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張精采圖片呈現太空工作現場!
日本太空人野口聰一第一手經驗分享!
野口聰一是首位自拍太空漫步的宇Tuber,
是搭乘美國太空梭、蘇俄太空船、SpaceX太空船三種飛行器紀錄保持人之一,
也是日本人氣漫畫《宇宙兄弟》太空人野淵的原型人物。
他以輕鬆、有趣的文字敘述身為太空人的生活和工作情景,
並藉由回顧太空運具的歷史,展望太空觀光時代的到來。
近年來,SpaceX等民營航太公司經常有全球矚目的太空活動,持續帶動世人對太空的興趣,而相關報導也不再充斥嚴肅、技術性的專有名詞,而是更加親近大眾。
關於探索太空、帶領大眾認識太空的人物,除了被視為商業傳奇的馬斯克,或是讀者熟知來自美國NASA的太空人之外,《太空人都在做什麼?》作者野口聰一是來自日本的太空人,以第一人稱敘述,從太空人的專業任務,談到太空人的工作與生活哲學,更新讀者對太空人的既定印象。加上全書有60張照片與手繪圖片,更能幫助讀者具體理解書中所談的內容。
《太空人都在做什麼?》從野口聰一在2020年11月搭乘SpaceX「乘龍號」載人1號的旅程開始,藉由描述在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之下,太空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地方,在國際太空站裡的太空人,更像在從事「終極的遠距工作」。
本書特色
1. 第一手太空經歷:野口聰一以親身經歷為基礎,細膩描繪出太空飛行和太空站生活的細節,讓讀者身歷其境,感受到宇宙的神祕和人類探索的勇氣。
2. 尖端科技的展示: 書中詳細介紹乘龍號太空船的高科技設計,以及在太空站內進行的各種創新實驗,展示現代科技在太空探索中的應用與突破,並展望未來太空探索和太空觀光的廣闊前景。
3. 太空工作的身心健康:與一般的太空科學著作不同,作者剖析太空生活中需要面對的心理挑戰,並強調同理心和心理支持的重要性。
作者簡介:
野口聰一 Soichi Noguchi
日本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的太空人。1965年出生於神奈川縣,東京大學哲學博士。
野口聰一是首位在國際太空站停留344天的日本人,共執行四次艙外活動(太空漫步);並在日本實驗艙「希望號」執行各種任務,擁有操作三種機械手臂的經驗。他積極透過X(推特)和YouTube,將太空的真實面貌傳送到地球上,引起廣大迴響。日本人氣漫畫《宇宙兄弟》中的太空人角色野淵,即以野口聰一為原型。
野口聰一的太空人生涯大事記
1996年獲選為JAXA的太空人候選人,
1998年獲選為NASA的任務專家。
2005年搭乘美國「發現號」太空梭,成功實現首次太空飛行,並以隊長的身分執行三次艙外活動。
2009年,搭乘俄羅斯「聯盟號」飛船進行第二次太空飛行,在國際太空站停留約五個半月,並執行「希望號」的機械手臂操作與其他實驗任務。
2020年,成為第一位搭乘民營航太公司SpaceX太空船「乘龍號載人1號」的非美國人,並執行第四次艙外活動。
2021年,獲選為「Genius 100」基金會願景領袖人物。
2022年6月,宣布退休。
2023年,被任命為世界經濟論壇(WEF)首席研究員。
野口聰一的社群帳號
X(推特)
https://x.com/Astro_Soichi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astrosoichi
譯者簡介:
陳綠文
曾旅居日本。兼攻日語、大眾傳播。日劇日綜宅,熱愛日本文化,期望能一生沉浸在日文的世界裡。
