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體驗性的,愛不是一個道理。
一本給父母、老師「應對」自己
與孩子的心書。
繼《薩提爾的對話練習》、《對話的力量》等暢銷書後,李崇建與甘耀明2020最新作品。
薩提爾:「問題不是問題,如何應對問題,才是個問題。」
當孩子面臨生命困境,
大人應該如何「應對」,才能真正幫助孩子?
藉由薩提爾模式,當大人覺察、療癒自己後,
孩子也才能感受到接納、陪伴與愛,
因而長出面對生命的力量。
運用薩提爾的好奇對話,才能真正觸碰到孩子行為底下的聲音,接住孩子正在墜落的心。
當孩子犯錯或受挫,身為父母或老師的你,是否曾經:
‧指責、批評孩子?
‧對孩子說滿口大道理?
‧恐嚇孩子:「絕對不能再有下一次了……」
‧淚眼訴說:「我已為你犧牲一切。你就不能乖一點嗎?」
父母或老師的這些行為,是因為他們的內心充滿焦慮、生氣、害怕、痛苦,或自責、內疚等各種情緒,但是當父母或老師不自覺地落入建議者、說教者、壓迫者、指責者的角色時,這並無法真正協助孩子,只會將孩子愈推愈遠。
但孩子令人惱怒的行為,只是表象。孩子更需要被傾聽與接住的是他在乖張行為之下,那一顆以叛逆、爆衝或冷漠所包裝起來,但內在其實孤單、脆弱又惶恐的心。
運用薩提爾的好奇對話,能讓父母或老師真正觸碰到孩子行為底下的心,那也是孩子更內在、更完整、更想被傾聽的靈魂。不過,在過程中,父母及老師的內在傷痛可能會被挑起,因為在成為父母或老師之前,許多人早已是千瘡百孔,內心受傷的大人,因此,大人覺察自己,療癒與照顧自己的內在就更顯刻不容緩與重要。
李崇建與甘耀明繼《對話的力量》、《閱讀深動力》之後,兩人再度攜手。期待這本溫暖、動人的教育新作,能讓孩子與大人都被深刻理解,並擁有愛與被愛。
★本書特色:
◎葉丙成(台大電機系教授)撰寫動人的推薦序〈那些年,被愛所傷害的孩子們〉。
◎葉丙成:「看到這本書的問世,我非常高興。作為一個過去常常苦於無力改變孩子的父母、一直看著孩子受傷的老師,我一直認為要讓這些父母改變,最好的方式是要先讓他們覺知到自己的問題。而這本書內讓人感動的這些真實故事,可以讓我們許多爸媽、許多孩子,看了之後:反思自己是否有還未癒合的傷?是否也以錯誤的方式去愛孩子,而傷害了孩子?真的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幫助那些爸媽跟孩子們,讓他們因此愛自己,也不再以錯誤的方式表達對家人的愛。」(節錄自推薦序)
◎李崇建:這兩年推動對話,邀請想要溝通的人,無論是親子、夫妻、手足、師生、同事、客戶,當遇到溝通卡住的情況,或一方有情緒、不斷爭論,又或者即將發生衝突時,只要一方先停下來,以「好奇」展開溝通方式,就能改變原有狀況:無論如何,先練習「好奇」,再練習好奇的脈絡。
只要養成好奇的習慣,溝通就能邁出第一步,教育也會變得相對容易。但是剛開始練習好奇,的確會遇到不少挫折。遇到困難,乃屬必然,但只要持續練習,就能有所成長。(節錄自自序)
◎甘耀明:這次我主寫的是〈薩提爾媽媽〉。這篇文章的主角是馬來西亞的華裔陳燕湘女士,她學得薩提爾,藉此與自閉症兒子與家人互動,有了深度連結。崇建原先計畫,由他寫主軸,我再豐富血肉。但我認為這麼迷人的故事,要是沒有親自與燕相訪談,一切感受與細節都是隔靴搔癢的副產品。二○一九年三月中旬,我前往馬來西亞柔佛州的士乃鎮,與故事主角燕湘進行數天接觸,聽她訴說她的生命故事。至今,我認為這決定是對的。除了訪談,還跟她的家人接觸與吃飯,取得豐富細節。(節錄自自序)
作者簡介:
李崇建
東海大學中文系畢業。曾於體制外中學任教七年,創辦「千樹成林」、「快雪時晴創意作文」、「曙光千樹」。目前為自由工作者,在「長耳兔心靈維度」開辦工作坊。
擔任台灣曉明女中特約作家;南投佳音、溪湖佳音教育顧問;台北貞誠文理補習班教育顧問;香港自然學校顧問;馬來西亞藝樹村人本幼兒學園顧問;馬來西亞小樹成長學員顧問;馬來西亞從上從善教育中心顧問;馬來西亞耕讀軒顧問;馬來西亞薩提爾全人發展中心顧問;新加坡耕讀園顧問;汶萊思學坊顧問;鄭州貝斯特學校品格教育總監;西安貝曼薩提亞中心顧問。
