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學評論之眼觀看電影作品,以文學研究方法分析電影細節。
本書名為《時光與想像:電影.文學.敘事》,主題「時光」正好回應副題「電影」,而「想像」既指「電影」也及「文學」,亦跟副題「敘事」有關。根據經典文學關鍵詞辭典A Glossray of Literay Terms (M.H. Abrams),「敘事」包括「敘事者」、「事件」、「人物角色」、「時間」等。這些「敘事」關鍵詞,不但能應用於文學分析,也適用於電影評論。
作者影評大多發表於香港重要文藝網站「虛詞」,並曾轉載於香港知名電影專頁例如「安樂影片」、「高先電影」等,獲業界人士肯定。書中探討的電影主題和語言各有特色,如以五感分析《叔.叔》中的同志桑拿空間、利用「參差對照」概念觀看許鞍華紀錄片《好好拍電影》、從生父缺席與異地對比評析《梅艷芳》、以網路評論為研究對象討論《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拆解《親愛的房客》的家庭敘事結構、對照《一秒鐘》的三組人物設計、梳理《她和他的戀愛花期》的時間敘述手法、揭露《911算命律師》中的性別困境、論《最好的時光》之空間美學等。
全書共分兩個章節:一是「香港的多重記憶」,著重探討香港電影的不同面貌,考察香港文化的獨特之處。二是「異地的紛繁圖景」,著重評論香港以外的地域,例如台灣、日本、美國,甚至跨越歷史時空的電影,從而思考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作者簡介:
葉嘉詠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哲學博士,現於原校任講師,並擔任香港文學研究中心委員。研究興趣包括台灣文學、香港文學、電影等,合編《胡菊人《良友》專欄文選》、《地景.人文.寫作:中學生社區文學導覽資料及創作集》和《陌生天堂:五十年代都市故事選》,另發表學術論文〈香港文藝刊物中的三個陳映真專輯述評〉、〈施叔青在香港──以《七十年代》月刊和《博益月刊》為例〉等,電影、文學、歌詞和戲劇評論刊登於「虛詞」、「微批」等網站,並有小說及散文創作。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代序】/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 何杏楓
嘉詠請我為她的第一本書作序,我曾想過那是一本關於朱天文的專著,因為嘉詠的博士論文專研朱天文。這本書雖然是影評集,但嘉詠的文學底子還是紋理隱現,朱天文亦以《願未央》導演和《最好的時光》編劇的身分亮相。
這本影評集最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其文學視覺。嘉詠對電影的閱讀,基本上由文本細讀出發,再配合地域的脈絡回置,再後來才是電影理論。〈《她和他的戀愛花期》的敘述時間〉、〈《午夜天鵝》的天鵝「重像」〉和〈悲情的時代──論《最好的時光》中的角色設置與場景細節〉等篇皆能見到這一點。在一個影像舖天蓋地的年代,我們都在問,文學到底可以做什麼?也許嘉詠帶給我們的啟示,便是文學可以成為一種閱讀世界的眼光,穿透光影和幻象,追問有關親情、愛情、性別和角色的種種。
嘉詠這本書對讀者非常友善,說話人語調親切、充滿好奇,會用提問串起論述,拿著顯微鏡帶讀者欣賞細節,還會留下進階閱讀。電影以地域分類,香港、日本、台灣都彷彿近在咫尺。當中桑拿空間與饑餓演練參差對照,讓讀者由「幻愛七問」生出對電影之神的大哉問,讀來饒有趣味。
