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剛剛的語氣好像有點不高興?
同事已讀不回代表我被排擠了嗎?
客戶的表情似乎不滿意我的報告?
擔心犯錯、顧慮太多,總是為難自己的你,
其實不是沒有能力,而是不小心「想太多」!你有過這種經驗嗎?
明明沒想太多,事情卻進行得很順利;
明明思考周慮,卻在最後關頭大失敗。
人和動物最大的差異在於擁有「思考能力」,
思考本身雖是件好事,但過度思考也可能是導致弊害產生的原因,
例如:想得太多失去方向,導致無法抉擇、無法邁開步伐向前,
讓自己陷入苦惱之中,甚至演化成身心疾病等等。
這幾年,針對人類思維與行動的研究正逐漸發展。
研究證實「不要想太多,反而能提高自身的行動力與幸福感,
為工作和人生帶來好的影響」。
本書彙整了史丹佛、哈佛、牛津等全球一流
研究機構經科學驗證的45個思考練習,
教你如何在複雜世界簡化思維、迅速判斷,
找回思考主導權並打造專屬自己的絕對優勢!
戒掉「過度思考」的壞習慣,變成更好的自己
利用科學實證方法,提高思維能力與行動力!
★你所擔心的事有9成不會發生(賓州大學)
→人所擔心的事有79%不會成真,而16%的突發事件只要做好準備就能應對
★坐下慢慢思考的「思維能力」,遠不如放空時的「思維能力」(華盛頓大學)
→當我們什麼也沒想的時候,大腦的運作會比有意識地用腦時來得活躍
★「只要有夠多資訊就能做出好決定」並不完全正確(拉德堡德大學)
→一旦資訊太多就會逐漸在意起那些小細節,反而做不出最佳決定
★比起將一切事物熟記於心,「概略記憶」更能迅速下判斷(多倫多大學)
→當人忘記細節,只概略記憶時,決策速度會比把所有事物詳細記住來得快
★在周圍嘈雜的環境下,工作效率更高(伊利諾大學)
→有點吵雜的環境對大腦更好,研究指出這種環境對思考抽象事物很有幫助
作者簡介:
堀田秀吾
明治大學教授。語言學博士。日本熊本縣出身。芝加哥大學博士課程修畢、約克大學奧斯古德大廳法學院(Osgoode Hall Law School, York University)博士課程修畢。以語言及溝通交流為主題,融合語言學、法學、社會心理學、腦科學等各式各樣的領域展開研究。將「學習與娛樂的結合」當作畢生志業,活用自身在研究活動中獲得的知識,執筆撰寫多本大眾書籍和商業書。同時也在雜誌、網路媒體上負責許多連載專欄。曾擔任電視節目「WIDE! SCRAMBLE」的節目評論員,亦曾參與過「世界上最想上的課」等節目,正於各方面開展活動。主要著作為《用科學找回活力的方法》(暫譯,文響社),共同著作為《無法和特定人物往來是因為你的冷漠》(暫譯,CrossMedia Publishing)。
章節試閱
THINK SIMPLY 01
人類行為原理
這世界
本來就是
由不安組成的
「演化心理學」上的分析
「智人(現代人)」在地球誕生後歷經了二十萬年。技術、科技大幅進化,甚至只要有網路,無論在哪裡都可以工作,更不乏足以打發時間的事情……如今已然成為這樣的時代。
不過儘管世界劇烈進步,也有些事物毫無改變。
那就是我們的行為原理。行為原理簡單來說,就是「促使生物展開行動的原因」。
有一種結合生物學與心理學,名為「演化心理學」的學科,其對人類行為原理的解釋如下:
人類都是因「不安」而動。
為了保護自己的性命,為了守護家人的生命,我們一直在運用「不安」的機制求生存。因為不安,所以會對新事物有所警戒,同時期許自己立於更有優勢的地位。我們會探尋能讓自己舒適放心的方法,以求排除內心的不安。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這麼認為:不管是對某些事物的恐懼、還是想做些什麼的欲望,一切全都是由不安而生。
這種心理機制從舊石器時代開始就完全沒變。不論是古代那些努力削尖箭鏃的人也好,還是那些擠沙丁魚電車前往公司的人也罷,其內心的運作方式與功能都是一樣的。
只是,最大的差異在於人們所身處的環境。
幾十萬年前沒有現代人習以為常的日常用品,也沒有電器產品或鋼筋混凝土建成的堅固住宅,那是個會因為一些小事就喪命的環境。舉例來說,過去有很多人因為一點小傷而死於破傷風,但在現代,那些傷口只需消毒完再貼上OK繃就沒事了。
一不小心就會死。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哪怕是一些些的細微變化或不協調感都得留神關注,畢竟那是能否預見危險的必要手段。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要感到憂慮,這才是當時的最佳選擇。
然而現在又是怎樣呢?
