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鼓勵與激發人們直接參與自然而寫的美好生命之書==='
★當代生態學大師Heinrich——超過半世紀研究精華集結
★嚴選35篇充滿趣味的田野實境故事,透過層層推理與原創實驗,解答生命奧妙
★涵蓋生物多樣性,從虎甲蟲到黃樺樹、從渡鴉到大象,打開萬物連結的視野
★彷彿親眼目睹,直探生命本質,兼具科學、美學、哲學思索
◎為什麼黃樺樹能在石頭上生長,而其他樹木很難?
◎上萬蜜蜂如何達成共識,選出最好的新家?
◎體重僅60克、如指頭般小巧的戴菊,牠們是如何在寒冬中存活下來的?
◎巨大生物大象如何和香脂樹共同演化?如何決定非洲大部分的地貌?
◎為什麼渡鴉被尊為「神的使者」、智者被形容為有「渡鴉般的知識」?
◎蘇拉威西島的惡毒夜鶯為何惡毒?
◎鳳蝶毛蟲為什麼要冒險到其他葉片進食?然後再回到原本停留的葉片上?
◎被認為是冷血動物的加州沙漠白條天蛾,肌肉溫度竟在寒夜高達攝氏44度?
◎冬日森林木屋出現了數以千計的訪客!一大幫生物還共同努力入侵木屋?
本書是當代生態學大師海恩利許超過50年的研究精華,透徹呈現科學家在工作過程的腦中思維,更涵蓋自然界各種生物的有趣觀察、展示了野外生物學的實驗原創性。35篇短文從第一手的觀察起始,透過嚴密的推理與實驗,捕捉生物行為背後的精緻運作,最後構築成一幅巨大美麗的生態圖像,是結合文學回憶錄和科學觀察的完美之作。
閱讀有關樹木、蜜蜂、花、大象和渡鴉的行為現象是一回事,而親眼目睹牠們在大自然中的飛行並沉浸其中,則是另一回事。海恩利許分享生活周遭經常被忽視的小生命美麗而迷人的生活,讓讀者知曉我們為什麼和該如何接近自然,以及從事科學的根本原因。
本書研究足跡與範圍廣闊,以緬因森林為基地,向西行到加州沙漠探索鳳蝶與菸草天蛾,前進北極圈埃爾斯米爾島觀察北極熊蜂生態,往赤道非洲波札那保護區與大象和香脂樹共舞,揭開蘇拉威西的惡毒夜鶯與普拉氏秧雞之間的意外故事,一探以色列猶大沙漠的紅花與昆蟲間的神奇關係,更重返東非辛巴威馬托博國家公園百萬年前人類祖先生活的現場,體驗掠食者的視野。
繽紛多樣的主題,擁有一個共同點,是對自然的驚奇和尊重,以及通過觀察來理解自然是多麼必要。不僅僅停留在觀察上,還涵蓋了廣泛的自然歷史,突出環境與行為之間的相互作用、演化和萬物的連結性。
海恩利許的科學深具哲思和美學,他毫不吝惜對自己所愛的事物展現浪漫與激情,文章有時近乎成為詩歌;同時他為每一個假設注入了解釋,以及支持它的科學。我們將隨他進入世界上最接近真與美的生命本質。
寫作風格直接且幽默,貼近地面、跟隨直覺、態度虔誠、充滿反思,對不同生物有不同的情感、懷念、對話,研究過程的心情與遭遇也一一躍然紙上。想要追尋自然、特別是追尋渡鴉的心意究竟是為了什麼呢?「就像開啟另一個星球的門戶,或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自己的心靈。」
「生物學家可以在哪裡找到希望?」本書提供了深具啟發的答案,為我們找出一種看待和置身於大自然的新方式,一條回歸自然的道路。
作者簡介:
伯恩德‧海恩利許Bernd Heinrich
1940年生,當今美國備受讚譽的自然生態學家、田野工作者和渡鴉研究者,曾是古根海姆研究員和哈佛研究員,被譽為這個時代最優秀的博物學家之一,足與梭羅相提並論。
對自然世界有著親密、深刻、全面且廣博的看法。長期研究渡鴉,被稱為“渡鴉之父”。著有眾多書籍,包括暢銷的《冬季世界》、《渡鴉之心》、《熱血昆蟲》、《熊蜂的經濟生態》、《我們為什麼要跑步》、《歸巢本能》等,並發表了大量學術論文、專業書評以及為《紐約時報》、《戶外》等雜誌和報紙撰寫文章。《熊蜂的經濟生態》曾獲美國國家圖書獎提名;《永恆的生命》獲得2013年新英格蘭筆會獎非小說類作品。自佛蒙特大學生物學教授一職退休。目前住在緬因州。除了學術成就,他目前還是世界級的超級馬拉松運動員。
海恩利許出生於巴德波爾津(Bad Polzin),童年經歷二戰,像個流浪兒似地在德國北方森林生活了六年。1951年,全家前往美國。緬因森林是他最喜愛的地方,彷彿繼承了梭羅一百年後的靈魂,他在此帶著他的渡鴉,一起體驗與大自然相處的種種樂趣,重新發現人為何而活的意義。
譯者簡介:
潘震澤
國立臺灣大學動物系學士及碩士,美國韋恩州立大學生理學博士,先後於洛克斐勒大學、密西根州立大學及密西根大學研究。曾任國立陽明大學生理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韋恩州立大學及奧克蘭大學兼任與客座教授。目前旅居美國密西根州,專職寫作與翻譯,並擔任《科學人》編譯委員。已出版著作有《科學讀書人》、《生活無處不科學》、《為什麼腸胃不會把自己給消化了?》及《發現人體》四本,譯著有《人體生理學》、《愛上中國的人》、《基因社會》、《最致命的敵人》等二十餘本。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世界上最偉大的,關於鳥類、昆蟲、樹木、大象等的生態著作之一。海恩利許當之無愧、是一位足與梭羅相提並論的科學家。」——《華盛頓郵報》圖書世界
「我們這個時代最優秀的博物學家之一」——愛德華.O.威爾遜