二○二四年五月十九日
────────────
【前言】
觀看電影是我的興趣。電影是交疊光與影、聲音與色彩、時間與空間、過去與現在與將來、緩慢與快速、社會與文化與性別等議題的作品,每每給我相當大的震撼與驚喜,這需要在戲院才能看到、聽到與感受到,所以書中所評述的電影都是我曾在戲院觀看的。
我很享受在戲院的時刻,相比在電視和電腦串流播放電影,那真是無可比擬的感覺,而且這也是對電影團隊的尊重和支持。我看過早上十時大約三十元(港幣)的早場,不大不小的影院裡坐著不同年齡、性格、階層的觀眾,有時交頭接耳的聲音快要蓋過電影對白和配樂聲;我也看過下班後晚上七時的場次,在連接東鐵站新開幕商場的偌大戲院裡,全場都為了突然出現的鬼怪而高呼!星期六日應該是黃金時段,我也遇過謝票團隊比觀眾人數更多的場面,只能隱約地說一聲加油。更意想不到的是,有一天,我會以電影評論作為我的第一本結集作品。
為了記錄我的一點觀影想法,我嘗試提筆,寫下這些文章。
本書最早寫成的是〈悲情的時代──論《最好的時光》中的角色設置與場景細節〉。那時(現在也是)我很喜歡侯孝賢導演的電影,所以在《最好的時光》上映時就寫了這一篇比較像學術論文的評論。我沒有受過嚴格、有系統的電影分析和研究訓練,所以大多借用文學研究的關鍵詞、理論和思考方法來評論電影。後來嘗試埋頭閱讀一些與電影評論相關的書籍,半懂又不太懂,於是開始想運用一些論述電影的方法來寫影評。雖然結果未必盡如我意,但這不只能帶給我無窮的新鮮感,值得繼續不斷嘗試和練習,也對我的文學研究大有幫助。畢竟文學與電影兩個媒介,既有相近也有相異之處,例如文學和電影都有場景設置,可是表達方式各有不同,前者著重文字的想像力,後者是感官的盛宴。
我也很喜歡許鞍華導演和陳果導演。因此,我接著寫了〈不變與轉變:談《桃姐》的兩個場景〉和〈陳果《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在香港的接受情況〉。前者寫得很快,因為一看《桃姐》便立即喜歡上了當中的平淡和細節,至於後者則是因為這篇同名小說極受歡迎,我看過電影改編後找了不少評論來看,接著便想就這些影評寫一篇與「接受理論」相關的論文。
《最好的時光》和《桃姐》兩篇文章都集中討論「空間」,可能是受到博士論文主題的影響。我的博士論文研究台灣著名作家及編劇朱天文的作品。朱天文除了在文學方面成就越卓,也經常與台灣著名導演侯孝賢合作,她的《童年往事》(與侯孝賢合編)和《好男好女》,曾分別榮獲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和最佳改編劇本獎。為了感謝她給我的啟發與靈光,本書的〈《願未央》的文字與照片〉,不知能否當作是一點心意呢。
在寫了這幾篇看似接近學術論文式的影評後,我開始思考文章的受眾層面。學術文章是給學術界人士看的,很多時會加入學術理論和專門術語,但電影觀眾未必會看這樣的文章。究竟他們是如何看影評呢?電影有流行、藝術之別,影評可以作為橋樑,貫穿二者嗎?因此,相距了一段頗為不短的時間,我只有看電影沒有寫影評,但還是繼續思考如何以文字表達觀影感受的問題。
直到二○二○年,新冠肺炎肆虐。在「新常態」時期,網路成為了不少人工作、學習和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有人批評網路發達阻礙深層思考,但我還是很感激網路平台發展的一日千里,讓我能適時閱讀和欣賞其他人的文字之時,肯定自己最感興趣的還是電影文本,而不是電影理論和術語。此外,網路文章需要用相對平易近人、比較容易接近一般大眾的文字,這樣我便嘗試深入淺出地表達我的想法,期望讓熱愛電影的觀眾有機會作參考。本書的雛型便是這樣誕生了。