甘耀明
曾獲國內多項的重要文學獎,目前專事寫作。
出版《神秘列車》、《水鬼學校和失去媽媽的水獺》、《殺鬼》、《喪禮上的故事》、《邦查女孩》、《冬將軍來的夏天》,曾獲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博客來華文創作年度之最獎。而《邦查女孩》更獲2015台灣文學金典獎、「2001~2015華文長篇小說20部」、2016中國時報開卷年度好書、2016台北國際書展大獎、2016文化部金鼎獎、2016紅樓夢決審團獎。
章節試閱
陪孩子走一段路
我在寫作班門口等依蓮,我從未見過她。
雨太大了,雨勢喧譁,滂沱得傾盆而下,行人紛紛走避,摩托騎士快速疾馳,公車輪胎捲起水花,只有哪也去不了的房安閒不動。人潮匆忙,沒人注意有隻蹣跚的狗,一條腿傷殘的老狗,身軀在冷雨的努力下變得更滄桑,牠在雨中經過我。荼蘼花事了,生命總有沉寂前的韶華,雨中殘缺的老狗也令人不忍。老狗無視大雨,正如人們亦無視老狗。
喧囂大雨中的街景,那麼狂暴的驟雨呀!老狗在雨中殘缺的走著,不知何去何從,不知起點與終點,那個鮮明的畫面,是我靜觀世界的焦點。這時候一對母女撐傘經過老狗,女孩蹲下來駐足甚久,伸手摸了老狗,為牠擋一陣子雨,母親三呼四喚才離開,轉身朝我走來。
我等的那個人,正是為狗遮雨的女孩。在文章中,我喚她「依蓮」。
依蓮兩個星期沒去學校,家庭與學校都束手無策,輔導室轉介她來談話。豈料她剛離開雨中的狗,踏入乾淨明亮的寫作班,見到我便逃離了,任憑母親呼喚也不回頭。依蓮遇到什麼困境,寧可隻身投入暴雨中,被冷冷豪雨吞噬,也不願意見我?
事後,母親打電話來抱歉,道出當日原委。原來依蓮在她就讀的學校見過我,她不想見跟學校有關的人,所以一見我轉身就逃。電話中媽媽流露無奈,無助的問我怎麼辦。我請媽媽先來見我,並轉達我對依蓮的關心。
被孩子拒絕
媽媽來見我了。
她對孩子拒絕見我,再次抱歉之餘,問我會不會生氣。
老師撥空等待一個孩子,對方見面卻跑走了,這也是被拒絕。助人者、照顧者、老師或父母,主動伸手幫助困難的孩子,一旦被拒絕或質疑時,內在容易產生受傷、生氣的感覺,但自己可能不覺察,影響了彼此深入的連結,甚至中斷了彼此關係。
我身為助人者與教師,多年來經常覺察自己,面對如此狀況是否有任何情緒?一般人善用腦,理智經常蒙蔽了感官,說自己並不在意,實情上內在卻非如此,這源於不懂得覺察自我。女孩的拒絕是小事,我內在並無不悅,只邀請母親來見我,也許母親改變了應對,女兒漸漸願意改變。
然而是女兒拒學,為何媽媽來晤談?這是媽媽提出的困惑。
孩子所展現的應對,最初的學習環境來自家庭,可從母女的互動抽絲剝繭。另外,面對孩子的拒學,媽媽內在也許受傷,感覺自責與內疚,那就更難幫助孩子。幫助媽媽照顧自己,改變對女兒的應對,孩子就有改變的可能。
媽媽來見我了,帶著大女兒同來,她習慣有人陪伴。令我訝異的是:依蓮也來了。她們一家五口,有三人來見我。不過依蓮透過媽媽表態,她並非來與我談話,而是不願與爸爸單獨在家,來也只是在一旁聽大家說話。
依蓮願意出現,我視為關係進展的曙光。從初次來訪逃離現場,到願意陪同媽媽前來,其實依蓮已經踏出好幾步。身為一個老師,與學生彼此不熟悉,我需要的只是接納、愛與等待。我常解釋我的「等待」,是創造性的等待,讓她感覺愛與接納,那也是師長最難的功課。
會談前,我跟依蓮確認,談話會提到她的狀況,她是否能接受。她聳聳肩,表示無所謂。我跟她確認談話內容,是對她的尊重,向她表達欣賞與感謝之後,才與媽媽對話。
媽媽道出依蓮的拒學過程:那天是再平凡不過的早晨,依蓮突然宣布不想上學了,彷彿說出一樁隱忍已久的祕密。依蓮的篤定堅持不去,使早晨氣氛降至冰點。揹著書包的姐姐僵住;爸爸無比震怒,軟硬兼施都無效,指責孩子竟然如此,先是早晨賴床起不來,繼而公然拒絕去學校。媽媽感到非常無奈,只能聽依蓮抱怨學校,但不知道發生什麼事。
女兒不去上學了,媽媽如何應對女兒呢?
