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修心的起點,也是終點。
《大圓滿前行》是數百年來瞭解佛法的經典之作,
此深法包涵佛教一切顯密修要,加持力不可思議。
•你內心對大圓滿真義的了悟,需仰賴這些前行的修持——敦珠仁波切
•其他教法認為正行殊勝,而在我們看來,前行才是殊勝的——直貢吉天貢波
•唯一實修此前行至為重要。——晉美彭措法王如意寶
藏傳佛教大德索達吉堪布自藏文直譯經典
*含科判、注釋,便於理解
*含〈前行念誦儀軌•開顯解脫道〉,可日常課誦
*有完整咒語、儀軌、修法佛像,方便實修
學習大圓滿法之前必修的加行
學習佛法是為了解脫自在、了卻生死,要能達到這樣的境界,首先要靠有次第的修行。藏傳佛教中無論是哪一個教派,在學習、修持最高的密法之前,都有修加行的傳統。只有把加行修完了,合格上師才會傳授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等無上瑜伽。修行次第極為嚴密。因此,依照傳承上師的規矩次第修行,是必要的。
《大圓滿前行》是華智(巴楚)仁波切依照無垢光尊者《大圓滿心性休息》的次第,要求首先修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迴過患、因果不虛四個共同加行,然後在此基礎上,再繼續修持皈依、發菩提心、觀修金剛薩埵、獻曼達、上師瑜伽的不共加行。
晉美彭措法王如意寶曾說:「此《大圓滿前行》不僅完全包括了三士道次第而且具有殊勝竅訣要點。因此,諸欲解脫者必須實修。」
一部邁向佛果的完整法要
本書不僅只是修行大圓滿法前的加行,其實也是一部完整的法要,彙集了佛陀畢生傳法的理論要點和修行次第,作者華智仁波切是兩百多年前的藏地高僧,被公認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他竅訣式的教言,完全基於經驗,簡單而直接,非常適合一個人由淺入深地修學佛法。對佛教徒而言,它幾乎包含了所有最根本的修行秘訣;對非佛教徒來說,本書也可滅除你的煩惱、痛苦和壓力。
本書改變人心的力量非常大,在東南亞、歐美等許多國家,無數人通過學習它、修持它,身心發生了極大改變。
藏傳佛教許多偉大上師隨身的日常讀物,殊勝的實修竅訣
索達吉堪布翻譯過許多佛典,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曾親自寫序的,只有兩本,《大圓滿前行》就是其中之一。
法王晉美彭措要求弟子每年至少看一遍或講一遍《大圓滿前行》;
頂果欽哲法王不論去哪裡,總會隨身攜帶《大圓滿前行》,每天讀上幾頁,一生從不間斷;
堪布阿瓊是了不起的虹身成就者,他曾依照上師的要求,把《大圓滿前行》完整地背誦下來……
大成就者們對本書都如此珍惜,其殊勝與重要可見一斑。
《大圓滿前行》好似一位無嗔的上師——耐心解答你的疑惑,並永遠不會對你發脾氣。它給我們帶來的利益,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位「上師」適合全世界所有的人,如果你沒有見過,我覺得會很可惜。—— 索達吉堪布
作者簡介:
華智(巴楚)仁波切(1808——1889)
