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開將「西南」帶入中國文學研究領域,具有學術前瞻性的難得之作。
◎「西南」作為方法,意義不僅在於史地實證研究,更能捕捉書寫者面對西南複雜的經驗和反應。
在明清文學中,「西南」正是文化、政治、戰爭、美學、地理、民族、性別等諸多問題的輻輳交點。從外地到此的文人,以不同的方式處理自然與人文景觀所帶來的陌生感,他們的作品深切結合文化的衝擊與交流,表現出複雜的美學、情感與思想特色,亦關乎近代中國的地理學熱度、思想的發展與新世界觀的形成。因此,在文學審美、情感深度、歷史意識、文化體認乃至對世界的認知等等方面,明清文人的西南敘事提供了一個因其邊緣性而益顯鋒利的切入點。
全書共分為三編,第一編〈情感與世界〉描述明清文人面向西南、所展現的幽微心事以及世界觀。第二編〈戰爭與統治〉聚焦明清官員的戍守西南的紀實,包括明代田汝成《炎徼紀實》和清初田雯《黔書》等。第三編《性別、歷史與文化多音》則偏向傳統說部逸史,思考西南敍事——不論是人物列傳或是野史傳奇——衍生的過程。
作者胡曉真帶領讀者從志╱治書中,窺見文人的情感張力和教化美俗的淑世理想;對少數民族的描述在「獵奇」中,也同時領略出明清時人的「好奇」之心:既是對「蠻荒闢土」的探索,也是一種「神秘仙境」的想像;既是自我開放,也是面向外在的世界觀。本書以「文學感知」揭櫫,精彩呈現「西南」在明清敘事中的政治性(戰亂、治理)、文化性(教化)、社會性(禮儀、性別),乃至人文性(情感、詩意和美感),堪稱具有學術前瞻性的難得之作。
作者簡介:
胡曉真
臺灣大學外文系學士,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比較文學碩士,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研究領域主要為明清敘事文學、明清婦女文學,以及清末民初文學。曾獲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國家科學委員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專書獎。著有《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2003)與《新理想、舊體例與不可思議之社會──清末民初上海「傳統派」文人與閨秀作家的轉型現象》(2011);編有《世變與維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2001)、《日常生活的論述與實踐》(2011,與王鴻泰合編)等,另著有多篇學術論文。
章節試閱
第三章 炎徼與我鄉(摘錄)
如何將近代中國放在東亞乃至世界的脈絡中重新思考,乃是近年來文史學者致力的重點。在此一學術思潮中,「中國與周邊」以及「中央與邊陲」的觀念都不再不證自明,多元視角以及互為主體則成為觀察與思考的主線。相對於中心,才有了周邊或邊陲的概念,其間不但必然存在我他的緊張關係,甚至牽涉集體或個人的,以及實質或象徵的衝突與暴力。以此思考為背景,可由兩個關懷點出發來進行討論,一是派任或貶謫帝國邊緣地區的中華官員,如何以征服者、統治者、旅遊者的多重眼光,理解並表現他的聞見經歷;一是卸任官員或地方文人,如何出於地域認同與鄉土意識,重新感知並記錄他的人文情懷。離鄉與歸鄉的眼光,看似背道而馳,其實乃一體兩面,都是在莽蒼中尋找自我、安定感情的努力。在第二章中,我們曾借用「自我書寫的民族志」這個概念,討論清初文人陳鼎以回憶錄形式撰寫的《滇黔土司婚禮記》,發掘其中敘事者私人經驗與邊疆社會文化的交錯,以及敘事者如何透過這一書寫過程回眸其自我以及自身文化背景。本章將繼續藉此概念,探索應屬「紀實」的文類,是否仍可能是一種自我書寫。換言之,「故實」的考論,不無可能盡是「故事」的講述。本章所論,擇定一個兼有以上兩種身分、經驗與視野的個案,以期由此輻輳點為中心,對中心與邊緣、離鄉與歸鄉的敘事做較全面的思考。
