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食物和情感書寫,以平易簡白的筆觸,寫入令人回憶無窮的種種美好滋味。
★特別繪製精美的插畫,圖文相互對照,使全書更添韻味。
逝去的光陰留下了難忘的飲膳故事,難以忘懷的故事也留住了流逝的庖廚時光。
一桌珍饈百味,比不上一個扣人心弦的生命故事。散文名家呂政達,掬一段光陰來調味,為兒女炊煮幸福的鍋鑊;飲一杯回憶以回味,人世滄桑隨著時間沉澱發酵出醇厚甘辛。一飲一燴間,烹調的是記憶中最難忘的時光。
本書帶我們走過數十年的大街小巷,飽嘗綿密深厚的台灣人情,縱使物換星移、人事已非,食物的色香味長存心中。比丘尼圓寂前曾走過最繁華的街,心裡口裡想著人間最好吃的滋味,連受想行識也美好起來,雖然肉體辭去讓凡人不免悲傷,且讓我們走過死蔭的幽谷,散步去吃一碗西米露。兒子貧血的媽媽,從老家捧一箱桑椹回台北,趕在隔夜水果變酸前,丟進冰糖中高溫熬煮,卻領悟到世界上最不容易腐壞的、最堅強而又脆弱的,不就是親情?
作者的文筆簡潔輕快,觀察視角特別,看似平易,卻潛藏許多巧思。他說一顆馬鈴薯宛如男人的孤獨之心,加入各色配料煮成一鍋馬鈴薯燉肉,就像一個家的建造和完成。每個庶民美食,勾引出父母輩留給下一代的口感,瓢飲間的情感與療癒,以及埋藏在文字中的哲學思維,令人齒頰生香。要以慢食的態度閱讀此書,讓各種愛的味道在舌尖上打轉,再細細入口品嘗,方能徐徐感受飲食與生活交融的人生況味。好菜已端上桌了,歡迎你來大食人間煙火!
作者簡介:
呂政達
一九六二年生,臺大國發所碩士,輔大心理系博士生。出生臺南,大學以前皆在臺南生活、求學,勝利國小、後甲國中、臺南二中畢業,現居臺北。曾任《張老師月刊》總編輯、《自立晚報》藝文組主任及副刊主編、《信誼基金會學前教育月刊》主編、《魅麗雜誌》編輯總監、大學心理學教師等職。
文學創作內容包含散文、論述、心靈小品乃至政治相關書籍。一九九七年開始至今,屢獲多項文學大獎,包括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和評審獎、聯合報文學獎散文大獎、梁實秋文學獎散文首獎、宗教文學獎散文首獎、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更獲國藝會文學創作補助,並被九歌出版社選為臺灣三十位散文代表作家之一。張艾嘉導演曾將其作品〈諸神的黃昏〉改拍成短片,收錄在電影〈10+10〉中。
出版著作頗豐,著有《怪鞋先生來喝茶》、《丈夫的祕密基地》、《走出生命幽谷》、《偷時間的人》、《從霸凌到和解》、《孤寂星球,熱鬧人間》、《長大前的練習曲》、《我在打造他的未來》、《異考錄》、《爸爸,我們好嗎》、《不落跑老爸》、《錦囊》、《臺灣女兒》等四十餘種;其中《做個會發光的人》獲新聞局選為優良青少年讀物推薦,《與海豚交談的男孩》榮獲二○○五年《中國時報》開卷美好生活獎。
章節試閱
散步去吃西米露
靈鷲山的法性師圓寂後,廣純師寫了一篇紀念文,提到十多年前,法性師猶未發病前,他們隨著心道法師到香港弘法,晚上,法性師這樣相約廣純師:「要不要去吃全世界最好吃的西米露?」廣純師當然答應,他們走過夜間的九龍,吃過那碗西米露,然後又走回落榻處。
我讀到這篇紀念文,大感驚奇,魅惑於兩名比丘尼走過香港最繁華的街,尋覓陌生而擁擠的道路,只是要去吃一碗西米露。廣純師寫道,吃完,法性師也不說什麼,彷彿這樁心願的完成就是全部,味道說明一切,沒為什麼來,也沒為什麼去。我聽說法性師以前的說法也是這樣的風格,她說畢轉身就走,你有沒有悟得,就得靠自己的領會。
我趕緊寄了一封簡訊給廣純師,香港也是去過的,到底是那家的西米露,我是不是在行旅間,全然錯過了這世界上的一樁美味,虧待了舌頭?廣純師回信,卻只說在九龍的小店裡,名字她記得,卻已不記得街道。
我當然知道那間店,客居香港,那是許多美食招牌的一處風景,老式的硬卡座位,濃厚的廣東腔在茶水間流轉,我總是記得坐在雙層巴士的上層,天空割裂成招牌形形色色的方塊和圖騰,有一次我伸手,就可以摸到那間糖水店的名字。但是,我好奇地問道,那就是全世界最好吃的西米露嗎?
