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帝國的興衰起落
鐵血宰相俾斯麥與傀儡皇帝威廉二世的恩怨糾葛
鋼鐵德粉不可錯過的帝國史佳作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五十年
德意志第二帝國是如何一步步邁向自毀深淵,
拖著全歐洲走上「地獄之行」?
在1871年之前,德意志不是一個國家,是個抽象的概念,是個地理名詞,是由三十九個大小不一的「邦國」組成的鬆散邦聯。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從不覺得自己是虛無飄渺的「德意志人」,反倒覺得自己是有歷史傳統、人親土親的普魯士人、巴伐利亞人或薩克森人。這狀況甚至到普法戰爭結束,威廉一世要加冕登基了,他都更認同自己是普魯士人的王,而非德意志人的帝,滿心不願意地接下德意志的冠冕。
德意志人跟德意志國是人為打造出的想像共同體,而這個新國家和新民族的設計師就是人稱「鐵血宰相」的俾斯麥,他活用「現實政治」策略,整合了國內諸邦、社會主義者與民主主義者、自由派和保守派,讓德國從言人人殊的紛亂國度,搖身一變成為「德意志民族之魂」熾烈的大陸強權。本書試圖闡明,在1871至1918這近五十年間,在俾斯麥與兩代威廉皇帝治下,德國如何成為不靠殖民地經濟,也能崛起的非典型歐洲強國?統治者如何操弄隨時會受外敵(特別是法國)攻擊的憂患意識?主政者如何勾起要剷除「帝國公敵」的敏感神經?好大喜功的德皇威廉二世如何對外施展「世界政策」和「艦隊計畫」?本書也試圖回答歷史上最大的謎團:德國為何一步步走向毀滅自身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本書特色】
◆冉冉上升的學術新星
本書作者霍伊爾1985年生,是目前備受關注學術新星。她在東德出生,兩德統一後在德國求學,後又前往英國深造,獨特的成長和求學經驗豐富了她的眼界,也打下深厚的歷史研究底子。長期關注現實政治議題的她也時常為全球各報章媒體撰寫文章,這使她的寫作除了充滿對當代問題的關懷,也更面向大眾,絕非學術象牙塔內讓一般人難以閱讀的艱澀文字。
◆學界名宿重量推薦
安德魯.羅伯茨(Andrew Roberts)、尼爾.麥葛瑞格(Neil MacGregor)、蒂莫西.布萊寧(Timothy Blanning)、蒙提費歐里(Simon Sebag Montefiore)、理查.奧弗瑞(Richard Overy)等學界名宿一致推薦,皇家歷史學會成員羅伯茨評價這本書是「近年來最優秀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實錄」。大英博物館前館長麥葛瑞格認為本書把「五十年份的錯綜複雜(歷史),濃縮成一段引人入勝、關照全面的敘事。」劍橋大學榮退教授布萊寧則推薦本書「是了解德國這段關鍵歷史的絕佳入門。」
◆媒體選書、讀者好評
本書榮獲《星期日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倫敦時報》、《金融時報》選書殊榮,在亞馬遜(1,484位讀者評分)與goodreads網站(1,739位讀者評分)也獲得4.5分與4.2分的讀者高分好評。
作者簡介:
卡提雅.霍伊爾(Katja Hoyer)
德裔歷史學家。霍伊爾生於東德,父親是東德的軍官,母親是教師,她先在耶拿弗里德里希.席勒大學(Friedrich Schiller University Jena)攻讀歷史,取得碩士學位,並於2010年左右移居英國。霍伊爾是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士,也是倫敦國王學院的訪問學人,其歷史文章散見於《今日歷史》(History Today)和《BBC超歷史》(BBC History Extra)。霍伊爾對於今日德國與歐洲事務多有評論,亦擔任《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並固定為《旁觀者》、《每日郵報》、《不群》、《世界報》等新聞媒體供稿。《鐵與血之歌》是霍伊爾的第一本著作,2023年她另出了一本東德史新書:《圍牆之外》(Beyond the Wall: East Germany, 1949–1990)。
