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考特.柏格(A. Scott Berg) 1949年12月4日生,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畢業論文即以麥斯威爾.柏金斯為題,之後延伸成完整傳記出版,獲得美國普立茲傳記文學獎。之後陸續出版數本傳記,包括記敘凱薩琳‧赫本一生的《凱特回憶錄》(Kate Remembered),《林白傳》(Lindbergh)更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使他成為質量兼具的暢銷作家。
一九四六年三月,一個下雨的傍晚,六點剛過,一位瘦長的灰髮男子坐在他最愛去的麗茲酒吧,喝下最後一滴馬丁尼。幾杯下肚,他覺得這些酒精幫自己補足了勇氣,可以面對接下來的考驗了,於是結帳,站起身,穿戴好外套和帽子,一手提著裝滿資料的公事包,一手撐著傘,走出酒吧,大步邁進滂沱大雨中的曼哈頓中區。他一路向西,朝幾個街區遠的第43街一間沿街小屋走去。 此刻,三十位年輕男女正在等他。他們是紐約大學聘請雙日出版社總編輯肯尼斯.麥考米克(Kenneth D. McCormick)開設的圖書出版進修課程的學生,渴望在出版界求得立足之地,為了增加入行機會而參加每週一次的討論班。多數時候課堂上總會有幾個人遲到,但是今晚,麥考米克發現,所有學生六點一到都已就座。麥考米克知道為什麼。今晚講座的主題是圖書編輯,他已說服當時美國最受尊敬、最有影響力的編輯來「就這個題目講幾句話」。 麥斯威爾.艾瓦茨.柏金斯(Maxwell Evarts Perkins)並不為眾人所知,但在圖書出版界卻是大人物,有點像英雄受人崇拜,因為他是完美的編輯。他年輕時就發掘史考特.費滋傑羅(F. Scott Fitzgerald)、厄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湯瑪斯.沃爾夫(Thomas Wolfe)等多位偉大的新天才作家,將畢生事業奉獻於此,挑戰前幾代固定的文學品味,掀起一場美國文學革命。他僅效力過一家出版社—史克萊柏納,在這裡工作的三十六年間,沒有哪家出版社的編輯能像他發掘這麼多才華橫溢的作家,出版他們的作品。麥考米克班上好幾位學生都告訴他,正是柏金斯這位出色的榜樣吸引他們投身出版業。 麥考米克拍了拍面前的輕便小桌,讓全班安靜,接著描述編輯的工作做為課程開場。他說,編輯的工作並不像過去那樣以檢查拼寫和標點符號為主;而是要知道什麼書值得出版,怎麼找到那樣的作品,做什麼事能幫助它接觸到最多讀者。總而言之,麥考米克說,麥斯.柏金斯是無法超越的。他有極獨到、敏銳的判斷力,又以激發作家寫出最佳作品的能力聞名。對作家們而言,他更像朋友,而不是苛刻的監督者。他提供各種協助,會視需要幫他們建立作品架構,想出書名,構思情節;他可以是心理分析師、失戀時的心靈導師、婚姻諮商師、職涯規畫師或放款人。在他之前,幾乎沒有編輯對成書前的稿子做那麼多事,但他始終堅守自己的信條:「書屬於作者。」 麥考米克認為,柏金斯在某些方面好像不適合這份工作――他拼音很差、標點亂用,而閱讀,連他自己都承認「慢得像頭牛」。但他把文學看成生死大事。他曾經寫信給湯瑪斯.沃爾夫說:「沒有什麼東西能跟書一樣重要。」 