這裡所選擇的個案是明代中葉的田汝成。田汝成,字叔禾、號藥洲先生,錢塘人。生於明弘治十六年(1503)左右。嘉靖五年(1526)進士,初授南京刑部主事,尋改禮部,後擢祠祭郎中。曾因勸諫嘉靖皇帝不應大興齋醮的「祈嗣」事件而獲罪,後於嘉靖十三年(1534)出任廣東僉事,此後數年都在邊境地區為官。後知滁洲,遷貴州僉事。嘉靖十七年(1538),升任廣西右參議,分守左江(一說右江),處理了很多西南邊患問題。當時斷藤峽為黔江一帶地區交通樞紐,受到當地土酋勢力的控制,田汝成成功鎮壓了叛亂,並制訂後續的安撫政策。此一時期,他也參與了協助安南黎氏政權平定莫登庸內亂的戰爭。嘉靖十九年(1540),遷福建提學副使,不久因故罷官,歸居杭州,而問學者紛至。田汝成為官廣西、貴州時期,私下仍撰述不斷,之後將其在邊境的見聞與對邊政的見解,整理為《炎徼紀聞》一書。退居家鄉後,他又編纂了《西湖遊覽志》與《西湖遊覽志餘》兩部廣為後人徵引的杭州歷史與文化紀錄。
田汝成的傳世著作中,《田叔禾小集》由其子田藝蘅編輯,收錄了他的詩作、議論、遊記等各體文字;《炎徼紀聞》專收田汝成個人有關西南地區的觀察、紀錄與意見;而《西湖遊覽志》與《西湖遊覽志餘》則代表一種述而不作但情志自見的努力。《明史.田汝成傳》說田汝成「博學工古文,尤善敘述。」這裡大致說的是田汝成熟悉先朝遺事及典故,又在多年遊宦生涯中,養成蒐集各地風土人情與奇聞怪談的習慣,而且精於文章之法。這是從作品表現的特色而言的。田家友人蔣灼為《田叔禾小集》寫序,則稱:「夫先生年始逾六旬,身不滿六尺,官不過四品,聽其言若不能出諸口,而海內之愛慕悅服之者,咸觀其衰壯以為欣戚,豈非以豪傑之所蘊,自有不可泯者存焉?」這是從私人的接觸而言的。這兩則紀錄一公一私,透露一個有趣的訊息,亦即在口頭表達上,田汝成是不善言詞的,近乎失語的;但形諸文字,他卻是善於敘述的。考察《炎徼紀聞》、《西湖遊覽志》與《西湖遊覽志餘》三種著作的選材與文字,甚至《田叔禾小集》中部分敘事成分高的作品,也確實可見作者對「敘述」的講究。以個人的閱讀經驗來看,田汝成不論是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或傳述軼聞雜史,都表現了多敘細節、以對話營造實境感,注重情節高潮,以及好以個人經驗支持議論等特色。事實上,田汝成所「敘」,核心內容未必具有獨占性,借用各種筆記資料的情況亦所在多有,但他往往能以其敘述之法,加以轉化與再創造,使其所敘的版本在細節與完整性上超越其他類似紀錄。考慮田汝成諸多「善敘述」的書寫特色,不得不說他是一個會講故事的人,他對炎徼絕域的理解,對錢塘家鄉的勾勒,都透過講述一個接一個的故事構建而成。因此,本章的討論重點,便在考察田汝成如何以文字扮演說書人的角色,重新講述遐方與故土的故事。同時,西南地方與杭州在田汝成生命史上分別代表離鄉與歸鄉的階段,而在認同敘事上則分別象徵他人與自我,然而兩者皆發生複雜的互動與緊張關係,我亦將對此進行探索。
奇絕與核實的古典辯證
中國小說傳統既與史部同源,故始終虛實纏繞,即便好異述奇之作,也往往堅稱以崇實存真為原則。此一虛實辯證的精神,也表現於田汝成對「史」與「志」的態度上,而且又參雜了宗教與教化的意識。這種態度貫穿《炎徼紀聞》與《西湖遊覽志》及《志餘》,更是田汝成書寫特色構成的重要因素。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田汝成自己善於敘述,同時他也對出入於歷史與傳說邊緣的著述特別有興趣。在退官回鄉之後,田汝成介入了不少出版工作,其中尤著者包括《越絕書》、《路史》與《夷堅志》,這三種書雖成書於不同時代,敘述的也是不同時代,但三者有明顯的共通性。