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張朋園、張玉法、莊吉發、邱添生、魏秀梅、廖隆盛、鄭瑞明等七位當代歷史學者求學、治學之心路歷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多年來持續進行「系友訪談」計畫,由在校學生訪談系友,分享其在系上求學過程中的生活點滴,以及畢業後的發展歷程。迄今訪問校友已超過六十位。透過這些訪談記錄,不僅展示了系友的個人生命經驗,也再現了系的發展軌跡,彌足珍貴。現彙集歷來訪談成果,結集成書,本書為本系列第1冊,收錄張朋園、張玉法、莊吉發、邱添生、魏秀梅、廖隆盛、鄭瑞明等七位當代資深歷史學者求學與治學之心路歷程。
作者簡介:
主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前身為台灣省立師範學院史地學系,成立於民國35年,另設有三年制史地專修科一班,系主任兼掌科主任一職。民國38年,史地專修科第一屆學生結業,該科停止招生。民國44年,台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師範大學,史地學系屬文學院。民國51年,史地學系擴充為歷史學系和地理學系,仍隸屬文學院。
網站:http://www.his.ntnu.edu.tw/main.php
章節試閱
※以下節錄自本書訪談張玉法一文
⓪背景:大學校系的考量
我讀的中學是臺灣省立員林實驗中學。這個中學是怎麼來的呢?民國三十八年,政府從大陸撤退來臺,我是隨著我所就讀的中學來臺的。我祖籍是山東省,山東省有一批中等學校流亡學生到臺灣來,有高中生,也有初中生。到臺灣之後,高中生差不多都當兵去了,政府叫他們當兵。我那時候才初中一年級,政府繼續讓我們讀書。我最初是在澎湖馬公讀書,民國四十二年學校遷到彰化員林,叫做「教育部特設員林實驗中學」。那時候教育部沒有錢,養我們一個中學很不容易,後來就把我們學校改為省立,叫做「臺灣省立員林實驗中學」。
高中畢業的時候,要考什麼系,實際上沒什麼概念。當時我對歷史比較有興趣,我是一個人到臺灣來,生活無著落,師大有公費,就決定考師大史地系。
⓪史地系課程複雜,導生關係密切
那時候史地系的課是非常複雜的。史地系分兩組:地理是一組,歷史是一組。但是歷史組的人要修一些地理課程,地理組的人要修一些歷史課程。現在很多課是選修的,那時候很多課都是必修的,如大一國文、大一英文、國音、哲學概論、三民主義;師大還要修教育學分,如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教學實習等。課程非常多,每一學期都要修二十多個學分。
我印象比較深的老師,中國史方面,上古史有朱雲影老師,朱老師比較親切,老師對學生親切,學生就比較喜歡跟他親近,我們常到他住的地方去看他。另外教中古史的李樹桐老師、教近代史的郭廷以老師等,給我的印象也很深刻,因為李老師對李世民殺兄奪位很有研究,郭老師對學生很嚴格。那時候我對近代史還沒有什麼興趣,對古代史比較有興趣,所以跟朱老師的來往比較多一點。西洋史方面,有兩位老師對我影響最大,一位是張貴永老師,張老師上課不用講義,知道的很多,講西洋近代史如數家珍。另外一位是曾祥和老師,曾老師開「西洋史名著選讀」和「西洋上古史」,講話風趣。那時候每班有一個導師,曾老師是我們的導師,拿到小小一點導師費,還請我們去碧潭划船。我選上院士的時候,能聯絡到的老師只有曾老師,我約了幾位同學陪我一起去謝師。
⓪時間管理重要,閒暇加強自修
