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解嚴前後出生的青年世代所共同撰述的台灣地方政治讀本。作者們成長的年代就是台灣民主化的年代,民主對他們而言,就如同陽光、空氣、水、網路一般自然。
但民主並非不會出現逆行,此刻台灣的民主正面臨許多危險與威脅,不論是來自鄰國的敵意,或是台灣內部日趨嚴重的意識形態對立。於是民主化的下一階段,深化民主,就成為當務之急,而地方政治正是實踐「深化民主」最重要的場域。
地方政治可不是只有黑金、買票、派系、綁樁,這些只不過是政治活動的最表層顯現出來的皮毛,如果想要深入地方的肌理,理解地方如何形成?政治如何運作?不妨從閱讀這本書開始。本書透過十篇文章梳理不同地方,例如中台灣、離島、東部;不同族群,例如平地原住民選舉;不同切角,例如企業如何影響地方政治等等。最後對主流的理論解釋架構提出疑惑。
我們以這樣的集體行動,試圖理解並描繪當代台灣的地方政治是什麼模樣。
作者簡介:
主編:
嚴婉玲,台南人,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在台北參與社運多年,2016年回到故鄉台南與一群青年共同創立「台南新芽」,關注地方議題與議會監督。
共同作者:
趙維孝,從小新竹成長,中央大學經研所畢業,曾任商業周刊研究員、體育專欄作家、國立體育大學兼任講師,現為社群數據分析公司QSearch內容行銷與數據分析總監,專長為數據分析解讀、媒體內容製作等。致力於培養更多體育新媒體人才及對難下嚥的數據資料賦予意義。
陳寧,台南人,台大新聞研究所碩士,曾於天下雜誌影視中心、公共電視「我們的島」節目、鏡電視藝文中心等媒體擔任文字記者,關注農業、環境與生態議題,現為自由撰稿人。
簡年佑,阿美族名Akoy。台北大學法律系畢業。父親來自花蓮玉里Tokar部落、母親為金門人。在新北就學、成長的都市原住民青年,對「故鄉、家鄉、原鄉」概念感到躊躇。現為政治工作者。
羅國儲,老家在苗栗、在台北出生、新北長大。大學開始即以研究歷史為職志,現在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就讀博士班。關心政治史、選舉史以及考證方法。
江昺崙,中部人,目前定居於台南。曾就讀政大台灣文學所碩士班,台大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班,碩士論文寫的是台灣農民文學。曾與其他作者合著:《這不是太陽花學運》、《史明口述史》、《終戰那一天》及《永遠的農業人——李登輝與臺灣農業》等書。曾經在立院擔任兼職助理、溪州鄉公所秘書、台灣文學館計畫專員等等工作,也曾經在宜蘭員山鄉種植稻米,台中秈十號,一季兩分地收穫700公斤。目前從事推廣台灣文學及歷史等相關工作。
黃守達,台中人,民進黨員。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興趣為台灣法律史、地方自治、儒學(?)。曾經參與台灣大學工會的成立,也曾經投入2008年野草莓到2014年太陽花的社運浪潮。現在擔任台中市議員,致力於舊城創新與文化觀光。
林鴻揚,雲林麥寮人,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碩士。學位論文主題即在探討六輕工業區與麥寮地方社會之間的緊密關聯。畢業後陸續擔任學術研究助理與國會助理,持續關注雲林沿海地區的環境變遷、產業文化與政治發展。
蔡中岳,花蓮人,台北大學社工系畢業。長期任職於環境組織,曾在花蓮養蜆、賞鯨、文化館、餐廳等產業打工,並參與地方選戰。關注花東發展、氣候變遷、淨零轉型、公民教育等議題,希望可以一直住在沒有花蓮王的花蓮。
