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困在社會「好媽媽」期待下挫折母親的療癒書
讓台灣媽媽萬箭穿心的話:
「那就是你的選擇呀,所以小孩跟阿嬤就比較親呀!」
「你不過都在家陪小孩玩,還有什麼不滿足?」
「你就是沒有更多時間好好陪孩子,孩子才這樣……」
「如果育兒的太太跟孩子同時在哭,
丈夫應該要先抱(安撫)誰?」
答案是:太太。(9成的人都答錯)
育兒是一場「戰爭」,媽媽需要幫手與協助。
媽媽先把自己照顧好,絶對不是不盡責,因為媽媽好,孩子才會好。
親愛的媽媽:
我們都想兼顧一切,想將育兒、家務(甚至先生都成為需要你照顧的「長子」)、工作都處理地妥適,但我們卻越來越力不從心,於是我們成為鋼索上的媽媽,一點小事就抓狂;打了孩子,心裡滿是愧疚;先生一句話「那就是你的選擇呀,所以小孩跟阿嬤就比較親呀!」又讓你落淚……
【育兒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團隊作戰,比一個人單打獨鬥輕鬆】
協助另一半進化成「神隊友」。媽媽千萬別習慣「我來還比較快(好)」,這會造成爸爸覺得「反正也不用我」的惡性循環。善用身邊的家人、後援,或找幾個共學團體,讓大家陪你一起育兒。
【媽媽為自己、為孩子,設下心理界限】
在台灣社會,媽媽是一種無時無刻都會被評價的角色與工作,不但每個人都會看你「是不是一個好媽媽」,也急於教你如何當一個媽媽。
【允許低潮、不完美;為自己止血與包紮】
請不時地觀照自己:哪裡不舒服了?哪裡感到受傷了?或許是來自與原生家庭的糾葛,或許是母職角色的自我內化,請回頭幫自己止血、包紮。
【找回自己的名字】
你不只是某某媽媽,你更是你自己。即使育兒忙碌不已,也請留時間給自己,那是滋養你自己的時刻,更是你往前走的力量。孩子會長大,會往外飛,而你的人生是自己的。
彥琪心理師與公婆同住,目前育有一女一兒。她曾經歷工作與育兒蠟燭兩頭燒的兩難,也曾面臨先生無法給出理解與支持的窘境,更曾在多年擔任親子館副館長及諮商心理師中,聽聞也諮商許多因育兒而疲憊又焦慮的媽媽們。
這是一本她寫給所有煎熬媽媽的療癒書。
★本書特色:
◎【特別企劃】媽媽的5個血淚困境,彥琪心理師來解答
一、孩子哭聲震天,老公竟能睡到打呼?老公都不幫忙育兒,怎麼辦?
二、公婆或媽媽對自己的育兒方式有意見,怎麼辦?
三、自己是職業婦女,白天雖然是婆婆幫忙帶,但對孩子充滿罪惡感。工作和育兒有可能兼顧嗎?
四、孩子一天二十四小時都黏著自己,媽媽沒有喘息空間……
五、被小孩搞到沒耐心,很想打小孩,但孩子的爸卻裝沒事……
◎彥琪心理師想告訴媽媽們:
▎媽媽請先看到自己的價值,並非建立在付出與犧牲上。
▎沒有什麼教養心法,比媽媽放過自己,更滋養、療癒。
▎別浪費時間在對你的瞭解,只有片面言詞敘述的網友上。
▎把自己的排序往前移,或是照顧自己的比例增加,與愛著孩子並不衝突。
▎別把另一半原生家庭的責任與問題,都往自己身上攬。
▎婆媳之間相敬如賓的關係,較為健康。
▎為自己劃下底線,拒絕過度消耗。
▎養育孩子就像大隊接力,大家要一起完成。
▎好好擁抱自己的陰暗面:媽媽不需要是光明、溫暖的,也值得被愛。
▎孩子會長大,會有自己的人生,而媽媽也得持續練習過好自己的人生。
◎在指責暴走媽媽之前,或許得先想想她是否已經過勞了。
有些人會舉某些好媽媽為例,認為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我只能說,那些頂多是自我剝削的過勞代表罷了。我自己的經驗是,千萬別高估自己,硬是去承受太多苦難。磨難過多會讓人心力交瘁,喪失了柔軟與體諒的能力,自我保護下的心硬,會讓人變成連自己都討厭的樣子。
所以,建議將會成為,或已經是媽媽的各位姊妹,好好看這本書,思考如何面對與分析問題,分散壓力。必要時求援,甚至是花錢找助手,別讓自己太累了。「好媽媽」只要及格就好,並不需要完美。我問過女兒,她說自己不在乎媽媽處理家務的表現,她需要的只是,在難過的時候,我能陪在她身邊。
即使當媽媽,抓重點就好了。能抓到重點,就夠好了。──節錄自推薦序〈當媽媽不需要完美,抓重點就夠好了〉,賴奕菁(精神科醫師;《好女人受的傷最重》作者)
◎我不想再告訴大家,小孩就是要怎麼教才正確。面對這些置身事外,有時就像風涼話的意見與言論,不要有負能量,都好難。
我真正想告訴每位母親的,是照顧自己,也是一種心靈的SPA,無需因為想把自己的排序往前推移,而感到罪惡。
我只是不願當疲勞駕駛,讓跟我同車的孩子與家人們都暈車,還可能發生意外;相反地,我嘗試做一個快樂嚮導,帶領我愛的人們自在地遊遍各地。我們都足夠努力了,別再拿他人的標準,評斷自己是個不好的媽媽呀!──節錄自自序〈作為一個媽媽,有時就是負能量好多呀!〉
◎賴奕菁(精神科醫師;《好女人受的傷最重》作者)撰推薦序。林靜如(律師娘)、洪仲清(臨床心理師)、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相挺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作者簡介:
陳彥琪(諮商心理師;前臺北市親子館副館長)
過去長期擔任臺北市萬華親子館的副館長,現為看見心理諮商所治療師(諮心字002178號;上海二級心理諮詢師第1303000226200573號)。習慣在一大群孩子中打滾,與家長們暢聊辛酸甘苦,同時亦在二寶媽的路上奮鬥掙扎,定期於《風傳媒》、《育兒生活》撰寫心理專欄,分享伴侶、家人、親子之間的各種相處之道與磨合,以及個人的探索與成長。
曾於兒童心智科門診、精神科與社區諮商中心、竹科企業擔任心理師一職,亦常受邀擔任父母親職教育講師、特殊身心之障礙兒童之團體帶領者、收容成人與青少年之各大監所、輔育院輔導老師及生命教育講師,並長期參與台北義務張老師的服務。現亦擔任台灣災難醫療隊發展協會災難心理醫學首席顧問,以及經濟部工業局委託樂學網之幼兒AI教保學習發展平台計畫顧問。
相信失敗、困難與挫折,都是促使個體重新成長的養分,而若有人能在這樣生命的缺口中,灌注肯定與同理、支持的穩定力量,便能協助我們走過逆境,並迎向陽光。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特別企劃】媽媽們的血淚困境,彥琪心理師來解答
一 孩子哭聲震天,老公竟能睡到打呼?老公都不幫忙育兒,怎麼辦?
