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動全球百萬暢銷鉅著《絲綢之路》作者經典作品
剖析十字軍背後的權力遊戲,
揭示狂熱東征運動的深層動力
彼德.梵科潘入選英國《展望雜誌》2019年全球50大思想家名單:
「這位牛津大學的歷史學家,在我們看待過去的方式上,引發了一場大眾革命!」
挑戰近千年來的研究成果,揭露十字軍首役不為人知的歷史!
攻克耶路撒冷,為西歐持續至今的全球優勢備好舞臺,並形塑了現代世界。
11世紀末,數萬十字軍義無反顧地踏上了慘烈的遠征之路。他們天真地堅信,從異教徒手中奪回耶路撒冷、解救被凌虐的東方教徒,就是上帝賦予他們的神聖使命。但歷史遠非如此簡單,十字軍說到底是一群狂熱的烏合之眾,從一開始,他們就只是這場權力遊戲中任人擺布的棋子……
依據傳統說法,十字軍首役在教宗烏爾班二世的鼓吹下展開,並由數千名西歐騎士將耶路撒冷從日益高漲的伊斯蘭威脅下解放出來。但是,如果十字軍首役真正的觸媒其實來自遙遠的羅馬東方呢?在這本開創性的著作中,梵科潘挑戰近一千年來的學術研究,提出可信且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
幾乎所有相關歷史研究注視的都是教宗與自願投入的西方戰士,以及關於勇氣、悲劇和堅忍的無數故事。梵科潘的研究與此形成強烈對比,他審視東方,尤其是在基督教帝國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發生的事,指出十字軍首役真正的煽動者其實是皇帝阿列克修斯一世.科穆寧,其帝國在突厥人侵擾下瀕臨崩潰邊緣,於是向教宗懇求軍事援助。
梵科潘的敘事以長久以來被忽略的東方文獻為基礎,同時也對十字軍首役後改變世界的事件,提出發人深省而高度原創的解釋。透過梵科潘革命性的著作,我們得以用更忠於史實的方式,了解十字軍運動的起源,同時回顧牽動中世紀歷史和發展的重大時刻。
作者簡介:
彼德‧梵科潘 Peter Frankopan
牛津大學全球史教授、拜占庭研究中心主任。歷史研究作品聚焦在地中海、巴爾幹半島、高加索、俄羅斯、基督教與伊斯蘭文明關係,也擅長中世紀希臘文學,2009年企鵝出版社出版了他翻譯、修訂的安娜‧科穆寧(Anna Komnene)《阿列克修斯傳》(The Alexiad)。著有《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續篇》、《全彩插畫版絲綢之路》等書,歷史學家威廉‧達爾林普(William Dalrymple)曾讚譽《絲綢之路》是一本「無論範疇、雄心與成就,都相當璀璨奪目的歷史鉅作」。
彼德‧梵科潘:peterfrankopan.com / @peterfrankopan
譯者簡介:
胡宗香
臺大外文系畢業,哈佛大學東亞研究碩士。喜愛閱讀與文字,現為雜誌編輯與兼職翻譯,譯有《高勝率創新》、《閃電擴張》、《征服自然》、《尋訪香格里拉:探索失落的茶馬古道》等書。視翻譯為辛苦但有意義的工作,樂此不疲。曾獲梁實秋文學獎翻譯類(譯文組)首獎、評審獎。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專文導讀
林偉勝(英國伯明罕大學拜占庭研究博士)
▍熱烈推薦
范姜士璁(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神奇海獅(歷史作家)
蔣竹山(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媒體名人盛讚
這部著作極為重要,充滿了拜占庭的機關算計,對歷史的修正深具說服力,引用全新來源的學術資料,令人折服。它將熟悉的西方故事透過東方皇帝的眼光重新聚焦,填補了十字軍運動拼圖中的空白處。
——賽門.蒙提費歐里(Simon Sebag Montefiore),《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
精采絕倫,兼具深入的學術研究與流暢的可讀性。自史蒂芬.朗希曼以來對十字軍運動寫作最重要的新作品。
——約翰.朱里斯.諾維奇(John Julius Norwich),《拜占庭三部曲》作者
在這部流暢而充滿戲劇起伏的敘述中,梵科潘準確地將皇帝阿列克修斯放置在十字軍首役的中心位置,以生花妙筆為我們對此關鍵事件的了解補上了經常缺乏的一個向度。梵科潘闡明了阿列克修斯面臨的複雜挑戰,巧妙地描繪出在危險的中世紀拜占庭世界,生存所需的大膽與手段。
——強納森.菲利普斯(Jonathan Phillips),《神聖戰士:十字軍現代史》作者
