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旅居法國二十五年,深度觀察法國的所見所聞。不走觀光客走馬看花式的行程,深入一般人對法國浪漫想像的背後,從法國的民族性、社會現象談到文化與歷史,以其生花妙筆加上敏銳觀察力和旁徵博引的信手拈來,帶讀者了解法國文化與人文精神!
旅居法國二十五年的鄭寶娟,以既在地又外來的獨特眼光,融合最貼近的人文觀察與親身體驗的生活點滴,帶你從裡到外看盡法國!
法國,在一般人眼中是集浪漫、時尚、文藝氣息於一身,美麗卻模糊的名詞。但對長期旅居法國的鄭寶娟而言,它有太多故事可以說。
信奉「玩樂第一,工作第二」的法國人,一頓飯可以吃上兩三個小時,度假一個月還嫌太少,生活步調之悠哉,缺乏時間觀念的程度令人難以想像。深信「吃不好等於白活」,開懷大嚼,從不汲汲營營於減肥。乍看之下活得開懷自在的法國人,卻同時也是歐盟國家中最常服用鎮定劑、最愛當公務人員、最怕搬家的;說話小動作特別多、話風輕飄飄的法國人給人外向的印象,但他們卻連鄰居都當成隱形人,可以幾十年不相往來,如果一個獨居者在巴黎死去,屍體可能在斷氣的七年又九個月後才被發現!
全書談法國的光輝燦爛,也描繪它身後的陰影。如設計師一般在瞬息萬變的生活中捕捉法國永恆不變的文化與精神底蘊,使書中閒話有了美麗的重量。
作者簡介:
鄭寶娟
一九五七年生,淡江大學英文系畢業。曾任文案撰述、英文秘書、文藝記者等職,一枝筆同時寫小說、散文、報導、評論,多年記者工作的訓練,造就了她臧否人物與事件的犀利文筆,往往見人之所未見,在涉獵的題材中加入自己獨特的思考與審美體驗,寫出一種靈秘的詩情和文化深度。雖以小說家見稱,她的閒文與評論文字亦卓然成一家言。旅居法國二十五年,在國內重要報刊撰寫介紹法國風土人情與典章制度的專欄十數種,如曾於《聯合報》「讀書人」專欄介紹法國出版消息;於《自由時報》副刊「四方集」專欄、中國時報「旅遊文學小輯」專欄及聯合報繽紛版撰寫法國生活軼事;於《中央日報》副刊「書海六品」專欄介紹法國經典著作,是個公認的「法國通」。她提供的認識法國的第一手經驗,引發無數讀者對這個領導時尚與文化的國家深刻的興趣。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前文建會主委、國家兩廳院首任董事長 邱坤良讚嘆推薦!
名人推薦:前文建會主委、國家兩廳院首任董事長 邱坤良讚嘆推薦!
