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普立茲歷史獎、洛杉磯時報歷史圖書獎 ★
★★ 古巴與美國之間、愛恨交織的百年史 ★★
「如此接近,又如此遙遠。我們認為我們了解古巴,但本書揭示我們從未掌握其史詩般壯闊、又經常是悲慘的歷史。艾達.費瑞為我們提供一個透澈的視角,她既不是完全的局內人,也不是完全的局外人,她是一位對古巴及其與美國之間難解的糾葛充滿熱情的人。」──林恩.杭特,《歷史為什麼重要》作者
位於加勒比海的古巴,自1492年歐洲探險家登陸以後,歷經西班牙的長期殖民統治,最終在美國的干涉之下,於十九世紀末正式獨立。然而,獨立成功後的古巴,未能擺脫殖民地的地位,反而遭到美國更加全面的控制。因此,在二十世紀中葉,由斐代爾.卡斯楚領導的古巴革命爆發,他在推翻美國統治的同時,也將古巴帶向全新的時刻。
在本書中,出生於古巴的美國歷史學家艾達.費瑞,透過其獨到且深富個人情感的筆觸,生動呈現了古巴數百年來的歷史變遷及反抗文化。她指出影響古巴歷史走向的關鍵,便是製糖工業與貿易的發展,以及奴隸制度的興衰。不論是來自歐洲的白人農場主,或是來自非洲的黑人奴隸,正是在他們追求自由、反抗殖民體制的過程當中,一步步的形塑出今天古巴人不分種族的反抗文化。
隨著敘事推進到現代,本書更聚焦於古巴與美國之間複雜而多變的關係上,並貫穿十位美國總統的任期,以及斐代爾.卡斯楚長達五十年的統治。艾達.費瑞透過三十多年的研究,與遊走美國、古巴各地的實地考察經歷,深入探討美國與古巴在各個層面上的密切聯繫,包括兩國人民之間的交流移動、文化上的相互影響、經濟上的互通有無,尤其是政治上從敵對到和解的可能性。
艾達.費瑞認為,要講述一部完整的美洲史,必然同時涵括古巴及美國的不同觀點。因此,不論是1492年的哥倫布到來、1898年的美西戰爭或是1959年的古巴革命,本書引領讀者深入古巴歷史中最美好也最黑暗的時刻,將這個島嶼國家的精彩故事融入全球歷史的大格局。艾達.費瑞以其卓越的研究和深刻的見解,為讀者呈現古巴與美國之間,一部關於殖民與奴役、自由與反抗、革命與獨立的宏大史詩。
作者簡介:
艾達.費瑞(Ada Ferrer)
在古巴出生,在美國長大,自1990年以來,她定期前往古巴進行研究,現擔任紐約大學歷史學與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研究教授。她是《叛亂的古巴:種族、國家和革命,1868–1898》(Insurgent Cuba: Race, Nation, and Revolution, 1868–1898)的作者,該書獲得了2000年的伯克希爾圖書獎(Berkshire Book Prize),是該獎項在歷史領域中首部女性著作;以及《自由之鏡:革命年代的古巴和海地》(Freedom’s Mirror: Cuba and Haiti in the Age of Revolution),該書獲得2015年由耶魯大學頒發的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獎(Frederick Douglass Prize)及美國歷史協會的多個獎項。她也定期在《紐約客》(The New Yorker)、《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山丘》(The Hill)、《美國歷史評論》(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等刊物發表專欄文章。
譯者簡介:
苑默文
自由譯者,常年關注伊斯蘭世界的藝術和物質文化,譯有《異鄉人之地》、《賓.拉登文件》、《中斷的天命》、《大英博物館裡的伊斯蘭史》、《絲路上的帝國》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古巴》專注於兩國之間曖昧難解的關係,並以共生的方式令人信服地呈現出來。這本書堪稱典範,充滿了生動的見解和清晰的散文。透過對古巴及美國領導人同樣嚴格的批評,作者實現了一個值得尊敬的目標:在公正中不討好任何一方。」——《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無比重要……艾達.費瑞把焦點放在古巴人民身上,而不是把地緣政治或『偉人』置於本書核心。而這些古巴人民的後裔,正在美國發出自由呼聲,讓本書具有非凡的意義。」——《衛報》(The Guardian)
「艾達.費瑞筆下的英雄,是古巴島上的民族主義者和改革者……她揭示了一種比表面上更為深刻複雜的關係……然而,讀者在讀完這本引人入勝的傑作後,將會充滿希望,感動不已。」——《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本書是對古巴歷史──從哥倫布時期到當代的全面回顧,也是對於美國與古巴關係,以及這種關係對雙方具有何種意義的感人編年史。」——《富比士》(Forbes)
