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芭蒂亞.梅斯基塔
定價:NT$ 480
優惠價: 7 折, NT$ 336
《心態致勝》卡蘿.杜維克、《象與騎象人》強納森.海德特──推薦
你的情緒不是你的情緒
從自豪的美國人、善體人意的日本人到知恥的台灣人,看我們的文化如何創造情緒
方怡潔|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阿 潑|媒體工作者
海苔熊|科普心理作家、Podcaster
留佩萱|美國諮商教育與督導博士
梁藝瀠(YY)|Vidamore 創辦人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恆溫教養》作者
黃揚名|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簡美玲|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齊心推薦
本書感謝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宋文里 審訂
「所有人的情緒都是文化的產物」
皮克斯動畫電影《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裡,小女孩萊莉的頭腦裡住了五個情緒小人:樂樂、憂憂、驚驚、厭厭、怒怒;他們會彼此較勁,搶著控制小萊莉的行為。電影描繪情緒的方式,詳實展示了許多西方文化脈絡的人是如何理解情緒的──情緒在人之內、屬於心理的、而且是本質式的(特性永遠不會改變)。
如果這部電影是日本、土耳其、甚至是台灣導演拍的,頭腦裡這五個小人分別會對應到哪些情緒呢?
答案很可能是──根本沒有情緒小人存在。
這是因為在許多文化裡,
情緒有可能不存在於人的「內心」,而是在「人與人之間」。
傳統心理學把情緒視為人的內心活動,因此情緒研究也以個人為中心。然而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在大多數的文化中,情緒經常從社交情境中展開,每一個「情緒事件」也都乘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與歷程。
藉由指出另一種看待情緒的方式,作者將帶領讀者看見──
●「羞恥」在台灣是知分寸、懂進退的美德,在美國卻代表個人社交意義上的失敗。
● 經常有興奮感受的美國人更加健康;經常從事平靜活動(如泡澡)的日本人則更長壽。
●「憤怒」讓男性談到更好的薪水,對女性的求職卻毫無幫助。
● 對許多文化而言,「愛」與「快樂」是不值得追求或不重要的情緒。
與他人情緒互動就像在舞池裡共舞,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與周遭的人很可能聽見的是不同的音樂,因而踩著不同的舞步。然而,只要我們能謙遜地放下自身文化對於情緒的假設,解開彼此的情緒,我們仍有能力理解另一種舞步。
跟隨本書,作者將帶領我們跨越文化的邊界,透過相關研究與民族誌,探索世界各地的情緒有何不同、為何不同,並尋找相互理解的可能──
讓我們一起跳出情緒之舞吧!
★國內推薦★
「當我們接受稱讚時,是要咧嘴開懷大方稱謝,還是該臉紅低頭謙稱僥倖?當我們表達愛的時候,是要大聲說出,還是該默默付出?我們的憤怒、嫉妒、悲傷如果全都以真情流露,是會讓我們贏得真性情的稱讚,還是讓社交生活處處碰壁?情緒不管是無意識的流露,或是有意識地選擇,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重點,也是我們參與社會生活與被人理解的媒介。我們該如何表達情緒,又該如何解讀別人的情緒?人類學家與心理學家紛紛指出,情緒不只是個人的,更是互動規範與文化倫理。本書作者探討心理與文化的交會處,把幽微的情緒解說得鞭辟入裡,讓我們在以指尖翻頁之際,不禁想起相似的場景,會心而笑。」
──方怡潔(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對你來說,「幸福」是什麼?你覺得是外在的刺激和樂趣,還是內在的平靜和寧靜?我猜拿著這本書的你,有高機率會選擇後者。不是因為我會算命,而是因為你我都活在「東亞文化」當中。本書作者認為「留意情緒當中的文化差異」是很重要的,例如:
親人過世,我們傾向「節哀順變」,而在西方文化中,人們可能更傾向於表達強烈的情感。
對日本人來說,「丟臉」事關重大;但對美國人而言,這件事就相對沒那麼嚴重。
在印度教文化中,愛被視為一種神聖的力量;而在西方文化中,愛卻被視為一種個人情感。
