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臺灣偏遠地區醫療史,介紹井上伊之助、南志信、樂信.瓦旦、杜孝生、薄柔纜、譚維義、范鳳龍、何義士等偏鄉醫療典範人物,並從傳統原住民部落、教會傳道醫療以至今日的偏鄉醫療制度進行全方面研究,為臺灣偏鄉醫療歷史留下珍貴紀錄!
相對於都會地區,偏鄉醫療長期處於資源欠缺及人力不足的弱勢,故日治時代建立了「公醫」及「限地醫」制度,國民政府則有「公費醫師」制度。
自西方醫療傳道者來臺奉獻,經日治時代迄今,始終有這樣的一群人,不辭辛勞,翻山越嶺,為偏鄉民眾奉獻一生!
本書共分為七章,陳順勝教授的〈臺灣原住民與原住民醫療發展史〉與〈臺灣與國際偏遠地區醫療影響因素〉,為偏鄉醫療服務進行歷史回顧,並介紹現正進行中的實況;周恬宏副院長的〈教會醫療傳道與偏鄉醫療〉完整且系統性介紹西方醫療傳道者和教會體系醫院對臺灣偏鄉醫療的貢獻;蔡篤堅教授與李孟智醫師的〈臺灣偏鄉醫療的緣起與歷史演變〉則以個案深入時代背景制度,精彩探討日治時代的偏鄉醫療服務;劉景寬教授的〈臺灣山地偏鄉醫療政策之演進〉詳述日治之後,國民政府沿襲再發展的新政策與重點計畫,以迄今日健保制度下的臺灣偏鄉醫療發展脈絡;蔡式良醫師以自身從事衛生所工作的經歷,挑選在偏鄉衛生所服務的8位醫師,在〈臺灣偏鄉醫療人物群像〉文中呈現他們真實生活和工作的經驗;陳永興醫師的〈臺灣偏鄉醫療奉獻典範人物〉一文則挑選近百年間,各個時期奉獻於臺灣偏鄉的12位典範人物,供讀者學習參考。
作者簡介:
∣策畫主編∣
台杏文教基金會
由陳永興醫師倡議、二十多位關心臺灣醫療人文社會的醫界人士共同組成,過去曾經協助高雄市政府衛生局籌設「臺灣醫療史料中心」,也促成「臺灣醫學史學會」的成立。成立以來除了鼓勵成員從事臺灣醫療發展史的研究,亦經常舉辦有關醫療人文社會關懷的講座和醫學史相關的研討會,近年也積極籌設「臺灣醫療史料圖書館及故事館」,未來將繼續透過出版、展覽等活動,深耕醫療人文。
∣作者群∣(*依篇章次序為序)
陳順勝(高雄長庚醫院名譽副院長)
周恬弘(嘉義基督教醫院副院長、臺灣教會醫療院所協會秘書長)
蔡篤堅(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
李孟智(前衛福部台中醫院院長、衛福部台南醫院院長)
劉景寬(國立中山大學醫學院講座教授)
蔡式良(前高雄市大樹區衛生所所長)
陳永興(前羅東聖母醫院院長、前高雄市衛生局長)
章節試閱
第二章 教會醫療傳道與偏鄉醫療/周恬弘
臺灣近代第一位西醫師、來自蘇格蘭的宣教師馬雅各醫師(Dr. James L. Maxwell)在160年前踏上臺灣的土地,1865年6月16日在臺南看西街租屋做為佈道和診療所,這不僅是他個人專業生涯的起點,更是教會團體在臺灣醫療傳道的里程碑,對臺灣偏鄉醫療有深遠的影響。
我們大致可以將臺灣的教會醫療傳道與偏鄉醫療分成三個階段,分別是:(一)19世紀下半葉長老教會的醫療開拓期、(二)20世紀中期二戰後教會醫療團體的醫療傳道期、(三)21世紀全民健保下教會醫院的多元服務期。
一、19世紀下半葉:長老教會的醫療傳道開拓期