因為柏金斯是他那個的時代的傑出編輯,因為他的許多作家都是名人,也因為柏金斯這個人有點古怪,於是坊間流傳著許多關於他的傳說,大部分不是空穴來風。肯尼斯.麥考米克班上人人都聽過不只一種令人屏息的版本,關於柏金斯如何發掘費滋傑羅;關於費滋傑羅的妻子賽爾妲(Zelda Fitzgerald)如何開著他的車載這位編輯栽進長島海峽;關於柏金斯如何說服史克萊柏納出版社借給費滋傑羅成千上萬美元,將他從崩潰邊緣拉回來。據說柏金斯沒看稿就答應出版海明威的第一部小說《太陽依舊升起》(The Sun Also Rises),等到拿到稿子,又不得不為了保住飯碗而拚命處理其中的粗俗文字。還有一個人們津津樂道的故事,是柏金斯為了海明威第二部小說《戰地春夢》(A Farewell to Arms)中的髒話而和極保守的老闆查爾斯.史克萊柏納(Charles Scribner)當面對抗。還有一說是柏金斯隨手把「屎」、「操」、「尿」等字眼寫在桌曆上,沒注意到上面的標題是「今日事」,老史克萊柏納看到了,便對柏金斯說如果連這些都需要提醒,那他可就麻煩了。 許多故事則是關於柏金斯如何應付湯瑪斯.沃爾夫粗糙的文字和火爆脾氣。據說身高一九八公分的大個子沃爾夫是靠在冰箱上寫《時間與河流》(Of Time and the River)的,他把冰箱頂當書桌,每寫完一頁,讀也不讀就扔進一個木箱。最後,據說是三個彪形大漢用手推車把裝滿稿子的箱子送到柏金斯跟前,他再把這堆一口氣發洩出來的東西整理成書。麥考米克班上的人也聽說過麥斯威爾.柏金斯著名的帽子:那是一頂飽經風霜的淺頂軟呢帽,無論在室內還是外出他都成天戴著,睡覺前才摘下來。 麥考米克正說著,這位傳奇人物走進了43街的課堂。麥考米克一抬頭,看見後門口躬身進來的高大身影,連忙中斷自己的話,歡迎來客。學生們轉過身,第一次見到這位美國最卓越的編輯。 此時他六十一歲,身高一七八公分,體重六十八公斤。手中拿的傘似乎沒有發揮什麼作用,他身上滴著水,帽子低垂蓋著耳朵。柏金斯臉色略略泛紅,使他狹長臉龐上的特徵顯得柔和一些。他的臉以高挺而紅潤的鼻子為基準線,一直紅到鼻尖,鼻尖和鼻翼的曲線像鳥喙。眼睛是淺藍色的。沃爾夫曾寫道,這雙眼睛「充滿了奇怪、霧濛濛的光,彷彿能看到遙遠的海上氣象,是乘快速帆船去中國數個月的新英格蘭水手的眼睛,好像有什麼淹沒其中」。 柏金斯脫下濕答答的雨衣,露出沒有熨燙的三件式黑白相間西裝。隨後他視線朝上,摘下帽子,滿頭金屬灰色的頭髮直直地向後梳,額頭中央露出V字髮際線。麥斯.柏金斯不怎麼在意自己給人什麼印象,就像這晚,他不在意給人的第一印象像個從佛蒙特州到城裡來談生意的糧商,穿著像樣的衣服卻淋得濕答答。他走到教室前面,似乎有點不知所措,尤其是聽到肯尼斯.麥考米克介紹他是「美國編輯中的元老」。 柏金斯過去從未在這類場合發言。他每年都會收到數十個邀請,但都拒絕。一則因為他有點耳背,盡量避免面對人群。再者,他堅信圖書編輯不應該引人注目,認為編輯的知名度可能會影響讀者對作家的信任感,也影響作家的自信心。而且,柏金斯從不覺得他的職業生涯有什麼好談,直到接到麥考米克的邀請。肯尼斯.麥考米克和柏金斯一樣堅持編輯自我隱形的職業操守,也是出版業界才能出眾、受人愛戴的楷模,所以他的邀請很難拒絕。又或許,柏金斯感覺到勞累和憂傷已經大大消磨他的壽命,最好把他懂的東西傳承下去,趁還來得及。 柏金斯兩根拇指自在地勾著背心的口袋,用略帶粗礪但溫文爾雅的聲音開始了今晚的演講。