何欣潔,1985年生,澎湖人,現居台北。台大法律系學士,台大城鄉所碩士,求學期間曾參與樂生保留運動與數個農村運動。曾任今周刊記者、彭博商業周刊駐台特約記者、端傳媒台灣組主編。2022年與呂伊庭共同創辦「澎湖海鮮皇族」,推廣澎湖物產與文化;2023年成立「離島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世界離島相關內容與文化產品。
呂伊庭,新北市出生長大,老家在澎湖。中正大學政治系、交通大學社文所。大學時是中正牧夫們社社員,參與校園學權運動、調查學區周邊勞權薪資地圖。畢業後在社會民主黨參與輔選工作,後投入環保運動,先後在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及立委洪申翰國會辦公室工作。現與澎湖鄉親何欣潔共同創辦「澎湖海鮮皇族」,致力於推廣澎湖學、海洋教育工作。
程天佑,屏東人,清大社會所碩士,興趣是讀序與謝誌,現為自由接案攝影師。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這本書對理解當代台灣,提供多面向的地方政治田野,從成長在民主台灣的青年世代眼光,社運與介入體制的經驗,帶我們看見威權時期舊勢力進化、地方派系、企業財團、社群媒體深植日常生活,深刻影響我們抉擇台灣未來。
——周馥儀,政大台文所、師大台文系兼任助理教授,地方政治工作者
在台灣(含外島)生活的人們,都該來看看這本書!集結了一群最「接地氣」的青年政治工作者、NGO工作者以及研究者們的第一手觀察經驗,以最在地、最直接、最「愛台灣」的出發點,帶我們看地方政治的眉眉角角,以及許多令人困惑與不解的「台灣最美風景」(人)。本書具體呈現了什麼是「所有政治都是地方政治」這句至理名言,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各種關於地方政治的(黑色)小故事,無數的人際網絡互相糾葛,以及各種大大小小的利益分配。在這當中有各式各樣的尋租、特權,也有不少具有理念的人們持續耕耘努力,有些人與這整個體系衝撞,有些人則是在各種小縫隙中尋求發展空間。這些人物、環境,以及制度,都持續形塑我們的生活。
——陳方隅,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
普羅大眾對於地方政治的認識,往往僅停留在扁平又廉價的層面。那種輕描淡寫地說「反正都是地方派系掌控」的語氣,其實並未真正說明其含義。但這本書提供了不同視野,來真正地解釋這句話的意義。例如從我們常被忽視的原住民議員視角出發,探問那些在選舉中角色模糊的「空氣票」,以及從台中、南彰化、雲林、花蓮到澎湖的地方派系如何因地理性而有所差異,這本書都會給你清楚的輪廓,所以我很喜歡。
——劉珞亦,法律白話文運動社群總監
「青年返鄉投票」如今成了熱門的政治動員口號。相對於投票這種被動作為,許多青年返鄉扎根實踐:從政、搞社運、務農、販魚,還有人做研究調查。透過他們的在地體驗與探索,讓我們更精確了解台灣地方政治現況、更深入認識地方政經的多方參與者,而不再只是習以為常地用威權政體下的侍從體制來看待地方政治的動員與控制。這不只是一本對台灣地方政治的研究,更是年輕行動者實踐的心血結晶。
——顧爾德,新新聞總主筆、專欄作家
名人推薦:這本書對理解當代台灣,提供多面向的地方政治田野,從成長在民主台灣的青年世代眼光,社運與介入體制的經驗,帶我們看見威權時期舊勢力進化、地方派系、企業財團、社群媒體深植日常生活,深刻影響我們抉擇台灣未來。
——周馥儀,政大台文所、師大台文系兼任助理教授,地方政治工作者
在台灣(含外島)生活的人們,都該來看看這本書!集結了一群最「接地氣」的青年政治工作者、NGO工作者以及研究者們的第一手觀察經驗,以最在地、最直接、最「愛台灣」的出發點,帶我們看地方政治的眉眉角角,以及許多令人困惑與不解的「台灣...
章節試閱
【總論】為什麼此刻我們嘗試理解地方政治?