我們不必為了確保糧食而去狩獵,也有遮風避雨的家和暖氣設備。想要的東西在便利商店或超市就能買到,不然只需在網路上下單,隔天就能送到。
那麼,在這個失去性命的風險愈來愈少的時代,我們究竟在擔憂什麼呢?也許是因工作不順利而悶悶不樂,亦或在人際關係上出問題而情緒低落,也可能是想到未來的金錢問題而灰心喪氣,或是聽到一些關於未來令人擔心的新聞而煩躁不安……諸如此類。
現代的資訊量多到被形容成「在一天內就得到中世紀的人一生所獲取的資訊」,而在這樣的時代,「前途未知的未來」、「他人的言行舉止」及「負面訊息」等都會煽動我們不安的情緒。此外,人類甚至還具有一種名為「消極偏見(Negativity Bias)」的特性,會不由自主地優先關注負面資訊。
因此導致大腦無法處理所有的資訊,令我們愈想愈焦慮。
話說回來,生物的進化本就要花費幾萬年的時間慢慢進行,沒有許個願說「希望我可以長翅膀!」就能馬上長出翅膀的道理。
文明的飛速發展是最近這幾千年的事,從人類二十萬年的歷史來看也不過是短短幾分鐘前發生的事情罷了。人類的進化不可能趕得上這種變化的步伐,不論是大腦還是身體都還未能適應這種情況。想要讓自己「不再那麼不安」,大概會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因此,請務必試著改變自己的想法。
請試著思考「讓自己與不安的情緒好好共處」,而不是一心只想「讓自己不再那麼不安」。
造就這個社會高度發展的,也是我們身上這種憂慮和愛操心的天性。
舉例來說,那些在世界活躍並取得巨大成果的人,都不是「不會感到不安」的人,這一點日本戰國時代的武將亦然,現代能幹的商務人士亦然。
我想,這些人是「將自身不安的能量轉向積極的方向,然後去執行一些其他人不會做的事」的人。
以大腦的構造來考量,這世上不可能有不會感到不安的人。
是的。無論是誰,本質上都一樣膽小怕事。但是,我們可以讓自己擁有妥善應對的方法,使自己不被不安與害怕吞噬。
本書將告訴各位如何好好與這種「不安」的心理機制和平共處,同時介紹一些能在日常生活中靈活運用的方法。
這些方法是基於世界各地目前正在進行的科學實驗內容,並以日本國內外大學和研究機構等提供的各種文獻為本構思而成。
雖然思考是一項非常了不起的技能,但過度思考只會徒增不安,浪費時間與精力。為了防止這樣的情況發生,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立足在科學根據之上,讓人「避免想太多的思維方法」吧。
How to UNTHINK
並非期待自己不憂慮,
而是要巧妙善用憂慮。
THINK SIMPLY 02
煩惱的源頭
你所擔心的事
有九成不會發生
賓州大學 博柯維奇等人
前面跟各位提過,這世界是由不安所組成的。從這層意義上來講,「適度的不安」對人類而言十分重要。它讓我們將注意力放在世間萬物上,促使我們得以「躲避危險」或「預判先機」,然後再繼續衍生出社會機制,文明、文化因而蓬勃發展。
但是,這種不安全感若超過一定的程度,人們就無法專心在眼前必須要做的事上,有時還會因超出自身可承受的範疇而生病。
究竟我們該如何劃清界線,取得折衷的平衡點呢?
