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圃之歌》展現赫曼・赫塞在亂世中
以花園r、栽植、農事與自然四季對話
並從中找到安定身心的力量
他一生從未放棄精神的追求與創造
以詩文與繪畫
點燃世人心中對生命的熱望★精選60篇赫塞的花園與自然體悟,涵蓋散文、詩作、書信手札、短篇故事
★收錄72幅赫塞親筆手繪水彩畫、德國知名畫家之鋼筆素描、珍貴照片
★德文全新翻譯,展現詩人作家精煉生動的語感與哲思
在一代文學大師赫曼.赫塞的文學及生命探索中,《園圃之歌》是一部非常獨特的作品。
他熱愛自然,一生中曾親手開闢栽植三座繁盛的花園和苗圃,在潛心創作長篇小說的同時,也持續寫下對園藝和自然的深刻感悟,更以水彩寫生手繪他心有所感的風景。本書精選收錄赫塞60篇關於自然的散文、札記、詩作、書信與短篇故事,首度問世時即引發德國與世界文壇的注目。
——「運用一點自由,讓大自然的意志成為我的。」
一九〇七年夏天,赫塞與家人遷入德國南部波登湖畔一間小農舍,想依照托爾斯泰、梭羅與英國社會改革家威廉‧莫里斯的理想,「過著一種遠離都市塵囂,與自然連結的簡樸生活」。這些行動,意味著他致力於自給自足、獨立自主,盡可能擺脫文明的諸多枷鎖。
赫塞在此親手打造了生命中第一座花園。出於童年即對園圃充滿熱愛,他的花園展現了豐饒的田園景緻:一叢叢花圃百花爭妍,還有超過三十株果樹以及向日葵花田的小徑⋯⋯它也讓這個小家庭得以長期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赫塞開始將他在花園中的勞動與從中體悟的自然法則,有如讚美詩一般寫下;滋養心靈的耕與讀,自此持續作家一生。
——「在紛亂的當代局勢,彼岸仍有值得我們信賴的自然秩序。那秩序存在於花朵之中。」
赫塞的青年時期見證了十九世紀末歐洲的動盪,中年後更經歷兩次世界大戰。戰爭的災難與黑暗、不同國族間的仇恨對立並未摧毀他對生命的信念,他以創作持續探索生命意義和心靈境界,成為無數世代青年讀者的精神指引。
紛擾世局與一次世界大戰衝擊所有生靈。此時赫塞從家鄉德國避居瑞士盧加湖畔,潛心創作同時,也親手栽植生命中的第二座花園。
園藝之於赫塞,此時已是一種具有創造性的藝術:「從事園藝之事好比創作,它需要創造欲與渾然忘我的感受;人們可以憑自己的心神意念去耕耘一方土壤,為夏天種出最愛的水果、顏色與香氣;也可以將一小方花圃與幾平方公尺的裸地,種植出一片絢麗色彩。」
在艱辛生活與創作背後,正是花園與大自然與為作家提供了心靈的慰藉和力量。
——「園丁所做的,就像詩人豢養語言。」
一九三〇年夏,赫塞又遷居至瑞士蒙塔諾拉鎮南面山上的土地,這座葡萄丘陵有些陡峭且布滿岩石,並不適合打造花園,儘管如此,赫塞仍運用了精湛的造園技巧,讓心中的理想花園實現了——他在此種植開墾,嵌上泉井、植下樹木,花園中央是葡萄丘陵,周邊環繞著四季輪流盛開的花卉、香草、蔬菜與果樹。
赫塞的寬緣草帽也成了風景的一部分——在耕作之餘,他總戴著這頂日曝下已泛白的草帽,就像雷諾瓦、塞尚那些偉大的法國風景畫家那樣,為花、鳥、樹與自然大地寫生。
「他不厭其煩地畫著河流、山、樹、屋子和天上的雲,那些意象的線條圓融飽滿,帶著樸拙的童稚氣息。他筆下的風景總是光明的,即便他所畫的是夜晚,但總有隱隱的光從遠方升起。他愛用薄而亮的顏色,尤其他筆下的淺藍色,無不鮮明燦爛。」(引自朱珏瑾〈赫曼・赫塞:無論是最好或最壞的時代,個人的痛苦從來都無處不在〉)
赫塞的書寫與生活經驗融為一體。他力求用文字為世人點燃光亮,而他自己心中的熱望又是靠什麼點亮?——本書精選赫塞關於自然、花園植栽的詩文與繪畫,或許可為世人讀者提供另一種答案。
作者簡介:
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 1877-1962)
作家、詩人、評論家,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以《德米安:埃米爾.辛克萊年少時的故事》(徬徨少年時)、《荒原之狼》、《悉達多:一首印度的詩》(流浪者之歌)、《玻璃珠遊戲》等作品享譽世界文壇。
一心想當詩人,甚至逃學也不願意接受家裡的安排,受神學教育。赫塞因為不平靜而矛盾的內心糾葛,進入精神病院,後輟學在家。一戰時,赫塞呼籲德國人不要散播仇恨,卻被貼上了賣國者的標籤。一九四六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赫塞與湯瑪斯・曼(Thomas Mann)、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是二十世紀擁有最多讀者的德文作家。他的著作被翻譯成六十多種語言,銷售全球近一億四千萬冊。