讀師大的時候,雖然課很多,但應付功課不是很困難。那時候老師跟現在不一樣,很少老師開參考書叫你去看,因為沒有什麼書。老師講課時,就抄筆記,把筆記背下來就可以考試了。有很多同學寫字比較慢,記不下來,還借我的筆記去抄,有時借來借去不見了。筆記不見,是被不願轉抄的同學拿去看了,考完試就回來了。反正我覺得應付功課還好,三分之一的時間就夠了,其他時間可以自己來用。師大公費只發伙食費,在臺灣沒有家庭的同學可以申請免費住宿舍,但生活零用、買書、朋友往來,還是需要錢,所以晚上有時候去做家教,有時候去為外校的教授搜集資料,賺點外快。白天除了修課,就是到圖書館。我什麼書都看,哲學的,科學的,文學的;我對文學還有點興趣,常常投稿。當然,還是二十五史、通鑑方面的書看得比較多。
⓪大學最重要的是學到如何「做學問」
大學對我最大的影響是知道什麼樣是「做學問」。當時我幫國防研究院的一位教授做助理,他參與編修《中國歷代戰爭史》,經朋友介紹,他叫我做助理。他給我一個題目,我給他寫個草稿,他再來改。史地系的老師中,我剛才提到李樹桐老師,他寫過一篇有關玄武門之變的文章,根據《大唐創業起居注》否定一些新舊唐書的說法。他告訴我們,很多歷史問題需要不同材料去做不同的研究。以前覺得歷史就是這樣,大家寫的都一樣,實際上現在所了解的歷史知識也不過是目前的人所了解的,也許以後會有新的研究發現,也許事實不是這樣的。
(……中略……)
⓪研究熱忱不減,退休時間不夠
做研究是這樣的:你必須執著這個工作。我覺得做研究本身是一件非常值得投入的事情,但是對某些人來說,把他關到一個研究室裡面,面對的就是書或檔案,會覺得很無聊吧!所以就要看你有沒有這種興趣,或者你的性格是不是適合做。假如覺得這些事情很無聊,你最好不要走研究的路,勉強的話也做不好。實際上進入研究院做研究的人,不一定每個人都能做出研究成績來,可能跟自己的興趣有關,或者是投入的時間不夠。所以必須要看自己的個性,考量自己是否可以投入這個工作。
我有很多朋友退休了,有人是在研究院退休的,有人是公務人員、中學教員或大學教授退休。退休以後要幹什麼?我有一個朋友說,可以睡到自然醒,但醒來不知何處去。假如你對研究有興趣,就不會有這個煩惱,甚至覺得時間不夠用。
(……中略……)
⓪「學者」難再尋,「專家」易武斷
現代的大學跟古代不一樣,古代是訓練學者的,現代是訓練專家的,一開始就希望學生專精一門。現在的學問太多了,不可能都有研究,所以你想出人頭地,就要在某個地方鑽進去,如果別人鑽不進去,你就出人頭地了。以前的學者主張博學,天文、地理都知道,古代的知識分子都是這樣的,現在不可能博學了,除了你所學的,別的都不太懂,現在很難有學者,基本上都是專家。
現在的史學跟古代的史學不一樣,現在的史學比較接近社會科學,甚至自然科學,你不可以有自己的情緒在裡面。古代人寫歷史都有自己的情緒,如果讀過司馬遷《史記》就了解,他有自己的情緒在裡面。現在不能有自己的情緒在裡面,一定要非常客觀。此外,古代人寫歷史是通古今的,談到一件事,很快會想到古代什麼事,現在年輕人都不管了。研究明清史的人,就說「我發現這個是中國以前沒有的」,實際上早就有了;又譬如研究臺灣史的人說,這是臺灣所獨有的,實際上是從外面來的。
學歷史如果不擴大對歷史的了解,就比較容易武斷,因為對其他的範圍不太清楚。
(……中略……)
⓪擺脫政治、團隊合作
我對歷史學界最大的期望,第一個是能夠擺脫政治的糾葛,獨立做歷史研究。第二個就是能夠有點團隊精神,大家應該一起合作做一些研究,不要單打獨鬥。單打獨鬥當然是一個方式,但集中人力做一個大型的研究,比較能在學術界引起注意。譬如早年近史所做區域現代化的研究,那個研究計劃國際都知名,世界上還沒有這麼一個做區域現代化的大計劃。現在大家閉著門自己做一些小題目,有時候寫的文章也不錯,但是人家不一定看到你。
⓪學術界也是市場經濟
歷史是非常殘酷的,不管你喜不喜歡中國大陸,在中國歷史的研究上都應跟他掛在一起。因為臺灣太小了,在外面不容易被看見,有時候你可以透過跟他們的學術聯繫,走到世界上去。
現在是市場經濟,學術界也一樣。我本來沒有這個觀念,六○年代末到美國去的時候,有很多學會的活動和學術會議,我自己的研究還很少,但我同學就拉著我去,我說:「我不要去!許多學者都是洋人,我不認得,我做自己的研究就好了。」
