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相關影片連結: 1. 本書介紹 (How The Immune System ACTUALLY Works–IMMUNE) https://youtu.be/lXfEK8G8CUI
2. 關於新冠病毒(The Coronavirus Explained & What You Should Do) https://youtu.be/BtN-goy9VOY
3. 關於疫苗的副作用?(The Side Effects of Vaccines-How High is the Risk?) https://youtu.be/zBkVCpbNnkU
作者簡介:
菲利普.德特默 Philipp Dettmer 「Kurzgesagt」頻道的創始人和首席作家。「Kurzgesagt」是YouTube 最大的科學頻道之一,擁有超過1400萬訂閱者和10億次觀看數。德特默在十五歲自高中輟學後,遇到了一位了不起的老師,激發了他對於學習和理解世界的熱情。他接著往歷史和資訊設計領域深造,著重於繪製資訊圖表。德特默一開始將「Kurzgesagt」當作是一個充滿熱情的計畫,期望從整體的觀點去解釋複雜的概念。當這個頻道起飛之後,德特默進而全職投入將困難的想法變得引人入勝和易於理解。 Philippdettmer.com YouTube:Kurzgesagt-In a Nutshell
譯者簡介:
周序諦 於2007年取得SUNY Buffalo免疫學博士學位, 而後於哈佛大學醫學院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進行癌症醫學的博士後研究。藉由自身專業進行本書翻譯,幫助一般大眾瞭解人體免疫系統的奧妙。目前為資深生技研究員。
「菲利普•德特默有一種獨特的技能,可以藉由對於科學的理解,向我們呈現世界的美麗和復雜性。在《免疫》中,他帶我們參觀了自己的身體,看到並了解免疫系統實際上是如何運作的。這是關於我們生存所依賴的複雜系統的一本精美書籍。」 —— 麥克斯、羅塞/「用數據看世界」 (Our World in Data) 網站的創始人
「《免疫》讀起來就像是一部引人入勝的科幻小說,跟隨著菲利普•德特默進入身體旅行,近距離地觀察在日常的戰爭中,保護你免於數兆個無情的微生物敵人的專業戰士、流氓鬥士和隱形偵探。在這本書的最後,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了解我的整個身體。對於好奇的人來說,《免疫》是一種令人愉快的享受。」 —— 堤畝、奧本/「等等,為什麼 」(Wait But Why) 網站的創始人
《免疫:認識你的免疫系統,45個打造身體堡壘的必備知識》(Immune: A Journey into the Mysterious System That Keeps You Alive) 一書作者菲利普•德特默(Philipp Dettmer)及譯者周序諦女士,把複雜又難懂的免疫系統做了相當淺顯易懂及生動有趣的描述,身為一個免疫學專家醫師已經近二十年,我仍然覺得「免疫」是最難的一門科學,每每都讓學者一頭霧水或是一個頭兩個大,甚至有許多人是「敬免疫而遠之」。
免疫(Immunity)這名詞源自拉丁文immunis,原本是豁免兵役、納稅或其他公共服務的意思。在生物學中,免疫代表一個生物個體能夠抵抗病原體(或者它產生的物質)所導致的疾病發生。 人類文明的進程中,早在古代埃及和希臘時期就有文獻描述與免疫相關的現象。例如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在西元前5世紀,就描述了因發炎而引起水腫(edema)的症狀,並試圖以柳樹皮舒緩病患因疼痛與發燒產生的不適。古希臘偉大的歷史學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也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中,記載了西元前430多年發生在雅典的瘟疫以及病患的諸多病徵。西元1世紀左右,古羅馬醫學家凱爾蘇斯(Aulus Cornelius Celsus)在他撰寫的百科全書中,為發炎下了明確的定義,描述發炎的四個主要症狀為「rubor et tumor cum calore and dolore」,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熟悉的紅、腫、熱、痛。然而一直到19世紀末期,現代科學對於免疫系統的研究才因為俄國科學家伊利亞•梅契尼可夫(Ilya Ilyich Mechnikov)將其命名為「免疫學」(Immunology),而正式成為一門獨立的學門。梅契尼可夫(Ilya Ilyich Mechnikov)因為鑽研免疫細胞的吞噬現象(phagocytosis),對於免疫學有著卓越的貢獻,因此在1908年贏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榮耀,並被尊稱為「先天免疫之父」。