【編者】佛克 ‧ 米歇爾斯(Volker Michels)
德國編輯,赫曼・赫塞研究專家及作品選集的重要推手。
譯者簡介:
彤雅立
本名周郁文,輔仁大學德語語文學系助理教授,柏林自由大學電影學博士。著有詩集《邊地微光》、《月照無眠》、《夢遊地》;德語文學譯作包括葉利尼克《美妙時光》、《卡夫卡中短篇全集》、英兒‧杜肯《我戴著黃星星》、克里斯塔‧沃爾夫《分裂的天空》、彼得‧漢德克《夢外之悲》、埃利希・薛曼《帕帕拉吉!劃破天空的文明人》等。曾多次獲得翻譯補助,如歌德學院、德國翻譯基金、羅伯特・博世基金會、Toledo 等,並於二〇一七年與 二〇一九年於柏林文學學會駐村。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暖心推薦】
古碧玲 作家、上下游副刊總編輯
北鳥 自然美學時光、植物繪圖講師
胖胖樹王瑞閔 金鼎獎科普作家
陳雪 小說家
名人推薦:【暖心推薦】
古碧玲 作家、上下游副刊總編輯
北鳥 自然美學時光、植物繪圖講師
胖胖樹王瑞閔 金鼎獎科普作家
陳雪 小說家
章節試閱
★一切是如此簡單而理所當然──萬物自有其時,它們生長、勃發。它們是有思想的,但絕不憂心忡忡,因為它們只看見當下,卻不用害怕夜晚的霜。
★你得閉上眼,向那素凈的花心嗅聞,它將在你心中悄聲叮嚀,叫你牢記故鄉。
★與泥土植物為伍,能叫人精神鬆弛,給人帶來心靈的平靜,其作用與靜思打坐十分類似。
★打從孩提時代起,我一直有一個嗜好——喜歡欣賞大自然裏奇特的造型...我喜歡的主要有水、火、煙、雲和浮塵的變幻,但另外還有一種更特別的東西,那就是一閉起眼便在眼簾上漂浮打轉的色斑...沒有任何一種活動能如此輕易地讓人發現自己是個造物者,認知自己的心靈原來持續地參與著世界的具體創造...靈魂是永恒的。我們雖然不識得它,但它多半化身為愛情的力量和創造力,讓人感受到它的存在。
★庭院日漸蕭瑟,冷雨撲打殘花。夏為之顫慄,愁對秋的到臨。
★樹木比人更深謀遠慮,更持恒,更沉靜,就像它們的壽數遠比人類長久一樣。樹木比萬物之靈更有智慧,只是人類很少傾聽它的道理。然而,一旦我們懂得諦聽樹的語言,那麽我們短時、倉促而躁進的思想當中,也能馬上得到無比的快樂。
〔花園裡〕
擁有花園的人,現在正是時候考慮進行春天的園藝之事了。這時候,你會若有所思地穿越小徑,兩旁是空蕩蕩的苗圃,面北的花圃邊緣還沾著一些黃色的雪,看起來一點也不像是春天來了。草地、溪邊,溫暖的葡萄園周圍卻已出現一片綠意。第一批黃花也已經開在草地上,它們帶著害羞而又歡快的生之勇氣,睜大孩童般的雙眼,望向那安靜、充滿期待的世界。然而,花園裡除了雪鈴花之外,仍是一片死寂;在這裡,春天並不顯出自己的腳步,光禿禿的苗圃正等待有人耐心的照顧與播種。
散步者與週日造訪大自然朋友們,現在時機正好;他們可以四處漫遊,快意欣賞萬物復甦的奇蹟。他們看見綠草如茵,其上點綴著豔麗歡悅的初開的花朵。樹的枝頭開始萌芽。他們攀折開著銀色柔荑花的枝椏,然後帶回家擺在房裡。所有人都愜意而驚奇地注視著那份美好,一切是如此簡單而理所當然──萬物自有其時,它們生長、勃發。它們是有思想的,但絕不憂心忡忡,因為它們只看見當下,卻不用害怕夜晚的霜,也不怕金龜子、老鼠或者其他東西的危害。
這幾天,花園主人並不怎麼清閒。他們到處看,發現有些事情應該在冬天完成,卻太遲了;他們忖度著今年該做的事,憂心地看著去年沒好好照料的苗圃與樹木。他們清點種子與球莖的存量,檢查園藝工具,發現鏟子斷了柄,樹剪也生鏽了。──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會碰到這種情形。整個冬天,職業園丁的心思都擺在工作,勤奮的園藝愛好者與聰明的家庭主婦似乎都備齊了所有工具,一樣東西也不缺,刀子沒生鏽,種子袋不會受潮,地下室無論是馬鈴薯或洋蔥都沒有腐爛或者不見。新年度的園藝計畫已經縝密完成,必要的肥料已預先下訂,所有準備都臻至完善。確實是這樣,他們贏得讚美與驚嘆,今年他們的園圃一定又可以風光度過每個月,使我們相形見絀。
而我們的園圃卻寸草不生。我們這些人不一樣,我們是業餘者、懶蟲、夢想家與冬眠的人。我們驚慌失措地看見春天來臨,目瞪口呆地望著勤奮的鄰居所做完的每一件事,而我們卻在舒適的冬眠之中渾然無所覺。我們實在羞愧,一時之間,事情變得緊迫,我們得加緊腳步追上,磨亮我們的剪刀,趕緊寫信給種子商,就這樣,又浪費了一天半日。
終究我們還是準備妥當,開始工作了。起先的那幾天,一如以往,充滿希望、使人感到激動且幸福,卻也是勞頓的,當一年的第一滴汗水從額頭上流下,靴子陷入柔軟卻厚實的泥土,握著鏟柄的雙手腫起來,你開始感到疼痛,這時,三月的陽光即便無害且溫柔,你還是覺得過分暖和了。經過幾小時筋疲力竭的工作,你帶著背痛與疲憊的身軀回到屋裡,感覺爐火暖得出奇;晚上你坐在燈下讀著園藝之書,裡面有許多引人入勝的章節與事物,當然也描述了枯燥乏味的勞作。不論如何,大自然都是仁慈的,舒適的花園終究會變成茂盛的園圃,上面滿是菠菜與萵苣,還有一些水果;夏日花團錦簇,使人心曠神怡。