「他不是普通的生物學家,是那種將令人生畏的科學嚴謹性與諷刺感、和對他的學科不屈不撓的孩子氣般的熱情結合在一起的人。他有一種罕見的能力,可以將密集的科學解釋嵌入優雅、輕鬆的自然寫作中。海恩利許的思想是一個古老的東西,就像一隻渡鴉,注定要生活在戶外。」——David Quammen,《紐約時報》書評
「海恩利許是一種完美融合體的最佳例子:科學作家。」——《洛杉磯時報》書評
「對意識本質引人入勝的探索,在樹林中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美味的短途旅行……一個偉大的故事講述者。」——《巴爾的摩太陽報》
「深刻而有見地的寫作」——《華盛頓郵報》
「讓讀者相信,肉體的死亡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更新的機會。」——《自然》
「充滿激情的觀察。將回憶錄和科學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紐約時報》書評
「沒有人能像海恩利許那樣解釋和著迷自然世界。無論是介紹他樹上的蚜蟲還是山雀的飲食習慣,海恩利許都讓我全神貫注於我周圍世界的細微差別。如果美國栗樹的歷史或蜜蜂的腹部溫度,對您來說聽起來一點都不有趣,那麼是因為您還沒有讀過海恩利許。幾十年來收集的大量論文確實為他的自然主義科學過程和家庭實驗室提供了深刻的見解。對於那些精通他思想過程和科學方法的人來說,這本短文集是一個自然主義的瑰寶!」——讀者回饋
「作者以其所發表之上百篇學術期刊論文為基礎,以自然史的科普方式撰寫而成,內容深入而扎實、邏輯推理清楚、科學數據到位、驗證假說具說服力,讀者可以見識到作者像偵探辦案般抽絲剝繭的功力,動植物行為之任何蛛絲馬跡皆逃不過他的法眼。這些散文顛覆了一般讀者對自然史內涵的刻板印象。可以說,作者走出了自然書寫的格局,開創了新典範。」——金恒鑣,亞熱帶生態學學會理事長
「我對於那些願意在大太陽下或是大半夜不睡覺、專心守候觀察的生物學者(如本書作者),欽佩不已。幾乎所有的科學發現都始於觀察,某些看似平常或習以為常之事,在有心人眼中就引發了問題。例如本書作者偶而看見一條似乎動也不動的毛蟲、一隻在楓樹間跑來跑去的松鼠、各種顏色與花紋的鳥蛋,以及一朵瞬間綻放的鳶尾花,就展開了有系統的調查與研究,最終對觀察現象也得出讓人滿意的解釋,這是與許多傳統的自然生態寫作大不相同之處。」——潘震澤,本書譯者
「閱讀大自然需要導師,如果你我都曾因對自然萬物感到好奇卻不知如何接近它,那麼在海恩利許教授的敘事宇宙裡,我們都將找到通往大自然的燈塔。」——游旨价,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所博士
名人推薦:「世界上最偉大的,關於鳥類、昆蟲、樹木、大象等的生態著作之一。海恩利許當之無愧、是一位足與梭羅相提並論的科學家。」——《華盛頓郵報》圖書世界
「我們這個時代最優秀的博物學家之一」——愛德華.O.威爾遜
「他不是普通的生物學家,是那種將令人生畏的科學嚴謹性與諷刺感、和對他的學科不屈不撓的孩子氣般的熱情結合在一起的人。他有一種罕見的能力,可以將密集的科學解釋嵌入優雅、輕鬆的自然寫作中。海恩利許的思想是一個古老的東西,就像一隻渡鴉,注定要生活在戶外。」——David Quammen,《紐約時報》書評
...
章節試閱
第一部 地表以上
05‧噢、聖誕樹 O Tannenbaum
《自然史》(Natural History)二○○一年十二月號—二○○二年一月號
聖誕佳節除了宗教的重要性外,對住在緯度偏北地區的我們來說,還提供了一個較為世俗、且更傳統的慶祝理由。我們再一次熬過了一年當中最長的夜晚,之後從冬至一路往下到春天,都可期待愈來愈長的白晝時間。為了紀念這個事件,住在北歐及北美的人習慣於此時走入森林,砍下一棵年輕的常青樹,帶回家中。
對於住在新英格蘭我的家人來說,聖誕假日並不是從聖誕夜才開始的。之前我們就會到附近樹木長得茂盛的森林裡,砍下一棵兩到三公尺高的雲杉或膠冷杉,抬著或拽著回家。通常我們會選擇沒有為了爭取陽光、而長得過高及過細的樹。我們偏愛底部寬大、圓錐形對稱,以及每層輪狀樹枝都長得飽滿的樹。雖然樹的枝葉都還新鮮存活,但我們會以彩色的玻璃球、金線、取自落葉冬青的紅色漿果、雲杉及冷杉的毬果,以及模擬雪的棉花裝飾其上。樹的細長側枝因為裝飾品的重量而稍微下垂,一如它們在林中承載冰雪負重時的彎下,但不致斷裂。樹的頂端則擺上一顆星星。
我們喜歡到林子裡挑選野樹,其樂趣一點也不比裝飾樹來得少。但對大多數人來說,一家人走進森林尋找一棵合適的聖誕樹,已是愈來愈難以辦到的事。雖然住在城市以及郊區的人還是可以到供應商那裡挑選及購買聖誕樹,當作每年的傳統,但我想這種做法會讓我們忘記一棵長青樹的真正長相。由農場栽植的聖誕樹可以用剪刀或電鋸修剪成任何想要的形狀。諷刺的是,在店裡賣得最好的聖誕樹(通常都不是生長在森林中),不是我們認為在野外生長的聖誕樹應該有的樣子。也就是說,這些經過修剪的樹,目的在改進自然。對我來說,那就像是給玫瑰花塗上紅色顏料。