臺灣醫界前輩杜聰明博士,在其《中西醫學史略》一書中將臺灣醫學史分為五個時期,其中第三個時期是1865年至1895年的教會醫學時代。這段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三位醫療宣教師分別是馬雅各醫師、馬偕牧師(Rev. George Leslie Mackay)和蘭大衛醫師(Dr. David Landsborough),他們分別受英國長老教會與加拿大長老教會的差派,陸續來到臺灣,開辦佈道所、醫館和教會,逐漸演變成今天的臺南新樓醫院、臺北馬偕醫院和彰化基督教醫院。當時整個臺灣可說都是醫療的「偏鄉」,缺乏現代醫療人才、設施與資源,來自英國與加拿大的長老教會將西醫帶進臺灣,並結合醫療服務與傳道工作。
19世紀的臺灣,傳染病盛行,環境衛生條件不佳,民眾飽受疫病之苦,對醫療有迫切的需要,1860年在廈門的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杜嘉德牧師(Rev. Douglas Carstairs)建議,將臺灣列入醫療傳道的宣教區,安排醫師背景的宣教師前來。
除了來臺第一位宣教師馬雅各是醫師之外,長老教會在1895年以前,來臺的20名男宣教師中有6名具有醫師的資格,比例超過四分之一;1945年前,60名男宣教師中21名是醫師,比例達三分之一強,而女性宣教師則多曾接受護士訓練。儘管有些宣教師不具醫護身分,但大多仍具備醫藥常識,像馬偕牧師就擅長拔牙與用藥。當時傳道團隊曾因治癒原住民部落大頭目的疾病,而贏得族人感謝與認同,進而使整個部落接受基督教信仰。
1865年12月,馬雅各醫師在友人英商天利行職員必麒麟(William A. Pickering)的帶路下,前往臺南周邊的平埔社訪問,首次與平埔族和高山原住民接觸,並為他們施藥、醫治瘧疾,獲得相當正面的效果。這次平埔族醫療傳道的成功經驗使得馬雅各想要往更多平埔族進行醫療宣教。因此自1869年起,透過醫療服務與傳教工作的配搭,臺南附近的新市、木柵、柑仔林、拔馬(左鎮)、崗仔林等教會紛紛被設立起來。
馬偕牧師從1872年起,以淡水為根據地,設立教會與偕醫館,展開醫療傳道工作。他的經歷與臺南的馬雅各醫師有不少共通之處,起初常受到民眾毀謗破壞與清兵惡意攪擾,但透過長期為貧民解除病痛,以及對偏遠山區的巡迴醫療與佈道,逐漸取得肯定與敬重。
馬偕在向差會的報告中提到他的服務方式主要是結合旅行、配藥和傳道。在臺灣的前7年,他留在淡水只有175天,其餘的時間則都和團隊在外巡迴旅行,反覆造訪北臺灣與宜蘭的各個村落與山區,挨家挨戶提供簡單的診療與配藥服務,然後進行傳道工作。此外馬偕擅長以自製的拔齒器為患齲齒痛的民眾拔牙,他自述在臺灣總共拔了超過21000根牙齒,獲得相當豐碩的成果。
類似馬雅各醫師和馬偕牧師的巡迴醫療傳道方式一直延續至日治時期,1914年2月23日馬雅各醫師二世(Dr. James Laidlaw Maxwell, Jr.)與新樓醫院的傳道人員、助手,攜帶100磅重的藥品、聖經與傳單經打狗(高雄)、阿猴(屏東)、東港,步行到恆春,在該地區從事醫療傳道後,還至東部及離島繼續醫療傳道之旅。1915年2月25日來自加拿大的宣教師戴仁壽醫師(Dr. George Gushue-Taylor)在擔任新樓醫院院長時,和英國長老教會的宣教師何希仁牧師(Rev. Hope Moncrieff)前往澎湖諸島做醫療佈道事工。