媽媽們可能很常遇到這樣的情形,明明睡在同一間房裡,但遇到孩子夜半哭醒,第一個跳醒的卻永遠都只有自己。
偏偏不論是擠奶,還是親餵這件事,先生也無法代勞,於是只好吞忍這口氣,憤恨地看著先生呼呼大睡,自己繼續認命地哄著孩子。
雖然不想把「為母則強」、「天生母性」這件事情重重地掛在媽媽身上,但的確有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當女性生完孩子後,聽見孩子的哭聲,大腦的反應真的有別於男性,甚至是未生產的女性,也會如此,且有跨文化的一致性。Netflix在今年(二○二○)上架了一部紀錄片《零到一歲》(Babies),裡頭指出作為母親,腦中的杏仁核就是比父親還要發達,這代表晚上會緊張的每個小時確認孩子有沒有呼吸、聽見一點聲響就會緊張的跳起檢查嬰兒床的,都是母親。這樣的機制也能確保孩子出生後,能夠因為母親的照顧而生存下來。
這結果似乎很容易讓母親感到不公平,好像我們天生活該杏仁核發達,就得認命照顧孩子?或許事實也非這樣絕對,也有針對男同志家庭所做的研究,發現「擔任照顧者」的角色時,男性的杏仁核活躍程度,其實可以跟生產完的女性不相上下,而異性戀的男性也是如此。透過照顧孩子的時間變長、與孩子的互動時間增加,異性戀爸爸的杏仁核還是有機會變得活躍。
那麼,媽媽們可以如何邀請爸爸加入呢?
1.引發興趣,形成責任感:
媽媽可藉由主動分享孩子的可愛與每天的不同,引發爸爸對孩子也能有自發的好奇與興趣,而不是每次被提醒要「負責」時,都是孩子正在哭鬧、需要管教而充滿負面感受。
2.主動給予任務,引導父親參與:
媽媽若已很習慣「我來還比較快」,也容易造成爸爸覺得「反正我也沒事做」的惡性循環。
透過媽媽明確地交付爸爸簡單、明確的任務,慢慢累積爸爸的成就感與功能感,參與程度也會漸漸提高。此外,父親若能感受到自己與孩子之間,原來也可以擁有有別於母親的連結,會更投入在「只有我可以」的專屬任務分工中,像是大肢體的遊戲、戶外的活動等。
3.給予鼓勵,而非一味指責、要求:
很多媽媽聽到「幫忙」反而會感到生氣,認為育兒本來就是兩人的責任。不過,若想讓沒有經歷過懷胎十月的爸爸趕快跟上我們育兒的腳步,適時地就爸爸的「幫忙」給予鼓勵、肯定,會遠比不斷透過責備、催促,而讓人想逃避來得有效。
二 公婆或媽媽對自己的育兒方式有意見,怎麼辦?
「小孩不要一直抱,會寵成習慣。」「糖果吃一點,又不會怎樣。長高又不差那幾公分……」作為媽媽,很習慣收到這樣的回應,不管是來自於公婆,又或是娘家長輩的指教與意見。
好像自己怎麼做都不對,怎麼學都不會有最好的一天。有時搬出專家、醫師當黑臉,結果竟連專家、醫生也被長輩否決掉,甚至最後放大絕:「我以前也是這樣養你的,你還不是長得好好的!」
面對被否定的意見,總是令媽媽們感到十分氣餒,甚至開始自我懷疑:「是不是我真的不會帶孩子」?其實不是的,育兒的年代不同了,育兒的方法跟派別也有了更多、更好的選擇,然而,要不同世代的照顧者彼此互相「說服」,往往勸說不成,反成衝突。也許我們也能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而讓彼此的關係更融洽、自在。
1.溫柔、堅定地收下好意:
教養本來就不是非黑即白的二選題。有時不是我的育兒方式不好,而是長輩也有需要展現自己的能力,或是單純也想表達對孩子的愛。肯定對方的善意,不見得非得否定對方,反而較能保持「禮貌而不失尷尬」的距離。
別讓雙方都陷入「較勁」與過度干涉的關係中,也能讓媽媽自己保有育兒決定的自由空間。
2.彈性地看待孩子適應:
一致的教養固然很好,但是有時面對不同照顧者的接觸,也是我們讓孩子學會如何面對不同教養,或是差異對待的好機會。
比起父母向長輩的直接衝撞與反抗,教會孩子如何拒絕、選擇所要,以及區辨什麼對自己是好、是壞,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社會化能力。
三 自己是職業婦女,白天雖然是婆婆幫忙帶,但對孩子充滿罪惡感。工作和育兒有可能兼顧嗎?