免疫學是一門非常複雜但也相當有趣的學科;而長期以來,免疫與流行病一直有著密切的關係。在沒有抗生素和疫苗的中世紀,早已發展出隔離(quarantine)的概念,藉此阻隔黑死病的傳播。例如在西元14世紀,拉古薩共和國(Republica Ragusa)已實施隔離制度,要求所有從疫區進入城邦的人,都必須進行為期四十天的隔離。這段隔離期被稱為「quarantino」,也就是義大利文「四十」的意思。每年在威尼斯面具嘉年華會中常見的鳥嘴面具,則是模仿中世紀醫生所配戴的防護面具;當時面具的眼睛是由玻璃構成,彎曲的鳥嘴構造裡則填充了各種散發芳香氣味的物質(像乾燥花、香草、樟腦等),藉以驅離致病的「邪氣」。17世紀法國醫生德洛梅(Charles de Lorme)將鳥嘴面具、寬邊帽、長大衣、手套及柺杖作為「瘟疫醫生」的標準配備,藉此避免在看診時與病患因直接地接觸而感染瘟疫。
在同一時期的中國,天花早已橫行了千年之久,造成無數的傷亡。康熙因為自身感染過天花而深知其害。他在北京設立了「查痘章京」,建立了中國最早的檢疫制度,藉此避免病原進入。而當時在民間也已經有種人痘的技術流傳。無論是將天花患者身上的痘痂磨成粉末吹入或放入鼻腔內,或是以小刀將痘痂粉末塗抹在皮膚上,都是藉此讓未感染者能夠感染輕微的天花,進而產生免疫力,就如同我們現在施打疫苗一樣。接種人痘的技術頗受康熙的重視,甚至組織宮廷太醫幫阿哥們種痘。這項技術也經由西方使節和傳教士的學習,開始傳向亞歐地區。18世紀初,英國駐土耳其大使的夫人瑪莉・渥特莉・孟塔古夫人(Lady Mary Wortley Montagu)在土耳其見識到種痘技術對於天花的保護效果後,不但讓自己的子女接受種痘,更積極將這項技術帶回英國進行推廣。
《免疫》相關影片連結: 1. 本書介紹 (How The Immune System ACTUALLY Works–IMMUNE) https://youtu.be/lXfEK8G8CUI
2. 關於新冠病毒(The Coronavirus Explained & What You Should Do) https://youtu.be/BtN-goy9VOY
3. 關於疫苗的副作用?(The Side Effects of Vaccines-How High is the Risk?) https://youtu.be/zBkVCpbNnkU
作者簡介:
菲利普.德特默 Philipp Dettmer 「Kurzgesagt」頻道的創始人和首席作家。「Kurzgesagt」是YouTube 最大的科學頻道之一,擁有超過1400萬訂閱者和10億次觀看數。德特默在十五歲自高中輟學後,遇到了一位了不起的老師,激發了他對於學習和理解世界的熱情。他接著往歷史和資訊設計領域深造,著重於繪製資訊圖表。德特默一開始將「Kurzgesagt」當作是一個充滿熱情的計畫,期望從整體的觀點去解釋複雜的概念。當這個頻道起飛之後,德特默進而全職投入將困難的想法變得引人入勝和易於理解。 Philippdettmer.com YouTube:Kurzgesagt-In a Nutshell
譯者簡介:
周序諦 於2007年取得SUNY Buffalo免疫學博士學位, 而後於哈佛大學醫學院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進行癌症醫學的博士後研究。藉由自身專業進行本書翻譯,幫助一般大眾瞭解人體免疫系統的奧妙。目前為資深生技研究員。
「菲利普•德特默有一種獨特的技能,可以藉由對於科學的理解,向我們呈現世界的美麗和復雜性。在《免疫》中,他帶我們參觀了自己的身體,看到並了解免疫系統實際上是如何運作的。這是關於我們生存所依賴的複雜系統的一本精美書籍。」 —— 麥克斯、羅塞/「用數據看世界」 (Our World in Data) 網站的創始人