本書名為《時光與想像:電影.文學.敘事》。主題「時光」正好回應副題「電影」,而「想像」既指「電影」也及「文學」,亦跟副題「敘事」有關。根據經典文學關鍵詞辭典 A Glossray of Literay Terms(M.H. Abrams),「敘事」包括「敘事者」、「事件」、「人物角色」、「時間」等。這些「敘事」關鍵詞,不但能應用於文學分析,也適用於電影評論。
然而,本書沒有特別著重專業關鍵詞和理論的探究,反而很重視個人與社會的連結、觀察和思考。除了引用文學的術語和研究方法,以助更全面而深入地探討電影中的文化、歷史、性別等議題,也同時兼及電影語言的討論,如鏡頭運用、畫面構圖等,這樣互為參考與交錯的論述,希望為讀者提供較新穎的研讀角度,突破現時文學與電影各自發聲的情況。
除了以上提及的三篇較學術型的文章,本書的大部分影評都只是約二千至三千字,很適合讀者閒暇時閱讀及賞析。因此,本書既適合學術界和教育界人士閱讀,也期望為對文學和電影感興趣的讀者,提升其觀影和評論的能力;相比格式化的學術文章,這樣的影評或許會直觀和感情豐富一點,但也許會有另一層的意義和價值。
本書共分兩部分,「香港的多重記憶」都是評論香港電影,例如《梅艷芳》、《好好拍電影》、《幻愛》,「異地的紛繁圖景」則是評論香港以外的電影,例如美國的《新聞守護者》、日本的《午夜天鵝》、《偶然與想像》、台灣的《願未央》、《親愛的房客》。這些電影主題各異,有人物傳記、心理議題、性別身份、政治社會等,而且電影語言也很豐富,例如鏡頭運用、感官意象、畫面結構、角色塑造等,甚具觀看性。重讀這些影評,我能回憶當時看電影時的興奮和喜悅,而且也提醒我凡事不要遲疑,因為有些電影因疫情而延遲上映,甚至是上映檔期不斷變換,這不但影響票房收益,也對喜愛在戲院觀看電影的觀眾如我有不少的影響,至少未能隨時在戲院看電影了,不過,我亦因此更加珍惜進入戲院的機會。至於這些影評的內容,便不在這裡一一細述了,但我是很期待讀者的感受和回應的。
最後,我要感謝長久以來支持我的家人、老師、好友、同事、同學等,他們一直以來都給我最多的鼓勵,還有無限的包容,尤其是百忙之中抽空賜序的何杏楓教授。何教授是我在中大中文系的學士、碩士和博士論文指導老師,她的勉勵和關懷,我一直心存感激。感謝秀威出版社願意出版這本小書,我們都知道現時購買實體書的讀者已不多了。感謝編輯彥儒的細心校對,不厭其煩地多次電郵往來,還提供很多實用的意見。感謝香港文學館網站「虛詞」提供寶貴的發表園地,本書不少影評都是首先發表在這個網站。感謝很多喜愛電影的朋友,即使身在香港以外的地方,仍然無時無刻不吝提供許多可以延伸討論的意見。最後的最後,還是感謝。
名人推薦:【代序】/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 何杏楓
嘉詠請我為她的第一本書作序,我曾想過那是一本關於朱天文的專著,因為嘉詠的博士論文專研朱天文。這本書雖然是影評集,但嘉詠的文學底子還是紋理隱現,朱天文亦以《願未央》導演和《最好的時光》編劇的身分亮相。
這本影評集最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其文學視覺。嘉詠對電影的閱讀,基本上由文本細讀出發,再配合地域的脈絡回置,再後來才是電影理論。〈《她和他的戀愛花期》的敘述時間〉、〈《午夜天鵝》的天鵝「重像」〉和〈悲情的時代──論《最好的時光》中的角...