「艾達.費瑞在本書中對古巴過去五百年的歷史敘述,是史詩性、權威且無比深刻的,這是一本必不可少的書。《古巴》的內容是廣泛而包容的,它講述一個關於殖民主義、奴役,以及帝國、國家和人民相互糾葛的西半球故事,其遺產至今仍與我們同在。」——傑拉多.卡達瓦(Geraldo Cadava),《公共圖書》(Public Books)
「這本重要的新書揭示一項令人敬畏的原創學術成果。而且,本書以一種令人欽佩的敘事風格寫成,這將使它在古巴出版的歷史著作中佔據卓越的地位。」——喬恩.李.安德森(Jon Lee Anderson),《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
「艾達.費瑞引人讚嘆的《古巴》,以一種獨到的寫作方式獲致成功。本書將兩條音軌完美無瑕地融合在一起,其中一條是根植於家庭深處的個人化發聲,另一條則是歷史學家抒情的敘事。她抓住這個島嶼上曾經存在的奴隸制度、大規模製糖產業、殖民主義和革命等史詩般的故事,也展示古巴和美國是如何在共同的文化、政治危機、以及大人物和普通人的悲劇中長期結合在一起。作者自己的『沉重遺產』也同樣是北美的『沉重遺產』。更重要的是,費瑞妙筆生花的寫作功力完成了一部傑作,這是一本令人愛不釋卷的書,而且一部傑出的歷史著作鮮少有如此文學性的表現。」
──大衛.布萊特(David W. Blight),耶魯大學教授、普立茲獎得主,《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自由先知》(Frederick Douglass: Prophet of Freedom)作者
「艾達.費瑞以非凡的技藝和洞察力,重構了古巴和美國錯綜複雜的歷史。這是一個充滿個人情感,而且出版得正是時候的故事,其中有各種衝突和誤解,但也有各種機遇和可能性。」
──亞歷山德羅.福恩特(Alejandro de la Fuente),哈佛大學非洲-拉丁美洲研究所
「艾達.費瑞讓發生在古巴的美國歷史生動了起來。無論你對古巴周圍的政治有什麼樣的看法,它豐富而複雜的歷史,以及古巴人的歷史在這本書中以一種深思熟慮、令人信服的方式講述出來,裡面既有揭示性的細節,深入的研究,又有優美的文字。」
──索萊達.奧布萊恩(Soledad O'Brien),電視節目「奧布萊恩的新聞事實」(Matter of Fact with Soledad O'Brien)主持人,《美國拉丁裔》(Latino in America)、《下一則頭條要聞》(The Next Big Story)作者之一。
「艾達.費瑞為這個魅力無窮的國家撰寫了一部全面、優秀、不可或缺的歷史著作。這個小國一直位於塑造我們的世界許多重大事件的中心,《古巴》一書抓住了講述這個國家故事的廣度和感情。」
──本.羅德(Ben Rhodes),《衰落之後》(After the Fall: Being American in the World We’ve Made)作者
「如此接近,又如此遙遠。我們認為我們了解古巴,但本書揭示我們從未掌握其史詩般壯闊、又經常是悲慘的歷史。艾達.費瑞為我們提供一個透澈的視角,她既不是完全的局內人,也不是完全的局外人,她是一位對古巴及其與美國之間難解的糾葛充滿熱情的人。」
──林恩.杭特(Lynn Hunt),《歷史為什麼重要》(History: Why It Matters)作者
「艾達.費瑞是一位重要的古巴歷史學家,她用清晰而優雅的文學性語言生動地展現了古巴的歷史。對於要求我推薦一本能讓他們了解這個島國的書的人,我現在有了明確的答案;當我在挑選一本能讓我的學生對古巴充滿戲劇性的故事產生共鳴的書時,我也有了明確的選擇。」
──利桑德羅.佩雷茲(Lisandro Pérez)獲獎作品《糖、雪茄和革命:紐約古巴區的形成》(Sugar, Cigars, and Revolution: The Making of Cuban New York)作者
「艾達.費瑞用靈動的文字和敏銳的感覺,敘述美國與其島嶼鄰國古巴親密、交織在一起的歷史。不論是安東尼奧.馬西奧、荷西.馬蒂或其他人,這些古巴歷史上的傑出人物,試圖將西班牙殖民地轉變為一個不分種族的新共和國,並阻撓美國的入侵。本書有許多關於普通民眾的精采故事,隨著佛羅里達海峽兩岸政治人物的行為一同展開,而她想知道的是,兩岸最終會不會出現一種相互的尊重,從而將我們各自的統治者從愚蠢境地中拯救出來?」
──瑞貝卡.史考特(Rebecca J. Scott),《自由的程度》(Degrees of Freedom: Louisiana and Cuba after Slavery)作者
名人推薦:「《古巴》專注於兩國之間曖昧難解的關係,並以共生的方式令人信服地呈現出來。這本書堪稱典範,充滿了生動的見解和清晰的散文。透過對古巴及美國領導人同樣嚴格的批評,作者實現了一個值得尊敬的目標:在公正中不討好任何一方。」——《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無比重要……艾達.費瑞把焦點放在古巴人民身上,而不是把地緣政治或『偉人』置於本書核心。而這些古巴人民的後裔,正在美國發出自由呼聲,讓本書具有非凡的意義。」——《衛報》(The Guardian)
「艾達.費瑞筆下的英雄,是古巴島上的民族主義者和...