我特別想知道,當一名比丘尼捨報,告別她長長的一輩子後,為什麼另一名比丘尼的追憶裡,最首先想起的卻是一碗西米露?也許走過的那條路並不長,她跟在法性師的背後,雖然路途陌生,走著走著就失去了方向感,但只要跟著就對了,她曾有多少次跟著這名大師兄,散步去參加一場急雨後的盂蘭法會 ,或出發去吃一碗西米露,路途絕無二致,心意也絕無二致。
歷史留下的禪家公案和祖師事跡,頗多這樣的心意,竟然就像黑夜擎起的燭火,照亮後世的學禪人。來,德山禪師丟過來一只斧頭,我們到深山裡砍柴,你就得跟著後面,就算是天涯也得去。白隱禪師不為加諸其身的毀謗辯駁,總是輕聲地說一句:「喔,是這樣嗎?」是這樣嗎,百丈禪師永遠在前去耕作的路上,他手上托著缽盛滿芳香的泥土。是這樣嗎,當全村竟無一個懂禪機的人時,馬祖禪師哈哈一笑,大步向前走去。禪師們總說,最後,我們總也要這樣那樣的走過生死。
是這樣嗎?我想我開始懂得法性師留下的這段如偈的行走,繁華和香港隱隱的哀傷留不住這名比丘尼,她心裡口裡想的是人間最好吃的滋味,於是,受想行識也無非不是美好的呢。雖然,肉體的辭去總還讓凡人感覺悲傷,她已行過,漸去漸遠,在那一刻,在那條最寂寞而美好的路上,就讓我們散步去吃一碗西米露。
我的馬鈴薯燉肉
要做一鍋馬鈴薯燉肉,起初要有一顆馬鈴薯。
起初,我發現有一顆馬鈴薯躺在冰箱內,孤獨地占據冷藏庫的一個角落,像是在對我招手。我怎麼能長期忍受這種誘惑,終於將馬鈴薯整顆放進鍋子,等水沸騰後,馬鈴薯的皮在鍋內逐漸剝落,透露出一種接近乳香的味道。
直到這個時候,我還沒有打定主意,該如何吃這顆馬鈴薯,我試著加進豬肉塊和蘿蔔,不知何處來的靈感,又放進了醬油調味。這時,馬鈴薯不再只是一顆孤獨的植物,反而已接近我常在電視節目上看過的「馬鈴薯燉肉」。
「馬鈴薯燉肉」是日本關東地區的家常菜,過去我們在日劇裡領受其風味。日本人把這道菜當作他們的鄉愁,我常不知其所以然,然而,當我煮熟了一顆馬鈴薯,那圓滾滾的身軀就以它受熱的犧牲告訴我,那種自然驅散的乳香,自然讓人想到家。
有位名叫茱莉亞的媽媽說,馬鈴薯燉肉是他爸爸的鄉愁。過世的爸爸是東北 人,來到台灣才結婚生子,她爸爸常常一個人搞一鍋馬鈴薯燉肉,香是非常香的,也不招呼其他人,就開始吃起來。我問茱莉亞:「馬鈴薯燉肉不是日本人的菜嗎?」茱莉亞回答:「日本人曾經占領東北,所以後來馬鈴薯燉肉也變成了東北人的菜。」菜餚是隨著侵略和殖民的進程而轉換的,像是越南有法式麵包和咖啡,或是近代的台灣人熱愛的壽司。我想像著張學良晚年住在新竹縣五峰時,常要紅粉知己趙四小姐煮一鍋馬鈴薯燉肉,兩個人就著楓葉吃起鄉愁,可以吃上一個禮拜。
最近一次她吃到這道菜,卻是讀高中的兒子煮的,也是從櫥子裡的一顆馬鈴薯開始,當水煮沸,馬鈴薯潔白的內心開始軟化,最後自然而然地變成了一鍋馬鈴薯燉肉。茱莉亞說,她確定沒有人教過兒子怎麼做這道菜,也許她看過祖父做了這道菜,「也許,是基因還是天性的呼喚。」