1924年戴仁壽醫師從英國進修回臺接任馬偕醫院院長,推動重啟馬偕醫院的計畫,並於1925年開辦固定的痲瘋病門診,免費治療來自全臺的病人。由於痲瘋病人日益增多,顧慮到本地的風俗民情,怕引起民眾對醫院的誤解與疑慮,於是購得醫院對面雙連教會的舊教堂,於1927年10月8日正式啟用臺灣第一所痲瘋病診所,當年登記有案的病患有187人,就診人次達5278人次,70%的患者病情有改善。
在戴醫師的建議與協助下,彰化基督教醫院與新樓醫院也分別在1926年和1931開辦痲瘋病特別門診。另在戴醫師的提議下,長老教會1928年通過設立「臺灣癩病救助會」,準備籌設痲瘋病專門病院,1929年日本政府編列了33萬圓預算,接手興建「公立癩病院」,此即今日的「樂生療養院」。後來戴醫師募款在八里購得19甲土地,1931年6月開始興建「樂山園」痲瘋病院及療養所,過程遭遇許多阻撓與困難,但最後於1934年3月30日落成啟用。1936年戴仁壽醫生卸下馬偕院長一職,專心經營樂山園,由夫人彌拉女士擔任護理長,直至1940年11月30日被日本政府驅逐出境為止。
二、20世紀中期:二戰後教會醫療團體的醫療傳道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臺灣迸發新一波教會醫療傳道與偏鄉醫療的能量,多個天主教差會與基督教教派陸續差派醫療宣教師到臺灣,展開偏鄉醫療宣教服務。原本天主教與基督教有許多團體從19世紀末期或20世紀初期起在中國進行宣教與醫療救濟服務,但二戰後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並對教會團體進行監控與迫害,使得這些教會團體不得不離開中國。
(一)山地原住民醫療服務
戰後最先來臺的教會醫療團體是基督教門諾會。1947年當時擔任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山地傳道部長孫雅各牧師(Rev. James Dickson)與孫理蓮師母(Lillian Ruth Dickson),得知在中國從事醫療救濟工作的門諾會中央委員會(Mennonite Central Committee, MCC)準備離開中國,遂利用度假前往上海,邀請MCC轉移到臺灣為山地原住民從事醫療傳道與救濟服務。
1948年MCC派遣第一批工作人員到臺灣,與長老教會組成「門諾會山地巡迴醫療團」,以花蓮為基地,由醫護、傳道與翻譯人員組成團隊,開一輛改裝的美國軍用卡車,載運美援醫藥品、罐頭、與牛奶等補給品,跋山涉水進入偏遠地區行醫,這是臺灣歷史上第一個由專業人員組成,定期持續的山地巡迴醫療隊伍。MCC隔年於花蓮設立診所,免費為原住民看病與住院醫療服務。1950年門諾會宣教師高甘霖(Glen Graber)到臺灣接手門諾會山地巡迴醫療團之後,也在中央山脈西側開辦第二支巡迴醫療團,先後在竹東、埔里與屏東設立山地臨時診療所。
薄柔纜醫師(Dr. Roland Brown)於1953年到臺灣,加入門諾山地醫療團進行巡迴醫療,他並向門諾會提議籌建醫院,以長期在花蓮提供醫療服務。35床的門諾醫院於1955年落成啟用後,仍持續從事定期的山地巡迴醫療,足跡不僅只花東山區,並達綠島與蘭嶼,並於1973年設立玉里原住民診所。