譯者簡介:
馮奕達
專職譯者。政治大學歷史學系世界史組碩士。譯有《我們的海》、《老派工作是潮的》、《料理之道》、《帝國何以成為帝國》、《全球史的再思考》等十餘本書,以及多篇談二戰東亞、殖民地戰犯與日本去帝國化的論文。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國際推薦】
˙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成員、《邱吉爾:與命運同行》作者──安德魯.羅伯茨
˙劍橋大學榮退教授──蒂莫西.布萊寧
˙大英博物館前館長── 尼爾.麥葛瑞格
˙《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 蒙提費歐里
˙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士 ──理查.奧弗瑞
【國際書評】
˙卡提雅.霍伊爾這本書爬梳充分,書寫翔實,是近年來最優秀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實錄。她剴切主張,起於凡爾賽宮鏡廳的第二帝國,不見得非得終於大戰;她還路見不平,把俾斯麥從「希特勒先行者」的汙名中救了出來。第二帝國是歐洲史相當重要的一段,而本書絕對會成為打底的作品。──安德魯.羅伯茨(Andrew Roberts),《邱吉爾:與命運同行》(Churchill: Walking with Destiny)作者
˙暢快好讀。卡提雅.霍伊爾設法把五十年份的錯綜複雜,濃縮成一段引人入勝、關照全面的敘事,而這段故事每個歐洲人都應該曉得,應該了解。──尼爾.麥葛瑞格(Neil MacGregor),《德意志:一個國家的記憶》(Germany: Memories of a Nation)作者
˙言簡意賅,一語中的,以妙趣橫生的手法深入探討第二帝國的興亡,是了解德國史這段關鍵的絕佳入門。──蒂莫西.布萊寧(Timothy Blanning),《追逐榮耀》(The Pursuit of Glory)作者
˙絕妙、權威、吸睛。──蒙提費歐里(Simon Sebag Montefiore),《耶路撒冷三千年》(Jerusalem: The Biography)作者
˙世人老是把一八七一年誕生的德意志帝國,當成恐怖納粹的不祥前兆。霍伊爾幫助我們了解,德意志帝國其實蘊含其他的可能性,是大戰之災厄傷害了這一切。對於今天想了解德國起源的人來說,這本書輕薄好讀,必讀。──理查.奧弗瑞(Richard Overy),《轟炸戰》(The Bombing War)作者
˙無論是學者還是一般「歷史迷」,想了解現代德國如何成形,想找一本好讀但又有權威的入門讀物,看霍伊爾的《鐵與血之歌》就夠了。大家熟悉的政治與軍事交手都描述得很有意思。俾斯麥與身邊的人都有得到公允的評價。不過,對於同時期德國文化與民眾生活中有趣但少有人知的環節,作者也有不少探討。生機盎然、動盪多變、仍在演變中的德國社會,是怎麼樣只用數十年的自我鞭策,就從有氣無力、若即若離的封建邦國拼圖,化為一九一四年的文化、經濟與軍事巨人德意志?對於這段可歌可泣的故事來說,文化與常民生活的重要性並不亞於政治與軍事。霍伊爾講述拿破崙時代到大戰之間的德意志,無論是敘事還是歷史分析方面,都是了不起的成就。大推。──弗瑞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一九三九》(1939)作者
˙主題重要而複雜,口吻清晰而有力。──凱翠琳.克雷(Catrine Clay),《德國有好人》(The Good Germans)作者
˙霍伊爾用靈活的筆觸,搭配令人嘆為觀止的學術功力,讓德國歷史上這段濃重的時期活了過來。讀完超滿足,超推薦。──茱莉亞.波依(Julia Boyd),《第三帝國的旅人》(Travellers in the Third Reich)作者