「你們必須記住的第一件事是,」他說話時臉沒有正對聽眾:「編輯並不能為書增添什麼,他頂多是作家的僕人。不要覺得自己很重要,因為編輯最多只能釋放能量,而非創造。」柏金斯承認他曾幫一些當時不知該寫什麼的作家出過題,但他強調,這樣的作品通常都不是作家最好的,即使它們有時候很暢銷,或者有好口碑。「作家最好的作品,」他說:「完全來自於他自己。」他提醒學生,不要試圖把編輯的個人觀點強加於作家的作品中,也不要把作家的風格變得不像他。「做法很簡單,」他說:「如果你編一本馬克.吐溫(Mark Twain)的書,就不要把他變成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或者反過來,把莎士比亞變成馬克.吐溫。因為最終,編輯只能將作家原本擁有的特質開發到極致。」 柏金斯用一種耳背的人特有的空洞聲音小心翼翼地說著,彷彿他也驚訝於自己的聲音。聽眾們一開始聽他說話很費力,但幾分鐘後就徹底靜下來,以至於他說的每一個音節都聽得非常清晰。他們專心坐著聽這位與眾不同的編輯講他工作中遇到種種激動人心的挑戰──尋找他所謂「真實的東西」。 柏金斯為他準備好的講座內容做了總結,肯尼斯.麥考米克問學生們有什麼問題。第一個問題:「你怎麼和史考特.費滋傑羅工作?」 柏金斯想了片刻,臉上掠過一絲淡淡的笑容。「史考特永遠是紳士。有時候他需要支援──以及一點提醒,但他的作品非常珍貴,值得這樣對待。」柏金斯接著說,費滋傑羅的書比較容易編,因為他力求完美,總要做到好。不過,「史考特對批評很敏感。他可以接受批評,但是做他的編輯,你得對自己提出的任何建議有把握」。 話題轉到厄涅斯特.海明威。柏金斯說海明威在寫作的起步階段、甚至成名後都需要後盾,「因為他寫東西就像他的生活一樣大膽魯莽」。柏金斯相信,海明威的寫作展現出他心目中英雄的品格,「壓力下的從容」。他說,海明威比較容易過度修改。「他曾告訴我,《戰地春夢》某些篇章他寫過五十遍,」柏金斯說:「當作家要破壞他作品的本色,就是編輯應該介入的時候;但一刻都不能早。」 柏金斯分享了一些他幫厄斯金.考德威爾(Erskine Caldwell)編書的事,也表達對幾位他編過的暢銷女性小說家的看法,包括泰勒.考德威爾(Taylor Caldwell)、瑪西亞.達文波特(Marcia Davenport)和瑪喬麗.金楠.勞林斯(Marjorie Kinnan Rawlings)。雖然學生們一開始不太敢提敏感的問題,但最後還是問到與柏金斯疏遠了的已故作家湯瑪斯.沃爾夫。當晚剩下時間所提的問題大都繞著柏金斯與沃爾夫,這是他職業生涯中付出心血最多的作家。多年來,沃爾夫那些磅礡蔓生的小說盛傳是沃爾夫和柏金斯共同創作的。「湯姆,」他說:「是個才華橫溢的人,是天才。他的才華之大,正如他對美國的看法,一本書或一輩子都無法承載他想表達的全部。」當沃爾夫把自己的世界融入小說,柏金斯覺得有責任為他訂定篇幅和形式上的界限。他說:「這些務實的寫作慣例,沃爾夫自己不會停下來考慮。」 「但沃爾夫樂於接受你的建議嗎?」有人問。 這個晚上,柏金斯頭一次大笑起來。他說起與沃爾夫交往中期,有一次試圖說服沃爾夫把《時間與河流》中的一大段內容全部刪掉。「那是一個炎熱的深夜,我們在辦公室改稿。我把我的意見據實以告後,便靜靜坐著讀稿子。」柏金斯知道沃爾夫最後會同意刪改,因為那是基於寫作藝術的建議。但沃爾夫沒這麼容易屈服。他不以為然地把頭一仰,坐在椅子上搖搖晃晃,兩眼在柏金斯幾乎沒什麼裝飾的辦公室裡四處亂轉。