《越絕書》大約為漢代作品,主要講述春秋戰國間吳越爭霸故事,涉及早期吳越地區的史地文化。《路史》為宋代羅泌作品,所記是上古三皇五帝以至夏代的事跡。《夷堅志》是宋代洪邁所編寫,廣泛記載宋代的各種奇聞軼事,幾可謂無所不包。這三種書於杭州梓行,田汝成都作了序。據田汝成的說法,當時的兩浙督學相信「入其疆應習其故」,感於《越絕書》有助於了解吳越地區的歷史,故校訂後付梓,且委託「吳越之遺黎」田汝成寫序。田汝成在序中對「越絕」二字之義提出說法,認為有「奇絕」與「斷絕」二解,而他傾向前者。田汝成所謂奇絕,並非指神仙靈異之事,而說的是吳越長期爭霸過程中,雙方勢力消長不因大小而定,而取決於領導人的態度,最後
造成吳廢越興的結果。田汝成如是描述敗吳之後的越國形勢:
嗣是越勢益張,威振上國,會諸侯於徐州,主歸侵地,天王致祚,比跡桓文,鴻烈徽名,彈壓宇內,謂之越絕,不亦宜乎?⋯⋯吳以強大而敗,越以弱小而興,形勢非偶,安所論哉?善乎范蠡有言,持盈者與天,定傾者與人。夫差拙於持盈,而句踐工於定傾,則其興廢之際,又何疑焉?
原本占有優勢的強大吳國,因為夫差不能守成,竟使國運猶如懸絲的越國重新興起,不但敗了吳國,還成就了比跡桓文的霸業。這近乎奇蹟的越國興起史,便是田汝成所謂「越絕」。此一定義,當然表現了杭州人田汝成的地域認同,同時,也顯示他對不同意義之「奇」有高度興趣。所以,雖然他認為《越絕書》並非出於一人之手,所敘也多可疑之處,但仍「可以苴埤史氏之闕脫」,而有出版、閱讀的價值。《路史》所記的是遠古時代,內容龐雜且具高度神話性,不被認為是信史。田汝成也指出「泌之名不登宋史,路史亦不載藝文志」,不過他卻肯定此書的價值,為之序曰:
路史之名何謂也?曰:路史者,大史也。⋯⋯道莫大于三皇,德莫大於五帝,功莫大於作者,是皆諸史所,而是書獨詳焉。故曰路史者,大史也。⋯⋯談史事于邃古者,病其,談史事於近代者,病其繁,繁則鮮要,則寡原。
「諸史所畧」的資訊,田汝成認為有特別的重要性,所以《路史》能談邃古之史事而不病其畧,便受到他的重視。《夷堅志》是著名的宋代筆記小說集,也成為後來諸多小說與戲曲取材的資料庫,所謂「小說之淵海」,這其中包含大量的志怪故事。於此書,田汝成不再以史書的標準讀之,也不批評其荒誕不經,而轉以教化的觀點處理書中的奇詭敘事。他在序中說:
雜採古今陰冥報、可喜可愕之事⋯⋯予則謂宇宙之大,事之出於億料之外者,往往有之。⋯⋯夫人分量有限而嗜望無涯,苦海愛河,比比沈汩,不之以天刑,而喻之以夙賦,則覬覦者何觀焉。⋯⋯可以懲凶人而獎吉士,世教不無補焉,未可置為冗籍也。
雖然田汝成在此強調報應觀念對人心世教的正面作用,以說明此書不是冗籍,但他也一再提點出「可喜可愕」、「出於億(意)料之外」等特質,恐怕這才是他念茲在茲的敘事特色。綜觀田汝成為序的三種圖書,至少有兩個值得一提的共通特點,其一,三者都是敘事作品;其二,三者都具有很高的傳奇成分,亦即所謂在歷史與傳說邊緣的書寫。古人寫序,固然常是受邀而作,未必出於自發,但田汝成的這三篇序,偏偏都為雜史、筆記類作品而寫,應非偶然,而與他個人的閱讀與書寫興趣有關。我以為,田汝成的敘事特色與上述幾篇序文中表現的看法確實有契合之處。首先,他喜好奇特的效果,但同樣重視詳實;其次,他樂道他人未見、他書所略之事;其三,他留心某種意義的實用性,但未必是懲惡揚善的教化作用。同時,我們可由田汝成為《越絕書》所寫的序,看出他的地域意識,這也直接表現於他對遠道與鄉邦的敘寫上。以下,我們便可直接閱讀田汝成如何表述西南與西湖,也就是他心目中的邊緣與中心,以及他如何安排自己在其中的位置。
再讀紀行─田汝成的自我重掘
《炎徼紀聞》因為其豐富有趣的敘事,成為歷來常被徵引的西南歷史材料。然而傳統文人既有如此經歷,不可能在其詩文寫作上完全不予表達。其實,在田汝成傳世的作品中,有相當多與宦邊經歷直接相關的例子。這些文字與《炎徼紀聞》最大的不同,在於前者的第一人稱敘事明顯迴向自我,而後者則是史筆,除了每則結尾的議論外,即使記錄作者本人的言行,也將自我化於敘事當中。