嚴婉玲
◎我們活在什麼樣的時代?
這本書原本預定於2022年底出版,正是全世界被生成式AI華麗登場給震懾的時刻,而當時的我想不出導論的開頭怎麼寫,於是拜請了ChatGPT,問它「請解釋台灣地方政治」,第一次問,AI似乎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回的內容大致是說我只是AI,無法回答這麼複雜的問題。第二次再問,它勉強給出個答案,雖指出台灣的中央與地方分權,但沒有實際分權內容,雖提到民主制度與選舉,卻仍相當粗略。
後來書的出版時程拖遲,過了半年多,2023年7月出版前夕,我再問了AI相同的問題,一樣請它跑兩個答案,這一次回答的內容已經可以分出一版是解釋中央地方分權的現狀,另一版則是解釋與民眾互動的治理面向,而且內容已經有充分細節也沒有太多錯誤。這就是AI學習的速度,也是我們接下來要面對的時代的速度。
先不要被上面的文字嚇到,這雖然是已經抵達的未來,但面對的方式卻得先從此刻回望過去。
前年開始規畫本書的寫作概念及作者時,我有次駐足在台北誠品信義店的書櫃前,書櫃的分類標示寫著「政治」,但整櫃的書找不到一本解釋或描述台灣地方政治的書籍,每當大家提起台灣的地方政治,想到的總是社會新聞裡的那些詞彙:黑金政治、官商勾結、土地開發利益、派系、家族等等。可喜的是,去年終於有一本以50個關鍵字解釋台灣地方政治史的專書出版,寫作者也都相當年輕,這本書從社會關係的觀點來解釋地方政治的種種現象,希望從關鍵字切入,讓讀者比較好親近,但並未觸及對政治結構的思考。
那麼,出了首都台北的「地方」到底是什麼樣的政治結構?90年代到現在對台灣地方政治的主流解釋——恩庇侍從體制及其所分析的地方派系,至今仍是相同模樣嗎?基於這個疑問,我找了一群年輕的寫作者共同討論、書寫出這本書。
這群作者出生的年代大約集中在解嚴前後(1980年代後半至1990年代前半),這個世代成長的三十幾年間,正是台灣民主化、台灣主體意識成形的時代。
這個世代上幼稚園前後,總統是李登輝(1988-2000)。在野百合學運(1990)的推波助瀾下,長達四十幾年任期的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終於退職(1991),立法院也全面改選(1993),民意代表終於全由在台灣投出的選票所產生。隔年,直選出史上僅有一任的台灣省省長(1994)。
這個世代上小學前後,學校已經開始教授「鄉土教材」(1996)。而台灣省與中華民國領土高度重疊,只能有一個人是透過直接民選掌握最高權力,所以台灣省被凍結了(1998)。隨後,出現第一次政黨輪替,民進黨籍候選人陳水扁當選中華民國總統(2000)。
這個世代上中學前後,國民大會進行了到目前為止最後一次修憲(2007),內容對地方政治最大的影響就是立委席次減半,選制改為單一選區兩票制,這也確立了直至今日兩黨政治難以撼動的基礎。隔年,國民黨籍候選人馬英九當選總統(2008),政權再次輪替。
這個世代上大學前後,學生參與社會運動變成他們的時代洗禮。從陳水扁時代開始的樂生院保存運動(2005-)、野草莓學運(2008)、反國光石化運動(2009-2011)、反媒體壟斷運動(2012)、土地與居住正義相關運動(2010-)、反服貿運動(2013-2014)、左翼勞工運動(2012-),這些運動的現場總會見到學生身影,即使沒有親臨現場,也多少會在網路、媒體上看到相關的新聞、討論。
與此同時,台灣的地方政治制度也持續有重大變化,2010年台南、台中縣市合併升格為直轄市、高雄縣併入原高雄市、台北縣升格為新北市,2014年桃園市升格,台灣地方政治進入六都競逐時代,非六都(十三縣、三省轄市)的縣市因人口數及產業未能與直轄市競爭,從中央取得的資源及自籌財源均相對弱勢,發展被嚴重邊緣化。但縣市合併的直轄市內部也面臨城鄉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
