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學大家梁思成弟子,張克群
100座世界建築故事一次講透!
奴隸制時代建築∣中世紀歐洲建築∣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建築∣革命時期英法建築
十九世紀歐洲建築∣二十世紀歐美建築∣印度古建築∣日本古建築■世界建築有意思!
最輕鬆的建築史就在這一本
․原來巴黎凱旋門,是古羅馬的單拱門的孫子輩!
․俄國聖瓦西里主教座堂完工後,工匠們竟被沙皇弄瞎眼?
․知名的落水山莊,新建不久屋內怎麼會開始「落水」?
․建築師無法完工的倫敦博覽會,單靠溫室花匠是如何能做到?
■典故•觀察․建築元素細部解說—
一本讓你快讀易懂的,世界建築科普書
․古羅馬建築—混凝土與券拱結構。義大利取用不盡的火山灰造就混凝土建築與券拱結構,超越石頭砌牆的速度與可塑性,開啟凱旋門、羅馬競技場等各式建築的可能性。
․聖索菲亞大教堂—圓形穹頂的工法。如何在立方體建築放上圓形穹頂,是古代建築學上的難題,運用四個三角凹面磚石結構,架設支撐圓頂,聖索菲亞大教堂替大家解題。
․水晶宮—鐵架、玻璃,預鑄法意外現身。9個月內得完工的英國世博建造遇到難題,傳統水泥磚造工法紛紛敗北,花房設計師運用預鑄工法,鐵件玻璃工廠製作,現場安裝,4個月就順利完工。
․法國馬賽公寓—混凝土與現代住宅。由勒•柯比意設計,第一座預鑄混凝土外牆板覆面的大型建築,粗獷原始的外表創造出當代的建築藝術。
․柏林猶太博物館—充滿破碎感的空間。不具備展出功能,空間本身就是歷史故事的象徵。藉由扭曲破碎的建築線條與雕塑,展現民族的傷痕與悲傷生命。
■從奴隸制時代建築,到二十世紀歐美建築……
世界建築欣賞入門!
埃及金字塔 聖索菲亞大教堂 格林威治建築群 法國馬賽公寓
卡納克阿蒙神廟 巴黎聖母院 巴黎歌劇院 愛因斯坦紀念館
阿提米絲神殿 聖馬卡大教堂 科隆主教堂 落水山莊
雅典衛城 佛羅倫斯主教座堂 倫敦聖保羅大教堂 龐畢度
羅馬競技場 聖彼得大教堂 艾菲爾鐵塔 廊香教堂
君士坦丁凱旋門 羅浮宮 赫爾辛基火車站 水晶教堂
羅馬萬神殿 瓦希里•柏拉仁諾教堂 包浩斯校舍 猶太博物館
本書以建築師之眼,直接帶你看懂每一座古建築的重點角落,結合作者的體驗觀察,敘說建築特色與背後埋藏的文化與故事。透過192張手繪圖和實景照片,無論是埃及金字塔、羅馬競技場、聖索菲亞大教堂、羅浮宮,或是日本的法隆寺……用圖文結合的方式介紹橫跨4000年,100個不可不知的世界著名建築。
作者簡介:
張克群
生於德國柏林,4歲時隨父母回到中國。
清華大學建築系,中國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為建築大師梁思成弟子,現退休定居美國。除了建築作品,另有小說體傳記《飛》、《藝術人生》等。
章節試閱
■中世紀歐洲建築
所謂的歐洲中世紀,是指從西元五世紀西羅馬帝國滅亡,到十五世紀文藝復興開始的這段長達一千年的時期。這一時期,古希臘和古羅馬遺留下來的文化,被教會認為是世俗的、罪惡的,而慘遭破壞。這一時期的建築,多半是教堂;文化,多半與《聖經》有關;國家,多半是些四分五裂的農業小國。就連占統治地位的基督教,也在長期互相殺戮後分裂成了西歐的天主教和東歐的正教。這兩大教派占的地方不同,信仰及文化也不盡相同。
東羅馬帝國建築
在君士坦丁時代,國家大權還掌握在皇帝手裡,因此,建築活動主要是適應皇族和貴族的世俗生活需要。也就是說,建築以滿足吃喝玩樂和祭祀為主。東羅馬帝國出現了大量的城市、道路、宮殿、跑馬場和東正教教堂。其中最值得稱道的是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Sancta Sapientia,編注:2020 年土耳其當局決定將其改建為清真寺)。這個教堂之所以雄偉異常,是因為它吸收並發展了穹頂技術。由於東正教不太重視聖壇上的儀式,而主張教徒之間的親密交流,因此教堂內部有一個集中的大空間是很必要的。而且,這種集中式的建築特別適合做為帝國所需要的紀念性建築。
