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所未見、具高度爆發性的科學史
本書遠遠偏離了我們多數人被教導的西方經典情節,
但卻真正拓展了我們就過往與現今的全球科學眼界。
波斯克特巧妙地將默默無聞人士的成就融入更廣泛的科學史……篇幅內容論述明晰。」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當我們說到現代科學的起源時,習慣從歐洲開始,我們記得哥白尼、牛頓、達爾文和愛因斯坦這些思想巨擘。然而科學的歷史並不是、也從來不是歐洲特有的努力歷程。哥白尼仰賴根源自阿拉伯和波斯文本的數學技術;牛頓的運動定律用上了亞洲和非洲進行的天文學觀測成果;當達爾文撰著《物種起源》之時,他參考了一本十六世紀的中國百科全書;還有當愛因斯坦研究量子力學時,他受到了來自孟加拉物理學家薩特延德拉.玻色的啟發。
《被蒙蔽的視野》是前所未見的科學史,講述了科學發展中的無名英雄,披露最重要的科學突破是來自全世界不同文化之間的思想交流。在這部雄心勃勃,啟迪思維的歷史當中,詹姆士.波斯克特重塑了科學史,揭示了非洲、美洲、亞洲和太平洋上科學家對這段全球故事做出的重要貢獻。
本書將科學史安置於世界史的核心地位,也為現代世界的形成提供了一個嶄新視角,不再聚焦於某些菁英,也不再只看著歐洲,撥開被刻意蒙蔽的視野。要更深刻認識現代史,我們就必須關注全球科學史。
作者簡介:
詹姆士.波斯克特
華威大學科學和技術史副教授。他為《衛報》、《自然》和《BBC歷史》雜誌等眾多報章刊物撰寫文章,入圍BBC新世代思想家獎(BBC New Generation Thinker Award)並曾贏得英國科學作家協會(Association of British Science Writers)的年度新人獎。目前住在英格蘭華威郡(Warwickshire)。
譯者簡介:
蔡承志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碩士,第七屆「吳大猷科普著作獎」翻譯類金籤獎得主。一九九四年起業餘投入科普書翻譯,一九九九年轉任全職迄今,期間也從事Discovery頻道字幕翻譯三年。累計作品近九十本,包括《神的方程式:對萬有理論的追尋》、《眺望時光的盡頭》、《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星際效應》、《好奇號帶你上火星》、《無中生有的宇宙》、《時空旅行的夢想家:史蒂芬.霍金》、《大人的物理學:從自然哲學到暗物質之謎》、《詩性的宇宙》、《大轉折:百年科學匯流史》、《伊波拉浩劫》、《下一場人類大瘟疫》和《最後一個知識人》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專家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林俊良|中興大學副校長、電機系講座教授
林敏聰|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臺大物理系特聘教授
孫維新|臺灣大學物理系及天文所教授
張國暉|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曾耀寰|中研院天文所研究副技師
黃貞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劉怡維|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
現代科學的起源來自歐洲,這是人們自十五世紀以來既存的迷思。大家普遍認為,重大科學突破出自哥白尼、伽利略、牛頓、達爾文到愛因斯坦。其實在望遠鏡被發明前,人們早就以肉眼進行天文研究。地球上各地區也都有泛科學的文明足跡,例如美索不達米亞、希臘、波斯、印度、中國和埃及天文學家都曾建構天文觀測站,啟動宇宙的探討。甚至西元前一五○~八○年就有類比計算機的概念被提出,用於計算特定日期的太陽、月亮和行星位置。現代科學發展,其實仰賴世界各地不同文化間的思想交流,這本書說明了這個事實。科學可以不斷進展而且影響人類文明,重點在於學理發展過程被有系統地以學術論文呈現與保存,為什麼人們認為科學的起源來自歐洲,這是主因。直到近百年,華人世界才有所認知。這也告知我們,對創新發現必須文字存載且公開揭露的重要。
——林俊良|中興大學副校長、電機系講座教授
一本具有地緣政治文化觀點的全球科學發展史。
——林敏聰|臺灣大學物理系特聘教授
當前有個令人難以捉摸又感到尷尬難解的現象,也就是科學及政治之間經常地共謀。這聽來頗令人震驚,但本書提供了好多精彩故事呈現這些多樣關係,原來種種震驚不過是歷史日常。
——張國暉|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如果科學是放諸四海皆準的,那肯定不該是歐洲人獨享的。事實上也正是如此,摒棄了意識形態、政治、國族和傳統文化帶來的諸多成見後,許多亞洲國家都在基礎科學研究上,愈來愈有能力發表更多品質和數量上更具競爭力的學術論文,並且也快速地在科技和工程領域上交出傲人的成績,讓我們發現超英趕美並非神話。這本好書也讓人見識到,在實證科學的萌芽中,來自亞洲、非洲和美洲的知識和發明,其實都一再對科學大力助推,讓我們更有信心未來會再扮演無比關鍵的角色!