「我繼續讀稿子,至少過了十五分鐘,」麥斯說:「但我很清楚湯姆在做什麼,知道他的視線最後落在辦公室角落。那裡掛著我的帽子和大衣,帽子下掛著響尾蛇皮做的七節響環。」那是瑪喬麗.金楠.勞林斯送的禮物。「啊哈,」沃爾夫叫道:「編輯的寫照!」嘲弄完柏金斯後,沃爾夫同意刪稿。 由於柏金斯耳背,當晚這些未來出版人提的問題有幾個不得不重複了幾遍。在他的發言中有長長的、令人困惑的沉默。他回答問題時侃侃而談,但其間,心思似乎在成百上千段回憶中飄蕩。多年後,麥考米克回憶說:「麥斯好像進入思緒的私密世界,尋找內在、私人的連結,彷彿走進小房間,關上身後的門。」總之,這樣的表現令人難忘,全班學生都被深深吸引,眼見他從幾小時前蹣跚冒雨而來的新英格蘭鄉下人變成他們想像中的傳奇。 九點剛過,麥考米克提醒柏金斯時間,以免他錯過回家的火車。顯然,眾人都捨不得結束。他還沒有提到與小說家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麥昆(John Phillips Marquand)、莫利.卡拉漢(Morley Callaghan)、漢彌頓.貝索(Hamilton Basso)的交往,還沒有提到傳記作家道格拉斯.紹索爾.費里曼(Douglas Southall Freeman)、艾德蒙.威爾森(Edmund Wilson)、艾倫.泰特(Allen Tate)、愛麗絲.羅斯福.朗沃思(Alice Roosevelt Longworth)或南茜.黑爾(Nancy Hale)。他來不及講講約瑟夫.史丹利.彭內爾(Joseph Stanley Pennell)了,柏金斯認為他的小說《羅姆.漢克斯》(Rome Hanks)是他近年來編過最精采的作品。他也沒有時間談新作家,例如艾倫.佩頓(Alan Paton)、詹姆斯.瓊(James Jones)斯,他正在編他們兩位的書稿。不過,柏金斯無疑覺得自己已經說了太多。他抄起帽子緊緊戴好,穿上雨衣,轉身背對滿室起身熱烈鼓掌的聽眾,像最初進來時那樣,不動聲色地走了出去。 雨勢仍然很大。他撐著黑傘,費力地朝中央車站走去。這輩子他從未在公開場合說過這麼多關於自己的話。 回到康乃狄克州新迦南鎮的家中已是深夜,柏金斯發現他五個女兒中的老大這天傍晚來看他,而且一直在家等他。她注意到父親似乎有些傷感,問他怎麼了。 「今晚我做了一場演講,他們稱我是『美國編輯中的元老』,」他解釋:「人們稱你元老的時候,就表示你過氣了。」 「噢,爸,這不代表你過氣了,」她反駁:「意思是你到達巔峰。」 「不,」柏金斯肯定地說:「這表示我過氣了。」 這天是三月二十六日。二十六年前的三月二十六日發生了一件事,由此拉開了麥斯威爾.柏金斯偉大生涯的序幕:一本改變他人生、深深影響他的書出版了。
一九四六年三月,一個下雨的傍晚,六點剛過,一位瘦長的灰髮男子坐在他最愛去的麗茲酒吧,喝下最後一滴馬丁尼。幾杯下肚,他覺得這些酒精幫自己補足了勇氣,可以面對接下來的考驗了,於是結帳,站起身,穿戴好外套和帽子,一手提著裝滿資料的公事包,一手撐著傘,走出酒吧,大步邁進滂沱大雨中的曼哈頓中區。他一路向西,朝幾個街區遠的第43街一間沿街小屋走去。 此刻,三十位年輕男女正在等他。他們是紐約大學聘請雙日出版社總編輯肯尼斯.麥考米克(Kenneth D. McCormick)開設的圖書出版進修課程的學生,渴望在出版界求得立足之地,為...