章節試閱
(摘自序章)民營新型太空船「乘龍號」發射升空
二○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晚間七點二十七分,美國的民營航太企業「SpaceX」所製造的新型太空船「乘龍號」(Crew Dragon),由佛羅里達州卡納維爾角的甘迺迪太空中心發射升空。
約十二分鐘後,機體進入航向國際太空站(ISS)的軌道。搭乘太空船的四名太空人,各個難掩自己對民間首次正式成功載人飛向太空所產生的興奮情緒。我身為首次搭上民營太空船的日本人,直到現在都還記得這次與自己過去兩次的太空飛行有著截然不同的體驗。
環視統一以黑白色調的時尚風格設計而成的乘龍號太空船內部,可以看到駕駛艙內的配置就像直接嵌入平板電腦一樣,並列排放著簡潔、一目了然的觸控螢幕。我搭乘過美國的「發現號」(Discovery)太空梭,以及俄羅斯的「聯盟號」(Soyuz)飛船,其駕駛艙內都密密麻麻地排滿各種按鈕和儀表板,艙壁上也充滿無數的電纜。早已看慣如機械室般的駕駛艙的我,被乘龍號這個設計得宛如展示間、井然有序的駕駛艙深深吸引。
搭載太空人的座椅,坐起來就好像整個身體被包裹在蠶繭裡面一樣,十分寬敞舒適。艙壁上也設有巨型窗戶,彷彿伸手可及一般,能清楚看見生機盎然的地球。我們身上穿的,是由好萊塢電影《蝙蝠俠》的服裝造型師所設計的太空衣,穿起來合身,動起來也很輕快。就這樣,我們正在努力實現曾被認為是幻想的太空旅行。
(摘自序章)太空的遠距工作環境
一輪滿月浮現在漆黑的太空中,發出強烈的光芒。不久,它失去了光芒,就像融入被染成湛藍色的地球大氣層一般,逐漸沉沒……
這種如幻想般的景色很難在地球上看到。配合這般景色,我彈奏著帶有悲傷旋律的蕭邦〈離別曲〉,並在最後揮手說聲再見。
以上,是我從國際太空站上傳到YouTube的影片內容。影片長度為兩分零九秒。觀看次數已經超過十八萬次。在留言區裡,出現了這樣的文字:
「自從看了野口先生的YouTube之後,我就越來越被太空和野口先生的魅力深深吸引。」「我的眼淚都流出來了。謝謝您帶給大家那麼多感動。」
我開設YouTube頻道「Soichi Noguchi」後,持續上傳八十多部自己拍攝的影片。因為想讓地球上的各位親身感受到,那些在地球上早就習以為常的網路影片播放,在如今的國際太空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在國際太空站,發布影片也逐漸成為尋常事務了。拜科學技術的發展所賜,透過人造衛星連接的通訊環境,與過去相比也有著極為明顯的改善。
我第二次造訪國際太空站是在二○○九年。那時終於可以透過網際網路瀏覽網頁,我便嘗試挑戰連上推特的頁面。但是因為當時頻寬還很窄,光是上傳一張照片就已經耗盡全力了。不過,二○二○年十一月時,連接國際太空站和地球的通訊環境已有很大改善,可以毫不費力地傳輸檔案大容量影片。不僅可以發送數分鐘的剪輯影片,還可以發送以4K解析度拍攝的絕美太空影片。這裡已經具備不亞於地球的網路環境了。
像這樣的通訊環境,並非全是為YouTube準備的。現在,利用網路圖像傳輸系統,聯繫地球上的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及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已是習以為常的事。無論科學實驗不可或缺的操作手冊檔案有多大,都可以從地球把檔案發送到太空,還可以從太空向地球直播我們進行科學實驗的過程。
