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怕老,我們怕的是什麼?
這個年代,是否沒有人能安心變老
為何人們總將老人視為「他者」,而非未來的自己
老化如何從一種自然的過程,變成一個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
在凡事講求政治正確的時代,何以老年歧視唯獨被合理化了?
我們對老年是否存在諸多誤解,以至於下意識地推遲或否認其到來
---
我發現每當有人寫到關於我的任何事,我的年紀都緊跟在我的名字後面。
──瑪丹娜
---
沙灘上沒有界線,年輕與年老之間也沒有越過之後就開始衰退的交叉點
不理會變老,便是不理會活著
我們從小就被變老會很悲慘的訊息轟炸。皺紋令人尷尬,老年人一無是處。作者暨行動主義者艾希頓•亞普懷特也曾經相信這些說法,直到她明白這種偏見的來源和所造成的傷害。
亞普懷特以令人意想不到的觀點和活力筆調,書寫自己如何透過深入研究,破除一個個關於晚年的迷思,探討年齡歧視如何演變成世代對立;提出一項項數據,質疑視熟齡者為社會負擔的說法;檢視偏見和刻板印象如何癱瘓我們大腦和身體;查看工作場所乃至臥室裡的年齡歧視……
更重要的是提醒我們,當社會把一切推給老年族群,將使我們視而不見真正的問題--
經濟上所謂的「銀色海嘯」,可能是政府政策失準、預算分配錯誤的託辭;
一個合理化年齡歧視的社會,意味著各種形式的歧視都更容易成立;
個人內化的老年恐懼,將使人們隨著年歲下意識停止追求快樂;
這些隱形成本終將是整體社會的損失。
反之,消除偏見讓我們得以想像一個對全年齡友善,更具包容性與同理心的社會樣貌。
────── 文化心理學╳高齡化社會質性研究 必讀專書──────
顏擇雅 作家、雅言出版社總編輯
溫碧謙 交大兼任教授、前邁阿密大學醫學院教授
苗博雅 台北市議員
李偉文 作家、牙醫師
白明奇 成大老年學研究所所長
──────好評推薦
各界推薦
生氣蓬勃、精力充沛、充滿事實且有趣。這本書不只是給熟齡者,也是給我們整個社會的武裝號召。
──卡莎•波利特(Katha Pollitt)/詩人、散文家、《國家》(The Nation)雜誌專欄作家
哇,這本書震撼力十足。拿到書那天,我深陷在對年齡的惶惑和悲傷中——與年齡有關的一切,從我的不被注意到我的脖子。才讀了四、五頁,我就從充滿智慧且熱情洋溢的字句中發現洞見、啟發和鼓勵。我不曾使用過『賦權』這個用語,但這本書賦予我力量。
──安•拉莫特(Anne Lamott)/《紐約時報》暢銷作家
激進、生氣蓬勃,提出種種事實,抹除許多關於晚年的迷思和看法。亞普懷特定義和描述年齡歧視,使看待和存在於這世界的新方式隨之產生,賦予每個人如實觀照事物的權力。
──羅莉•安德森(Laurie Anderson)/藝術家
有時會有作家幫我們一個大忙,替大家點亮一盞燈。我想要活在年齡已然成為回憶的世界,而這本書照亮了這條路。
──比爾•湯瑪斯(Bill Thomas)博士/「改變老化」(ChangingAging)出版平台創辦人
博學、直言、機智風趣,活潑輕快地向大家說明關於老化一事,我們錯得離譜。這本簡潔有力的入門書應該發送給所有美國青少年——邀集他們一起對抗謊言和刻板印象,這些會破壞他們全都想要的長壽人生。
──瑪格麗特•格萊特(Margaret Morganroth Gullette)/《從年齡角度》(Agewise)作者
本書經過仔細研究,有說服力地揭露促成年齡歧視的偏見,並提出激昂的論點,要求協力對抗年齡歧視。這是一本趣味十足、不可錯過的書,適合所有年紀的人!