章節試閱
《叔.叔》的桑拿空間及其感官隱喻
《叔.叔》上映已到第五週,好評依然不絕,除了導演、編劇、演員等表現出色,老年同志議題的爭議性,亦是牽引社會討論的重要原因。本文嘗試從小處著眼,探討《叔.叔》的神祕空間──桑拿,同時帶出與此一空間緊密連結的感官隱喻,如何透露同志感情的流動。
如果不是這一齣電影,可能未必知道及初步了解同志桑拿是怎樣的一個場所。桑拿是同志的消費地標,也是身分認同的場所。彭麗芳〈同志桑拿 衣櫃裡的喘息空間〉一文已為大眾揭開同志桑拿的神祕面紗,不過,香港也有同志酒吧,為何要選擇桑拿作為揭示阿柏和阿海內心祕密的場景?根據一般的解說,桑拿有促進新陳代謝,消除疲勞,還有說能治失眠。這些都與身體、治病等有關。《叔.叔》以桑拿空間作為隱喻,暗示男同志在此治療「疾病」。此一疾病不是說同性戀是疾病,需要治療,相反,同志在桑拿清洗和掃除他們在道德制度之下的恐懼、擔憂、無力感等,繼而成為身心放鬆、釋放慾望的人。
觀看的層次
那麼感官與桑拿、同志有何關係?感官包括視覺、嗅覺、味覺、聽覺、觸覺,五官之中通常最先想到的是視覺。電影中阿海帶著阿柏來到桑拿,觀眾就如跟著二人的腳步走進這個隱祕的空間,看著他們從儲物櫃、房間走到浴廳,一直偷窺同志隱祕的一面;有些是滄桑的,有些又很瀟灑,究竟阿海阿柏是哪一類?導演以帶點暗黃的燈光呈現同志桑拿的幽祕環境,不論是互不相識帶點尷尬的神色,還是開懷吃喝聊天的笑語,桑拿構成了很曖昧的空間。
導演為這個空間築構三個觀看層次,而這三個觀看層次是逐層深入的:一是觀眾看桑拿的男同志,二是桑拿的男同志看阿海和阿柏,三是阿海和阿柏互看。首先說一,這種觀看方式很有趣,因為導演無法猜到觀察是同性戀者或異性戀者,這種不確定性可能令觀眾更投入或更抽離。無論是哪一方面,或會令人聯繫到人生何嘗不是如此?永遠無法完全確定自己的前路,不就是說同志身分嗎。二是同族群的男同志與阿柏二人在桑拿吃飯談笑,這些男同志自成一格,他們從小眾的角度謝絕了外來者,接納不被社會制度認同的同志,同時,桑拿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規則,例如「黑房」是同志性交的房間,而不是一般人以為是曬照片的地方。由此可見,桑拿是在拒絕性別二元規範下的特殊規範空間,不得不說是曖昧的場景。三是阿海和阿柏在桑拿偷情,此一地既滿足了男同志的情慾需要,同時代表他們「背叛」傳統家庭婚姻關係。這由兩人的名字已能呈現出來:柏樹壯大,海闊自由,兩人內心掙扎和壓抑的程度,自是不言而喻。
以瓜喻人
上文提及桑拿吃飯一幕,與食物味道有關的討論,陳廣隆《叔.叔》的十八場食事已仔細地臚列各個食飯場景,其細緻的觀察實在令人佩服。吃飯場景固然重要,每人每天都必須進食以維持生命所需,但未必有人如此關心每次吃什麼,在什麼地方吃,和什麼人吃等等。本文希望由此延伸討論。在桑拿場景中,阿海和阿柏與眾人一同吃飯,令人印象很深刻的是其中一對年齡差距不少的同志的說話。年老的一位說:「都唔知佢鍾意我啲咩!(註1)(語帶笑意)」年輕的一位回答:「我鍾意佢又老又皺皮,成個皺皮瓜咁!(註2)(也是語帶笑意)」原本只是幾句玩笑,不但反襯阿海和阿柏未盡人意的結局,而且蘊含同志命途的意義。以瓜物化人,可能欠缺尊重,皺皮更從外表突顯身體老邁,但懂得欣賞的人自是知己,正如同志都在尋找「識貨」之人,大家掀開外表,正視內心的真正需要。不過能夠知行合一的同志不多,尤似皺皮瓜要剖開來看,才能吃到多汁香甜之味,只看賣相不佳,很容易忽視其優點呢!