我說,我的感覺是,馬鈴薯燉肉是非常適合男人的一道菜,也許一開始在那個地方有一個男人面對著一顆馬鈴薯,也像我一樣想知道煮熟的馬鈴薯是何種味道,但他不願意馬鈴薯孤零零地存在著,其他的材料一件件地加進去,紅蘿蔔和洋蔥都來了,醬油和各種調味料也不缺席,原本只是土壤裡一顆孤獨的馬鈴薯,就這樣熱熱鬧鬧地進到了人們的肚子。「一起初,一顆馬鈴薯也只是孤獨之心。」我說,「一鍋肉,很像一個家的建造和完成。」
聽完我這番道理,茱莉亞略有所思,說道:「你說的是男人,而不是馬鈴薯吧。」
嘆息和布朗尼
泰順街口,站著一家巧克力專賣店。我發現自己站在店內,瀏覽櫥窗內的巧克力製品,我看中那款嘆息布朗尼。
是被色澤還是那個名稱所困惑著呢。鬆軟的巧克力像沾黏起來的,麵粉反像是點綴, 我感興趣的是嘆息,遂問美麗的女店員,為什麼要嘆息,難道這份巧克力蛋糕吃了就會想嘆息?難道吃甜點時不應該掩嘴輕笑嗎?
店員說她也不知道,名稱是老闆娘取的。我想,這個神祕的人物會不會一邊做蛋糕一邊嘆息,還是,就像許多作家那樣,吃著蛋糕便想起了一則往事。
我顧盼店內,想給這個名稱找到更多線索,簡介說其中含有百分之七十的巧克力,這已經足夠,畢竟,這個世上的巧克力蛋糕沒有辦法是百分之百的,在一個消費者的年代中,所以足堪嘆息。
巧克力店旁有戶人家,正確地說只是車庫的入口,在很久以前, 就掛滿了各式各樣的風鈴。我那時很喜歡夏天從這裡經過, 風鈴常同時響起, 有一式風鈴的尾巴在風裡飄啊飄, 好像在跟我講著一個故事。
如果只是想聽故事,乾脆去按電鈴,說明自己的來意。我如何希望能聽到故事, 讓自己變成了一只風鈴。雖然,我想像過很多故事,沒有一個是真的。
有名作家說,這個世界上有這麼多的人,在發生種種事,所以,即使是你想像的故事,也可能真的發生過,真的有人吃著布朗尼蛋糕而發出嘆息。
那個蛋糕,是要買給病中的丈母娘,她久病在床,已無法吃下固體的食物。她的女兒們說,床上的她想念年輕的時候吃過的巧克力蛋糕,將我買來的布朗尼蛋糕分成小口,送進她嘴裡。布朗尼的苦和甜調和,在胃道發酵就會變成往事的滋味,讓丈母娘回到還在公車處賣票時的年輕模樣。那時嘆息是環繞身旁的這些人發出的, 沒有人真的知道丈母娘吃下那一口蛋糕想起的那則故事,她還能講話時, 一一跟女兒們說:「妳是我最親愛的女兒。」
只是,為了聽丈母娘的這句嘆息,就像只為了證明風的存在而掛上一只風鈴。
下一個周末,我們又站在那家巧克力專賣店,又買了同樣款色的嘆息布朗尼蛋糕, 我又問了一遍, 那蛋糕裡到底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女店員看著我,只應了一句「嗯。」沒有聽懂我的問題。我想,也許她不知道那個故事。