不論是選擇了成為全職媽媽,又或者一腳踩進了職業婦女之路,作為母親,好像都會陷入自我追求與孩子照顧的拉扯中。
許多選擇了職業婦女的媽媽們,在兼顧工作之餘,還得一邊擔心孩子沒有母奶哺餵就抵抗力差,又或者乳頭混淆就不肯讓自己親餵了,而難過自己與孩子的關係越漸疏遠。
有時候最直接的打擊,就是來自於社會期待中,那種「自私」、「不負責任」與「不稱職」的母親評價,字字都像把利刃,傷了職業媽媽的心,也讓媽媽們抱著罪惡感,在工作與育兒中蠟燭兩頭燒而耗竭燃盡。
即便作為心理師,我能夠彈性選擇工作時段,但有的時候回到家,看見孩子著急地跑過來抱緊自己,說著:「媽媽都在家工作就好了呀!」「媽媽,我賺錢,你就不用出門工作啦!」的撒嬌話語,還有「媽媽,我不在你身邊的時候,你會想我嗎?」的問句,才令人驚覺,原來不需要外界的評價,光是孩子努力地讓自己表現懂事,來理解與接納媽媽去上班這件事,就足以讓媽媽揪心不已。
那麼,當我選擇了工作與育兒並進,該如何消化自己對孩子的歉疚,並能有所平衡兼顧呢?
1.相信相處的品質,遠比時間的長短重要:
只要品質夠好的相處,孩子仍能與我們有正面依附的關係。
很多媽媽會擔憂作為「假日父母」,會與孩子不親,或是被「無法親餵」給綑綁,擔憂自己與孩子的接觸不足,無法給予足夠安全感。但其實全神貫注地擁抱孩子,給予瓶餵,與孩子的情感連結,必然勝過親餵,卻總滑著手機、與孩子沒有目光接觸的母親;因此,好好把握每次與孩子的相處,孩子仍能從與父母相處的精緻時光中感受到愛,以及無可取代的情感聯繫。
2.重新定義「兼顧」,重點在找到自我價值:
別陷入兩邊都要一百分的迷思,請記得:工作跟育兒本身,都不是容易的事情,不要用兩邊都得做好來為難自己。
我是否能從我的選擇中,肯定個人的成就,或是見證了絕對不能錯過的孩子成長?其他的,能願意做到就很不容易了。試著經常鼓勵自己,才是找到平衡的關鍵。
四 孩子一天二十四小時都黏著自己,媽媽沒有喘息空間……
孩子不親自己,讓媽媽傷心,孩子總是黏著自己,則讓媽媽好累心;偏偏孩子有被照顧的需求,也不是成人彼此交往,拉開距離,就能夠給予彼此獨立空間的關係。
許多媽媽會懊惱地抱怨:「我不是不想帶孩子,我也喜歡孩子嚷著要自己抱抱的那些甜蜜時刻,可是,越帶,孩子越黏。當連上廁所都要跟進門的時候,才讓人驚覺自己與孩子之間真的一點縫隙都沒有了。彷彿連體嬰一般的形影不離,而使人感到負擔越來越重。
有時更令人沮喪的是,即便爸爸想帶,孩子也不肯,又或是家裡人手明明很多,偶爾想脫手,讓自己喘口氣,大家卻說:「沒辦法呀,孩子只黏你!」
這種感覺多麼教人氣餒呀,好像選擇帶孩子或不帶孩子,最後懲罰到的都是自己。孩子固然需要媽媽,但是媽媽也好需要「擁有自己」。
我們可以怎麼做,在看照孩子之餘,自己也能好好喘口氣?
1.把握時間,化整為零:
有了孩子之後的時間就變得瑣碎,此時,應該要重新調整過去習慣的時間運用。我們已無法用半天、整天來規劃了,甚至可能得用每兩個小時來做劃分。孩子餓得快,睡得也不深,那麼,每次的打掃清潔就先切割成小的區域來做,又或是自己的工作項目中,先挑可以片段進行的來處理。
休息時間亦然,在十五到二十分鐘的時間中泡杯茶、看個文,讓自己不那麼緊迫,也能展延媽媽整天下來做事與帶孩子的耐力。
2.放下過高的育兒目標:
尤其是新手爸媽,對於如何教養孩子往往會抱持著很高的期許——絕對的清潔,按部就班的飲食,以及規律的作息訓練等。但若無人可幫忙分攤帶孩子,還得堅持這些準則,就很容易把人給累壞。
偶爾放寬一下標準吧,碗盤沒洗也沒關係;小孩不肯吃菜,就下一餐再努力看看;明明累壞了,就別堅持洗米、切菜,有時配點外食,也無妨。媽媽心情好,才能把珍貴的時間,花在有品質的親子關係上。
3.放手讓孩子自己忙:
當孩子大一些了,就可以試著用一點偷吃步的方式,爭取自己的時間。常見爸爸們愛玩的「誰先睡著」,就是很經典的例子。
我們也可以出個任務給孩子做,想辦法讓孩子很忙,有時還能幫助我們參與工作,甚至分擔家務。雖然品質不見得那麼好,但孩子可以學習,媽媽自己也能喘口氣。
五 被小孩搞到沒耐心,很想打小孩,但孩子的爸卻裝沒事……
有的時候,困擾媽媽的不只是教養不同調,而是「只剩我在教」,因此無論孩子到底有多調皮、是不是真的做錯事、情節有多重大,都很容易讓媽媽的神經斷線,甚至擔憂自己會不會失控管教。
教養的原則通常都很簡單,我們心裡頭很清楚,實際上卻很難做到。常見原因是責任都被扔到媽媽身上,又或是看似有人分攤,卻像多頭馬車,大家各不同調,結果個個都在扯後腿。
爸爸作為無可卸責的另一半,自然要是媽媽幫手的第一首選,因此,如何促發伴侶的責任覺察,一同扛起管教的任務,甚至分攤育兒辛勞,便成了很重要的關鍵:
1.先把自己的情緒照顧好:
當一個人在情緒上頭時,是很難做好事情的,不論是教養孩子,還是與伴侶溝通,因此如果發現自己負面情緒滿點,就要爆炸時,請記得先把自己照顧好,找回穩定的步調,才是首要的。
其次,被孩子惹毛的時候,多給自己留個一分鐘,深呼吸或是上個廁所吐口氣,再回來處理,反正孩子也不會突然就醒悟、學乖,那麼至少要讓自己別在燃點上爆發、失控,親子之間兩敗俱傷,很可能還成為伴侶之間衝突的導火線。
比起氣急敗壞的指責,能夠溫和、堅定地表達我們的需求時,對方也比較能夠看見我們的需要與伸出援手。反之,則可能躲得遠遠的,孩子怕我們,先生也逃之夭夭。
2.給予爸爸可一起加入的協同任務:
媽媽越是習慣把責任扛到自己身上,爸爸就越沒事可以做,但是太快把事情全都丟給先生做,先生也很容易裝死,就矇混帶過。因此,不妨給予爸爸得一起參與的任務。
孩子如果一直盧,不是丟個手機、看卡通就好了,而是把孩子帶出門,教會孩子跳繩或是騎車,甚至是幫忙買個晚餐需要的青菜。透過完成,也能獲得意義感的任務,把爸爸也拉進孩子的教養幫手群中。
3.適時地放生:
我知道,被孩子搞到沒有耐心,甚至想打小孩的時候,往往都是媽媽試到沒法可試的時候,那麼,不如讓自己接受適時地放生,也是一條出路。孩子固然要教,但前提是媽媽得先要自己生存下來呀!