章節試閱
前言
那邊和這邊
本書敘述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之間,一座離美國不遠的熱帶島嶼的故事。這是一部時間跨度超過五百年的歷史,從克里斯多福.哥倫布到來之前,到斐代爾.卡斯楚(Fidel Castro)去世,甚至比這段時間更久的歷史。然而,對於一部範圍宏闊的歷史來說,這也是一部深刻的個人著作。
我在哈瓦那出生,那是在一九六一年豬玀灣(Bay of Pigs)入侵和一九六二年古巴飛彈危機之間。我的父親當時在紐約,他在幾個月前離開了古巴島。我母親獨自分娩,自己叫了一輛計程車到「工人婦產醫院」(Workers’ Maternity)。醫院的名稱符合當時的狀況;畢竟,古巴當時正處在激進革命的陣痛中,全國瀰漫在公開的社會主義和強烈的反帝國主義的氣氛中。然而,這家醫院是在二十年前富爾亨西奧.巴蒂斯塔(Fulgencio Batista)的統治下建成的,巴蒂斯塔正是卡斯楚在一九五九年推翻的獨裁者。這家醫院在規模和風格上都具有紀念意義,建成後贏得了建築獎項。它最有代表性的特徵是聳立於主入口處一尊高聳的母子雕像,由西奧多羅.拉莫斯.布蘭科(Teodoro Ramos Blanco)創作,他是古巴最著名的藝術家之一,也是一名黑人雕塑家。在一九六二年六月的那個早晨,我的母親在進入醫院分娩前,她停下腳步,抬頭看了看這個雕像,好像是在默默祈禱。十個月後,她離開了古巴,穿著高跟鞋,懷裡抱著我這個嬰兒。
我們在傍晚六點離開家。我九歲的哥哥正在外面和朋友玩,媽媽沒有告訴我的哥哥,我們將會離開,而且不帶著他;因為哥哥的父親,也就是媽媽的前夫,不同意他離開。在機場,一個穿制服的女人把手指放在我的耳垂上,摸著那對小小的金耳環,似乎要把它們拿走,然後又改變了主意。到達墨西哥後,我母親不得不依靠一個陌生人的好意才得以進城。幾個月後,當我們到了種族隔離法案時期的邁阿密時,我母親遇到了一個舊相識,他幫助官員把新來的人分配到各自的旅館去。
在美國,我母親可能被認為是黑人,但在古巴,她不算是黑人。她的老朋友把我們分配到一家白人的酒店。幾天後,我們到了紐約機場,我向正在等我們的父親張開了雙臂,彷彿我已經認識他似的。這些故事,還有其他的故事,都是關於我們離開古巴和抵達美國的記憶。
經過最初的搬家──哈林、布魯克林、邁阿密,我們最終在紐澤西州的西紐約定居下來,這是一個以古巴人為主的領薪階級社區。星期六,我給我在古巴的兄弟和祖母寫信。星期天,我聽我們的神父為島上的政治犯得到釋放而祈禱。每年九月八日,我都會參加為古巴的守護聖徒「慈善聖母」(La Caridad del Cobre)舉行的遊行,走過塗有反卡斯楚塗鴉的建築物。下班後,我母親有時會為仍在家鄉的人哭泣,特別是為她的兒子哭泣。古巴是一個不存在的地方,也是一個無處不在的地方,古巴永遠縈繞在我們的生活裡。
最後,我不再嘗試逃離這個現實,而是決心去了解它。在我聽了這麼久的故事中,我開始把我自己的問題也放進去。我的父母沒有因為革命而失去財產或收入,那麼他們為什麼離開?為什麼他們的兄弟姊妹大多留了下來?革命能改變人嗎?遷徙會嗎?我的哥哥變成了什麼樣的人,如果我們留下來,我又會變成什麼樣的人?伴隨著圍繞在我身邊的幻想中的古巴,我開始想像屬於自己的古巴。
然後在一九九○年,我第一次回到古巴。我拜訪了我們留下的人──那些仍然活著的人。我聽他們講故事,研究他們的老照片。我前往我父母出生的鄉下,每個人都在島上的不同地方。我甚至去了工人婦產醫院,給拉莫斯.布蘭科的母子雕塑拍照。我使古巴成為了我的國家。事實上,我把它作為我一生的工作。我埋頭在它的圖書館和檔案中,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過程,從看似殘破不堪的舊文件中重建這個島嶼的過去,也重建我自己的過去。有時,文件頁上的墨水在已經成了粉末掉在我的手上;有時候,我會看到那些筆跡顫抖的X──它們實際上是畫的十字,我就會停下來,因為這些X代表的是不會寫字的人的簽名。在試圖喚起古巴的過去的過程中,我開始重新看待它。我學會從內部和外部來看待這個國家,拒絕華盛頓、哈瓦那和邁阿密的高層非黑即白的強加解釋。我開始為美國人翻譯古巴,為古巴人翻譯美國。然後我利用這一切,用不同的眼光來看待我自己、我的家人和我自己的家──美國。