章節試閱
如果你在巴黎死去……
「如果你在巴黎死去,我說的是在自己的住處悄無聲息地死去,人們多久才會發現呢?鄰居們當然不會發現,在巴黎,人們可以幾十年不與相隔不過十五公分的生活在牆壁另一頭的人搭訕,誰在鄰居眼中都是隱形人。如果你租房子住的話,你房東的代理人房地產仲介公司在發出催繳房租的信件如沉大海後,或者會派人登門一探究竟。假如你住的是那類國民住宅,你的房東就是國家,在你停止按月上繳房租時,某個小職員就會不時寄一封催繳信給你,如此經過六個月之後,會發出一封附上驅逐程序的警告函,但在未獲答覆的情況下,事情可能不了了之。你不再按月繳電費,由於可以從公寓外牆抄錄電表,電力公司在寄了幾封催繳信後,你的名字也就從他們的檔案中消失了。你的房東,也就是由某個小職員代表的國家,可能打電話給你,但是因為法國電信局給你寄了幾次催繳信卻始終不見回音,幾個月後便把你的電話線給剪斷了,所以那通電話當然沒打通。如果你在巴黎死去,你的屍體可能在你斷氣後的七年又九個月後的某一天,被一個帶著一張蓋了十一個公章的搜查證和一名資深鎖匠登門的法警所發現。」
上頭關於「如果你在巴黎死去」的敘述,並不是個假設情況,而是確有其事,那位記者大概也是一個寂寞到骨髓裡去的巴黎人,在報導了一個獨居婦人孤寂的死亡之後,藉機大抒悲懷,添加了如此一筆,使我這個異國來的讀者讀了大受震動。巴黎人的老死不相往來,我在喬治‧培瑞克(George Perec)一九七八年「梅迪西獎」的得獎小說《人生使用說明》已見識到了,那部被譽為「二十世紀的新『人間喜劇』」的作品,描寫了一棟住了三、四十戶人家的公寓大樓,大樓居民加上他們的親朋好友,全書出場的人物有數百名之眾,卻各自獨立互不相關,人與人之間從不交往,甚至從不交換一言半語,在電梯、樓梯間、樓梯的公共空間碰頭,也把對方當成隱形人,從不納入視線裡,在空間與時間的統合假象下,卻是人際關係驚人的分解與孤立。樓梯間是全棟大樓活動空間的交集點,「人們在這裡擦肩而過,卻相互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僅僅在故事時間的切入點之三年前,樓中人之一與之二在樓梯間狹道相逢,兩人曾「微微點頭致意」,作者刻意把它記錄下來,是因為那是「大樓居民交往史上的一件大事」。
小說寫的是公寓生活,而公寓生活是現代人主要的生活形式,比起歷史上人類在村落、市集、城堡、宮廷的群居形式,它的空間更緊迫、人口密度更大、構成份子更混雜,一個現代城市有多龐雜,一棟公寓大樓就有可能多龐雜。巴爾札克筆下的「伏蓋公寓」就是現代公寓的早期雛形,它的分割、封閉與隔絕,也預示了往後公寓生活的主要性格。「如果有一天大樓的全部居民被召集在一塊兒,相信他們當中任誰也叫不出另一個人的名字。」喬治‧培瑞克如此寫道:「在樓梯間裡人們唯一會駐足觀看的是大樓裡撿獲物品的清單。」
巴黎就是這麼一個城市,方便隱匿也方便死亡,狄更斯曾為倫敦的冷漠無感而吃驚不已:「這真是一件怪事,在倫敦,人們可以完全不受注意地活著或死去。」不知道他是否注意過巴黎也不缺這種自由。有關巴黎人的缺乏古道熱腸,有位旅居歐洲多年的中國學者在北京的《讀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見證文字,提及他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住處因風寒咳嗽時,立即有同樓居民聞聲帶著阿斯匹靈來敲門問候,而在巴黎某戶公寓住了幾年,卻與緊鄰「相見不相識」,他才發現法國人是二十世紀「孤獨個體」的典型樣本。
不能彼此接近的刺蝟
法國人的孤立與隔絕,非但是他們客觀的生存狀態,也是他們主觀的崇尚與追求,這種人生態度最尖銳的表述,莫過於沙特的「他人即地獄」─存在主義哲學家宣告「上帝已死」,連帶地否定了天堂與地獄,他人成了我們現世一切不幸與苦難的原由,他人的不公與不義,為我們打造了一座座人間地獄,這事小至兄弟鬩牆、婆媳不和、鄰人反目,大到日本人的進犯東亞鄰國、德國人的屠猶暴行、以巴的交戰經年、基督徒與回教徒十個世紀的宿仇。誰說他人不是地獄?