年底,女兒們為丈母娘舉行生日派對,所有的人都來了,在一家可以玩拼圖的咖啡店 ,丈母娘坐著輪椅,掛著鼻胃管出場,那天她離開了床榻, 但無法吃下任何非流質的食物,那次不是只買一片布朗尼, 而是一整個蛋糕搬來。大家為她唱生日快樂歌,開始吃蛋糕,我聽見眾人的嘆息流瀉, 像水銀在地面的翻滾。
還是去買布朗尼,小心捧著走到丈母娘家,但女兒們只瞄了一眼那白色的包裝盒,「喔,媽媽已經不能吃東西了,尤其是甜食。」她在固定時間醒來,將頭偏向身旁正在上演的韓劇,表示她和人世間尚有連結。我還是會走出甜點店,想去看那紛擾如多音合奏的風鈴,才發現季節過後,這個人家已收起風鈴,這讓我無法確定那天有沒有風,或是我還能不能聽見嘆息。「但這世界這麼的大,總有個地方會吹起風。」我開始好奇,就在那個當下,笑著的人們和嘆息者的比例,我希望不僅是百分之七十。
最後的時刻來臨,在台大醫院的病房,布朗尼放在几上,隨同眾人嘆息。丈母娘紋風不動,生命只剩下心電圖、血氧和脈搏儀上的起伏數字,親友輪流來向她告別,有人來親她的臉頰,她的血壓突然升高,也許冥冥時她又想起了一則往事,第一口蛋糕,第一個吻,第一次聽見了風鈴響聲。但血壓持續下降,午後,醫師來了,決定給她打一針嗎啡,沒多久,丈母娘就這樣走了。
他們把身體移向地下室的太平間, 奔忙後事。沒有人記得我帶來的那片蛋糕,我想起和曾在台大精神科看診的吳佳璇的通訊,我邊打字時邊嘆息,「丈母娘在台大醫院和疾病戰鬥,也許就將迎向她的黃昏。」然後就像遠處有風鈴響起,吳醫師回訊:「 已經有百年歷史的台大醫院,很多人在那裡過完他們的黃昏。」
蛋糕應該是送給戰士享用的, 戰鬥已經結束,雖然離黃昏還有一段時間。我帶走布朗尼,留下嘆息。
白菜粥的兒子
新竹東門市場,有一家遠近馳名的鹹粥店。名聲散播到多遠無須細究,近的像這個市場附近的居民,都一定知道這家店,固定會來吃一碗由這個爸爸熬的、舀的鹹粥,熱騰騰的一天才算開始。
爸爸站在鹹粥攤前時,還只是個兒子。他從他爸爸手中接下這爿鹹粥攤,想去的話不難找,因為攤子標榜「三十年老店」。電視新聞報導過,他每碗鹹粥的製作剛好是十七秒。每天的程序都一樣,隔夜先用白菜和大骨熬湯、煮粥,吃時加入肉片、蝦米和魚肉,灑一把芹菜。
這碗鹹粥所以好吃,祕訣在於白菜,他的爸爸跟他說的,那時的總統一直都姓蔣。白菜跟什麼菜、湯汁都合,本身有股甜味,「家庭裡面,白菜就是和事佬的角色。」爸爸一直記得他爸爸說的這句話。他這輩子,不管在家人還是朋友間,都是一顆稱職的白菜。
爸爸恐怕沒有想到,有一天,他竟然會在立法院外的馬路煮白菜粥,當太陽花學運開始,女兒跟他說:「哥哥去立法院了。」爸爸大吃一驚,在他這輩人的想像裡,國會殿堂是何等神聖的地方。那天,他早早收起生意,捧著一顆白菜搭客運上台北。在幾千個人潮圍攏的場地,外頭的同學不讓他進去。