雖然,在距離地球四百公里遠的太空中漂浮著的國際太空站與地球上的工作人員,雙方被物理性地分隔在不同的環境,但現在已經能透過舒適的通訊環境將彼此連接在一起了。每天早上,我們都會先和地球上的工作人員開會,確認指令後再開始工作。在國際太空站工作,就是一種「終極遠距工作」。
國際太空站本來就是一個封閉的空間,從擁擠程度來看,或許也可以說,我們正待在一個比在地球上遠距工作還要艱辛的環境裡工作。除了無法輕易出艙轉換心情,在長達半年的停留期間,我們時而飽受壓力,也時而感到孤獨。因此,我經常會利用週末等閒暇時間,打電話給日本的朋友。在國際太空站裡,使用的語言終究是以英語為主。打電話回地球,我就能用日語說話,這對我來說,無疑是最有效的提神方法。
(摘自第1章)在黑暗的太空中挑戰艙外活動
二○二一年三月五日,上午十一點三十七分。我和NASA的太空人凱薩琳.魯賓斯打開通往艙外的氣閘艙門,緩緩地躍入真空的環境中,就此展開一場長達六小時五十六分鐘嚴酷的艙外活動。
我們被賦予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先前一組太空人在進行艙外活動時,未能成功設置新型太陽能電池陣列(巨型的太陽能電池板)的基座。我們這次要處理的,就是重新安裝這個基座。國際太空站的大小就跟一座足球場差不多大,我們移動到國際太空站外的最左端,在一個照常理來說並非能安裝物件的位置,用巨大的螺絲釘裝上新的基座。那是個連扶手都沒有的地方。這是一場需要用手摸索的任務。
隨著科技發展,太陽能電池的性能也逐漸提升。跟二十多年前裝置於國際太空站的電池相比,即使尺寸不到一半,也能輸出兩倍以上的功率。
於是,國際太空站計畫保留舊有的太陽能電池陣列,並在新的位置設置基座,安裝新型電池。為此,必須尋找能夠設置新基座的「空地」。我們到達的位置,就是國際太空站的最左端。
出發前,已經以國際太空站實際使用的零件做過預備測試,也測試成功。但是,經歷二十多年的時間,國際太空站的外壁已經逐漸劣化,導致原先在地球上測試時能使用的零件,與實際的尺寸有著些許差異。也因為如此,使得先前要設置基座的太空人,怎麼樣也無法完成安裝。究竟,這次能否順利進行呢?說我自信滿滿肯定是騙人的。
我們從氣閘艙出來後,開始沿著設置在艙外的把手移動。一段大約五十公尺的距離,我們花了三十分鐘左右才走完。這雖然出乎意料,但很多人並不知道,其實在艙外活動用的救生索,長度只有二十五公尺。因此,想要到達國際太空站的最左端,只靠一條救生索是不夠用的,我們必須在中途更換別條救生索才行。經過一番困難地摸索前進後,到達的地方就是「P6桁架」。這座看起來像是蜻蜓展開雙翅一般的巨大結構,正是太陽能電池陣列。以國際太空站的運行方向來看的話,它就位在左舷的最左端。
這裡是國際太空站的最左端,是我過去進行三次艙外活動時,不曾體驗過的位置。這裡,是超乎想像的世界。艙外的把手就只設置到這裡為止,前方已經沒有任何裝置,有的只是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就算用頭燈照射,也不會出現任何反射。「好奇怪啊?已經是夜晚了嗎?」我疑惑地往下一看,只見明亮的地球浮現在一片漆黑之中。果然,現在還是白天啊。
凝視國際太空站的前方,可以看到前方融入在光線無法照射到的漆黑之中,彷彿虛無的世界突然裂開大嘴,不承認宇宙萬物的存在。連同這一次,我的太空人生涯總共經歷四次艙外活動,這是我第一次被這種感覺侵襲。腦中以為自己能理解當下的狀況,但面對伸手不見五指的世界時,卻產生一種難以形容的恐懼感。我想,那就是「死寂」感吧。
我用手指勉強揪住還能抓到的把手末端,好不容易才能支撐起整個身體。接著,我使勁伸直另一隻手,開始以特殊工具奮力拴緊巨大的螺絲,以便將基座組裝到太空站的外壁上。