有時,放下我們所認為的正確管教,反而得以舒緩自己和孩子之間的硬碰硬,同時也給予先生機會,用自己的方式接手處理。
透過看見不同的方法,在孩子身上發酵、改變,也許亦能找到問題解決之道。爸爸不見得是不想/不會帶孩子,只是可能並非媽媽所期待的方式,但可以為媽媽換來呼吸的空間,那麼就讓自己放手試試看吧!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特別企劃】媽媽們的血淚困境,彥琪心理師來解答
一 孩子哭聲震天,老公竟能睡到打呼?老公都不幫忙育兒,怎麼辦?
媽媽們可能很常遇到這樣的情形,明明睡在同一間房裡,但遇到孩子夜半哭醒,第一個跳醒的卻永遠都只有自己。
偏偏不論是擠奶,還是親餵這件事,先生也無法代勞,於是只好吞忍這口氣,憤恨地看著先生呼呼大睡,自己繼續認命地哄著孩子。
雖然不想把「為母則強」、「天生母性」這件事情重重地掛在媽媽身上,但的確有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當女性生完孩子後,聽見孩子的哭聲,大腦的反應真的有別於男...
章節試閱
「你在家又沒什麼……」「只是陪小孩玩……」
──夫妻衝突演變為計較誰比較「犧牲」
「你在家又沒什麼……」「只是陪小孩玩……」「我在外面賺錢很累……」這些不太需要經過思索就蹦出的話,殺傷力是很強大的。
有一陣子,我突然很怕「被嫌」。例如,我洗澡洗到一半,女兒就在外面吵著要找我。我心急的隨便沖沖,想著趕快出來拍個化妝水,就把孩子接到手上來。
沒想到,我才一開浴室的門,先生就把女兒一把塞過來,嘴裡還唸:「怎麼會有人需要洗這麼久?」
天知道,比起婚前小姐時期,我已經濃縮洗澡步驟,搞得自己膽戰心驚了,但卻連洗好澡、擦乾頭髮的餘裕都沒有,就迎來「洗太久」的抱怨。
先生的質問,好像都是在怪罪我做的不好
又或者女兒晚上跟著自己睡,卻老是睡不好。三四點時,小傢伙突然鼻塞醒來哇哇大哭,怎麼樣都沒有辦法哄。
我無奈地抱著女兒走來走去同時,還得面對家人被吵起來,且一一走出房門來關切:「都半夜了,怎麼還讓她哭成這樣?」
女兒吵到家人,我也是膽戰心驚,而此時若是先生也跟著不解與不耐煩,我的脾氣也會跟著上火。
「你也拜託教一下,好嗎?我好不容易下班回家,還要聽孩子哭?」先生叨唸。
「我難道平常沒教嗎?你想休息,我不想休息嗎?」我忍不住回應。
「白天不都我媽在顧?你洗澡也洗很久!你自己要把休息時間用掉的。」
又來了!感受「被嫌」的那一瞬間,我心裡有好多反駁的話想說:「我洗澡是我必須要花費的時間,跟放鬆、滑手機才不一樣!你工作,我也在工作。為什麼孩子晚上鬧,你想休息,我就得負責哄?」
我有很多情緒一湧而上。那些先生有意、無意地質問與指責,都好像在怪罪我做得不對、不夠好,我所有的付出跟犧牲都被抹煞了,於是,隨之而來的委屈與不滿,馬上就變成尖銳的回嘴與辯駁。
全職媽媽一點都不輕鬆
我急著想用舉例來證明自己有多辛苦,但卻一次次的被否決。
「在家又沒什麼……」「只是陪小孩玩……」「我在外面賺錢很累……」這些不太需要經過思索就蹦出的話,殺傷力是很強大的。
難道在家就很輕鬆嗎?當我們列出主婦一整天的工作清單,你會發現媽媽一整天下來,要在陪伴孩子玩耍的同時,顧及安全,還得抽時間把家務完成,且過程中還得精算孩子的作息時間。精準地在用餐時間準備好孩子的食品,並且在好不容易把孩子哄睡後,急急忙忙地轉身,將衣服收回,一一摺好。
折騰下來,一天居然也過去了,然後又得慌亂地在孩子醒來後,張羅他的點心,並且思索如何在先生回家前,先把孩子洗乾淨,備好晚餐,等先生回來。而這只是到晚餐先生回到家前而已,但就已經好令人喘不過氣來了,對嗎?
偏偏這個時候,先生回來,還順口說了一句:「幫小孩洗個澡,怎麼浴室亂成這樣?」我想,這就足以讓媽媽的心,被直直敲入谷底。
太太希望自己的辛苦,先生可以「看見」
我突然可以理解那些來到我面前的夫妻,為什麼會突然在先生一個挑眉,或是一個疲憊的扶額動作後,太太就馬上氣得拍桌,邊哭邊指控:「你沒看到的時候,我累得像條狗一樣!你就只會在那邊指手畫腳、嫌東嫌西!」
因為太太覺得好不公平呀!她都這麼辛苦了,先生卻還對她不滿意。
是什麼原因讓媽媽變得如此緊繃?甚至連親密伴侶的一句話或是一個舉動,都好像是在挑釁自己:「你哪有那麼辛苦?」「這不是你應該要做的嗎?」而逼得太太要用激烈、跳腳的方式來為自己辯護、討公平?