讓我們先從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平面看起。
從聖索菲亞大教堂平面圖裡,我們可以看出兩點:一是有四個大厚牆墩托住上面的穹頂;二是中央大廳遠遠大於聖壇。這跟以後我們要講到西歐的巴西利卡(Basilica)式十字形教堂平面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看不懂厚牆墩跟穹頂的關係,那再來看看聖索菲亞大教堂半剖面軸測圖。我們在這張圖上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到,兩個厚牆墩托住一個券,四個券頂住一圈水平的圓環。最大的穹頂就從圓環上拔起。
聖索菲亞大教堂正廳之上覆蓋著的那個中央穹頂,最大直徑達 31.24 公尺,高 55.6 公尺。穹頂直徑比萬神殿的穹頂直徑少了三分之一,但高度卻多了四分之一。穹頂下是圓環和連綿的拱廊。其下方的四十個拱形窗戶用於引進光線,使室內呈現出絢麗的顏色。由於經歷過為數不少的維修,穹頂的底座已經不是絕對圓形,而是略呈橢圓形,其直徑介於 31.24 公尺至 30.86 公尺之間。
如何在立方體的建築上放置圓形穹頂,一直是古代建築學上的難題。聖索菲亞大教堂給出的解決之道是帆拱,即用類似籃球外皮的四個三角凹面磚石結構,將世界上最大的圓頂之一架設在恢宏的大廳之上。圓頂的重量由四根巨型柱子支撐,圓頂看似就在這些柱子的四個大拱形之間浮起。在東西兩端各有兩個半圓穹頂分散重量,每個半圓穹頂又將其壓力進一步分散至三個較小的半圓穹頂上。
教堂內一共使用了一百零七根柱子。柱頭大多採用華麗的科林斯柱式,柱身上還增加了金屬環扣以防止開裂。大教堂最大的花崗岩圓柱高 19 至 20 公尺,直徑約 1.5 公尺,重 70 噸。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us I)曾下令將巴勒貝克、黎巴嫩的八根科林斯柱式拆卸下來,並運送到君士坦丁堡建造聖索菲亞大教堂。
與主要使用大理石的古希臘建築,以及主要使用混凝土的古羅馬建築不同的是,聖索菲亞的主要建築材料為磚塊。
大教堂室內地面鋪上了多色大理石、綠白帶紫的斑岩,以及金色的鑲嵌畫,在磚塊之上形成邊框。這些覆蓋物蓋住柱墩,同時使整個室內看起來更加明亮。
在聖索菲亞大教堂之後,於西元六世紀統治拜占庭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一心想要建一個從東到西的大羅馬帝國。長期的戰爭消耗了大量國力,從此,拜占庭再也沒能有什麼像樣的建築了。
查士丁尼一世死後,先前征服的地區大都喪失了。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東羅馬帝國又苟延殘喘了好幾百年,幾次的十字軍東侵雪上加霜地給它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後來蒙古人又橫掃了一下子,東羅馬帝國就更加衰敗,終於在十五世紀時被鄂圖曼帝國攻陷,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東羅馬帝國正式滅亡。
中世紀西歐建築