第一次費力翻土的時候,出現了金龜子、甲蟲、蟲蛹與繭,你痛快地將之消除。不遠處,烏鴉歌唱,山雀嘰喳。樹木與灌木挺過了冬天,棕色的蓓蕾勃發,充滿生氣,玫瑰花的細莖在風中輕輕搖擺,它們正夢想著未來一片奼紫嫣紅。時間越久,一切就又變得更加熟悉,處處使人預感夏天就要來臨,我們不禁搖著頭,不願再去回想自己是如何捱過漫長沉悶的冬天。漫長的五個月,沒有花園與香氣,沒有花朵與綠葉──豈不是太可憐了!不過,現在一切就要重新開始,就算今天花園仍是一片荒蕪,對於在裡面工作的人來說,萬物萌芽、草木初生,前景可以想像。園圃展現生機,這裡會長出淡綠色的萵苣,那裡會長出可愛的豌豆,再過去那邊則是草莓。我們將鬆開的土壤耙平,沿著繩線畫出平整的行列,之後會在上面播種;我們預先規劃了花壇上的形形色色,主體是藍與白,當中灑進一抹艷紅,最後用勿忘我與木犀草為這片繁花似錦鑲邊。我們沒有忘記亮麗的金蓮花,為了夏天可以喝點小酒、吃些小菜,因此也隨處種下櫻桃蘿蔔。
工作上了軌道,愚蠢的興奮也漸漸平息,我變得平靜,微小無害的園藝之事,以另一種共鳴與思想,奇妙地擄獲著我們的心。從事園藝之事好比創作,它需要創造慾與渾然忘我的感受;人們可以憑自己的心神意念去耕耘一方土壤,為了迎接夏天,給自己創造最愛的水果、顏色與香氣,也可以將一小方園圃、幾平方尺的空地變成一片斑斕起伏的花海,成為心愛的一角與小小的伊甸園。然而,天地自有其限。人類因各種慾望與幻想所驅使的,終究要讓位給大自然,由它來操刀、照料。而大自然是不講情面的。它有時讓你阿諛奉承,它表面上讓你矇騙一回,到頭來你還是得加倍奉還。
身為一位園藝愛好者,你可以在這溫暖的短短數月觀察到許多。只要你願意,並且有這樣的稟賦,眼睛所見都是令人愉悅的──觸目所及的景致洋溢著土地飽滿的力量,大自然在百花間幻想與戲耍,可愛的小生命有時也像人類,因為在這些植物當中,節約度日或者揮霍無度,驕矜知足或者充當寄生蟲,能否持家,優劣不同。植物依其特性與生活,有些市儈平庸,有些紳士享樂;它們當中有好鄰居與壞鄰居,有朋友也有仇人。有些植物肆無忌憚生長並且張狂死去,有些則飽受欺凌,貧苦地餓死,它們是蒼白而艱困的存在。有些植物結實累累、不斷增生,終至繽紛茂盛,其他植物則需要費力誘導,才能繁後代。
花園的夏天來了又走,時光飛逝的速度之快,每每使我驚嘆,並且百思不得其解。幾個月的時間──各種植物在這樣短的時間內生長,顯得得意洋洋,它們的生死榮枯,都在這園圃中發生。剛剛才將百草種入一方園圃、灌溉施肥,轉眼間,它們便開始成長、繁茂、終至茁壯,隨著不過兩三回的月的盈虧,稚嫩的植物已然老去,它們的使命已經完成,必須剷除,然後讓位給新生命。夏天的腳步對園丁而言,簡直快得驚人,那是其他職業或無所事事之人難以想像的。
與其他地方相比,在一座花園裡,所有生命的循環顯得更加緊湊,你看得更清晰,並且更加相信。還沒到植栽的時候,就已經出現食物殘渣、動物屍體,剪下的嫩枝,切下的莖幹,窒息或罹難的植物……每星期都陸續增加。全部的東西混在一起,與廚餘、蘋果、檸檬、蛋殼與廢物,一同成為堆肥;它們枯萎、凋零與腐壞並非無關緊要,而是被守護著,沒有人會丟棄它們。陽光、雨水、霧氣、空氣與寒風,分解著那堆不怎麼美麗的肥料,園丁小心翼翼地保存,不到一年的光景,園圃的夏天死滅,所有屍體已然分解,回歸塵土,而後又使土壤變得肥沃,黝黑並且豐饒。又過沒多久,死亡的瓦礫當中攀出了新芽,那些腐壞分解的東西又恢復了力量,再生成為美麗的新形態。這整段簡單、穩定的循環,使人類反覆尋思,讓所有宗教依隨靈感崇仰敬拜,這樣的循環,安靜、迅疾且精準地走進每座小花園。每個夏天無不是從上一個夏天的死亡獲得滋養。每一株植物也終將靜定地化做泥土,一如它從泥土變成植物。
帶著春天歡愉的期待,我開始在我的小花園裡播種,豆子,生菜,木樨草,水芹,接著用它們祖先遺骸化成的腐植土來施肥,我想著這些植物的前世與來生,也想像著今年將是怎樣的光景。
★一切是如此簡單而理所當然──萬物自有其時,它們生長、勃發。它們是有思想的,但絕不憂心忡忡,因為它們只看見當下,卻不用害怕夜晚的霜。
★你得閉上眼,向那素凈的花心嗅聞,它將在你心中悄聲叮嚀,叫你牢記故鄉。
★與泥土植物為伍,能叫人精神鬆弛,給人帶來心靈的平靜,其作用與靜思打坐十分類似。
★打從孩提時代起,我一直有一個嗜好——喜歡欣賞大自然裏奇特的造型...我喜歡的主要有水、火、煙、雲和浮塵的變幻,但另外還有一種更特別的東西,那就是一閉起眼便在眼簾上漂浮打轉的色斑...沒有任何一種活動能如此輕易地讓人發現...