同路人的氣味
嗅覺是五官中較受忽略的,但不代表嗅覺沒用,本文認為這種感官不應只集中在真實的氣味,反而更應留意不存在的、虛想的氣味。近日,「廣東話」受到廣泛議論,這裡不妨從嗅覺的「廣東話」談起。電影中阿柏和阿海在公廁的小公園相遇,他們如何得知對方是同道中人?衣著還是動作?語調還是腳步?神態還是姿勢?答案是「聞到你陣除」(嗅到你的氣味)!這句話當然不是規範的廣東話,但這種心領神會總是令人觸動的。廣東話不是「官」話,同志身分何嘗不是呢?嗅到同味的他們不是立即去桑拿,而是由小心的試探、計程車分為司機和乘客開始,然後才一同吃茶餐廳、再一起上桑拿,導演的安排是很細心和巧妙的。桑拿是明確引證同路人的地標。嗅覺不容易拍出來,拍出來也可能破壞美感,但以桑拿空間作為肯定二人關係的場景真是恰當。桑拿的神祕猶如兩人嗅到彼此身上的氣味,只有同路人才能領略。阿海如何得知有同志桑拿呢?明顯也是「聞到」同路人的氣味吧。各人微妙的串連不可不說是由嗅覺中冥冥安排的。氣味容易飄散,就如緣分,但二人即使「嗅」味相投,也沒有即時確認,直至來到桑拿──同路人氣味的集中地,也是最濃烈的一種,才放開自己,正視自己的情慾需要。
〈微風細雨〉的過渡
至於聽覺,看過電影的觀眾都會留意到青山〈微風細雨〉一曲,雖然播放次數還可以少一點,但歌詞的含意實在不容小覷。電影有一幕是二人從桑拿出來後在計程車牽手,〈微風細雨〉徐徐播出。這首抒情歌的歌詞有不少很直接的形容詞,如「詩意」、「可愛」、「美麗」,可以用來呈現同志情誼的美感。也有人由柏和海的名字連結歌中的「微風」和「細雨」,柏樹迎風吹拂,伴著細小雨點落在海上,不過最令人感動的還是末句「訴說無盡祕密,讓我們共尋覓。」他們如果不在幽暗隱密的桑拿空間,似乎難以釋放同性的情慾想像,所以〈微風細雨〉出現在他們首次靈慾交纏之後,應該是很切當的。就是因為他們在桑拿裡彼此確定心意,共尋未來,計程車牽手才恰如其分。聽歌除了考慮曲風、歌詞等,還需斟酌播放歌曲的場景。音樂是文本的節奏、形式,還是其內容。〈微風細雨〉不但連繫了兩人的故事,還成為二人從慾到情的自然過渡。
說到聲音,這裡想以阿柏為例再說明一下。阿柏的話很少,更能突出其內斂個性,也因此需要特別留意他的說話。例如阿海坐在計程車後座,阿柏說:「不下車,捨不得我啊?」阿柏把計程車讓給女婿,女兒才知道父親沒有偏心,阿柏沒解釋,只說:「傻女,一起吃早餐吧!」一邊是真切感受不經意的投射,一邊是傳統父親的典型形象。阿柏在現實與內心的互相拉扯,透過三言兩語來表達,可說達至無聲勝有聲的境界。
內在的觸感
最後談觸覺。有些觀眾可能期待過電影的情色片段,剛好相反,《叔.叔》雖然打著同志電影的旗號,情慾鏡頭卻少之又少。導演拍攝二人在桑拿房間內做愛,包括手、腳、嘴巴的特寫,已經是僅有能看到的所謂「情慾」觸感了。這些直接及明顯的觸覺呈現,其實遠不及含蓄內在的觸動。回到上文舉列共桌吃飯的一幕,阿海為阿柏夾菜,目的是透過食物來傳遞感情,這樣比官能刺激更加觸動人心。其實觸覺不但指直接的觸碰,更是間接的交流,後者更顯示情感的堅實。同桌有人問二人是否在一起十年了,他們尷尬地笑,究竟是什麼讓人有如此聯想?二人少說話但有行動(你夾菜,我吃飯)上的默契?至少不會是親嘴等肢體上的觸碰吧。所以,這樣曖昧的情感流動,最是具備質感的;由我的筷子夾著餸菜(註3)送到你的飯碗,不就是間接的親吻嗎?
如果要數電影中觸覺例子,不得不提阿柏的紅色衣服。這一意象雖然與桑拿場景無關,但是導演有意設計這細節,隱約透露阿柏的過去。阿柏妻子想丟掉這件衣服,阿柏想留又不好意思明顯地表現出來,觀眾當會想到這件衣服的意義自是不一般了。這是情人的衣服?這人現在在哪裡呢?他們如何認識?引起觀眾無限聯想。最重要的是這件衣服曾經是兩人情感交流的證明:昔日你的衣服穿在我的身上,猶如你的皮膚緊貼我的身體,輕撫和安慰我的心靈。電影以隱晦的方式暗示阿柏妻子知道阿柏的同志身分,但又不忍心揭穿,最終還是為丈夫保留這一點回憶,更重要是維持一家的和諧。說到這裡,這一幕是否為電影中開放式結局留下了一點線索呢?