西歐的教堂因為是由教會來操辦,因此體現教義的需求大大增加,祭拜聖壇成了教堂內最主要的宗教活動。這樣一來,曾經在小範圍流行過的巴西利卡式十字形平面受到極大的歡迎。這種十字橫長豎短。長的那一橫用於建築的主軸。一頭是入口,另一頭是聖壇。人進去以後到聖壇的距離比之前更長,這就增加了教堂的神祕性。短的那一豎可當作輔助房間用。更重要的是,這種十字布局跟耶穌受難的十字架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法國,從十世紀開始流行哥德式建築。「哥德」這個詞的來源其說不一。有人說是指日爾曼人的一支哥德人(Gothic),還有人說來源於德語的上帝(Gott)。其實哥德式是植根於羅馬式的。但羅馬式的券拱式頂子太過厚重,窗子太小,室內暗到幾乎伸手不見五指。而熱衷於吸引民眾信教的基督教會需要一種建築形式來表現宗教的威嚴,尤其在王權仍占統治地位的法國。於是,在封建領主的土地上漸漸專業化的建築師,乃至工匠創造的十字拱、骨架券及更顯高聳的尖券,恰恰符合了建造者的要求。這種新的建築形式,當時被稱作「法國式」(Opus Francigenum)。文藝復興後,被一幫時髦人士貶義地稱之為「哥德式」。因為當年的哥德式標榜崇高、神祕、孤獨、絕望等。
哥德式建築的特點是:肋骨式的架券、帶尖的拱券(尤其在入口處)、鏤空加花格的窗、花玻璃鑲嵌窗。作為教堂建築,平面依然是巴西利卡式十字形的。
這些文字的形容可能不大好懂,但從建築外形上,你一看那種瘦骨嶙峋的、頂上尖尖的教堂,九成就是哥德式。
初期的哥德式誕生在法國等地。其中最出名的要算是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了。它始建於 1163 年。雖然它的頂子不是尖的,但從結構體系、尖券、花窗等方面看,它還是很「哥德」的。尤其看它的側面,簡直就是仿人類的肋骨。可惜的是,2019 年四月的一場火災,把聖母院的屋頂尖塔和主體木結構屋頂給燒毀了。所幸整體結構尚在。
目前已經展開修復工程,完全修復可能需要二十年以上。
哥德式之所以受到教堂建造者的青睞,從內部空間看就更明白了。它利用肋骨式的尖券,營造出高聳的空間和硬質的室內裝修材料(光禿的磚柱子及大面積沒窗簾的玻璃窗)。這種硬質材料是不吸音的,也就是說,它反射聲音的能力極強。如果你喜歡在洗澡時引吭高歌,會發現那裡比在曠野裡回音大,因而好聽,就是體現這個道理。回音的長短,建築上稱作「交混迴響時間」。
這個時間長了,就使得神父的話語和管風琴的樂音帶有天外之音的神祕感。你可以設想一下,神父的一聲洪亮的「孩子們—們—們—們—」在屋子上空「嗡嗡」地響上五秒鐘,會讓人們的心裡產生多麼神聖的感受。
始於博覽會的新建築風格
十八世紀中葉,隨著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發明蒸汽機,英國首先開始了工業革命。到了十九世紀,西歐和北美先後進入工業化時期。根據美國學者赫爾曼‧卡恩(Herman Kahn)的研究,西歐、北美十六個工業國從西元元年到二十世紀初,近兩千年間的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為0.2%,而在1870年到1976年這一百多年間,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為2.8%。可見當時這些國家的經濟實在稱得上是「大躍進」了。
在這一時期,機器生產迅速取代手工業生產,工廠生產出來的鐵和水泥開始用來蓋房子。不久以後,鋼和鋼筋混凝土成了大型房屋的主要結構材料,房屋結構也由經驗階段走向計算的階段。房屋的材料和技術出現了革命性的大變革。同時,隨著城市的擴大和人們日常生活的複雜化,建築物類型大大增加,不再是除了教堂就是住宅。人們要看電影、開博覽會、舉行體育比賽等。這些活動對房屋提出了多樣複雜的要求。
還有,從房屋裡面的設備來看,在十九世紀以前,設備一直非常簡單,蓋房子基本上是造一個遮風擋雨的外殼,採暖用爐子,沒什麼給水和排水系統,更沒有電梯。到了十九世紀,情況改變了,電梯、給水設施、排水設施、供暖設備等漸漸成為重要建築物的必需品。建築設備方面的進步大大提高了房屋的使用品質。