——黃貞祥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以現實政治對抗的角度分析科學的發展,提供了許多當前科學史所忽略的資料案例。行文聲調雖然激動亢奮,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另類科學史。
——劉怡維|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
【各界讚揚】
《被蒙蔽的視野》是本出色的書,它向我們所知的幾乎一切西方世界科學提出挑戰。波斯克特就一系列繁多素材闡明箇中真相,改變了我們就過去五百年間幾乎每一項偉大科學突破的想法。從哥白尼到牛頓和愛因斯坦,披露世界各地包括阿拉伯、中國、日本、下撒哈拉和南美洲等區域的科學家成就的重要貢獻,以及他們在我們所知一切課題,從重力和相對性到裂解原子等各方面所成就的發現。《被蒙蔽的視野》是一部具高度爆發性的書籍,它真正拓展了我們就過往與現今的全球科學眼界。
——傑瑞.波頓(Jerry Brotton),《十二幅地圖看世界史》作者
對歷史紀錄的修正使得《被蒙蔽的視野》成為一部令人深感滿足的讀物。我們得知遍布世界各地有一群了不起的人物投身科學探索。更令人滿足的是,《被蒙蔽的視野》還證明了,最著名的科學家——包括哥白尼、達爾文和愛因斯坦——若是沒有他們的全球人脈支援,是不可能成就他們的偉業的。
——韓森(Valerie Hansen),《西元一千年》作者
這部寶書以可信的論述有力地道出真相,指陳現代科學並不單只在歐洲發展。一個廣泛流傳的說法是,科學革命始自哥白尼和伽利略,再經由牛頓、達爾文和愛因斯坦接續發展,然而這樣講卻輕忽過甚。我們承認,今天的科學確實是個全球事業,不過這本重要之極的書籍,還解釋了它向來就是這樣。
——吉姆.艾爾-卡利里(Jim Al-Khalili),《悖論》作者
從壯麗的阿茲特克植物園到清朝的演化理論,《被蒙蔽的視野》顛覆了對科學史的傳統記述,也說明了好奇心和求知探索在過往和在現在都同樣是種全球現象。
——麗貝卡.賽克斯(Rebecca Wragg Sykes),《血緣》作者
一部有用的勘誤著述,引領我們更能比較準確地認識西方科學史——這部歷史認定,歐洲沒有什麼特別,而且它是向世界學習的。
——安吉拉.賽尼(Angela Saini),《我比你優秀》作者
這是一趟引人遐想的巡禮,檢視在歐洲和美國範圍之外所成就之重大科學貢獻,含括從古代到現代時期,並比對全球歷史事件來予以解釋。我特別喜歡那些研究成果往往成為標準科學史遺珠之士的故事。
——伊恩.斯圖爾特(Ian Stewart),《大人物》作者
在這趟巡禮當中,波斯克特高明地否定了遺世獨立之歐洲才子的理念,並向我們表明,我們如今所知的科學,是藉由生機蓬勃的全球性國際交流才萌生的。
——帕特里克.羅伯茨(Patrick Roberts),《叢林》作者
這就是我們需要的歷史:它開啟我們的眼界,讓我們見識到,我們如今之所知,如何歸功於全世界範圍的團隊努力,才促成了這些發現。
——邁克爾.斯科特(Michael Scott),《古代世界》作者
名人推薦:【專家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林俊良|中興大學副校長、電機系講座教授
林敏聰|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臺大物理系特聘教授
孫維新|臺灣大學物理系及天文所教授
張國暉|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曾耀寰|中研院天文所研究副技師
黃貞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劉怡維|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
現代科學的起源來自歐洲,這是人們自十五世紀以來既存的迷思。大家普遍認為,重大科學突破出自哥白尼、伽利略、牛頓、達爾文到愛因斯坦。其實在望遠鏡被發明前,人們早就以肉眼進行天文研究。地球上各...
