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牠們全都殺了!
●不准傷害任何一隻!
某些野生動物族群恢復的程度,讓牠們開始出現在人類的生活裡,例如熊、狼、彌猴等等。與此同時,則有更多人類搬進動物們的地盤。過去野生生物學界探討的大多是如何「復育」和「計算族群數量」,現在的問題卻逐漸變成「人類與野生動物的互動」。
要怎麼處理闖進家門把廚房翻得亂七八糟、殺了幾隻雞或咬了鄰居一口的動物?我們顯然還沒有共識。
除了人類與野生動物之間的衝突,人與人之間的衝突也無法忽視。農牧業者、當地居民和動物愛好者在文化衝突中彼此厭惡,隔閡對立之深堪比政治。
作者跟著動物行為專家走進有熊出沒的餐館後巷、籠罩大象和花豹威脅陰影的印度村莊。她回顧了鳥類學家在驅鳥對策上的努力,拜訪毒藥測試員,也展望了遺傳學家未來可能的貢獻。以溫暖詼諧的文字,在人類活動範圍不斷擴張的今天,尋找「人獸共存」的希望。
作者簡介:
瑪莉.羅曲Mary Roach
有「美國最有趣的科學作家」之稱,擅長以幽默和引人入勝的文字讓一般讀者理解複雜的科學概念。著有多本暢銷科普作品,包括《深入最禁忌的消化道之旅》、《不過是具屍體:解剖、撞擊、挨子彈,暢銷書作家帶你解開屍體千奇百怪的用途》、《一起搞吧!科學與性的奇異交配》、《活見鬼!世上真的有阿飄?科學人的靈異世界之旅》、《不為人知的敵人:科學家如何面對戰爭中的另類殺手》和《打包去火星:NASA太空人瘋狂實境秀》。
譯者簡介:
黃于薇
畢業於成功大學外文系,現為文字手工業者,每日編織譯文,餵養書稿,育有二貓一子。譯有《新昆蟲飲食運動:讓地球永續的食物?》、《母性是本能?最新科學角度解密媽媽基因》和《皮膚微生物群:護膚、細菌與肥皂,你所不知道的新科學》(皆為紅樹林出版)。
賜教信箱:ankhmeow@gmail.com
各界推薦
得獎紀錄:
《紐約時報》暢銷書
Goodreads Choice Awards決選
卡內基文學獎非小說入圍
紐約公共圖書館年度好書
芝加哥公共圖書館年度好書
美國亞馬遜年度好書
《華爾街日報》必讀好書
《華盛頓郵報》年度選書
《史密森尼》年度最佳科普書
全國公共廣播電台年度好書
美國獨立書商協會最佳非文學#1
美國邦諾書店年度好書
名人推薦:
「為什麼產生同樣衝突,有些動物『受保護』,有些物種卻『非死不可』?而最沒道理的是,經常被判死刑的物種造成人類的損害其實並不嚴重到足以『致命』……作者最讓我欣賞的地方,正是單純羅列出各種案例的看見與聽見,並不急著引導讀者回答YES或NO的呆板答案。」
—吳幸如,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助理教授
「回到台灣的議題上,過去因為歷史糾結、族群關係而導致野生動物衝突議題出現裂隙。我常遇到部落族人打趣地說:『為什麼平地人這麼浪費資源,卻要求原住民都得要保育山林?』我身邊朋友更感慨的說:『多數都市人在生活中會面對多少野生動物?他們能理解一頭熊出現在家旁的恐懼?如果他們生活之中只有麻雀、白頭翁,那他們喊出台灣黑熊應該要保育,似乎邏輯上很簡單,卻從沒思考到整天跟熊相處然後提心吊膽的在地居民感受。』
這問題很直接挑戰現代人的保育觀。我想,問100個都市人大概會有101個人說黑熊絕對要保育。但是若你問100個生活在山區的居民?可能答案就不是如此。我指的不是如此,不是二元論的說不用保育,而是你會聽到不同族群、生活模式或土地上的不同聲音。」
—郭彥仁(郭熊),台灣黑熊生態研究者、作家
「瑪莉‧羅曲絕對不會讓場子冷掉。她的故事總是充滿幽默巧思和進取精神……不過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每一段精采經歷背後,都透露出她的溫和反思:關於我們要如何生活,才能為人類與萬物共享的這個地球善盡悉心管理的責任。」
—艾瑞克‧麥克丹尼爾(Eric McDaniel),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
「本書充滿離奇的事實和超乎想像的第一手報導……羅曲記錄了人類對於各種動植物『罪行』的反應,從看似滑稽的對策,到令人不安的手段,讓讀者不忍釋卷。」
—喬‧史普林(Joe Spring),《史密森尼》雜誌(Smithsonian)
「羅曲闡述了詳盡的調查結果,並透過注釋補充了各種不合時宜的研究、離題的小資訊以及逗趣見解,為論述主題增添了深度和趣味……令人耳目一新的非小說類作品,讓以往的小眾主題得以觸及更廣大的讀者群。」
—凱瑟琳‧E‧海姆斯(Katherine E. Himes),《科學》雜誌(Science)
得獎紀錄:《紐約時報》暢銷書
Goodreads Choice Awards決選
卡內基文學獎非小說入圍
紐約公共圖書館年度好書
芝加哥公共圖書館年度好書
美國亞馬遜年度好書
《華爾街日報》必讀好書
《華盛頓郵報》年度選書
《史密森尼》年度最佳科普書
全國公共廣播電台年度好書
美國獨立書商協會最佳非文學#1
美國邦諾書店年度好書名人推薦:「為什麼產生同樣衝突,有些動物『受保護』,有些物種卻『非死不可』?而最沒道理的是,經常被判死刑的物種造成人類的損害其實並不嚴重到足以『致命』……作者最讓我欣賞的地方,正是單純羅列出各種案...