作者序
【編者言】那秩序存在於花朵之中
文|佛克‧米歇爾斯(Volker Michels)
德國編輯,赫曼‧赫塞研究專家及作品選集的重要推手
赫塞於一九零三年出版的第一本小說《鄉愁》,時值二十五歲,那時的他,有八年之久的時間以書店與古董商為業,後來他放棄這些,轉而以作家的身分謀生;工業化與自動化初期的那些年,人們崇尚這樣的進步,並且奉之為圭臬,《鄉愁》則與之相反,這本書將進步的都市化所威脅的自然,以及順應自然法則的生活,如讚美詩那般寫下,出身於這種環境並以此為典範生活的人,如果置身事外,或將受到懲罰。《鄉愁》的主人公彼得‧卡門欽是一個反抗者,他所抵抗的,是「進步」的片面性、環境由陌生機械強制決定,以及生活因打卡機與碼表而加速、單調化與奴役化。拜理性之賜,機械化、工作減輕、節約時間的時代來臨,這些優點受到大肆推崇,而赫塞卻感到不安。因此他於一九零七年去信作家朋友雅各‧夏夫納,說:「機械會幫助人類生活,一些善良自主的人也是,不過,但也會讓幾百萬個無賴輕鬆過活。」當時赫塞對「科技的完美」(腓特烈‧喬治‧榮格語)抱持保留態度,不久之後,它果然在軍事與政治宣傳被濫用,使當時的當權者得以加以運用,造成史無前例的物質毀滅,並操控人民,更別說機動化加速濫墾濫伐,從而帶給環境的惡果了。
《鄉愁》的世界與之相反,成為了鮮明的對照。他以直觀且不帶感傷的筆觸描繪自然,使人想起自己其實也誕生於此,只是我們往往以日常生活的其他事務為優先,從而淹沒了自然的狀態,使它難以發聲。這本書讓自然再度發言,並且讓讀者更夠以感官去知覺,並且感到自己成為其中的一分子,那種歸屬感,昇華自週日散步者對自然的沉迷與感傷狂熱:「許多人說,《鄉愁》是這麼寫的:他們『熱愛自然』,亦即他們並不反感自己時而陷入眼前令人激動的美景。他們走出門,為大地之美感到高興,他們踐踏草地,扯下花朵與枝椏,過不久又丟棄,或是擺在家裡,看著它們枯萎。他們是這樣愛著自然的。假如星期天的天氣好,他們會在這天發自內心、感動地重溫這份愛。」
支持被威脅的弱勢,無論是植物、動物或是殘疾的鄰居波比,在在使赫塞這第一本著作,還有後來的幾部作品成為文學綱領,受到年輕世代與亟欲成長的讀者所推崇。沒錯,就連工業界的代表,如通用電力公司的老闆以及後來的國家外交部長華特‧拉特瑙,他們都曾經讚許過這位年輕作者(如一九零四年《未來》雜誌的評論):「這位作者對天地萬物懷有深深的愛,多美好!他描寫太陽與雲朵,山巒與湖泊,樹木與花草,以及活生生的一切,透過他的書寫,真誠、感情與思想的心聲是如此熟悉、流暢、清新與高貴。」
拉特瑙在他唯一公開發表的書評中,提出了他的先見之明,他認為赫塞後來的所有創作,尤其是詩歌,都有一種獨特的質地──赫塞的文學作品之所以富有影響力,並不是在於形式或內容的創新,而要歸功於他對於自身經歷的真誠描寫,並且為那些看似熟悉的事物,帶來栩栩如生的新意。
赫塞的書寫與生活經驗融為一體,也與《鄉愁》發表之後的另類生活方式一致。來自巴塞爾的彼得‧卡門欽,移居至尼米孔村(又名西西孔,位於費瓦德湖畔的維茲瑙),赫塞則是在一九零四年與巴賽爾律師之女瑪麗亞‧貝諾利結婚之後,從巴塞爾這座城市搬到波登湖畔的小村莊蓋恩霍芬,那時這裡更顯杳無人跡,居民不到三百人,他們在一間小農舍住下,想依照托爾斯泰、梭羅與英國社會改革家威廉‧莫里斯的理想,「過著一種遠離都市塵囂,與自然連結的簡樸生活」。這些行動,也意味著致力於自給自足、獨立自主,擺脫文明帶來的無數枷鎖與替代性滿足。此外,這也包含了赫塞對原始的強烈渴望:「很可惜地,我從來不懂得怎麼讓自己輕鬆自在地生活。有種藝術,卻總向我敞開,讓我運用──也就是美好地居住在某處的藝術。那段時間,我終於可以自由選擇居所,此後我住的地方總是格外美好,有時住在原始且不怎麼舒適的地方,窗前卻總有一大片獨特且遼闊的風景……如果周圍環境沒有為我的感官提供最低限度的真實素材或風景,那麼我是不可能住下去的。要我住在摩登的城市裡,空蕩蕩的實用建築中,四壁全是壁紙,周圍都是仿真木料,在自欺欺人與替代物當中生活,那麼我很快就會死去。
當時赫塞還沒有自己的花園。因為位於教堂廣場的那幢小房子,空間只足夠種一排窄窄的花圃,他很早以前就在屋前種好了,裡面有一叢叢的花朵與黑醋栗。一九零五年,長子出世,為數不多的房間(那裡沒電也沒有自來水,得從村莊的泉井取水),空間開始陸續被擠壓,而顯得窄小,於是他們在村莊之外的地方購地建屋,一九零七年夏天落成,這幢自己的房子,空間足夠建造一座花園。