作業進行時,我也有好幾次覺得自己要被吸進黑暗的洞裡。我明確地意識到,只要鬆開手指,就會通往死亡的世界。這已經不是處在生與死之間的分界線上,而是處在只有微微一點的分界點上了—只有指尖連接在通往生存的世界,而身體的其他部分將要進入死亡的世界。
雖然我們身上綁著救生索,實際上應該不可能發生那樣的事,但我還是忍不住會想,要是我就這樣被那個黑暗世界吞噬,說不定我就會成為星辰的碎屑,不被任何人發現,消失得無影無蹤……
(摘自第2章)飲食是最好的文化交流
若想快速拉近與夥伴之間的距離,分享美食是絕佳選擇。實際上,這也是介紹各國文化的最佳時機。飲食正是各國的文化縮影。各個國家的太空人都帶著自豪的食物來到國際太空站,我也不甘示弱,從地球帶了許多日本食物上太空。
雖然我們也會享用從貨船運送過來的水果和蔬菜等生鮮食品,但基本上還是以能長時間保存的太空食品為主。太空食品都有一定的調理方法。有把熱水或冷水注入冷凍乾燥食品後食用的方法,也有把高溫殺菌蒸煮袋或罐頭加熱過後食用的方法。儘管如此,太空食品的種類還是多達三百種以上。
我向大家介紹的日本食物當中,備受好評的是,福井縣若狹高中海洋科學科歷經十二年研究開發的「醬油口味鯖魚罐頭」。
為了在很難嘗到味道的無重力空間中也能享受到食物的美味,這款罐頭在較為濃重的醬油調味中加入砂糖來調整甜度,除了增添不少風味外,也感覺不到腥味。此外,為了防止在進食時讓罐頭中的水分四散,當中還添加了葛粉,使湯汁具有絕妙的黏稠度。
想要不厭倦太空食品,種類多元是很重要的。即便是平常只吃牛排的美國人,如果能均衡攝取像鯖魚罐頭這類海鮮食品,對於營養和心理健康都有正面的影響。
我想把「醬油口味鯖魚罐頭」也介紹給地球上的各位,於是在我的YouTube頻道「Soichi Noguchi」的首集節目中,以類似美食評論的方式向觀眾介紹這款鯖魚罐頭。結果,得到「在打開罐頭的那一刻還以為會發生什麼慘事,不過它的湯汁並沒有想像中的多」、「好想吃鯖魚罐頭」等各式回應。
包括若狹高中的鯖魚罐頭在內,符合JAXA規定的認證標準的太空食品共達四十七種。其必要條件有:可在常溫下保存一年半以上、液體或粉末不會四處飛散、容器或包裝使用不易燃燒的材料等等。
對我這種喜歡平價美食的大叔來說,最經典的還是HOTEI FOODS公司製造的「HOTEI烤雞罐頭」。雖然在太空船或太空站中禁止喝酒有些可惜,但這款罐頭是會讓人想一手拿著杯裝酒一邊享用的傳奇食品呢,那黏稠的口感實在是絕妙的好滋味。如果加太多的澱粉來勾芡的話,味道會變得很渾濁,但這款罐頭的味道很好,讓我想配著白米飯吃。而由理研食品製造的海帶湯,只要將熱水注入包裝中,就可以簡便地用吸管飲用。那鮮美的高湯,是我在太空生活中不可欠缺的滋味。
我每次上太空都會享用的好侍食品生產的「袋裝牛肉咖哩」,則是將市面上販售的袋裝牛肉咖哩中辣口味調整成更辛辣的味道。這款咖哩也受到美國與俄羅斯太空人的好評,給出「說到咖哩就是日本製了」的評價。我這次也準備了大量咖哩帶到國際太空站,不過大部分都當作贈禮或回禮送給其他太空人了。
取而代之的是,我也會從其他太空人那裡收到例如鵝肝和帝王鮭等美食。美國人喜歡吃甜點,他們會帶著水果蛋糕或巧克力來給自己當獎勵,我也有機會享用。
(摘自第3章)在太空中打坐
我在經歷三次太空飛行的過程中,總是會問自己:「我為什麼要前往太空呢?」之所以會開始思考這個可以稱得上是哲學的問題,其背景是源自三位被我尊稱為老師的人。
第一位啟蒙我的人,是已故的新聞工作者,立花隆先生。《從太空歸來》在一九八三年出版時,將當時還是高中生的我誘引至太空人的世界,以此書為首,立花先生自始至終都在探究太空人那具有衝擊性的太空體驗,會對人類的內心世界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我實際從太空返回地球之後,有幸也獲得好幾次能直接與立花先生對談的機會,對於他想要理解「生與死」的界限的真誠態度深感敬佩。