──史蒂芬妮•孔茨(Stephanie Coontz)/《我們從未如此:美國家庭與懷舊陷阱》(The Way We Never Were: American Families and the Nostaligia Trap)作者
艾希頓•亞普懷特懷有遠見卓識,以其創見、氣魄、幽默感,道出我們這個時代最揮之不去的其中一項偏見。這會是你讀過最重要的書之一。
──馬克•費里德曼(Marc Freedman)/Encore.org執行長暨《如何長生》(How to Live Forever)作者
這是一本充滿發人深省和令人暢快的想法的書,讓你高興到要跳起來,即使你的膝蓋和我的一樣作痛。
──安•卡普芙(Anne Karpf)/《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關於變老這件事》(How to Age)作者
作者簡介:
艾希頓•亞普懷特/Ashton Applewhite
作家、行動主義者,也是《紐約時報》《紐約客》雜誌、全國公共廣播電台、美國老齡學會公認的年齡歧視專家,撰寫本書同名部落格This Chair Rocks,以及同主題部落格Yo, Is This Ageist?(唷,這是不是年齡歧視?),也在《哈潑雜誌》《花花公子》《紐約時報》撰文;四處演講,足跡從TED會場到聯合國。二○一六年,入選美國公共廣播電視台網站Next Avenue年度五十大影響人物。
譯者簡介:
林金源
專職譯者,嗜好文史,優遊於花鳥蟲魚的世界,譯作有《幸災樂禍》《情緒之書》《樹的智慧》《一位昆蟲學家的草地探險》《筆尖上的世界史》《伊斯坦堡三城記》《轉角遇見經濟學》《不費力的力量》《學習如何學習》等。
賜教信箱:228arthurlin@gmail.com
章節試閱
前言摘錄
(前略)
如同所有的歧視,年齡歧視的核心中存在著刻板成見:假設某群體中的每一個人都一樣。這說明了何以人們認為養老院裡的每個人都是相同年齡——反正就是「老」,即使其居民的年齡從五十到一百歲都有。(你能想像以同樣的方式涵蓋一個二十歲到七十歲的團體嗎?)而且我們活得愈久,會有愈多的經歷使我們展現獨特性,我們彼此也會變得愈不相同。想想看:哪一個群體可能有更多共通之處,一群十七歲的人,還是七十歲的人?如同許多醫師所言,「如果你見到一個八十歲的人,你看見的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人。」
所有的歧視——年齡歧視、種族歧視、性別歧視——都是社會建構的概念。這表示我們創造了這些歧視,而且它們隨著時間而改變。如同所有的歧視,年齡歧視合理化且維持了群體之間的不平等,在本例中是年輕人與不再年輕的人之間的不平等。不同種類的歧視,包括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年齡歧視、健全主義、恐同症,都會相互影響,對個人和群體的生活造成層層的壓迫。這種壓迫透過經濟、法律、醫療、商業和每個人日常生活中的其他體系,反映在社會中並且被強化。除非我們提出異議,否則便會複製這個恥辱。
如同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年齡歧視無關乎我們的樣貌,而在於握有權力的人希望我們的外表呈現何種意義。年齡歧視發生於當某個群體,無論是政治人物或行銷者或職業介紹所,利用這個權力來壓迫或剝削、或噤聲、或者只是忽略年輕或年長許多的人。每當有人認定我們「太老」而不適合某件事情——一項任務、一段關係、一種髮型——而不去發現我們的本質以及能耐,我們便體驗到年齡歧視。或者如果有人認為我們「太年輕」:年齡歧視是雙面刃,年輕人也經常遭遇這種歧視。例如當人們抱怨懶惰的千禧世代或者「那種孩子」。
現在我處處見到年齡歧視。當上了年紀的好友不敢公開提起他們認識多久,回味共同經歷的往事;當男性和女性感覺被迫在線上約會網站謊報年齡;當人們對於公車上有人好心讓座感到生氣。年齡歧視出現在廣告看板和電視裡、在醫院和旅館,在晚宴中和地鐵上。(「活到了八十歲,誰不需要拉皮整容一下?」公告地鐵站翻新消息的海報提出妙問。)年齡歧視出現在持續的猛烈訊息轟炸中,這些訊息來自於將不再年輕的人放逐到社會邊緣的每個領域。年齡歧視存在於我們未經思考就吸收這些訊息,以及被剝奪了公民權卻麻木不覺的共謀中。
