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對,才健康!
相信身體訊號,怎麼幸福就怎麼吃!◤面對食物,你是否曾有過以下經驗?
◎因為壓力大或心情不好而大吃大喝,事後感到後悔,就用運動或節食來「彌補」錯誤
◎勇於嘗試各種最新的節食法或減肥新招,成功瘦了幾公斤後卻又復胖
◎比起「加工食品」,在吃東西時總是傾向選擇「天然無添加」的食物
◎覺得現代生活充滿太多毒素,為了健康,身體有時候也需要進行排毒
◎吃東西前都會先確認熱量,總是選擇熱量最低的或是乾脆不吃
以上行為皆隱含了關於健康飲食的迷思,本書根據食品科學、心理學、行為學和營養師等專業人士的理論,說明不必節食也能保持健康的原因。同時也收錄各式表格,釐清大眾過往對於食物的錯誤觀念。
身為營養師的琵克希˙特納以科學懷疑態度來看待「營養」,並解釋為何節食總是無法成功,食物焦慮、情緒性進食、健康飲食癡迷症背後的科學為何,以及其他因錯誤資訊而形成的不健康飲食習慣。
琵克希˙特納想告訴每一位曾嘗試過節食的人:「有限的生命並不代表我們不能盡情享受生命中的一切,而食物正是生命中非常值得享受的一部分。」
★什麼是好食物跟壞食物?
披薩、炸雞、沙拉、堅果,你聽到這些食物名字是否會自動分類成「好食物」跟「壞食物」?作者認為食物不應分成「好壞」,因為我們並不能以「卡路里」來計算食物的價值,食物的本質應該是要讓人愉悅的。同理,身體狀態也應該用「健康」或「不健康」來描述,而不是「瘦」或「胖」。
★別因為壓力而吃更多
你是否曾因為壓力、無聊、心情煩躁等等原因而暴飲暴食?或是在某個瞬間突然非常想吃某種食物?人們除了會因為壓力大、心情不好而進食,一些讓你感到懷舊的食物(媽媽的味道)、會令人上癮的食物(甜食)、方便的食物(洋芋片),也會導致你吃太多。本書作者將教你如何辨識「情緒性進食」,減少因情緒而吃太多的情況。
★去除對食物的無謂恐懼
比起「加工食品」,你在購物時是否傾向選擇所謂「無添加」的食品?我們都以為「減糖飲食」、「低碳水飲食」能讓我們瘦下來而且更健康,但實際上真是如此嗎?作者以各種科學實證結果來告訴我們,天不天然並非是區分食物好壞的標準,認為某種食物容易引發疾病也並非完全正確,絕對不應把一個簡單的答案當作所有問題的解答。
★FB、IG和Netflix如何影響我們
根據統計,全球目前有將近30億名社群媒體使用者,我們會花數小時瀏覽各種平台,但這除了容易導致憂鬱及焦慮之外,更可能引起飲食障礙的問題。經常看到名人、網紅光鮮亮麗的照片,會使我們自尊心低落,也會造成比較心態,進而影響身心健康。作者將告訴你如何避免這些困擾,並以正面的心態看待自己的身體形象。
★健身產業的龐大陰謀
現代社會女性經常追求苗條纖細的體態,男性則是希望自己結實有肌肉。FB跟IG上有著成千上萬張的健身照片,並標上#fitspo或#thinspo的標籤,但這些照片和標籤卻帶來了負面效果,代表著節食與限制、體重汙名,而且還會引發他人的罪惡感。本書告訴我們這樣單一的「健康理想形象」是錯誤的,也不應將運動視為「控制體重」的方式。
★直覺飲食,傾聽內心
「直覺式飲食」能幫助你遠離節食計畫,這並非代表你想吃什麼就吃什麼,而是要學著尊重並信任身體的飢餓感和飽足感訊號。了解什麼是舒適的飢餓感與飽足感,就能知道如何在適當的時間攝取適當分量的食物。作者告訴我們,不應抵抗自己的身體,而是要對你的身體感到自信,並享受生命中的一切,包括食物。
★清理關於食物的語言
我們都覺得要少吃「垃圾食物」,也覺得「天然食物」對身體最好,雞排只是「空有熱量」,但這些形容食物的語言都是正確的嗎?作者提倡我們應該以正確的詞彙來形容食物,清理我們的食物語言,例如:排毒飲食→均衡飲食;天然食物→食物(不然有假的嗎?);零罪惡感→美味;垃圾食物→何不說食物本來的名字?