如果我們知道針葉樹的形狀是怎麼自然形成的,那我們一眼就能看出沒有經過改造的針葉樹。針葉樹的造形始於頂部。從夏末之前開始,一路經過秋季和冬季,每一棵冷杉、雲杉或松樹的頂部會長出一根形如鉛筆的垂直細枝,上頭帶有一簇新芽。這根細枝是「領導者」,最終會變成這棵樹樹幹上代表著一年的生長段(位於年輕領導者下方的樹幹,是由一系列之前每年的領導者組成)。任何新芽,或是由新芽長出的細枝,都有成為領導者的潛力,但通常只有位於最中間的新芽,才會變成領導者。至於位於同一頂端邊上的新芽,將會長成為一輪水平生長的側枝。至於這些決定是如何定下的,屬於一種生理的制衡,其中牽涉到一整批植物激素的互動,隨著樹木在森林裡的位置以及資源(例如光線)而反應。
領導者會釋放出生長素(auxin)這類激素,與另外一類稱為吉貝素(gibberellin)的激素共同作用,以促進其增長,同時還抑制了附近新芽與細枝的生長。這種將資源轉給領導者的做法,稱為頂芽優勢(apical dominance)。要是沒有這種機制,長青樹將會朝各個方向生長。在陰暗的樹林裡,其中每棵幼樹都要與數以千計的其他幼苗競爭,如果是雜亂無章地生長,注定是自殺的行為;因為旁邊以圓錐形以及相對垂直向上生長的樹木,將奪走它的光源。在此競爭中,任何一棵想要存活的針葉樹(其存活率很小),唯一的方式就是來到頂端狹窄的位置,至於向外側方向的伸展則是次要的。樹的優先考量是把能量分配給領導者,如此一來,這棵樹在與其他樹木爭相攻頂的競賽中,才可能勝出。
不過領導者的位置也不是不可改變的,改變經常發生,主因是鹿或麋鹿咬斷了幼樹多汁的頂部(在冬季我還看過紅松鼠專門挑領導者新芽為食,可能因為那是最大的新芽),或是被暴風雨及斷落的樹枝折斷。在這種情況,我們可能認為這棵樹會朝各個方向胡亂生長,但某個補救機制會介入。
如果有棵樹失去了領導者,導致側枝的生長不受抑制時,其頂部的新芽群會有好幾個開始向上方生長,並展開競爭,直到其中一個變成新的領導者。這是個緩慢的過程,需時數年才得以完成。最終,當其中一個競爭者取得了些許先機,它將比其他新枝產生更多的生長素。這些生長素會累積在細枝的下方,使得該處的細胞變長。這根受到青睞的細枝將朝垂直向上的方向彎曲,擔起領導者的角色。如此一來,針葉樹恢復了對稱,它可以重新開始朝向天際伸展,與鄰近的長青樹競爭。
在店裡販售的聖誕樹一開始也是如同所有其他的針葉樹一般生長,但其帶有領導者及其他側枝的頂部會被剪去。這種修剪會除去對下方的新芽及細枝生長的抑制,於是這種樹會把更多的能量用於向外生長,而不是向上生長,導致這種樹的枝葉變得更茂密。由於這種樹的天然分枝型態受到了干擾,因此從嚴格意義來說,已經不屬於野生種。對於我這個非教徒的純粹主義者來說,這麼做糟蹋了樹的意義。長青樹原本是原始森林的象徵,如今則被馴化成了灌木。
我們把長青樹當作自然世界的代表帶進了客廳,如今它卻為了符合人們的期待而遭到改變。對此我應該放在心上嗎?可能不會。但我們會變得更喜歡、甚至堅持擁有一棵形狀「完美」的馴化長青樹,而這種樹在自然界是絕對看不到的。這不免讓我尋思:由於我們對針葉樹如何生長的無知,導致我們對聖誕樹做了那些事,那麼我們還做了多少由於不關心或不知道,而肆意改變了自然的舉動?
第二部 昆蟲
09‧冬日來客
《自然史》(Natural History)二○○一年二月號
早在我的木屋建好之前,我就已經看到了它的潛能。我馴養的大鵰鴞布波喜歡停棲在其中一根屋椽上,而不再停留在林子裡,因為那裡有冠藍鴉會騷擾牠。同樣地,當我跨進門檻,就把六月裡窮追不捨的成群吸血黑蠅及馬蠅擋在門外。除了夏末時分有幾隻蒼蠅不小心闖入外,我的木屋可說是個庇護所。但當冬季降臨緬因州時,我的木屋就對當地的野生動物產生了吸引力,有許多動物還把木屋當成了自己的避風港。由於我是第一回自己蓋木屋,我犯了許多建築上的錯誤;其中最大的一樁,就是沒有想到冬日會有訪客到來,同時還數以千計。
就哺乳動物來說,每年的訪客包括幾隻普通灰鼩鼱、短尾鼩鼱、紅背田鼠,以及數量最多的白足鼠。就我來說,所有這些動物都在歡迎之列,除了其中最可愛的白足鼠例外。一般來說,白足鼠會躲在樹洞及其他縫隙裡過冬;牠們在那些地方築了舒適的巢穴,成群依偎著取暖。自從我蓋了木屋後,我就盡了最大的努力把任何可能的開口以麻絮堵住,那是一種瓊麻絲,更常用來填補木製船隻的破洞;但白足鼠似乎輕易就能鑽進木屋,牠們能從細小的開口或把木頭之間的麻絮拉開形成的開口進入。在這件事上,體型更大且更強壯的鼯鼠也幫了忙;後者會把麻絮拿去鋪墊牠們過冬的巢穴,可能是樹洞或是我為其他住戶提供的鳥舍。
每個冬天的晚上,我都能聽見成群的白足鼠在金屬屋頂和一層隔熱泡沫塑膠板之間的空隙蹦蹦跳跳。在牠們停下的期間,我可以聽到牠們咬嚼泡沫塑膠的聲音。白色的泡沫塑膠碎片像雪花一樣飄下,鋪在床和地上。一旦老鼠進了房間,牠們會撕碎衣服,把布料拿去築巢;把花生留在我的床上,以及鑽進家裡的乾貨。我也想過牠們可能攜帶了病原菌。如果我設下捕鼠器,一晚通常能抓住四隻老鼠,但家裡總是還有更多的老鼠跑來跑去。在白足鼠和鼯鼠的共同努力下,顯然還提供了「另一大幫動物」入侵的主要管道。
這一大幫動物都是在冬季現身,舒服地躲在室內,其中主要是粉蠅。根據撰寫《蒼蠅的自然史》(Natural History of Flies, 1964)這本蒼蠅聖經的歐德羅伊(Harold Oldroyd)所言,粉蠅屬裡有好幾種粉蠅,其中大多數的體型是家蠅的好幾倍。粉蠅屬於黑蠅科,或稱「肉食」蠅,美國本土種的幼蟲以動物屍體為食。但在我木屋裡的主要是從歐洲引進的粗野粉蠅(Pollenia rudis),其幼蟲寄生在活蚯蚓體內。這種粉蠅既大且多剛毛,與美國本土帶金屬綠或槍管藍的麗蠅(這種蒼蠅從來不進我的木屋)相比,並不好看。