(中略)
如同婚姻平權已經普遍被接受,為何年齡平等不行?如果同志驕傲已經變成主流,數以百萬計的美國失能者對自己的身分感到驕傲,為何熟齡驕傲不行?這種想法聽似古怪的唯一原因,是因為這是你第一次聽到,但不會是最後一次。長壽已成常態,每個人都在變老。終結年齡歧視對大家都有好處。
我們已經有這麼多種歧視,特別是種族歧視,為何還要再多加一種並呼籲人們採取行動?事情是這樣的:我們不必做選擇。如果我們使這個世界成為更適合變老的地方,它就會成為更善待不同出身者、失能者或酷兒,或非白人或非有錢人的地方。正如不同形式的壓迫會強化和加重彼此——這稱作交叉性(intersectionality),女性主義者和民權行動主義者克倫蕭(Kimberlé Crenshaw)所創造的用語──不同形式的行動也是如此,因為它們削弱一切偏見所依憑的恐懼與無知。年齡歧視是完美標的,因為每個人都會經歷。當我們不分年齡地投身於任何引起我們注意的事業——拯救鯨魚、參加講習、提倡民主——我們不僅使這個努力更有效能,也在過程中拆除年齡歧視。
第一章摘錄
迷思四 一個世代受益讓另一個世代付出代價
首先,認為個別的「世代」共享與代表某套經驗和特性的看法,雖然常見且直覺上吸引人,但其實並無科學根據。某特定群體,例如一九八○至二○○○年出生的人,其成員的內部差異,大於世代之間的差異(特定種族或族群的情況也是如此)。宣稱要證明世代差異的大多數研究都顯示出相反的結果,就像那帶有年齡歧視的說法,認為職場裡的千禧世代被寵壞且心懷不滿。但X世代和嬰兒潮世代的人在相同年紀時其實也被那樣看待。當我們年紀漸長,我們往往會進到比較適合自己的工作。那是年齡效應,而非世代效應。
世代之間的緊張關係確實值得研究,但多半用來轉移注意力,以及作為老化如何已被重構成一種問題的表徵。美國的戰後世代有幸在和平繁榮的時代蓬勃發展。我們可以理解較年輕的人怨恨這種好運,並感覺彷彿嬰兒潮世代的人隨後拉起了吊橋。然而挑撥群體彼此對抗——老年人對抗年輕人,或者在這個情況下反過來,是一種古老的策略,富裕和有權力的人用來分化可能團結起來對抗他們,為大家追求更公平的世界的人。這就像讓低薪的工人團體彼此對抗,或者挑撥全職家庭主婦和職業婦女。根本的問題是讓大家都能夠維持生活的薪資,而要矯正問題需要集體合作。當問題轉而被建構成零和關係——「他們」多得意味著「我們」少得──就比較難看出公眾利益遭受危害,而且這個問題影響到每個人。
由於衝突能賣錢,媒體於是想讓世代間的競爭不可避免的迷思長久存在。建立障礙要比建立溝通的橋梁容易。但這麼做大大減損好處,最起碼是種短視的思維,就像熟齡者抱怨學校稅。難道他們不希望替他們運送氧氣筒的小伙子能讀懂操作指示?擁有受過教育的勞動力對每個人來說都更好:對個人、家庭、社區、乃至社會整體都是。
激起世代的對抗也遮掩住收入不平等,並非以年齡為區隔的關鍵事實。百分之一最富有的人由各種年齡的人組成,就像其他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如同頂尖的經濟學家許多年來一直主張的,不同年齡群體內(而非之間)的財富不均等,構成一般美國人縮小期望的基礎。世代之間的不安大多集中在「老年依賴人口比例」(old-age dependency ratio)這個使人誤解的術語上,這個術語比較六十五歲以上與十五至六十四歲的人口數目,即典型的「依賴者」與「工作適齡人口」。隨著超過六十五歲人口的增多和勞動人口的減縮,得到的推論是:在數量上不及的年輕人口——往往指X世代、千禧世代、Z世代——將負起重擔。事實上,過去一百年來,年長工作者的比例一直相當平穩地下降。如同穆蘭對英國所做的觀察:「『供養』每位領養老金者所需的工作人口,已從一九○○年的十四比一,減少到一九九○年的四比一,而且幾乎沒有人注意到。」
近年來已有許多學者批評以這個依賴比例作為一種量測方法太粗糙,以及公然反老年的意識形態。它是奠基於人們一旦進入六十五歲,便成為經濟負擔的假設上,然而真實的情況遠更複雜微妙。退休的美國老人大量利用自己的資源,許多人從未完全依賴政府援助。不少人早在六十五歲之前便需要救濟金,也有愈來愈多的人在六十五歲後持續就業。