章節試閱
緒論:現代科學的起源
現代科學是從哪裡來的?迄至非常晚近以來,多數歷史學家都會告訴你底下這段情節:在公元一五〇〇到一七〇〇年之間的某個時候,現代科學在歐洲被發明了。這段歷史通常都以波蘭天文學家尼古拉.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為起點。哥白尼在《天體運行論》一書中論稱地球繞日運行。這是一項基進的想法,自古希臘時代以來,天文學家始終相信地球位於宇宙的中心,到了十六世紀,歐洲科學思想家第一次開始挑戰古老的智慧。哥白尼之後,其他先驅人物繼之而起,如今一般都把他們的開創成果稱為「科學革命」。這些人包括在一六〇九年觀測木星衛星群的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伽利萊(Galileo Galilei),還有在一六八七年提出運動定律的英國數學家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接著多數歷史學家都會告訴你,這種模式在往後四百年間還一直延續下來。現代科學的歷史,依傳統說法,幾乎完全就是專注講述諸如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這位推廣自然汰擇演化理論的十九世紀英國自然歷史學家,以及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這位提出狹義相對論的德國物理學家等人的故事。從十九世紀的演化思想到二十世紀的宇宙物理學,現代科學——依我們所聽聞的說法——是歐洲單獨開創的產物。
這種故事是個神話。在本書中,我想就現代科學的起源,講述一種非常不同的情節。科學並不是歐洲獨特文化的產物,事實上,現代科學向來都取決於從全世界各地不同文化匯聚而來的人才與理念。就這點,哥白尼就是個好例子。他為文著述的時期,歐洲正與亞洲建立新的聯繫,絲路上商旅絡繹於途,印度洋上大帆船魚貫往返。從事科學工作時,哥白尼必須借鑑阿拉伯和波斯文本所論述的數學技術,其中許多文本都是直到不久之前才傳入歐洲。當時在亞洲和非洲各地,也都有相仿的科學交流。就在這同一時期,鄂圖曼天文學家穿越地中海,把他們的伊斯蘭科學知識和借鑑自基督宗教和猶太思想家的新理念結合起來。在西非,廷布克圖(Timbuktu)和卡諾(Kano)宮廷中的數學家研讀的阿拉伯手稿,都是跨越撒哈拉沙漠遠道傳入的。望向東方,北京的天文學家除了展閱中文典籍之外,也研讀拉丁科學文本。還有在印度,一位富裕的摩訶羅闍(maharaja,意指「大君主」)僱用了印度教教徒、穆斯林和基督宗教教徒數學家,編纂出歷來最準確的幾組天文學星曆表。
所有的這一切,點出了一種非常不同的現代科學史解讀方式。在本書中,我著眼於我們必須依循全球歷史的關鍵時刻來思考現代科學史。我們從十五世紀歐洲人殖民美洲開始,接著延續論述至今。這一路上我們探索科學史上的重大發展,從十六世紀的新天文學到二十一世紀的遺傳學。就這每起事例,我都會表明現代科學的進展,是如何仰賴全球文化的交流。不過我也必要強調,這並不僅僅只是個全球化取得勝利的故事;畢竟,文化交流有眾多不同形式,其中許多都深具強烈剝削意味。就現代早期大部分時期,科學都由奴役體系和帝國發展所塑造成形。到了十九世紀,科學受了工業資本主義發展影響而轉型。接著到了二十世紀,科學史則最好是依循冷戰和去殖民化視角來予以解釋。然而儘管存在這些嚴重的權力不平衡現象,世界各地的人們,依然對現代科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不論我們著眼哪個時期,科學史都不能作為一個單只專注於歐洲的故事來講述。