甚至連『情緒』是怎麼引起的,不同文化的觀點也會有所不同。在強調MINE(我的)情緒的文化中,人們會根據自己的生理變化來判斷自己的情緒;而在強調OURS(我們的)情緒的文化中,人們會根據人與人之間發生的事情來推斷情緒。所以,當下次你再看到一些翻譯書籍上說『每個人應該對自己的情緒負起完全的責任』的時候,再想想。或許你會看見這句話背後的文化預設是什麼。如果你經常和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接觸,那麼這本書可以變成你客觀理解彼此情緒的鑰匙;而如果下次你發現自己對於情緒的理解和別人的理解有所出入,也不要太快做出評價,很可能你正用某一種『眼鏡』在理解世界,而他的眼鏡與你不是同一副。期許我們都能在關係裡保有覺察,讓情緒的說與不說,表達與不表達,都有它的處所可以自在安放。」
──海苔熊(科普心理作家、Podcaster)
「在本書中,作者用很多實際的例子,讓我們見證文化對於情緒的影響,其中也包含了很多台灣的例子,相信會讓讀者們很有感。書中很重要的一個框架:MINE情緒模型與OURS模型的劃分,很值得大家去理解並認同。你會發現,自己以前之所以沒辦法好好接住別人的情緒,可能是因為你只用了同理心,或是你可能只想「感覺他們的感覺」。但是,要接住別人的情緒,你需要用更宏觀的方式,來看待彼此的情緒;在不同文化下是如此,在相同文化下也一樣。希望大家都能在閱讀之後,更加包容彼此的情緒,讓社會更和諧。」
──黃揚名(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海外好評★
芭蒂亞.梅斯基塔關於文化和情緒的研究具有高度原創性又極為重要,而且在形塑情緒科學方面深具影響力。毫無疑問,這是一本開創性的著作。
──卡蘿.杜維克(Carol Dweck),《心態致勝》(Mindset)作者
情緒是在現今世界中生存與興盛,甚至塑造世界的文化工具。本書是情緒文化差異領域的傑出學者的重要傑作,十分值得期待。
──麗莎.費德曼.巴瑞特(Lisa Feldman Barrett),《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How Emotions Are Made)、《關於大腦的七又二分之一堂課》(Seven and a Half Lessons About the Brain)作者
本書由作者三十多年的科學研究與移民經驗出發,呈現許多吸引人的故事與證據充實的見解,深深吸引讀者。讀完本書之後,我們將可了解情緒科學家解答文化問題時如何又為何錯了這麼久,以及芭蒂亞與其他學者如何致力於導正這些錯誤。本書不可不讀。
──芭芭拉.佛列德里克森(Barbara L. Fredrickson),《愛是正能量,不練習,會消失!》(Love 2.0)作者
本書由世界首屈一指的情緒與文化專家擔任導遊,帶領讀者悠遊在世界和心智之中。這趟旅程有趣、充滿迷惑、深入見解和同情。讀到最後,我們將更了解自己、文化,以及全人類共同又各有差異的福祉。
──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象與騎象人》(The Happiness Hypothesis)、《好人總是自以為是》(The Righteous Mind)作者、《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共同作者
在本書中,著名的情感科學家芭蒂亞.梅斯基塔令人信服地表明,要了解跨文化和跨種族鴻溝的人們,需要讓自己沉浸在他們多樣化的情緒現實中。本書是毎個致力於正義和包容的人必讀之作――從執法部門到學校到工作場所都是。
──珍妮佛.艾柏哈特(Jennifer Eberhardt),《偏見的力量》(BIASED)作者
審訂|宋文里
美國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Urbana-Champaign)校區諮商心理學博士,國立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天主教輔仁大學兼任教授。專長領域為文化心理學、藝術心理學、文化的精神分析、宗教研究、批判教育學等。1986年起在清華大學社人所、社會所先後開設文化心理學、論述心理學、文化的精神分析,乃至其他跨學科專題,後來也延續到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著有《鬼神・巫覡・信仰:宗教的動力心理學八講》、《文化心理學的尋語路:邁向心理學的下一頁》、《心理學與理心術:心靈的社會建構八講》(以上由心靈工坊出版)。
作者簡介:
芭蒂亞.梅斯基塔 Batja Mesquita