這本書是這一努力的結果之一,是三十多年工作的產物,也是在我的一生中,在我出生的國家和我生活的國家之間變換視角的產物。它既是我繼承到的歷史,也是我從許多可能的歷史中形成的歷史。換句話說,它是我從沉重的遺產中創造出來的東西。
古巴的歷史適合紀念性、史詩般的講述。這是一個關於暴力征服和佔領的故事;關於反對奴隸制和殖民主義的計畫;是關於試圖進行的革命、勝利的革命和失敗的革命的故事。然而,史詩往往是民族國家所喜歡的敘述方式。因此,在講述這段歷史時,我試圖聽從已故的霍華德.津恩(Howard Zinn)的告誡,不要讓歷史成為國家的記憶。我還記得列夫.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第二篇後記中的建議,不要把我們的歷史僅僅集中在君主和作家身上,而是要講述「人民生活的歷史」。因此,在這部古巴歷史中,國王和總統、革命者和獨裁者會與許多其他人共享書中的頁面空間。有些篇幅是關於那些歷史上的男人和女人的一般人視角的,人們為那些人建立了紀念碑。其他的人──無論是在革命中拿起武器的人,還是在奴隸小屋中對著螢火蟲的光亮一針一線地縫紉的人,或者是建造木筏出海的人,他們在這裡沒有名字,因為這些人並不總是在歷史記錄中存活下來。他們也是這段歷史的嚮導,因為他們也推動了這些頁面中的戰爭、和平和生活的故事。
然而,在古巴的歷史上還有一股重要的力量──雖然不像古巴人民那樣重要,但也很關鍵,這個重要力量就是美國。因此,這本書不僅是一部古巴的歷史,也是一部古巴與美國的關係史,一部兩國之間有時親密、有時爆炸、總是不平衡的關係史。這也是我為這本書如此命名的原因。
古巴和美國之間的聯繫可以追溯到幾個世紀以前,而且是雙向的聯繫,但是思考過古巴對美國意義的美國人可能不多。在美國革命期間,古巴人為支持華盛頓的軍隊籌集資金,來自古巴的士兵在北美和加勒比地區與英國人作戰。隨著十三個殖民地失去與其他英國屬地的聯繫,西班牙殖民地古巴成了一個重要的貿易伙伴。事實上,哈瓦那儲存的令人垂涎的銀幣有助於資助這個新國家的第一家中央銀行。後來,在佛羅里達州和德克薩斯州於一八四五年成為聯邦州之後,有產階級的南方人──甚至還有一些北方人,將古巴視為一個潛在的新的奴隸制國家,以此來支持奴隸制的力量和經濟。
在一八九八年,美國對古巴進行了軍事干預,並向西班牙宣戰。透過這次干預,美國將歷時三十年的古巴獨立運動變成了歷史上通常被稱為「美西戰爭」(Spanish-American War)的衝突。在一八九九年一月一日中午,隨著長達約四百年的西班牙統治結束,島上每一面西班牙國旗同步地緩緩降下,這是一個儀式。但取而代之升起的,卻不是古巴國旗,而是美國國旗,全面的軍事佔領由此開始,直到四年後,古巴領導人在巨大壓力下同意給予美國政府干預古巴的權利後才結束。如果說一八九八年的事件對古巴來說是致命的,那麼它們也幫助美國產生了兩個重要的發展:第一,南方和北方的白人在幾十年的分裂之後實現了和解;第二,美國作為一個帝國強權出現在世界舞台上。
一個多世紀以來,美國在古巴獨立中的作用一直是爭論不休的主題,這是一段共同的歷史──但是看待它的視角確是對立的兩極。從歷史上看,美國政治家傾向於將美國在一八九八年的干預看作是美國仁慈的體現。美國為了一個鄰國的獨立事業而團結一致,並為實現它而宣戰。在這個歷史版本中,古巴的獨立是美國人的禮物,為此,古巴人欠他們一份感激。然而,在古巴,一八九八年代表了完全不同的東西:與其說是禮物,不如說是偷竊。在那裡,一八九八年,古巴人幾乎已經取得戰爭勝利,但美國橫掃了勝利果實,並作為一個事實上的殖民政權來開始統治古巴。一九五○年在哈瓦那出版的一本重要書籍標題就是──《古巴的獨立不欠美國的情》。
然而,除了美國人的臆想和古巴人的怨恨,兩個國家裡的各種各樣的人們在幾十年來形成了一個密集的人際交往網路。古巴的國旗是由流亡美國的古巴人首次設計和懸掛起來的。第一份支持獨立的古巴報紙是在費城出版的,第一部民族小說是在紐約創作的。在古巴最著名的愛國者和作家荷西.馬蒂(José Martí)成年後,他在美國度過的時間要比他在古巴的時間更久。古巴最重要的戰爭英雄安東尼奧.馬西奧(Antonio Maceo)的盛大追悼會,則是在紐約的柯柏聯盟學院(Cooper Union)舉行的。古巴人前往美國,在哈佛、塔斯基吉(Tuskegee)學習,在邁阿密購物,在美國黑人聯盟(American Negro Leagues)打棒球,躲避獨裁者,以及去尼加拉瓜的著名瀑布觀光旅遊。