推薦序
當罪犯是生物:搖滾世代中的觀點碰撞
吳幸如
2022年7月的一個陰雨天,位於法國巴黎有著「全球最美書店」之稱的莎士比亞書店(Shakespeare and Company)門口依然大排長龍。我跟著眾多慕名而來的旅人依序排隊進入,原本只打算裝文青觀光拍照打卡完便走人。不意,一本放在樓梯下方不起眼角落的小書吸引了我的目光。”Animal Vegetable Criminal” 作者是Mary Roach?研究人獸衝突超過20年的我毫無懸念,馬上打包帶回家。9月開學後,本書便成為我在屏科大森林系碩士班新開設的森林保育人文學(Human dimension on forest conservation)重要教材之一。
2023年的台灣原鄉山林並不平靜,黑熊救傷通報訊息明顯多於以往,受困地點也極不尋常地靠近部落。究竟是因為黑熊族群變多、行為模式改變,或是陷阱數量增加了?引發了社會廣泛的關注與討論。但因當代台灣山區野生動物狩獵行為仍受到高度限制,常涉及敏感之合法性爭議,長期以來山區居民與政府之間普遍不信任,真實資訊極難取得。相關野生動物的研究經費本就不多,且過去多投注在明星物種的數量與生態調查上,社會相關狩獵論述內容除了充滿對在地居民(尤其是原住民)的誤解甚至歧視外,更多憑藉的只是與山林疏離的臆測與想像。
把時間往前推20年,當時絕大多數台灣的野生動物研究學者只關注單一物種的基礎生物學,倡議的多偏向保護與復育行動。而我同樣是以單一物種為研究對象的博士生,但因物種-台灣野豬(Formosan wild boar, Sus scrofa taivanus)-的特殊性,研究主題已經從行為與棲地選擇研究轉向人獸衝突議題。其實不論我從歷年文獻整理或針對狩獵者的深度訪問調查,結果一致發現向來未名列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中的台灣野豬,當年在台灣中部與東部山區的相對數量已遠低於保育類山羌與台灣獼猴(直到2019年山羌與台灣獼猴才被移出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即便有高達九成的受訪獵人表示野豬危害頻度與規模其實已明顯減少,但是亦有九成農民慣常以獵殺法來防治野豬危害。遭獵殺的野豬肉最後被分而食之:「你吃我的(作物),所以我吃你」,向來似乎理所應當,少有爭議。但微妙的是,當田間鬧事的主角變成數量比野豬更多的獼猴、山羌或鹿時,仍祭出獵殺令則讓多數人們再也不淡定,各種想方設法倡議以驅趕或是圍籬隔絕的方式防治危害。
可能因曾幾度受人為因素銳減,即便時代更迭社會變遷,民眾仍普遍認為台灣野生哺乳動物「已經很少了」。帶著這樣的想像,關注停留在野生動物需要保護與復育,自然忽略了當弱者是加害者、受害者卻是人類時該如何處理的衝突。對於自帶「保育類」光環的物種,容忍度極高,就算獼猴早已爬進果園將果實摘到片顆不留,也幾乎絕口不提那個「殺」字。缺乏外界同理與支持,收集到台灣山區常使用的危害防治方法,多是土法煉鋼、自力救濟。農友以聲音(鞭炮、喇叭、收音機)、氣味(燒橡膠、穿過未洗的衣物)、影像(假人、衣架上掛雨衣),或是雇工(人、護衛犬)驅趕前來侵擾的野生動物。不像鄰國日本有成立百年以上的農業研究單位(NARO)長期與農業部共同研發並協助農民處理野生動物危害(含滋擾衝突)問題,我寒傖的研究在當時無異是「前衛的」。
為什麼產生同樣衝突,有些動物「受保護」,有些物種卻「非死不可」?而最沒道理的是,經常被判死刑的物種造成人類的損害其實並不嚴重到足以「致命」。
過去以來對人與野生物衝突的看見以及諸多疑問,在我閱讀本書時,一一化為深有即視感的喟嘆。首次碰觸相關議題的學生被我帶到舞台前端搖滾區,面對書中傳來震耳欲聾的巨量資訊,大開眼界,也感受到不小心靈衝擊。