隨著國際交流和商業活動的增加,博覽會在十九世紀開始興盛起來,它們是工業、商業和交通運輸業大發展的產物和標誌。在十九世紀,最突出的是 1851 年和 1889 年的兩次大型博覽會。對於 1851 年博覽會的建築,我要多說幾句,因為它可以說是現代建築的報春花、領頭羊。
1850 年三月,籌委會宣布舉行全歐洲的設計競賽。消息一出,各國建築師踴躍參加,共收到四十五個方案。但評審下來,竟然沒有一個合用。首要的問題在於,從設計到開幕,一共只有一年零兩個月,而博覽會結束後,展館還得迅速拆除。也就是說,這座展覽館既要建得快,又要拆得快。其次,展館內部要求有寬闊的空間,裡面要能陳列像火車頭那樣大的傢伙,還要能容納大量觀眾,還得有充足的光線,好讓人能看清楚展品。當然,還得有一定的氣派,不能搞個臨時性的棚子。這簡直就是「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的難題。
看慣了羅馬希臘建築的大師們,腦子裡都是磚石建造的厚牆胖柱建築物。許多人提出的方案都是倫敦聖保羅大教堂的翻版。先別說這類建築的空間有限,大型展品如何抬進那些高臺階就讓人大費周章;更要命的是,沒有一個方案能夠在一年多的時間裡建成。
正當阿爾伯特一夥人焦頭爛額時,一個人出現了。此人名叫約瑟夫‧帕克斯頓(Joseph Paxton),時年五十歲。他找到籌委會,說自己能拿出令他們滿意的方案。籌委會將信將疑,但又沒別的辦法,只好答應讓他試試。
帕克斯頓和他的合作者忙了八天,拿出一個方案和預算。他的方案與所有人的都不相同。那是一個用鐵棍子、鐵杆子組成的大框架,外面鋪上玻璃,看上去就是一個大花房,不過倒是好建好拆。籌委會反覆研究後,感到滿意,終於同意了這個方案。那是在 1850 年七月二十六日,距離博覽會開幕還有九個月。
這個鐵架子長 1,851 英尺(481.8 公尺),正合博覽會開會的年份;寬 408 英尺(124 公尺)。上下共三層,由底往上逐層縮進。正當中是凸起的圓拱。中央大廳寬 72 英尺(22 公尺),最高點高108 英尺(33 公尺),左右兩翼高 66 英尺(20 公尺),兩邊有三層展廊。展館占地 77.28 萬平方英尺(7.15 萬平方公尺),建築總體積 3,300 萬立方英尺(93.45 萬立方公尺)。展館的屋面和牆面,除了鐵柱和鐵梁外,就是玻璃。
這個方案一經被採用,立即招來許多非議。
以《泰晤士報》(¬e Times)為中心,一派人反對在海德公園建這個龐大的鐵和玻璃組成的「怪物」。
阿爾伯特毫不動搖,他頂著壓力推進工程。展覽館工程在艱難中向前推進著。但施工進度卻是神速的。雖然從批准方案到博覽會開幕僅有九個月,但整個工程卻在四個月內就完成了。這完全歸功於預製:所有鐵件和玻璃都在工廠裡生產好、裁剪好,工地要做的只是安裝,連水泥工作都極少。
整個工程用了 3,300 根鑄鐵柱子,以及 2,224 根鑄鐵和鍛壓的鐵桁架與梁。柱子和梁之間有專門的連接件,可將上下左右的梁柱迅速而方便地連為一體。大量屋面和牆面的玻璃只用同一種型號,即 49 英寸 ×10 英寸(124 公分 ×25 公分)。
這是當時英國所能生產的最大面積的玻璃了。工廠基本上只生產這一種尺寸的玻璃,速度自然很快。而工地上的工人也省心:八十名工人一週能安裝 18.9 萬塊玻璃,夠快的吧!這個工程所用的玻璃面積為 89.99 萬平方英尺(8.36 萬平方公尺),總重 400 噸,相當於 1840 年英國玻璃總產量的三分之一。當年說不定有多少人因為要給自家的窗戶安裝玻璃而被告知「沒貨」。
這次博覽會在經濟上也獲得了成功:純利潤有 16.5 萬英鎊(當時合 75 萬美元)。這有一部分是因為水晶宮的造價實在太便宜:按建築體積計算,每立方英尺的造價只有一便士!