長期宦邊對田汝成的生活發生很大影響,其中最創痛的事件便是留在杭州的妻子在他遠別家鄉時過世。此事在他多篇詩作與祭文中有所反映,流露豐富的情感。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如〈祭亡妻徐恭人文〉,田汝成寫道:
自我別子,運命迍邅。捐我家室,絕域播遷。依依僕從,奉我周旋。歸心忉怛,以日為年。子昔別我,握手云約。我雖萬里,魂必我託。我聆爾言,升號以索。在耶否耶?邈不可度。⋯⋯爾魂如在,永託我身。無東無西,而我附因。蠻陬絕裔,箐㠋嶙峋。百怪出沒,以怵爾神。惟吾與爾,異體而親。
這篇祭文的重點不在回顧長時間離家期間亡妻操持家務之賢德作為,而在凝固夫妻執手而別的一刻。文中悼亡與播遷之苦交織,夫妻魂之相親與體之遠隔並立,而邊陲之地扭曲怪奇的地貌—箐㟧嶙峋—更成為心靈傷痛的隱喻。西南之行在田汝成生命的關鍵位置於此可見。
宦邊經驗不只與喪妻這樣的事件連結,更重要的是,田汝成曾具體而細節化的描述自己多次的旅程,成為自我形塑過程的敘寫。田汝成有兩篇代表性的散文紀行作品,分別記錄兩次起點與終點相反的旅途,都收錄於《田叔禾小集》卷八的「行」部。一篇是〈桂林行〉,寫離開杭州,赴廣西就任;一篇是〈覲賀行〉,寫平定貴州地區動亂後,奉詔回京朝覲。這兩篇文字都本於當時的旅途日誌,由出發寫到抵達,途中地理之景觀、人事之拜會,以及本人的心境感想等,無一不逐日記錄。不過,我們可以合理推想,兩個篇名都是後見之明,當是作者之後整理日誌,裁剪出特定的一段時間,並賦予其意義,然後訂定篇名。這個命名與賦予意義的過程,作者在〈桂林行〉的〈序〉中做了清楚的說明:
予世勤農圃,少隱丘樊,步武不出閭里之間,聞見不越簡編之事。⋯⋯迺今竊祿一紀,沿牒九遷,內陟兩京,外歷三省,匍匐州郡之末,跋涉嶺海之交,總凡往返於京師者,一十有二,留都者四,南海夜郎者各二矣。雖踪跡未遍於埏垓,而耳目已超於圭篳,況乎瑰山水,艱苦備嘗,露宿風餐,形容漸槁,追陳踪於疇曩,永欷嘆於來茲,譬彼雪鴻,同諸石火,不有述作,曷考所由。⋯⋯予既慨往事之莫稽,幸今遊之可述,迺因廣右之役,載筆途次,條剌日程,雖體式不襲於前賢,而話言必核於真見。⋯⋯(予)玩愒日月,汨沒塵埃,悼往懷來,秪增侘傺爾。書藏篋笥,以諗兒曹。
田汝成深刻認知自己生命中「行」的重量,並且刻意突顯之。「內陟兩京,外歷三省,匍匐州郡之末,跋涉嶺海之交」的宦旅地圖,等於他半生的人生記錄,所以撫今追昔的感嘆,須以「紀行」解之。諸次遠行不只因艱苦而對他造成身體上可見的影響(形容漸槁),更由聞見耳目的體驗而促成個人的超越。廣西之行的逐日記錄,田汝成自覺不同於一般的記遊形式,他以「話言必核於真見」來說明將這段紀錄作為獨立文本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其實,重要的不僅是其所見之真,更在藉由重理日誌而進行的再次自我書寫與自我發覺。途次中逐日的寫作或是出於此行惟艱的認識與記錄現實的衝動,但拈出、命名、收錄的工作,則在在關乎記憶泯滅的恐懼與自我形塑的需要。
第三章 炎徼與我鄉(摘錄)
如何將近代中國放在東亞乃至世界的脈絡中重新思考,乃是近年來文史學者致力的重點。在此一學術思潮中,「中國與周邊」以及「中央與邊陲」的觀念都不再不證自明,多元視角以及互為主體則成為觀察與思考的主線。相對於中心,才有了周邊或邊陲的概念,其間不但必然存在我他的緊張關係,甚至牽涉集體或個人的,以及實質或象徵的衝突與暴力。以此思考為背景,可由兩個關懷點出發來進行討論,一是派任或貶謫帝國邊緣地區的中華官員,如何以征服者、統治者、旅遊者的多重眼光,理解並表現他的聞見經歷;一是卸任官員...
