前所未見的葡萄牙文的第一手研究資料,引領我們看見被壓迫劇場真正的文化核心精神和巴西靈魂,以及奧古斯都‧波瓦孕育創生和發展它的特殊時代及社會背景。同時,也以學者的分析功力,洞悉和論述了波瓦完整而全面的生命歷史,和巴西與全球化現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歷史、宗教、教育和哲學思潮及藝術文化發展脈動的深刻互動和對話的過程,所創造出來的豐繁多樣的創作作品和歷程,以及他以劇場藝術改革社會的大愛、深思與多元又原創的實踐方法。這是一本想要了解奧古斯都‧波瓦精彩的創作生命歷程和他的獨特民眾劇場美學的讀者,所絕不容錯過的必讀大作!」
──王婉容,臺南大學教授兼國際事務處國際長
「波瓦與「被壓迫劇場」的理念早已深深影響當代「劇場—社會」關係的辯證與實踐,甚至「劇場—心理—社會」這交錯複雜的關係,在近代劇場史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力。可惜國內這方面的中文書籍並不多,也未受應有的重視。這本《被壓迫者劇場發展史》補足了相當大量的脈絡與背景資料,「被壓迫者劇場」不再只是生冷的術語,在閱讀過程中,更會激起許多臺灣社會和劇場的現況思考,同時「想像—理解」世界另一端我所不熟悉的巴西。
巴西嬌小人妻台妹謝如欣,以十多年實際參與「被壓迫者劇場中心」的活動,透過波瓦生命歷程近距離描繪「被壓迫者劇場」發展史,是在如今眾多德系、日系、英系、美系的戲劇史觀中,另一個(甚至是更貼近臺灣處境的)劇場切入思考點。對劇場長期探索好奇的您,是否也應該來波瓦的世界一探究竟。」
──王嘉明,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團長、導演
「戲劇的張力在於解放各式各樣受壓迫和桎梏的心靈,引發每一個人自由的想像和反思。謝如欣博士這本非常值得細讀的好書,仿如一道充滿張力的彩虹橋,讓我們可以從人世間遙遠的角落,跨進被壓迫者劇場的堂奧,在民眾劇場之路,與波瓦同行。」
──胡鴻仁,《上報》社長
「1998年英國格林威治青少年劇團(Greenwich and Lewisham Young People Theatre)來臺灣主持教習劇場(theatre-in-education, TiE)工作坊,是我第一次認識波瓦與被壓迫者劇場,其運用劇場來進行議題討論與溝通策略,開啟我對戲劇更多的想像;爾後也透過翻譯書籍及不同的工作坊來認識波瓦,但總是無法掌握全面,直到閱讀如欣的博士論文,才得以將過去的拼圖碎片拼湊起來。如欣為了研究親自前往巴西,並學習葡萄牙文,其書寫讓我們有機會從葡文的一手資料中,能更完整地從巴西的歷史與劇場來認識波瓦及其理念。更難得的是,如欣有多次和波瓦工作的經驗,親自在大師身旁學習,探究其工作的精髓與奧祕。而今《被壓迫者劇場發展史:波瓦的民眾劇場之路》的出版,以愛為出發,闡明波瓦如何讓參與劇場的大眾都有表達自我的機會,能與藝術為伍,人人平等;再識波瓦,理想不滅!」
──許瑞芳,臺南大學助理教授、台南人劇團前藝術總監
【推薦序波瓦跟他的粉絲們/林振春】
閱讀一本書,同時感受兩顆卓越超凡的心靈!
書中的主人翁波瓦,對於學戲劇表演的專家學者和實務工作者,當然耳熟能詳;對於從事社會改革、社區營造、社區教育、社區戲劇、民眾劇場的理論家和實踐者,更是取經模仿的對象;
對於左派的馬克思主義信徒、解放教育的陣線、心理劇場的經營者們,無不奉為泰山北斗級的人物。
本書的作者謝如欣,父母皆為平面媒體的記者,家傳基因乃是社區報的開拓者。
從台灣世新大學畢業後,就接手家族企業文山報導雜誌社長。
然後赴美求學,進入加州聖荷西州大(San ...