那是赫塞生命中的第一座花園。它使得這個小家庭得以長期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同時,他的願望也因此得以實現,早在他還很小的時候,母親就給年方九歲的他屋後陡坡的一畦花圃,讓他種植照顧。對於那座花園與童年的記憶永不磨滅,那時候的他,第一次以遊戲的方式體驗到,各種法則是如何存在於有機的生物、生命的變化、繁茂生長與消逝中,以及花朵、蜥蜴、鳥類與蝴蝶當中。因為這份記憶一直影響著他的創作,直到他最後的詩篇(詳見本書收錄的〈千年之前〉)。因此可以想見,赫塞在自己的孩子們開始能夠感知與接收各種印象的時候,就希望他們能夠儘量地親近自然,先是在波登湖的新花園,後來在伯恩,皆是如此。他的妻子米亞以相機留下了照片,其中有赫塞的四歲兒子布魯諾正拿著玩具鏟幫忙父親翻土的模樣。對此,她在日記中寫下:「布魯諾的祖父送他一些園藝用的小鏟子,他喜不自勝,現在他可以花園裡幫他爸爸的忙了。無論他看見父親做什麼,就精準地模仿,他也一腳踩在鏟子上,把土塊鏟碎──動作相當熟練。有一天早晨,他去找爸爸,說:『爸爸來,小布要鏟土,你來幫我!』爸爸時常在花園裡生火,把各種各樣的垃圾都燒掉。有一回柴薪用完了。這時候布魯諾就飛奔出去,帶了一朵金蓮花回來,說:『你看,爸比,這個可以生火!』」
這種對於園圃的熱愛,使蓋恩霍芬的花園裡充滿了豐饒的田園景緻,以及一叢叢花圃的百花爭妍,共有超過三十株果樹,以及向日葵花田的小徑,讓來訪的人始終津津樂道。其中一位是來自葛拉瑞絲歌[1]鄉下寄宿學校的年輕教師,他在到訪的數十年後,在《洛桑日報》寫道,當時赫塞領著他穿過花園,走上鋪滿沙子的主要小徑,一邊跟他強調:「你看,這條路鋪得非常堅實。沙子底下有優質的泥沙,素材卻不是石頭,而是一層又一層的當今所有德語文學。」赫塞在一封一九四四年九月寫給他小兒子的信中,證實了這個插曲:「我們在蓋恩霍芬有很多的沙子,卻沒有石頭──我把許多無用的書籍與大量的雜誌鋪在那條路面底下。」這樣的作法實在太目標導向,也很不尋常。由於有許多讀者閱讀他所撰寫的書評,因此當時赫塞每年會收到出版社寄來的大約五百本書,給他撰寫書評,其中寫得不好的,他就用這樣「為土地奠基」的方式進行清運。
赫塞在蓋恩霍芬所寫的大部分的信件當中,處處散發著跳脫傳統的興趣,充滿新意與狂恣而少有掩飾。他是這樣自得其樂,面對德皇威廉時期奢華上流社會的階級意識,赫塞用一種簡樸的生活方式來進行挑釁;當同輩知識份子顯得裝腔作勢時,他的簡潔務實則令人不安。當時,在這種厭惡一切誇誇其談的情境下,他第一篇觀察體驗〈花園裡〉則道出了自己身為藝術家,是如何受到園藝之事的激發:「從事園藝的時候,有點像從事創造性工作的慾望與忘乎所以,人們可以依照自己的想法與意志去耕耘一小塊土地,可以為夏天種出最愛的水果、顏色與香氣;也可以將一小方花圃與幾平方公尺的裸地,種植出一片絢麗的色彩。」
大約是同樣的時代,雨果‧馮‧霍夫曼斯塔[1]在他的隨筆中寫下對花園的看法:「再也沒有什麼比得上依照自己的幻想去建構一塊生氣勃勃的大自然,更能夠貼近詩人的心境了。」他繼續說:「因為園丁所做的,就像詩人豢養語言──他組構字詞,使其顯得既新穎又奇異,同時字詞也第一次賦予了自身的意義與內涵。」
不過,赫塞完成多年來的夢想之後,他那永恆擺盪在定居與游牧生活之間天性,很快地透露了未來的變化。「我很期待第一批從自家花園生長的水果與蔬菜,卻也沒有失去對遠方的渴望。」一九零八年三月,在一封寄往巴塞爾的信件當中,他已寫下這番話。而畫家法蘭茲‧費特[2],曾經問過他是否也在家裡養蜂,他則因為不喜束縛而否認道:「我沒養蜜蜂,除了貓之外,其他的動物一概不養。我很愛所有的動物,自己卻不養任何一隻──責任太重大了!要不每天都得掛心於牠、照顧牠,永遠無法旅,要不就是得找到朋友託付,代為照顧,然後心生愧疚。」
於是赫塞越來越常去旅行,首先往慕尼黑,他在那裡的一份文化雜誌擔任共同創辦人的職務,然後往義大利,各種演講邀約,帶著橫越德國,往維也納,及至布拉格。一九一二年,他在錫蘭與印尼旅行三個月歸來,決定告別這幢才住了五年的波登湖畔的房子(還有「因為冬天孤寂且漫長」),好搬回瑞士去。