對這樣一種歷史的需求從未如此強烈,科學界的均勢正出現變化。就科學資金方面,中國已經超越美國,而且過去幾年來,以中國為大本營的研究人員所產出的科學論文數,已經凌駕世界其他所有地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nited Arab Emirates)在二〇二〇年夏季發射執行一次無人火星任務,而肯亞和迦納的電腦科學家,則在人工智能的發展上,扮演愈見重要的角色。在此同時,歐洲科學家則面臨英國脫歐的餘波,而俄羅斯和美國的安全部門則不斷鼓吹掀起網路戰爭。
科學本身也飽受爭議困擾。二〇一八年十一月,中國生物學家賀建奎宣布他成功編輯了兩名人類嬰兒的基因,撼動了全世界。許多科學家認為,這種程序太過冒險,採用人類受試者做試驗是說不通的。然而,全世界很快就意識到,要推動一套國際間通用的科學倫理準則是非常困難的。就官方上,中國政府正式與賀建奎的研究切割,判處他三年徒刑。然而到了二〇二一年,俄羅斯研究人員揚言要複製他的爭議性實驗。除了倫理相關問題之外,如今的科學就像過往一般,也飽受嚴重的不平等問題。少數族裔背景的科學家在專業頂尖層級的人數不成比例,猶太科學家和學生持續遭受反猶太主義的凌虐,而在歐洲和美國之外從事工作的研究人員,則往往在簽證申請上遭遇刁難,無法前往參與國際研討會。若想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就需要一部新的科學史,一部能更真實反映我們所生活世界的科學史。
今天的科學家能很快體認到他們所從事工作的國際性本質。不過他們往往認為這是一種比較新穎的現象,那是二十世紀「大科學」的一種產物,而不是具有五百多年歷史的一段故事。當出自歐洲之外的科學貢獻獲得認可,它們通常都被歸入遙遠過去的發展情節,而不是科學革命與現代科學興起的故事環節。我們聽了很多關於中世紀伊斯蘭科學的「黃金時代」,那是約在公元九世紀和十世紀時期,當時巴格達的科學思想家,率先發展出了代數和其他許多新穎的數學技術。關於古代中國的科學成就,也以類似的形式被強調,好比指南針和火藥的發明,都是遠超過千年之前的成果。然而這些故事只會強化一種說法,那就是諸如中國和中東等地區,與現代科學史幾乎沒有絲毫關係。確實,我們經常忘了,所謂「黃金時代」的概念,最初是在十九世紀發明的,目的是為歐洲帝國強權的擴張自圓其說。英國和法國的帝國主義者推廣一種錯誤觀點,宣稱亞洲和中東文化自中世紀以來就不斷衰頹,因此需要現代化。
有一件事或許令人驚訝,那就是這些故事在亞洲就如同在歐洲一樣受到歡迎。把你的思緒回頭投放到二〇〇八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儀式起頭就是一幅龐大捲軸開展,象徵中國古代的紙張發明。在整個開幕式上,超過十億電視觀眾看著中國展現它的其他古代科學成就,包括指南針。開幕式尾聲也恰如其分地以一項精彩演出,來炫示另一項中國的發現:煙火照亮了鳥巢體育場的天空,向宋朝時期的火藥發明致敬。然而,在整場開幕式中,卻幾乎完全沒提到,自此以後中國所貢獻出的眾多科學突破,包括十八世紀的自然歷史學發展,或者二十世紀的量子力學。中東也有這相同情況。二〇一六年,土耳其總統雷傑普.艾爾多安在土耳其——阿拉伯高等教育聯合會伊斯坦堡大會——發表一場演說。發言時艾爾多安描述在「伊斯蘭文明黃金時代」,中世紀時期,「伊斯蘭眾都市……扮演科學中心的角色」。然而艾爾多安卻似乎並不知道一項事實,那就是許多穆斯林,包括現今土耳其的一些民眾,也對現代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同等重大的貢獻。從十六世紀伊斯坦堡(譯註:伊斯坦堡是現代名稱,當時稱為君士坦丁堡)的天文學,到二十世紀開羅的人類遺傳學,伊斯蘭世界的科學發展遠遠不只中世紀那段「黃金時代」。