作者序
【前言與誌謝】
談到巴西,你想到的是什麼?熱情奔放的嘉年華?帶有森巴節奏感的足球王國?充滿力與美的巴西武術卡波耶拉(capoeira)?還是聽了叫人慵懶放鬆的波薩諾瓦(bossa nova)?喔,或者像我一樣,因為貪污政府惡搞的政治經濟,害得股票基金都住進了套房?無論好或壞,都是屬於巴西的一部分。也正是這些好好壞壞,孕育了奧古斯都‧波瓦(Augusto Boal, 1931.3.16-2009.5.2)與他充滿魔幻力量的「被壓迫者劇場」。
波瓦是誰?在巴西前總統魯拉(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一般稱他為Lula)的眼裡,他是一名充滿愛與勇氣的男子,創造出讓市民變成演員的「被壓迫者劇場」,帶領被壓迫的群眾革命,為人民發聲。這樣的劇場靈感成為世界各地熟知巴西戲劇的重要指標,因此,巴西媒體將波瓦推崇為「永不滅的聲音、不朽的戲劇大師」。
被壓迫者劇場又是什麼?它不只是一種演出,同時也是一項社會改革的行動,更是心靈療癒的重要方法。巴西前衛生部長坦普隆(Jose Gomes Temporao)曾公開稱讚波瓦,透過藝術和勇氣,以廣場式的舞臺幫助了許多精神病人和窮人們進行心理治療,讓人們不分彼此和階級,分享自己和周遭親友的感受,與悲者同悲並轉為積極的心態。
2007年7月,我前往巴西參與里約被壓迫者劇場中心(CTO-RIO, Centro de Teatro do Oprimido, Rio de Janeiro)在里約熱內盧社區健康中心的論壇劇場,當時中心成員們就是帶著一群身心障礙的演員,在廣場上進行社區青少年性教育的演出。波瓦告訴我,自從他市議員身分卸任後,中心將成員分派到巴西各地的監獄,透過被壓迫者劇場讓觀眾變成演員的方式,幫助受刑人瞭解,當他們加害他人時,被害者的感受。當加害者轉為被害者角色時,便能以同理心體會犯罪是錯誤的,進而教導受刑人道德與憐憫,未來出獄時才能真正的更生。而過程中已有許多成功的案例,有一名黑人少女至今仍和中心保持聯繫,並學習被壓迫者劇場技巧,在社會上幫助其他的人。
我帶著2003年第一次參與他工作坊時一樣崇拜的眼神,看著這位目光炯炯有神的七十六歲爺爺,雖然柱了一根拐杖,提到劇場如何改變人向善的時候,全身都充滿了能量,和我剛抵達時與他彼此寒暄的氣色大不相同。
第一次千里迢迢飛到巴西,從聖保羅再坐八小時的客運到里約熱內盧,鼓起勇氣到位於拉帕區(Lapa)的里約被壓迫者中心總部,為的就是在波瓦的家鄉和他重逢,順道看看該中心如何在社區操作最原汁原味的被壓迫者劇場。
拉帕區位於市中心算是相當危險的一帶,緊鄰的整排房舍都像廢棄建築,有幾棟甚至被流浪漢非法佔領,街上隱約散發著排泄物的異味,劇團門口有個彪形大漢守著,和我約好的祕書瑪麗亞(Maria)帶著我去見波瓦。見到了幾年未見的大師,我說,「我是Kelly,您還記得我嗎?前幾年在舊金山灣區被壓迫者劇場組織(BATO, Bay Area Theatre of the Oppressed)的『社會改革的劇場』(Theatre for Social Change)研討會,在臺上協助您做立法劇場示範的戲劇研究生……」。還沒等我說完,他已經笑笑地回覆我,「當然記得,那一回就是我生第一場大病的時候,UNFORGETTABLE!」
舊金山那一年,是我第二次和他見面。我們在籌備研討會時,因為許多工作人員都和我一樣是前一年在洛杉磯南加大(USC)參加被壓迫者劇場波瓦工作坊(Theatre of the Oppressed: Augusto Boal, June 2003)的成員,大家都很期待再次親身體驗他的教學。但那一年,他一到舊金山就腳疾發作,前兩天的課程都無法指導,改由本地劇場人士代課。我是幸運的,相關課程早在前一年連上了他九天的全系列訓練中學過了,當年唯一沒開的「隱形劇場」,正是這次他唯一親自指導的課程。我們到超市、到街上,以九一一恐怖事件後美國參戰的議題,在街頭引起民眾的參與討論。最後一天的立法劇場示範,安排在我的「立法劇場在臺灣」演講之後,做為全美第一位撰寫立法劇場碩士論文的我,理所當然的成為臺上協助他的助理,分配角色,遵從他的指示,引導大家進行每一個步驟。
那之後幾天,他住院了。在美國沒有醫療保險的他,因為這筆龐大的醫療費用,劇場界的大家紛紛在街頭或是社區義演,為他籌募醫療費用。從這一年起,他減少了出國指導工作坊的次數。