「為了好好慶祝在這裡的最後一個夏天,我在花園裡種了上百株大麗菊、錦葵與丁香花。」赫塞在一九一二年七月二十三日,他的生日這天,寫信給作家朋友亨利‧沃夫岡‧賽德爾,那時的赫塞不久將遷居伯恩,他不無憂傷地總結自己的生活:「郵差將你的郵件帶到的這個地方,你一定會喜歡,我的窗前有草地與一座綿延幾十公里的湖,房屋周圍被我的農園圍繞,種植著許多大麗菊、太陽花、錦葵與丁香花,裡面還有三個男孩,在覆盆子叢追逐。我在這裡的生活,外在顯得美麗且誘人,不曉得我在伯恩能不能有一半這樣的美?雖然我在離伯恩很遠的市郊租了一個老農舍,有花園與老樹,但是現我對於迄今為止的一切感到無限依戀,遠大過於對新事物的快樂了。」
那是他甫過世的畫家朋友亞伯特‧維爾提的房子,如今他搬進去住。與蓋恩霍芬的房子相較,這裡的花園簡直可以用華麗來形容,它有一口泉井,繁茂的灌木花壇,以及一片橢圓形的草坪,露天臺階可以抵達。赫塞在他的書信與寫作當中,曾經提起他在波登湖的花園非常多次,有關這座花園,相較之下較少提及。一方面有可能是因為這裡的一切都已經規劃好,而且早已底定,讓個體的創造慾少有自由發揮的空間,不像一塊耕地供人自由開墾。另一方面的顧慮是,他搬進這幢已然殘破、亟待整修的維爾提別墅的兩年後,第一次世界大戰就爆發了。赫塞在這段期間,提出了許多時評與新聞倡議,那是他人生中絕無僅有階段,此外,他也成立了伯恩戰俘收容所,這些活動在在使他沒有餘暇給自己的私人生活。因此,他在戰前著手書寫的短篇小說《夢中之屋》(以前屋主亞伯特‧維爾提的一幅石版畫作為名)並沒有完成,這部文學作品以更為詩意的方式描述伯恩花園,同時期的赫塞也曾在一九一四年五月六日的一封信中提及這座花園,那是寫給住在柯恩塔[1]的父親與姐姐的信:「可惜你們無法到我們的陽臺來看一眼。橢圓形的草坪,房屋南面的牆邊,雪白色的玉蘭花盛開,大片的葡萄藤與紫藤布滿了半圈的屋牆,還有簇擁的丁香花、木瓜海棠,以及其他種類的花朵,花園裡則有五月花與鬱金香。接下來我種下大麗菊,它們還擺在地下室,是從蓋恩霍芬帶來的,這種東西我還有很多,我大約拔下了一百株。在蓋恩霍芬有各種頑強的雜草叢生,讓園藝工作變得勞苦,這邊就不用煩惱這些,土質更佳,不過鳥兒與蝸牛卻明目張膽地把作物吃個精光;昨天傍晚我種下的萵苣,今天早晨已消失無蹤。」四天後,他在戰前最後幾次提及伯恩這座花園的文字,其中一則如下(文字寫在給奧特馬‧舍克的明信片上,他曾邀請赫塞到佛羅倫斯):「可是,你要一個園丁如何在五月時節放棄他的花園?處處都是雜草,而我還得栽種大麗菊、豆類與黃瓜,還有幫胡蘿蔔播種!實在沒辦法。更大的力量在宰制我們的生活!」
從一次大戰開始,直到一九三一年,花園不再是赫塞的寫作主題了。另一種「更大的力量」不僅摧毀了歐洲的和平,也擾亂了赫塞居家生活的安寧。他的小說《藝術家的命運》、未完成的短篇小說〈夢中之屋〉斷簡,以及幾年後發表的童話〈鳶尾花〉中也可見一斑,在在宣告這種轉變。這些作品,也是赫塞與他的妻子米亞先後接受長期心理治療所帶來的結果。
「他知道美麗的天堂就在這片魔法玻璃牆後面,」一九一四年發表的〈夢中之屋〉,他遠眺伯恩的阿爾卑斯山,「那裡的生命,在天真的富饒之中,顯得美好而輕盈;嫵媚的花朵天真自然,滋養著美麗。而北方,卻是誕生自渴望的痛苦與深淵的掙扎。……他站在北方人那邊,他站在捨棄以及不可饜足的慾望那邊。」五年後,他才順利跳脫出來,越過那片「魔法玻璃牆」,與家人分開,並於一九一九年以「一介衣衫襤褸、褲裝磨損之文人」展開新的人生。「這段時間戰爭開打,我的安寧、健康與家庭全都破滅,我學會用全新的眼光看整個世界,尤其是藉著心理分析治療一起度過時代的苦難,並且透過它來進行重整。」一九二零年一月六日,赫塞在寫給路易‧芬柯的信中如是說。
像從前那樣擁有自己的房子與花園,這種中產階級水平的生活已經不復存在。十二年之久的時光,赫塞賃居於盧加諾湖山腰上的一幢巴洛克建築,生活在那片「高貴的廢墟」當中,這幢建築遺世獨立於一座陡峭荒蕪的公園之上,《克林索的最後夏天》曾有描述,他發展自己的畫家志業,並且在那裡寫作──《徬徨少年時》使他又一次成為年輕世代的作家代表,之後赫塞陸續出版《悉達多》、《荒野之狼》以及《知識與愛情》,為他的作品帶來第三波文藝復興。