秋天時,粗野粉蠅就在我木屋外的木頭上成群聚集曬太陽;當天氣變冷時,牠們就從縫隙中鑽入。到了十一月,大多數都已經進到屋內,但並不引人注意,直到我在燒木材的暖爐生起發出啪啪聲的爐火時,牠們就會在一個小時內從各個縫隙蜂湧而出。如果當時天色仍亮,數以千計的粉蠅嗡嗡地齊聚在木屋的八個窗子前,發出集體的嘶嘶聲。顯然牠們感受到了溫暖,以為春天到了,於是就直接飛向有光的窗戶。即便是在最冷的日子,只要我打開窗戶,牠們就急忙衝了出去,但只飛了一小段,牠們就被寒冷給攫獲,變成動彈不得,跌落在雪地上,提供了山雀一頓大餐。在接觸緬因州冬天的寒冷時,這些蒼蠅在生理上具備了忍受低溫的能力。在實驗室的情況下,我發現有些蒼蠅在迅速降溫至攝氏零下二十度時就死了;而有些只要氣溫回暖,可從攝氏零下十度復甦,在幾秒鐘內就可爬行,如同木屋中的那些粉蠅一樣。
種類甚多的螞蟻和甲蟲的幼蟲,在野外的樹幹裡過冬;在那裡,牠們要忍受接近環境空氣的溫度。與迅速復甦的蒼蠅不同,我從外面帶回木屋的幼蟲,就算經過幾個小時的回溫,似乎仍像石頭一樣死氣沉沉。只有過了幾天以後,牠們才開始顯露出生命的跡象。強化這些幼蟲、讓牠們對抗寒冷的物質,可能也造成牠們長期處於僵直狀態。螞蟻及甲蟲的幼蟲體內帶有甘油或其他帶甜味的「抗凝劑」酒精(我還沒嘗過蒼蠅的),可防止冰晶在牠們體內形成,也讓牠們變得不活躍,同時還要花很長時間才會從血中除去。
其他的冬日訪客(主要有三種)都長得美麗,且習性溫和。例如當木屋室溫變暖時,牠們不會像惱人的粗野粉蠅那樣,環繞著床頭燈盤旋;等到把燈關了,牠們又會衝進燈罩下方,在那裡肆無忌憚地嗡嗡叫。
其中第一種是蛺蝶,通常牠們都停留在室外的縫隙,很少會進到木屋裡。秋天時分,我經常在屋頂下方看到一或兩隻蛺蝶振翅飛舞。第二種是最近幾年才大量出現的:在某些年,牠們進駐木屋的數量以千計,其他些年則只有數十隻;而今年冬天,至今一隻都還沒出現。牠們是色彩豐富的亞洲瓢蟲,最早是為了控制蚜蟲才引進美國南方。如同許多美國原生種的瓢蟲,牠們擁有漂亮的黑紅色;但亞洲瓢蟲的變化更多,牠們的背景色可以是深紅色、橘色或黃色,可能沒有斑點,或是以微小的黑色斑點裝飾,或是斑點融合成黑帶。
不是每個人都喜歡這種甲蟲,在美國有些地方,純粹是由於牠們的數量龐大,以及牠們適應了生活在人類住家環境,而不是牠們原本的野外裂縫或洞穴,因此變成了害蟲。一如其他許多帶有警告性鮮豔色澤的昆蟲,對掠食者來說,色彩斑斕的亞洲瓢蟲很難吃;如果把牠們壓碎了,會釋放出難聞的氣味。
多彩的瓢蟲及其幼蟲以蚜蟲或其他吸食樹汁的昆蟲為食,例如從美國維吉尼亞州到新英格蘭地區大批摧毀鐵杉的球蚜。據稱一隻多彩的亞洲瓢蟲在發育過程中可吞食六百到一千兩百隻蚜蟲。球蚜是從亞洲引進美國的,到了一九八○年代中期,成為嚴重的問題;那也是我的木屋最早看到有亞洲瓢蟲出現的時候。鐵杉一旦受到了球蚜的攻擊,就會死去。到目前為止,我種的鐵杉還沒有遭到球蚜的侵犯,因此我歡迎這些瓢蟲進入我的木屋過冬。
第三種昆蟲是常客,但數量一直沒有很多,牠們是草蛉。這種昆蟲的淡亮綠色一直延伸到四枚翅膀上,那是纖細的膜狀構造,從翅脈網絡之間延伸出去。對我來說,草蛉帶有某種光環,但對蚜蟲來說就不是那麼回事了。草蛉成蟲及其幼蟲(俗稱蚜獅)都是凶猛的掠食者。在冬季的樹林中,我經常發現成蟲躲在鬆脫的樹皮下方冬眠。牠們在木屋裡算是稀客,所以看到牠們是件樂事。
冬季野生動物的多樣與多量,不僅限於我的木屋,任何人都同樣有福享受。只要留下幾個開口,我就成了招待好、壞以及美麗動物的主人。
第四部 哺乳類
26‧與象同居:進食關係
《自然史》(Natural History)2017年5月號
我很早就接受了下面這個觀念:自然界生態的平衡,是建立在由植物、草食動物、肉食動物,以及其他生命組成的複雜關係網上,其中一個成員的命運可能對其他成員產生骨牌效應。
去年秋天,我人在靠近赤道的波札那共和國奧卡凡哥河三角洲(Botswana’s Okavango Delta)上的莫雷米野生動物保護區(Moremi Game Reserve)。該地是地球上最原始的荒野之一,可能保存著更新世(距今兩百五十萬到一萬年前)的代表性動物相。維持這片廣大的荒野之地,是國家使命:該地禁止狩獵、伐木、放牧,及工業式農業。我是在雨季開始前到達的,保護區內有些樹木已開始發芽。但我發現自己身在一片看來像是樹木的殺戮場:許多倒塌的大樹,有的是新近倒下的,有些已在地面腐朽。如果我是在家鄉目睹這幅景象,我會猜那是由天氣造成的,例如風切力、暴風雨或冰風暴,又或者就只是由伐木造成。在這片處女荒野中,還有一事讓我訝異,同時也牴觸了另一項我珍視的生態觀念:在整個遭到破壞的大地上,有大片幾乎由單一物種組成的低矮樹林,那就是香脂樹(Colophospermum mopane)。同樣地,許多(就算不是大多數)遭到破壞的大樹也是香脂樹。
熱帶地區的樹種,可是出奇地多樣;這種多樣化隨著離開赤道的距離愈遠而遞減(可能的理由有好些)。這種多樣性所維持的環境,使得許多動物物種得以存活,因為一種動物的存活仰賴著其他物種。在動物相豐富的波札那,理應有許多樹種。有些區域有茂密的樹林,但這些香脂樹林覆蓋了南非共和國北部、波札那、馬拉威、桑比亞、辛巴威、納米比亞、安哥拉,以及剛果共和國的大片土地。為什麼這些區域的樹種多樣性這麼低,而非洲,特別是南非,擁有特別高度多樣化的植物與動物?波札那奧卡凡哥河三角洲這片地面多水的熱帶地區為什麼樹種那麼少呢?