母女衝突少不了。女兒猝然不上學,母親使不上力,內心無比的委屈。她生活在大家族中,來自長輩的壓力大,相較於先生的壓力,後者更讓媽媽撐不住。媽媽自責沒教好孩子,言談中不斷落淚。姐姐中途加入談話,與媽媽同一陣線,對妹妹諸多不滿,抱怨對方何來特權,竟然能夠不上學。她對妹妹好說歹說,妹妹始終任性、自我,彼此生活有很多衝突。姐姐談著,也落淚不止。
我注意依蓮的反應。她聽到媽媽訴苦時,臉上表情複雜,抿了幾次嘴,翻了幾次白眼,始終環抱雙手於胸前,以冷漠面對媽媽的訴苦。接著依蓮的表情複雜,從憤怒、焦躁轉趨無奈,這是聽到姐姐抱怨的反應。
我看到家庭的疏離,彼此不真正瞭解,卻靠得非常近,有一種「夾纏不清」之感。
除了傾聽之外,我還能怎麼應對呢?
二○一九年我去西安全球薩提爾大會,我的老師貝曼介紹薩提爾模式:
薩提爾模式是「提問模式」。
薩提爾模式是「正向模式」。
薩提爾模式是「量子模式」。
什麼是提問模式?提問即是探索,即是好奇。
一般人並不好奇,是什麼樣的原因,讓依蓮產生拒學。但依蓮的拒學,有可能是一連串的成因,這個一連串的成因,不是單一的一個要素,比如同學不友善、老師忽略她、成績不好……我並不明白,不過,可以透過提問模式,瞭解這系統的形成,如何顯化在依蓮的行為上。
若不是透過好奇,只是擁有協助人的熱忱,一般而言只是看到表象,就給出解決方案,或者給出建議模式:協調依蓮的家人間要善待彼此,比如等待、忍讓、包容;協調當事人負責,比如要堅持某些責任,堅持作為人的底線;苦口婆心勸當事人為自己想想,為自我負責;或者言談搖擺不確定,要家人好好討論、好好溝通,為彼此多一點著想……。這是常見的處理模式,並非好奇成因的「系統」。
為什麼這樣處理呢?因為協調者內在出現局限,自我尚未覺察,就成了解決問題的人,稍有不慎,可能就成了問題製造者。依蓮一家人都委屈,自認為付出甚多,都成為受害的角色,內在深處都透露著:一股隱藏、不覺察的「自責」。家人之間的應對與談話,一旦觸及某些感受與思維,易困在迴圈裡無法掙脫。
如今我習得薩提爾,深深體會貝曼老師在西安全球薩提爾大會所言的這三項模式。我使用這套心法瞭解依蓮家人,探索她們之間,好奇她們遭遇的困難,好奇她們內在的發生,讓她們彼此能夠核對,自己能夠覺察自我,這便是「提問模式」。
以好奇進行對話,使每個人覺察正向資源,啟動對自己的正向眼光,才能啟動對他人正向連結,這是「正向模式」。
當「正向」植入體驗、植入心靈,意識就出現改變,轉化與人事物的舊模式。然而人的正向意識,並非淪於空虛的口號,僅以假象來看待世界,而失去觀看全貌的眼光。一旦能以全貌看世界,就能真正的看見資源,產生接納與力量,意識因此改變了,世界也隨之改變,從內在的感激之情出發,向宇宙下訂單,亦即產生實際體驗的意圖,這是「量子模式」。
我跟媽媽的對話,聽媽媽的委屈、無奈與自責,她落下大量眼淚。不只是媽媽委屈,姐姐也同樣的委屈、無奈與自責,落下大量眼淚。當各種情緒能訴說出來,能量就有了流動,才有療癒的開始。
依蓮呢?依蓮有何反應?在旁聆聽的依蓮,臉上數次閃現不耐煩,那不僅是不認同母姐的話,她已表明不想開口了,便以負面表情回擊。
這場談話結束前,我禮貌的邀請依蓮,是否想說說幾句話。
依蓮不開口則已,一開口則將憤怒、委屈與無奈,瞬間傾洩爆發,先是話語冷峻,繼而說出自己辛酸,說自己從來不被瞭解,也說到自己的付出。
這回,輪到母親及姐姐聽她的心聲了,她們很難有這樣的經歷:彼此都不被打斷的說話,彼此都聽完對方說的話。
結束前,我關懷了她們,簡單連結彼此的善意,欣賞一家人願意分享,那需要極大的誠意,那是家庭寶貴的動能,只是大家卡住了。
我感謝依蓮,邀請她,若她願意,再和我相約談話的時間。
依蓮立刻答應談話,敲定下一次見面時間。
依蓮獨自來了
依蓮來見我了,獨自來見,不想任何人陪同。
依蓮從拒談,到願意談話,我歸納除了運氣之外,還有幾部分:
接納她不來→傳達我的關懷→覺察自我內在→傾聽母女的聲音→我與一家人內在連結→主動詢問並且邀約→我確信她們都願意活得更好。
我們再次見面,問依蓮怎麼願意來。她只有聳聳肩,說不出所以然,隨即跌入沉默深淵,默默不語了。我們進入安靜時空,時間如斯平滑純淨,如湖水澄澈微明。
我覺察自己內在。
內在安靜且深刻,我時時刻刻覺察,成了多年的習慣,之前我安然聆聽她們訴苦,此刻安然面對依蓮的緘默。
「現在發生什麼了?」我指著依蓮的心。
「不知道!」依蓮停了一會兒,搖搖頭。
我們又進入了安靜,依蓮也很接受安靜。
父母、師長、協助者在此刻,往往急於打破安靜,起因是「內在」有了尷尬、不安、焦慮與緊張,常常還未照護自己,就做出了應對的言行。安靜即是停頓時刻,覺察與安頓自己,也讓孩子停頓、沉澱,再與孩子做出連結。
我想要照顧依蓮的心,最直接的方式是關心「此刻」,她在「當下」的內在有什麼發生。情緒是心靈的訊息,我的關注是讓她覺察她在這個「當下」,有什麼情緒在波動。
停頓一會兒,我問她,此刻有什麼感覺。
她搖搖頭,表示沒有感覺。
會焦慮嗎、緊張嗎、不安嗎、生氣嗎、難過嗎……?
依蓮仍舊搖搖頭。
「那身體呢!身體有任何感覺嗎?」一般人不容易覺察情緒,但是對身體的覺察容易一點。
「肩膀有一點緊緊的。」依蓮低著頭說。
我邀請依蓮感覺肩膀的緊,並且接納這種緊的感覺。
依蓮停頓片刻之後,淚眼汪汪,啜泣起來……
這個做法,我在《心教》一書曾介紹,是打開孩子內在的方式。很多人見這樣的引導,多半覺得魔術般神奇,其實是簡單且自然的道理。
因為一般人不懂愛自己,亦不瞭解自己。一般人以為的愛,常止於滿足期待,然而愛並非如此,不是執著於滿足「貪愛」,而是一種真正的「關愛」,關愛來自瞭解自己,瞭解自己始自於「覺知」。聚焦在肩膀的緊,就是一份對身體的覺知,亦是一份初始的關照,這亦是以「正念」引導對話。
當依蓮意識肩頸的緊,這便是接觸自己身體,覺知自己的身體。覺知自己身體,意識真正承認之後,接納就開始發生了,被自己接納即是被愛,情緒的感知就能自由連結。
正如一個委屈的孩子,被父母關愛、呵護,就能安全述說生氣、委屈與受傷。
依蓮說,自己感覺很憤怒。
從身體的意識進入,接觸內在的憤怒,憤怒的圖像容易出現,事件也很快被識別,透過語言不斷述說出來。
依蓮夾雜著複雜情緒泣訴,她憤怒老師的「粗暴」對待,只在乎成績好的學生,因此當她成績掉下來,日子也從雲端掉入地獄。她說出深藏的痛苦,她根本沒有好朋友,同學暗地裡較勁優劣,尤其是面對功課壓力時,更是如此。
依蓮感到無比孤單,還有伴隨著害怕,這些從來不為人知,也不會有人在乎。
以上依蓮的訴說內容,我只是傾聽與提問。
我好奇她發生什麼事情?
好奇她內在有何感受?
好奇她對感受覺知嗎?接納嗎?
好奇她的應對方式?
好奇她對老師的解讀?
好奇她家庭如何應對?
好奇她期待什麼嗎?
好奇她如何看待自己?
接著,我要好奇她這些感受怎麼發生,想法如何發生,行為如何發生。
這份好奇帶著我的接納,與我對自己的覺知,而不是陷入一個建議者、說教者、壓迫者、指責者的糾纏身分,那不會為她帶來力量。
熟悉薩提爾模式的人,可看出這些簡單的提問,是在冰山各層次進行。除了讓我理解她,也讓她對自己多一份覺知,幫助她為自己更負責任。
陪孩子走一段路
我在寫作班門口等依蓮,我從未見過她。
雨太大了,雨勢喧譁,滂沱得傾盆而下,行人紛紛走避,摩托騎士快速疾馳,公車輪胎捲起水花,只有哪也去不了的房安閒不動。人潮匆忙,沒人注意有隻蹣跚的狗,一條腿傷殘的老狗,身軀在冷雨的努力下變得更滄桑,牠在雨中經過我。荼蘼花事了,生命總有沉寂前的韶華,雨中殘缺的老狗也令人不忍。老狗無視大雨,正如人們亦無視老狗。
喧囂大雨中的街景,那麼狂暴的驟雨呀!老狗在雨中殘缺的走著,不知何去何從,不知起點與終點,那個鮮明的畫面,是我靜觀世界的焦點。這時候一對母女...