比利時魯汶大學文化與社會心理學中心情緒與動機心理學教授,研究工作大多集中於文化脈絡在情緒中扮演的基本角色。著作主題多半與情緒的文化差異,以及文化適應和情緒有關。曾擔任《認知與情緒》期刊(Cognition and Emotion)和《情緒評論》期刊(Emotion Review)副總編輯,目前擔任《情緒、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公報》(Emo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和《社會與人格心理學指南》(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編輯委員會委員。荷蘭皇家人文與科學院、國際心理科學學會、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會、美國心理學學會、實驗社會心理學學會院士。
譯者簡介:
王年愷
臺灣大學外文系、臺北藝術大學管絃擊樂研究所畢業,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班肄業,譯著包括《換了語言,就換了腦袋》、《網路讓我們變笨?》、《戰勝愛滋》、《資訊爆炸之後》(以上由貓頭鷹出版)、《dpi 2013好玩漢字節特刊》(漢生科技出版)、《台灣產業聚落:蛻變與重生》(外貿協會出版)、《深度思考》、《塗鴉學數學》(臉譜出版)等。
陳永祥
美國佛羅里達理工學院電機碩士、輔仁大學心研所社會文化與諮商組碩士。原本是個電腦應用工程師,但一直無法從工作及日常生活中獲得傳說中的快樂及幸福。終於,在年過半百之後才奮然躍出原軌,探問自己以及這個世界到底怎麼了,於是走上一條聽/說故事的路。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
作者:芭蒂亞.梅斯基塔
優惠價: 7 折, NT$ 336 NT$ 480
《心態致勝》卡蘿.杜維克、《象與騎象人》強納森.海德特──推薦
你的情緒不是你的情緒
從自豪的美國人、善體人意的日本人到知恥的台灣人,看我們的文化如何創造情緒
方怡潔|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阿 潑|媒體工作者
海苔熊|科普心理作家、Podcaster
留佩萱|美國諮商教育與督導博士
梁藝瀠(YY)|Vidamore 創辦人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恆溫教養》作者
黃揚名|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簡美玲|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齊心推薦
本書感謝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宋文里 審訂
「所有人的情緒都是文化的產物」
皮克斯動畫電影《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裡,小女孩萊莉的頭腦裡住了五個情緒小人:樂樂、憂憂、驚驚、厭厭、怒怒;他們會彼此較勁,搶著控制小萊莉的行為。電影描繪情緒的方式,詳實展示了許多西方文化脈絡的人是如何理解情緒的──情緒在人之內、屬於心理的、而且是本質式的(特性永遠不會改變)。
如果這部電影是日本、土耳其、甚至是台灣導演拍的,頭腦裡這五個小人分別會對應到哪些情緒呢?
答案很可能是──根本沒有情緒小人存在。
這是因為在許多文化裡,
情緒有可能不存在於人的「內心」,而是在「人與人之間」。
傳統心理學把情緒視為人的內心活動,因此情緒研究也以個人為中心。然而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在大多數的文化中,情緒經常從社交情境中展開,每一個「情緒事件」也都乘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與歷程。
藉由指出另一種看待情緒的方式,作者將帶領讀者看見──
●「羞恥」在台灣是知分寸、懂進退的美德,在美國卻代表個人社交意義上的失敗。
● 經常有興奮感受的美國人更加健康;經常從事平靜活動(如泡澡)的日本人則更長壽。
●「憤怒」讓男性談到更好的薪水,對女性的求職卻毫無幫助。
● 對許多文化而言,「愛」與「快樂」是不值得追求或不重要的情緒。
與他人情緒互動就像在舞池裡共舞,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與周遭的人很可能聽見的是不同的音樂,因而踩著不同的舞步。然而,只要我們能謙遜地放下自身文化對於情緒的假設,解開彼此的情緒,我們仍有能力理解另一種舞步。
跟隨本書,作者將帶領我們跨越文化的邊界,透過相關研究與民族誌,探索世界各地的情緒有何不同、為何不同,並尋找相互理解的可能──
讓我們一起跳出情緒之舞吧!