藏傳佛教近代一位聞名遐邇、頗具盛譽的傳承上師,也是寂天菩薩、大成就者夏瓦熱、聖者觀世音三者之化身。出生五天後,就可念誦觀音心咒,咒字在他的脖子上清晰顯現。
依止根本上師時,在其座下聽受前行修持引導二十五遍,並將此開示彙集成書,即《大圓滿前行》。
他完全摒棄了宗派偏見,對佛教一切經論及諸派大德的著作廣泛學習,不分宗派、毫無偏袒地教導各派弟子,是利美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
一生中傳講的顯密佛法不勝枚舉,主要有《入菩薩行論》、《大幻化網》、《功德藏》。
譯者簡介:
索達吉堪布
藏傳佛教弘法上師,1962年出生於四川甘孜,青年時期出家,並得到當時最傑出的佛教大德之一——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仁波切的親自教授和培養,完整傳承了藏傳佛教的論典及密法,成為喇榮五明佛學院重要的大堪布。晉美彭措仁波切在世期間,他是仁波切最主要的漢語翻譯,並受仁波切委託教授漢族弟子。
索達吉堪布是當代最知名的佛教大德之一,作為一位藏族喇嘛、一位佛教學者和老師、一位認真不輟的藏漢翻譯家、一位現代佛教思想家,堪布傳法極具次第,且不但身體力行地引導大眾實踐佛法的學修傳統,從事慈善事業,並與海內外學者交流跨宗教、道德、環保、和平等問題,曾在哈佛、耶魯、史丹福、牛津、劍橋、清華、北大等上百所高校的講台上留下他的身影。
他認為,時代在變遷,但佛教的宗旨沒有變,人們可以從中找到解決現代問題的真正答案,這是應該去提醒大家的。
在翻譯家和佛法上師的身份之外,堪布還是一位暢銷書作家,出版的《苦才是人生》、《做才是得到》、《殘酷才是青春》等書籍被逐步翻譯成其他語種,不但對海內外華人產生了深遠影響,也向世界展現了一個與時代同頻道的佛教。
對於外界的種種讚譽,他謙虛地說:「我只是一名老師,教傳佛法的老師。」
章節試閱
乙一、發心
乙一發心分二:一、廣大意樂菩提心之發心;二、廣大方便祕密真言之發心。
丙一、廣大意樂菩提心之發心:
我們應該這樣想:其實,身處輪迴中的一切眾生,無始時以來無一未曾做過我的父母,做父母時他們都是無微不至地呵護我、恩寵我,最好的食物先給我吃,最好的衣服先給我穿,十分慈愛地撫育我成長。所有這些恩重如山的眾生,雖然欲求安樂,卻不知奉行安樂之因――十種善法;雖然不想受苦,卻不知捨棄痛苦之因――十不善法,所想與所做背道而馳,糊裡糊塗地步入了歧途,就像盲人遺留在荒野中一樣,這些眾生實在可憐!
再進一步觀想:我如今聽聞並修持甚深正法,目的就是為了使曾經做過自己的父母、現在為六道痛苦所折磨的一切有情,遠離各自業感的一切痛苦和習氣,獲得遍知佛陀果位。
這樣的發心,無論在聞法還是修法的過程中都相當關鍵。不管所修持的善根是大是小,如果以方便攝持,就稱為加行發心殊勝;善根不被他緣毀壞,稱為正行無緣殊勝;為令善根蒸蒸日上,在結尾以迴向來印持,這就叫做結行迴向殊勝。所有善行以此三殊勝攝持是必不可少的。
聞法也不例外,最初要將聞法方式放在首位,尤其是發心更居於主導地位。正如《功德藏》中所說:「只隨善惡意差別,不隨善惡像大小。」
如果我們帶著圖地位、求名聲等今生世間利益的動機,那麼無論聽聞多少佛法也不可能變成正法。所以,最初向內反觀,調整自己的發心至關重要。如果知道如此調整發心,就說明善法已被方便攝持,這樣一來,就會成為大士正道無量福德的津梁。相反,如果不懂得調整發心,那麼儘管裝模作樣地聞法、煞有介事地修法,也只能成為形象上的修行。