上述問題的線索之一,可能是香脂樹的形態變化。成片生長的香脂樹有三種主要的樣貌。在半開闊的森林中,香脂樹長得巨大,與其他高大的樹木為伍,例如相思樹、黃皮金合歡(發燒樹)、雨樹和風車木。在此,它們的高度可以達到三十公尺。在另外一些香脂樹林,樹都只有兩到三公尺高,就像未經梳理的巨型葡萄藤架,均勻地朝各個方向伸展。還有第三種形態,樹身有時高至十五公尺,同樣均勻地朝四方伸展。香脂樹這種多變的形態與分布,顯示它不是生活在一個由其他生物製造或適應的長遠且穩定的生態區位,而是在一個對各種方式的突發掠食壓力或氣候變化,所產生因應的區位。
有種體型碩大的皇蛾(Gonimbrasia belina)會把卵串產在香脂樹的樹葉上,而香脂樹葉是蛾幼蟲在各個成長階段中的主要食物。香脂樹容易從這種俗稱「香脂樹蟲」的傷害中存活,至於真正傷害它們的是一些巨大且更具破壞力的東西:大象和長期乾旱是顯而易見的嫌疑犯。
我造訪該地期間,大象正開始返回這片荒野,並以長出新葉的香脂樹為食。之前乾季月份,牠們聚集在夸伊河(Khwai River)的水域。我們在一天的旅程中,看見了四十九隻大象。根據導遊所說,當溼季正盛時,隨乾旱的地理週期而定,一天可以看到六百到八百隻大象。
(未完待續)
第一部 地表以上
05‧噢、聖誕樹 O Tannenbaum
《自然史》(Natural History)二○○一年十二月號—二○○二年一月號
聖誕佳節除了宗教的重要性外,對住在緯度偏北地區的我們來說,還提供了一個較為世俗、且更傳統的慶祝理由。我們再一次熬過了一年當中最長的夜晚,之後從冬至一路往下到春天,都可期待愈來愈長的白晝時間。為了紀念這個事件,住在北歐及北美的人習慣於此時走入森林,砍下一棵年輕的常青樹,帶回家中。
對於住在新英格蘭我的家人來說,聖誕假日並不是從聖誕夜才開始的。之前我們就會到附近樹木長得茂盛的森林裡,砍下...
推薦序
自然處處皆學問、花蟲鳥獸皆文章
金恒鑣 亞熱帶生態學學會理事長
這本書收錄了作者數十年來有關自然史的三十五篇精采文章,這些散文顛覆了一般讀者對自然史內涵的刻板印象。可以說,作者走出了自然書寫的格局,開創了新典範。
作者伯恩德.海恩利許(Bernd Heinrich)是備受讚譽的動物生理學與行為學教授,也是專業博物學作家。他勤於田野生態研究,不論是科學論文發表或科普知識推廣,皆有非凡的成就。其有關野生動植物細微行為之現象與過程的觀察,超越一般生態學者侷現於書房工作與實驗室硏究的眼界。他的敘述鞭辟入裡,除了注意細節,也不放過動植物之間,及其與大地之間的複雜、晦澀之糾纏關係。
為了詮釋他所觀察到的動植物之各種奇特(為許多人視而不見或認為理所當然)的行為,用專業的視角提出許多科學假說,並設計各種有創意的試驗方法,鍥而不捨地追究真相。在本書中,讀者可以看到他挖空心思,在夏天黑蠅大隊圍攻叮咬或酷寒嚴冬的環境裡,長時間耐心地觀察目標動植物的動靜,其堅忍心性與追尋答案的堅持,超乎一般田野生態學家所能承受之程度,非得要查到水落石出,找出令他滿意的答案不可,並且一路走來,甘之如飴。
本書共分為五大部分:土地、鳥類、昆蟲類、哺乳類、生命策略。所談的動植物皆為作者的學術研究目標種。作者以其所發表之上百篇學術期刊論文為基礎,將所記錄到的動物行為等過程,配上所建立的數據庫、統計學的各種關係、無數的驗證假說,以自然史的科普方式撰寫而成,內容深入而扎實、邏輯推理清楚、科學數據到位、驗證假說具說服力,讀者可以見識到作者像偵探辦案般抽絲剝繭的功力,動植物行為之任何蛛絲馬跡皆逃不過他的法眼。
正如許多這類書籍,作者非常珍視孩童時期親近自然的經驗與其所帶來的啟發,活在自然裡是他終身嚮往的生活方式。因而,當自美國加州大學退休後,作者便立即回到他童年成長的緬因州樹林,建造一間小木屋做為親近自然的前哨站。本書的許多生命故事便發生在這座寒溫帶的美國北方樹林裡。
伯恩德.海恩利許在一九四○年出生於二次大戰的德國,全家搬到鄉間的森林以逃避戰亂,父母親憑藉雙手艱辛地養活一家人,伯恩德從懂事起就生活在自然裡,在氣候嬗遞、四季分明的緬因州鄉間觀察鳥獸的活動,包括雪融後大地的甦醒與綠化,同時緊緊盯著雙親的耕耘與收穫的莊稼田園生活,有朝一日要以某種行動反饋這一切的信念,從那時起便深植於他小小的心靈裡。及長,他稱田野生態學為「手膝並用的科學」,這個理念在本書裡處處都可得到印證。
本書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自然裡超出一般人視而不見、知而不行的習慣,而清楚目睹了生命之繁殖與求生的關鍵現象。試舉三個例子:
‧埋葬蟲在地面掩埋動物死屍時,鞘翅是醒目的鮮橘與黑色相間的條紋,但是突然展翅起飛時,時間不到一秒鐘(要計時)便轉成如熊蜂般黃與黑色的體色,且發出熊蜂般的聲音(要錄音),假借熊蜂威懾力量以防備掠食動物找上門來。這個瞬間的快速轉變,比舞臺上的變臉表演要快得多!
‧發育成熟的黃鳶尾花苞,等到儲備能量可以綻放時,不到「一秒鐘」(要緊盯著看,專心計時),花朵突然就張開了,花把握住短暫的授粉時機!
‧博物學家的素描工夫也有助讀者領悟生物體的精微結構,而進一步了解生命現象。他在素描黃鳶尾花時,發現花瓣是以逆時鐘方向綻放。他好奇地檢查其他六十朵鳶尾花的花瓣,均無例外。他又檢視了兩百三十六株藤本植物的鬚莖纏繞方向,結果也相同,作者認為這或許是它們皆演化自共同祖先的緣故。談到共同祖先,他進一步用DNA分子的旋轉方向支持演化論的觀點。
其實,作者最想跟讀者分享的還是他最鍾愛、最感興趣、最關注、最尊敬的,甚至可以說最親密的動物——渡鴉了。他出版了《冬日的渡鴉》(一九八九)、《渡鴉的智力》(一九九九)兩本科普書,可見他對渡鴉所下的功夫之深厚了。
本書詳細介紹他如何測驗渡鴉解決問題的智力。他為此所想出的精巧設計不但令人驚嘆,且能有效測驗出渡鴉的智力。在描述渡鴉有分辨與選擇食物之能力後,他將渡鴉的智力提升到智慧之高度。無怪乎他被譽為「渡鴉之父」,此一頭銜,他當之無愧!