沙特並不是第一個在他人身上看到地獄的哲學家,叔本華也有同樣的見解,只是打了不同的比喻,他說「他人像刺蝟」,而刺蝟般的人「因寂寞而想互相接近,卻因緊緊挨在一起而互相刺痛,因而懂得保持一定的距離」。法國人似乎比其他民族更懂得這個道理,他們不必等到互相刺痛後才保持一定的距離,他們知道互相刺痛之無可避免所以根本從不互相接近。記得我先生在法國完成學業準備步入職場時,有個法國同學殷殷告誡他:「不可以和同事與鄰居交朋友。」為什麼?!因為有可能在與同事一陣親狎往返後有了磨擦衝撞,除非毅然辭職,否則與一個心懷芥蒂的人同一個辦公室朝夕相處,真是兩廂受罪難以消解。也不能與鄰居太親熱,萬一因故翻臉友誼變質後,搬家的代價就太昂貴了。
外來人看法國人說起話來小表情小動作特別多,話風輕飄飄地彷彿要把自己吹上天,以為法國人很世故外向,其實他們是錢鍾書先生形容的那種「道義的懦夫」,害怕談話落下冷場怠慢了社交對象。只有與這個民族深入相處,才會發現他們本質很內斂文靜,害怕變動、對人對事充滿疑慮,像卡夫卡對自己的描述:「挖條甬道把自己深深埋藏在裡面的穴鳥。」據統計,在歐共體國家中,就數法國人最愛服用鎮定劑、最愛買各類保險、最愛當公務人員,也數法國人最不愛買股票、最不愛搬家、最不愛跟鄰居來往。穴鳥的同類,不是嗎?
由於不斷有穴鳥似的獨居者悄無聲息地在住處過世,幾個月甚至幾年後才被發現,使人們驚覺到大城市的公寓人那種原子式的人際關係,使每個人都淪為一座與世隔絕的孤島,於是有個叫做Atanase Prifan的熱心人一九九九年在他居住的巴黎第十七區國民住宅群發起「鄰居節」的社區活動,沒想到一呼百應,僅僅十年時間就擴大為一個全國性的節日,它的口號是「只有住在一塊兒才能守望相助」,那意思跟我們中國人所謂的「遠親不如近鄰」很近似。今年配合五月最後一週的星期五晚上第一個法定「鄰居節」的到來,推出了一部也叫「鄰居節」的情境喜劇電影,導演帶著全班演員挨鄉挨鎮去公映電影並和鄉親們一起敘鄉誼,節日加電影的海報舖天蓋地撞入眼簾,使得這個屬於每個人的節日有個遲到的轟轟烈烈的開頭。
如果你在巴黎死去……
「如果你在巴黎死去,我說的是在自己的住處悄無聲息地死去,人們多久才會發現呢?鄰居們當然不會發現,在巴黎,人們可以幾十年不與相隔不過十五公分的生活在牆壁另一頭的人搭訕,誰在鄰居眼中都是隱形人。如果你租房子住的話,你房東的代理人房地產仲介公司在發出催繳房租的信件如沉大海後,或者會派人登門一探究竟。假如你住的是那類國民住宅,你的房東就是國家,在你停止按月上繳房租時,某個小職員就會不時寄一封催繳信給你,如此經過六個月之後,會發出一封附上驅逐程序的警告函,但在未獲答覆的情況下,事情...