美國人則朝另一個方向旅行:在美國的禁酒令期間,美國人去古巴喝酒,購買土地和抽雪茄,去向古巴人傳播新教,建立黑人團結網路,人們去古巴度蜜月和釣魚,去古巴聽爵士樂和墮胎。美國人聽古巴音樂,而古巴人看美國電影。美國人買古巴糖;古巴人買美國電器。實際上,古巴人幾乎從美國買了(除了糖以外的)所有東西。
然後這一切都改變了。確切地說,雖然不是一夜之間的變化,但也相差無幾。當斐代爾.卡斯楚在組織和對抗富爾亨西奧.巴蒂斯塔的革命時,很少有人能預見到即將發生的劇烈變化。但在一九五九年一月革命者奪取政權後的兩年內,這兩個國家將陷入真正的戰爭。古巴新政府將美國的財產收歸國有,古巴人在街上演出模擬的葬禮,棺材上寫著埃索公司、聯合水果公司等美國企業的名字。人群推倒了緬因紀念碑上的美國鷹,緬因號正是發起美西戰爭和美國介入古巴局勢的船隻。他們推倒了一部分古巴島上第一任總統湯瑪斯.埃斯特拉達.帕爾馬(Tomás Estrada Palma)的紀念碑,他曾經也是加入了古巴籍的美國公民。美利堅帝國的歷史──以及對它的否定,就寫在哈瓦那的街道景象中。
很快地,兩國關閉了對方的大使館並禁止雙邊旅行。一九六一年,由古巴流亡者組成的美國軍隊入侵,後來這些人被俘,最終以藥品和嬰兒食品為交換條件才返回美國。在冷戰的高峰期,長期以來曾是美國客戶的古巴成為了美國政府公開的敵人──蘇聯的堅定盟友。現在,古巴生產的蔗糖被運往了蘇聯,曾經來自美國的石油和機器,現在則是來自蘇聯。一九六二年十月,美國在歷史上第一次面臨到了有核彈頭會從打擊距離內瞄準自己的威脅。戰線不僅已經劃定,而且還設置了路障和地雷。
冷戰的緊迫性意味著,幾十年來,美國人普遍認為古巴主要是蘇聯的一個小衛星,甚至是危險的近距離衛星。然而,儘管古巴在這場全球衝突中發揮了作用,但不能只在冷戰框架內理解一九五九年發生的革命。古巴革命不是一個鐵板一塊的東西;它在目標和方法上,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的。在取得政權之前,它顯然不是共產主義,也不是特別反美。古巴人對於反對強人富爾亨西奧.巴蒂斯塔的運動的支持,並不是因為他們希望生活在社會主義下,或是想要與美國交戰。
然而,革命在相對較快的時間內產生了上述這兩個結果。解釋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以及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與其說是冷戰的背景,不如說是革命與歷史的關係。因此,理解這段歷史就成了至關重要的事。雖然理解古巴的歷史本身就是一件迷人的事,但試圖理解古巴與美國的棘手糾葛則是一件耐人尋味的事。事實上,為了克服兩國半個多世紀以來根深柢固的敵意,向前邁出的第一步,就應該是清醒地認識過去、認識歷史。
然而,歷史總是看起來不一樣,這取決於人們所處的位置。而這樣的觀察,將成為本書的出發點。這是一部古巴的歷史,也是一種美國的歷史。它是一部影射的歷史,是一部從古巴的土地、古巴的水面上重新想像出來的、必然是有選擇性的、不完整的美國歷史。從這個角度看,美國看起來是不一樣的美國。事實上,它甚至不是美國,古巴人和世界上許多其他人一樣,用「亞美利加」這個名字命名的不是美國,而是西半球的兩個大陸和島嶼。從理論上講,「亞美利加」既屬於古巴(或墨西哥、阿根廷和加拿大),也屬於美國。這也是本書書名的另一個原因,是要打破對美國是什麼,以及不是什麼的期望。同時,古巴的歷史可以是許多東西。其中之一就是美國歷史的一面鏡子。那麼,在這本古巴歷史中,美國讀者可以透過另一個國家的眼睛看到自己國家的折射;從外面觀看,這就像我一生大部分時間在古巴和在美國的視角一樣。
前言
那邊和這邊
本書敘述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之間,一座離美國不遠的熱帶島嶼的故事。這是一部時間跨度超過五百年的歷史,從克里斯多福.哥倫布到來之前,到斐代爾.卡斯楚(Fidel Castro)去世,甚至比這段時間更久的歷史。然而,對於一部範圍宏闊的歷史來說,這也是一部深刻的個人著作。
我在哈瓦那出生,那是在一九六一年豬玀灣(Bay of Pigs)入侵和一九六二年古巴飛彈危機之間。我的父親當時在紐約,他在幾個月前離開了古巴島。我母親獨自分娩,自己叫了一輛計程車到「工人婦產醫院」(Workers’ Maternity)。醫院的名稱符合當時的...