作者序
寫在華夏邊緣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暨比較文學系講座教授)
胡曉真博士新著《明清文學中的西南敘事》以晚期中華帝國為範疇,介紹西南地區的漢語文學書寫。所謂西南,泛指滇、黔、湘、桂交會處,並旁及川、藏一帶。這一地區山川地勢多變,民族文化複雜,相對於中原,一向被視為蠻夷之鄉。漢代《史記》首見對西南夷的記述,清代則以「改土歸流」政策將西南納入行政體系。千百年來,西南是被討伐、懷柔、教化的對象,也是被探勘、記錄、想像的目標。尤其明清兩代,來往西南的官吏過客商旅頻繁,留下大量文字紀錄,成為研究中央與邊陲關係的重要資料。
以往的西南研究多半著重在歷史輿地或邊政采風等方面,對於文學中的西南描述鮮少做出觀察,更不論作品中所透露的想像境界和情懷。《明清文學中的西南敘事》應是近年首開先例之作。胡曉真開宗明義,指出「西南」作為方法,意義不僅在於史地實證研究,更攸關一種喻意系統和感覺結構的呈現。文學未必總能提出信而有徵的議論,但卻更能捕捉一代又一代書寫者面對西南複雜的經驗和反應。更何況胡曉真所定義的文學,並不局限於二十世紀以來的狹義解釋。她認為文學不僅是詩歌、小說、戲曲、筆記;文學也涵蓋文字書帛所構成的龐大銘記書寫脈絡。從這樣的角度觀之,史傳、志書、奏議等文章之學,也一樣透露層層興觀群怨的軌跡。同理,胡曉真將她的研究重點置於敘事,著眼的不僅是稗官野史,也更是種種文類所構成的意義脈絡。甚或是以西南為坐標,審時觀世、銘刻人我關係的文化邏輯。
《明清文學中的西南敘事》共分為三編,充分顯示以上胡曉真對於「西南」、「文學」、「敘事」的觀點。第一編〈情感與世界〉描述明清文人面向西南所展現的幽微心事以及世界觀。胡以清初文人陸次雲《峒溪纖志》和陳鼎的《滇黔土司婚禮記》為例,探討這些中原文人涉足苗疆後情感經驗的解放或重組。不論跳月狂歡或嫁娶婚儀,苗寨風情讓這些文人或興世外桃源的嚮往,或有禮失求諸野的感嘆。但在搜奇志異的描述之下,陸、陳也企圖做出認識論層次的辯證。兩人作品一以「志」、一以「記」為名,暗示史傳敘事的向度。在中華帝國晚期疆域與視野不斷擴大的時刻,他們筆下的西南一方面從異鄉延伸出異域、異族、與異國的想像,一方面也成為個人心靈圖像虛實交織的倒影。兩者都透露了文學早期現代性的線索。
第二編〈戰爭與統治〉聚焦明清官員的戍守西南的紀實,包括明代田汝成《炎徼紀聞》和清初田雯《黔書》等。在這裡,征戰與羈縻,鎮壓與收編成為敘事主軸,明清之際帝國中樞與邊疆的緊張狀態,由此得見一斑。但胡曉真指出,這些戍邊官員不僅沿用了傳統史論形式注記他們的征伐、治理經驗,行有餘力,他們也觀察山川風物、俚俗民情。他們是戍邊官吏,但也是征人過客,也因此他們筆下的情與景形成微妙張力。甚至在約定俗成的政治論述裡,他們的文采陡然綻放,仿佛寫在國境邊緣,他們的思維和修辭也有了流變餘地。在此之上,胡曉真又介紹兩人的故鄉書寫。兩相對照,文本記實與地緣想像你來我往,形成奇妙互動。異鄉與故鄉何者更為「真實」,其實有待辨證。