在書的最後,作者選了七篇文章,用生物學的知識歸納出「生命存亡的遊戲規則」,對身為動物的人類也提出間接的規勸:人類要遵循共同祖先的襲產(基因),不可忽視生命演化的力量。
最後,作者提問:「生物學家如何找到希望?」,對此,他的回答充滿知識與啟發,或為閱讀本書的最大收益。
自然處處皆學問、花蟲鳥獸皆文章
金恒鑣 亞熱帶生態學學會理事長
這本書收錄了作者數十年來有關自然史的三十五篇精采文章,這些散文顛覆了一般讀者對自然史內涵的刻板印象。可以說,作者走出了自然書寫的格局,開創了新典範。
作者伯恩德.海恩利許(Bernd Heinrich)是備受讚譽的動物生理學與行為學教授,也是專業博物學作家。他勤於田野生態研究,不論是科學論文發表或科普知識推廣,皆有非凡的成就。其有關野生動植物細微行為之現象與過程的觀察,超越一般生態學者侷現於書房工作與實驗室硏究的眼界。他的敘述鞭辟入裡,除了注意細節...
作者序
譯後感
重拾對生物學的興趣
潘震澤
在接下這本書的翻譯邀約時,對於作者海恩利許我是一無所知;所謂隔行如隔山,我不認識他也很正常。這本書是海恩利許近五十年來的文章選集,共三十五篇,每篇的主題各不相同;翻譯過程中帶給我驚喜不斷,也讓我重拾對生物學的興趣。
本書的原文書名是A Naturalist at Large。at large有「不受拘束」之意,像a prisoner at large是「在逃囚犯」,ambassador-at-large是「無任所大使」;在此,還有另一個更貼切的含意,就是「內容涵蓋不只一個領域」(covering any area or many areas)。作者的興趣廣泛,從樹木、昆蟲、鳥類、哺乳類,一路談到生命的生存策略,讓人眼界大開;還有許多篇的觀點甚至讓人茅塞頓開。
早年我寫過一篇文章〈生物愛好者〉,其中有這麼一段話:「有的小孩從小喜歡動物,豢養的狗貓不說,野生的蝴蝶、蜻蜓、蚱蜢、甲蟲,也都愛不釋手(雖然最後難逃肢解命運)。近日研究所入學甄試,有學生在自傳中提到,從小愛在廚房裡看大人殺雞剖魚,目的是想知道動物內臟的構造,顯然也是此道中人。至於高中生物實驗課裡,一把抓起青蛙作穿刺解剖的,更非這些人莫屬。」這裡面有許多是夫子之道。
個人大學念的是動物學系,也就是一般生物學系的動物分組。照理說我應該「多識蟲魚鳥獸之名」才是,但我對於傳統的分類與形態學研究毫無興趣,也不喜歡長時間待在野外觀察及採集標本,於是走上了實驗科學之路,待在實驗室裡探究生理的運作之道。即便如此,我對於那些願意在大太陽下或是大半夜不睡覺、專心守候觀察的生物學者(如本書作者),還是欽佩不已。
幾乎所有的科學發現都始於觀察,某些看似平常或習以為常之事,在有心人眼中就引發了問題。例如本書作者偶而看見一條似乎動也不動的毛蟲、一隻在楓樹間跑來跑去的松鼠、各種顏色與花紋的鳥蛋,以及一朵瞬間綻放的鳶尾花,就展開了有系統的調查與研究,最終對觀察現象也得出讓人滿意的解釋,這是與許多傳統的自然生態寫作大不相同之處。
多數的自然生態寫作之所以不讓人滿意,主要是個人主觀意識太重,對一些觀察的解釋缺乏證據支持,常流於自說自話。還有一些人提出的解釋,不是落入目的論,就是訴諸不可知的力量,都難以讓人滿意,這些缺點在海恩利許的寫作中就不存在。除了少數幾篇單純的觀察敘事之作外(如〈冬日來客〉、〈賞鷹〉、〈霸鶲日記〉等),其餘各篇都有實驗或理論的支持,讓人一步步追隨著作者發掘真相的過程,好比閱讀推理小說一般,引人入勝。
著名的演化生物學者杜布然斯基(Theodosius Dobzhansky, 1900-1975)有篇文章的標題經常受到引用:「除非從演化的觀點來看,否則生物學裡沒有什麼是說得通的。」(Nothing in Biology Makes Sense Except in the Light of Evolution.)本書幾乎每篇文章都反映了這個說法。舉例來說,許多自然觀察者都看到並描寫了花朵的多樣性,也讚嘆其美麗與巧妙,他們卻說不出植物為何要演化出與眾不同的花朵來。海恩利許從花朵與授粉者的相互依存與共同演化入手,得出讓人信服的說法:只有保持花朵的獨特性,對授粉者才能有辨識度,不至於讓牠們在不同種的花朵間亂竄;至於授粉者的忠誠度則靠植物供應的花蜜維持。唯有將基因成功傳給下一代的生物(也就是取得生殖成就),才是所謂的適者,得以繁衍興盛,否則將遭淘汰。
海恩利許的研究,有很大一部分是能量在生物當中的流動問題,包括產熱、散熱以及體溫的維持,都屬於動物生理學的範疇,與我的專業人體生理學也相近,只不過他研究的是昆蟲類與鳥類的體溫控制,與人類相比,有許多相同之處,但有更多的變化。像是肌肉收縮產熱、利用蒸散作用散熱,以及保存能量的逆流交換等,是共通的機制。所謂逆流交換,指的是並排的動靜脈血管,其中血流的方向相反;熱量可從離心的動脈傳給回心的靜脈,這樣就能保持身體的核心溫度,減少熱量從周邊的發散。但北極熊蜂蜂后為了加速子代在卵巢內的發育,也將腹部維持在高溫狀態,是個例外。餘如金冠戴菊利用抱團取暖的方式度過北國的嚴寒冬夜,可說是體溫控制的極致。希望通過我的譯文,讓更多人喜愛並了解我們生存其間的大自然,以及與我們共同生活的許多生物。
譯後感
重拾對生物學的興趣
潘震澤
在接下這本書的翻譯邀約時,對於作者海恩利許我是一無所知;所謂隔行如隔山,我不認識他也很正常。這本書是海恩利許近五十年來的文章選集,共三十五篇,每篇的主題各不相同;翻譯過程中帶給我驚喜不斷,也讓我重拾對生物學的興趣。
本書的原文書名是A Naturalist at Large。at large有「不受拘束」之意,像a prisoner at large是「在逃囚犯」,ambassador-at-large是「無任所大使」;在此,還有另一個更貼切的含意,就是「內容涵蓋不只一個領域」(covering any area or many areas)。作者的興趣...