爸爸說:「我是林同學的爸爸」,說了兒子的名字,即使在國會殿堂前,爸爸這個身分同樣的神聖。同學幫他廣播,沒多久,頂著光頭的兒子出來見爸爸,一開口就問:「爸,你帶顆白菜來做什麼?」爸爸當下哭了,緊緊抱住兒子,兒子二十幾歲來從沒有給爸爸抱住。
兒子說:「爸爸,你別擔心,我們會好好照顧自己。」爸爸還是一臉憂容,後來總算說道:「讓我為你們做一件事吧。」兒子搔搔頭,看著那顆白菜,「爸爸,」兒子說,「煮一鍋白菜粥給大家吃吧。」
接下來的過程,是不是可稱為「埋鍋造飯」?米和調味料都有人送來,連鍋子也是現成的,那顆白菜,是爸爸特地去東門市場買來的高級貨,升起火,米和白菜參與了民主的洗禮。爸爸和兒子都融在那鍋粥裡。
在這麼奇怪的地方,爸爸煮粥,兒子一勺勺、一碗碗地端給一張張年輕熾熱的臉孔,回到新竹老家,兒子可從不做這件事。兒子私下算了一下,盛一碗粥的時間,剛好就是十七秒。最後的兩碗,留給了爸爸和兒子,他們都吃到了白菜的甜味。
唉呀,新竹東門市場的這家鹹粥店,從此就真的不負「遠近馳名」的盛名。在遙遠的立法院外,這個爸爸和兒子一起吃過。
碗粿的兒子
道路還未拓寬前的台南市東安市場,在戲院旁邊,一直有個小小的碗粿攤,老王和他中度智障的兒子,守著這個角落。
用的是青花碗,一個個疊在攤位上。老王在家裡自己蒸碗粿,再推著車到市場來賣,他兒子總忠實跟著。和台南赫赫有名的小南門、蔡記碗粿比起來,他的碗粿口味偏淡,但也老實地加進了瘦肉和蛋黃,在攤位前站著吃碗粿,兒子會幫客人加醬油膏,有時候加了太多,爸爸就出聲喝止,還連聲跟客人賠不是。兒子努力學習做碗粿,從把米漿放進碗內,添瘦肉和蛋黃,別人覺得容易的任務,他卻費盡了功夫。爸爸也會幫兒子糾正錯誤,最後放進蒸籠的手續和火候卻由他自己來,於是,一碗碗看來簡單的碗粿,藏著這對父子淡淡的卻又深固的情感。
等到下午市場收市後,老王騎著單車,車擺上掛一個鐵桶疊著碗粿,沿著東區的巷弄叫賣,在午後的長榮中學圍牆邊,那時就會聽見一道滿是滄桑和年歲的聲音喚著:「碗粿─」客人聽見了,跟他買碗粿,他停下來幫你倒醬油膏。等吃完,把碗放在門口,他隔天來收。
下午,兒子沒有跟老王出來,也許是在家跟媽媽在一起,也許有許多個也許,但吃碗粿的客人也不太知道這家人的故事。問老王:「你兒子怎麼沒有跟你出來?」明明早上都跟在碗粿攤邊的,老王用低沉的聲音緩緩說道:「他,他還不會啊。」不會騎車也不會坐腳踏車,出不得門。這聲不會,卻是許多父母對身心障礙孩子的共同心聲,像一碗碗的碗粿,蒸好後卻有著幾乎一模一樣的滋味。心裡又想:「那什麼時候才會呢?」
碗粿是發源自閩南的傳統小吃,卻變成了台灣的家庭美食,從南到北,有著多少的「台南碗粿」的招牌。碗是每個人家必備的器具,而且絕對不只一個碗,最早想到用家裡的碗來盛米漿、蒸碗粿的人,肯定頗有家庭意識,如果是代表爸爸、媽媽、兄弟姐妹的碗全擠在一起,蒸熟成甜美的食物,「別爭,每個人的分量和味道都一樣。」吃著碗粿,就會想起曾經用過的碗,那會不會是碗粿最起初的心意呢?