推薦序
【推薦序】那些年,被愛所傷害的孩子們/葉丙成(台大電機系教授)
還記得那天,我第一次看完這本書稿的時候,我的眼眶不知不覺地濕了;我腦海裡想起了教書這二十年來的好幾位學生。
教書教了二十年,除了在大學教,後來又參與了中小學生的實驗教育。在這二十年的教書生涯,我遇過許許多多的大孩子、小孩子,也輔導過好幾位。
當我們在幫助出狀況的孩子時,老師對孩子的關心、輔導,往往只能紓解孩子在那當下的情緒。往往過沒多久,孩子的行為又會開始出現狀況。這些年的經驗,讓我很深刻地感受到:絕大多數學生之所以行為出狀況,都是因為家庭成員間的相處有問題,尤其是爸媽對孩子的態度。如果爸媽跟孩子的相處模式有問題,孩子的行為就會不斷地出現狀況。
而這當中最讓人無奈的,是這些家庭的成員之間並不是沒有「愛」。很多都是因為愛的方式不對、表達的方式不對,而造成彼此的傷口。很多很有問題的嚴厲管教,其實往往也都是爸媽對孩子的關愛,只是方式錯了。每每我們當老師的輔導了受傷的孩子,在他心中的傷口快要結疤癒合的時候,突然又被爸媽的言詞傷害;孩子心上原本快癒合的疤,又被狠狠地撕開,鮮血淋漓。讓人難過又同情的是,這些爸媽之所以會變成這樣,很多也是因為他們自己的心裡,有著過去許多年不斷被傷害的傷口,所以他們的心才會變得如此扭曲。
當老師遇到這樣的狀況,常常會陷入很深的無力感,因為我們知道問題不是出在孩子,而是出在家庭裡,但我們不確定是否能跨過那個界線去介入家庭、改變家長。由於無力去輔導家長,到最後我們只能試著去幫助孩子;但根本的問題,並沒有解決。看到崇建與耀明所寫的這幾個家庭的故事,又讓我想起了過去這些年來受苦的孩子,也因此牽動了心緒,眼眶濕熱了。
這本書裡所談的真實故事,其實可以讓很多爸媽思考:是否曾經以自以為的「愛」,在無意間傷害了自己的孩子?也可以思考自己為什麼會以錯誤的方式表達「愛」?自己的心是不是有過去沒癒合的傷痕,自己不知道,所以才扭曲了對孩子的愛?更根本的問題是,我們是否真的有愛我們自己?
看到這本書的問世,我非常高興。作為一個過去常常苦於無力改變孩子的父母、一直看著孩子受傷的老師,我一直認為要讓這些父母改變,最好的方式是要先讓他們覺知到自己的問題。而這本書內讓人感動的這些真實故事,可以讓我們許多爸媽、許多孩子,看了之後:反思自己是否有還未癒合的傷?是否也以錯誤的方式去愛孩子,而傷害了孩子?真的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幫助那些爸媽跟孩子們,讓他們因此愛自己,也不再以錯誤的方式表達對家人的愛。
這本書,推薦給每一個愛孩子的爸媽們:願我們都不會再以錯誤的方式愛孩子。
【推薦序】那些年,被愛所傷害的孩子們/葉丙成(台大電機系教授)
還記得那天,我第一次看完這本書稿的時候,我的眼眶不知不覺地濕了;我腦海裡想起了教書這二十年來的好幾位學生。
教書教了二十年,除了在大學教,後來又參與了中小學生的實驗教育。在這二十年的教書生涯,我遇過許許多多的大孩子、小孩子,也輔導過好幾位。
當我們在幫助出狀況的孩子時,老師對孩子的關心、輔導,往往只能紓解孩子在那當下的情緒。往往過沒多久,孩子的行為又會開始出現狀況。這些年的經驗,讓我很深刻地感受到:絕大多數學生之所以行為出狀況,都...