目錄
推薦序 自然處處皆學問、花蟲鳥獸皆文章 金恒鑣
譯後感 重拾對生物學的興趣 潘震澤
序言 Introduction
第一部 地表以上 FROM THE EARTH UP
01‧土壤中的生命 Life in the Soil ▎梭羅在一百七十五年前就對土壤知之甚詳了。經由土地,可以和所有生命產生連結。而這塊接受一切的土地,終究也要接受我這個人,把我變成青草、樹木、鮮花以及更多東西。
02‧堅若磐石的根基 Rock-Solid Foundation ▎黃樺樹怎麼可能在石頭上生根成長、而其他種類的樹木則不能?樹木如何決定它們要向上或是橫向生長?重建樹的生長史,會發現不同策略,還有一棵種子要長成一棵樹有多麼困難。
03‧栗樹的散播 The Spreading Chestnut Tree ▎它曾經是美國東部森林之王,卻因一九○四年一場災難造成大量死亡並往西散播。這場災難後來如何減緩、止息?除了人類,還靠了許多冠藍鴉及松鼠的幫忙。
04‧當樹枝彎下腰來 When the Bough Bends ▎對樹的生命來說,樹葉是必要的,但樹葉也能造成樹的死亡。因此,樹葉的擺放位置代表著收益與成本妥協之後的結果。就如針葉樹為何會形成如印地安人帳篷形的結構。
05‧噢、聖誕樹 O Tannenbaum ▎聖誕佳節,對於住在北歐及北美的人來說,習慣於此時走入森林,砍下一棵年輕的常青樹,帶回家中。我們把常青樹當作自然世界的代表帶進了客廳,如今它卻為了符合人們的期待而遭到改變。
第二部 昆蟲 INSECTS
06‧讀取樹葉 Reading Tree Leaves ▎我每天都會看到這條毛蟲。讓我奇怪的是,我發現牠總是以同樣的姿態待在同一張葉片的同一個地點,但牠看起來每天都在長大。牠是怎麼進食的?為什麼要回到同樣的地方?
07‧熱血和冷血蛾類 Hot- and Cold-Blooded Moths ▎昆蟲的體型一般不大,卻能進行巨量的活動,以及能活躍在熱與冷的嚴酷溫度下,有許多甚至能維持高於人類的體溫,並做得出奇地好……
08‧毛茸茸的與奇妙的 Woolly and Wondrous ▎十一月初,我發現有個飄浮在空中的點在我身旁盤旋,在黑色的森林背景下呈現出白色光點。這些小蟲身上包覆著纖細的白蠟絲線,讓我窺見一個可能很有趣的故事。
09‧冬日來客 Winter Guests ▎我是第一次自己蓋木屋,犯了許多建築上的錯誤,其中最大的一樁,就是沒想到冬日會有訪客到來,還數以千計。只要留下幾個開口,我就成了招待好、壞以及美麗動物的主人。
10‧北極熊蜂 Arctic Bumblebees ▎這是我人生第一次在午夜時分尋找熊蜂,在北極圈的埃爾斯米爾島。全球約兩萬種蜜蜂中,只有兩種生活在極北,兩種都是熊蜂。牠們最特別之處,是發展出高度控制體溫的機制……
11‧戰勝炎熱與以熱擊殺 Beating the Heat, and Killing with Heat ▎蜜蜂在生理和行為上的一些適應,讓牠們在炎熱的沙漠也能存活,並繁盛至今。蜂巢核心的溫度如果過熱,該如何降溫?而當掠食性胡蜂攻擊蜜蜂時,蜜蜂如何用熱來擊殺胡蜂?
12‧蜜蜂追蹤vs.蜜蜂導航 Bee-Lining vs. Bee Homing ▎當斥候蜂尋覓新家時,每個新址各有所長,會分別由一隻斥候蜂給蜂群做簡報,其他蜜蜂據此飛往目的地考察。上萬的蜜蜂根據比較的結果,會宣布最佳選擇。
13‧甲蟲與開花 Beetles and Blooms ▎以色列猶大沙漠中的趨同演化,讓我們看到各種不同植物都擁有一種模型的花朵,也就是大型的紅花。紅色花朵提供甲蟲的不只是花粉,還有性與床邊早餐,這可是穩贏的組合。
14‧合作事業:與蟎聯手 Cooperative Undertaking: Teaming with Mites ▎當埋葬蟲來到屍體時,都帶有十來隻黃色的蟎。蟎的行為對甲蟲有益,因為牠們以蒼蠅的卵為食,可以幫助甲蟲爭取時間。
15‧豉甲:快速划水者 Whirligig Beetles: Quick Paddlers ▎豉甲這種昆蟲從事水上活動至少已有兩億年歷史,從侏儸紀初期就已經開始了。在明尼蘇達州伊塔斯卡湖上,大批甲蟲整天聚在一起,到底在做些什麼?
第三部 渡鴉和其他鳥類 RAVENS AND OTHER BIRDS
16‧我心中的渡鴉 Ravens on My Mind ▎雪花以螺旋形緩緩飄落,樹林一片寂靜。一如今天冬天的許多日子,我的心思都在渡鴉身上。二十年內,郊狼與渡鴉幾乎同時遷移了進來,兩者是否有某種關聯?牠們的故事寫在雪地裡。
17‧別再用鳥腦袋罵人笨蛋了 A Birdbrain Nevermore ▎古代維京人把渡鴉尊為神的使者;今日的愛爾蘭,智者被視為擁有渡鴉般的知識。這種鳥真的聰明嗎?我們說的動物智慧究竟指的是什麼?要如何測量?如何區分本能或是學習得來?