「《免疫》讀起來就像是一部引人入勝的科幻小說,跟隨著菲利普•德特默進入身體旅行,近距離地觀察在日常的戰爭中,保護你免於數兆個無情的微生物敵人的專業戰士、流氓鬥士和隱形偵探。在這本書的最後,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了解我的整個身體。對於好奇的人來說,《免疫》是一種令人愉快的享受。」 —— 堤畝、奧本/「等等,為什麼 」(Wait But Why) 網站的創始人
《免疫:認識你的免疫系統,45個打造身體堡壘的必備知識》(Immune: A Journey into the Mysterious System That Keeps You Alive) 一書作者菲利普•德特默(Philipp Dettmer)及譯者周序諦女士,把複雜又難懂的免疫系統做了相當淺顯易懂及生動有趣的描述,身為一個免疫學專家醫師已經近二十年,我仍然覺得「免疫」是最難的一門科學,每每都讓學者一頭霧水或是一個頭兩個大,甚至有許多人是「敬免疫而遠之」。
免疫(Immunity)這名詞源自拉丁文immunis,原本是豁免兵役、納稅或其他公共服務的意思。在生物學中,免疫代表一個生物個體能夠抵抗病原體(或者它產生的物質)所導致的疾病發生。 人類文明的進程中,早在古代埃及和希臘時期就有文獻描述與免疫相關的現象。例如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在西元前5世紀,就描述了因發炎而引起水腫(edema)的症狀,並試圖以柳樹皮舒緩病患因疼痛與發燒產生的不適。古希臘偉大的歷史學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也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中,記載了西元前430多年發生在雅典的瘟疫以及病患的諸多病徵。西元1世紀左右,古羅馬醫學家凱爾蘇斯(Aulus Cornelius Celsus)在他撰寫的百科全書中,為發炎下了明確的定義,描述發炎的四個主要症狀為「rubor et tumor cum calore and dolore」,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熟悉的紅、腫、熱、痛。然而一直到19世紀末期,現代科學對於免疫系統的研究才因為俄國科學家伊利亞•梅契尼可夫(Ilya Ilyich Mechnikov)將其命名為「免疫學」(Immunology),而正式成為一門獨立的學門。梅契尼可夫(Ilya Ilyich Mechnikov)因為鑽研免疫細胞的吞噬現象(phagocytosis),對於免疫學有著卓越的貢獻,因此在1908年贏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榮耀,並被尊稱為「先天免疫之父」。
免疫學是一門非常複雜但也相當有趣的學科;而長期以來,免疫與流行病一直有著密切的關係。在沒有抗生素和疫苗的中世紀,早已發展出隔離(quarantine)的概念,藉此阻隔黑死病的傳播。例如在西元14世紀,拉古薩共和國(Republica Ragusa)已實施隔離制度,要求所有從疫區進入城邦的人,都必須進行為期四十天的隔離。這段隔離期被稱為「quarantino」,也就是義大利文「四十」的意思。每年在威尼斯面具嘉年華會中常見的鳥嘴面具,則是模仿中世紀醫生所配戴的防護面具;當時面具的眼睛是由玻璃構成,彎曲的鳥嘴構造裡則填充了各種散發芳香氣味的物質(像乾燥花、香草、樟腦等),藉以驅離致病的「邪氣」。17世紀法國醫生德洛梅(Charles de Lorme)將鳥嘴面具、寬邊帽、長大衣、手套及柺杖作為「瘟疫醫生」的標準配備,藉此避免在看診時與病患因直接地接觸而感染瘟疫。
在同一時期的中國,天花早已橫行了千年之久,造成無數的傷亡。康熙因為自身感染過天花而深知其害。他在北京設立了「查痘章京」,建立了中國最早的檢疫制度,藉此避免病原進入。而當時在民間也已經有種人痘的技術流傳。無論是將天花患者身上的痘痂磨成粉末吹入或放入鼻腔內,或是以小刀將痘痂粉末塗抹在皮膚上,都是藉此讓未感染者能夠感染輕微的天花,進而產生免疫力,就如同我們現在施打疫苗一樣。接種人痘的技術頗受康熙的重視,甚至組織宮廷太醫幫阿哥們種痘。這項技術也經由西方使節和傳教士的學習,開始傳向亞歐地區。18世紀初,英國駐土耳其大使的夫人瑪莉・渥特莉・孟塔古夫人(Lady Mary Wortley Montagu)在土耳其見識到種痘技術對於天花的保護效果後,不但讓自己的子女接受種痘,更積極將這項技術帶回英國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