直到一九三一年,一位蘇黎世的富裕友人資助當時已五十四歲的詩人赫塞,幫助他建造自己的房子,並且跟妮儂‧都爾賓成為終生伴侶,她擔起赫塞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因為體認到,對於像赫塞這樣人來說,幸福無非就是讓他好好地為自己的事業而活),因而赫塞終於敢於重新在伯恩過著像在蓋恩霍芬時那樣的生活,又有了空間給自己的花園。只是這次的花園,對赫塞而言,不再是為了自給自足,或是為了脫離文明社會、保持距離,而有著稍微不同於以往的另一種功能。
那幾年間,赫塞的眼疾日益加重(一九零一年,因為傷寒觸發淚腺炎,開刀卻失敗),上半部顏面於是有了嚴重的神經痛,因此他急於尋找新的工作韻律,好讓自己的眼睛慢慢康復。在這段期間,畫畫這件事情給了他許多幫助,但即便如此,還是需要眼睛的緊張與專注,幾年下來,比在戶外勞動更加使人疲勞。因此,園藝工作隊他來說,意義在於「保健與民生」,一如他在一九五四年發表的〈復活節筆記〉中所稱:「每當我的眼睛與頭部痛得不可遏抑的時候,我就會需要轉換,而且是身體方面的。這麼多年來,我慢慢發展出一種為了這個目的而發明的勞動,那是屬於園藝與燃燒煤炭的假性勞動,不只是為了讓身體能夠轉換與放鬆,而且也有助於冥想、編織幻想,以及讓靈魂與思緒專注。」
一九三零年七月,赫塞獲得這塊位於蒙塔諾拉鎮南面山上的土地,一萬一千平方公尺的大面積,雄偉磅礡之勢,可以俯瞰前方義大利的湖谷與山巒,若想在這裡建造一座花園,這座葡萄丘陵有些陡峭且布滿岩石,可以想見並不適合。儘管如此,赫塞運用了造園技巧,讓這件事情實現了。
赫塞的座右銘是「運用一點自由,讓大自然的意志成為我的」,這塊地於是由一家園藝造景公司包辦,毋須土地重劃,而是大量保留土地原有結構,加上腐殖質、擋土牆,鋪上階梯與步道,讓這片地可以種植開墾,嵌上泉井、種植樹木,在森林邊緣的數十棵栗樹裝設硬地滾球道。花園的中央仍是葡萄丘陵,赫塞希望最好能把它佃租出去,但是卻乏人問津,於是他只好雇用一位短工來幫忙採收七百公斤的葡萄,此後每都有這樣的收成。花朵、草莓、蔬菜、沙拉與香草的園圃,都被種植在底下的露臺階梯附近,上方窄小的梯臺,則種植著葡萄藤。
由於赫塞是個晚上工作的人,除了信件往來之外,所有與書寫有關的工作,他都會喜歡在下午與晚上的時間完成,「園圃時光」基本上都安排在清晨。他都是怎麼度過這些時光的,在一篇同名的敘事詩中可以窺見一二,那是一九三五年夏天寫給他姐姐阿德雷,祝賀她六十歲生日的作品。這首詩在七月的短短四天內寫成,由數百句六音步詩 行組成,那是從古希臘羅馬時代流傳下來的詩歌體裁,荷馬、奧維德與維吉爾都曾經運用它,在德語文學當中,包括克卜洛斯托克、所羅門‧葛斯納與歌德(《赫爾曼與多羅提亞》、《狐狸雷納德》)也使用過這個體裁,托馬斯‧曼的《孩提之歌》也不例外。
再也沒有什麼比六音步詩行的格律更適合用來呈現愜意的牧歌了,語言的旋律、表達的姿態,呈現出說話的節奏感。同時,赫塞時常將自己的簡樸的田園生活與顯然不合時宜的作為,與汲汲營營的時代精神並置,並且以幽默諷刺口吻讓話鋒轉變,這時,六音步詩行莊嚴的藝術風格於是派上用場。卡爾‧孔恩應該也留意到了,他在新版的《園圃時光》回憶道:「當時的德國,如果要避開眾聲喧嘩與公眾行動,就要使出機巧的詭計,這時候,費雪出版了一本裝幀精美的書籍……書名叫做《園圃時光》,可以說是當今文人所鄙夷的某種文學支流的後裔,這個支流發源於維吉爾的《農事詩》」。赫塞在這本精美的書中,完全傳達了他在盧加諾湖畔山上的蒙塔諾拉的園圃之樂,當時還沒有附庸風雅之士來到這個地方,而是只有葡萄農、園丁與農夫……此外,那頂中間凹陷的寬緣草帽也屬於這裡的一部分,赫塞置身大自然的時候都會戴著它,就像雷諾瓦、塞尚那些偉大的法國風景畫家那樣……不過這段時間,農事文學是如此受到排斥,沒有任何一個作家敢於支持這種從社會政治意識形態脅迫下逃避而來的文學。」