★破除關於節食的各種迷思
一般大眾都認為體重過重容易導致各種疾病,進而減少壽命,但根據科學實證,早逝的最高風險落在體重「過輕」和「極度嚴重肥胖」族群,風險最低的則是「正常」和「過重」族群。此外,運動及健身的目標應是促進健康和自我護理,並不是只為了減重,更不是為了在健身房打卡或是PO照片炫耀。
★影響健康的因素百百種
健康不僅僅跟我們吃的東西有關,還有很多明顯的障礙會妨礙人們掌控自己的健康狀況。除了食物、運動會影響我們的健康之外,事實上還有其他因素會深深影響健康,例如:睡眠、壓力、社交、醫療、教育、工作、收入。作者認為這些因素都值得我們重視,並在書中提供實用方法讓我們做出實際行動來改善健康。
★遠離健康飲食癡迷症
「健康飲食癡迷症」的特徵是過於執著健康飲食,不吃所有「不健康」的食物,導致身心甚至是社交方面的障礙。據研究顯示,高風險群是對健康和營養有極高興趣的人,或是因工作而需要保持一定體態的人,例如瑜伽教練、運動員等等。本書將告訴我們如何改善身體形象並自我接納,以及該如何與食物和平共處。
名人推薦
Ricky/人氣YouTuber營養師
林慶順/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教授
高敏敏/超人氣營養師
趙函穎/晨光健康營養專科諮詢中心院長
楊承樺/豐禾健康管理總運動營養師
(以上順序依姓名筆劃排列)
國際推薦
「作者試著剝除圍繞著飲食與健康打轉的胡說八道,以事實取代之。」──安東尼.華納(Anthony Warner),暢銷書《廚房裡的偽科學》作者
「我愛死這本書了!它完全改變了我對節食和食物的看法。這是我第一次讀到關於『直覺飲食』的概念,這使我與食物有了完全不同的關係。如果你還沒讀過本書,立即購買吧!你絕對不會後悔的!」──英國亞馬遜網站讀者五顆星評論Ms. Nicola C. Howen
「本書打破了風靡一時的節食迷信,包含現代人渴望自己能符合社群媒體的體型標準,以及人們必須限制自己吃特定食物的需求。這本書真是令人大開眼界,每個人都應該讀讀看。」──英國亞馬遜網站讀者五顆星評論mr j wright
作者簡介:
琵克希.特納(Pixie Turner)
營養學家、註冊營養師(RNutr)以及屢獲殊榮的美食部落客、作家、廣播節目主持人,擁有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生物化學理學碩士學位(MSc)。
她也在英國廣播公司世界新聞頻道(BBC World News)、英國第五台(Channel 5)以營養專家的身分擔任節目嘉賓。
譯者簡介:
張郁笛
書籍、新聞、影視字幕英文自由譯者,旅居紐約五年後,重回熱愛的翻譯懷抱,努力累積譯作、進修自我中。喜歡看書、看電影、探索咖啡廳。
臺灣大學外文系、紐約大學數位及印刷出版科系畢業。
章節試閱
情緒性進食
我們都和食物有種情緒上的連結關係,這是人性的一部分。情緒性進食是利用食物讓自己心情變好的一種行為。人類是情緒性的動物,吃東西並不僅僅是為了滿足生理性飢餓感而已,也會利用食物來滿足我們的情感所需。一般來說,我們的情緒性進食反映了壓力或孤獨感等負面情緒,而不是像快樂這樣的正面情緒。這是我們一出生就學習到的習慣,在嬰兒時期,我們的初次進食或餵食體驗和父母的擁抱相互連結,所以我們開始把食物與安慰及安全感劃上等號;這些早期經驗塑造了我們對於食物和情緒之間關係的理解。
如何得知自己正在情緒性進食?以下列舉幾項你或許體驗過的方式:
*情緒性飢餓感來得突然,不會慢慢累積;感覺就像急需抓癢的癢感。
*你會渴望吃特定食物,像是披薩或巧克力。
*吃東西吃得心不在焉,即使沒有讓你分心的事物也會這樣。