˙霍伊爾這部傑作寫的是一八七一年至一九一八年間德意志帝國的興亡,內容不僅充滿細節,而且真知灼見頗具啟發。她簡明扼要,寫出德國外交政策在俾斯麥失勢之後的改變,以及威廉皇帝更加挑釁的世界政策是怎麼推波助瀾,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法蘭克.麥可唐納(Frank McDonough),《希特勒年間》(The Hitler Years)作者
˙對於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興起,我們大家都該有更多的認識,畢竟二十世紀的重大災難,就是源於俾斯麥口中這個以鐵血建立的帝國。霍伊爾妙筆生花,讓這段歷史變得平易近人,並生動勾勒出俾斯麥的政治天才與德皇威廉二世幼稚的自我中心。──麥可.波蒂略(Michael Portillo),《波蒂略不列顛秘史》(Portillo’s Hidden History of Britain)作者
˙《鐵與血之歌》以精采的方式,把一段複雜的歷史融會貫通,不僅引人入勝,而且深具啟發,想必會受到學界與一般讀者的歡迎。──羅傑.摩爾豪斯(Roger Moorhouse),《一馬當先》(First to Fight)作者
【媒體選書】
˙流暢、完整、迷人。──多米尼.桑布魯(Dominic Sandbrook)《星期日泰晤士報》
˙棒透了……文風流暢,說之以理,《鐵與血之歌》不僅以出色的方式講述這段重要的歷史時期,更是學界新星駕到的證明……。霍伊爾針對一九一四年衝突的起因,繳出一份細緻、全面的探討。──掃羅.大衛(Saul David),《每日電訊報》
˙俾斯麥創造了德國,霍伊爾表示對這樣的德國而言,「唯一能凝聚眾人的經歷,就是與外敵之間的衝突。」俾斯麥擔心三十九個邦國會再次分裂,於是用「不間斷的衝突」來餵養德國,喚醒民眾對於內部敵人,也就是天主教徒、社會主義者與少數族群的敵意。霍伊爾縝密的研究,讓人看到一九一四年戰爭的長期助跑。──《每日電訊報》2021年夏季選書
˙關於德國成為德國的時代,素材之多令人望而生畏,但霍伊爾卻能巧妙拿捏,寫下立場持平,卻又極其好讀的介紹……是一本優雅的新書。霍伊爾生動描述了威廉的傲慢拙劣。皇帝這麼容易說錯話,害得大臣經常得把他的即席演講,倉促重寫成逐字稿,發稿給媒體。──奧利佛.慕迪(Oliver Moody),《倫敦時報》
˙脆弱的政治、分裂的社會與無所不在的窮兵黷武,這些題材令霍伊爾這段結構緊密的敘事書寫,有著令人印象深刻的深度與連貫性。──東尼.巴柏(Tony Barber),《金融時報》2021年夏季選書
名人推薦:【國際推薦】
˙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成員、《邱吉爾:與命運同行》作者──安德魯.羅伯茨
˙劍橋大學榮退教授──蒂莫西.布萊寧
˙大英博物館前館長── 尼爾.麥葛瑞格
˙《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 蒙提費歐里
˙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士 ──理查.奧弗瑞
【國際書評】
˙卡提雅.霍伊爾這本書爬梳充分,書寫翔實,是近年來最優秀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實錄。她剴切主張,起於凡爾賽宮鏡廳的第二帝國,不見得非得終於大戰;她還路見不平,把俾斯麥從「希特勒先行者」的汙名中救了出來。第二帝國是歐洲史相當重要的一段,而本書...
章節試閱
第三章 三帝一相
三帝之年,一八八八年
威廉一世的長壽超乎許多人所意料。德意志帝國於一八七一年成立時,年近七十四歲的他已見識過國家漫長且劇烈的演變,自己則在多少有些不情不願的情況下,成了半神話般的民族象徵。宮廷圈內人預料,他會先領著新國家度過統一後的頭幾年,然後他的兒子會以弗里德里希三世的身分接替他掌舵。這樣的預測讓政治圈內不同派系有的樂觀,有的害怕,畢竟皇儲長久以來公開批判父皇與俾斯麥的保守轉變。他個人提倡更自由的方向,尋求國會改革,親近英國而非俄羅斯。弗里德里希的英裔妻子維多利亞(維多利亞女王的長女)在朝中亦樹敵無數。保守陣營中有不少人認為,這名聰穎、機智、敢言的女子,她的舉手投足以及直接介入丈夫事務的做法不僅不得體,而且就是在干政。她的意志遠比丈夫更堅定,很快就有傳言說是她迫使弗里德里希反對自己的父親。德皇日漸年邁,自由派與保守派陣營都開始有特定的預期,自由派希望期待已久的變革,而俾斯麥等保守派則憂心政壇大洗牌。