因此,無論是聞法修行也好,觀修本尊也好,持誦密咒也好,頂禮膜拜也好,進行轉繞也好,甚至口念一遍觀音心咒都應當以菩提心攝持,這一點十分重要。
丙二、廣大方便祕密真言之發心:
誠如《三相燈論》中所說:「一義亦不昧,不難方便多,是為利根故,極勝祕密乘。」此密宗金剛乘,不僅入門的途徑多之又多,而且積累資糧的方便也不乏其數,加之具有不需要歷盡千辛萬苦就能現前聖果的甚深方便,這些歸根到底就是依賴於轉變意樂。如頌云:「諸法即緣故,住於意樂上。」
所以,我們在聞法時,不能將傳法之處和上師等看成是這般平庸不淨的顯現,應當明觀五種圓滿而洗耳恭聽。具體明觀的方法:處圓滿為密嚴法界宮,本師圓滿即法身普賢王如來,眷屬圓滿也就是如來密意傳、持明表示傳的勇士勇母及男女本尊之自性;或者,將說法之處觀成銅色吉祥山蓮花光宮殿,傳法上師明觀為鄔金蓮花生大士,我們聞法的眷屬觀想成八大持明、君臣二十五尊及勇士空行的自性;或者這樣明觀:住處圓滿為東方現喜剎土,本師圓滿為報身金剛薩埵,眷屬圓滿觀想成金剛部的尊眾――勇士勇母的自性;也可以將處圓滿觀為西方極樂世界,本師圓滿明觀成無量光如來,眷屬圓滿觀想成蓮花部的尊眾――勇士勇母、男女本尊的自性。無論是以上哪種明觀方式,法圓滿都是大乘法,時圓滿就是本來常有相續輪。
我們務必明確的是,之所以這樣觀想,是因為這些原本就是這般清淨的,而並不是本不清淨而觀成清淨。(為什麼這樣說呢?以上師為例,)上師本是三世諸佛之本體,身為僧的本體、語為妙法的本性、意即佛的本體,可見上師是三寶的總集;再者,身為上師、語為本尊、意為空行,上師是三根本的總集;也可以說,身為化身、語為報身、意為法身,總集三身;上師是過去諸佛之化身、未來諸佛之源泉、現在諸佛之補處。上師攝受了我們這些甚至賢劫千佛也未曾調化的濁世眾生,從慈悲與恩德的方面來講,上師已勝過了諸佛。如頌云:「上師即佛亦即法,如是上師即僧眾,一切能作乃上師,師為具德金剛持。」再者,我們所有聞法眷屬也無不具有本基如來藏,並且獲得了珍寶人身,又幸運地遇到了善知識,而且承蒙他們以方便教言攝受,可以說作為眷屬的我們都是未來佛。如《二觀察續》云:「眾生本為佛,然為客塵遮,垢淨現真佛。」
乙二、行為
乙二(行為)分二:一、所斷之行為;二、應取之行為。
丙一(所斷之行為)分三:一、法器之三過;二、六垢;三、五不持。
丁一(法器之三過)分三:一、耳不注如覆器之過;二、意不持如漏器之過;三、雜煩惱如毒器之過。
戊一、耳不注如覆器之過:
在聞法的時候,自己的耳識萬萬不可四處分散,而應當專心致志傾聽說法的聲音。否則,就如同在覆口的容器上傾注汁液一般,儘管身居聽法的行列中,但恐怕連一句正法也不會聽清。
戊二、意不持如漏器之過:
如果對於所聽聞的法僅僅限於一知半解或者單單聽聽以敷衍了事而沒有銘記於心,那就會像漏底的容器中注入多少汁液也無法留存一樣,不管聽了多少法也不會懂得融入相續而身體力行。
戊三、雜煩惱如毒器之過:
在聞法時,如果自己心存貪圖名譽、謀求地位等有過患的動機,或者摻雜著貪嗔癡等五毒妄念而聽聞,那麼所謂的法非但對自心無利反而會變成非法,如同向有毒的容器中注入上好的汁液一樣。