作者序
【自序】從對話脈絡,到守護自己的心/李崇建
二○一九年十二月,我搭機赴馬來西亞,在桃園機場用餐,與一家庭併桌而坐。爸爸看手機吃飯,媽媽則看顧著兩個孩子,兩個孩子邊吃邊玩耍。弟弟大概四歲左右,他手中的色鉛筆掉了,姐姐撿起來卻不歸還,於是弟弟又哭又鬧地追逐,媽媽既喝斥姐姐,也喝斥並安撫弟弟……
爸爸仍低頭看手機,姐姐跑到安全地帶,弟弟在原地跺腳、吵鬧,媽媽顯得手忙腳亂。媽媽的表情混合著生氣、委屈與無奈,她最後望了爸爸一眼,索性低頭吃麵。弟弟在一旁仍吵鬧著,但沒人搭理他。弟弟的抱怨成了跳針的唱片,不斷重複著同樣的詞彙,聲量一會兒大,一會兒小。
弟弟就在我的身邊,我伏低身子關心他。弟弟起初不說話,後來漸漸願意回答問題,也停止了抱怨與哭鬧。
「你怎麼啦?」
「姐姐拿了你的筆呀?」
「她怎麼會拿你的筆呢?」
「她以前拿過妳的東西嗎?」
「你有拿過她的東西嗎?」
「你拿她什麼東西呀?」
「這是誰的筆呢?」
「姐姐的筆是借給你嗎?」
……
這是我的問句。
弟弟很快就停止哭泣,還停頓了好幾秒,他既沉思,也童言童語地講述自己與姐姐的紛爭。一旁的姐姐也靠近,和我對上幾句話,後來她將筆還給弟弟。
媽媽全程看著這一幕,最後在我起身離開時,驚訝地向我打招呼,「你就是崇建老師嗎?我剛剛沒認出來。」
媽媽曾在視頻看過我演講。她知道要用好奇的對話處理孩子的紛爭,但是媽媽覺得好難。
我這兩年推動對話,邀請想要溝通的人,無論是親子、夫妻、手足、師生、同事、客戶,當遇到溝通卡住的情況,或一方有情緒、不斷爭論,又或者即將發生衝突時,只要一方先停下來,以「好奇」展開溝通方式,就能改變原有狀況:無論如何,先練習「好奇」,再練習好奇的脈絡。
我常在演講、工作坊中示範,如何應對實際的狀況,或者如機場的這一幕,在生活現場進行對話。
只要養成好奇的習慣,溝通就能邁出第一步,教育也會變得相對容易。但是剛開始練習好奇,的確會遇到不少挫折。遇到困難,乃屬必然,但只要持續練習,就能有所成長。
我告別這個家庭,搭機抵達馬來西亞。燕湘一見我來了,立刻抱著我哭了。我以為她遇到了什麼挫折。未料她告訴我,她的兒子以勤,會考全科及格,且華文作文拿到最高分,她想跟我分享這份感動。
燕湘認識我五年,她的兒子以勤是自閉症患者。
有好長的一段時間,以勤不會在馬桶大便;不能好好說話,只會如火雞般咯嘍叫;有情緒障礙,會大吼大鬧;有過動症,不能好好坐著;會不斷以頭撞牆,撞擋風玻璃;在課堂上出現諸多狀況,無法專注聽課;不會寫華文作文……
燕湘憑藉毅力帶領以勤。期間,燕湘更學習對話,她每天都跟以勤對話;燕湘也以薩提爾模式為底蘊的作文,帶領以勤寫「爛作文」;燕湘更以薩提爾模式的冰山卡,引導以勤辨識情緒,並且讓以勤說出自己的觀點與期待。
以勤如今健康成長,與一般的孩子無異。燕湘也在各地分享對話,甚至現場帶領對話,引導聽眾覺察與照顧自己。
我曾經講述燕湘的故事,耀明聆聽後大受感動,後來耀明還飛去馬來西亞,寫出燕湘的故事,本書的最後一篇〈薩提爾媽媽〉即是。
從兩年前開始,我構思寫新的主題。而在「對話」主題之後,我想寫的是「應對者」的心靈。
在親子之間的教育、師生之間的引導,或者人與人的溝通,往往是「應對」出現問題,而「問題」本身不是問題,意即「解決問題的方法成了問題。」
比如學生上課不專注,教師的控制、斥責或放任成了問題,孩子更無法專注。
先生很晚才回家,妻子控制先生行蹤,嚴格拷問與斥責是問題,先生更不願意回家。
孩子的爭搶不是問題,例如機場的姐弟爭執。父母的應對是個問題,孩子依然爭搶哭鬧。
自閉症孩子不是問題,如何面對自閉症的孩子,就是一個問題。燕湘認真實踐了各種方法,改變了以勤的狀況。
薩提爾模式將人的應對,略分為五種應對姿態,其中一致性的應對,允為最健康的應對姿態。
然而「一致性」不易理解,因此我在二○一九年五月份的全球薩提爾大會上,向我的老師貝曼報告,我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推行「好奇」的對話,目的在改變四種慣性的應對姿態,再推廣生活中的覺察。覺察自己的內在,並且照顧內在,引導眾人理解「一致性」,以改變「應對者」的應對。