梵科潘重新審視拜占庭對十字軍首役起源和進程的影響,有力地挑戰了傳統敘事並提出平衡看法。這本書以第一手資料的全新詮釋為基礎,筆法明晰流暢,立論強力有據,是學者必須關注之作,也為一般讀者提供了樂趣十足而好讀的敘事作品。
——克里斯托夫.泰爾曼(Christopher Tyerman),《神的戰爭:十字軍新史》作者
極富可讀性……《十字軍首役》講述的故事錯綜複雜,但是它所呈現的政治算計、妥協與背叛,讀來卻深具說服力。現實政治的嚴酷真實永遠與我們同在。
——麥可.迪爾達(Michael Dirda),《華盛頓郵報》
梵科潘透過拜占庭的稜鏡重新審視十字軍首役,對大量的西方中心十字軍歷史提出實用的修正……這本書提供了對十字軍首役易讀而可信的敘述,那一次遠征從構想到執行,都是在拜占庭巨大的影子下所完成的。
——喬西.葛蘭斯(Josh Glancy),《星期日泰晤士報》
為了賦予真正導致十字軍首役的拜占庭與突厥領袖更重要的地位,梵科潘毫不卻步地挑戰近一千年來的學術研究堡壘,結果讓人耳目一新。他就像他筆下那位發明了巧妙飛行炸彈的拜占庭戰士:「在幼鳥身上塗覆混合了蠟與硫黃的松香後將牠們點燃,再讓牠們飛回他參與圍攻的城內鳥巢。」《十字軍首役》深具學術性卻流暢好讀,而且毫不羞於表達立場,必然會引發一陣雞飛狗跳……整體而言,《十字軍首役》是一部具有說服力而一新耳目的著作。
——尼可拉斯.莎士比亞(Nicholas Shakespeare),《電訊報》
梵科潘作為一名歷史學者與作者的才華極高……看到對十字軍首役的拜占庭觀點透過學術研究和精采寫作獲得更新,令人快意。
——《BBC歷史》雜誌
十字軍運動位居西方思想中心已有一千年,以之為主題的書籍汗牛充棟。對於十字軍運動迷,有時會有太陽底下無新事的感覺,對於初學者,會有不知該從何處開始的困難。牛津大學歷史學者梵科潘打造的敘事和論點,對兩種人都有吸引力。在大眾想像中,十字軍首役始於教宗烏爾班二世1095年在克萊蒙讓人熱血沸騰的演說。梵科潘提醒我們,故事還有另一面。十字軍運動的想法,他寫道,源自東方,源自拜占庭皇帝阿列克修斯一世.科穆寧對西方發出的急切但策略性的籲求,因為他大膽但錯誤的政策置他的帝國於岌岌可危的險境。本書以相當多篇幅關注這個往往被忽略的拜占庭背景,提供了歷史亟需的修正和有趣的閱讀題材。梵科潘所提出最有趣的想法是阿列克修斯「知道如何打動西方人」,並且創造了以耶路撒冷為遠征目標的賣點。
——班傑明.索洛威(Benjamin Soloway),The Daily新聞廣播節目
梵科潘的寫作極富文采……解放耶路撒冷的呼喊從未被如此生動的表達過……梵科潘原創性十足的修正主義,用一個新武器穿透了中世紀歷史的鎧甲:來自東方的召喚。
——科林.葛德納(Colin Gardiner),《牛津時報》
罕見之作——對一則古老故事真正的新穎詮釋。
——Time Out雜誌
梵科潘的著作將挑戰學者,同時引發一般讀者的興趣並提供樂趣……這部引入入勝而研究翔實的著作,整體貢獻不容小覷。
——S.A.索普(S. A. Throop),Choice雜誌
1095年11月27日,在法國克萊蒙附近的一片原野中,教宗烏爾班二世發出了鼓動人心的戰呼,要遠征耶路撒冷,從二十多年來持續入侵與征服基督徒土地的穆斯林手中奪回聖城。四年後,歐洲軍隊抵達耶路撒冷,驅逐了穆斯林,為基督教世界收復了這座城市。然而,在他精采好看的政治與宗教權謀敘事中,牛津大學研究員與歷史學者梵科潘有力地提醒我們,烏爾班二世那天的動員背後真正的原因,是來自拜占庭皇帝阿列克修斯一世.科穆寧迫切的訊息,他的政治權威已經開始衰落,而帝國更是受到穆斯林勢力從四面八方而來的攻擊。阿列克修斯對烏爾班發出懇求,後者也馬上派出了軍隊。梵科潘以數十年後由阿列克修斯之女安娜.科穆寧所寫的《阿列克修斯傳》為重要來源,呈現了這名男子的鮮明肖像:他早期的政治失誤導致帝國內部分裂,但是他的大膽自信啟動了十字軍運動,並且透過歐洲地理、文化與政治版圖的擴張,重塑了中世紀世界。
——《出版者週刊》
名人推薦:▍專文導讀
林偉勝(英國伯明罕大學拜占庭研究博士)
▍熱烈推薦
范姜士璁(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神奇海獅(歷史作家)
蔣竹山(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媒體名人盛讚
這部著作極為重要,充滿了拜占庭的機關算計,對歷史的修正深具說服力,引用全新來源的學術資料,令人折服。它將熟悉的西方故事透過東方皇帝的眼光重新聚焦,填補了十字軍運動拼圖中的空白處。
——賽門.蒙提費歐里(Simon Sebag Montefiore),《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
精采絕倫,兼具深入的學術研究與流暢的可讀...