誠如印度單巴仁波切也曾經這樣說:「聞法時要像野獸聞聲一樣;思維時要像北方人剪羊毛一樣;觀修時應如愚人品味一般;行持時應如飢牛食草一般;得果時應如雲散日出一般。」意思是說,聞法時要像野獸聞聲一樣,野獸聞聲是怎樣的情景呢?野獸酷愛琵琶的聲音,就算獵人從旁邊射毒箭也不發覺,仍舊怡然專注地聽著。同樣,在聞法的過程中我們也要力求做到情不自禁身毛豎立、淚流滿面、雙手合十而全神貫注地諦聽。否則,儘管身體坐在聽法行列中,但心裡卻雜念紛飛,口中也打開了綺語的伏藏門,一邊胡言亂語一邊東張西望,心不在焉,這些統統是不應理的。
在聞法期間,甚至包括誦經、念咒等一切善行也要放下來而集中精力恭聽。聽聞之後應當將所講的法義牢記在心,並且經常實地修行。正如釋迦牟尼佛也曾經親口說:「吾為汝說解脫之方便,當知解脫依賴於自己。」上師為弟子講經說法,就是教導弟子如何聞法修法、如何棄惡從善、如何身體力行。作為弟子,務必要念念不忘、時時銘記上師傳授的所有教言,進而付諸於實踐,也就是實地修行。相反,如果將上師所傳的法義拋之腦後而沒有記在心間,雖然也可能有一點兒聞法的功德,但是對佛法的詞義一點一滴也不能領會,由此看來,幾乎與未曾聞法沒有差別。
就算是將所聞之法記在心中,但如果與煩惱混在一起,也不能真實步入正法。就像無等塔波仁波切所說:「若不如法而行持,正法反成惡趣因。」因此,對上師正法顛倒妄執,對於同行道友冷嘲熱諷、不屑一顧、心懷我慢,諸如此類的惡分別念,都是惡趣之因,所以務必一概斷掉。
丁二(六垢)分六:一、傲慢;二、無正信;三、不求法;四、外散;五、內收;六、疲厭。
依照《釋明論》中所說:「傲慢無正信,於法不希求,外散及內收,疲厭皆聞垢。」聞法時必須斷除的六種垢染,一、傲慢:傲氣十足,認為自己已經遠遠勝過了說法上師;二、無正信:對上師、正法不起信心;三、不求法:不慕求正法;四、外散:心思旁騖,散於外境;五、內收:五根門向內收斂;六、疲厭:因講法時間過長等而心生厭煩。
戊一、傲慢:
在所有煩惱當中,傲慢和嫉妒這二者可謂最難認識。所以,我們應當詳細審視自相續。如果因為自己在世間或出世間某些方面有少許功德,便認為「我已如何如何了不起」而產生執著,這樣一來,勢必見不到自相續的過失,也發覺不到他人的功德,因此理當斷除傲慢,恆時謙虛謹慎。
戊二、無正信:
如果不具備信心,就已阻塞了邁進正法的大門,為此,要具備四種信心中的不退信心。
戊三、不求法:
希求正法可謂是一切功德的基礎,求法有上中下三品,所以修行人也有上中下之分。如果對正法從來也沒有嚮往希求之心,當然也就根本談不上成就正法了。如世間俗語所說:「法本無主人,誰勤誰得大。」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也曾僅僅為四句正法,而經歷了挖出身肉做成千盞燈後插入千根燈芯、縱身跳入火坑、身上釘入數千鐵釘等百般苦難,真可謂「越過刀山與火海,捨身赴死求正法」。同樣,作為追隨者的我們,也應當以強烈希求之心,不顧一切艱難困苦、嚴寒酷暑而聽聞正法。
戊四、外散:
心識散亂於六種外境是輪迴一切迷現之根本、一切痛苦之來源。比如,由於眼識貪執色法,致使飛蛾撲火,結果自取滅亡;由於耳識貪執聲音,使得野獸斃命在獵槍之下;由於鼻識貪執芳香,蜜蜂纏死在花叢當中;由於舌識貪執美味,魚兒釣在鐵鉤之上;由於身識貪執所觸,大象陷在淤泥之內。