其實包括父母、教師之內的所有應對者,他們並非不想改變應對,而是內在充滿焦慮、生氣、害怕、痛苦……各種情緒。這些內在狀態驅動了行為,因此有了不健康的應對。
我著手書寫這本書,將重心拉回應對者的內在,強調覺察與照顧自己的重要,並且以幾個案例來說明,除了寫燕湘照顧自閉兒的〈薩提爾媽媽〉,還有其他三篇屬性不同的文章。
〈陪孩子走一段路〉,是寫我長年陪伴拒學的孩子。我如何讓這孩子在起伏的狀態中,覺察與回應自己,並且以長遠的脈絡來看待孩子。
〈修練最難是日常〉則是寫千樹成林的寫作班教師到新加坡帶領營隊。她們都學習薩提爾模式,但也遇到諸多困難與挑戰。我以旁觀者的觀察,說明老師的內在,以及老師的應對可以有哪些不同的思考。
〈當我失敗的時候,愛自己〉是學員的自省心得,這是一篇說明愛自己、守護自己之心的文章。
這本書我與耀明合作,前三篇由我主述,耀明幫我修改文字,因此可以看見我的敘述風格是主軸;〈薩提爾媽媽〉則是耀明主述,我修改行文敘述與文字,因此可見耀明的風格主導。
我很感謝耀明,仍願意持續與我合作。耀明的文字、敘述帶入書中,比我自己的行文更美好,更為我所歡喜。
回首我所寫的教育書:「體制外的教育」、「教育個案」、「作文教育」、「詩詞教育」、「閱讀教育」、「青少年心靈成長」、「對話」,大概每兩本書即有一個新方向。這本《薩提爾的守護之心》,我從對話的脈絡上拉回,先初步談照顧者、應對者內在的覺察,喚起讀者的認識。下一本書,我將專注談自我照顧,在照顧自己、愛自己的方法上著墨,期望能與讀者一起成長。
【自序】所有的稻粒來自陽光的眷顧/甘耀明
寫序文這件事,往往比寫正文還燒腦。
腦袋盤算這件事時,我正在小旅行路途,前往台東關山與南橫霧鹿。一月的暖冬在某些時刻還真熱,中午熱力四射,櫻花與李花盛開,奼紫嫣紅,時有落花飄落和蜜蜂紛飛。這彷彿令人置身在錯置的夢境,這麼熱,卻是春季,整個焦熱夏季期待的春天仍不脫離熱焰蜃影。
只有在晨昏時刻,氣溫沁涼,帶著春煦的氣息,微微浸潤人心,心頭漾著平靜。這時花東縱谷平原的春秧插下,平靜的水田布滿綠苗,不遠處的耕耘機翻打泥壤,一群白鷺鷥跟在後頭,捕食被翻擾出來的昆蟲,飽餐一頓。眼下春景令人心境樸淡,一片美好,見山是山,吃飯有米香,在這稻米之鄉。
也只有在這時候,才感受到寫序不用如此正式,如田疇的迢迢春景,其實就在心中駐停了,意到筆隨即可。回想這番書寫《薩提爾的守護之心》,歷經了些波折,這是在我與崇建書寫《對話的力量》、《閱讀深動力》從未經歷的,成了難能可貴的經驗。這麼說也透露《對話的力量》、《閱讀深動力》的寫作過程,如行雲流水般順暢,沒太多疙瘩、難關,崇建在短暫的兩個月內完成,而我也將稿件調整到理想順序。看倌沒看錯,我是輔助,可以想像一部巨大機器由我負責把螺絲拴緊之類,或畫工繁複的彩繪,由我負責整理畫具之類。
來到《薩提爾的守護之心》這本書,過程沒有如舊。這本書共四篇,其中〈當我失敗的時候,愛自己〉、〈陪孩子走一段路〉兩篇,在後續的修潤過程沒有太多卡關。前者是蘭老師的日常挫折,卻引動內在波濤洶湧,細膩迷人;後者是崇建與「依蓮」的多年互動,展現醇厚的生命情感,處處可以看見他如何靈活、深化薩提爾的心法,這是難得佳作。
餘者兩篇是〈修練最難是日常〉、〈薩提爾媽媽〉。前者是兩位作文班優秀教師的營隊紀錄,看得出來非常努力經營師生關係。這篇原由楊欣蓉老師記錄,另輔以崇建現場觀點與補敘,使得初稿的時間軸有好幾條,且過於鉅細靡遺,最後在截稿的壓力下,我們痛下殺手,把旁線能砍的都砍,所謂「剪裁」的寫作功夫,往往在最後一刻才敢手起刀落。
