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財經大學教授、財政史專家告訴你
從「錢」的角度,看見不一樣的中國史
包剛升(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政治學系教授)
梁捷(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
羅振宇(「得到」創始人,「羅輯思維」主講人)
江仲淵(「歷史說書人History storyteller」團隊創辦人)
柯睿信(「歷史說書人History storyteller」主編)
――專業推薦
◆
◆從「財政」視角看中國史,理解歷史向前推進的真實動力
跟著錢走,會打開一個更真實的視角。本書挑選財政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重要制度和傑出人物的行為,解釋其中的前因後果,評價它們的得失成敗,指出歷史深處的隱祕,使人能「知其所以然」,對歷史擁有更深入、更準確、更立體的認識。
◆以和財政相關的歷史問題為引,帶出結構分明的論述
本書共分三十章,每一章的正標題是一個財政事件或財政現象,副標題是一個歷史問題,透過解答一個個歷史問題,用財政的線索重新梳理了一遍古代中國的成長歷程。
◆
有不少王朝的滅亡,根本上是由財政狀況所決定的。帝王將相是英明有為或昏庸無能,難以改變王朝的命運。任何一段歷史、單一歷史事件,如果從錢的角度再看一遍,更能理解歷史中的人、組織與制度,看明白歷史深處的一些事件和人物抉擇。
●岳飛聽命撤兵,其實不只是因為忠心?(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南宋軍費統一由中央發放,如果岳飛不聽令,朝廷馬上就能斷了大軍的後路。)
●為什麼有錢有糧也會亡國?(隋朝財政庫藏皆滿,但只傳了兩代就滅亡,原因是隋煬帝為求大業,過度役使民力,他三征高麗、修築長城、開挖大運河,濫用徭役讓民眾不得休息,不能從事正常的生產活動,直接導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與朝代更迭。)
●為什麼減稅不能長期有益於民?(漢初田租減稅的原因,固然有與民休息的考慮,但其實更大原因是缺乏徵稅技術與管理能力。田租減稅後,卻轉而徵收人頭稅,對普通農民來說,土地少,享受不到多少減稅的優惠,可要繳的人頭稅跟富人一樣,繳不起人頭稅,農民只好逃亡,成為流民。)
●為什麼商業發達不能富國強兵?(宋朝國力雖「弱」但「不窮」,依靠專賣制度和徵收商品稅,財政收入遠超其他王朝,但商業再發達,也還是農業社會,商品數量有限,商人因重稅無利可圖,商業活動就會減少,最終收入不增反減,沒有了經濟基礎與民眾支持,在外來武力打擊下因此滅亡。)
(本書)從一個別致的角度,重新梳理了中華文明兩千多年來的歷史。他在這本書裡指出,中華文明歷史演進的過程,也是一個財政帝國從構建到衰落的過程,並不僅是二十四姓的家族史,也不全是充斥著宮廷鬥爭、戰爭衝突的政治史。與這些廣為人知的因素相比,財政問題默默貫穿各個王朝的始終,卻鮮少有人關注。劉守剛認為,只有理解歷史中的財政維度,才能理解歷史中最核心的一股推動力量。――梁捷(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
◆
財政就是國家對錢財的收支與管理,
對於中華帝國來說,錢的歷史,不只是「財」,更是「政」。
以財政為軸線串連歷史
在本書中,可以看到財政的各個要素(收入、支出、管理)在中華史中的帝國期間的變化過程,以及財政權在這個階段如何一步步凸顯出公共性,以至於到最後推動國家從帝國走向現代國家。此外還有稅人、稅地、稅商在歷史上是怎麼變遷的,以及其中財政權的公共性如何表現。
在每一個發展階段,各路歷史人物都在不斷地尋找合適的財政形式,他們的行為脫不開財政奠定的基本格局,由此也註定了中華帝國在歷史上的各種精彩與晦暗時刻。
扮演帝國「救命錢」角色的鹽利
國家從鹽的生產和經營上獲利,稱為鹽利,對於帝國來說,像鹽利這樣的財政收入,可說是日常保健藥品和生病時的特效藥。在南北朝直至隋唐初期,國家長時間實行食鹽民營,在安史之亂後,財政極度緊張,於是恢復了漢武帝時桑弘羊實行的鹽業專營制度,唐代財政收入鹽利占了一半,宮廷耗費、軍事支出以及百官俸祿都嚴重依賴鹽利收入。
從唐中期直至晚清,鹽業體制大體採用許可制,遇到特殊情況,還能通過緊急銷售許可證來獲得臨時性收入。所以說鹽利為帝國提供了「救命錢」。