第二位是我的太空人前輩,毛利衛先生。他深入考察地球環境及生命的理想狀態,撰寫了《從太空學習——宇宙學的推薦》一書。
第三位是京都大學的名譽教授、曾為公益財團法人「國際高等研究所」(位於京都府木津川市)院士的木下富雄先生。接下來我會提到「在太空中安定身心」的相關研究,木下先生也是指導我的恩師。
我在二○○五年完成第一次太空飛行之後,JAXA就開始與國際高等研究所合作,採用哲學、心理學、宗教學等人文社會科學的視角,以「人類和太空」為主題進行研究。其中,也提出了「人類如何在太空中保持安定」這一項研究課題。
在地球上,身心的安定有很大程度會受重力的影響。可以試著回想一下坐禪的姿勢。其模樣大致呈三角形,雙腿盤起構成底座,從底座的中心點直直向上延伸的位置則是頭部。
也就是說,從頭部開始到臀部左右的位置為止,連貫著身體的軸心,相對於雙腿盤起碰觸到的地球,那個軸心是筆直而立的,與重力向量一致。如此一來,身體就會呈現安定狀態,隨之心靈也會感到安心,因此一般認為這個姿勢有助於心靈安定。
那麼,在太空這個重力不起作用的無重力空間中又如何呢?我在二○○九年至二○一○年執行了第二次的太空飛行,在國際太空站的日本實驗艙希望號內,試著進行過盤腿坐禪、閉眼冥想的實驗。
首先,在太空中盤腿坐禪本身就相當困難。我們平時之所以能夠盤起雙腿形成穩定的底座,是因為靠地球上的重力讓雙腿能一下子向下壓並固定住。然而在無重力的空間下,那股力量便發揮不了作用,很難將雙腿好好盤住。如果不用手臂壓住雙腿,雙腿就無法固定。
當我終於擺好坐禪的姿勢後,呈現三角形的身體便輕飄飄地浮了起來。那一刻,閉著雙眼的我,想好好地穩住自己的軸心,感覺片刻的安定。同時,我想起在地球上跳起來的狀態。我的身體終究會往腿的方向落下,便開始注意盤著的雙腿,思考接下來究竟該怎麼著地才好。
然而,漂浮著的身體不受重力影響。不久,我的身體開始便緩緩向右側傾斜漂浮。閉著眼睛、失去位置感的我,也開始因為無法辨別身體的移動方向而感到不安。就在那個時候……
「糟了!」
我有一種像是頭部摔落到地球上的感覺。想著我現在是不是以一種頭下腳上的狀態摔落到地球上了呢,便忍不住用手摀住頭部。
實際上,我漂浮著的身體只是朝著頭的右側緩緩往壁面移動並碰撞上去而已。但是,我內心卻產生了恐懼感,想著:「我的脖子該不會骨折了吧?」
由此可見,在太空中與在地球上的狀況截然不同,即使好好地讓身體的軸心維持在穩定的狀態下,也絕對不見得會對內心的安定帶來幫助。
那在地球上的遠距工作環境中執行作業時又是如何呢?當我們隔絕來自外界的噪音、獨自待在家中閉門不出的時候,如果那是一個熟悉的空間,身體的確可能會穩定下來,但心靈卻會變得不安定。我總覺得這或許與閉著眼睛漂浮在太空中時感到不安的心情是相通的。
內心的平靜,可能更多來自與他人的情感連結,而不只是身體上的健康。相反的,有時遠離那些讓人煩惱的人,反而是找到平靜的最快方式。總之,這個問題很複雜,總是令人困惑不已。
(摘自序章)民營新型太空船「乘龍號」發射升空
二○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晚間七點二十七分,美國的民營航太企業「SpaceX」所製造的新型太空船「乘龍號」(Crew Dragon),由佛羅里達州卡納維爾角的甘迺迪太空中心發射升空。
約十二分鐘後,機體進入航向國際太空站(ISS)的軌道。搭乘太空船的四名太空人,各個難掩自己對民間首次正式成功載人飛向太空所產生的興奮情緒。我身為首次搭上民營太空船的日本人,直到現在都還記得這次與自己過去兩次的太空飛行有著截然不同的體驗。
環視統一以黑白色調的時尚風格設計而成的乘龍號太空船...