★國內推薦★
「當我們接受稱讚時,是要咧嘴開懷大方稱謝,還是該臉紅低頭謙稱僥倖?當我們表達愛的時候,是要大聲說出,還是該默默付出?我們的憤怒、嫉妒、悲傷如果全都以真情流露,是會讓我們贏得真性情的稱讚,還是讓社交生活處處碰壁?情緒不管是無意識的流露,或是有意識地選擇,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重點,也是我們參與社會生活與被人理解的媒介。我們該如何表達情緒,又該如何解讀別人的情緒?人類學家與心理學家紛紛指出,情緒不只是個人的,更是互動規範與文化倫理。本書作者探討心理與文化的交會處,把幽微的情緒解說得鞭辟入裡,讓我們在以指尖翻頁之際,不禁想起相似的場景,會心而笑。」
──方怡潔(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對你來說,「幸福」是什麼?你覺得是外在的刺激和樂趣,還是內在的平靜和寧靜?我猜拿著這本書的你,有高機率會選擇後者。不是因為我會算命,而是因為你我都活在「東亞文化」當中。本書作者認為「留意情緒當中的文化差異」是很重要的,例如:
親人過世,我們傾向「節哀順變」,而在西方文化中,人們可能更傾向於表達強烈的情感。
對日本人來說,「丟臉」事關重大;但對美國人而言,這件事就相對沒那麼嚴重。
在印度教文化中,愛被視為一種神聖的力量;而在西方文化中,愛卻被視為一種個人情感。
甚至連『情緒』是怎麼引起的,不同文化的觀點也會有所不同。在強調MINE(我的)情緒的文化中,人們會根據自己的生理變化來判斷自己的情緒;而在強調OURS(我們的)情緒的文化中,人們會根據人與人之間發生的事情來推斷情緒。所以,當下次你再看到一些翻譯書籍上說『每個人應該對自己的情緒負起完全的責任』的時候,再想想。或許你會看見這句話背後的文化預設是什麼。如果你經常和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接觸,那麼這本書可以變成你客觀理解彼此情緒的鑰匙;而如果下次你發現自己對於情緒的理解和別人的理解有所出入,也不要太快做出評價,很可能你正用某一種『眼鏡』在理解世界,而他的眼鏡與你不是同一副。期許我們都能在關係裡保有覺察,讓情緒的說與不說,表達與不表達,都有它的處所可以自在安放。」
──海苔熊(科普心理作家、Podcaster)
「在本書中,作者用很多實際的例子,讓我們見證文化對於情緒的影響,其中也包含了很多台灣的例子,相信會讓讀者們很有感。書中很重要的一個框架:MINE情緒模型與OURS模型的劃分,很值得大家去理解並認同。你會發現,自己以前之所以沒辦法好好接住別人的情緒,可能是因為你只用了同理心,或是你可能只想「感覺他們的感覺」。但是,要接住別人的情緒,你需要用更宏觀的方式,來看待彼此的情緒;在不同文化下是如此,在相同文化下也一樣。希望大家都能在閱讀之後,更加包容彼此的情緒,讓社會更和諧。」
──黃揚名(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海外好評★
芭蒂亞.梅斯基塔關於文化和情緒的研究具有高度原創性又極為重要,而且在形塑情緒科學方面深具影響力。毫無疑問,這是一本開創性的著作。
──卡蘿.杜維克(Carol Dweck),《心態致勝》(Mindset)作者
情緒是在現今世界中生存與興盛,甚至塑造世界的文化工具。本書是情緒文化差異領域的傑出學者的重要傑作,十分值得期待。
──麗莎.費德曼.巴瑞特(Lisa Feldman Barrett),《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How Emotions Are Made)、《關於大腦的七又二分之一堂課》(Seven and a Half Lessons About the Brain)作者
本書由作者三十多年的科學研究與移民經驗出發,呈現許多吸引人的故事與證據充實的見解,深深吸引讀者。讀完本書之後,我們將可了解情緒科學家解答文化問題時如何又為何錯了這麼久,以及芭蒂亞與其他學者如何致力於導正這些錯誤。本書不可不讀。