相較於往昔合作模式是由崇建主導,這次我主寫的是〈薩提爾媽媽〉。這篇文章的主角是馬來西亞的華裔陳燕湘女士,她學得薩提爾,藉此與自閉症兒子與家人互動,有了深度連結。崇建原先計畫,由他寫主軸,我再豐富血肉。但我認為這麼迷人的故事,要是沒有親自與燕相訪談,一切感受與細節都是隔靴搔癢的副產品。二○一九年三月中旬,我前往馬來西亞柔佛州的士乃鎮,與故事主角燕湘進行數天接觸,聽她訴說她的生命故事。至今,我認為這決定是對的。除了訪談,還跟她的家人接觸與吃飯,取得豐富細節。
兩人合寫這件事,畢竟是有挑戰。拿兩手譬喻,與其說是左右開弓,不如說是慣用左撇子或右撇子的事。這麼說來就是,我與崇建,誰先寫完了,後頭的那位通常輔佐的修稿與增潤,能動大刀較少。這可能是合寫的難處,而且我隱隱認為〈薩提爾媽媽〉的風格未必是崇建所預想的那般。最後他對文章修潤了不少地方,他同時表示,合作本來就是尊重與磨合的過程,不同風格,或許令文章有了不同視角。我想這也算是薩提爾的對話吧!最後,我把〈薩提爾的媽媽〉的二稿動刀砍去八千字,比較流暢,成了現今模樣。
種下去的文字,宛如田中秧苗,恁般隨風搖晃,但細看是各家的布局都略微不同。有的是以插秧機南北向種下,有的是東西向栽下,而有的秧苗排列略略呈現S型,各有不同,這是我在台東細看陽光穿透的雲層下的稻田風範。如果秧苗長大,蔚然成浪,這小小的不同應該最後都看不到了。相同地,讀者翻閱《薩提爾的守護之心》的時候,如果細細品嘗,也許看得出那些文章間的差異,但願這能幫助大家看見不同風景。所有的稻粒都是吸收陽光的證明,雖然稻葉未必能感受到此事,但它們確實都是日日參與其中的,只有人類能證明此事,因為他們專事審美。
【自序】從對話脈絡,到守護自己的心/李崇建
二○一九年十二月,我搭機赴馬來西亞,在桃園機場用餐,與一家庭併桌而坐。爸爸看手機吃飯,媽媽則看顧著兩個孩子,兩個孩子邊吃邊玩耍。弟弟大概四歲左右,他手中的色鉛筆掉了,姐姐撿起來卻不歸還,於是弟弟又哭又鬧地追逐,媽媽既喝斥姐姐,也喝斥並安撫弟弟……
爸爸仍低頭看手機,姐姐跑到安全地帶,弟弟在原地跺腳、吵鬧,媽媽顯得手忙腳亂。媽媽的表情混合著生氣、委屈與無奈,她最後望了爸爸一眼,索性低頭吃麵。弟弟在一旁仍吵鬧著,但沒人搭理他。弟弟的抱怨成了跳針的唱片,不...
目錄
9【推薦序】那些年,被愛所傷害的孩子們/葉丙成(台大電機系教授)
13【自序】從對話脈絡,到守護自己的心/李崇建
21【自序】所有的稻粒來自陽光的眷顧/甘耀明
陪孩子走一段路
31被孩子拒絕
37依蓮獨自來了
41依蓮的孤單
49依蓮的轉學之旅
56我能做什麼?
60重複的困難
65連結自己與家人
73陪伴看歷程
修練最難是日常
85日常應對生煩躁
89孩子衝突是家常
91孩子衝突,大人難為
95兩位老師怎麼處理呢?
101豐富、可愛的孩子
105觀察與思索
當我失敗的時候,愛自己
128屢戰屢敗,崩潰大哭
131屢敗屢戰,我已不同
134我的成長喜悅
135過往創傷再現
138第五次考試,我已學會愛自己
薩提爾媽媽
147妳的兒子是狗
156來自宇宙邊陲的星兒
161愛與心的連結
164勇敢認識自閉兒
168反覆練習愛與包容
177傳遞溫度與創意的愛心便當
186囉喏治療法
193女兒為媽媽做的東西
204來自台灣的禮物
210亞斯青年的求婚記
220力阻他進入特殊班
243薩提爾媽媽
264後記
9【推薦序】那些年,被愛所傷害的孩子們/葉丙成(台大電機系教授)
13【自序】從對話脈絡,到守護自己的心/李崇建
21【自序】所有的稻粒來自陽光的眷顧/甘耀明
陪孩子走一段路
31被孩子拒絕
37依蓮獨自來了
41依蓮的孤單
49依蓮的轉學之旅
56我能做什麼?
60重複的困難
65連結自己與家人
73陪伴看歷程
修練最難是日常
85日常應對生煩躁
89孩子衝突是家常
91孩子衝突,大人難為
95兩位老師怎麼處理呢?
101豐富、可愛的孩子
105觀察與思索
當我失敗的時候,愛自己
128屢戰屢敗,崩潰大哭
131屢敗屢戰,我已不...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