我永遠不會忘記第一次和他在洛杉磯見面時,他那爽朗陽光的笑容和熱情的擁抱。
繞過半個地球,我請過去從事新聞記者工作時認識的電視台同業協助,間接聯繫到先前接待他們拍攝巴西嘉年華專題的巴西臺商會祕書,輾轉將我的英文書信傳達到波瓦的祕書手中(先前自行發了數封電子郵件到里約被壓迫者劇場中心都未獲回應,直到葡文引薦信轉達後才收到回信)。透過祕書瑪麗亞的協助,我與南加大應用戲劇系的主任布萊爾(Brent Blair)聯繫上,報名了當年在南加大那場工作坊的所有課程,但頭兩天的課程僅開放給具專業教師資格的教育從業人員,完全免費但不對外開放。
我走進南加大應用戲劇系館的劇場教室,嘗試闖關進場,希望能夠多學些教育劇場能夠使用的技巧。門口核對人員在名單上找不到我的名字(當然找不到,根本沒有啊),正當陷入膠著之際,出來喝咖啡的波瓦,像個慈祥的伯伯,熱情的將我一把攬在他的懷中,跟工作人員說,「她當然可以進來一起上課,她那麼小一隻,佔不了多大空間的」。我就這樣在他的首肯下,開始第一次的被壓迫者劇場訓練。那個溫暖到心頭的擁抱,現在回想起來,就好像只是昨天的事。
第二天,同樣不對外開放,僅事先審核通過的各國劇場專業人士參與。我再一次地來到劇場教室,波瓦跟我說,「今天的課,原則上和昨天的完全一樣喔,只是會換一些不同的小遊戲,這樣你還要上嗎?」我說,我的碩論就是研究他的劇場,我只想把握每一個向他學習的機會,畢竟在實地操作方面我仍然相當生澀,能夠再次複習,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他笑笑地讓我找了個空位坐下。
於是,連著九天所有的課程我都參與了,一口氣學了心靈療癒的「慾望的彩虹」、政治領域的「立法劇場」、被壓迫者劇場的基礎「雕塑劇場」,以及被壓迫者劇場中靈魂人物「丑客」(Curinga)的訓練等等。
還記得最後一天上課前,我捧著所有翻譯成英文版的波瓦著作到劇場教室,抬在手上都快超過我高度的書本,一本一本翻開請他為我簽名。他笑著對我說,「哇,要把這些書全讀完,會花你很多時間喔!」我說,所有的書,我早已讀完了,還不算其他研究他的論文呢。
最後一天的演講,主題是「愛」,這是他第一次公開談到被壓迫者劇場中的愛。波瓦用一整個上午的時間和我們談「什麼是愛」。壓迫者與被壓迫者之間窒息的死亡之愛、操作被壓迫者劇場與參與的觀演者之間真誠的愛,所有幫助人的動力、鼓勵社區工作者深耕服務地區的源頭,都來自於愛。
打從我第一次見到他,到2007年在里約最後一次的會面,不管是容光煥發時,或是因病產生的倦容,我總能夠感受到他對被壓迫者劇場滿滿的愛。是什麼樣的愛讓這個人為他生長的土地奉獻了超過半個世紀的歲月從事民眾劇場?即使被軍政府逮捕、刑求,在亞瑟米勒(Arthur Miller, 1915-2005)等人於《紐約時報》公開撰文營救下,逃出牢獄在歐美流亡多年之後,仍堅持回到祖國,持續不斷地以劇場形式幫助家鄉的弱勢團體。
出身自社區報環境長大的我,受到他的感動很深,我也相信同樣在臺灣從事社區工作的朋友們,都能夠體會和社區民眾互動時,看到參與者成長與變化的那種感動。就是那樣的感動,支持著我們,一再用最少的經費做最大的努力,為社區民眾做點什麼。從碩士研究到完成博士,從美國一路學到巴西,我追著波瓦進行被壓迫者劇場研究與實踐,至今已有十七年之久。我深信,劇場是一股能夠改造社會的力量,我渴望將這套波瓦遺愛的被壓迫者劇場,傳達給華人世界。
本書大幅改寫自我的博士論文《從政治性劇場到使劇場政治性:波瓦被壓迫者劇場的實踐與歷程》,將論文中的三分之二,包括波瓦的思想與被壓迫者劇場的發生,重新爬梳整理,旨在使對被壓迫者劇場有興趣的普羅大眾能夠輕鬆入門,認識波瓦本身的思想,以及被壓迫者劇場的成型與發展過程,至於論文另一部分針對被壓迫者劇場理論與實務操作方法,包括「論壇劇場的戲劇理論」、「被壓迫者劇場之樹」與「被壓迫者的美學」等,則俟日後補強更充足的實例方法與細節再行出版。
能夠成書,除了家人的支持外,最感謝的是我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邱坤良老師,以及兩次資格考試的協同指導廖仁義老師。在研究過程中,邱老師不管在學業上或是生活上,耐心地給予我指導與關懷,讓我除了增加田野調查深度的能力,亦在他的嚴格把關下,逐步修正論文的寫作模式,更能在邱老師及師母的默默陪伴下,熬過最後的難關。廖仁義老師總是適時提點我完全想不到的重要方向,尤其在南美解放思潮與波瓦被壓迫者美學相關的可能性,使本研究在波瓦思想上的著墨更為完整。