推薦序
推薦序
一隻長長的綠鱷魚
陳小雀(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教授、淡江大學國際事務副校長)
一提到古巴,腦海縈迴著音樂、棒球、雪茄、蘭姆酒、老爺車、社會主義、美古恩怨……古巴彷彿披著面紗的神秘女郞,舉手投足之間,散發魅力,令人不禁想一親芳澤。
在拉丁美洲暨加勒比海國家之中,鮮少如古巴一般如此誘人,而她迷人之處,竟然在於歷史真相。翻開歷史扉頁,在前哥倫布時期,古巴是泰諾(Taínos)原住民的天堂。「Cuba」這個詞來源眾說紛紜,一般相信係源自泰諾人的村莊名「Cubanacán」;也有學者認為係來自「cubao」或「coabana」,前者為沃土之意,後者則指廣袤。的確,古巴是加勒比海最大的島嶼,更貼切地說,是加勒比海之珠,暨今仍極具戰略地位。
一四九二年,哥倫布率領三艘帆船橫渡大西洋,終於抵達加勒比海,一行人來到巴哈馬群島,接著航向古巴,哥倫布派遣兩名船員登陸古巴探險,兩人上岸後到了一個村落,見識到泰諾人的吸菸儀式,爾後兩人將吸菸習俗帶回歐洲,意外造成人類染上菸癮逾五百年。至於哥倫布及其他人則沿著古巴海岸航行,古巴之大讓哥倫布尚未環繞一週,便以為來到《馬可波羅遊記》所描寫的東方,而誤以為古巴是中國的一個行省,哥倫布於是轉向鄰近的另一座島嶼,即今日的伊斯帕尼奧拉(La Española)。
一五一一年,古巴終究淪為西班牙殖民地。古巴橫亙在南北美洲之間,儼如一把開啟美洲大陸的門鑰,西班牙征服者以此為基地,西進墨西哥,北挺佛羅里達,只花了短短三十年光景便征服美洲大半的土地。毋庸置疑,古巴兼具軍事戰略地位和商業利益樞紐,西班牙在此設立古巴軍事轄區(Capitanía general de Cuba),不僅維護古巴的利益,也防範歐洲列強染指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
在西班牙殖民時期,拓殖者從非洲引進黑奴,實施莊園制及奴隸制,且在重商主義的作祟下,全力發展蔗糖經濟。彼時,歐洲對蔗糖的需求極高,而使蔗糖如黃金、白銀一樣珍貴。此外,在煉糖時無意中釀製出蘭姆酒,生性樂觀的古巴人稱蘭姆酒為「蔗糖歡樂之子」,意指黑奴以血淚灌溉甘蔗,由甘蔗所釀出的蘭姆酒卻是慰藉心靈的良藥。
自十七世紀起,歐洲社會漸漸流行吸菸,菸草成為古巴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而菸田主要分布在哈瓦那(La Habana)郊區,早期雪茄因而被稱哈瓦諾(El Habano),即哈瓦那雪茄之意。古巴總督卡布雷拉(Lorenzo de Cabrera)曾利用職務之便走私菸草,並將所得用於購買馬車,成為古巴第一位擁有馬車的貴族,菸草的經濟價值可見一斑。
古巴是西班牙船隊往返新舊大陸的補給站,哈瓦那是加勒比海的戰略港口,也是通往新世界的前哨站。一艘艘滿載珍寶的西班牙船隊引起海盜的覬覦,進而掀起海盜猖狂年代。不僅哈瓦那多次遭海盜攻擊,其他港埠城市如聖地牙哥(Santiago de Cuba),甚至本島之外的島嶼亦無以倖免。因此,殖民政府在這些港埠城市修建巍峨堡壘。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的《金銀島》(Treasure Island)即以古巴松林島(Isla de Pinos)為藍圖,藉一張藏寶圖展開乘風破浪的淘金故事,並釋出英國海盜以松林島為基地,伺機搶奪西班牙船隊的史實。暨今,海盜不再,厚實城牆及一尊尊銅砲為港埠城市留下歷史軌跡,成為打卡的觀光景點。
哈瓦那多次因海盜攻擊而毀於大火,但軍民仍英勇擊退海盜,卻在一七六二年阻擋不了英國的入侵。英國占領古巴西境達十一個月之久,期間擴大蔗糖種植規模,終結西班牙壟斷殖民地的貿易制度,同時也埋下解奴運動的種子。古巴對西班牙而言是價值連城的殖民地,西班牙於是與英國簽訂《巴黎條約》,以佛羅里達為交換條件,向英國換回古巴。古巴是開啟美洲的鑰匙,佛羅里達則是前進加勒比海的跳板,果然,美國獨立後,虎視眈眈,從佛羅里達窺探著古巴的一舉一動。
一八四○年代,古巴爆發解放奴隸運動,造成勞動人口銳減,嚴重影響蔗糖經濟。為了替補勞力,古巴於是從中國引進華工,華工美其名「契約勞工」(los chinos contratados),其實是「苦力」(los culíes),亦即變相的奴隸,與黑奴悽慘命運相較下,中國苦力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華工在契約解除後辛勤做工經商,漸漸在哈瓦那的一角匯集成華人街。在古巴獨立運動期間,華工展現英勇一面,加入行伍為民主國家催生。華工在古巴歷史留下雪泥鴻爪,嗩吶也隨著走入古巴音樂,成為嘉年華會與其他傳統節慶中,不可或缺的樂器。