老威廉活了一年又一年,奇怪的局面也隨之產生。現在不只皇位繼承人,連繼承人的兒子也在展現自己的政治意圖。一八八○年代,皇孫小威廉已二十多歲。掌權的仍然是他的祖父,而且完全有能力與俾斯麥合力治國,於是小威廉開始運用這種局面來智取爸媽。假如弗里德里希與維多利亞已經以皇帝與皇后的身分親政,這種情況絕對不可能發生。小威廉看不起母親與父親的自由主義思想,反而更貼近祖父的保守傾向,而且態度愈來愈明顯,這下宮裡面的人就很難拿捏自己該討好哪個人,才能把政權延續到未來。不可能同時讓霍亨佐倫家族的兩代皇儲都心滿意足。但時候一到,這個難題居然自己化解了。一八八七年十一月十二日,官方宣布弗里德里希得到不治之症,他得了咽喉癌,顯然活不了太久了。對於滿心期待德國邁入自由新政時代的人來說,這個消息不啻為一記重拳,但朝中之人倒是開始把注意力全都擺在小威廉身上。
俾斯麥準備跟年輕的霍亨佐倫繼承人合作,不過準備工作有了一股新的急迫感。長期以來,首相透過自己的兒子赫伯特,跟未來的皇帝培養出近乎於父子的關係,也讓他了解外交、宮廷陰謀與政治領域的情況。俾斯麥的畢生職志正面臨危險。對俄戰爭的烏雲正從天邊壓過來,國內對於他的「飽和」政策抨擊也愈來愈烈,擴張德國與建立帝國的呼聲讓壓力不停累積。此外,社會主義運動不斷茁壯,罷工的威脅已嚴重擾動國家的社會肌理。祖父將近九十歲,父親又罹患癌症,年輕的寶座繼位人得為皇帝的角色用心準備才行。俾斯麥覺得小威廉「性急魯莽,管不住舌頭,愛聽奉承,會在渾然不覺的情況下把德國推向戰爭」,而且也不避諱表達自己的這種看法。要是放任他,他無心說了什麼話,或是在外交上犯了蠢,搞不好一切就完蛋了,德國將就此墮入深淵。
一八八八年三月九日,威廉老皇帝以九十歲高齡辭世,其子繼位為弗里德里希三世。弗里德里希三世治世僅九十九天便不敵癌症而逝,因此朝廷裡沒有足夠時間進行人員或政策上的改變。不知道維多利亞是否以為自己擔任皇后的短暫時間,以及自己身為新皇帝之母的身分,能讓自己對德國政局有任何影響力?但她這麼想的話就錯了。小威廉出生以來,她跟小威廉的關係就一言難盡。總之,一八八八年之前的幾年,小威廉與維多利亞彼此間的不信任已經到了頂點,小威廉甚至希望公開跟她斷絕關係。弗里德里希得知自己罹癌時,維多利亞的英格蘭醫生向她保證,她丈夫只需要休息就能好轉,而她也相信自己的醫生,覺得不見得要動手術。弗里德里希死後,小威廉讓人解剖弗里德里希的遺體,病理學家在他的喉嚨發現大量癌變組織,證明病情已經相當嚴重。顯
然,維多利亞主張不動手術治療是錯的。本來就有各種謠言,說弗里德里希的每一個錯誤之舉,都是這個女人在後面謀劃;如今,不動手術這個決定,也立刻成了謠言的一部分。一八八八年六月十五日,小威廉以二十九歲之齡成為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時,身邊不會有維多利亞的位子。
雙人掌舵,一八八八至九○年
威廉二世完全同意俾斯麥的看法,也就是俾斯麥是不可或缺之人。暫時不可或缺。「一開始,我無法在沒有首相的情況下治國,但我希望等時候到了……可以不需要仰仗俾斯麥殿下的配合。」這顯然不同於他的祖父在情感上、政治上對這位容克的依賴。威廉二世的祖父勉強同意以德國統一作為延伸普魯士力量的手段,而威廉自己則希望成為全德意志人的新專制皇帝。他想像自己是「紅鬍子」弗里德里希傳說中的轉世,要來帶領德意志人重返榮耀,而這番願景中並無首相、大臣與政治現實的餘地。威廉往往對自己的領袖魅力自信過了頭,他以為光是憑藉自己的人格感召,就能獲得愛戴、尊重,必要時甚至受人畏懼。他完全不懂俾斯麥是靠著複雜的外交與內政規劃來維繫德意志帝國,讓德國國運昌隆。俾斯麥的憲政體制完全是根據自己跟威廉一世的關係所設計,因此如今一點幫助都沒有。皇帝與首相必須相互扶持,願意只由其中一人主導,另一人則扮演從屬的角色。由兩名固執的普魯士人執掌德國的船舵,實在不是好兆頭。