此外,無論聽法、傳法還是修行時,都需要斷除追憶往事、妄想未來及現在的分別念散於外境等現象。無著菩薩說:「昔日感受苦樂如波紋,已盡無跡切莫追憶之,若念當思盛衰與離合,法外何有可依嘛尼瓦?未來生計如旱地撒網,捨棄無法實現之希冀,若念當思死期無定準,何有行非法空嘛尼瓦?暫時瑣事如夢中生計,精勤無義是故當捨棄,如法食亦以無貪印持,所作所為無義嘛尼瓦!後得調伏三毒分別念,一切念境未現法身前,非思不可之時當憶念,莫縱妄念散亂嘛尼瓦!」另外也曾如此教誨道:「莫妄想未來,若妄想未來,則如月稱父。」
(關於月稱父,有這樣的一個公案:)從前,一個窮人得到了許多青稞,他將這些青稞裝入口袋裡,掛在上方,自己躺在口袋的下方,不禁暗自思忖:我現在用這些青稞作為本錢,想必將會擁有大量財物,到那時娶上一位妻子,她必定會生一個兒子。那麼,我該給兒子取什麼名字好呢?這時,剛好看到月亮從東方升起。於是他想:乾脆我就為兒子取名「月稱」吧。正在這時,懸掛口袋的繩子被老鼠咬斷了,袋子恰巧落在他的身上,他就這樣一命嗚呼了。
可見,過去未來紛繁複雜的妄念根本沒有值得信賴的時候,只是自相續散亂之因而已,我們要全力以赴予以消除,具足正知、正念、不放逸而聽聞正法。
戊五、內收:
如果我們在聞法時僅僅受持佛法的個別詞義,就會像馬熊挖雪豬子一樣得此失彼,不可能有了知一切的時候。如果心思過於內收,也會出現昏昏沉沉、懨懨欲睡等弊端,所以一定要鬆緊適度。
從前,阿難尊者教誡晝辛吉修法時,晝辛吉有時緊張過度,有時異常鬆懈,而未能生起任何修法境界。於是他便前去請教世尊。
世尊問:「晝辛吉,你在家時擅長彈琵琶嗎?」
他回答:「極為擅長。」
世尊又接著問:「那你彈奏時所出的妙音,是在琴弦極度繃緊時發出,還是在琴弦十分鬆弛時發出呢?」
晝辛吉呈白道:「這兩種情況都不是,只有琴弦鬆緊適度時才能發出妙音。」
「世尊教誨說:「那麼,你修心也與之相同。」
晝辛吉依教奉行,最後證果。
瑪吉拉準空行母也說:「不緊亦不鬆,彼具正見要。」
因此,心既不能過緊而內收(也不能過鬆而外散),要做到不鬆不緊、恰到好處,諸根悠然而住。
戊六、疲厭:
諸如,當遇到因講法時間過長而感到飢餓難耐或者遭受風吹雨打、烈日曝曬等情況時,切切不可心生厭煩,進而不願意繼續聽法,斷然放棄。心裡要這麼想:如今我已經獲得暇滿人身,並榮幸地遇到了具有法相的上師,而且擁有聽聞甚深教言的良機,實在是喜出望外,這是無數劫中積累資糧的果報。如今能聽到甚深妙法,真好似百時享用一次飲食,可謂千載難逢,這多麼令人高興啊!所以,為了這樣的妙法,理所應當安忍一切艱難困苦、嚴寒酷暑,歡歡喜喜來聽法。
丁三(五不持)分五:一、持文不持義;二、持義不持文;三、未領會而持;四、上下錯謬而持;五、顛倒而持。
戊一、持文不持義:
如果一味注重受持優美動聽的詞句,而不詳細分析甚深的意義,那麼就如同孩童採集鮮花一樣,也就是說,推敲詞句並不能使內心獲得收益。
戊二、持義不持文:
如果認為一切文字結構只是泛泛空談,沒有任何實義,進而輕視詞句偏重甚深的意義,這樣一來,詞句與意義就會互相脫離,因為不依賴於詞句根本無法理解意義。
戊三、未領會而持:
倘若沒有領會了義與不了義、祕密與意趣的各種說法而受持,就會導致誤解詞句和意義而違背正法的結局。
戊四、上下錯謬而持:
如果上下錯謬而受持,顯然已違反了佛法的規律,如此一來,無論聞法、講法或修法都會面臨矛盾重重的處境。
戊五、顛倒而持:
假設顛倒而受持意義,則自相續會因邪分別念的滋生蔓延而毀壞,甚至會由此而成為佛法的敗類。