當拉丁美洲各地爆發獨立運動之際,古巴依舊是西班牙死守的殖民地。在漫漫的解放之路上,古巴經歷了兩次獨立戰爭,第一次的解放之戰持續了十年之久,但終究以失敗收場,史稱「十年戰爭」(一八六八─一八七八)。一八九五年,荷西.馬蒂(José Martí)點燃第二次獨立戰爭,馬蒂卻在戰事不久後即中彈捐軀。在文壇,馬蒂是現代主義先驅;在政壇,他是古巴民族英雄。馬蒂是憂國憂民的革命先驅,以春秋之筆為大地母親謳歌,書寫政治思想,他喚起拉丁美洲各國的文化認同與團結精神,提防美國南侵的野心。
不料馬蒂的預言成真,正當古巴獨立戰爭如火如荼地展開,美國軍艦緬因號(Maine)在哈瓦那港口爆炸,軍艦官兵罹難人數達二百六十名,美國一口咬定緬因號係遭西班牙魚雷襲擊,藉故向西班牙宣戰,西班牙終究不敵。兩國簽訂《巴黎條約》,西班牙割讓最後的殖民地古巴、波多黎各、關島與菲律賓給美國。一八九九年,美軍進駐古巴,在美國托管三年後,古巴於一九○二年正式建國。不久,美國藉雙方所通過的《普拉特修正案》(Enmienda Platt),強行永久租借古巴第三大港關塔那摩,不僅在此建立軍事基地,爾後甚至以反恐戰爭為由,將所謂的「國際恐怖份子」監禁於此。
翻閱古巴歷史,拓殖史詩、役奴悲歌、海寇詩篇,解放之聲、美軍進行曲、獨裁頌樂……革命前夕的歷史篇章淬煉出一首動人的交響曲,動盪中又夾雜著紙醉金迷氛圍。一九二○年代,美國實施禁酒令,古巴是美國人買酒尋歡的樂園。一九三○年代,全球文人雅士、仕紳名流、歌手藝人、健將能手紛至沓來,連美國黑手黨也隨著巴蒂斯塔(Fulgencio Batista Zaldívar)掌權而滲透。到了一九四○、五○年代,觀光大飯店附設賭場,加上夜總會、俱樂部、銷金窟林立,哈瓦那儼然名副其實的聲色場所。
邱吉爾(Winston Curchill)、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法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貝比.魯斯(Babe Ruth)…… 均曾駐足古巴。其中,邱吉爾是老煙槍,鍾愛「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y Julieta)雪茄,他喜歡抽著雪茄漫步於哈瓦那,他還戲謔說道,他總是將古巴含在雙唇之中。至於海明威則愛上古巴的海釣、鬥雞、蘭姆酒,他於一九三一年初次造訪古巴,後來在古巴居住長達二十年,他的足跡成為社會記憶,並發展出觀光路線,吸引許多喜歡海明威的讀者前往朝聖。每一位人物、每一樁事件,皆為古巴劃下歷史軌跡,豐富了古巴文化。
看似紙醉金迷,其實,古巴陷入獨裁統治、美軍干預、美商經濟剝削的囹圄之中長達半世紀之久。
一九五六年歲末,斐代爾.卡斯楚揭竿起義,掀起古巴大革命。一九五九年一月,卡斯楚取得政權,並進行大規模社會改革和企業國有化政策;孰知,卡斯楚的改革政策動及美國利益,造成美古交惡,兩國之間的衝突日益白熱化。為了推翻卡斯楚,美國中情局滲透古巴,展開顛覆行動。不久,一支反革命部隊入侵古巴豬玀灣(Bahía de Cochinos),不料大敗,凸顯古巴軍民精誠團結,以及卡斯楚的領導智慧和戰鬥能力。接著,卡斯楚主動出擊,爆發「古巴飛彈危機」,卻讓在「豬玀灣事件」受挫的甘迺迪暫時扳回一成,展現危機處理魄力,而這段過程也被好萊塢拍成電影《驚爆十三天》(Thirteen Days)。
「古巴飛彈危機」化解後,美國允諾不以武力入侵古巴,卻對古巴進行貿易禁運和經濟制裁。更為甚者,在美國的運作下,拉丁美洲國家紛紛與古巴斷交。在冷戰時期,除了蘇聯與其他共產國家外,古巴孤立無援,宛如被漁網纏住的鱷魚,動彈不得。然而,古巴無懼於禁運,以傲人的醫療水準做為籌碼,與拉美和非洲國家重建關係。蘇聯解體後,古巴善用外交槓桿原理,為自己爭取生存空間。漁網終於有了破口,古巴曾當選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也加入加勒比海國家協會、世界貿易組織等,更重返美洲國家組織。
美古對峙逾半世紀後,歐巴馬(Barack Obama)總統釋出善意,兩國終於在二○一四年冰釋前嫌;然而,川普(Donald Trump)繼任後,美古關係又回到原點,即便拜登(Joseph Robinette Biden)對古巴政策緩和許多,美古關係正常化仍有一步之遙,而古巴這位神秘女郎依舊如迷霧一般,令國際政治觀察家難以捉摸。