1889 年是法國大革命一百週年的年份,為此,在法國舉辦的博覽會上有兩座突出的建築物:一個是機器展覽館,另一個是高300 公尺的艾菲爾鐵塔。
艾菲爾鐵塔應該算是巴黎博覽會的配套設施。它得名於其設計師:橋梁工程師古斯塔夫‧艾菲爾(Gustave Ei¬el)。1889年五月十五日,古斯塔夫‧艾菲爾為了給世界博覽會開幕式剪綵,親手將法國國旗升上鐵塔的300公尺高空。人們為了紀念他對法國和巴黎的這一貢獻,特地還在塔下為他塑造了一座半身銅像。
艾菲爾鐵塔占地一公頃,聳立在巴黎市區塞納河畔的戰神廣場上。除了四個腳是用鋼筋水泥之外,全身都用鋼鐵構成,塔身總重量 9,000 噸。
塔分三層,從塔座到塔頂共有 1,711 級階梯,第一層高 57 公尺,第二層 115 公尺,第三層 276 公尺。除了第三層平臺沒有縫隙外,其他部分全是透空的。要是徒步爬上去,可真夠累人的,幸好現在已經安裝了電梯,不必擔心上不去。
十九世紀以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建築,是羅馬的萬神殿和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它們的圓穹頂直徑都是 42 公尺。而世界上最高的建築是德國烏姆市尖頂的大教堂,它的塔尖距地面 161公尺。但 1889 年巴黎博覽會的機器展覽館和鐵塔,一個在跨度方面,一個在高度方面,都遠遠超過了先前所造的一切建築物。
可惜當時的法國人真不開眼,他們對這個龐然大物恨得咬牙切齒。英國著名的學者、文學家、評論家約翰‧拉斯金(John Ruskin, 1818~1900)在1849年出版的建築相關著作中,曾經這樣寫道:「我們不需要新的建築風格,就像沒有人需要新的繪畫與雕刻風格一樣。」抱著這樣的文化藝術觀念,這位拉斯金對倫敦水晶宮和巴黎艾菲爾鐵塔非但看不上眼,簡直就是懷有十分厭惡的心理。
十九世紀後期以提倡手工藝術而聞名的英國著名社會活動家威廉.莫里斯(Willian Moris, 1834~1896)也是這樣,他曾譏諷地說,如果他再去巴黎,只願待在鐵塔底下,因為只有在那裡,才能避免看見那到處可見的「醜惡的」的鐵塔。當時社會上的一幫名流,包括我所崇拜的莫泊桑在內,聯名給政府上書,要求拆掉艾菲爾塔,還得「盡快」!
如今巴黎人最愛炫耀的,恐怕就算這個「醜惡東西」啦。此一時,彼一時也。
以上提到的兩位學究拉斯金和莫里斯的話,不只說出他們兩人的喜惡,而是代表著當時一大批歐美上層人士謹守舊規的社會文化心理。所以我們看到十九世紀後期西方的不少重要建築物,儘管使用功能已有進步,有的還採用了新型鐵結構,但是外殼仍然基本上套用歷史上的建築樣式。美國國會大廈就是一例。
美國國會大廈坐落於首都華盛頓市中心一處海拔83英尺(25.3公尺)高的高地上。1793年,美國首任總統喬治‧華盛頓親自為它奠基,採用的是國會大廈設計競賽的第一名獲得者威廉‧桑頓(William Thornton)的設計藍圖,參議院一側在1800年完工,眾議院一側在1811年完工。在1812年戰爭中,這座建築曾經被破壞,之後修復。以後,隨著美國州的數量越來越多,議員的數目也大大增加,原先的國會大廈不夠用,於是大幅度地擴建,並且加了位於中央的巨型穹頂。
有了前面那些段落的鋪墊,你看看這個國會大廈,像不像一個現代化的大樓加了個巴黎萬神殿?