幸而世界銀行已經發展出遲來已久的替代公式,稱作「成年依賴人口比例」(adult dependency ratio),將這些趨勢納入考慮。成年依賴人口比例並非比較老年與年輕工作者的比例,而是比較不在生產狀態中的成年人與保有經濟生產力的成年人的比例。這個比例直到最終下降之前,或多或少是固定不變的,並且描繪出更加令人放心的經濟預測。經濟依賴鮮少是單向的。更多的資源總是一直從年長的世代流向相對年輕的世代,而非反過來。熟齡者提供給我們的照顧,和他們得到的一樣多或者更多,而且七十五歲以上的人比年輕人花費更多時間照顧特定的人,通常是丈夫。二○一二年,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提出報告,表示每十個美國兒童中,就有一個與祖父或祖母同住,最常見是在祖父母家中接受照顧。許多嘉惠老年人的計畫,同樣使年輕人受益,例如社會福利和醫療保險給付,讓子女忙著撫養自己孩子的老年人能自足。在薪資停滯不前和學費漲價的年代,有愈來愈多熟齡者幫助孫兒支付大學學費。
家庭畢竟是由多重世代所組成。當住房和工作市場的根本問題得不到解決時,每個人都要受苦:千禧世代中無業的「回力鏢世代」與父母同住,他們的「三明治」父母擔負賺錢養家、照顧老小的大部分責任,而在更加長壽的世界,甚至有「總匯三明治」世代的成年人,他們必須照顧孫子女,幫助子女,往往還得照顧自己九十多歲的親人。儘管這種協助是無酬的,但具有經濟價值,並且讓其他人得以從事有酬的工作。正因如此,麥克阿瑟基金會的報告〈關於老化中的美國的事實與虛構之事〉斷定沒有證據顯示「在老年的應得權利上存在著重大的世代衝突。事實上,情況似乎正好相反。」
另一個錯誤的二分法是熟齡者奪走年輕人的工作。當工作稀缺時,在最嚴格的意義上這是真的,但不同世代的人很少競爭相同的工作。二○一二年皮尤研究中心另一項針對近四十年就業率所做的研究發現,年輕人和熟齡者的就業率實際上是正相關。換言之,當更多的熟齡者在職,年輕人的就業率和工作時數亦隨之增加。二○一五年英國的某研究也發現熟齡者的就業率愈高,愈使年輕人受益,因為前者有更多錢可以消費,因而創造更多工作機會。其挑戰在於創造足夠的工作,以防影響到世代間關係的怨恨和妒忌,並創造出一個世界,按歷史學家費舍爾的話來說,「承認且尊重老年人和年輕人之間深刻永久的差異,而不會形成一種社會不平等制度。」
前言摘錄
(前略)
如同所有的歧視,年齡歧視的核心中存在著刻板成見:假設某群體中的每一個人都一樣。這說明了何以人們認為養老院裡的每個人都是相同年齡——反正就是「老」,即使其居民的年齡從五十到一百歲都有。(你能想像以同樣的方式涵蓋一個二十歲到七十歲的團體嗎?)而且我們活得愈久,會有愈多的經歷使我們展現獨特性,我們彼此也會變得愈不相同。想想看:哪一個群體可能有更多共通之處,一群十七歲的人,還是七十歲的人?如同許多醫師所言,「如果你見到一個八十歲的人,你看見的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人。」
所有的歧視——年齡...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年齡歧視的由來與影響
第二章 我們的年齡、我們自己:身分
第三章 遺忘記憶:熟齡大腦
第四章 保持健康而非青春:熟齡的身體
第五章 沒有截止期:性與親密關係
第六章 未竟之事:職場
第七章 長壽是一種團隊運動:獨立的陷阱
第八章 公牛看起來不一樣:生命的盡頭
第九章 佔領年齡!超越年齡歧視
注釋
引言
第一章 年齡歧視的由來與影響
第二章 我們的年齡、我們自己:身分
第三章 遺忘記憶:熟齡大腦
第四章 保持健康而非青春:熟齡的身體
第五章 沒有截止期:性與親密關係
第六章 未竟之事:職場
第七章 長壽是一種團隊運動:獨立的陷阱
第八章 公牛看起來不一樣:生命的盡頭
第九章 佔領年齡!超越年齡歧視
注釋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