我想起自己「被嫌」的那段時間,我連晚上陪孩子睡覺,都會不自覺地一直用line傳訊息給先生:「妹妹半夜睡不好,一直抓我頭髮、討抱抱。」「妹妹鼻塞一直打呼,明天帶她去看醫生好了。」「好崩潰,三點又起來夜奶。」
我好像流水帳似的向先生報告,而如果隔天早上起床,沒有聽到先生回應:「昨晚還好嗎?」而只是已讀不回。那麼,我會在接下來的幾個晚上,繼續用line訊息實況轉播。
仔細想想,若是我先生隔天早上才打開手機,那些雪片般飛來的訊息,應該就像連珠砲般的轟炸吧。
我發現那是自己面對獨自帶孩子時的微妙心理。好像看似不吵醒先生,讓先生可以好好睡(事實上,爸爸們幾乎都有內建呼呼大睡、吵不醒的功能),但卻又希望先生也能感受到「原來,連陪孩子一起睡覺都這麼累」。
想把全家弄醒,來讓他們體會自己的辛苦
每個晚上面對孩子睡不好,我抱著孩子又拍又哄,我的心也好累。當孩子就這樣緊抓著自己,雖然她不哭鬧,但也無法放手,讓我躺平好睡的時候,我就會開始怨懟了起來,甚至會有衝動,想把全家都弄醒來體會我的辛苦。
於是,我泡奶弄得砰砰作響,半夜也又傳一堆訊息給沉睡的先生。我就是希望有人可以瞭解,每個熟睡的夜晚,我有多煎熬——孩子半夜的翻滾躁動,對我都已成了習慣。我是連孩子睡覺時,都在繃緊神經的工作呀!
正是因為這樣的情緒沒有被看到,因此讓每次夫妻之間的衝突,不知不覺地吵到後來,都在計較公平。
夫妻越爭越瑣碎,越去計算,越容易撕破臉。
我甚至有過跟先生爭執洗澡到底要洗幾分鐘,還有晚上顧孩子睡覺的時數,應該也要算進分攤時間裡,才算公平。
事後想起來,雖然覺得荒唐,但當下的我們,都被挑起自我防衛的機制,並且渾身帶刺地拚命尋找對自己有利的證據與條件,攻擊對方、保護自己。
不過,這對我們的衝突毫無幫助。問題沒有解決,在育兒的任務上,也更加分歧。
太太也是渴望被呵護與照顧的小女人
其實,我只是希望他能看到我的「犧牲」而已。
「犧牲」是個摻雜很多細膩情感的付出行為。對媽媽而言,我的確在屬於我自己的生活中,選擇了切割大部分的時間,而決定好好地以孩子為主。
我只看著孩子,並為孩子做任何事。雖然這個行為是我自己選擇的,但卻也是我拿自己的時間、原本可以有的外在成就,甚至是用來自我照顧的愛與心力去換來的。
我固然無私給予,但深信這樣的付出是值得的。因此,當付出耗竭的時候,我也希望有人可以同樣的用愛與支持來灌注、滋養我。
於是,當我的另一半將我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甚至讓我感受到「你應該要更好」的時候,這便讓我的匱乏更加的無力。
作為一個堅強、能幹的母親,但我的內在不過是個渴望也被呵護、照顧的小女人呀。
可是,「犧牲」這個詞也很容易挑起另一半的怒火。「如果你不甘願,那就不要做呀!」「那我這個當先生的苦,有人看見嗎?」好像自己默不吭聲地在外承擔,也被自己的伴侶視為應盡的責任義務。
先生拙於承接太太的負向情緒,急著想幫忙解決問題,卻被說成不理解、不貼心。明明先生也是在意這個家,才想要出意見、出主意的,但一出聲,太太的激烈反彈又把自己說得好像獨裁指揮官,讓太太覺得先生不公平,但先生也是為了家庭付出呀。
這中間到底出了什麼問題,讓夫妻雙方都陷入計較付出多寡與爭論輸贏的衝突,並讓愛消失殆盡呢?
太太希望有人可以「理解」她的努力
如果,我們沒有好好覺察「自己的犧牲需要被看見」這件事,很多人都會誤會問題出在「有了孩子」上頭。
許多夫妻來到我的面前,總是哭訴有了孩子前後,彼此態度的落差。質疑對方是否變了心,以及自己心境疲憊與無奈的變化。
但當我自己也有孩子之後,我才深刻地感同身受。當我出現「犧牲」的感覺時,我並不是真的在抱怨,而是希望如果有人可以理解,我會很願意再繼續努力。這是我的選擇,我沒有不甘願,也不後悔,但是我更希望對方也能站在我這邊,我會變得更有力氣堅持下去。
「感到犧牲」與「我願意去做」是互不相斥的兩件事,而透過看見彼此的苦,這件苦差事可以被堅持下去,甚至能夠苦盡甘來,看見孩子健康長大,或是終於擁有一家三口的小套房,而感到值得與欣慰。
許多人當上了爸媽,重心就繞著孩子打轉。一旦孩子難搞、不配合時就容易引發衝突,然後怨懟另一方,沒有善盡「父母」的職責,卻忽略了我們也是彼此的「伴侶」、共同打拚的「隊友」。
明明我們都想為了這個家好,卻總在爭執中,迷失方向,變得互相拉扯與爭輸贏。有幾件事,我覺得可以提醒伴侶,如何從對立的關係走回攜手合作。
一、安撫伴侶的情緒,比安撫孩子重要
我的心理師夥伴黃柏嘉曾問了我一個問題,當時震撼地扭轉了我的慣性思考:「如果另一半跟孩子同時在哭,你會先去抱誰?」
多數的先生,甚至包含太太本人,都會自動化的反應認為孩子需要先去抱,甚至有的還會在心裡嘀咕:「大人有什麼好哭的。」
但站在媽媽的角色時,我卻發現自己好渴望「我先被安撫」。
如果孩子半夜哭啼,先生醒來,關心我,且問我:「還好嗎?」在那一瞬間,我其實就有了力氣跟他說:「不要緊,我來就好。」
因為,我會感到自己是被陪伴的。我不需要花力氣,一邊顧孩子,還要一邊對抗先生的指責或不理解。
安撫另一半的情緒,其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我們視孩子是脆弱的,而成人有能力解決問題,但卻忘了,「照顧對方情緒」這件事,讓你可以先將這個有能力的人拉過來,成為自己的隊友,然後你們就可以共同一起來協助脆弱的孩子。
孩子有時的確就是個小麻煩,沒有SOP,可以一招搞定,但急著先把責任推到對方身上,不會幫助孩子止住哭泣,但是獲得一個隊友,可以讓我們有更多力氣,一起面對孩子哭泣造成的壓力。
二、情緒上頭不去談公平
有些媽媽應該會很苦惱,要是先生看不懂第一點,該如何是好,難道還要媽媽去安撫先生的情緒嗎?