史考特.柏格(A. Scott Berg) 1949年12月4日生,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畢業論文即以麥斯威爾.柏金斯為題,之後延伸成完整傳記出版,獲得美國普立茲傳記文學獎。之後陸續出版數本傳記,包括記敘凱薩琳‧赫本一生的《凱特回憶錄》(Kate Remembered),《林白傳》(Lindbergh)更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使他成為質量兼具的暢銷作家。
一九四六年三月,一個下雨的傍晚,六點剛過,一位瘦長的灰髮男子坐在他最愛去的麗茲酒吧,喝下最後一滴馬丁尼。幾杯下肚,他覺得這些酒精幫自己補足了勇氣,可以面對接下來的考驗了,於是結帳,站起身,穿戴好外套和帽子,一手提著裝滿資料的公事包,一手撐著傘,走出酒吧,大步邁進滂沱大雨中的曼哈頓中區。他一路向西,朝幾個街區遠的第43街一間沿街小屋走去。 此刻,三十位年輕男女正在等他。他們是紐約大學聘請雙日出版社總編輯肯尼斯.麥考米克(Kenneth D. McCormick)開設的圖書出版進修課程的學生,渴望在出版界求得立足之地,為了增加入行機會而參加每週一次的討論班。多數時候課堂上總會有幾個人遲到,但是今晚,麥考米克發現,所有學生六點一到都已就座。麥考米克知道為什麼。今晚講座的主題是圖書編輯,他已說服當時美國最受尊敬、最有影響力的編輯來「就這個題目講幾句話」。 麥斯威爾.艾瓦茨.柏金斯(Maxwell Evarts Perkins)並不為眾人所知,但在圖書出版界卻是大人物,有點像英雄受人崇拜,因為他是完美的編輯。他年輕時就發掘史考特.費滋傑羅(F. Scott Fitzgerald)、厄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湯瑪斯.沃爾夫(Thomas Wolfe)等多位偉大的新天才作家,將畢生事業奉獻於此,挑戰前幾代固定的文學品味,掀起一場美國文學革命。他僅效力過一家出版社—史克萊柏納,在這裡工作的三十六年間,沒有哪家出版社的編輯能像他發掘這麼多才華橫溢的作家,出版他們的作品。麥考米克班上好幾位學生都告訴他,正是柏金斯這位出色的榜樣吸引他們投身出版業。 麥考米克拍了拍面前的輕便小桌,讓全班安靜,接著描述編輯的工作做為課程開場。他說,編輯的工作並不像過去那樣以檢查拼寫和標點符號為主;而是要知道什麼書值得出版,怎麼找到那樣的作品,做什麼事能幫助它接觸到最多讀者。總而言之,麥考米克說,麥斯.柏金斯是無法超越的。他有極獨到、敏銳的判斷力,又以激發作家寫出最佳作品的能力聞名。對作家們而言,他更像朋友,而不是苛刻的監督者。他提供各種協助,會視需要幫他們建立作品架構,想出書名,構思情節;他可以是心理分析師、失戀時的心靈導師、婚姻諮商師、職涯規畫師或放款人。在他之前,幾乎沒有編輯對成書前的稿子做那麼多事,但他始終堅守自己的信條:「書屬於作者。」 麥考米克認為,柏金斯在某些方面好像不適合這份工作――他拼音很差、標點亂用,而閱讀,連他自己都承認「慢得像頭牛」。但他把文學看成生死大事。他曾經寫信給湯瑪斯.沃爾夫說:「沒有什麼東西能跟書一樣重要。」 因為柏金斯是他那個的時代的傑出編輯,因為他的許多作家都是名人,也因為柏金斯這個人有點古怪,於是坊間流傳著許多關於他的傳說,大部分不是空穴來風。