所以,我們務必要斷除上述過患,通過詞句與意義上下毫不錯謬的正確途徑來受持。當遇到意義難解、內容繁多時,絕不能認為無法掌握而就此放棄,要以頑強的毅力堅持不懈地受持。遇到意義簡單、詞句鮮少之處時,也不能認為法義淺顯而輕蔑藐視,必須牢記不忘。
總而言之,要按照上下文正確無誤的相應關係,有條有理、一五一十地掌握一切詞義。
丙二(應取之行為)分三:一、依止四想;二、具足六度;三、依止其他威儀。
丁一、依止四想:
如《華嚴經》中說:「善男子,汝應於自己作病人想,於法作妙藥想,於善知識作明醫想,於精進修持作醫病想。」我們自己從無始以來沉淪在此輪迴大苦海中,就相當於是遭受因三毒、果三苦所折磨的病人。例如,病情非常嚴重的患者要想脫離病苦得到安樂,必須依止一位明醫,並且遵照醫囑按時按量服用所開的藥物。
同樣的,我們必須要依止一位如明醫般具足法相的上師,百分之百地依師言教奉行,服用正法妙藥,只有這樣才能消除業惑苦難的疾病。
相反,儘管依止了上師,但如果沒有依教奉行,就如同病人不遵醫囑,醫生無濟於事一樣(上師也無法利益弟子)。如果自己沒有實地修行良藥般的妙法,那就像一位病人的枕邊雖有不可計數的妙藥和藥方,但自己不曾服藥也於病無補一樣。
當今時代有許多人認為:只要祈求上師以大悲觀照我就大有希望。好像自己即使累積了許許多多惡業也不需要感受果報,而僅以上師的悲心力,就能像拋石頭一樣將自己投到清淨剎土。
但實際上,所謂上師的悲心,也就是以慈悲心攝受弟子,宣講甚深教言及取捨的教理,依照如來言教開示解脫勝道,除此之外再沒有任何更殊勝的大悲心了。當然依靠上師的大悲心,到底能否趨入解脫道關鍵還是靠自己。尤其我們如今已獲得暇滿人身,並且知曉取捨的要點,自己自由自在的此時此刻是計畫永遠行善或永遠作惡的警戒線。所以,不折不扣地遵照上師的言教踏踏實實地修行而徹底分清輪迴和涅槃的界限,這一點非常重要。
與此相反,當前有許多經懺師到亡人的枕邊念誦「上去下去之關鍵,如馬隨轡頭所轉」。事實上,到了那時,除非是前世修道的大德以外,大多數亡靈都是背後為業力的狂風所驅逐,前面有陰森可怕的黑暗相迎接,就這樣夾入中陰的狹長險道中,不可思議的閻羅獄卒口中喊著「殺殺、打打」窮追不捨。當時,無處可逃,無處可藏,無依無靠,處在這般無可奈何、無所適從的時刻,又怎麼會是上去下去的關鍵呢?如鄔金蓮花生大士也說:「靈牌之上灌頂時已遲,靈魂漂泊中陰如愚狗,憶念善趣彼者有困難。」就像馬的方向隨著轡頭所轉一樣,上去下去的關鍵時刻就是現在活著的這個時候。依靠即生的人身行持向上之善業的力量與其餘五道相比遙遙領先,也就是說,此生此世完全可以永遠捨棄天靈蓋;同樣,這個人身積累向下之惡業的能力也遠遠超過餘道眾生,換句話說,今生今世也可能成為決定無法脫離惡趣深淵的罪魁禍首。
乙一、發心
乙一發心分二:一、廣大意樂菩提心之發心;二、廣大方便祕密真言之發心。
丙一、廣大意樂菩提心之發心:
我們應該這樣想:其實,身處輪迴中的一切眾生,無始時以來無一未曾做過我的父母,做父母時他們都是無微不至地呵護我、恩寵我,最好的食物先給我吃,最好的衣服先給我穿,十分慈愛地撫育我成長。所有這些恩重如山的眾生,雖然欲求安樂,卻不知奉行安樂之因――十種善法;雖然不想受苦,卻不知捨棄痛苦之因――十不善法,所想與所做背道而馳,糊裡糊塗地步入了歧途,就像盲人遺留在荒野中一樣,這些眾生實在可憐!
再進一步...