另一方面,當我們說作者群成長在台灣民主化時代,他們也成長在網際網路時代。1991年,從教育部電算中心設立學術網路(TANet)開始,台灣進入網際網路的世界,從撥接到ADSL、寬頻、光纖到無線網路與智慧型手機登場,改變了世界的運作方式,從資訊傳遞到知識建構,過去堅不可摧的結構一再被拆解、碎裂再重新組建。媒體與出版首當其衝,傳統媒體、出版業式微,自媒體、新型態內容產製興起,這個看似解放的狀態,由於資本的介入,製造了更多孔洞罅隙,讓權力者得以操作政治風向,但社會運動也相應地有了全新的網絡發展、串聯模式。
初出社會的作者們面對這樣的時代,在各自的領域裡開始思考地方政治是怎麼回事?本書的作者群包括記者、政治工作者、歷史學研究者、社運工作者,每一篇文章都是對地方政治的提問與觀察,有些著眼在討論地方政治發展的共同現象,有些則深描特定地方的肌理,甚至向學界前輩提出對理論的叩問。
本書無法窮盡所有地方政治的議題,但至少呈現出十個當下(2023)的地方政治觀察,讓讀者藉此得以思考架起地方政治結構的錢與權是如何運作,從而產生探索、討論地方政治的興味。就先從去年(2022)底的選舉結果談起吧!
以下的篇幅我將順著書的章節安排做介紹,除了簡介文章內容外,也試圖把該篇文章所談到的議題繼續延伸,跟目前社會上發生的事做對話,希望讀者可以不只是閱讀這本書的內容,也能去連結生活中的經驗。
【總論】為什麼此刻我們嘗試理解地方政治?
嚴婉玲
◎我們活在什麼樣的時代?
這本書原本預定於2022年底出版,正是全世界被生成式AI華麗登場給震懾的時刻,而當時的我想不出導論的開頭怎麼寫,於是拜請了ChatGPT,問它「請解釋台灣地方政治」,第一次問,AI似乎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回的內容大致是說我只是AI,無法回答這麼複雜的問題。第二次再問,它勉強給出個答案,雖指出台灣的中央與地方分權,但沒有實際分權內容,雖提到民主制度與選舉,卻仍相當粗略。
後來書的出版時程拖遲,過了半年多,2023年7月出版前夕,我再問了AI相...
推薦序
【導論】為什麼此刻我們嘗試理解地方政治?
嚴婉玲
◎我們活在什麼樣的時代?
這本書原本預定於2022年底出版,正是全世界正被生成式AI華麗登場給震懾的時刻,而當時的我想不出導論的開頭怎麼寫,於是我拜請了ChatGPT,問它「請解釋台灣地方政治」,第一次問,AI似乎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回的內容大致是說我只是AI,無法回答這麼複雜的問題。第二次再問,它勉強給出個答案,雖指出台灣的中央與地方分權,但沒有實際分權內容,雖提到民主制度與選舉,卻仍相當粗略。
後來書的出版時程拖遲,過了半年多,2023年7月出版前夕,我再問了AI相同的問題,一樣請它跑兩個答案,這一次回答的內容已經可以分出一版是解釋中央地方分權的現狀,另一版則是解釋與民眾互動的治理面向,而且內容已經有充分細節也沒有太多錯誤。這就是AI學習的速度,也是我們接下來要面對的時代的速度。
先不要被上面的文字嚇到,這雖然是已經抵達的未來,但面對的方式卻得先從此刻回望過去。
前年開始規劃本書的寫作概念及作者時,我有次駐足在台北誠品信義店的書櫃前,書櫃的分類標示寫著「政治」,但整櫃的書找不到一本解釋或描述台灣地方政治的書籍,每當大家提起台灣的地方政治,想到的總是社會新聞裡的那些詞彙:黑金政治、官商勾結、土地開發利益、派系、家族等等。可喜的是,去年終於有一本以50個關鍵字解釋台灣地方政治史的專書出版,寫作者也都相當年輕,這本書從社會關係的觀點來解釋地方政治的種種現象,希望從關鍵字切入,讓讀者比較好親近,但並未觸及對政治結構的思考。
