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的視角全新解讀工業革命這一改變人類歷史走向的歷史事件
——它為何發生在那時、那地?為何沒能發生在古代中國?
本書以宏觀的視角,梳理了歷史的因果鏈條:
*人是歷史過程的主角,作為「重大歷史懸案」的工業革命,其「始作俑者」自然離不開「人」!
追問:「究竟什麼發生了革命?」縱觀漫長的古代,人類社會的財富與技術水準處於低水準波動之中,在工業革命中由於重大發明的「空前」湧現,這是古今轉折的關鍵,也是工業革命的核心。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一場「普通人」的革命。
追問:「工業革命的原因何在?」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重大發明「空前」規模的背後,我們看到的是眾多追求世俗利益的普通人所爆發出的創造力,這是工業革命發生的短時段促因。
*我們都是俗人,世界是我們的創作!
繼續追問:「人的原因背後的環境原因何在?」在16-18世紀的英國,市場經濟帶來了經濟權利,法治帶來了法律權利;完整的權利塑造了完整的公民,由此形成了從下而上的自發力量,這是俗人階層崛起的,也是工業革命的中時段、結構性原因。
*人類歷史在「俗」的特性上體現出驚人的連續性。
繼續追問:「是什麼推動著人類社會在追逐財富與技術的歷程上不斷前行?」本書的第一章就已經揭曉了答案:人類特有的逐利性推動著追逐財富與技術的歷程,這是工業革命發生的長時段、根本原因。
【強力推薦】
「本書語言通俗易懂,說理簡明扼要,也是一個很大的優點。我讀完這本書受益良多,因此也願意推薦給更多的讀者朋友。」──中國清華大學科學史系教授 吳國盛
「工業革命是人類文明進化的轉捩點,作者用俗人的壯舉來形容,一語道破這歷史的關鍵時刻。」──時報文化出版董事長 趙政岷
「讓現代人可以重新瞭解一個不同角度的工業革命歷史,十分有趣易讀。」──歷史學者、History Storyteller創辦人 江仲淵
作者簡介:
金木水
畢業於北京大學,獲得芝加哥大學理學碩士,及紐澤西羅格斯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具有三十年的科學與工業經歷,現旅居海外。作者以普通讀者為寫作對象,視野開闊,文筆輕鬆,另著有《當勵志不再有效》、《一本讀通佛學與心理學》、《智慧之父與叛逆之子》等。
在本書中,作者秉持獨立思考的原則,對工業革命這一人類歷史關鍵轉折的成因,及其為什麼沒率先發生在古代中國的原因,從「人」的視角進行了分析,可謂一部「最不工業」的工業革命、現代轉型史。
章節試閱
第一章 人是追求財富與技術的動物
各位喜歡讀偵探小說嗎? 某時、某地、某公寓發現一具屍體,福爾摩斯接到警報後來到現場,發現躺著的死者已經去世多時,首要任務先判斷死亡的性質──自殺?他殺?還是意外?──才談得上破「案」,福爾摩斯的方法很簡單,他從目擊者那裡瞭解死者生前的狀況,再從法醫或華生那裡瞭解屍體的狀況,從過程的對比中,得出答案……
與虛構的偵探小說相比,我更喜歡歷史案件,因為它們更真實、影響也更深刻,難怪很多電影都以「根據真人真事改編」來開頭。一樁真實到影響至今的歷史懸疑案件,就是工業革命的發生。參照福爾摩斯的方法,我們也要先搞清楚它的核心:究竟什麼發生了革命?
這麼簡單的問題,我以為,從來就沒搞清楚過。如果我們問學者,有說在於市場擴大的,有說發明創造的,有說現代精神的,有說社會革新的,有說蒸汽機的,有說工廠制度的,如此等等。請算算看,如果工業革命的核心已十幾種之多,每種背後又能衍生出幾種可能的原因,那麼不奇怪,工業革命的原因總數必然高達幾十種之多!我們希望將答案減少到唯一,就要先把核心聚焦到一點。好在,學科的視角是分散的,但過程視角統一得多。因此在這一部分中,我們先把鏡頭拉得很遠、宏觀審視下人類追尋財富與技術的歷程:古代什麼情況、現代什麼情況,找到了古、今轉折的關鍵,我們也就逼近了工業革命的核心!