肯尼斯.麥考米克班上人人都聽過不只一種令人屏息的版本,關於柏金斯如何發掘費滋傑羅;關於費滋傑羅的妻子賽爾妲(Zelda Fitzgerald)如何開著他的車載這位編輯栽進長島海峽;關於柏金斯如何說服史克萊柏納出版社借給費滋傑羅成千上萬美元,將他從崩潰邊緣拉回來。據說柏金斯沒看稿就答應出版海明威的第一部小說《太陽依舊升起》(The Sun Also Rises),等到拿到稿子,又不得不為了保住飯碗而拚命處理其中的粗俗文字。還有一個人們津津樂道的故事,是柏金斯為了海明威第二部小說《戰地春夢》(A Farewell to Arms)中的髒話而和極保守的老闆查爾斯.史克萊柏納(Charles Scribner)當面對抗。還有一說是柏金斯隨手把「屎」、「操」、「尿」等字眼寫在桌曆上,沒注意到上面的標題是「今日事」,老史克萊柏納看到了,便對柏金斯說如果連這些都需要提醒,那他可就麻煩了。 許多故事則是關於柏金斯如何應付湯瑪斯.沃爾夫粗糙的文字和火爆脾氣。據說身高一九八公分的大個子沃爾夫是靠在冰箱上寫《時間與河流》(Of Time and the River)的,他把冰箱頂當書桌,每寫完一頁,讀也不讀就扔進一個木箱。最後,據說是三個彪形大漢用手推車把裝滿稿子的箱子送到柏金斯跟前,他再把這堆一口氣發洩出來的東西整理成書。麥考米克班上的人也聽說過麥斯威爾.柏金斯著名的帽子:那是一頂飽經風霜的淺頂軟呢帽,無論在室內還是外出他都成天戴著,睡覺前才摘下來。 麥考米克正說著,這位傳奇人物走進了43街的課堂。麥考米克一抬頭,看見後門口躬身進來的高大身影,連忙中斷自己的話,歡迎來客。學生們轉過身,第一次見到這位美國最卓越的編輯。 此時他六十一歲,身高一七八公分,體重六十八公斤。手中拿的傘似乎沒有發揮什麼作用,他身上滴著水,帽子低垂蓋著耳朵。柏金斯臉色略略泛紅,使他狹長臉龐上的特徵顯得柔和一些。他的臉以高挺而紅潤的鼻子為基準線,一直紅到鼻尖,鼻尖和鼻翼的曲線像鳥喙。眼睛是淺藍色的。沃爾夫曾寫道,這雙眼睛「充滿了奇怪、霧濛濛的光,彷彿能看到遙遠的海上氣象,是乘快速帆船去中國數個月的新英格蘭水手的眼睛,好像有什麼淹沒其中」。 柏金斯脫下濕答答的雨衣,露出沒有熨燙的三件式黑白相間西裝。隨後他視線朝上,摘下帽子,滿頭金屬灰色的頭髮直直地向後梳,額頭中央露出V字髮際線。麥斯.柏金斯不怎麼在意自己給人什麼印象,就像這晚,他不在意給人的第一印象像個從佛蒙特州到城裡來談生意的糧商,穿著像樣的衣服卻淋得濕答答。他走到教室前面,似乎有點不知所措,尤其是聽到肯尼斯.麥考米克介紹他是「美國編輯中的元老」。 柏金斯過去從未在這類場合發言。他每年都會收到數十個邀請,但都拒絕。一則因為他有點耳背,盡量避免面對人群。再者,他堅信圖書編輯不應該引人注目,認為編輯的知名度可能會影響讀者對作家的信任感,也影響作家的自信心。而且,柏金斯從不覺得他的職業生涯有什麼好談,直到接到麥考米克的邀請。肯尼斯.麥考米克和柏金斯一樣堅持編輯自我隱形的職業操守,也是出版業界才能出眾、受人愛戴的楷模,所以他的邀請很難拒絕。又或許,柏金斯感覺到勞累和憂傷已經大大消磨他的壽命,最好把他懂的東西傳承下去,趁還來得及。 柏金斯兩根拇指自在地勾著背心的口袋,用略帶粗礪但溫文爾雅的聲音開始了今晚的演講。「你們必須記住的第一件事是,」他說話時臉沒有正對聽眾:「編輯並不能為書增添什麼,他頂多是作家的僕人。不要覺得自己很重要,因為編輯最多只能釋放能量,而非創造。」