雪梨大學的薩柏(Marianna Szabo)與新南威爾斯大學的拉維邦德(Peter F. Lovibond)曾做過與煩惱有關的研究調查。
「人到底在煩惱什麼?」
從這項調查中,可得知大約有近半數(四八%)人的煩惱與「解決問題的過程」有關。換言之,結論是有一半的人都在苦惱「這個問題該怎麼解決才好」。
另外,這份調查也明確表現出「愈是認為結果無法改變的人,就愈會對各種解決方案持否定態度」的傾向。當人堅信「無論做什麼都注定失敗」時,他就更無法邁向解決問題的道路。
而且具有這種傾向的人還有一個特徵,那就是「除非發生別的事,不然會繼續煩惱下去」。要是沒有什麼會讓這種人嚇一跳的突發事件,他們就會陷入憂慮之中,無法自拔。
不過,換個方式來說,我們也可以這麼認為:人總是在擔心一些只要發生某事轉移注意力,就會拋諸腦後的問題。
沒錯。在大部分的狀況下,一般人都不是針對當下發生的問題感到煩憂。
「萬一事情演變成這樣,我該怎麼做?……但如果是發生這種情況呢?要是我做不好怎麼辦?」人會像這樣一直持續思索著尚未發生的未來。
關於這一點,賓州大學的博柯維奇(Thomas D. Borkovec)等人發表了這樣的研究報告:
「一般人所擔心的事情有七九%不會成真,其中一六%的突發事件只需事先做好準備就能妥善應對」。
意思就是,擔憂轉變成現實的機率為五%。這五%機率所發生的事是我們完全無能為力的,像是前所未有的天災等等。剩下大多則是「如果準備得當,即使成真也沒關係」的事。
在出現煩惱源頭時,請不要基於「事情會變成什麼樣子」的不安而行動,而是要以「我想達成這種結果」的心情來思考,了解自己該如何採取適當的應對方式、策略和事前準備。
愈是去探尋讓自己消極看待事物而提不起勁、做不到的原因,就離解決不安愈遠。
在感到不安的時候思考,煩惱也不會消失。
在相關研究方面,康乃爾大學的心理學家季洛維奇(Thomas Gilovich)與梅德維克(Victoria H. Medvec),過去曾做過與「後悔」有關的五項調查。
他們透過面對面訪談、電訪、問卷調查等方式,以男女老少為對象實施廣泛的考察分析。結果得知,雖然人會牢牢記住短時間內「不小心做了這件事」的後悔感,但對長期「沒做」的事,後悔的記憶卻更加深刻。
此外他們還發現,那些因未曾採取行動所產生的悔意,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有增加的趨勢。
雖說「做完後悔」勝過「沒做而後悔」,但如果從漫長的時間跨距來縱觀人生,便會發現這大概就是事實的樣貌。
一樣是要煩惱,選擇用積極的態度煩惱很重要。請試著以採取行動為基礎來思考,去想「該怎麼做才能解決」,而不是「假使解決不了的話該怎麼辦」。
有意識到這種態度的人,或許就是那些能切實感受到「結果自然隨之而來」,並且毫不猶豫行動的人吧。
How to UNTHINK
世間所發生的事,絕大多數都是可以處理的事。
只要這麼想,我們就能積極面對煩惱。
THINK SIMPLY 01
人類行為原理
這世界
本來就是
由不安組成的
「演化心理學」上的分析
「智人(現代人)」在地球誕生後歷經了二十萬年。技術、科技大幅進化,甚至只要有網路,無論在哪裡都可以工作,更不乏足以打發時間的事情……如今已然成為這樣的時代。
不過儘管世界劇烈進步,也有些事物毫無改變。
那就是我們的行為原理。行為原理簡單來說,就是「促使生物展開行動的原因」。
有一種結合生物學與心理學,名為「演化心理學」的學科,其對人類行為原理的解釋如下:
人類都是因「不安」而動。
為了保護自己的性命,為了守...