*你真的很想吃東西,即使你現在感到充分的飽足感。
*情緒性飢餓感通常會讓你感到後悔、羞恥或有罪惡感。
但這些並非絕對正確的規則;如果你正專心於工作或正在看最愛的樂團表演,生理性飢餓感有時也會突然洶湧而來。你偶爾也會對特定食物有所渴望,因為你的身體知道它想要什麼樣的養分;你可能會在晚餐後仍想吃些點心,因為這是你培養出來的習慣,而且也有各種其他原因讓你在吃東西後會懷有罪惡感。(當然,有罪惡感不該是吃東西後的正常反應!)然而,這些例子還是可以作為參考的準則,讓你了解情緒性進食和因生理性飢餓感而進食之間有何不同。
情緒性進食的名聲向來不太好,會被視為軟弱、缺乏意志力或無法「控制情緒」。
但我認為我們不應這樣隨便地排斥情緒性進食,反而應該進一步了解背後來源和機制。畢竟,我們的心理及情緒健康和我們的生理健康一樣重要。就算不說,我想大家也都清楚,快樂對我們的健康十分重要。如果我們很健康,更有可能會感到快樂;反過來也是如此,快樂對我們的健康也有著重要影響。你越快樂,代表健康的時間就有可能持續得更久。根據科學文獻顯示,不快樂通常和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中風、自殺和早逝的機率有著強烈關聯。快樂的人活得更久,也擁有較為強壯的免疫系統、循環系統及內分泌(荷爾蒙)系統;舉例來說,快樂的人比較不容易感冒,即使感冒也能較快康復。
食物在我們的快樂與心理健康狀態上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回想上一次你感到悲傷、快樂、有壓力或孤單的時候,我敢打賭,其中一定有食物的身影。食物能影響我們的心情,而我們的心情也會影響食物的選擇。了解食物會對我們的心情造成怎麼樣的影響,能幫助我們變得更快樂、更健康。
更為人熟知的一個例子就是「安慰食物」(comfort food):這是一種能同時滿足情緒和生理所需的食物。安慰食物的存在很合理,也已有研究人員在不同背景設定下對之進行研究。每個人所認定的安慰食物各有不同,這要依我們的成長背景、文化以及成長過程的經歷而定;但所有安慰食物的相同之處,就是對我們情緒狀態所帶來的影響。食物能夠幫助我們減輕壓力、孤獨、憤怒和憂懼等負面情緒。
壓力(節錄)
壓力是因為情緒上或生理上經歷的挑戰性體驗,導致身體做出相應改變,企圖重建正常或穩定狀態的過程。情緒性壓力因子,也就是我們普遍認知的壓力事件,例如經歷分手、家族成員去世或失業等。生理性壓力因子則包括飢餓、睡眠不足、嚴重疾病、高熱或低溫等。
因此,壓力體驗可能會帶來情緒上或生理上的挑戰。透過身體因應壓力而產生的荷爾蒙,壓力因此能夠改變我們的進食模式並影響食慾;而在這些荷爾蒙中最重要的是:皮脂醇、腎上腺素以及去甲基腎上腺素。
孤獨感(節錄)
搬出家裡、和親近朋友吵架、與伴侶分手以及其他無數類似情況,可能會讓人感到孤單且被孤立。在發生這些事件時,熟悉的食物所帶來的安慰,可能會特別具吸引力。
安慰食物能幫忙減輕孤獨感,因為這些食物會讓你聯想到特定人士以及你和對方的關係。身為人類,我們極需找到歸屬感,並與他人建立關係,甚至有人爭辯這也屬於人類基本需求的一種。我們想要避免孤單的感受,感到孤單或在人際關係上被孤立會對我們的身心皆有害,可能導致自尊心降低、憂鬱,甚至是生理上的疼痛感。