所謂「白銀帝國」,直到明代中期才開始
在武俠世界裡,大俠們身上似乎總有花不完的銀子。可是,中國古代經濟直到明代中期以後才白銀化。元代以前,國家發行的貨幣材質大多是銅,但鑄造成本比較高。在宋元兩代,帝國曾發行紙幣來運行財政,但因濫發而失敗。到明代中後期,因為美洲和日本出產的白銀流入,帝國實現了貨幣化財政。
以白銀為主要貨幣,好處是貨幣量取決於金屬量,可避免政府濫發貨幣,但反之有可能會導致通貨緊縮,而白銀數量的減少,正是明末經濟與政治危機的重要成因。
明清官員貪腐嚴重其實是因為薪水低
隋唐時,中央政府會發給州縣官員土地和經費,用來收租、投入商業活動或放貸給百姓收取利息,官府的公共收支與官員的個人收支混在一起,所以那時官員挪用甚至盜取公共收入在表面上看不出來,南宋末年因為財政極度緊張,這些一律收歸中央。明代(以及承明制的清代)官員沒有職田或公廨田收入,也很少有宋朝那樣的恩賞收入,只有官職的俸祿,超出官俸的其他收入都可視為貪腐。
明清時代官員的貪腐現象,在很大程度上並不是道德問題,而跟官俸制度規定有關。
◆
不管是個人的活動,還是組織與制度的變遷,背後都有一個根本的影響因素,那就是錢。跟著錢走,會打開一個更真實的視角:
錢從哪兒來,又往哪兒去?誰付出最多,誰又坐收漁利?
誰得到了好處,誰又付出了代價?
本書從財政視角來反思歷史,用一種相對深入、獨特的解釋,嘗試解釋一些歷史因果,揭示出歷史的複雜與深層的祕密。
作者簡介:
劉守剛,上海財經大學教授,經濟學博士、法學博士,曾經在證券公司擔任過研究員,並且在復旦大學從事政治學的博士後研究,多年潛心研究中國財政史、西方財政思想史、財政政治學。
他曾經在得到app開設課程「中華帝國財政30講」,這本書就是課程內容原稿修訂的升級版,汲取學員精心留言與提問,重新編輯成書,同時也是他另一本巨作《財政中國三千年》的精編版。
代表著作有《國家的財政面相》、《打開現代:國家轉型的財政政治》、《財政中國三千年》、《中國古代治國理財經典闡釋》、《國家成長的財政邏輯》等。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
作者:劉守剛
優惠價: 7 折, NT$ 315 NT$ 450
上海財經大學教授、財政史專家告訴你
從「錢」的角度,看見不一樣的中國史
包剛升(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政治學系教授)
梁捷(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
羅振宇(「得到」創始人,「羅輯思維」主講人)
江仲淵(「歷史說書人History storyteller」團隊創辦人)
柯睿信(「歷史說書人History storyteller」主編)
――專業推薦
◆
◆從「財政」視角看中國史,理解歷史向前推進的真實動力
跟著錢走,會打開一個更真實的視角。本書挑選財政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重要制度和傑出人物的行為,解釋其中的前因後果,評價它們的得失成敗,指出歷史深處的隱祕,使人能「知其所以然」,對歷史擁有更深入、更準確、更立體的認識。
◆以和財政相關的歷史問題為引,帶出結構分明的論述
本書共分三十章,每一章的正標題是一個財政事件或財政現象,副標題是一個歷史問題,透過解答一個個歷史問題,用財政的線索重新梳理了一遍古代中國的成長歷程。
◆
有不少王朝的滅亡,根本上是由財政狀況所決定的。帝王將相是英明有為或昏庸無能,難以改變王朝的命運。任何一段歷史、單一歷史事件,如果從錢的角度再看一遍,更能理解歷史中的人、組織與制度,看明白歷史深處的一些事件和人物抉擇。
●岳飛聽命撤兵,其實不只是因為忠心?(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南宋軍費統一由中央發放,如果岳飛不聽令,朝廷馬上就能斷了大軍的後路。)
●為什麼有錢有糧也會亡國?(隋朝財政庫藏皆滿,但只傳了兩代就滅亡,原因是隋煬帝為求大業,過度役使民力,他三征高麗、修築長城、開挖大運河,濫用徭役讓民眾不得休息,不能從事正常的生產活動,直接導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與朝代更迭。)
●為什麼減稅不能長期有益於民?(漢初田租減稅的原因,固然有與民休息的考慮,但其實更大原因是缺乏徵稅技術與管理能力。田租減稅後,卻轉而徵收人頭稅,對普通農民來說,土地少,享受不到多少減稅的優惠,可要繳的人頭稅跟富人一樣,繳不起人頭稅,農民只好逃亡,成為流民。)