為什麼這樣的故事那麼常見?就像許多神話,現代科學是在歐洲發明的觀點,也不是偶然出現的。二十世紀中葉,英國和美國的一群歷史學家開始出版諸如《現代科學的起源》等一類的書籍。他們幾乎全都深信,現代科學——連帶還有現代文明——在十六世紀左右發源於歐洲。「科學革命,我們必須視之為……西方的創造產物,」深具影響力的劍橋歷史學家赫伯特.巴特菲爾德(Herbert Butterfield)於一九四九年便這樣寫道。大西洋對岸也表達出了這樣的觀點。一九五〇年代的耶魯大學學生都受教認為「西方產生出自然科學……東方沒有」,而《科學》期刊(舉世最富盛名的科學期刊之一)的讀者則被告知,「西歐少數國家,為現代科學提供了最早的故鄉」。
這一切當中的政治手腕再清楚不過了。這些歷史學家經歷了冷戰早期幾十年歲月,見識了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鬥爭,如何支配了全世界的政治運作。他們以界線分明的東、西方劃分來思索當代世界,接著——不論是否有意——回過頭來把它投射到過去。在這段期間,科學和技術都廣泛被視為政治成功的標誌,特別是在蘇聯於一九五七年十月間發射全球第一顆人造衛星旅伴號(Sputnik)之後。現代科學乃是在歐洲發明的想法,也因此成為一種方便的虛構幻想。就西歐和美國的領導人而言,重點在於讓他們的國民都從歷史的正確一方來審視自己,並自認為是促成科學和技術進步的功臣。而這樣一部科學史,也正是為了說服世界各地後殖民時期國家走資本主義道路,並偏離共產主義而設計。在整個冷戰期間,美國投注了數十億美元來對外援助,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國推廣自由市場經濟並結合促進科學發展;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對抗蘇聯施行的對外援助計畫。當「西方科學」與「市場經濟」兩相結合,所許諾的前景無異於一次經濟「奇蹟」,起碼就美國政策制定者看來是這樣的。
諷刺的是,蘇聯歷史學家也以一種非常相似的方式描述了現代科學起源的面向,他們往往忽略較早期階段沙皇統治下俄羅斯科學家做出的成就,卻大力宣揚科學在共產主義治理期間的驚人崛起。「迄至二十世紀,俄羅斯事實上是沒有物理學的,」蘇聯科學院的院長便曾在一九三三年這樣寫道。後面我們就會見到,這並非事實。彼得大帝支持了十八世紀早期最重要的幾項天文學觀測研究,而俄羅斯物理學家則在十九世紀期間扮演了無線電發展的關鍵角色。晚近部分蘇聯歷史學家的確曾努力凸顯俄羅斯的較早期科學成就,不過起碼在二十世紀初那幾十年間,強調在共產主義統治下產生的革命進步,比起在舊政權下取得的任何成果都還更為重要。
亞洲和中東的情況略有不同,不過最終都產生出相仿的結果。冷戰是一段去殖民化的時期,許多國家都在這時終於從歐洲殖民列強掌控中獨立出來。印度和埃及等地的政治領導人迫切期望建立一種新的民族認同感。許多人都回頭瞻望古老的過去。他們頌揚中世紀和古代科學思想家的成果,卻把殖民時期發生的事蹟大半都給忽略了。事實上,伊斯蘭或印度的「黃金時代」概念,都是在一九五〇年代才開始普及——這不只是發生在十九世紀歐洲的情況,而在中東和亞洲也同樣如此。印度和埃及歷史學家緊抓過去曾有一段輝煌科學過往,而且如今還等待重新被發現的想法。採行這樣的做法,他們也在不知不覺之間強化了歐洲和美國歷史學家所兜售的神話。現代科學是西方的,古代科學是東方的,或者說,這就是民眾接受的教導。