柏金斯承認他曾幫一些當時不知該寫什麼的作家出過題,但他強調,這樣的作品通常都不是作家最好的,即使它們有時候很暢銷,或者有好口碑。「作家最好的作品,」他說:「完全來自於他自己。」他提醒學生,不要試圖把編輯的個人觀點強加於作家的作品中,也不要把作家的風格變得不像他。「做法很簡單,」他說:「如果你編一本馬克.吐溫(Mark Twain)的書,就不要把他變成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或者反過來,把莎士比亞變成馬克.吐溫。因為最終,編輯只能將作家原本擁有的特質開發到極致。」 柏金斯用一種耳背的人特有的空洞聲音小心翼翼地說著,彷彿他也驚訝於自己的聲音。聽眾們一開始聽他說話很費力,但幾分鐘後就徹底靜下來,以至於他說的每一個音節都聽得非常清晰。他們專心坐著聽這位與眾不同的編輯講他工作中遇到種種激動人心的挑戰──尋找他所謂「真實的東西」。 柏金斯為他準備好的講座內容做了總結,肯尼斯.麥考米克問學生們有什麼問題。第一個問題:「你怎麼和史考特.費滋傑羅工作?」 柏金斯想了片刻,臉上掠過一絲淡淡的笑容。「史考特永遠是紳士。有時候他需要支援──以及一點提醒,但他的作品非常珍貴,值得這樣對待。」柏金斯接著說,費滋傑羅的書比較容易編,因為他力求完美,總要做到好。不過,「史考特對批評很敏感。他可以接受批評,但是做他的編輯,你得對自己提出的任何建議有把握」。 話題轉到厄涅斯特.海明威。柏金斯說海明威在寫作的起步階段、甚至成名後都需要後盾,「因為他寫東西就像他的生活一樣大膽魯莽」。柏金斯相信,海明威的寫作展現出他心目中英雄的品格,「壓力下的從容」。他說,海明威比較容易過度修改。「他曾告訴我,《戰地春夢》某些篇章他寫過五十遍,」柏金斯說:「當作家要破壞他作品的本色,就是編輯應該介入的時候;但一刻都不能早。」 柏金斯分享了一些他幫厄斯金.考德威爾(Erskine Caldwell)編書的事,也表達對幾位他編過的暢銷女性小說家的看法,包括泰勒.考德威爾(Taylor Caldwell)、瑪西亞.達文波特(Marcia Davenport)和瑪喬麗.金楠.勞林斯(Marjorie Kinnan Rawlings)。雖然學生們一開始不太敢提敏感的問題,但最後還是問到與柏金斯疏遠了的已故作家湯瑪斯.沃爾夫。當晚剩下時間所提的問題大都繞著柏金斯與沃爾夫,這是他職業生涯中付出心血最多的作家。多年來,沃爾夫那些磅礡蔓生的小說盛傳是沃爾夫和柏金斯共同創作的。「湯姆,」他說:「是個才華橫溢的人,是天才。他的才華之大,正如他對美國的看法,一本書或一輩子都無法承載他想表達的全部。」當沃爾夫把自己的世界融入小說,柏金斯覺得有責任為他訂定篇幅和形式上的界限。他說:「這些務實的寫作慣例,沃爾夫自己不會停下來考慮。」 「但沃爾夫樂於接受你的建議嗎?」有人問。 這個晚上,柏金斯頭一次大笑起來。他說起與沃爾夫交往中期,有一次試圖說服沃爾夫把《時間與河流》中的一大段內容全部刪掉。「那是一個炎熱的深夜,我們在辦公室改稿。我把我的意見據實以告後,便靜靜坐著讀稿子。」柏金斯知道沃爾夫最後會同意刪改,因為那是基於寫作藝術的建議。但沃爾夫沒這麼容易屈服。他不以為然地把頭一仰,坐在椅子上搖搖晃晃,兩眼在柏金斯幾乎沒什麼裝飾的辦公室裡四處亂轉。「我繼續讀稿子,至少過了十五分鐘,」麥斯說:「但我很清楚湯姆在做什麼,知道他的視線最後落在辦公室角落。