章節試閱
第六章 來自東方的召喚
十字軍運動前的數十年間,基督徒之間強烈的團結感興起,視東方與西方因為共同的基督信仰歷史和命運而連為一體。這主要源自人與觀念在歐洲各地日益頻繁的移動,但也是由拜占庭的宣傳攻勢刻意營造所致。
當然,東西方之間向來有互動,但是由於拜占庭帝國亟欲吸引西方騎士來到君士坦丁堡,這樣的交流在十一世紀日益體制化。倫敦甚至有間人才招募局,負責激起追逐名聲與財富者的胃口,並由拜占庭官員對想要前往東方的人保證,他們在君士坦丁堡會受到妥善照顧。帝國首都隨時有不同語言的通譯,負責歡迎前來服務皇帝的人。
在西方,有時候似乎很難阻止一心想冒險的年輕男性離家。十一世紀晚期,諾曼第具影響力的貝赫(Bec)修道院院長暨後來的坎特伯里大主教安瑟姆(Anselm),寫信給名為威廉的一名諾曼騎士,從這封信的內容可知,君士坦丁堡提供誘人的獎賞是眾所皆知的事。安瑟姆勸告他,別被豐厚報償的承諾迷惑了,你應依隨上帝對你真正的命運和計畫,成為一名修士。也許威廉聽從了他的忠告;但很可能他沒有:因為同一封信透露,他的哥哥已經前往君士坦丁堡了,而威廉將跟隨他的腳步。
川流而至的騎士在君士坦丁堡受到普遍歡迎,即使在阿列克修斯登基之前就已如此。拜占庭帝國軍隊主要仍以步兵為主,但西方戰事已演化為著重於騎兵。西方盔甲的技術進展,讓戰馬上的騎士在戰場上所向披靡。這個優勢又為新發展的戰術所強化:不論是進攻或防守,西方騎兵形成固定戰線時最為有效。他們的紀律,使他們成為行動敏捷的敵人如佩切涅格人與突厥人可畏的對手,這兩個民族在戰鬥時都以分裂敵軍、再將與主力分離的士兵逐一消滅為目標。
不過,君士坦丁堡不是所有人都歡迎這些從西方而來、企圖心十足的外來者。厄維.法蘭戈波洛斯(Herve Frangopoulos,「法蘭克人之子」)在一○五○年代於小亞細亞阻擋突厥人襲擊有功,獲得皇帝慷慨的以采邑和冊封高銜獎賞,這為他招來了強烈的憤恨不滿,導致他最後脖子上被綁了一塊石頭,沉到地中海底。另一名西方人羅伯特.克里斯平(Robert Crispin)的成就也引發了拜占庭貴族的嫉妒;他不是死於和突厥人作戰的戰場上,而是在君士坦丁堡被眼紅的對手下毒而死。至少,當時在歐洲流傳的謠言是這樣說的。
小亞細亞的情勢在十一世紀尾聲日趨惡化之際,阿列克修斯開始更熱切的從帝國之外尋找援助。一○九○年代,歐洲各地的當代人都開始注意到君士坦丁堡發出愈來愈焦急的求援之聲。奧拉的艾克哈德記錄,阿列克修斯面對在「卡帕多恰和羅馬尼亞與敘利亞各地」的嚴重問題,為了尋求援助而派出使節並發出「連我們都看過的」信件。根據另一名消息靈通的記述者所寫:「君士坦丁堡名為阿列克修斯的皇帝,為異教徒的持續侵擾和王國的大幅衰退而惴惴不安,派遣使節帶著信函前往法蘭西,以煽動王公的情感,前來救援……陷入危險的希臘。」
弗蘭德伯爵羅伯也收到這類信件。每一天不中斷的都有來自皇帝的消息,無數基督徒遭到屠殺;男孩與老人,貴族與農民,神職人員與修士都在突厥人手中慘遭雞姦之罪;其他人被迫行割禮,貴族仕女和她們的女兒則被肆無忌憚的強暴。希臘基督徒最神聖的帝國,阿列克修斯說,正從各方被異教徒壓迫。
突厥人暴行和基督徒苦難的這些消息令人震驚,在西方引發眾怒。一○九○年代初尼科米底亞遭到攻擊時,阿列克修斯的呼籲變得更為緊急。皇帝「派遣帶著信函的使節前往各處,他們哀嘆哭泣,帶著淚水乞求所有基督徒的援助」,呼籲他們伸出援手對抗褻瀆洗禮池、夷平教堂的蠻族。如前文所述,弗蘭德的羅伯因此召集了一支西方部隊,使拜占庭終於得以收復尼科米底亞以及周圍土地,遠達伸入尼科米底亞灣的「聖喬治之臂」。
帝國分崩離析的消息在「聖者」(holy men)組成的使節團傳播下傳遍歐洲。根據一名編年史家所寫,西方普遍知道東方的基督徒,「也就是希臘人與亞美尼亞人」,正面臨「突厥人在卡帕多恰、羅馬尼亞〔君士坦丁堡〕和敘利亞廣泛而恐怖的迫害」。其他來源的細節較多,根據一名當代人描寫,突厥人「入侵巴勒斯坦、耶路撒冷和聖墓,並奪得了亞美尼亞、敘利亞,和希臘幾乎延伸到海的一片土地,稱為聖喬治之臂」。西方也知道仕紳階級因為失去其土地而蒙受極大損失。