作者序
【結語】太空與我的未來
「大家好,今天我要向太空人野口聰一先生傳達一個特別的訊息。我叫克雷格.葛倫代(Craig Glenday),是《金氏世界紀錄》的主編。我現在從地球上的倫敦發送這則訊息。野口先生在二○二一年三月五日進行的艙外活動中,刷新了『兩次艙外活動相隔時間最長』的金氏世界紀錄,其間隔為十五年又兩百一十四天。這是金氏世界紀錄的認證書,我在這裡代表金氏世界紀錄頒發給野口聰一先生。
二○二一年四月十二日,金氏世界紀錄主編的這部致詞影片,不僅傳送到地球上的各處,還傳送到太空了。在影片中,主編說完他的祝賀後,雙手抓住裱框的認證書,向天空猛力一揮。
影像畫面接著切換到國際太空站,呈現上下顛倒狀態的我將手伸長,確實接住了從地球上傳送過來的認證書(實際上是顯示著認證書影像的平板電腦)。接著,我將身體旋轉一百八十度後,朝著攝影機說:
「有幸能獲得這項認證,真的非常感謝。克雷格先生,我們說不定又創下一項新的金氏世界紀錄了。那就是『距離相隔最遠的頒獎儀式』。」
這項金氏世界紀錄,也在無意中向我們傳達了第三次的太空飛行和過往有著極大的差異。
我上一次的艙外活動,是在二○○五年搭乘發現號太空梭時所進行的。艙外任務分為三次,當時四十歲的我有著十分充沛的體力。
在那之後經過了十五年。正如第1章所介紹的那樣,我在二○二○年搭乘乘龍號飛向太空,前方有嚴酷的艙外任務等著我。此時,我的年紀為五十五歲。在那之前的金氏世界紀錄保持者,是俄羅斯太空人謝爾蓋.克里卡廖夫(Sergei Krikalyov),他在四十六歲時成功進行了最後一次的艙外活動。相較之下,我的年齡比克里卡廖夫多
了將近十歲。雖然也有太空人在年齡比我大的時候進行艙外活動,但是以往沒人有過相隔十五年的時間再次挑戰艙外活動的經歷。
NASA在事前訓練中為我進行嚴格的檢查,每當這個時候我都會自問自答:「現在的你能平安無事地完成艙外活動嗎?」、「你有辦法好好幫助身邊的太空人夥伴,跟他們一起返回艙內嗎?」這不是憑靠過去的實績,而是考驗我在此時此刻能否像十五年前一樣進行艙外活動。
實際上,當看到還是新人的乘龍號夥伴,也就是維克多.葛洛佛在參與艙外活動時的工作表現,我有時候也會產生「我在體力上是敵不過人家的啊」、「果然年輕就是好啊」的想法。
儘管如此,我還是透過這次的艙外任務體認到,我可以用經驗和知識來彌補體力的不足。這樣的話,我是能和年輕的太空人一起進行艙外活動的。活到五十五歲左右,我感受到了「不放棄挑戰」的念頭與成就感。
太空螞蟻的寓言
應該有很多人知道《宇宙兄弟》這部人氣漫畫吧。其中有個場景是兩位年輕的主角,與以我為原型而設計的太空人角色野淵展開對話。
情節是關於被問到「為什麼人類要去太空」時,我告訴他們「太空螞蟻的寓言」。我是這樣說的:
各位,請試著想像一下自己是隻螞蟻,是只能在地球上直線般前後移動的「一次元螞蟻」。正在行進時,落下的小石塊擋住去路,已經無法繼續往前進了。
接下來會怎麼樣呢?有些螞蟻會迅速改為往小石塊的左右兩側移動,邁向下一個新世界。牠們是掌握了橫向移動能力的「二次元螞蟻」。
接下來,牠們前方出現一座巨大的高牆。由於牠們只會前後左右移動,所以沒辦法跨越高牆,到達高牆的另一側。
這次還是有幾隻勇敢的螞蟻開始冒著生命危險往上爬。即使幾隻不打算攀登的螞蟻告誡牠們「不可能爬得過去啦」,牠們還是繼續向上爬。掌握了向上攀登能力的「三次元螞蟻」,終於登上高牆,站在高處。在那裡,展現在牠們眼前的,是目前為止從未見過的全新景色……