作者序
歧義叢生的法蘭西
蔡明亮的電影《你那邊幾點》裡,主角小康透過一只標示兩種時間的腕錶,去追想他女友在巴黎的日常活動。台北與巴黎的夏令時差是六個小時,冬令時差則再加一小時,巴黎是個不能與他同步作息的陌生國度。他買了法國新浪潮導演楚浮的《四百擊》,要把巴黎看個真確,然而那個巴黎存在於他出生之前,已成過去。到了巴黎的他女友,置身於寒風瑟瑟滿眼蕭索的異國街道,因為語言與文化的雙重隔閡,被囚在冰雪岩石大夜般的孤獨裡,與過眼的人事物毫無交流,只留下錯失的遺憾。
小康和他女友的遭遇使我想起出發到法國前後的我。為了不至於在異國迷失,我曾透過大量印刷與影像資料去了解這個國家,也叩訪不少居住過法國的同胞,聽他們講述親身經歷,自認做了進入異文化的充足準備。可涉足法蘭西的土地後,仍不斷受到激烈的文化震撼,才發現中國人,尤其是台灣人,面對的主要是美日兩國,多大一部份的世界始終在我們所謂的「世界視野」之外,而那種殘缺的世界視野,必然存在著嚴重的盲區。
轉眼之間,我在法國已住了四分之一個世紀,馬上要與在母國生活過的時間等長了,有時午夜夢迴,回想起在台灣生活的種種,總有彷如隔世之感。《你那邊幾點》電影裡小康亡故的父親末了出現在巴黎,朝著協和廣場的摩天輪走去,彷彿開始了另一次輪迴,這個情節也看得我於心戚戚。做為一個外來者,空降到一個如此異己的文化環境裡,由牙牙學語開始,日常生活的每個細節也都得從頭學起,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有好幾年時間,每回買棍子麵包總是吃一半丟一半,因為那種內綿外焦的麵包置於室溫中兩三小時就變得又乾又硬,直到有一天看一個鄰居買了一大綑回家,問他那麼多麵包不怕吃不完丟了可惜嗎,他告訴我棍子麵包可以切段儲存在冷凍庫,每次酌量取出用微波爐解凍,吃起來跟剛出爐的新鮮貨幾乎沒兩樣。才發現生活本身事事皆學問,因為沒有父母親長手把手的經驗傳遞,全得靠自己虛心學與虛心問,簡直像重頭活了一遍。
這就說到做個外來者的好處了。融入那個新世界的實際需要使得因循苟且變得不可能,好奇心與求知慾重新被激活,閱讀和旅行的興致也跟著甦醒,這兩者都是一門觀看的藝術,透過別人來照見自己。然而時日一久,什麼是「別人」什麼是「自己」的界限就模糊了,我進入的那個法國往往比自己想像的還要深,它是鏡像的兩面,因為於她,我早已不是個觀光客、過路者,而是一個公民、家庭成員,一個落戶者。
然而越深入法國文化,它越是歧義叢生。這個人口佔全球人口不到百分之一的國家,產生了最多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全世界農業出口、核能生產、觀光旅遊、奢侈品出口的第一大強國,是太空與軍備、音像文化產品的第二大出口國,是世界衛生組織欽定的醫療保健制度最健全的國家,國民平均壽命與日本並列世界最高,各為東西兩大長壽國,女性達到八十四歲、男性達到七十七歲的高壽,還以每年一個季度的長度繼續增加著。它又充滿樂觀前瞻的精神,是西歐國家中唯一一個每名婦女生育超過兩個孩子的國家,出生率超過死亡率四十個百分點。
這個進步的工業國家,優秀人才與企業卻在超重稅負的壓迫下被迫離鄉背井另覓前途。最具原創力的民族卻逐漸淪為文化守成主義者,用限制配額與政府津貼來保護本國文化工業。社會保險幾乎掏空了國庫,可老百姓卻還拼命買保險、吞鎮定劑、抗拒出門遷徙轉業,寧可幹公務人員捧鐵飯碗也不願意進入私人企業去大展長才。所以當美國總統歐巴馬爭取改革體制實踐社會「公平的再分配」,建立全面醫療保險制度時,才會被保守的共和黨人譏為是在開「法國式的進化倒車」!