關於拜占庭苦難的消息不僅極為即時準確,而且傳播廣泛,因此,當烏爾班二世在一○九五年冬天站在克萊蒙聚集的人群之前時,幾乎不需要介紹這個主題。「你們必須盡快為居住在東方的弟兄提供援助,」這場演說的某一版本這樣寫道,「他們已多次籲請你們伸出援手。因為,如你們許多人所知,波斯民族突厥人攻擊他們,並已深入羅馬領土,抵達地中海岸稱為聖喬治之臂的地區。他們搶奪了愈來愈多基督徒的土地,在七場戰役中都打敗他們,屠殺並俘虜了許多人,摧毀教堂,在上帝的王國帶來浩劫。」東方情勢趨於惡劣之所以會廣為人知,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阿列克修斯在一○九○年代發出的信件,以及他為帝國尋求支持的努力。
消息不只透過官方溝通管道抵達西方。有些小亞細亞的消息是由十一世紀末從君士坦丁堡或耶路撒冷返鄉的旅人與朝聖者所帶回。不少人親眼見證拜占庭的處境,比如一○八九年從聖地返鄉的弗蘭德伯爵羅伯。阿普里亞的威廉在十一世紀末的南義大利寫作,他也聽說了教堂受到攻擊與基督徒遭到迫害,但他認為這場危機的始作俑者是拜占庭皇帝,他為了利用突厥人鞏固自己的地位,跟他們走得太近了。有鑑於阿列克修斯和蘇萊曼、尤其是馬立克沙的聯盟,這樣的觀點有其根據。不過,認為艱困的處境可歸咎於皇帝的看法也顯示,從東方流出的消息無法全由帝國朝廷所控制。
然而,儘管造訪君士坦丁堡和聖地的旅人帶著他們自己的見聞返鄉,他們帶回的消息之一致,顯示整體而言帝國中央對訊息的管控仍非常有效。這些消息的內容、語氣和要旨幾乎一模一樣:東方的教堂被大肆破壞;基督徒,尤其是神職人員,受到殘忍迫害;小亞細亞分崩離析,突厥人入侵已遠達聖喬治之臂的地方;拜占庭亟需軍事援助。這個敘事如此普遍一致,是因為訊息多數來自皇帝本人。
許多消息中有一共通元素是耶路撒冷惡化中的情勢。巴勒斯坦和聖城的處境似乎在十一世紀末期日益危急。突厥人一開始對這個地區的非穆斯林人口展現相當的包容性,但是他們在一○七○年代從開羅的法蒂瑪人(Fatimids)手中奪下耶路撒冷之後,激化了遜尼派的突厥人與什葉派的法蒂瑪人之間的緊張對立。一○八九年,法蒂瑪人對沿岸地區的大規模遠征頗有斬獲,而一名重要的突厥指揮官在一○九一年的戰役中陣亡,又進一步煽起了焦慮。這些都以當地人口為洩憤對象。許多消息都強調安條克的希臘和亞美尼亞基督徒被迫改宗,而居住在耶路撒冷的基督徒遭受迫害之外,還面臨稅賦與其他義務激增。猶太人亦成為目標。這段時期對猶太人的騷擾迫害所在多有,耶路撒冷一間大型猶太會堂在一○七七年被放火燒毀只是其中一例。
雖然近期研究對一○七○和一○八○年代非穆斯林的處境究竟有多艱困提出質疑,但是阿拉伯文史料也記錄了十字軍運動前夕在耶路撒冷、安條克與聖城的緊張情勢。十二世紀來自阿勒坡的一名阿拉伯評論者指出:「敘利亞海港的居民不讓法蘭克人和拜占庭的朝聖者渡海前往耶路撒冷。倖存者將消息傳回他們的國家。因此他們做好軍事入侵的準備。」另一名作者臆測,安條克新任總督亞吉.西揚(Yaghi-Siyan)對基督徒明目張膽的惡劣對待,必定會引發反應。
西方朝聖者要造訪聖城因而變得更為困難。第十和十一世紀期間,物質財富增加、拓展知識的欲望和旅行更為開放,拉近了中世紀早期世界的整體距離,而這使得前往耶路撒冷朝聖的人數大幅增加。如今,朝聖的交通因為小亞細亞和黎凡特地區暴力情勢升高而大幅減緩。有關聖地的駭人故事廣為流傳,據聞朝聖者遭到虐待與暴力相待,並且被迫支付贖金給手段高壓的突厥人。號召力十足的傳教者隱士彼得面對廣大且驚駭的聽眾,述說了他自稱在前往耶路撒冷的艱苦旅程中所經歷的惡劣對待。不過,並非所有人都因此裹足不前,一○九五年春天,法瓦的羅傑(Roger of Foix)依然前往聖城,並在一年後返鄉,重新取回他在法國南部的土地。來自諾曼第的另一位騎士在不久後也完成朝聖,並以捐款給瑞米耶日(Jumieges)修道院慶祝安全返鄉。但他們是少數;如一名編年史家指出,在一○九○年代的情勢下,多數人根本不敢踏上這趟旅程。