這則寓言,是我曾對《宇宙兄弟》的作者小山宙哉先生說過的故事。當時,我剛剛結束第一次太空飛行。小山先生為了新作品的構思及考察,與夥伴一同來到休士頓。參觀結束後,我們一邊吃著德州牛排一邊閒聊的內容,就這樣直接成為漫畫中的情節,實在非常有趣。
我想表達的是:當遇到問題時,如果只憑既有的常識來行動,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從一次元到二次元,從二次元到三次元,像這樣逐漸提升視野,就一定能發現新的解決對策。這或許正是開創新時代的突破力量。
常識是不斷變化的。只要擁有邁入「新宇宙」的勇氣,一定能遇見志同道合的新夥伴,以及有趣且令人著迷的新事物。重要的是,要在心中擁有這樣的「新宇宙」。
我也曾想過,如今年齡已經達到人生的中途,當遇到困難時,有時會覺得這條路是不是已經走到盡頭了呢?但我相信,如果能運用從經驗中獲得的智慧與教訓,以不一樣的視角來看事情的話,肯定能在尚未注意到的地方發現解決問題的途徑。在那之後,還有很多未知和有趣的事情在等著我們。所以,沒有什麼可放棄的,任何時候都可以進行挑戰。
這次的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確實讓我感覺到真實的成就感。沒有像過去在返回地球後,感到失去動力,有職業倦怠、過勞的狀況。我覺得自己找回持續前進的積極心態。
致各位讀者
雖然每一代人都有經歷苦難的時候,但對生活在現代的我們來說,過去這幾年的新冠疫情流行確實是個讓人得堅忍承受的時期。二○一九年底,新型冠狀病毒出現在我們生活的世界中,其威脅剎那間便席捲全球,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親愛的親友離世,期待已久的活動被終止或延期,人們的心也跟著被撕裂了。二○二○年這個在不久前還令人覺得應該充滿未來感和希望的一年,究竟跑到哪裡去了呢?二○二一年後,隨著疫苗的普及,人們的日常生活似乎漸漸穩定了下來,但這種混亂的局勢將會持續到什麼時候,應該也還無法斷定吧。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太空人的訓練方式是極為傳統的手工形式,並且是在眾人的共同參與下進行的工作,因此當新冠肺炎疫情盛行的時候大受影響。太空人在嚴密的監視下受到隔離,有時甚至會顧忌與家人見面,和技術指導員及管制官隔著畫面進行討論也成為常態。發射升空的計畫被延期,任務內容也一再改變,這段期間我為了維持對太空探索的熱情,確實經歷了一段掙扎期。
然而,即使身處在這種時代,我們乘龍號載人1號的成員還是決定要挑戰太空。我們為新型太空船取的名字是「Resilience」。這個翻譯為「堅韌」的詞彙,意指強韌的恢復力,克服困難、堅定不移的意志,以及應對各種狀況的靈活性。此外,為了發揮這股「堅韌」的力量,我們意識到「即使在物理上是分離的,也不在心理上產生孤立」。出於對新冠肺炎的恐懼心理,人們為了避免感染而不禁與其他人保持距離。也就是說,在物理上疏遠的過程中,不知不覺間也疏遠了心理上的聯繫。姑且不談是自主的還是強制的,所有人都被迫承受著名為「隔離」的孤立狀況。但我想,人類的未來不應該誕生於孤立之中,而應該誕生於聯繫之中才對。