除了醫療服務之外,門諾醫院很重視偏鄉的公共衛生,1971年在太魯閣部落推動社區發展計畫,興建排水溝與公廁,教導居民種菜,成立儲蓄互助社,改善村落的環境衛生與經濟;此外門諾醫院曾在布農馬遠部落實施戒酒計畫,運用匿名戒酒會(Alcoholics Anonymous)的模式成功幫助村民戒酒。
南投大同醫院的院長、也是牧師的謝緯醫師,在孫理蓮師母和高甘霖的邀請下,於1950年起參與中央山脈西側的門諾山地巡迴醫療服務,常常在一天行程中診治500名以上的病人。有感於外籍醫護人員都自願來到臺灣,在極克難的環境下服務臺灣偏鄉民眾,謝緯牧師覺得身為一個臺灣人,更應該義不容辭為山區原住民診治,因此他不跟醫療團領津貼,而以純義務的方式投入。
醫療隊的主要服務地點多選在鄉公所、派出所以及學校。由牧師帶領唱詩與佈道開始,之後醫師為病人進行診療服務,主要病症為蛔蟲及頭蝨,以及簡易外科傷口處理,晚上則用幻燈片佈道及衛教。
1951年謝緯醫師在孫理蓮師母的建議下前往美國進修外科手術,1954年回國後,與孫理蓮在臺灣中部與南部積極推展多項重要的偏鄉醫療計畫,包括中部山區與偏鄉的醫療發展和臺南北門的烏腳病診療。
謝緯醫師與孫理蓮師母1955-1957年合作在埔里籌建兩間肺病(肺結核)療養院,並於1956年在埔里設立基督教山地中心診所,因病人就醫增多而逐步擴展,在世界展望會的捐助下,提出基督教山地醫院發展計畫,1960年先設立門診部,1962年成立埔里基督教山地醫院,1963年再轉型為埔里基督教醫院至今。
第二章 教會醫療傳道與偏鄉醫療/周恬弘
臺灣近代第一位西醫師、來自蘇格蘭的宣教師馬雅各醫師(Dr. James L. Maxwell)在160年前踏上臺灣的土地,1865年6月16日在臺南看西街租屋做為佈道和診療所,這不僅是他個人專業生涯的起點,更是教會團體在臺灣醫療傳道的里程碑,對臺灣偏鄉醫療有深遠的影響。
我們大致可以將臺灣的教會醫療傳道與偏鄉醫療分成三個階段,分別是:(一)19世紀下半葉長老教會的醫療開拓期、(二)20世紀中期二戰後教會醫療團體的醫療傳道期、(三)21世紀全民健保下教會醫院的多元服務期。
一、19世...
作者序
序 台杏文教基金會對偏遠地區醫療的奉獻/陳順勝(高雄長庚醫院名譽副院長)
台杏文教基金會成立的目的在促進臺灣文化之發展及各項人文學術研究暨文教公益性業務。而對臺灣偏遠地區支援醫療的重視與參與是最實際的落實。
台杏的成員陳永興等在醫學生時代就組成「百達山地服務團」,長達十年到屏東原住民山地部落從事醫療服務,開創大學生參與社會服務的風氣,1984年曾獲「臺美基金會社會服務獎」鼎定台杏對我偏遠地區醫療的基礎。
早在1968年暑假期間我也志願參與高醫大寄生蟲學科前往三地門山地原住民部落,從事廣東住血線蟲引發嗜伊紅性腦膜炎之調查研究,體會偏遠地區醫療之專業性與需研究之投入。
2003年台杏文教基金會受委託經營高雄市衛生局「臺灣醫療史料文物中心」,成立史料工作小組整理也展示包括偏遠醫療之醫學歷史,這工作小組後來發展為臺灣醫學史學會,繼續臺灣醫療史之整理與研究,而本書之出版即為部分成果之一。
當時並通過與高醫大合作,直接支援高雄縣偏遠原住民居住地區之醫療,成員直接輪派參與偏遠地區之醫療,前後四年作為本基金會重要工作之一。
本基金會決定由台杏成員與臺灣醫療史學會會員,共同整理臺灣偏遠地區醫療史,本書之出版將為臺灣首部全方位整合偏遠醫學史之回顧,也做為日後有志之士奉獻偏遠地區醫療之參考。