同時我也見證並參與了《巴黎競賽報》描述的那場「比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更澈底的革命」─近二十年來,法國人正逐漸擺脫害怕冒風險的習性,開始信任起金融家與投資顧問,對土地與房產的興趣慢慢轉移到股市。並且開放襟懷接納外來移民,成了歐共體國家中移民入籍的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對變化與遷徙也不再疑慮重重,二○一二年有近三百萬法國公民在海外就業,有三萬多家法國企業在全球各地設立分號,並且創立了無數如「無國界醫生」那類非官方的龐大國際慈善機構。
二十幾年來對這個國家與民族的觀察體悟終於有了進行全面性爬梳與整理的機會了。下筆時,謹記大學者金克木先生的曉喻:「文化就是國情,就是國民性,日本文化就是日本人。」所以我就以直接寫法國人來寫法國文化,而且遵循金先生所說的:「不僅要找出抽象模式,更要舉出具體事例。」盡量以自己的切身經歷做驗證。同時也援用《鏡像下的日本人》(Behind the Mask)那本研究日本國民性之大著的做法,借文藝作品中的經典人物與事例來解說某種普遍的思想與行為傾向,該書作者相信:「虛構與現實之間沒有界碑,人們腦中的期望也是現實人生的重要部份,文藝作品中的英雄不是從天而降的,他們就長在社會的土壤之上。」希望收錄到這個集子的文字,不是些有口無心的俗見,也不是點到為止的印象式學問,這種寫法,是有些兒「種莊稼當花兒看」,裡頭有來自典籍的人文血脈情緣,更有我自己這份家常的點滴會心。
我極不願讓寫作成為學院才女幹的技術活,熟極而流地生產既能討好市場也能取悅文評家的文字,我給自己設立的品檢標準是「沒有亂砍樹」─—既然出書需要消耗大量紙張,而紙張的取得端靠砍伐森林,那麼就力圖把文章寫得有內容有觀點,免得白白浪費森林資源。我也深為自己不用電腦所以從不上網路而自豪,這保證了我的文字透出來的將永遠不會是光碟的氣息。
鄭寶娟 二○一二年六月于巴黎
歧義叢生的法蘭西
蔡明亮的電影《你那邊幾點》裡,主角小康透過一只標示兩種時間的腕錶,去追想他女友在巴黎的日常活動。台北與巴黎的夏令時差是六個小時,冬令時差則再加一小時,巴黎是個不能與他同步作息的陌生國度。他買了法國新浪潮導演楚浮的《四百擊》,要把巴黎看個真確,然而那個巴黎存在於他出生之前,已成過去。到了巴黎的他女友,置身於寒風瑟瑟滿眼蕭索的異國街道,因為語言與文化的雙重隔閡,被囚在冰雪岩石大夜般的孤獨裡,與過眼的人事物毫無交流,只留下錯失的遺憾。
小康和他女友的遭遇使我想起出發到法國前後的我...
目錄
推薦序 邱坤良
歧義叢生的法蘭西(自序)
。好吃好玩好時尚:法國人這樣生活
我所認識的法國人
玩樂第一工作第二
天字第一號狗痴
鄰居節
吃不好等於白活
咖啡與沙龍
香奈兒的巴黎
名牌:奢華的同義字
到麗都當王
。法國靈魂裡的香頌:文化與社會制度
艾菲爾鐵塔上的雄雞
沒有摩天樓群與霓虹燈海的巴黎
刻在城市眉棱上的名字
法國女人真幸運
從「French kiss」到「婚前財產公證」
法國越來越八卦
鄉土是我們生存的根基
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福利
政府:劫富濟貧的義俠羅賓漢
銀髮的「新興世代」
從「二輪選舉」談到「左右共治」
。永遠的情人:點綴法國的歷史與風流人物
斷頭臺與五個共和
一場「深沉的對打」
比司法豁免權靈光的隨身護符
莒哈絲的不倫戀
愛情的烏托邦
以筆當劍鋤除人間不義的雨果
知識份子之死
推薦序 邱坤良
歧義叢生的法蘭西(自序)
。好吃好玩好時尚:法國人這樣生活
我所認識的法國人
玩樂第一工作第二
天字第一號狗痴
鄰居節
吃不好等於白活
咖啡與沙龍
香奈兒的巴黎
名牌:奢華的同義字
到麗都當王
。法國靈魂裡的香頌:文化與社會制度
艾菲爾鐵塔上的雄雞
沒有摩天樓群與霓虹燈海的巴黎
刻在城市眉棱上的名字
法國女人真幸運
從「French kiss」到「婚前財產公證」
法國越來越八卦
鄉土是我們生存的根基
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福利
政府:劫富濟貧的義俠羅賓漢
銀髮的「新興世代」
從「二輪選舉」談...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