巷子裡叫賣的碗粿,那個碗卻是要回收的。許多年後,老王已邁進七十歲,偶爾仍會聽到午後他那不變的叫賣聲,沿著歲月滄桑傳過來。你就會看見老王騎著腳踏車,提著一個鐵桶的碗粿,他的兒子默默走在後面,幫忙收門口的碗,當客人捧著熱騰騰的碗粿時,幫忙加醬油膏。
桑椹和媽媽
這個世界上,哪種水果最容易腐壞呢?
聽說兒子貧血,這個媽媽想去買桑椹,說可以補血。媽媽四處打聽,找到Costco和微風廣場的超市,買到一盒幾百塊錢的桑椹,深黑色的果穗有微軟的突起,放在塑膠盒內立刻就有不凡的身價。媽媽欣喜若狂,買下兩盒帶回去。一盒給兒子當著她面吃下,另一盒冰進冰箱。
才過一晚,媽媽帶著桑椹去給兒子,兒子只咬了一口,皺著眉說:「這顆已經酸了。」媽媽說:「奇怪,我明明就冰在冰箱裡的啊。」經過這番折騰,他們才知道桑椹是如此容易腐壞的水果,媽媽感嘆:「難怪我們吃到的都是桑椹做的果醋和果凍,在都市裡,根本吃不到新鮮的桑椹嘛。」
怎麼辦?媽媽想起鄉下的老家前有一株桑樹,平常雜處在眾花樹間,並不顯得起眼。如今老家人事已非,媽媽的爸爸媽媽相繼去世後,只有弟弟,也就是兒子的舅舅住在古厝。媽媽打了一通電話,舅舅頗驚訝這些城市人竟然想吃桑椹,「那些桑椹沒人要,熟了後就掉落一地。」
於是,這趟桑椹之旅就是免不了的了。趁著清明節年假,一行人浩浩蕩蕩回南部的老家。媽媽站在老家的埕前,回憶起前塵往事,有句話說:「爸爸媽媽已不在的家,已不再算是家。」她覺得越來越接近真理,什麼時候,還能為了吃到桑椹而回去一個家?
那棵桑椹比印象中還矮,簡直就像趴在莊園的一角,結滿紅色的果穗真的就是一粒粒果樹流出的血,轉成深黑熟透即掉落,那又像是土地的眼淚了,應該是喜極而泣的意思吧。都市長大的孩子從沒有看過桑椹結滿樹枝的模樣,他們採下所有找得到的桑椹,媽媽擔憂地問道:「會不會摘了太多?」舅舅回答:「放心,桑樹就像是傷口復原,沒多久又是一樹的深黑。」
告別,捧著一箱的桑椹回台北,吃桑椹這件事,根本就像是跟時間賽跑。他們要在隔夜桑椹變酸前,把吃不完的桑椹加入冰糖熬煮,桑椹在煮沸的鍋裡就像是一盆血,面對那番景象,所有人都停止了呼吸,感覺就像是血液在血管裡沸騰起來。終於,有人說了這樣一句話:「不管是做成果醬、果醋,或者是單純的汁液,桑椹永遠就像是一齣童年看過的戲,那樣的難忘。」
一大桶桑椹現在就冰在冰箱哩,找到了不讓時間變酸的方法,就是一番徹底高溫的熬煮,這難道不是一種人生的譬喻嗎?到頭來,一切都是為了這個兒子的貧血毛病。
難道,這個世界上,最不容易腐壞的,最堅強而又脆弱的,不就是親情?