18‧渡鴉以及難以接近的 Ravens and the Inaccessible ▎渡鴉是梭羅筆下原始及未知領域的一部分。難以接近有其價值存在,或許難以接近本身就是價值。觀察渡鴉的經驗在我腦海裡迴盪,每個行為細節都是這幅大畫中的一抹顏色。
19‧霸鶲日記 Phoebe Diary ▎三月二十四日那天吹著暖風,殘餘的積雪融化了。當天夜裡我突然轉醒,幾乎確定聽見了霸鶲的聲音。霸鶲屬於飛行中捕食家族的暴君,招牌動作是上下搖動牠的尾巴。我總是懷念這些活潑的室友。
20‧與吸汁啄木鳥的對話 Conversation with a Sapsucker ▎有年夏天,我外出跑步時,可說是真的「撞到」了一隻啄木鳥。牠受傷了,我決定試著拯救牠。有一天牠不再需要我,牠的表現就像是忘了我,又或者牠的行為已經轉變成鳥的了。
21‧賞鷹 Hawk Watching ▎從我孩童時期起,每年四月會有一對蒼鷹在我家農場附近築巢。牠們曾以鮮紅雙眼盯著我,以爪掠過我的脊柱。你可能不認為看到一隻老鷹擊殺一隻鳴鳥,有什麼好驚訝的;但事實是……
22‧金冠戴菊的寒冷世界 Kinglets’ Realm of Cold ▎戴菊十分瘦小,體重不到六十公克。去除羽毛的身體,比人的小拇指大不了多少。對我來說,這種鳥類如何能在北地漫長冬夜裡存活,是個難以理解的謎團。
23‧惡毒夜鷹 The Diabolical Nightjar ▎夜鷹是獨居動物,地球上最稀罕的鳥種之一。為什麼牠們要成對且親密地待在一起?蘇拉威西考察隊如何找到早已消失的普拉氏秧雞,同時發現了惡毒夜鷹?(為何惡毒?)
第四部 哺乳類 MAMMALS
24‧隱藏的甜食 Hidden Sweets ▎一隻松鼠在幼楓樹林間出沒,依次跳上跳下,用牠的舌頭瘋狂地往上舔著一道條紋。我對松鼠的行為無知反而是項資產,讓我發出天真的問題:牠們只是在舔食楓漿嗎?
25‧冬眠、保暖以及含咖啡因 Hibernation, Insulation, and Caffeination ▎人類想在冬季生存的幾個要素是保暖、燕麥捲以及咖啡。看不同動物如何選擇過冬之道,可以看出解決同樣的問題,會有不同但又一致的模式。
26‧與象同居:進食關係 Cohabiting with Elephants: A Browsing Relationship ▎靠近赤道的波札那莫雷米野生動物保護區是地球上最原始的荒野之一,可能保存著更新世的代表性動物相,為什麼樹木多樣性卻這麼低?線索可能是香脂樹。所有草原上的生物都可能欠了大象的情。
27‧狩獵:觀點問題 The Hunt: A Matter of Perspective ▎在波札那野生動物保護區,到處都是掠食者。我們在一處空地,領隊突然叫道:「快,快,趕快上車!」對於追獵,我們並不能完全保持中立。我們經驗了近乎二到四百萬年前人類祖先的生活。
28‧耐力型掠食者 Endurance Predator ▎在東非辛巴威馬托博國家公園觀看石壁畫,讓我感到自己看到的是某位已逝的親人。比較生物學告訴我們,掠食者與獵物之間的武器競賽從不止歇,人類自然也不會單方面裁減軍備。而人與人間的競賽,不斷追求更好的成果與新紀錄。極限在哪裡呢?
第五部 生命的策略 STRATEGIES FOR LIFE
29‧同步性:放大訊號 Synchronicity: Amplifying the Signal ▎動物會同步發聲,在整個北方森林,每天晚上郊狼都會開演唱會。在昆蟲群落的黑暗環境下,群體身分認同是靠共同的氣味來維持。同步行為在人類當中也很常見。檢視這類行為,有助於我們思考人類自身行為當中的一些可能功能。
30‧蜜蜂和花知道的事 What Bees and Flowers Know ▎狼與馴鹿之間遊戲操作的限制,演化出在任何時候,不會有哪一方的參與者擁有所有的優勢,也不會擁有所有的劣勢。如果我們過度地玩這種遊戲,無止盡的成長與無限制的剝削,遲早會迎來破產。
31‧奇特的黃色:鳶尾行為小探 Curious Yellow: A Foray into Iris Behavior ▎我低頭瞥了黃菖蒲一眼,看到一個花苞,然後幾乎是下一瞬間,原先的花苞已是一朵盛開的花。那不可能是魔術。花苞如何能瞬間移動其組件、轉變成盛開花朵?
32‧纏繞與旋轉 Twists and Turns ▎鳶尾科、豆科、旋花科和茄科等植物的藤蔓都具有一致的纏繞方向——逆時鐘。該祖先為什麼會擁有這種特徵?當我把一枝黃花上的卷莖蓼藤蔓給鬆開時,五十六條都是以順時鐘方向纏繞。我對這株小野草萬分感激,讓我免於出現重大的錯誤觀念。
33‧給鳥蛋上色 Birds Coloring Their Eggs ▎蛋殼的顏色對鳥來說到底有什麼要緊呢?我們可能永遠也不會百分百的確知……不過,鳥蛋顏色反映了我們目前所見,處於不同階段的演化,以及額外的美麗。
34‧鳥、蜜蜂和美:適應的美學 Birds, Bees, and Beauty: Adaptive Aesthetics ▎達爾文把對美感的吸引放在一個不同的範疇:他發明了一個稱為「性擇」的類別。在性擇中,美感必然是保守且高度專一的。但規範終究會改變,因為當所有成員都變得一模一樣時,獨特或創新就會開始冒出頭來。
35‧在森林中看見光 Seeing the Light in the Forest ▎木質是地球上最了不起的植物產生的適應,做為支架將捕捉太陽能的樹葉撐向天空。問題不在於我們利用樹木,使用不是問題,濫用才是。任何事都是有代價的,重點在於平衡,而不只是施壓。或許這才是看見了光(出路)。
譯名對照表
推薦序 自然處處皆學問、花蟲鳥獸皆文章 金恒鑣
譯後感 重拾對生物學的興趣 潘震澤
序言 Introduction
第一部 地表以上 FROM THE EARTH UP
01‧土壤中的生命 Life in the Soil ▎梭羅在一百七十五年前就對土壤知之甚詳了。經由土地,可以和所有生命產生連結。而這塊接受一切的土地,終究也要接受我這個人,把我變成青草、樹木、鮮花以及更多東西。
02‧堅若磐石的根基 Rock-Solid Foundation ▎黃樺樹怎麼可能在石頭上生根成長、而其他種類的樹木則不能?樹木如何決定它們要向上或是橫向生長?重建樹的生長史,會發現不同策略,還...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