最新研究顯示,人們有時候會因為想要避免孤獨感,而尋求「社交替代物」(socialsurrogates)的幫助;可以是躲入奇幻小說的世界、寫日記或尋求食物慰藉。安慰食物是人們在孤獨之中尋求歸屬感的一種方式。雖然安慰食物會讓人聯想到快樂時光,卻幾乎只容許單人獨嚐,而不能與他人分享。有人認為,食物之所以成為安慰食物,是因為令人聯想到特定人士或場合,而這些聯想會不斷被強化,直到你每次吃進這種食物時,都會讓你想到某人或某件事。在一項研究中指出,安慰食物通常被認定為家族傳統、文化傳統、節慶時所吃的食物,或是能讓你想起家鄉滋味的食物。這些通常不是每天吃的日常食物,最完美的例子就是聖誕節大餐。如果你閉上雙眼,想像去年的聖誕節大餐,你的內心是不是會感到溫馨而快樂?我猜一定是這樣。
有人定義出四大類的安慰食物:懷舊食物、放縱食物、便利食物以及生理性安慰食物。一種食物甚至可以被分到不只一個分類中。
情緒性進食
我們都和食物有種情緒上的連結關係,這是人性的一部分。情緒性進食是利用食物讓自己心情變好的一種行為。人類是情緒性的動物,吃東西並不僅僅是為了滿足生理性飢餓感而已,也會利用食物來滿足我們的情感所需。一般來說,我們的情緒性進食反映了壓力或孤獨感等負面情緒,而不是像快樂這樣的正面情緒。這是我們一出生就學習到的習慣,在嬰兒時期,我們的初次進食或餵食體驗和父母的擁抱相互連結,所以我們開始把食物與安慰及安全感劃上等號;這些早期經驗塑造了我們對於食物和情緒之間關係的理解。
如何得知自己正在情緒性...
目錄
第一章 培養營養論述
我們為什麼變得如此在乎食物?
節食文化簡史
食物是身分,也是宗教
偽科學的力量
關於健康,節食文化對我們說了謊
第二章 體重與健康
一切都尚未絕望:進入融合式體重方法的世界
結論
TEST/檢查你的體重偏見
第三章 情緒性進食
壓力
孤獨感
憤怒
無聊
快樂
TEST/你的情緒性進食程度如何?
第四章 整理食物語言
淨化飲食
「真正的」食物
排毒/淨化
作弊餐
零罪惡感
空有熱量
好的/健康的、壞的/不健康的
垃圾食物
努力賺取你的食物
燃燒脂肪
PRATICE/健康語言、健康心態、健康生活
第五章 健康飲食癡迷症
健康飲食癡迷症與厭食症
病因
治療方式
TEST/你有健康飲食癡迷症傾向嗎?
第六章 煽動恐懼的食物
加工食品
天然vs.人工
只吃你唸得出名字的食物
懷舊感──別吃得像你祖父母一樣
毒性論述與糖分
反安慰劑效應
食物和恐懼癌症的關係
碳水化合物恐懼症
糖、糖、糖
TEST/煽動恐懼小測驗
第七章 社群媒體、媒體與Netflix
社群媒體
大眾主流媒體
結論
TEST/你有社群媒體焦慮症嗎?
TEST/媒體如何影響你的身體形象?
第八章 運動、健身照片與身體形象
健身照片
運動的益處
心理健康
過度運動
健身照片的正面益處
結論
TEST/測試你和運動之間的關係
TEST/你對自己的身體感受如何?
第九章 超越營養的健康
睡眠
TEST/你的睡眠被剝奪了嗎?
壓力
TEST/你的壓力有多大?
社交因素
TEST/你有多孤獨?
醫療保健/醫療照護
社會經濟因素
重新回到體重上
第十章 什麼才是健康?
健康增重,而非減輕體重
情緒性進食
正念飲食
正向食物語言
健康飲食癡迷症
煽動恐懼
社群媒體
媒體
健康行動
身體形象
大處著眼
第一章 培養營養論述
我們為什麼變得如此在乎食物?
節食文化簡史
食物是身分,也是宗教
偽科學的力量
關於健康,節食文化對我們說了謊
第二章 體重與健康
一切都尚未絕望:進入融合式體重方法的世界
結論
TEST/檢查你的體重偏見
第三章 情緒性進食
壓力
孤獨感
憤怒
無聊
快樂
TEST/你的情緒性進食程度如何?
第四章 整理食物語言
淨化飲食
「真正的」食物
排毒/淨化
作弊餐
零罪惡感
空有熱量
好的/健康的、壞的/不健康的
垃圾食物
努力賺取你的食物
燃燒脂肪
PRATICE/健康語言、健康心態、...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