阿列克修斯充分利用了西歐人對耶路撒冷日益加深的憂慮。十一世紀末有許多西方人住在君士坦丁堡,包括好幾位在帝國擔任要職者,因此皇帝深知聖城的意義和情感上的吸引力。因此,當諾曼人對拜占庭帝國的第一次攻擊終於由阿列克修斯平定後,他在一○八三年召喚耶路撒冷牧首尤錫米歐斯(Euthymios)前來見證他與「恐怖的法蘭克人」博希蒙德的和平協議,透過牧首在場顯示基督教世界的重要人物也關心帝國遭到入侵之事。
第六章 來自東方的召喚
十字軍運動前的數十年間,基督徒之間強烈的團結感興起,視東方與西方因為共同的基督信仰歷史和命運而連為一體。這主要源自人與觀念在歐洲各地日益頻繁的移動,但也是由拜占庭的宣傳攻勢刻意營造所致。
當然,東西方之間向來有互動,但是由於拜占庭帝國亟欲吸引西方騎士來到君士坦丁堡,這樣的交流在十一世紀日益體制化。倫敦甚至有間人才招募局,負責激起追逐名聲與財富者的胃口,並由拜占庭官員對想要前往東方的人保證,他們在君士坦丁堡會受到妥善照顧。帝國首都隨時有不同語言的通譯,負責歡迎前來服務皇帝的人...
推薦序
導讀(節錄)
中世紀地中海世界的東西相遇
林偉勝(英國伯明罕大學博士)
本書譯自牛津大學歷史學家彼德.梵科潘(Peter Frankopan)的第一本研究專書The First Crusade: The Call from the East。相較於他日後已於臺灣翻譯發行的《絲綢之路》專書,十字軍首役這個主題的時空範圍都較為限縮,距離臺灣的讀者相當遙遠。但是,正因為這本專書焦點集中,引領讀者觀察中世紀地中海地區東西互動,以及西歐、南歐居民對於「東方」認識、想像的轉變,適合對於十字軍運動有興趣的臺灣讀者。
這個時代人們對「東方」還停留在聖城、其他聖經上提到的蠻族居住之地,至於這個「東方」多大、地勢如何、什麼樣的人住在「東方」的哪裡,卻不是很清楚,十字軍首役可以說是催化這個轉變的象徵性歷史事件。
十字軍首役也是西羅馬帝國於五世紀消失、東羅馬帝國七世紀希臘化之後,君士坦丁堡的羅馬皇帝和西方的貴族戰士面對面、因為彼此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而不斷談判拉鋸的時代。這樣的拉鋸凸顯了君士坦丁堡不再獨占宗教、道德、甚至區域政治局勢發展的話語權。
雖然自古武裝朝聖不是沒有先例,但是這樣的規模、牽涉的人數、衝突的文化意義,除了旅途上的當事者以外,事後的詩歌傳唱、返鄉者的轉述也讓未參與其中的神職人員以及凡夫俗子如臨其境、如同其情,隨後的幾個世紀,耶路撒冷以及聖地的貴族家事、國事,都是居住西歐、南歐各地居民的天下事。
十字軍首役的歷史意義,除了為後來的十字軍運動提供了一些動員藍圖以外,也將當時轉變中的歐洲政治體系和拜占庭帝國國內政治局勢發展攪和在一起。不管當時的各方主事者是不是有這樣的意思,這次的十字軍運動打開了歐洲對於君士坦丁堡、小亞細亞、敘利亞以及巴勒斯坦的視野。
拜占庭帝國雖然不是沒有招募傭兵的經驗,但是十字軍首役帶來的是有組織的軍事力量、有野心的王公貴族,如何沿途提供軍事補給是一大挑戰,但是影響更深遠的問題是,這些人為誰而戰?就拜占庭的角度來看,這些是來協助帝國收復失地的支援兵力,但是對於不少西方貴族來說,這趟遠征是以上帝之名、各自也都在原領地有了宣示效忠的對象,所以被要求向君士坦丁堡的皇帝宣誓效忠,除了有矛盾的疑慮以外,到時候攻克的城鎮歸誰統治也是個問題。最後,這些西方軍事將領因為需要拜占庭皇帝提供補給和支援而妥協,不過這段談判拉鋸也為後來十字軍王國的統治權最終歸誰的問題埋下了遠因。