●為什麼商業發達不能富國強兵?(宋朝國力雖「弱」但「不窮」,依靠專賣制度和徵收商品稅,財政收入遠超其他王朝,但商業再發達,也還是農業社會,商品數量有限,商人因重稅無利可圖,商業活動就會減少,最終收入不增反減,沒有了經濟基礎與民眾支持,在外來武力打擊下因此滅亡。)
(本書)從一個別致的角度,重新梳理了中華文明兩千多年來的歷史。他在這本書裡指出,中華文明歷史演進的過程,也是一個財政帝國從構建到衰落的過程,並不僅是二十四姓的家族史,也不全是充斥著宮廷鬥爭、戰爭衝突的政治史。與這些廣為人知的因素相比,財政問題默默貫穿各個王朝的始終,卻鮮少有人關注。劉守剛認為,只有理解歷史中的財政維度,才能理解歷史中最核心的一股推動力量。――梁捷(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
◆
財政就是國家對錢財的收支與管理,
對於中華帝國來說,錢的歷史,不只是「財」,更是「政」。
以財政為軸線串連歷史
在本書中,可以看到財政的各個要素(收入、支出、管理)在中華史中的帝國期間的變化過程,以及財政權在這個階段如何一步步凸顯出公共性,以至於到最後推動國家從帝國走向現代國家。此外還有稅人、稅地、稅商在歷史上是怎麼變遷的,以及其中財政權的公共性如何表現。
在每一個發展階段,各路歷史人物都在不斷地尋找合適的財政形式,他們的行為脫不開財政奠定的基本格局,由此也註定了中華帝國在歷史上的各種精彩與晦暗時刻。
扮演帝國「救命錢」角色的鹽利
國家從鹽的生產和經營上獲利,稱為鹽利,對於帝國來說,像鹽利這樣的財政收入,可說是日常保健藥品和生病時的特效藥。在南北朝直至隋唐初期,國家長時間實行食鹽民營,在安史之亂後,財政極度緊張,於是恢復了漢武帝時桑弘羊實行的鹽業專營制度,唐代財政收入鹽利占了一半,宮廷耗費、軍事支出以及百官俸祿都嚴重依賴鹽利收入。
從唐中期直至晚清,鹽業體制大體採用許可制,遇到特殊情況,還能通過緊急銷售許可證來獲得臨時性收入。所以說鹽利為帝國提供了「救命錢」。
所謂「白銀帝國」,直到明代中期才開始
在武俠世界裡,大俠們身上似乎總有花不完的銀子。可是,中國古代經濟直到明代中期以後才白銀化。元代以前,國家發行的貨幣材質大多是銅,但鑄造成本比較高。在宋元兩代,帝國曾發行紙幣來運行財政,但因濫發而失敗。到明代中後期,因為美洲和日本出產的白銀流入,帝國實現了貨幣化財政。
以白銀為主要貨幣,好處是貨幣量取決於金屬量,可避免政府濫發貨幣,但反之有可能會導致通貨緊縮,而白銀數量的減少,正是明末經濟與政治危機的重要成因。
明清官員貪腐嚴重其實是因為薪水低
隋唐時,中央政府會發給州縣官員土地和經費,用來收租、投入商業活動或放貸給百姓收取利息,官府的公共收支與官員的個人收支混在一起,所以那時官員挪用甚至盜取公共收入在表面上看不出來,南宋末年因為財政極度緊張,這些一律收歸中央。明代(以及承明制的清代)官員沒有職田或公廨田收入,也很少有宋朝那樣的恩賞收入,只有官職的俸祿,超出官俸的其他收入都可視為貪腐。
明清時代官員的貪腐現象,在很大程度上並不是道德問題,而跟官俸制度規定有關。
◆
不管是個人的活動,還是組織與制度的變遷,背後都有一個根本的影響因素,那就是錢。跟著錢走,會打開一個更真實的視角:
錢從哪兒來,又往哪兒去?誰付出最多,誰又坐收漁利?
誰得到了好處,誰又付出了代價?
本書從財政視角來反思歷史,用一種相對深入、獨特的解釋,嘗試解釋一些歷史因果,揭示出歷史的複雜與深層的祕密。
作者簡介:
劉守剛,上海財經大學教授,經濟學博士、法學博士,曾經在證券公司擔任過研究員,並且在復旦大學從事政治學的博士後研究,多年潛心研究中國財政史、西方財政思想史、財政政治學。
他曾經在得到app開設課程「中華帝國財政30講」,這本書就是課程內容原稿修訂的升級版,汲取學員精心留言與提問,重新編輯成書,同時也是他另一本巨作《財政中國三千年》的精編版。
代表著作有《國家的財政面相》、《打開現代:國家轉型的財政政治》、《財政中國三千年》、《中國古代治國理財經典闡釋》、《國家成長的財政邏輯》等。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
※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2元。(減2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