2024年2月15日
──────
序 落實人類健康平權──從臺灣偏鄉醫療到國際醫療志工/劉景寬(國立中山大學醫學院講座教授.前高雄醫學大學校長)
400年前,以終年常綠的美麗之島Formosa呈現在大航海時代的世人面前,臺灣西部平原有著從北到南橫向平行排列、注入海峽的許多溪流,陸地上草長鹿馳,島嶼中央山巒疊起;原住民族族別眾多,各有其優美的神話與特殊的信仰文化。少數的漢移民與首先在臺灣建立統治政權的荷蘭人(1624-1662年),除了獲得肥沃土地的資源供養及貿易利益之外,也立即面對了熱帶傳染性疾病所帶來的試煉。
短暫的明鄭時期(1661-1683年)與長期海禁的清領時期(1683-1895年)帶來以漢移民為主的大量移民,面對鮮少接觸過的各種熱帶傳染性疾病,不像原住民族可能已經具有群體免疫,漢移民深為之苦;輾轉瀕死的各項疾患歷歷於史冊之上,「瘴癘之島」成為熟知的島嶼代名詞。漢移民社會中的郎中、草藥與為數稀少的漢醫,難以對抗高溫多雨、缺乏衛生管控的環境中之「瘴氣」。
1895年日本領臺之初,面對的最強大的臺灣抗日力量,不是抗日軍,而是瘴癘之氣。日軍登陸臺灣與澎湖地區,死於戰事的極為有限,死於瘧疾、霍亂者,卻是傷亡枕藉,連率軍登臺的指揮官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亦因染患傳染病(多認為是瘧疾)而死於臺南。日治臺灣初期,立即投入醫療公衛之建設:南北各大城設立公立醫院、創設醫學校以培育醫師人才、普設衛生所、推廣公共衛生等等。隨著城市的開發與衛生條件的提升,熱帶傳染性疾病多盛行於鄰近山區之處,日治政府也因防治所需及開發資源政策關切偏遠地區之醫藥衛生工作。1930年代推行的「理蕃政策」即包含對於居住在山巔海隅原住民族之現代醫療。因此,臺灣偏鄉醫療狀況獲得重視是始於日治時期(也有局部偏鄉山區是19世紀末期進入臺灣的傳道醫療)。
經過百年的臺灣偏鄉醫療的推展,難以忽視的是:原住民地區與其他地區之健康巨大差距仍舊長期持續。雖然在1995年全民健保實施後,原住民健康改善有幾項重大衛生政策的推動,但就算在醫療可近性大幅提升後,原住民和非原住民間的健康差距(如「平均餘命」差距,2006年原住民之平均餘命仍較全國國民少9.4歲)仍然存在相當的距離。
經過數十年的山地醫療服務支援計畫的經驗,及深入探討原住民疾病型態和健康問題後,政府與民間醫療群體終於比較了解:完善的山地醫療照護在地化工作,必須奠基於部落與社區總體營造。必須是長期、全面、具有文化敏感度且法制化的臺灣原住民醫療照護政策,才能有效落實育才(偏鄉醫療人才)、留才方案,達成充實在地醫療人力資源;進而能執行健康促進及預防照護的有效性利用,發展原鄉離島生命週期健康監測指標,建構符合文化敏感度及因地制宜之原鄉離島長照整合模式。
在1960年代,高醫創辦人杜聰明院長熱心山地偏鄉醫療,不僅積極培育山地醫學專班學生,而且帶領師生從事暑期山地醫療服務與教學研究,蔚為民間山地醫療服務與義診之風潮。實踐高醫創辦人杜聰明博士揭櫫的服務弱勢山地偏鄉醫療之教育精神,高醫醫療體系數十年長期支援南臺灣偏鄉醫院與衛生所。諸多校友畢業後回到山地偏鄉服務,四十多位傑出校友因此獲得醫療奉獻獎。台杏文教基金會創辦人陳永興醫師,在高醫就學期間即帶領百達山地服務,也強化了高醫校友服務偏鄉之傳統;本書的出版與相關展覽,再次印證其醫療平權的普世精神。