探討十字軍運動的專書不少,例如早期德國史家Hans Eberhard Mayer的The Crusades、英國史家Steven Runciman的A History of the Crusades三冊、美國史家Kenneth Setton主編的A History of the Crusades六冊、法國史家Claude Cahen的La Syrie du Nord à l’époque des Croisades et la principauté franque d’Antioche等,到近年來英美法德義各國相關領域的學者百花齊放,可見「十字軍」這個文化現象、相關的歷史事件深深影響前現代以及現代人們對於這段歷史的想像,更別提從穆斯林或非基督徒的角度來看是完全不一樣的風景;此外,十四世紀之前的幾次十字軍運動時期留下了大量的文獻史料,除了當代歐洲以及拜占庭史家撰寫的編年史之外、十字軍首役近百年後開始流傳的詩歌Chanson d’Antioche、還有因為東西地中海地區各政治勢力頻繁互動而留下大量的教宗外交書信集,都為研究者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如果將研究範圍從單純的外交博弈、軍事行動擴大為當時西歐、南歐商人、朝聖者、傭兵到東地中海地區經商、朝聖、討生活的話,更有大量的商業合同、遺囑、商業指南、航海圖等資料流傳下來。在如此繁多的史料中,研究者要如何提問、理出個頭緒,然後解讀相關史料,找出這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事件的緣由,並非易事。
本書透過教宗以及時任拜占庭皇帝阿列克修斯一世.科穆寧(Alexios I Komnenos)的角度,檢視十字軍首役的緣起、推波助瀾的各方政治勢力,而不僅僅只關注一場東西教會的談判、一場戰爭的勝敗。作者認為,東方的皇帝以及西方的教宗為了自身利益、因應政治情勢的轉變,最後輾轉促成了十字軍首役。為了引入阿列克修斯一世的視角,作者系統性地解讀了皇帝之女安娜.科穆寧(Anna Komnene)撰寫的傳記作品。身為皇帝的女兒,作品也是事發後的幾十年完成的,所以總有些後見之明。雖然她不是完全置身事外的史家,她的作品卻是後代歷史研究者的寶庫,也提供了一個拜占庭帝國的視角、一個女性的視角,打量先後抵達君士坦丁堡的西方軍事領袖以及評論隨後的各項政治軍事關係發展。書中作者用來與安娜.科穆寧觀點相對照的,是一部由隨著軍隊東行的匿名作者寫的《法蘭克人言行錄》。這部言行錄被中世紀以及現代史家認為言語簡單、作者文學造詣不高,和深受良好教育的安娜.科穆寧相比,頗有下駟對上駟的味道。但是對於歷史研究者來說,作者文學造詣高不高是一回事,作品傳遞的人事時地物訊息、表達出來的觀點對於解讀十字軍首役這樣重大歷史事件相當重要。
最後,阿列克修斯一世為了改革帝國財政以及圍堵諾曼人從南義大利入侵,給予威尼斯的帝國境內貿易特權,為這個城邦奠下了日後在帝國境內、東地中海地區成為商業、軍事霸權的基礎。接下來的一個世紀,威尼斯和這些西方軍事領袖便為了君士坦丁堡城內和帝國其他地區的商業、軍事利益和科穆寧王朝以及十二世紀晚期的安格洛斯王朝時有齟齬,直到第四次十字軍運動於一二○四年攻陷了君士坦丁堡,才完全改變了整個地中海地區東西方的政治權力關係。科穆寧王朝的一個旁支家族在小亞細亞稱帝、自立正朔,則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兩個看似平行的帝國—教宗歷史發展軌跡,因為十字軍首役而交錯,而在這之後,地中海地區東西的政治、經濟發展便越發緊密相關,但卻不是回到五世紀以前、一個橫跨地中海的政教合一帝國體制,而是多元權力競逐。這本書開了一扇窗,讓臺灣的讀者有機會一窺中世紀地中海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發展進入一個全新階段的開端。
導讀(節錄)
中世紀地中海世界的東西相遇
林偉勝(英國伯明罕大學博士)
本書譯自牛津大學歷史學家彼德.梵科潘(Peter Frankopan)的第一本研究專書The First Crusade: The Call from the East。相較於他日後已於臺灣翻譯發行的《絲綢之路》專書,十字軍首役這個主題的時空範圍都較為限縮,距離臺灣的讀者相當遙遠。但是,正因為這本專書焦點集中,引領讀者觀察中世紀地中海地區東西互動,以及西歐、南歐居民對於「東方」認識、想像的轉變,適合對於十字軍運動有興趣的臺灣讀者。
這個時代人們對「東方」還停留在聖城、其他聖經上提...