人文面向或人類觀感(Human Dimension)不論是過去或當代,常左右著人們看待野生物(在此指的包含野生動物與植物)與人衝突的態度與作法。本書作者運用巧妙且幽默的文筆,將此複雜的衝突與火花,以旁觀者的角度觀察與記錄,並將其攤開敘事。書中援引諸多案例,從能傷人性命的(如大象與花豹、危險樹木與豆子)、滋擾住家或危害森林農地的(如黑熊、獼猴與鼠類)到影響交通安全或景觀的(如鹿、飛鳥與遊蕩犬)物種,人類或因信仰或因慣習或因個性,面對與人之間的衝突策略與態度非常多樣。包含執行死刑、移置後原地或異地野放、使用避孕藥劑、開槍驅趕、改植作物、基因改造等等,也有高容忍度的無視。儘管涉及的議題廣泛,但作者最讓我欣賞的地方,正是單純羅列出各種案例的看見與聽見,並不急著引導讀者回答YES或NO的呆板答案。從環境教育的目的來看,刺激閱聽大眾獨立思考能力,進而關心環境議題,本書無疑也是極佳的環境倫理教材。
當得知中文譯本即將出版時,我十分興奮。誠如書中引述的學者所言,即便在基礎研究較為完整的美國,人獸衝突何解,對於只會老套地以動物為主角發展出野生動物經營管理方法的學者來說,是個既新穎且陌生的知識領域,何況是才剛意識到人與野生動物衝突事件將愈演愈烈的台灣。
兼具人文素養、社會科學與生態平衡概念等跨領域多元的管理技術,是當代全球人類亟需學習的功課。我持續相信追求生物多樣性永續以及認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是普世價值,唯有認同此價值,不同群體才能互助合作,不同觀點才有機會異中求同,朝向和諧。如本書第二章「不速之客」文末美妙的小故事,原本互相敵對、立場各異的群體透過兩天的聚會溝通後,敵意消失。這結果令人振奮,台灣確實也需要更多打破厚實同溫層的有效社會溝通。
進行溝通前,請先來書中搖滾一下吧!
(作者為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助理教授)
當罪犯是生物:搖滾世代中的觀點碰撞
吳幸如
2022年7月的一個陰雨天,位於法國巴黎有著「全球最美書店」之稱的莎士比亞書店(Shakespeare and Company)門口依然大排長龍。我跟著眾多慕名而來的旅人依序排隊進入,原本只打算裝文青觀光拍照打卡完便走人。不意,一本放在樓梯下方不起眼角落的小書吸引了我的目光。”Animal Vegetable Criminal” 作者是Mary Roach?研究人獸衝突超過20年的我毫無懸念,馬上打包帶回家。9月開學後,本書便成為我在屏科大森林系碩士班新開設的森林保育人文學(Human dimension on forest conservation)重...
目錄
引言
當罪犯是生物:搖滾世代中的觀點碰撞 吳幸如
前言
1 犯罪現場鑑識
兇手不是人
2 不速之客
餓熊當前怎麼辦?
3 房間裡的大象
不可承受之重
4 紛擾之地
花豹為何成為食人獸?
5 「猴」你在一起
獼猴作亂與生育控制
6 美洲獅數學習題
看不到的怎麼數?
7 樹倒之時
當心「危險樹木」
8 恐怖「豆」子
成為謀殺幫兇的豆科植物
9 殺鳥焉用槍砲
徒勞無功的驅鳥軍事行動
10 狹路又相逢
無視交通規則的動物
11 防偷神器
嚇跑鳥類的奇招
12 聖彼得廣場的海鷗
梵蒂岡的雷射驅鳥裝置
13 耶穌會與老鼠
宗座生命學院提供的野生動物管理要點
14 仁慈的殺戮
誰會替害獸著想?
15 消失的小鼠
基因技術的驚人魔法
致謝
毛茸茸的入侵者:美國居家野生動物問題參考資源
附錄
台灣黑熊滋擾事件再思考:與獸同行,走出人與自然心關係 郭彥仁(郭熊)
參考資料
引言
當罪犯是生物:搖滾世代中的觀點碰撞 吳幸如
前言
1 犯罪現場鑑識
兇手不是人
2 不速之客
餓熊當前怎麼辦?
3 房間裡的大象
不可承受之重 ...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