那裡掛著我的帽子和大衣,帽子下掛著響尾蛇皮做的七節響環。」那是瑪喬麗.金楠.勞林斯送的禮物。「啊哈,」沃爾夫叫道:「編輯的寫照!」嘲弄完柏金斯後,沃爾夫同意刪稿。 由於柏金斯耳背,當晚這些未來出版人提的問題有幾個不得不重複了幾遍。在他的發言中有長長的、令人困惑的沉默。他回答問題時侃侃而談,但其間,心思似乎在成百上千段回憶中飄蕩。多年後,麥考米克回憶說:「麥斯好像進入思緒的私密世界,尋找內在、私人的連結,彷彿走進小房間,關上身後的門。」總之,這樣的表現令人難忘,全班學生都被深深吸引,眼見他從幾小時前蹣跚冒雨而來的新英格蘭鄉下人變成他們想像中的傳奇。 九點剛過,麥考米克提醒柏金斯時間,以免他錯過回家的火車。顯然,眾人都捨不得結束。他還沒有提到與小說家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麥昆(John Phillips Marquand)、莫利.卡拉漢(Morley Callaghan)、漢彌頓.貝索(Hamilton Basso)的交往,還沒有提到傳記作家道格拉斯.紹索爾.費里曼(Douglas Southall Freeman)、艾德蒙.威爾森(Edmund Wilson)、艾倫.泰特(Allen Tate)、愛麗絲.羅斯福.朗沃思(Alice Roosevelt Longworth)或南茜.黑爾(Nancy Hale)。他來不及講講約瑟夫.史丹利.彭內爾(Joseph Stanley Pennell)了,柏金斯認為他的小說《羅姆.漢克斯》(Rome Hanks)是他近年來編過最精采的作品。他也沒有時間談新作家,例如艾倫.佩頓(Alan Paton)、詹姆斯.瓊(James Jones)斯,他正在編他們兩位的書稿。不過,柏金斯無疑覺得自己已經說了太多。他抄起帽子緊緊戴好,穿上雨衣,轉身背對滿室起身熱烈鼓掌的聽眾,像最初進來時那樣,不動聲色地走了出去。 雨勢仍然很大。他撐著黑傘,費力地朝中央車站走去。這輩子他從未在公開場合說過這麼多關於自己的話。 回到康乃狄克州新迦南鎮的家中已是深夜,柏金斯發現他五個女兒中的老大這天傍晚來看他,而且一直在家等他。她注意到父親似乎有些傷感,問他怎麼了。 「今晚我做了一場演講,他們稱我是『美國編輯中的元老』,」他解釋:「人們稱你元老的時候,就表示你過氣了。」 「噢,爸,這不代表你過氣了,」她反駁:「意思是你到達巔峰。」 「不,」柏金斯肯定地說:「這表示我過氣了。」 這天是三月二十六日。二十六年前的三月二十六日發生了一件事,由此拉開了麥斯威爾.柏金斯偉大生涯的序幕:一本改變他人生、深深影響他的書出版了。
一九四六年三月,一個下雨的傍晚,六點剛過,一位瘦長的灰髮男子坐在他最愛去的麗茲酒吧,喝下最後一滴馬丁尼。幾杯下肚,他覺得這些酒精幫自己補足了勇氣,可以面對接下來的考驗了,於是結帳,站起身,穿戴好外套和帽子,一手提著裝滿資料的公事包,一手撐著傘,走出酒吧,大步邁進滂沱大雨中的曼哈頓中區。他一路向西,朝幾個街區遠的第43街一間沿街小屋走去。 此刻,三十位年輕男女正在等他。他們是紐約大學聘請雙日出版社總編輯肯尼斯.麥考米克(Kenneth D. McCormick)開設的圖書出版進修課程的學生,渴望在出版界求得立足之地,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