他們說:「你不去,不參加這些活動,誰會知道你?」他們就提到市場經濟的觀念,說這些會議有機會統統要去。當然自己也要做研究,沒有研究是不行的,有研究就找機會去發表。美國有一個普通大學的歷史學博士,自己滿用功的,寫了一些論文,常常去參加學術會議,他的成就被人家發現了,就被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請去教書。你假如整天關在家裡,誰知道你?但假如自己沒有任何的學術研究成績,你去跑也沒有用。
⓪給後輩學者的建議與勉勵
大家既然都考上研究所了,自然願意投入歷史研究。大學期間一般的學科訓練基礎差不多了,進到研究所之後就要選定一個自己喜歡的題目、自己喜歡的研究範圍去開拓它。選一個題目去做,做出來之後再從這個題目向外發展;你自己的學術領域是從一個核心去向外擴展,不能打游擊。你一定要在一個領域上,打下基礎之後,再從這個基礎向外發展研究課題,這樣你就慢慢成為這個題目當中的權威。找一個研究範圍,把時間投進去。現在找材料應該比較容易了,網路也那麼方便了,資料也那麼開放。我聽說有很多年輕的學者,他們的電腦就有好幾個硬碟,很多資料都拷貝在硬碟裡。有一位中年的朋友告訴我說:「我這些硬碟,用好幾輩子都用不完!」做研究就是看誰對這個課題下的功夫多,不要見異思遷。
我有一位同事,幾乎跟我同時來近史所工作,臺大高材生,他大概每幾個月就要換一個題目,題目做著做著,看看寫不出來就不做了,常常換。一直換到退休,他也沒寫出令他滿意的文章來。見異思遷是不行的。
我不是跟別的老師搶學生,我也不教書了,但我覺得民國史研究空間還是滿大的,因為現在所有檔案都開放了。很可惜的,去看的大都是外國學者、大陸學者,臺灣的學生或學者,自己有材料自己不看。
歷史是專門的學問,當然還得有自己的關懷,你要解決什麼問題?你希望這個問題能夠給讀者一些什麼樣的訊息?研究歷史不是自己的娛樂,自己覺得很好玩就去研究,研究了十年、二十年,也許自己很有興趣,對別人有什麼意義?總之,要研究歷史,第一個就是時間的投入,第二個就是對歷史的關懷,第三個是多做學術交流。
⓪柳暗花明又一村:歷史如是,研究如是,人生亦如是
我有一些朋友,特別是退休的朋友,退休之後常常非常焦慮。很多老年人容易焦慮,覺得這個社會怎麼辦啊!年輕人不敢生孩子,剛畢業做事就嫌薪水少,不肯突破困難、努力向上。我就勸他們不要焦慮,我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辦法,你不要為下一代焦慮,你把自己管好就可以了。」歷史上常常可以看得出來,走一走好像沒有路了,常常柳暗花明,又一條路出來。像我們民國三十八年從大陸到臺灣來的時候,真是覺得要跳海了,沒有地方好走了!共產黨大家都怕,怕得不得了。憑臺灣這一點地方,蔣介石那一點武力,能守住臺灣嗎?真的守不住。突然韓戰爆發了,韓戰一爆發,美國就來了,後來一部分靠美國,一部分靠全民的努力,安安穩穩地生活到現在。
一個人對人生的了解,就是從不同訊息去了解的。現實社會中,你可以了解一些東西,而現實社會很多東西都是從歷史上慢慢演變過來的。所以你讀到的歷史愈多,你對各種社會的接觸愈多,對人生的體驗也就愈多。
原文刊登於《臺師大歷史系電子報》第十五期(二○一三年九月),由碩士班吳佩樺、陳逸雯同學採訪。
※以下節錄自本書訪談張玉法一文
⓪背景:大學校系的考量
我讀的中學是臺灣省立員林實驗中學。這個中學是怎麼來的呢?民國三十八年,政府從大陸撤退來臺,我是隨著我所就讀的中學來臺的。我祖籍是山東省,山東省有一批中等學校流亡學生到臺灣來,有高中生,也有初中生。到臺灣之後,高中生差不多都當兵去了,政府叫他們當兵。我那時候才初中一年級,政府繼續讓我們讀書。我最初是在澎湖馬公讀書,民國四十二年學校遷到彰化員林,叫做「教育部特設員林實驗中學」。那時候教育部沒有錢,養我們一個中學很不容易,後來就把我們學校改為省立...