為了克服分裂和別離的悲傷,並開創後疫情時代,重要的正是diversity(多元性)、inclusion(包容性),以及resilience(堅韌性)。換言之,就是承認擁有各種背景的人的「多元性」,並且在確實地尊重和「包容」其多元性的同時,以一體化為目標,提高組織的靈活性及「堅韌」性。向太空挑戰,正是驅使人們的心走向更美好的未來,透過向大家展示我們面對艱難目標時的姿態,將人們的「希望」延續到明天。我們正是以這樣的心情來挑戰這項任務的。如果各位讀者也能對我們抱持的熱忱產生共鳴,堅韌地跨越這個充滿悲傷與壓抑感的艱難時期,那我也會感到很幸福的。
在本書的編纂過程中,我得到了「世界文化社」的原田敬子小姐,以及「共同通訊社」的垂見和磨先生的協助。可以說若沒有兩位的協助,本書也不會問世,在此深表感謝。
也感謝我能在身心健康的狀況下,迎來堅韌號發射升空的一週年。
二○二一年十一月 野口聰一
【結語】太空與我的未來
「大家好,今天我要向太空人野口聰一先生傳達一個特別的訊息。我叫克雷格.葛倫代(Craig Glenday),是《金氏世界紀錄》的主編。我現在從地球上的倫敦發送這則訊息。野口先生在二○二一年三月五日進行的艙外活動中,刷新了『兩次艙外活動相隔時間最長』的金氏世界紀錄,其間隔為十五年又兩百一十四天。這是金氏世界紀錄的認證書,我在這裡代表金氏世界紀錄頒發給野口聰一先生。
二○二一年四月十二日,金氏世界紀錄主編的這部致詞影片,不僅傳送到地球上的各處,還傳送到太空了。在影片中,主編說完他的祝賀...
目錄
序章
民營新型太空船「乘龍號」發射升空
太空的遠距工作環境
撥往地面的一通電話
Empathy not Sympathy(與其同情,不如同理)
「堅韌」:從困境中站起來的力量
第1章 終極遠距工作
我是在太空工作的遠距工作者
終極遠距工作:艙外活動
與「面對面交流」完全不同的遠距工作環境
勞務管理
遠距工作不可或缺的「指示、認可、責任」
第2章 這裡是國際太空站
國際太空站的夥伴
與夥伴的「距離」
日本引以為傲的技術:「食」與「衣」
我是太空中的YouTuber
開拓未來的日本實驗艙「希望號」
第3章 尋求身心的安定
「We-They Syndrome」的可怕之處
支援太空遠距工作者的機制
對抗恐慌
以身心安定為目標
第4章 太空旅行不是夢
民間人士飛向太空的日子
SpaceX打造的太空革命
太空梭和聯盟號飛船的時代
太空觀光時代來臨
第5章 太空人的內心世界
從太空歸來的人
面對職業倦怠
堅韌的生活態度
結語:太空和我的未來
不要放棄挑戰
太空螞蟻的寓言
國際太空站的未來
為挑戰前往國際太空站的前澤友作先生加油
太空飛行的遠景
致各位讀者
參考資料
序章
民營新型太空船「乘龍號」發射升空
太空的遠距工作環境
撥往地面的一通電話
Empathy not Sympathy(與其同情,不如同理)
「堅韌」:從困境中站起來的力量
第1章 終極遠距工作
我是在太空工作的遠距工作者
終極遠距工作:艙外活動
與「面對面交流」完全不同的遠距工作環境
勞務管理
遠距工作不可或缺的「指示、認可、責任」
第2章 這裡是國際太空站
國際太空站的夥伴
與夥伴的「距離」
日本引以為傲的技術:「食」與「衣」
我是太空中的YouTuber
開拓未來的日本實驗艙「希望號」
第3章 尋求身心的安定
「...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