冷戰過去了,然而科學史依然停滯在過去。從通俗歷史到學術教科書,現代科學是在歐洲發明的觀點,依然是現代史上最廣泛流傳的神話。然而卻幾乎全無證據來支持這點。在本書中,我提出了一種新的現代科學史,這種歷史更能獲得現有證據的支持,同時也更適合於我們所生活的時代。我將說明現代科學的發展,是如何從根本上仰賴於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之間的思想交流。這在十五世紀是正確的,而且到今天也仍是事實。
從阿茲特克宮殿和鄂圖曼天文台,到印度的實驗室和中國各大學,本書關注論述全球現代科學的歷史。不過有個重點仍得記住,這並不是一部百科全書。我並沒有試圖把世上所有國家全都含括在內,也沒有兼及每一項科學發現。那樣的手法會顯得莽撞,也不會特別吸引人閱讀。實際上,本書的目的是要表明,全球歷史如何塑造出現代科學。因此我挑選了世界歷史變遷的四個關鍵時期,並將它們分別與科學史上最重大的進展聯繫起來。本書將科學史安置於世界史的核心地位,也為現代世界的形成提供了一個嶄新視角——從帝國的歷史到資本主義的歷史,若我們希望認識現代史,我們就必須關注全球科學史。
最後我想強調一點,我認為科學在很大程度上是種人類的活動,現代科學無疑是由更廣泛的世界事件所塑造成形,不過它依然得齊集真實民眾之力才能完成。這些人雖然生活在非常不同的時間和地點,不過與你或我並沒有根本上的不同。他們有家庭和親友,他們為情感和健康掙扎奮鬥,而且他們每個人最希望的就是能更深入認識我們所棲居的宇宙。縱貫本書所有篇幅,我都試圖提出科學的那種更人性面的識見:鄂圖曼一位天文學家在地中海遭海盜擄走;一位受奴役的非洲人在南美洲一處屯墾區採集藥草;一位中國物理學家在日本侵襲北京時逃出生天;還有一位墨西哥遺傳學家採集奧運運動員的血液樣本。他們每個人都對現代科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儘管如今他們很大程度上都已被人遺忘。這就是他們的故事——被歷史遺忘的科學家。
緒論:現代科學的起源
現代科學是從哪裡來的?迄至非常晚近以來,多數歷史學家都會告訴你底下這段情節:在公元一五〇〇到一七〇〇年之間的某個時候,現代科學在歐洲被發明了。這段歷史通常都以波蘭天文學家尼古拉.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為起點。哥白尼在《天體運行論》一書中論稱地球繞日運行。這是一項基進的想法,自古希臘時代以來,天文學家始終相信地球位於宇宙的中心,到了十六世紀,歐洲科學思想家第一次開始挑戰古老的智慧。哥白尼之後,其他先驅人物繼之而起,如今一般都把他們的開創成果稱為「科學革命」。這些人包括在一...
目錄
緒論:現代科學的起源
壹 科學革命(約一四五〇至一七〇〇年)
第一章 新世界
第二章天與地
貳 帝國與啟蒙(約一六五〇至一八〇〇年)
第三章 牛頓的奴隸
第四章 大自然的經濟學
參 資本主義和衝突(約一七九〇至一九一四年)
第五章 生存鬥爭
第六章 工業實驗
肆 意識形態和戰後餘波(約一九一四至二〇〇〇年)
第七章 比光還快
第八章 遺傳學之國
尾聲:科學的未來
致謝
註釋
緒論:現代科學的起源
壹 科學革命(約一四五〇至一七〇〇年)
第一章 新世界
第二章天與地
貳 帝國與啟蒙(約一六五〇至一八〇〇年)
第三章 牛頓的奴隸
第四章 大自然的經濟學
參 資本主義和衝突(約一七九〇至一九一四年)
第五章 生存鬥爭
第六章 工業實驗
肆 意識形態和戰後餘波(約一九一四至二〇〇〇年)
第七章 比光還快
第八章 遺傳學之國
尾聲:科學的未來
致謝
註釋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