一路走來,貴人無數,這些年來臺南大學的王婉容老師、許瑞芳老師,不斷地鼓勵我完成這份第一手研究並出版成書。在研究的路上還有許多巴西的被壓迫者劇場前輩及好友們的相助,除了波瓦生前的教導以外,波瓦遺孀瑟希莉亞(Cecilia T. Boal)這些年來不厭其煩地接受我當面、電話和電子郵件的訪談和提問,其子朱利安(Julian Boal)、里約州立大學教授同時也是里約被壓迫者劇場中心共同創辦人杜爾勒(Licko Turle)、里約被壓迫者劇場中心的丑客菲莉克絲(Claudete Felix)、莎拉佩克(Helen Sarapeck)、弗拉比歐(Flavio da Conceicao)、布瑞多(Geo Britto)、孔瑟伊頌(Alessandro Conceicao)、發爾克(Roni Valk)等人的協助,里約中華會館理事長劉美琪,在我帶著擔心害怕的心首次前往里約熱內盧時,給予一切生活上的幫助,還有收留我一整個月的林陳阿款林媽媽,讓我在號稱全世界最危險的城市進行田調駐村時,毫無安全顧慮。
最後,也要感謝秀威資訊,不計銷量與成本考量,願意全力支持出版這本小眾的應用劇場書籍。期望本書能夠帶領華人讀者輕鬆認識波瓦、認識被壓迫者劇場站在弱勢群眾的那顆心。
【前言與誌謝】
談到巴西,你想到的是什麼?熱情奔放的嘉年華?帶有森巴節奏感的足球王國?充滿力與美的巴西武術卡波耶拉(capoeira)?還是聽了叫人慵懶放鬆的波薩諾瓦(bossa nova)?喔,或者像我一樣,因為貪污政府惡搞的政治經濟,害得股票基金都住進了套房?無論好或壞,都是屬於巴西的一部分。也正是這些好好壞壞,孕育了奧古斯都‧波瓦(Augusto Boal, 1931.3.16-2009.5.2)與他充滿魔幻力量的「被壓迫者劇場」。
波瓦是誰?在巴西前總統魯拉(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一般稱他為Lula)的眼裡,他是一名充滿愛與勇氣的男子,...
目錄
推薦序波瓦跟他的粉絲們/林振春
推薦序劇場,革命與對話/鍾喬
好評推薦
前言與誌謝
緒論
麵包師傅兒子的劇場夢─Augusto Boal
從主流走向民眾劇場─使劇場政治性
壓迫與被壓迫
愛上波瓦
第一章南美解放思潮:波瓦的左派思想與反全球化概念
食人主義下的反彈力量
波瓦的成長環境:拉美後殖民與解放思潮
波瓦的左派思想起源與發展
波瓦的解放詩學:被壓迫者的美學
被壓迫者美學中的反全球化觀點
小結
第二章巴西戲劇發展:從宣教劇到波瓦領航現代小劇場運動
十九世紀以前的巴西劇場
二十世紀以來的巴西戲劇與小劇場運動
跨軍政時期的劇場現象
小結
第三章被壓迫者劇場的開端:看見生命,勇敢活著!
被壓迫者劇場的展開
《托爾格馬達》(Torquemada)
《以卵擊石》(Murro em ponta de faca)
法國─生命中的第二個家
我想要回家 Eu quero voltar
第四章回家真好:回歸故里的民眾劇場之路
契機
里約被壓迫者劇場中心的生成與發展
以戲劇讓人民介入立法的開始:立法劇場的發生
沒有立法者的立法劇場
尾聲
第五章波瓦活著
沒有波瓦的里約被壓迫者劇場中心(CTO-RIO)
波瓦研究機構(Instituto Augusto Boal)
被壓迫者劇場學會(GESTO)
結語
附錄一波瓦歷年主流劇場編導首演一覽表
附錄二波瓦著作列表
附錄三《我珍貴的朋友》全本歌詞
參考文獻
推薦序波瓦跟他的粉絲們/林振春
推薦序劇場,革命與對話/鍾喬
好評推薦
前言與誌謝
緒論
麵包師傅兒子的劇場夢─Augusto Boal
從主流走向民眾劇場─使劇場政治性
壓迫與被壓迫
愛上波瓦
第一章南美解放思潮:波瓦的左派思想與反全球化概念
食人主義下的反彈力量
波瓦的成長環境:拉美後殖民與解放思潮
波瓦的左派思想起源與發展
波瓦的解放詩學:被壓迫者的美學
被壓迫者美學中的反全球化觀點
小結
第二章巴西戲劇發展:從宣教劇到波瓦領航現代小劇場運動
十九世紀以前的巴西劇場
二十世紀以來的巴西戲劇...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