■中世紀歐洲建築
所謂的歐洲中世紀,是指從西元五世紀西羅馬帝國滅亡,到十五世紀文藝復興開始的這段長達一千年的時期。這一時期,古希臘和古羅馬遺留下來的文化,被教會認為是世俗的、罪惡的,而慘遭破壞。這一時期的建築,多半是教堂;文化,多半與《聖經》有關;國家,多半是些四分五裂的農業小國。就連占統治地位的基督教,也在長期互相殺戮後分裂成了西歐的天主教和東歐的正教。這兩大教派占的地方不同,信仰及文化也不盡相同。
東羅馬帝國建築
在君士坦丁時代,國家大權還掌握在皇帝手裡,因此,建築活動主要是適應皇族和...
作者序
序言—
記得媽媽領著年幼的我和妹妹在頤和園長廊仰著頭講每幅畫的意義,在每一座有對聯的古老房子前面讀那些抑揚頓挫的文字,在門廳迴廊間讓我們猜那些下馬石和拴馬樁的作用,並從那些靜止的物件開始講述無比生動的歷史。
那些頹敗但深蘊的歷史告訴了我和妹妹世界之遼闊,人生之倏忽,而美之永恆。
媽媽從小告訴我們的許多話裡,迄今最真切的一句就是這世界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其實詩就是你心靈的最遠處。
在我和妹妹長大的這麼多年裡,我們分別走遍了世界,但都沒買過一間房子。因為我們始終堅信詩與遠方才是我們的家園。
媽媽生在德國,長在中國,現在住在美國,讀書畫畫考察古建築,頗有民國大才女林徽因之風(年輕時的容貌也毫不遜色)。那時,梁思成、林徽因兩位先生在清華勝因院與我家比鄰而居,媽媽最終聽從梁先生的建議,讀了清華建築系而不是外公希望的外語系,從此對古建癡迷一生。並且她對
中西建築融匯貫通,家學淵源又給了她對歷史細部的領悟,因此才有了這本有趣的歷史圖畫(我覺得她畫的建築不是工程意義上的,而是歷史的影子)。我忘了這是媽媽寫的第幾本書了,反正她充滿樂趣的寫寫畫畫,總是如她樂觀的性格一樣情趣盎然,讓人無法釋卷。
媽媽從小教我琴棋書畫,我學會了前三樣並且以此謀生。第四樣的笨拙導致我家迄今牆上的畫全是媽媽畫的。我喜歡她出人意表的隨性創意,也讓我在來家裡的客人們面前常常很有面子。「這畫真有意思,誰畫的?」「我媽畫的!哈哈!」
為媽媽的書寫序想必是每個做兒女的無上驕傲,謝謝媽媽,在給了我生命,給了我生活的道路和理想後的很多年,又一次給了我做您兒子的幸福與驕傲。我愛你。
---------------------高曉松(中國音樂人、文化人)
前 言
如今,不少人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旅遊。有時間了,四下裡走走看看,滿世界溜達溜達,感受世界各國的歷史、文化,也讓自己的人生體驗更加豐富。旅遊時,你想看什麼呢?煉鋼?織布?造飛機?恐怕這些東西別說你不感興趣,就算感興趣,人家也未必會讓你看。跑了那麼遠,除了看風景外,恐怕看建築是個主要內容吧。
古代的,有歷史意義的,或者現代的,奇形怪狀的,都是許多人感興趣的題目。
建築是不會說話的。它不像音樂,作者要說什麼,你大致能聽出來個幾成。建築這東西,要是沒人介紹,恐怕一般人就會走馬觀花,收穫頗微了。有人說了:「沒關係,有導遊啊!」但導遊不是專業的建築師,他(她)知道的,大概不會有我多吧。就算他(她)很專業,你總不能全中國、全世界都去轉轉吧。
年輕時有精力卻沒時間,老了有時間卻又精力有限了,怎麼辦呢?你說了:「看書吧!」太對了!我這書就是給這樣的讀者寫的。沒去過的、準備去的地兒,你可以拿它來預習;去過的地兒,複習複習;去不了的地方,看看書也能多長點兒知識,對不對?