其實,「關係」是互動出來的結果。願意先改變的人,不是認輸,而是代表我想要讓關係能夠更好一點。彼此的脆弱,會在衝撞的時候,變成利刃傷害對方,因此如果我願意先做承接,對方變得柔軟後,也會長出互相照顧的能力。
因此,若是先生帶孩子出去玩,結果跌了一跤回來,我能先給予穩定的回應,例如我問先生:「孩子大哭的時候,你還OK嗎?」而非「怎麼你帶出去就這樣?」或「上次我帶孩子受傷,你就罵我,現在你自己還不是這樣?」就能先終止老是在衝突時計較公平的惡性循環,並開始累積親密關係中「我看見你的努力」的基礎,甚至增加彼此的能力,去聆聽雙方在關係緊繃時候的內在需求與脆弱感受。
三、我們擁有共同目標
也許,這次我跟先生的衝突無解,但我可以開始決定不先去談公平,而是努力聚焦在「共同的目標」上,比如:「我也擔心孩子吵到大家,你先幫我關門窗、泡奶,我來帶孩子回房間,讓她安定下來。」而不是急切地指責:「那你怎麼不趕快去泡奶?」
透過穩定、清楚明確地表達共同目標,我們也在帶領情緒上頭的另一半,跟自己一起朝一樣的方向合作,無須先浪費力氣在彼此的抗衡上。
當孩子穩定下來後,通常父母雙方的情緒也都冷靜了一大半。理智恢復後,我們才有機會再去溝通,例如,討論之後可以如何分工,或者彼此需要什麼樣的幫忙。
在當爸媽之餘,也別忘了彼此還是夫妻。孩子長大了,終將會離開,而另一半才是得一起牽手走下去的那個人——開始看見彼此的付出,我的犧牲才會變得值得。
「你在家又沒什麼……」「只是陪小孩玩……」
──夫妻衝突演變為計較誰比較「犧牲」
「你在家又沒什麼……」「只是陪小孩玩……」「我在外面賺錢很累……」這些不太需要經過思索就蹦出的話,殺傷力是很強大的。
有一陣子,我突然很怕「被嫌」。例如,我洗澡洗到一半,女兒就在外面吵著要找我。我心急的隨便沖沖,想著趕快出來拍個化妝水,就把孩子接到手上來。
沒想到,我才一開浴室的門,先生就把女兒一把塞過來,嘴裡還唸:「怎麼會有人需要洗這麼久?」
天知道,比起婚前小姐時期,我已經濃縮洗澡步驟,搞得自己膽戰心驚了...
推薦序
【推薦序】當媽媽不需要完美,抓重點就夠好了
◎賴奕菁(精神科醫師;《好女人受的傷最重》作者)
婚後的兩人世界,還不能斷定,通常要等到孩子出生之後,才能揭曉配偶到底是「神隊友」,還是「豬隊友」。亦或是綜合兩者之上的──「神豬隊友」。
不論新手父母先前做了多少準備,寶寶的出生會立刻打破原本的平衡。原本兩個成年人都不見得能完美協調的婚姻生活,再橫插一個事事需人照料的小東西,繁重的身心壓力便容易引爆新仇舊恨,放大了先前忍耐的衝突。
通常戰火會延燒在兩個層面,首先是社會對「性別角色」的差異期待。這種不公平感,莫須有的原罪,讓人相當委屈。
猶記得我家老大剛出生時,我老公展現了相當的誠意,企圖分擔,秉持著「做中學」,他不懂的就問我。但即使他的態度再好,問到後來還是讓我崩潰,吼著問他說:「我跟你同一天當爸媽耶!為什麼我就該比你更知道?!」
他解釋說:「 因為你是媽媽啊!當媽媽的本來就比較懂。」
像這樣的反應就是社會期待的產物。我會多知道一些,只是因為在懷孕期就主動吸取育兒知識,並不是身為女性而腦中內建的。做爸爸的,知道的比較少,也只是因為男人多半是拖到手抱嬰兒,才開始想。諸如此類「爸爸該怎樣,媽媽該怎樣」的成見不勝枚舉,如不注意處理,會讓人無法像以往那樣信任伴侶。
再來,夫妻還會面對各自「原生家庭的教養」差異。基本上,小孩只要不被弄死,時間久了就會長大,沒啥標準教養法。何況都長到能結婚、生子,更證明自家的方法可行。所以在養育下一代的時候,誰都會先參考自己的成長經驗。雙方來自不同的家庭,兩種不同的教養版本,對孩子就只能拿出一套,那該用誰的?這一點還牽涉到兩個家族,如果雙方無法協調良好,衝突就無所不在了。
雖說千金難買早知道,但一本書才幾百塊,就能讓人獲取作者的過來人經驗與智慧建議。當拿到這本書的原稿時,我只嘆相見恨晚。當年如果就有此書可以參考,或許我的斑斑血淚育兒路可以走得平順一些。那時醫院同事年齡相近,過半都剛升格為人父母。閒談間互相開玩笑,大家都寧可下班後繼續值班,也不想選回家顧小孩。可見,帶小孩遠比工作還累啊!