作者序
前言
我們人類比其他生物更優秀的能力是什麼?
答案是「思維能力」。
多虧擁有可以超越本能的「思維能力」,人類才有辦法創造出語言文字與工具技術,建立高度文明,從而使自己立於生態金字塔的頂端。
「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正如這句話所言,深入思考正是人類的特質。
只不過,思維能力亦有弱點。
那就是「不小心想太多」。
思考本身雖是好事,但過度思考也可能是導致弊害產生的原因,例如:想得太多失去方向,導致無法抉擇、無法邁開步伐向前,讓自己陷入苦惱之中等等。
過多的考量令人難以展開行動,有時也會因而演化成身心疾病。
換言之,思維能力可說是一把雙刃劍。
為了能做出合理的判斷,避免錯誤的選擇,我們不得不加以思考。然而過度斟酌將使行動遲鈍,思想也會變得消極起來……。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該如何取捨呢?
話說回來,既然這世上有「想太多而無法行動的人」,相對地,也會有「不會想太多,能迅速採取最佳行動的人」存在。
舉個例子,各位身邊是否有過「做事迅速」、「判斷精準」或「很快就能想出好點子」的人呢?
如果想像成一名大企業老闆的話,理解起來應該會比較容易。這世上有一種人,他們每天的行程都以一分鐘為單位計算,但在這樣被時間追著跑的狀態下,他們依舊能夠選出最正確的行進道路。
他們看起來實在不像是有深思熟慮過的樣子,不過這不代表他們單純只靠直覺與碰運氣。他們所做的舉措快速而合理,絕對不是無謀魯莽、不計後果。
究竟他們是用什麼方式思考的呢?
這幾年,這類針對思維與行動的研究正逐漸發展。從心理學、腦科學、語言學、社會學、行為經濟學等各式各樣的領域來看,過度思考的人與並非如此的人,兩者之間的差異似乎愈見明朗。
譬如以下的研究成果:
◆思考會讓不安與負面的情緒更強烈
――密西根州立大學 墨瑟(Jason S. Moser)
◆人所面對的資訊愈多、花費在處理訊息上的時間愈多,就愈不能做出合理的判斷
――拉德堡德大學 戴克斯特豪斯(Ap Dijksterhuis)
◆健忘的人、只概略記憶的人,其思維能力較為優異
――多倫多大學 理查茲(Blake A. Richards)
◆透過行動來解決,會比刻意讓自己不去思考來得好
――堪薩斯大學 卡夫(Tara L. Kraft)
◆就算用擲硬幣的方式決定要不要做,得到的幸福感也不會有任何不同
――芝加哥大學 李維特(Steven D. Levitt)
◆發呆時大腦的效率優於動腦思考時
――華盛頓大學 賴可(Marcus E. Raichle)
◆愈是回憶過去,大腦會愈老化
――理化學研究所 木村(Tetsuya Kimura)
◆傑出的人會模仿其他傑出人士,使自己的思考或行動更有效率
――南丹麥大學 安納利提斯(Pantelis P. Analytis)
◆縮減進入眼簾的情報資訊後,幸福感也會倍增;例如「戒掉Facebook」
――哥本哈根大學 特隆侯特(Morten Tromholt)
……諸如此類。
總的來說,意思就是:
「不要想太多,便能提高自身的行動力與幸福感,為工作和人生帶來好的影響」。事實上,大部分的研究都導向了相同的結論。
本書會以全球研究機構與學者的研究報告為基礎,詳細講解「不過度思考者的思維模式」。
全書一共七個章節,第一章將從各種不同的學術領域出發,解釋人為什麼會想太多的原因,以及避免過度思慮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則以「行動的最佳化」為主題,說明縮短迷茫困惑的時間,並且快速做出適當選擇或判斷的方法。
第三章講述擺脫不安,重新恢復「冷靜」的辦法。
第四章談到可最大限度集中注意力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習慣。
在第五章,我們會討論「積極行動」所帶來的成效和具體作為。
第六章講的是經由最新研究證實了腦、身、心的連結,以及它與我們的健康和幸福感之間的關係。
第七章則是提到一些適合進行「心靈重啟」的訣竅祕技。
所有章節都不只是解說研究成果或理論而已,還會將其落實在具體行動上,因此讀過以後馬上就能運用在生活中。
儘管人們總說現在這個時代是「沒有正確解答的時代」,但這個時代與從前那些時代的最大差異其實是「資訊量」。我們可以輕易取得大量的情報資訊,但另一方面,也會因為該考慮的事情與選擇太多,反而更難簡單地思考一切事物。
不知不覺間,我們開始貪心地「這也想要、那也想要」;但現在是時候一掃這種思維,一起好好整理出那些每天生活所必備的事物與重要的事物。
「明明沒想太多,事情卻進行得很順利」――我會盡力將能讓這種狀態造訪於身的思維方式傳授給各位。那麼,我們就趕快開始吧!