那麼,出了首都台北的「地方」,到底是什麼樣的政治結構?90年代到現在對台灣地方政治的主流解釋——恩庇侍從體制及其所分析的地方派系,至今仍是相同模樣嗎?基於這個疑問,我找了一群年輕的寫作者共同討論、書寫出這本書。
這群作者出生的年代大約集中在解嚴前後(1980年代後半至1990年代前半),這個世代成長的三十幾年間,正是台灣民主化、台灣主體意識成形的時代。
這個世代上幼稚園前後,當時的總統李登輝(1988-2000)在野百合學運(1990)的推波助瀾下,長達四十幾年任期的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終於退職 (1991),立法院也全面改選(1993),民意代表終於全由在台灣投出的選票所產生。隔年,直選出史上僅有一任的台灣省省長(1994)。
這個世代上小學前後,學校已經開始教授「鄉土教材」(1996)。而台灣省與中華民國領土高度重疊,只能有一個人是透過直接民選掌握最高權力,所以台灣省被凍結了(1998),隨後,出現第一次政黨輪替,民進黨籍候選人陳水扁當選中華民國總統(2000)。
這個世代上中學前後,國民大會進行了到目前為止最後一次修憲(2007),內容對地方政治最大的影響就是立委席次減半,選制改為單一選區兩票制,這也確立了直至今日兩黨政治難以撼動的基礎。隔年,國民黨籍候選人馬英九當選總統(2008),政權再次輪替。
這個世代上大學前後,參與社會運動變成他們的時代洗禮,從陳水扁時代開始有樂生院保存運動(2005-)、野草莓學運(2008)、反國光石化運動(2009-2011)、反媒體壟斷運動(2012)、土地與居住正義相關運動(2010-)、反服貿運動(2013-2014)、左翼勞工運動(2012-),這些運動的現場總會見到學生身影,即使他們沒有親臨現場,也多少會在網路、媒體上看到相關的新聞、討論。
與此同時,台灣的地方政治制度也持續有重大變化,2010年台南、台中縣市合併升格為直轄市、高雄縣併入原高雄市、台北縣升格為新北市,2014年,桃園市升格,台灣地方政治進入六都競逐時代,非六都(十三縣、三省轄市)的縣市因人口數及產業未能與直轄市競爭,從中央取得的資源及自籌財源均相對弱勢,發展被嚴重邊緣化。但縣市合併的直轄市內部也面臨城鄉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
另一方面,當我們說作者群成長在台灣民主化時代,他們同時也成長在網際網路時代。1991年,從教育部電算中心設立學術網路(TANet)開始,台灣進入網際網路的世界,從撥接到ADSL、寬頻、光纖到無線網路與智慧型手機登場,改變了世界的運作方式,從資訊傳遞到知識建構,過去堅不可摧的結構一再被拆解、碎裂再重新組建。媒體與出版首當其衝,傳統媒體、出版業式微,自媒體、新型態內容產製興起的時代,看似解放,但資本介入的結果,也製造了更多孔洞罅隙,讓權力者得以操作,政治與社會運動也因此有了全新的網絡發展、串聯模式。
初出社會的作者們面對這樣的時代,在各自的領域裡開始思考地方政治是怎麼回事?本書的作者群包括記者、政治工作者、歷史學研究者、社運工作者,每一篇文章都是對地方政治的提問與觀察,有些著眼在討論地方政治發展的共同現象,有些則深描特定地方的肌理,甚至向學界前輩提出對理論的叩問。
本書無法窮盡所有地方政治的議題,但至少呈現出十個當下(2023)的地方政治觀察,讓讀者藉此得以思考架起地方政治結構的錢與權是如何運作,從而產生探索、討論地方政治的興味。
【導論】為什麼此刻我們嘗試理解地方政治?