作者序
十字軍首役是最著名且相關著述最多的歷史事件之一。騎士起兵並穿越歐洲以解放耶路撒冷的故事讓當時的作者深深著迷,此後的歷史學者和讀者也為之醉心。驚人的英勇事蹟、與穆斯林突厥人的首次遭遇、武裝朝聖者東向旅程中的種種艱辛,最後以一〇九九年對耶路撒冷血腥屠城為終局的故事,在西方文化中已迴盪近一千年。源自十字軍運動的意象和主題在歐洲音樂、文學與藝術中大量出現。連十字軍運動(Crusade,字面意思為「十字架之路」)這一詞語本身都被賦予了更廣泛的意思:良善勢力對抗邪惡勢力,危險但最終成功的追尋。
十字軍首役因為其戲劇性和暴力而捕捉了大眾的想像。但抓住大眾的不只是其戲劇性:這場遠征一直吸引西方,是因為它形塑了後來的許多事物:教宗權力的興起、基督信仰和伊斯蘭教之間的對立、聖戰概念的演化、騎士的忠誠和對宗教的虔誠、義大利海洋國家的興起和中東殖民地的建立。這一切都根源自十字軍首役。
不意外的,以此為主題的文學持續繁盛發展。雖然一代代歷史學者都寫過這次遠征,但過去幾十年來,現代學者中有一個出色的流派產出了傑出而富原創性的作品。十字軍行軍速度、軍需供應和使用的錢幣等主題,都已受到詳細研究。 主流敘事採用的西方材料之間相互關係也受到檢視,近年更是有些發人深省的研究。過去幾年來,學界亦開始關注如何理解耶路撒冷遠征、乃至更普遍而言早期中世紀世界的末日論背景。
對十字軍運動的研究也出現創新途徑:心理分析學者提出,前赴耶路撒冷的騎士是要為壓抑的性緊張尋求出口,經濟學家則檢視了十一世紀晚期的供需失衡,並以中世紀早期歐洲與地中海地區的資源分配角度來探索這場遠征。 遺傳學家檢視了來自南安納托利亞(Anatolia)的粒線體證據,試圖了解十一世紀晚期的人口移動。其他人則指出十字軍運動時期前後,是二十世紀末以前,國內生產毛額增長超過人口成長的唯一時期,意思是在人口統計與經濟榮景方面,中世紀和現代有相似之處。
然而,儘管我們一直著迷於十字軍首役,對其真正源頭的關注卻出奇的少。將近十個世紀以來,作家與學者的關注焦點都是烏爾班二世、他激昂人心的克萊蒙演說,以及歐洲騎士受到的鼓舞動員。然而,耶路撒冷遠征的催化劑不是教宗,而是另一個人:烏爾班的起義召喚,源自君士坦丁堡皇帝阿列克修斯一世•科穆寧來自東方的直接籲求。
「新羅馬」在第四世紀建立,作為羅馬帝國的第二首都,從這裡治理東地中海地區的廣大行省,並且很快就以其創立者君士坦丁皇帝之城為人所知。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Bosphorus)西岸的君士坦丁堡成為歐洲最大的城市,點綴著凱旋拱門、宮殿、皇帝雕像和君士坦丁改宗基督信仰後數世紀間建起的無數教堂與修道院。
東羅馬帝國在西方行省趨於衰弱而「舊羅馬」在五世紀陷落後仍蓬勃發展。到了一〇二五年,東羅馬帝國控制了巴爾幹半島多數地區、南義大利、小亞細亞,以及高加索許多地區和北敘利亞,並有擴張到西西里的野心。七十年後,局面已經大為不同。突厥入侵者大舉湧入安納托利亞,攻陷了幾座重要城市,並嚴重破壞行省社會安寧。巴爾幹半島歷經數十年幾乎不曾中斷的攻擊,後果也大同小異。另一方面,帝國在阿普里亞(Apulia)和卡拉布里亞(Calabria)的領土則被不到二十年間就征服了南義大利的探險民族諾曼人(Normans)所取得。
站在帝國崩潰與其救贖之間的男子正是阿列克修斯•科穆寧。這名傑出的年輕將領並未承襲王位,而是在他大約二十五歲時,於一〇八一年的一場軍事政變中篡奪而來。他上位後的前幾年並不好過,必須對抗拜占庭面對的外部威脅,同時在帝國實行自己的統治權。身為篡位者,阿列克修斯的權力缺乏透過繼位而來的正當性,因此他以務實的方法鞏固地位,採取中央集權,將親近的盟友和家族成員晉升至拜占庭帝國最重要的位置。但是到了一〇九〇年代中期,他已逐漸喪失政治權威,而拜占庭帝國在來自各方的暴力入侵下搖搖欲墜。
一〇九五年,阿列克修斯派遣使節帶著緊急信息前往謁見烏爾班二世。他們在皮亞辰札(Piacenza)找到教宗後,「懇求教皇與所有基督徒馳援,對抗已征服了直到君士坦丁堡城下土地的異教徒,捍衛在該地區幾乎被消滅的聖教。」 烏爾班立即回應,宣稱他將前往北方的法國,在那裡聚集兵力以援助皇帝。是阿列克修斯的求助引發了十字軍首役。
雖然拜占庭使節的到訪在十字軍首役的現代史書中經常被提及,但是皇帝的要求與其背後原因經常被略過不提。這導致十字軍運動經常被視為教宗所號召的起義,是基督徒士兵以上帝之名一路征戰至耶路撒冷。這當然是故事後來的模樣,幾乎從騎士在一〇九九年站上耶路撒冷城牆後即是如此,後來的作者、藝術家、製片者和其他人也幾乎一致採用。但是十字軍首役真正的起源,是十一世紀末在君士坦丁堡城內與周圍發生的事情。這本書將帶讀者看到,這場遠征根植於東方而非西方。
阿列克修斯為何在一〇九五年請求援助?為什麼他要向教宗這個並無重大軍事資源的宗教領袖提出籲求?在天主教與東正教已於一〇五四年轟轟烈烈的分裂後,為什麼烏爾班仍願對皇帝伸出援手?為什麼阿列克修斯要等到一〇九五年才尋求幫助?畢竟,突厥人早在拜占庭軍隊於一〇七一年的曼齊克特戰役慘敗後就已稱霸小亞細亞。簡言之,為什麼會有十字軍首役?