前言
我們人類比其他生物更優秀的能力是什麼?
答案是「思維能力」。
多虧擁有可以超越本能的「思維能力」,人類才有辦法創造出語言文字與工具技術,建立高度文明,從而使自己立於生態金字塔的頂端。
「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正如這句話所言,深入思考正是人類的特質。
只不過,思維能力亦有弱點。
那就是「不小心想太多」。
思考本身雖是好事,但過度思考也可能是導致弊害產生的原因,例如:想得太多失去方向,導致無法抉擇、無法邁開步伐向前,讓自己陷入苦惱之中等等。
過多的考量令人難以展開行動,有時也會因而演化成身...
目錄
前言
CHAPTER 1 會過度思考的原因.不過度思考的辦法
01 人類行為原理
這世界本來就是
由不安組成的
~「演化心理學」上的分析
02 煩惱的源頭
你所擔心的事
有九成不會發生
~賓州大學 博柯維奇等人
03 遺忘的能力
現在你內心的不安,
到了明年此時多半已忘記
~艾賓豪斯的遺忘曲線
04 專注與幸福
若未意識到「現在這個瞬間」,
大腦就會喚來不安
~哈佛大學 柯林沃斯與吉伯特
05 大腦的力量
坐下慢慢思考的「思維能力」,
遠不如放空時的「思維能力」
~華盛頓大學 賴可
CHAPTER 2 行動最佳化
06 合乎情理的選擇
「只要有夠多資訊就能做出好決定」
並不完全正確
~拉德堡德大學 狄克思特修斯等人
07 決策與滿意度
「做」與「不做」的決議,
用擲硬幣決定也沒差
~芝加哥大學 李維特
08 關於「比較」的研究
為什麼人會成為
「慣於比較的動物」?
~費斯汀格與穆斯魏勒
09 行為與焦慮的關係
當你一心想要「避免損失」,
便會在展開行動時誤判情勢
~北海道大學 村田
10 記憶和判斷力
比起將一切事物熟記於心,
「概略記憶」更能迅速下判斷
~多倫多大學 理查茲
11 本能與思考
若重視思考,
就不會採取「利他行為」
~玉川大學 坂上等人
CHAPTER 3 從惴惴不安到「鎮定自若」
12 消極偏見
為何新聞總是
報一些壞消息?