高醫師生校友比健保IDS計畫更早,以高雄縣的山地鄉為主要對象推動山地偏鄉義診醫療。高醫醫療體系及高醫校友也將醫療服務山地偏鄉弱勢之精神推展至海外醫療照護之志工服務。繼1970年代高醫謝獻臣校長及熱帶醫學專家遠赴非洲參與WHO援助非洲計畫,2005年起高醫附設醫院展開15年和所羅門群島國的醫療援助合作關係,並於2016年高醫與索羅門大學建立姐妹校關係,協助並培養該校師資,更進一步將醫療保健工作深入至醫療教育研究範疇。高醫海內外校友秉持此種協助偏鄉醫療的精神,也在南亞、非洲、南太平洋、中南美洲各地偏鄉從事醫療志工服務,實踐健康平權。
2016年起聯合國推動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第3項即為落實健康平權,是21世紀全世界醫療界的共同努力目標。為落實健康平權,政府對內應積極以「醫療在地化」、「照護社區化」及「救護即時化」為政策目標,追求醫療衛生資源可近性及資源平等,並發展符合地方文化、因地制宜的原鄉離島醫療照護服務。強化向前延伸之健康促進與預防,及向後的長期照護整合服務,為偏鄉及離島地區創造更好、更有效率的醫療照護環境。臺灣政府對外也應響應聯合國推動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第3項,擴大參與全球偏鄉醫療健康服務工作,以落實全人類健康平權,善盡作為地球村一員的責任。
序 台杏文教基金會對偏遠地區醫療的奉獻/陳順勝(高雄長庚醫院名譽副院長)
台杏文教基金會成立的目的在促進臺灣文化之發展及各項人文學術研究暨文教公益性業務。而對臺灣偏遠地區支援醫療的重視與參與是最實際的落實。
台杏的成員陳永興等在醫學生時代就組成「百達山地服務團」,長達十年到屏東原住民山地部落從事醫療服務,開創大學生參與社會服務的風氣,1984年曾獲「臺美基金會社會服務獎」鼎定台杏對我偏遠地區醫療的基礎。
早在1968年暑假期間我也志願參與高醫大寄生蟲學科前往三地門山地原住民部落,從事廣東住...
目錄
出版的話/陳政宏、陳永興
序 台杏文教基金會對偏遠地區醫療的奉獻/陳順勝
序 落實人類健康平權/劉景寬
第一章 臺灣原住民與原住民醫療發展史/陳順勝
第二章 教會醫療傳道與偏鄉醫療/周恬弘
第三章 臺灣偏鄉醫療的緣起與歷史演變/蔡篤堅,李孟智
第四章 臺灣山地偏鄉醫療政策之演進/劉景寬
第五章 臺灣與國際偏遠地區醫療影響因素/陳順勝
第六章 臺灣偏鄉醫療人物群像/蔡式良
第七章 臺灣偏鄉醫療奉獻典範人物/陳永興
出版的話/陳政宏、陳永興
序 台杏文教基金會對偏遠地區醫療的奉獻/陳順勝
序 落實人類健康平權/劉景寬
第一章 臺灣原住民與原住民醫療發展史/陳順勝
第二章 教會醫療傳道與偏鄉醫療/周恬弘
第三章 臺灣偏鄉醫療的緣起與歷史演變/蔡篤堅,李孟智
第四章 臺灣山地偏鄉醫療政策之演進/劉景寬
第五章 臺灣與國際偏遠地區醫療影響因素/陳順勝
第六章 臺灣偏鄉醫療人物群像/蔡式良
第七章 臺灣偏鄉醫療奉獻典範人物/陳永興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