聽到有人說「在家帶小孩很閒」的言談時,我內心都在翻白眼。當媽媽帶小孩是重度勞動,好嗎?而且,身體上雖累,心理上更累。我們大腦前額葉主管理智,但研究顯示,前額葉的工作量是有限的,意志力無法無限擴張。如果太多煩事、挫折接踵而來,消耗掉太多的心力,人就難以維持耐心,做正確的判斷,甚至會崩潰、失控。這就是帶小孩的寫照啊,尤其遇到好動或過度敏感的孩子,反覆的收拾、睡眠缺乏,魔音穿腦、無時無刻保持警戒……誰可能優雅又有耐心?所以在指責暴走媽媽之前,或許得先想想她是否已經過勞了。
有些人會舉某些好媽媽為例,認為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我只能說,那些頂多是自我剝削的過勞代表罷了。我自己的經驗是,千萬別高估自己,硬是去承受太多苦難。磨難過多會讓人心力交瘁,喪失了柔軟與體諒的能力,自我保護下的心硬,會讓人變成連自己都討厭的樣子。
所以,建議將會成為,或已經是媽媽的各位姊妹,好好看這本書,思考如何面對與分析問題,分散壓力。必要時求援,甚至是花錢找助手,別讓自己太累了。「好媽媽」只要及格就好,並不需要完美。我問過女兒,她說自己不在乎媽媽處理家務的表現,她需要的只是,在難過的時候,我能陪在她身邊。
即使當媽媽,抓重點就好了。能抓到重點,就夠好了。
【推薦序】當媽媽不需要完美,抓重點就夠好了
◎賴奕菁(精神科醫師;《好女人受的傷最重》作者)
婚後的兩人世界,還不能斷定,通常要等到孩子出生之後,才能揭曉配偶到底是「神隊友」,還是「豬隊友」。亦或是綜合兩者之上的──「神豬隊友」。
不論新手父母先前做了多少準備,寶寶的出生會立刻打破原本的平衡。原本兩個成年人都不見得能完美協調的婚姻生活,再橫插一個事事需人照料的小東西,繁重的身心壓力便容易引爆新仇舊恨,放大了先前忍耐的衝突。
通常戰火會延燒在兩個層面,首先是社會對「性別角色」的差異期待。這種不公...
作者序
【自序】作為一個媽媽,有時就是負能量好多呀!
看著小房間內堆疊著寶寶的紗布衣、口水巾、奶瓶與那該死的集乳器,望向身旁沉睡的先生,儘管開著小夜燈,配著孩子的響亮哭聲,他也不會醒來;相反地,這尊一百八十多公分長的身軀,還會直覺地向牆角蜷縮著身體。盯著他夾著棉被,呼呼大睡的樣子,我深呼吸一口氣,認命地爬起身,獨自去抱起孩子餵奶。心裡頭想著,怎麼母親當著當著,竟是這般慘淡的樣貌。
那是第一個孩子出生的時候,有好一陣子,我都處在這樣怨懟與委屈的樣貌裡頭。
所有的工作安排、生活作息、休閒娛樂全都受困於孩子需要照顧,而不能跑太遠。三到四個小時因為得親餵,或是要找地方集奶,也不能讓時間拖延太長。
孩子剛出生的頭兩個月,我最常待的地方,是嬰兒床的旁邊,好不容易餵完奶,又得拍嗝,再一邊忙著應付孩子拉屎,並洗屁股。
結束後,看著哇哇大哭的寶寶,連額頭上的汗都來不及擦,又拚命希望孩子可以順利地被哄睡回去——現在可是半夜三點呀!我整天窩在這間小房間裡,但好好地睡上一覺的生活,卻離我很遠很遠。
於是累積在心底的不平與委屈越來越多,覺得自己被孩子拖累了,連工作都感到困頓與停滯,做什麼都很厭世,只要孩子一有狀況、變得難帶,跟先生與家人的衝突就越是激烈;「只有你能餵奶呀,我又沒辦法。」「媽媽本來就要陪著孩子。」「你做母親的,要教呀。」之類的話語讓人無所適從——又或者,讓一個做母親的無力反駁——很多梗在喉頭的話,知道衝動地說出來回嘴,也無法解決問題,還可能會讓問題越變越糟(事實上,我也有不少莽撞發火與情緒化吵架的經驗,幾乎都是挫折的兩敗俱傷收場呀!)。
漸漸地,每當自己無處宣洩,那些得自己一口嚥下,事實上心裡卻不甘願的情緒,竟推使了自己提起筆,為我的感受、覺察與改變,一字一句留下痕跡。
不知不覺中,書寫成為了自己的出口。越是不舒服的時候,透過這樣的方式,反而讓我腦袋裡頭一直轉的東西,得以被消化,而不只是留在心上,成為耗損心力的指責與抱怨而已;透過那些被看見的按讚符號以及留言回饋,我才深刻地感受到「原來大家都這樣呀」,而深深地被撫慰、被接納。
從這樣不斷堆疊的述說經驗當中,我發現原以為自己是個急躁、老想著一次做兩件事的人,事實上,卻是個反應很慢、無法馬上給出回應的母親。
看著孩子在床上餓到哇哇大哭,我沒能立即地撲到床前,一把抱起孩子,並攬到胸前哺餵;相反地,我很容易不知所措地愣在原地,甚至驚慌地感到一陣腸胃絞痛。
總是著急地希望有人能在我的旁邊,幫我抱起孩子也好,或只是出聲提醒我:「孩子是餓了吧?」「尿布要看看嗎?」都能讓我感受到自己還有喘口氣的餘裕,並且有人陪伴著,而得以安心地前進下一步。
一開始,先生無法理解,看著我猶如被按下放慢倍速鍵的舉動,甚至會急切地怪罪與責問:「你到底在幹嘛?小孩都在哭了!」
沒有人生來就是個幹練的父母,我也還在摸索如何跟這個新生兒相處,並且誠惶誠恐地面對自己角色的轉變。這些突如其來的責任、重擔壓在身上,而我仍想兼顧自己的生活品質、職業生涯與個人成就,於是這些無能、不勝任的感受,讓我感到憂鬱、挫敗。我氣大家忽略我,無視我的犧牲與需求,並感到不公平。
後來我才發現,作為一個媽媽,好多時候,我們都不自覺地把所有人的需求擺到自己前面。從小的傳統教育如此,眼前的嬰兒哭鬧聲所引發的焦慮,亦然,一切都讓母親感到焦慮、急迫與混亂,那是因為我無法先把自己安頓好,自然不能穩定地陪孩子,一起度過亂的時刻。我不能照顧自己,怎麼會有心力照顧孩子,甚至跟伴侶或其他人好好表達我的需求,並尋求協助呢?