作者序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序
大圓滿龍欽寧提是集廣大班智達派《龍欽七寶藏》及甚深古薩里派《四心滴》二者之密意於一體、即生可獲得金剛持果位之甚深正法。
此《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普賢上師言教》不僅完全包括了三士道次第,而且具有殊勝竅訣要點。因此,諸欲解脫者必須實修。尤其是當今時代許多人不經過前行修煉,卻首先高攀大手印、大圓滿等正行法,以致正法與自己背道而馳。所以,諸位首先唯一實修此前行至為重要。
此深法攝集了藏地興盛的薩迦、格魯、噶舉、寧瑪派的引導文及廣弘於漢地的淨土、華嚴、禪宗等一切顯密修要,並且具有持明傳承殊勝之加持。祈請三根本、護法神賜予如理修行此法之具緣者加持並普降成就甘露妙雨。
本法傳承:華智仁波切傳與樂喜堪布公美,彼傳給喇嘛羅珠仁波切,大恩上師羅珠仁波切傳與我。
對於此次譯成漢文、校訂並傳講,本人由衷隨喜。同時,祝願弘法利生事業吉祥圓滿!
2000年2月8日
於藏曆鐵龍年神變月初三自壽六十八歲之際
譯者序
很多人經常問我一個問題:「通過某些因緣,我對佛法產生了興趣,如果想全面瞭解佛法,看哪本書最合適?」
我每次都毫不猶豫地回答:「《大圓滿前行》和《入菩薩行論》。」多年來,不管誰問這個問題,我都是這個答案。
《大圓滿前行》是兩百多年前藏地高僧巴楚仁波切所著,作者被公認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它彙集了佛陀畢生傳法的理論要點和修行次第,其竅訣式的教言,完全基於經驗,簡單而直接,非常適合一個人由淺入深地修學佛法。
本書改變人心的力量非常大,在東南亞、歐美等許多國家,無數人通過學習它、修持它,身心發生了極大改變。對佛教徒而言,它幾乎包含了所有最根本的修行秘訣;對非佛教徒來說,本書也可滅除你的煩惱、痛苦和壓力。
我一生中翻譯過很多佛典,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曾親自寫序的,只有兩本,《大圓滿前行》就是其中之一。
法王圓寂前,最後圓滿講授的一部法就是《大圓滿前行》,並要求弟子每年至少看一遍或講一遍;頂果欽哲法王一生不論去到哪裡,總會隨身攜帶它,每天讀上幾頁。大成就者們對本書都如此珍惜,其殊勝與重要可見一斑。
作者華智仁波切說,《大圓滿前行》好似一位無嗔的上師——耐心解答你的疑惑,並永遠不會對你發脾氣。它給我們帶來的利益,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位「上師」適合全世界所有的人,如果你沒有見過,我覺得會很可惜。
索達吉 2015.11.03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序
大圓滿龍欽寧提是集廣大班智達派《龍欽七寶藏》及甚深古薩里派《四心滴》二者之密意於一體、即生可獲得金剛持果位之甚深正法。
此《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普賢上師言教》不僅完全包括了三士道次第,而且具有殊勝竅訣要點。因此,諸欲解脫者必須實修。尤其是當今時代許多人不經過前行修煉,卻首先高攀大手印、大圓滿等正行法,以致正法與自己背道而馳。所以,諸位首先唯一實修此前行至為重要。
此深法攝集了藏地興盛的薩迦、格魯、噶舉、寧瑪派的引導文及廣弘於漢地的淨土、華嚴、禪宗等一切顯密修要,並且具有持明傳...
目錄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 序
譯序
華智仁波切略傳
前行念誦儀軌•開顯解脫道/麥彭(米滂)仁波切著
大圓滿前行科判
大圓滿龍欽寧提前行引導文
【聞法方式】
•發心
•行為
【所講之法】
•共同外前行
暇滿難得/壽命無常/輪迴過患/因果不虛/解脫利益/依止上師
•不共內加行
皈依/發殊勝菩提心/念修金剛薩埵/積累資糧/上師瑜伽
•往生法
往生分類/往生修法/往生儀軌
•結文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 序
譯序
華智仁波切略傳
前行念誦儀軌•開顯解脫道/麥彭(米滂)仁波切著
大圓滿前行科判
大圓滿龍欽寧提前行引導文
【聞法方式】
•發心
•行為
【所講之法】
•共同外前行
暇滿難得/壽命無常/輪迴過患/因果不虛/解脫利益/依止上師
•不共內加行
皈依/發殊勝菩提心/念修金剛薩埵/積累資糧/上師瑜伽
•往生法
往生分類/往生修法/往生儀軌
•結文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