嚴婉玲
◎我們活在什麼樣的時代?
這本書原本預定於2022年底出版,正是全世界正被生成式AI華麗登場給震懾的時刻,而當時的我想不出導論的開頭怎麼寫,於是我拜請了ChatGPT,問它「請解釋台灣地方政治」,第一次問,AI似乎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回的內容大致是說我只是AI,無法回答這麼複雜的問題。第二次再問,它勉強給出個答案,雖指出台灣的中央與地方分權,但沒有實際分權內容,雖提到民主制度與選舉,卻仍相當粗略。
後來書的出版時程拖遲,過了半年多,2023年7月出版前夕,我再問了...
作者序
【導論】為什麼此刻我們嘗試理解地方政治?
嚴婉玲
2022年12月,我在CHATGPT打下這個問題並得到回覆:
Q:請解釋台灣地方政治
A:台灣地方政治指的是台灣地區的政府機構和政策。台灣是一個複合型國家,政治制度和憲法制度基本上是受中國大陸憲法和法制影響,但台灣在實際運作上有許多獨特的地方性特色。
台灣地方政治分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兩個層面。中央政府負責訂定國家政策和法律,並負責執行和監督。地方政府則負責在中央政府的指導下,在本地區實施政策和服務人民。
台灣地方政府分為六個級別:中央政府、直轄市、縣(市)、鄉(鎮、市、區)、村(里)和社區。這些地方政府各有各的職責和管轄範圍。例如,中央政府負責國家級政策的制定和執行,而直轄市則負責處理本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
台灣地方政府也有許多民主機制,包括選舉、監察和參與。選舉是指選出地方政府的領導人和代表,通常是由當地居民投票選出。監察是指地方政府的工作和決策過程受到民眾的監督……
AI(人工智慧)回答的內容老實說沒什麼錯誤,甚至可能比一般人能回答的都好,人工智慧的應用在此刻已經進入日常生活之中,不論是美術設計或文字工作者,職涯都已面臨巨大挑戰。
而2022年11月甫於埃及召開的cop27,各國政府與專家學者一面悲觀地預測全球將無法在2050守住升溫兩度C內的目標,氣候變遷將日趨加劇,一面仍須在各種利害關係拉鋸之間制定各項減量目標的落地計畫,台灣即使不是聯合國會員也透過供應鏈,實質受到種種約束與影響。
我們可能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到上述這些發展,但每個台灣人都意識到這一兩年的台海局勢緊張程度遠勝以往,台灣重新在地緣政治上占據重要地位,於是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來訪、日本高官喊出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中國則是在二十大通過將反台獨寫入黨綱。
世界迎來風起雲湧,禍福難測的新時代,而我們腳下這片土地的現狀是什麼呢?