──芭芭拉.佛列德里克森(Barbara L. Fredrickson),《愛是正能量,不練習,會消失!》(Love 2.0)作者
本書由世界首屈一指的情緒與文化專家擔任導遊,帶領讀者悠遊在世界和心智之中。這趟旅程有趣、充滿迷惑、深入見解和同情。讀到最後,我們將更了解自己、文化,以及全人類共同又各有差異的福祉。
──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象與騎象人》(The Happiness Hypothesis)、《好人總是自以為是》(The Righteous Mind)作者、《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共同作者
在本書中,著名的情感科學家芭蒂亞.梅斯基塔令人信服地表明,要了解跨文化和跨種族鴻溝的人們,需要讓自己沉浸在他們多樣化的情緒現實中。本書是毎個致力於正義和包容的人必讀之作――從執法部門到學校到工作場所都是。
──珍妮佛.艾柏哈特(Jennifer Eberhardt),《偏見的力量》(BIASED)作者
審訂|宋文里
美國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Urbana-Champaign)校區諮商心理學博士,國立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天主教輔仁大學兼任教授。專長領域為文化心理學、藝術心理學、文化的精神分析、宗教研究、批判教育學等。1986年起在清華大學社人所、社會所先後開設文化心理學、論述心理學、文化的精神分析,乃至其他跨學科專題,後來也延續到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著有《鬼神・巫覡・信仰:宗教的動力心理學八講》、《文化心理學的尋語路:邁向心理學的下一頁》、《心理學與理心術:心靈的社會建構八講》(以上由心靈工坊出版)。
作者簡介:
芭蒂亞.梅斯基塔 Batja Mesquita
比利時魯汶大學文化與社會心理學中心情緒與動機心理學教授,研究工作大多集中於文化脈絡在情緒中扮演的基本角色。著作主題多半與情緒的文化差異,以及文化適應和情緒有關。曾擔任《認知與情緒》期刊(Cognition and Emotion)和《情緒評論》期刊(Emotion Review)副總編輯,目前擔任《情緒、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公報》(Emo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和《社會與人格心理學指南》(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編輯委員會委員。荷蘭皇家人文與科學院、國際心理科學學會、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會、美國心理學學會、實驗社會心理學學會院士。
譯者簡介:
王年愷
臺灣大學外文系、臺北藝術大學管絃擊樂研究所畢業,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班肄業,譯著包括《換了語言,就換了腦袋》、《網路讓我們變笨?》、《戰勝愛滋》、《資訊爆炸之後》(以上由貓頭鷹出版)、《dpi 2013好玩漢字節特刊》(漢生科技出版)、《台灣產業聚落:蛻變與重生》(外貿協會出版)、《深度思考》、《塗鴉學數學》(臉譜出版)等。
陳永祥
美國佛羅里達理工學院電機碩士、輔仁大學心研所社會文化與諮商組碩士。原本是個電腦應用工程師,但一直無法從工作及日常生活中獲得傳說中的快樂及幸福。終於,在年過半百之後才奮然躍出原軌,探問自己以及這個世界到底怎麼了,於是走上一條聽/說故事的路。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
※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