散步去吃西米露
靈鷲山的法性師圓寂後,廣純師寫了一篇紀念文,提到十多年前,法性師猶未發病前,他們隨著心道法師到香港弘法,晚上,法性師這樣相約廣純師:「要不要去吃全世界最好吃的西米露?」廣純師當然答應,他們走過夜間的九龍,吃過那碗西米露,然後又走回落榻處。
我讀到這篇紀念文,大感驚奇,魅惑於兩名比丘尼走過香港最繁華的街,尋覓陌生而擁擠的道路,只是要去吃一碗西米露。廣純師寫道,吃完,法性師也不說什麼,彷彿這樁心願的完成就是全部,味道說明一切,沒為什麼來,也沒為什麼去。我聽說法性師以前的說法也是這樣的...
目錄
第1道 生命中的美好食物
綠意紅瓜
散步去吃西米露
福菜道場
水沉豆腐
我們的吳郭魚湯
我的馬鈴薯燉肉
很久沒吃蛋糕了我
嘆息和布朗尼
誰來吃蛋炒飯
教豬唱歌
糖炒栗子
涼麵時代
貓鼠麵
第2道 那年代的溫柔口感
離家500里
印度甩餅和兒子
梅干扣肉的女兒
榨豬油和兒子
金針花的女兒
刈包和兒子
龍眼乾和兒子
油條和老爸爸
潤餅和兒子
太陽餅的兒子
餛飩和女兒
咖啡和老爸
初鮪和兒子
烏魚的兒子
牛舌餅和兒子
龍葵的兒子
白菜粥的兒子
蚵的兒子
娃娃菜女兒
碗粿的兒子
第3道 忘不了的光陰之味
銅鑼燒媽媽
桑椹和媽媽
蚵乾和女兒
蘿蔔糕和女兒
京醬肉絲和媽媽
麻糬和兒子
冰糖蓮藕和媽媽
黑糖糕和兒子
土魠魚羹的兒子
布丁和女兒
麻油和女兒
鯛魚燒女兒
煮飯花女兒
乳豬和兒子
封肉和女兒
娘惹糕的女兒
四破魚的兒子
鵝肉店的女兒
第4道 愛有沒有保鮮期限?
老婆餅和女兒
白松露之妻
炒鱔魚和姪女
鮮乳和男人
鬼頭刀夫妻
牛排和女人
湯波和男人
雞肉飯同學會
雞排妹妹
第5道 舌尖上的地誌風景
炒泡麵三姊
粉腸阿嬤
砂鍋魚頭弟弟
吐司男的歌
肉圓和一個孫子
龍鳳腿和基隆人
野生鮭和男人
西瓜綿和舅舅
豆花和兒子女兒
火鍋和爺爺
淡菜和馬祖人
文蛤紀
土瓶蒸的兒女
飛魚和蘭嶼的兒子
林家糕渣
腸粉和女兒
第1道 生命中的美好食物
綠意紅瓜
散步去吃西米露
福菜道場
水沉豆腐
我們的吳郭魚湯
我的馬鈴薯燉肉
很久沒吃蛋糕了我
嘆息和布朗尼
誰來吃蛋炒飯
教豬唱歌
糖炒栗子
涼麵時代
貓鼠麵
第2道 那年代的溫柔口感
離家500里
印度甩餅和兒子
梅干扣肉的女兒
榨豬油和兒子
金針花的女兒
刈包和兒子
龍眼乾和兒子
油條和老爸爸
潤餅和兒子
太陽餅的兒子
餛飩和女兒
咖啡和老爸
初鮪和兒子
烏魚的兒子
牛舌餅和兒子
龍葵的兒子
白菜粥的兒子
蚵的兒子
娃娃菜女兒
碗粿的兒子
第3道 忘不了的光陰之味
...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