十字軍運動的歷史受到如此扭曲有兩個原因。首先,奪下耶路撒冷之後,一個幾乎全由修士與神職人員掌握的強大西歐歷史流派,極力強調教宗對催生遠征所扮演的中心角色。這個印象繼而為在黎凡特所建立的一連串十字軍國家(Crusader states)所強化,包括在耶路撒冷、埃德薩(Edessa)、的黎波里(Tripoli)和最重要的安條克所建立者。[譯注:黎凡特(Levant),地中海東岸地區,大致涵蓋今日的以色列、約旦、黎巴嫩、敘利亞和某些鄰近地區。]這些新國家需要能夠說明它們為何落入西方騎士控制的故事。不論在十字軍運動的起源或其餘緒中,拜占庭帝國和阿列克修斯一世•科穆寧的角色都極為礙事——尤其因為十字軍的許多功績都是拜東羅馬帝國所賜。對西方史學家而言,從教宗權位和基督教騎士的角度解釋這場遠征,把東方的皇帝擱置不論,是順理成章的做法。
焦點集中在西方的第二個原因,根源自歷史材料的問題。十字軍首役的拉丁文史料廣為人知——而且聳動刺激。敘事性的記錄,如作者匿名的《法蘭克人言行錄》(Gesta Francorum),以片面方式一方面描述個人英勇事蹟,比如勇敢出眾的博希蒙德,另一方面則描述「卑劣的」阿列克修斯皇帝的陰謀詭計,說他如何算計著要以狡詐手法壓倒十字軍。阿吉列的雷蒙(Raymond of Aguilers)、亞琛的艾伯特(Albert of Aachen)和夏特的弗爾切(Fulcher of Chartres)等作者以同樣生動而偏見十足的筆法,引導讀者看見一場誰也不服誰的領袖之間衝突不斷、而兩面手法和背叛不忠經常上演的一次遠征。他們記錄了經常險些以慘敗收場的勝利;描述了十字軍圍城時,遭俘的騎士頭顱被投石器拋入軍營時造成士氣大落;描寫他們看到敵方為了激怒西方人而將神父倒吊在城牆外毒打時的驚駭;也述說貴族男子在果園中與女性嬉遊時,如何遭到突厥探子伏擊並以殘酷手法處決。
相對的,來自東方的原始材料則比較複雜多面。問題不在於材料的多寡,因為用希臘文、亞美尼亞文、敘利亞文、希伯來文與阿拉伯文寫作的記述、信件、演說、報告與其他文件為數繁多,提供珍貴的史料,讓人得以窺見十字軍運動的前奏曲。問題在於,相較於拉丁文史料,這些材料受到的利用少得多。
十字軍首役是最著名且相關著述最多的歷史事件之一。騎士起兵並穿越歐洲以解放耶路撒冷的故事讓當時的作者深深著迷,此後的歷史學者和讀者也為之醉心。驚人的英勇事蹟、與穆斯林突厥人的首次遭遇、武裝朝聖者東向旅程中的種種艱辛,最後以一〇九九年對耶路撒冷血腥屠城為終局的故事,在西方文化中已迴盪近一千年。源自十字軍運動的意象和主題在歐洲音樂、文學與藝術中大量出現。連十字軍運動(Crusade,字面意思為「十字架之路」)這一詞語本身都被賦予了更廣泛的意思:良善勢力對抗邪惡勢力,危險但最終成功的追尋。
十字軍首役因為其戲劇...
目錄
導讀 中世紀地中海世界的東西相遇 林偉勝
地圖
作者序
說明
前言
第一章 歐洲陷入危機
第二章 君士坦丁堡復興
第三章 東方回穩
第四章 小亞細亞分崩離析
第五章 災難邊緣
第六章 來自東方的召喚
第七章 西方的回應
第八章 前往帝國首都
第九章 首度遇敵
第十章 十字軍運動的靈魂之爭
第十一章 十字軍運動瓦解
第十二章 十字軍首役的後果
延伸閱讀
注釋
導讀 中世紀地中海世界的東西相遇 林偉勝
地圖
作者序
說明
前言
第一章 歐洲陷入危機
第二章 君士坦丁堡復興
第三章 東方回穩
第四章 小亞細亞分崩離析
第五章 災難邊緣
第六章 來自東方的召喚
第七章 西方的回應
第八章 前往帝國首都
第九章 首度遇敵
第十章 十字軍運動的靈魂之爭
第十一章 十字軍運動瓦解
第十二章 十字軍首役的後果
延伸閱讀
注釋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