我是學建築出身的。也曾在德國進修三年間,近距離感受不同風格的歐洲古代建築和現代建築。從年輕到現在,設計了一輩子各式各樣的房子。可以說都趴在圖板上忙著。直到退休後才騰出工夫來,東走走西看看,對學過的建築加深認識,沒學過的下馬看花。然後,就有了跟大家分享自己收穫
的打算。於是,我把自己的所見、所思記錄下來,就有了這本《手繪世界建築漫遊史》,希望透過對外國建築發展史的梳理,讓普通讀者對建築這一人類文明的載體有一個大略的瞭解。
怎麼個寫法呢?尤其是對古代建築,從哪兒下筆,如何安排?我上學時、工作後讀過的各種建築史的書籍,多半都是以時間為順序,從原始人住土坑玩泥巴開始說起,一直寫到現代。而且語氣嚴肅得很,估計引不起諸位的興趣。我當學生時聽著都嫌枯燥,要不是有幻燈片可看,上課時經常會打盹(不好意思)。
其實建築和它們背後的故事是很有趣的。因此,我打算換個角度,連橫帶縱地寫一寫。「橫」指的是不同類型的建築,「縱」指的是從古至今。不但寫建築、畫建築,還寫人、畫人。
有鑑於現存的各種建築遍及世界各地,我的眼界和氣力又實在有限,每一個建築要想說全了,今生是沒可能了,來世都難說。生怕有人看了本書後指責道:「嘿,某某名建築你沒寫進去!」我這裡事先打個預防針:這本書不是建築學的專著,算得是科普兼導遊書吧。
講一點歷史,談一些建築,說幾個故事,畫幾張畫兒。去繁就簡,蜻蜓點水而已。在有趣之中,分享我所去過的,我所知道的建築和歷史,這就是我寫這本書的宗旨。說不定某人看完這本書,來了興趣,自己或他的孩子將來也去學建築。那我就又多了個小師弟或師妹,還是在我的影響下。哈,這多好。
-----------張克群
序言—
記得媽媽領著年幼的我和妹妹在頤和園長廊仰著頭講每幅畫的意義,在每一座有對聯的古老房子前面讀那些抑揚頓挫的文字,在門廳迴廊間讓我們猜那些下馬石和拴馬樁的作用,並從那些靜止的物件開始講述無比生動的歷史。
那些頹敗但深蘊的歷史告訴了我和妹妹世界之遼闊,人生之倏忽,而美之永恆。
媽媽從小告訴我們的許多話裡,迄今最真切的一句就是這世界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其實詩就是你心靈的最遠處。
在我和妹妹長大的這麼多年裡,我們分別走遍了世界,但都沒買過一間房子。因為我們始終堅信詩與遠方才是我...
目錄
概說
第1章 奴隸制時代建築
古埃及建築
兩河流域古建築
古希臘建築
古羅馬建築
第2章 中世紀歐洲建築
東羅馬帝國建築
中世紀西歐建築
第3章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建築
義大利建築
梵蒂岡宗教建築
法國的三大宮殿
俄羅斯的「洋蔥頭」
第4章 大革命時期英法建築
英國:格林威治建築群
法國:萬神殿和凱旋門
第5章 十九世紀歐洲建築
各類復古派建築
始於博覽會的新建築風格
第6章 二十世紀歐美建築
古典風格建築的延續
現代派建築走進舞臺中央
高樓大廈:美國建築實現現代化
後現代主義風格建築不斷湧現
解構主義建築:一抹亮色
第7章 別具一格的亞洲古代建築
印度古代建築
日本古代建築
概說
第1章 奴隸制時代建築
古埃及建築
兩河流域古建築
古希臘建築
古羅馬建築
第2章 中世紀歐洲建築
東羅馬帝國建築
中世紀西歐建築
第3章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建築
義大利建築
梵蒂岡宗教建築
法國的三大宮殿
俄羅斯的「洋蔥頭」
第4章 大革命時期英法建築
英國:格林威治建築群
法國:萬神殿和凱旋門
第5章 十九世紀歐洲建築
各類復古派建築
始於博覽會的新建築風格
第6章 二十世紀歐美建築
古典風格建築的延續
現代派建築走進舞臺中央
高樓大廈:美國建築實現現代化
後現代主義風格建築不...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