桑拿是同志隱藏祕密和發現祕密的空間,必須由同志帶領進入並感受其中,觀眾似乎是帶點距離的窺視者,未必能領會當中的奧祕,但從另一方面看,由這一視角來探討同志的壓迫和掙扎,或許會有更廣闊和深層的思考。本文無意重現和對比現實和《叔.叔》的桑拿場景,而是希望以此一空間隱含的視覺、嗅覺、味覺、聽覺、觸覺五種感官的意義,細緻探討同志之間所呈現出具人性和真切的情感。其實不論性別身分年紀,找到人生伴侶已經不是容易的事,更何況是年老的同志;我們應該懷抱寬大的心去包容和接納社會上的少數族群。
註1:意為「不知道他喜歡我什麼啊!」
註2: 意為「我喜歡他又年老又皺皮,像個皺皮果呢!」
註3:意為「買來的菜」。
原刊「虛詞」網站,二○二○年七月二日。
《叔.叔》的桑拿空間及其感官隱喻
《叔.叔》上映已到第五週,好評依然不絕,除了導演、編劇、演員等表現出色,老年同志議題的爭議性,亦是牽引社會討論的重要原因。本文嘗試從小處著眼,探討《叔.叔》的神祕空間──桑拿,同時帶出與此一空間緊密連結的感官隱喻,如何透露同志感情的流動。
如果不是這一齣電影,可能未必知道及初步了解同志桑拿是怎樣的一個場所。桑拿是同志的消費地標,也是身分認同的場所。彭麗芳〈同志桑拿 衣櫃裡的喘息空間〉一文已為大眾揭開同志桑拿的神祕面紗,不過,香港也有同志酒吧,為何要選擇...
目錄
代序/何杏楓
前言
▎香港的多重記憶
《叔.叔》的桑拿空間及其感官隱喻
《幻愛》七問(或自問自答)
《好好拍電影》的「參差的對照」
《殺出個黃昏》:直面「香港」的黃昏
「我們」的梅艷芳:《梅艷芳》的親情和愛情
忠於原著以外的改編:電影《第一爐香》的司徒協
不變與轉變:談《桃姐》的兩個場景
陳果《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在香港的接受情況
▎異地的紛繁圖景
幾米繪本《星空》及其電影改編:讓星空閃爍更多耀眼的星光
《願未央》的文字與照片
《新聞守護者》(台譯:普立茲記者)的饑餓演練
《親愛的房客》中的敘事結構
《一秒鐘》怎樣說電影故事?
《她和他的戀愛花期》(台譯:花束般的戀愛)的敘述時間
跨越地域色彩的親情:《爸爸,對不起》
《偶然與想像》:「輪」的場景和名字
《911算命律師》(台譯:生命理賠師)的性別角色
《電影之神》到底有多「神」?
《午夜天鵝》的天鵝「重像」
如何邂逅愛:《邂逅愛之夏》(台譯:我的意外男伴)的構圖美學
悲情的時代:論《最好的時光》「自由夢」中的角色設置與場景細節
代序/何杏楓
前言
▎香港的多重記憶
《叔.叔》的桑拿空間及其感官隱喻
《幻愛》七問(或自問自答)
《好好拍電影》的「參差的對照」
《殺出個黃昏》:直面「香港」的黃昏
「我們」的梅艷芳:《梅艷芳》的親情和愛情
忠於原著以外的改編:電影《第一爐香》的司徒協
不變與轉變:談《桃姐》的兩個場景
陳果《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在香港的接受情況
▎異地的紛繁圖景
幾米繪本《星空》及其電影改編:讓星空閃爍更多耀眼的星光
《願未央》的文字與照片
《新聞守護者》(台譯:普立茲記者)的饑餓演...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