作者序
〈序〉
一九四六年,本系前身―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史地學系成立,另設一年制和三年制史地專修科各一班。一九四九年,史地專修科第一屆學生結業後,停止招生。一九五五年,本校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一九六二年,歷史系獨立成系。一九六七年七月一日,本校復改制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一九七○年八月,鑑於學術發展之需要,本系成立歷史研究所,初僅設碩士班,一九七七年八月復有博士班之設。至一九九六年,系所合一,以迄於今。此外,為提升中等學校歷史教師教學品質,本系於一九七八年七月開辦暑期四十學分班,一九九三年九月開設週末四十學分班。二○○三年七月,更開辦在職進修碩士班歷史科學分進修班。為進一步提供中學歷史教師進修學位管道,一九九九年七月,本系開辦暑期歷史教學班,二○○三年八月復設週末歷史教學班。二○一一年週末歷史教學班停止招生,暑期歷史教學班則於二○一三年更名為歷史教學碩士在職專班,至二○一八年停止招生。
歲月匆匆。本系自史地學系創設至今,已逾七十年;自歷史系獨立設系,已近一甲子;自創所以來,至明年已屆五十週年。本系自開設以來,以培育中學歷史師資及歷史研究人才為宗旨。在師長銳意經營下,穩步發展。及至二○一九年七月,已有博士班畢業生一百七十三名,碩士班畢業生五百六十五名,學士班畢業生三千一百四十一名(包括史地系四百一十四名,歷史系兩千七百二十七名),暑碩班畢業生亦有兩百七十八名之多。本系系友,服務教育界與學術界者眾。其在教育界者,除中學外,多有任教於國內外大學者,作育人才,成就卓著;其在學術機構任職者,研究表現優異,享有盛名者頗不乏人。近年來,因應社會變遷,師大逐漸轉型,致力多元發展,本系系友在業界發展有成者亦所在多有。本系系友雖分散海角天涯,然在各自崗位上,均能克盡厥職,實現自我,更為國家社會貢獻心力,本系榮譽亦得以綿延不輟。
二○一二年七月,有鑑於多媒體時代來臨,本系第十四任系主任陳登武教授乃有建立本系師生、系友交流互動平台之構想,遂有電子報之創刊,以每月發行一期為原則。除報導本系活動花絮,更開闢「系友訪談」專欄,由在校學生訪談系友,分享其在本系求學過程中的生活點滴,以及畢業後的發展歷程。從創刊以迄二○一九年七月,訪問校友已達六十四位之多。這些訪談記錄,不僅展示了系友的個人生命經驗,也再現了本系的歷史發展軌跡,彌足珍貴,值得細細品味。
本系電子報「系友訪談」系列至今已經累積了豐富的成果。為了便於閱讀和收藏留念,本系擬將之匯集成書,分冊出版。唯因電子報發行至今,已歷七年,訪談形式以至文稿整理之作法容或有異,致有體例不一現象。本書決定保留電子報上原有發表形式,於出版前詢問受訪者是否需要增補內容,同時取得收錄本書的允許。本書分冊編輯,大致以受訪者之資歷及畢業年度作為先後順序。出版前夕,謹代表本系對所有受訪系友再次表達謝忱,順祝所有系友身體安康。本系師生自將繼續努力,延續過去榮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第十六任系主任 陳惠芬二○一九年七月
〈序〉
一九四六年,本系前身―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史地學系成立,另設一年制和三年制史地專修科各一班。一九四九年,史地專修科第一屆學生結業後,停止招生。一九五五年,本校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一九六二年,歷史系獨立成系。一九六七年七月一日,本校復改制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一九七○年八月,鑑於學術發展之需要,本系成立歷史研究所,初僅設碩士班,一九七七年八月復有博士班之設。至一九九六年,系所合一,以迄於今。此外,為提升中等學校歷史教師教學品質,本系於一九七八年七月開辦暑期四十學分班,一九九三年九月開設週末四...
目錄
序/陳惠芬
張朋園
張玉法
莊吉發
邱添生
魏秀梅
廖隆盛
鄭瑞明
序/陳惠芬
張朋園
張玉法
莊吉發
邱添生
魏秀梅
廖隆盛
鄭瑞明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