我曾經駐足在台北誠品信義店的書櫃前,書櫃的分類標示寫著「政治」,但整櫃的書找不到一本解釋或描述台灣地方政治的書籍,每當大家提起台灣的地方政治想到的總是社會新聞裡的那些關鍵字:黑金政治、官商勾結、土地開發利益、派系、家族等等,甚至連AI回答出來的內容都比你所能想到的還完整。出了首都台北的「地方」到底是什麼樣的政治結構?1990年代到2000年初期盛行用恩庇侍從體制來解釋及分析地方派系,到了現在還是相同模樣嗎?基於這些疑問,我找了一群年輕的寫作者共同討論、書寫出這本書。
這並不是一本學術書籍,大部分作者也都沒有受到專業政治學訓練,他們多是自求學時期始,經歷過2008年以降一波波政治、社會運動洗禮,年紀大約在二十五~三十五歲之間的青年,有記者、政治工作者、尚在博士班就讀的歷史學徒、社運工作者、甚至是自由接案的攝影師。每一篇文章都是對地方政治的一個提問與觀察,有些著眼在討論地方政治發展的共同現象,有些則深描特定地方的肌理,甚至有向學界前輩提出對理論的叩問。
本書無法窮盡所有地方政治的議題,但至少呈現出十個當下(到2022年底)的地方政治相關觀察,讓讀者藉此得以理解「地方」是如何運作,從而產生探索、討論地方政治的興味。從選戰中的空氣(趙維孝)與陸地(陳寧),到那些殘存或不再存在或有待改進的制度設計(羅國儲、簡年佑),再到中台灣政治風景(江昺倫、黃守達、林鴻揚),接著是離島(何欣潔、呂伊庭)與後山(蔡中岳),最後是向前輩大師的致敬與反思(程天佑)。
2022年的地方選舉才落幕,2024年的中央選舉隨即進入台灣社會的激烈討論之中。無論是政黨的裂解、陣營的重組、人選的提名、民調的操作、活動的舉辦,每一項都跟2022年地方選舉,甚至是跟歷年來地方選舉的過程與結果相關,如果你是一位關心台灣政治發展的公民,我相這本描述、剖析、評價台灣地方政治的讀本,一定可以幫助你思考2024年的大局。
【導論】為什麼此刻我們嘗試理解地方政治?
嚴婉玲
2022年12月,我在CHATGPT打下這個問題並得到回覆:
Q:請解釋台灣地方政治
A:台灣地方政治指的是台灣地區的政府機構和政策。台灣是一個複合型國家,政治制度和憲法制度基本上是受中國大陸憲法和法制影響,但台灣在實際運作上有許多獨特的地方性特色。
台灣地方政治分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兩個層面。中央政府負責訂定國家政策和法律,並負責執行和監督。地方政府則負責在中央政府的指導下,在本地區實施政策和服務人民。
台灣地方政府分為六個級別:中央政府、直轄市、縣(市)、...
目錄
【目次】
總 論 為什麼此刻我們嘗試理解地方政治?(嚴婉玲)
第一章 空氣票在哪?社群媒體為地方政治帶來的質變(趙維孝)
第二章 組織票與它們的產地:農村中的錢與權(陳寧)
第三章 牢籠之內還有牢籠:從2022年地方選舉觀察台北市平地原住民的政治結構(簡年佑)
第四章 鄉鎮市選舉的未來:從省轄市及直轄市消失的「區」自治談起(羅國儲)
第五章 地方的黑霧:從彰化基層政治談起(江昺崙)
第六章 現身、服務、表演:台中市地方政治觀察報告(黃守達)
第七章 企業財團與地方政治的互動關係:以六輕與麥寮為例(林鴻揚)
第八章 後山、移民、拚觀光:花蓮國是如何鑄成的(蔡中岳)
第九章 軍港、甲頭、觀光賭場:不同於本島與金馬的澎湖地方派系(何欣潔、呂伊庭)
第十章 「威權遺緒」?民主化視角下的地方政治敘事及其反思(程天佑)
後記(嚴婉玲)
【目次】
總 論 為什麼此刻我們嘗試理解地方政治?(嚴婉玲)
第一章 空氣票在哪?社群媒體為地方政治帶來的質變(趙維孝)
第二章 組織票與它們的產地:農村中的錢與權(陳寧)
第三章 牢籠之內還有牢籠:從2022年地方選舉觀察台北市平地原住民的政治結構(簡年佑)
第四章 鄉鎮市選舉的未來:從省轄市及直轄市消失的「區」自治談起(羅國儲)
第五章 地方的黑霧:從彰化基層政治談起(江昺崙)
第六章 現身、服務、表演:台中市地方政治觀察報告(黃守達)
第七章 企業財團與地方政治的互動關係:以六輕與麥寮為例(...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