第三編〈性別、歷史與文化多音〉則偏向傳統說部逸史,思考西南敘事—不論是人物列傳或是野史傳奇—衍生的過程。這是胡曉真的本行所在,看得出來更為得心應手。她處理西南傳奇女英雄奢香形象的崛起與轉化,同時觀察這一奇女子傳說與國族寓言的消長關係。論性別與地方及帝國歷史相互對話,這是絕佳範例。更值得注意的是清代的兩部小說,夏敬渠的《野叟曝言》和屠紳的《蟫史》。前者在儒家沙文主義大纛下引入怪力亂神因素;男女嚴防甚至以奇詭的性(別)幻想為前提。後者則以蟲螝作為隱喻,既貶抑蠻夷非我族類,卻又不乏自我嘲諷的意圖,所形成的「倮蟲」世界觀為中國敘事所僅見。西南位在華與夷、正統與玄怪折衝的焦點,也因此占據了發聲位置。
本書另有第七章〈征、流、寓〉,以近年所發現明代《大理古佚書鈔》三書為起點,思考「雲南無史」現象,以及邊疆文明面對中原正朔的慘烈歷史。此三冊佚書的失而復得如此傳奇,當然引起真偽之辨。但胡曉真更要強調的是,真偽與否,有關西南敘事的流失或再現本身,已經點出歷史或考古論述所隱藏的種種被改寫、禁毀、重刊、甚至偽造的動機和欲望。不論追本溯源或是節外生枝,帝國末期西南敘事的隱與顯都足以說明過去六百年來,這一地區作為政治、族群、文化衝突的書寫與權力關係。
寫在華夏邊緣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暨比較文學系講座教授)
胡曉真博士新著《明清文學中的西南敘事》以晚期中華帝國為範疇,介紹西南地區的漢語文學書寫。所謂西南,泛指滇、黔、湘、桂交會處,並旁及川、藏一帶。這一地區山川地勢多變,民族文化複雜,相對於中原,一向被視為蠻夷之鄉。漢代《史記》首見對西南夷的記述,清代則以「改土歸流」政策將西南納入行政體系。千百年來,西南是被討伐、懷柔、教化的對象,也是被探勘、記錄、想像的目標。尤其明清兩代,來往西南的官吏過客商旅頻繁,留下大量文字紀錄,成為研...
目錄
序文 寫在華夏邊緣╱王德威
自序
導論
第一編 情感與世界──西南敘事的內向與外向詮釋
第一章 從峒中跳月到天下輿圖
第二章 旅行、獵奇與禮學考古
第二編 戰爭與統治──官員視野的政治暴力與個人美感
第三章 炎徼與我鄉
第四章 治理之書與審美經驗
第三編 性別與歷史──明清與當代的交錯視域
第五章 前有奢香後良玉
第六章 華夏忠臣遭遇邊域倮蟲
第七章 代結論:征、流、寓
徵引書目
索引
序文 寫在華夏邊緣╱王德威
自序
導論
第一編 情感與世界──西南敘事的內向與外向詮釋
第一章 從峒中跳月到天下輿圖
第二章 旅行、獵奇與禮學考古
第二編 戰爭與統治──官員視野的政治暴力與個人美感
第三章 炎徼與我鄉
第四章 治理之書與審美經驗
第三編 性別與歷史──明清與當代的交錯視域
第五章 前有奢香後良玉
第六章 華夏忠臣遭遇邊域倮蟲
第七章 代結論:征、流、寓
徵引書目
索引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