因此,「靜下心來」變成我對自己的提醒。雖然惱人的事情不會減少,我還是會直覺地感到煩躁與埋怨,但我開始有力氣去反芻自己的思緒。
點開手機的備忘錄,那些原本為了寫作而草草記下自己靈光一現的瞬間,摻雜著許多我與伴侶的相處,我和孩子的互動。翻閱、回顧的時候,那些令人會心一笑的片段,才點點滴滴地湧進心裡,而不是只有一開始滿腹滿腔的抱怨與負能量而已。
我翻閱著孩子的驚喜回應與出其不意的話語:「媽媽,你愛我嗎?那你不要一直罵我,那不是愛小孩的行為耶!」然後大吃一驚,哎呀!明明就想好好愛著你的,怎麼煩著、惱著,就把情緒都宣洩在無辜的孩子身上了呢?
從反覆的文字整理中,我重新梳理自己的感受,也好好地關照自己的情緒。其中最大的收獲是,當我跟我的伴侶越來越少浪費力氣在彼此爭執與計較公平時,孩子也才能夠被我們溫和而堅定地接住。
「你不是心理師,還寫文章跟人家說怎麼帶小孩嗎?小孩要教呀。你不教,他以後去幼稚園,怎麼辦呢?」從來也沒點進我的文章閱讀的人們,還是會很習慣地用帶著刻板印象的眼光,隨意地對我說,作為母親,「我應該」要怎麼做,才是對的。
噢,我不想再告訴大家,小孩就是要怎麼教才正確。面對這些置身事外,有時就像風涼話的意見與言論,不要有負能量,都好難。
我真正想告訴每位母親的,是照顧自己,也是一種心靈的SPA,無需因為想把自己的排序往前推移,而感到罪惡。
我只是不願當疲勞駕駛,讓跟我同車的孩子與家人們都暈車,還可能發生意外;相反地,我嘗試做一個快樂嚮導,帶領我愛的人們自在地遊遍各地。我們都足夠努力了,別再拿他人的標準,評斷自己是個不好的媽媽呀!
【自序】作為一個媽媽,有時就是負能量好多呀!
看著小房間內堆疊著寶寶的紗布衣、口水巾、奶瓶與那該死的集乳器,望向身旁沉睡的先生,儘管開著小夜燈,配著孩子的響亮哭聲,他也不會醒來;相反地,這尊一百八十多公分長的身軀,還會直覺地向牆角蜷縮著身體。盯著他夾著棉被,呼呼大睡的樣子,我深呼吸一口氣,認命地爬起身,獨自去抱起孩子餵奶。心裡頭想著,怎麼母親當著當著,竟是這般慘淡的樣貌。
那是第一個孩子出生的時候,有好一陣子,我都處在這樣怨懟與委屈的樣貌裡頭。
所有的工作安排、生活作息、休閒娛樂全都受困於孩子需...
目錄
008【特別企劃】媽媽們的血淚困境,彥琪心理師來解答
022【推薦序】當媽媽不需要完美,抓重點就夠好了/賴奕菁(精神科醫師;《好女人受的傷最重》作者)
025【自序】作為一個媽媽,有時就是負能量好多呀!
輯一 那些斑斑育兒血淚
032「都是你亂吃加工食品,孩子才會過敏……」──媽媽的原罪
041你只是太累,而不是個壞媽媽
052「我也好想滑手機!」──育兒父母之間的佛地魔?!
060其實需要冷靜區time-out的,是媽媽呀!
068小孩有人顧,為什麼媽媽還是充滿罪惡感與不安?
077按部就班是媽媽的需求,還是孩子的?
085天哪,我也要帶我的孩子去收驚嗎?
093當媽媽是健忘的,才有辦法更堅強
101「孩子長大,我的人生就會好一點嗎?」
輯二 如何讓另一半從豬隊友變成神隊友?
112「你在家又沒什麼……」「只是陪小孩玩……」──夫妻衝突演變為計較誰比較「犧牲」
124爸爸帶孩子,有呼吸就好?!
135我對你的愛,在婆媳姑嫂問題中消失殆盡
143「你得陪我一起苦」,才是互相扶持的愛?──畫下底線,拒絕過度消耗
152你陪我回娘家是委屈,我不愛吃你家的東西,就是看不起?
162一包衛生紙帶來的婚姻危機——我們真的能無話不聊嗎?
輯三 母職壓力與來自原生家庭的糾葛
174「那就是你的選擇呀,所以小孩跟阿嬤就比較親呀!」──「母職」的選擇與媽媽衍生的內心困境
183不要再教我怎麼養小孩
191從育兒的挫敗與自責中,掀起過往原生家庭的陰影
198你跟公婆住?也太厲害了!
209「因為你很乖,所以老天讓媽媽懷了一個弟弟。」──無所不在的性別期待與成見
217黑掉的媳婦──我如果當個逆媳,你還會愛我嗎?
輯四 疲憊媽媽如何自我修復?
228重新找回「我」是誰——受困「媽媽」角色裡的不安與焦慮
238要加入媽媽網路社群嗎?──找個願意傾聽你的人討拍
245教不好的時候,就放過自己吧!
253輕輕放下作為父母的「想要」,細細享受孩子的「喜歡」
261「你真的好幸運」——那些不願肯定你的人們,有時只想要自己的苦也被看見
269媽媽的少女心、大嬸姿態與女人味
276找回自己的名字──創造屬於自己的精心時刻
008【特別企劃】媽媽們的血淚困境,彥琪心理師來解答
022【推薦序】當媽媽不需要完美,抓重點就夠好了/賴奕菁(精神科醫師;《好女人受的傷最重》作者)
025【自序】作為一個媽媽,有時就是負能量好多呀!
輯一 那些斑斑育兒血淚
032「都是你亂吃加工食品,孩子才會過敏……」──媽媽的原罪
041你只是太累,而不是個壞媽媽
052「我也好想滑手機!」──育兒父母之間的佛地魔?!
060其實需要冷靜區time-out的,是媽媽呀!
068小孩有人顧,為什麼媽媽還是充滿罪惡感與不安?
077按部就班是媽媽的需求,還是孩子的?
085天哪...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