赫塞從來不曾迴避這樣的脅迫。他以(一九三一年至一九四二年寫就的)《玻璃珠遊戲》中的另類世界觀作為抵抗,並提出一種教育模式,用以抗拒納粹式的教育實踐,並且非常具有遠見地使用跨界整合的方式使之瓦解。面對被當權獨裁者迫害的人們,他就打開自己的家門,用積極主動的行動參與,幫助上百位流亡者以及無數需要幫助的訪客,提供他們庇護所,給予經濟、諮詢與務實的支援,如協助擔保、鑑定、中介簽證辦理,以及與瑞士外事局斡旋。更不用說那些來自所有難民營與各國的數千封來信,他的回覆都清晰詳實、充滿著利他精神。
面對導致這場集體災難的超級強權,個體所能做出的抵抗儘管有限,赫塞卻竭盡全身之力做到了。在這樣的環境下,他的園圃牧歌於是誕生。這些作品以一派悠閒從容來挑釁社會,從當時到今天都是,它們完全有意識地去延遲一場導致災難的行動主義,並且提醒我們,在紛亂的當代局勢中,彼岸仍有值得我們信賴的自然秩序,「那秩序存在於花朵之中,年復一年,都將回到草地之中,數千年不曾改變,而帝國、王朝與國家終將凋零,在明日化為過眼雲煙。」
當我們去思索變幻中的恆常,我們就會發現,在這個急速奔忙、過度刺激、政治局勢嚴峻的世界裡,有一個重點慢慢浮現,那就是去質疑各種野心,那種「意欲以理念塑造歷史的野心,因為我們的世界很可惜地,就是這樣被慾望與驅力創造而來……最後帶來了流血、暴力與戰爭……因此,在這令人難以忍受的時代,我們應該用寧靜的靈魂來面對世道,而我們行善,並不急於改變世界的風俗,那也是件值得的事。」(園圃時光)
這樣的態度發人深省,並且與路得這類行動派人士的座右銘完全相符:「就算明天是世界末日,我今天也還要種下我那株小小的蘋果樹。」
【編者言】那秩序存在於花朵之中
文|佛克‧米歇爾斯(Volker Michels)
德國編輯,赫曼‧赫塞研究專家及作品選集的重要推手
赫塞於一九零三年出版的第一本小說《鄉愁》,時值二十五歲,那時的他,有八年之久的時間以書店與古董商為業,後來他放棄這些,轉而以作家的身分謀生;工業化與自動化初期的那些年,人們崇尚這樣的進步,並且奉之為圭臬,《鄉愁》則與之相反,這本書將進步的都市化所威脅的自然,以及順應自然法則的生活,如讚美詩那般寫下,出身於這種環境並以此為典範生活的人,如果置身事外,或將受到懲罰。《鄉愁》的...
目錄
赫曼・赫塞的花園
生命中的花園與寫生
花與詩十三首|龍膽花・黎明的白玫瑰・丁香・茉莉・罌粟
花香組詩|風信子・木犀花・茉莉花・玫瑰花・芥菜・水仙花
初開的花・藍蝴蝶
散文、詩與小說
1. 花園裡
2. 九月
3. 兒時的花園
4. 少時花園
5. 外部世界的內在世界
6. 致兄弟
7. 公園變成森林
8. 波登湖畔
9. 風雨過後的花朵
10. 一朵花的生命
11. 繁花
12. 盛放的花朵
13. 有時
14. 六月天
15. 花朵
16. 無用之用的快樂
17. 躺臥在草地上
18. 樹木
19. 修剪過的橡樹
20. 波登湖再見
21. 那把遺失的折刀
22. 老花園
23. 彷彿孩提時的童話
24. 老樹悲歌
25. 一頁日記
26. 晚夏
27. 對照記
28. 花梗
29. 百日草
30. 初秋
31. 夏秋之際
32. 澆花
33. 對一小塊土地的承擔
34. 園圃時光
35. 桃樹
36. 園丁作夢
37. 反璞歸真
38. 耶穌受難日
39. 幾頁日記
40. 凋零的樹葉
41. 小老虎
42. 給君特・波美爾的花園小記
43. 千年之前
書信
彷彿失落的故鄉——赫曼‧赫塞有關自然與花園的信件與書寫
短篇故事
之一 老尼安德
之二 鳶尾花
編者言
那秩序存在於花朵之中 文/佛克 ‧ 米歇爾斯(Volker Michels)
文章來源・圖片來源
赫曼・赫塞的花園
生命中的花園與寫生
花與詩十三首|龍膽花・黎明的白玫瑰・丁香・茉莉・罌粟
花香組詩|風信子・木犀花・茉莉花・玫瑰花・芥菜・水仙花
初開的花・藍蝴蝶
散文、詩與小說
1. 花園裡
2. 九月
3. 兒時的花園
4. 少時花園
5. 外部世界的內在世界
6. 致兄弟
7. 公園變成森林
8. 波登湖畔
9. 風雨過後的花朵
10. 一朵花的生命
11. 繁花
12. 盛放的花朵
13. 有時
14. 六月天
15. 花朵
16. 無用之用的快樂
17. 躺臥在草地上
18. 樹木
19. 修剪過的橡樹
20. 波登湖再見
21. 那把遺失的折刀
22. 老花園
23. 彷...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