國君跟首相之間一下子就出現嚴重分歧。由於社會主義運動在工廠與街頭獲得更大的影響力,俾斯麥於是計畫強化反社會主義法律,使之成為永久性的法律,實質上形同禁止所有社會主義活動。此舉恐怕導致大規模罷工愈演愈烈,威廉將會需要老經驗的人來處理這個問題,讓老首相變得不可或缺。一八八九年十月,俾斯麥向帝國議會提出草案,威廉則擔心這會害自己的治世出師不利。他很清楚,光是就草案進行辯論,就會讓示威與罷工延燒到必須派兵鎮壓的程度,因此他要求俾斯麥以委婉的方式起草法案文字。他在一八九○年二月四日的詔令中,告訴首相他「決心出手改善德國工人的處境」。他希望新子民愛戴自己,血腥屠殺工人絕非達成目標的手段。數十年來,俾斯麥已經習慣霍亨佐倫家族的百依百順,因此他寸步不讓,等著威廉放棄。誰知這正是帝國議會期盼已久的機會。俾斯麥主宰多年後,連天主教中央黨政治人物彼得.萊興施佩格(Peter Reichensperger)等曾經的盟友都感受到這位容克的時代即將落幕,於是議會沒有讓他的反社會主義法案過關。國家的身體如此分裂,顯然是容不下兩個強而有力的首腦。
領航員下船,一八九○年
經過好幾個月的猶豫,俾斯麥終究是在一八九○年三月十八日遞交了辭呈。二月二十日的選舉結果,是一道無解的議席算式。社民黨多拿了二十四席,百分之十九點七的得票率,以得票率來說是最大黨,至於同為改革派的天主教中央黨仍保有一百零六席,占據主動。首相實在不願放下手中的大權,於是訴諸激烈手段。遲至三月二日,他還公然向德國貴族勾勒出徹底推翻憲政體制的選項,表示他們可以放棄現行制度和愛造反的帝國議會,改採共同決策的方式進行統治。密謀失敗後,俾斯麥在三月十二日接觸天主教中央黨黨魁路德維希.溫特霍斯特(Ludwig Windthorst),試圖重新與保守派聯手。溫特霍斯特也拒絕了,他體認到這位老普魯士人的政治生涯已進入倒數計時,如今握有實權的人是威廉二世。溫特霍斯特也很清楚罷工者中有多少是天主教徒:假如他想繼續維持破天荒的選舉結果,他就必須為天主教徒的改革訴求喉舌。天主教中央黨領導人既不能也不會幫一位命主星黯淡的老人。俾斯麥就這麼夾在敵意甚高的帝國議會,以及渴望權力、伺機要開除他的皇帝之間。
最後一擊在一八九○年三月十五日早上降臨。俾斯麥起床時,得知威廉要他一小時內到外交部見自己。外交部坐落於威廉大街(Wilhelmstraße)七十六號,是一處小而美的別墅,隔壁的七十七號就是首相府。這棟兩層樓的建物一直很擠,作為外交部而言實在太小,但地點非常適合俾斯麥發揮自己身為帝國內政與外交一把手的雙重角色。老容克向皇帝報到時,威廉就在自己的軍政幕僚核心成員面前激動撤回了所有對俾斯麥的支持,權力鬥爭就此結束。人人都能從這次尷尬的場面,看出老首相的時代已經結束了。人人都曉得俾斯麥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他沒有辭職以外的選擇。他花了兩天的時間才寫出辭職信,顯見這件事的意義多麼重大,以及鐵首相是多麼在乎自己在時人與後人心目中的形象。即使按照俾斯麥的標準,這封優雅的辭呈也絕對稱得上傑作,把自己辭職的全部責任都歸咎給威廉:
我畢竟忠於君主制,忠於陛下,加上相信長久以來建立的關係將永遠持續,因此結束自己與聖上多年的關係,結束在帝國與普魯士的政治生涯,著實令我深感苦痛;……我始終以為是陛下希望仰仗一位忠實老家臣的經驗與才幹,否則我會更早向陛下遞交辭呈。如今我確定陛下不再需要這些歷練與能力,因此我將退出政壇,無須憂心輿論攻訐我的決定不合時宜。
俾斯麥的辭職,成為威廉二世親政新時代的濫觴。德意志拋下了經驗豐富的領航員,改由三十一歲的年輕皇帝掌舵。德國、歐洲與全世界正目睹舊時代的結束與新時代的開端。
第三章 三帝一相
三帝之年,一八八八年
威廉一世的長壽超乎許多人所意料。德意志帝國於一八七一年成立時,年近七十四歲的他已見識過國家漫長且劇烈的演變,自己則在多少有些不情不願的情況下,成了半神話般的民族象徵。宮廷圈內人預料,他會先領著新國家度過統一後的頭幾年,然後他的兒子會以弗里德里希三世的身分接替他掌舵。這樣的預測讓政治圈內不同派系有的樂觀,有的害怕,畢竟皇儲長久以來公開批判父皇與俾斯麥的保守轉變。他個人提倡更自由的方向,尋求國會改革,親近英國而非俄羅斯。弗里德里希的英裔妻子維多利亞(維多利亞女...