~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 索羅卡等人
13 感情系統
花在思考煩人事的時間愈長,
煩躁感就會愈強烈
~密西根大學 布許曼等人
14 冷靜的思考
內心煩亂時,
藉由從一數到十來重整心情
~西北大學 芬克爾等人
15 理性考量
被他人遷怒時,
不妨試著「重新審視」眼前的事實
~史丹佛大學 布雷歇特等人
16 邊緣系統與大腦新皮質
把自身的心情動筆書寫下來,
可稍微減輕不安感
~南衛理公會大學 佩內貝克
17 遏阻欲望
對付衝動來襲頗有成效的
三十秒「敲擊動作」
~紐約市聖路加醫院 威爾等人
18 我們與資訊的距離
戒掉Facebook
就能變幸福
~哥本哈根大學 卓姆霍特
19 人際關係和資訊處理
絕不可
「往壞處胡思亂想」
~摘自麥拉賓法則
CHAPTER 4 讓專注力保持最佳狀態
20 最佳工作空間
在周遭嘈雜的環境下,
工作效率更高
~伊利諾大學 梅塔等人
21 有意識與無意識
要維持專注力,
可以做一些「與工作無關」的事
~普利茅斯大學 安德雷德
22 提升效率
提高思考效率的祕訣就是:
模仿「自己有好感的對象」
~南丹麥大學 安納利提斯
23 正念的科學
一天十秒,
專注在呼吸上
~加州大學 齊格勒等人
24 必須活在當下的理由
一旦沉溺於回憶,
大腦就會老化
~理化學研究所 木村等人
25 提高記憶效率
大腦放空時,
是在為我們複習既有的記憶
~普朗克研究院 舒克與
普林斯頓大學 尼夫
CHAPTER 5 為什麼就算只有態度積極也好?
26 幸福的條件
以七十五年的追蹤研究證實
一個提升健康與幸福感的方法
~哈佛成人發展研究 華倫特
27 正向思考的本質
刻意積極向前,
反而陷入困境
~密西根州立大學 莫瑟等人
28 表情的科學
笑容抑制壓力的成效
與轉換心情的能力
~堪薩斯大學 卡夫特和普雷斯曼
29 情感的傳達
從科學上解答
「為什麼不該懷抱消極的態度?」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 哈黎里等人
30 語言的影響
正向語言可舒緩痛苦
~華盛頓大學 達頓與布朗
31 大笑的效果Ⅰ
大笑甚至能提升生命力
~華威大學 奧斯瓦德等人
32 大笑的效果Ⅱ
年長者可在笑聲中
創造新點子
~摩德納大學 塔拉米等人
33 信任的科學
觀察力好的人較易建立
人與人的信賴關係
~牛津大學 卡爾與比拉里
CHAPTER 6 腦、身、心之間的連結
34 運動與疲勞感的關係
愈是忍耐,
人就愈容易感到疲累
~喬治亞大學 普特茲等人
35 習慣與動機
「姑且先試著去健身房運動」
所導致的八個劇烈變化
~麥考瑞大學 歐騰與肯.陳
36 意識與肉體
「病由心生」的科學根據
~北京大學 王逸璐等人
37 心靈的承受量
總想著「該當如此」的人
很容易生病
~巴塞隆納大學 菲薩斯等人
38 追求幸福
「感情是嘗盡百味」
這種思維對精神狀態較好
~龐貝法布拉大學 奎德巴赫等人
CHAPTER 7 清空大腦,重新出發!
39 重振精神的有效方法
去爬樓梯比喝咖啡更有效
~喬治亞大學 蘭道夫等人
40 森林浴效益
總之先往森林走一趟
~密西根大學 亨特等人
41 休息的效果
良好的睡眠可以清除壓力
~波士頓大學 佛茲等人
42 刷牙的效果
休息時刷個牙,
可提高休息後的表現
~千葉大學 左達等人
43 外觀與動機
用科學解釋為什麼
女生出門很花時間
~長崎大學 土居
44 萌寵效益
看小貓小狗的照片
能夠增加專注力
~廣島大學 入戶野
45 來唱歌吧
「唱KTV有助緩解壓力」的
科學根據
~密西根大學 奇勒
結語
前言
CHAPTER 1 會過度思考的原因.不過度思考的辦法
01 人類行為原理
這世界本來就是
由不安組成的
~「演化心理學」上的分析
02 煩惱的源頭
你所擔心的事
有九成不會發生
~賓州大學 博柯維奇等人
03 遺忘的能力
現在你內心的不安,
到了明年此時多半已忘記
~艾賓豪斯的遺忘曲線
04 專注與幸福
若未意識到「現在這個瞬間」,
大腦就會喚來不安
~哈佛大學 柯林沃斯與吉伯特
05 大腦的力量
坐下慢慢思考的「思維能力」,
遠不如放空時的「思維能力」
~華盛頓大學 賴可
CHAPTER 2 行動最佳化
06...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