古巴詩人尼可拉斯.奇彥(Nicolás Guillén, 1902-1989)在〈一隻長長的綠鱷魚〉(Un largo lagarto verde)裡,以綠鱷魚來比喻古巴,除了頌揚古巴風光旖旎、資源豐富之外,也道出古巴的困境;亦即,古巴因蔗糖致富,也因蔗糖而淪為殖民地,古巴因居商業樞紐而重要,也因而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無庸諱言,古巴的威力實在不容小覷,她絕對有反敗為勝的本事,在面對困境時亦會伸出爪子來反擊:「從地圖伸出爪子/一隻長長的綠鱷魚/有寶石與水汪汪的眼睛。」
古巴文化多采多姿,讓人為之神往;古巴景色詩情畫意,令旅人遊子流連忘返;古巴歷史高潮迭起,令人想一探究竟。坊間有關古巴歷史的書籍不少,有以古巴角度切入,有以美國視野書寫,立場及意識形態各有不同,導致略有偏頗。歷史學家艾達.費瑞於二○二一年所出版的《古巴:一部追求自由、反抗殖民、與美國交織的史詩》,則開啟了另一個視角,引領讀者更透澈地觀看古巴。
艾達.費瑞出生於古巴,於襁褓期間隨母親流亡美國。在卡斯楚進行社會主義時,約百萬人流亡美國,艾達.費瑞即其中之一。她是歷史見證者,於是將個人經歷與學術研究融為一體,以歷史為主軸,從哥倫布「發現」古巴切入,擴及政治、社會、信仰、人文等面向,重建古巴與美國之間的糾葛,有嚴謹的史學考證,也有被淡忘的歷史事件,還有作者個人的家族史,字裡行間充滿文學性,筆觸略帶感性又有哲思,如此獨特的寫作方式備受好評,而於二○二二年獲得普立茲歷史獎。誠如艾達.費瑞所言,歷史是無數生命的縮影,無論名人、亦或小人物皆在古巴歷史長河中留下印記,諸多你我不知道的史實全在《古巴:一部追求自由、反抗殖民、與美國交織的史詩》裡,為一部令人愛不釋卷的好書,值得用心品讀。
推薦序
一隻長長的綠鱷魚
陳小雀(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教授、淡江大學國際事務副校長)
一提到古巴,腦海縈迴著音樂、棒球、雪茄、蘭姆酒、老爺車、社會主義、美古恩怨……古巴彷彿披著面紗的神秘女郞,舉手投足之間,散發魅力,令人不禁想一親芳澤。
在拉丁美洲暨加勒比海國家之中,鮮少如古巴一般如此誘人,而她迷人之處,竟然在於歷史真相。翻開歷史扉頁,在前哥倫布時期,古巴是泰諾(Taínos)原住民的天堂。「Cuba」這個詞來源眾說紛紜,一般相信係源自泰諾人的村莊名「Cubanacán」;也有學者認為係來自「cubao」或「coabana」...
目錄
推薦序 古巴歷史是美國的一面鏡子/馮建三
推薦序 一隻長長的綠鱷魚/陳小雀
前 言 那邊和這邊
【第一部】來自第一個美洲的消息
第一章 天堂和地獄
第二章 通向印度群島的鑰匙
第三章 銅聖母像
【第二部】價值連城的殖民地
第四章 哈瓦那換佛羅里達
第五章 最惠國
第六章 蔗糖革命
【第三部】奴隸帝國
第七章 亞當斯的蘋果
第八章 酷刑陰謀
第九章 掌控之夢
第十章 內戰之旅
【第四部】「自由古巴!」
第十一章 奴隸、士兵、公民
第十二章 為了全世界的革命
【第五部】美國的介入
第十三章 一場改了名字的戰爭
第十四章 被佔領的島嶼
【第六部】古怪共和國
第十五章 蔗糖帝國
第十六章 夢想之城
第十七章 自相殘殺
第十八章 轟隆隆,轟隆隆,醒了
【第七部】共和國,第二階段
第十九章 真實的群眾
第二十章 新憲法
第二十一章 行李箱
【第八部】起源故事
第二十二章 百年誕辰的星火
第二十三章 叛亂路線
第二十四章 山巒疊起
【第九部】革命現在開始!
第二十五章 第一次
第二十六章 激進不停歇
【第十部】對峙
第二十七章 戰鬥
第二十八章 千鈞一髮,一觸即發
【第十一部】心與腦
第二十九章 新人民?
第三十章 新美國人?
第三十一章 其他古巴人?
【第十二部】啟程
第三十二章 特殊年份
第三十三章 開門關門
後記 如果紀念碑會說話
致謝
註釋
推薦序 古巴歷史是美國的一面鏡子/馮建三
推薦序 一隻長長的綠鱷魚/陳小雀
前 言 那邊和這邊
【第一部】來自第一個美洲的消息
第一章 天堂和地獄
第二章 通向印度群島的鑰匙
第三章 銅聖母像
【第二部】價值連城的殖民地
第四章 哈瓦那換佛羅里達
第五章 最惠國
第六章 蔗糖革命
【第三部】奴隸帝國
第七章 亞當斯的蘋果
第八章 酷刑陰謀
第九章 掌控之夢
第十章 內戰之旅
【第四部】「自由古巴!」
第十一章 奴隸、士兵、公民
第十二章 為了全世界的革命
【第五部】美國的介入
第十三章 一場改了名字的戰爭
第十...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