目錄
鐵血帝國的興衰起落
鐵血宰相俾斯麥與傀儡皇帝威廉二世的恩怨糾葛
鋼鐵德粉不可錯過的帝國史佳作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五十年
德意志第二帝國是如何一步步邁向自毀深淵,
拖著全歐洲走上「地獄之行」?
在1871年之前,德意志不是一個國家,是個抽象的概念,是個地理名詞,是由三十九個大小不一的「邦國」組成的鬆散邦聯。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從不覺得自己是虛無飄渺的「德意志人」,反倒覺得自己是有歷史傳統、人親土親的普魯士人、巴伐利亞人或薩克森人。這狀況甚至到普法戰爭結束,威廉一世要加冕登基了,他都更認同自己是普魯士人的王,而非德意志人的帝,滿心不願意地接下德意志的冠冕。
德意志人跟德意志國是人為打造出的想像共同體,而這個新國家和新民族的設計師就是人稱「鐵血宰相」的俾斯麥,他活用「現實政治」策略,整合了國內諸邦、社會主義者與民主主義者、自由派和保守派,讓德國從言人人殊的紛亂國度,搖身一變成為「德意志民族之魂」熾烈的大陸強權。本書試圖闡明,在1871至1918這近五十年間,在俾斯麥與兩代威廉皇帝治下,德國如何成為不靠殖民地經濟,也能崛起的非典型歐洲強國?統治者如何操弄隨時會受外敵(特別是法國)攻擊的憂患意識?主政者如何勾起要剷除「帝國公敵」的敏感神經?好大喜功的德皇威廉二世如何對外施展「世界政策」和「艦隊計畫」?本書也試圖回答歷史上最大的謎團:德國為何一步步走向毀滅自身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本書特色】
◆冉冉上升的學術新星
本書作者霍伊爾1985年生,是目前備受關注學術新星。她在東德出生,兩德統一後在德國求學,後又前往英國深造,獨特的成長和求學經驗豐富了她的眼界,也打下深厚的歷史研究底子。長期關注現實政治議題的她也時常為全球各報章媒體撰寫文章,這使她的寫作除了充滿對當代問題的關懷,也更面向大眾,絕非學術象牙塔內讓一般人難以閱讀的艱澀文字。
◆學界名宿重量推薦:
安德魯.羅伯茨(Andrew Roberts)、尼爾.麥葛瑞格(Neil MacGregor)、蒂莫西.布萊寧(Timothy Blanning)、蒙提費歐里(Simon Sebag Montefiore)、理查.奧弗瑞(Richard Overy)等學界名宿一致推薦,皇家歷史學會成員羅伯茨評價這本書是「近年來最優秀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實錄」。大英博物館前館長麥葛瑞格認為本書把「五十年份的錯綜複雜(歷史),濃縮成一段引人入勝、關照全面的敘事。」劍橋大學榮退教授布萊寧則推薦本書「是了解德國這段關鍵歷史的絕佳入門。」
◆媒體選書、讀者好評:
本書榮獲《星期日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倫敦時報》、《金融時報》選書殊榮,在亞馬遜(1,484位讀者評分)與goodreads網站(1,739位讀者評分)也獲得4.5分與4.2分的讀者高分好評。
鐵血帝國的興衰起落
鐵血宰相俾斯麥與傀儡皇帝威廉二世的恩怨糾葛
鋼鐵德粉不可錯過的帝國史佳作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五十年
德意志第二帝國是如何一步步邁向自毀深淵,
拖著全歐洲走上「地獄之行」?
在1871年之前,德意志不是一個國家,是個抽象的概念,是個地理名詞,是由三十九個大小不一的「邦國」組成的鬆散邦聯。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從不覺得自己是虛無飄渺的「德意志人」,反倒覺得自己是有歷史傳統、人親土親的普魯士人、巴伐利亞人或薩克森人。這狀況甚至到普法戰爭結束,威廉一世要加冕登基了,他都更認同自己是普魯...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