●人是財富與技術的動物
讓我們從「頭」開始:人類追逐財富與技術的歷程,源頭在哪裡?如前所述,現代的財富增長與技術進步可以追溯到工業革命,進而可以追溯到近代歐洲的一系列復興事件,16世紀的科學革命、宗教改革,15、14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地理大發現,13、12世紀的商業革命、十字軍東征等,它們奠定了近代財富與技術的基礎。再往前,中世紀歐洲的教堂、中國的長城、伊斯蘭的清真寺、印度的泰姬陵、羅馬的市政工程、埃及的金字塔等,也顯示出驚人的財富積累與技術實力。再往前,原始社會的墓葬、小麥、編織、石器、火的出現也標誌著財富與技術的開始。但究竟有多早?
繼續下去,怕就給不出定論了,倒不是說考古缺乏證據,恰恰相反,由於新的考古證據不斷湧現,最早的時間點不斷前移。比如,考古學家發現定居人群儲存糧食、衣服、墓葬等財富,但不篤定更早就沒有,直到新的發掘成果出現。再如考古學家找到了新的石器與火等技術,從來不敢斷定「第一件」,因為不出幾年就會變為「第N件」……說實話,永無止境的追溯是研究者的樂趣,只是,作者與讀者的快樂等不了那麼久。
但我們仍然有最好的老師可以參照,想想看,福爾摩斯沒有親自目擊、沒有親自解剖、按說「沒有實證就沒有發言權」,但他破案了,依據的是對人性的瞭解及邏輯推理。沒聽說有誰指責福爾摩斯的推理不嚴謹,因為人性是共同的,而其中已經包含了邏輯的成分。
這就回到序中遺留的問題:是否存在普遍而相對穩定的人性?作者認為,只要把它限制在極小、極小的範圍內,即人之為人的基本生物屬性,那麼答案就是肯定的,也必須肯定,否則的話,物種就不成為物種了。今天的生理學與心理學都證實,其實不需要實驗室,各位自己就能證實,人之為人的基本生物屬性至少包括趨利避害的本能與抽象思維的能力。它們不僅存在,而且來源也為進化論所解釋:
趨利避害的本能是人類從動物那裡繼承下來,而動物是從生物鏈的更底端繼承來的。繼承的方式簡單而殘酷:具有這樣本能的生物才能在自然選擇中生存下來,反之「趨害避利」的物種在億萬年間都滅絕了。
抽象思維的能力則是人類特有的。作為生物鏈的頂端,人類能把感覺與本能深加工為符號、命題、語言、推理等,從而能超越眼前去想像看不到的景象、超越當下去想像未發生的可能。有了抽象思維的加持,人類才成為萬物之王,反之則會成為萬物的手下敗將。
這兩種最基本的生物屬性保障了人類在自然競爭中的延續,而人類的延續也意味著它們融入到了「人性的基因」中。
在把人性限制在基本生物屬性後,我們就好理解古人關於人性的爭論基本與我們無關。比如中世紀的基督教認為人的欲望有罪,到文藝復興後,歐洲人又開始讚美人性偉大,乃至人的欲望也偉大。再如中國的儒家認為人性本善,法家認為人性本惡。這些爭論不出什麼結果,因為(在今天看來)道德是主觀的,而人性是自然的。
到了科學的時代,人性才被當做像原子、分子、山水、河流那樣來看待,這無疑要理性許多,但又面臨更理性的質疑。同樣,只要我們把人性限制在基本生物屬性的範圍內,就不難回答下面的質疑:
比如,17世紀的哲學家洛克曾列舉傻子、嬰兒等極端例子來說明「心靈是一張白紙」。首先方法就有問題,因為任何生物學分類都經不起極端列舉。如果定義鳥有翅膀,那可以反駁說,雞蛋就不是鳥了嗎、被砍掉翅膀的鳥就不是鳥了嗎?如果定義人有語言,那啞巴就不是人了嗎、昏迷者就不是人了嗎?特殊情況永遠存在,而物種分類指大概率、正常發育下的情況,而大概率、正常發育的人具備趨利避害的本能與抽象思維的能力。在方法之外,「心靈是白紙」的結論也有待說明:嬰兒的心靈內容空白不假,但它具備先天的能力,能很快把白紙寫滿文字。
稍晚出現的另一種質疑是,人性可否被簡化為動物本能,用佛洛伊德的話來說,是潛意識而非意識支配著人的行為。但其實,當我打下這行字、當各位看到這行字時,大概都想不到「該用本能,還是思維?」我們的大腦自動協調了這兩種能力!按照《格列佛遊記》作者斯威夫特的說法,人不是理性的動物,人是會用理性的動物。而《快思慢想》一書則給出了基於科學的解釋:動物祖先遺贈了本能的基礎,而人腦進化出來思維的補充,既然是補充,那就可用、可不用。
在確定了人性存在後,我們就能理解財富與技術的源頭:人性中天然包含趨利避害的目的及抽象思維的手段,所以,也被稱為人類特有的「逐利本性」。它把利與害「量化」了,能權衡回報與付出之間的差額,並在不同目標中選擇淨值更高的那個。它還把利與害「效益化」了,能權衡回報與付出間的轉換效率,並在不同手段中選擇效益更好的那種。比如常常聽說某小孩很「笨」,但再「笨」的小孩也會用玩具來自娛自樂、玩後也會將玩具藏好,對他或她來說, 玩具就是技術,玩具的儲存就是財富。比如我們常聽某人很「聖潔」,但再「聖潔」的人也要穿衣服、也不會穿了隨手扔掉,對他或她來說,衣服就是技術,衣服的儲存就是財富。既然財富是逐利的目標、技術是逐利的手段,那麼,只要是人,就會先天地渴望更多的財富、嚮往更好的技術──這個源頭,考據無法確定,但邏輯必然如此。
從這個源頭出發,我們就可以確定人類追逐財富與技術歷程的起點:它從 「人之為人」的那一天起就開始了。再從這個起點出發,人類的早期乃至整個歷史都將更易理解。
●技術何用?
一般認為,人類(Homo Sapiens)這個物種出現於距今兩百多萬年前;最早出現的是直立人。稱呼如斯,但「直立行走」本身並不能作為任何動物的標誌,因為動物的移動方式太多樣,鳥類、昆蟲、恐龍也可以直立行走,此外還有爬行的、飛行的、兩棲的、多棲的,任何一種移動方式都很難為某一物種所獨具。但有一個舉動,把人類與所有其他生物物種都區分了開來,那就是工具的發明。想想看,恐龍、鯨魚等從沒發明過任何工具,即使水獺、猩猩等能使用工具,也無法製造新的工具。而原始人發明了石器這樣的硬技術,作為採集、狩獵、防身、製作之用;又發明了火這樣的軟技術,作為照明、驅趕、禦寒、烹飪之用。原始人還在持續改進,從最初的天然石頭,逐漸變為敲打而成的鋒利石器,再逐漸出現了磨制而成的光滑石器;最早的天然火,逐漸變為山洞中保存的火種,再逐漸演變出鑽木取火的方法。對石器與火的改進持續而間斷的一百多萬年,被稱為舊石器時期。
終於,在距今大約十萬年前到六千年前之間,出現了一波前所未有的技術浪潮。它被認為是人類生產力水準在工業革命前的另一次飛躍,儘管本書無法像對工業革命那樣深究其發生的原因。在不同的書中,它有不同的叫法,有的稱之為新石器革命,有的稱之為農業革命,有的稱之為城邦革命,這些名稱間有怎樣的關聯呢?
再一次,考據無法確定次序,因為那時還沒有文字紀錄,比如在歐亞非大陸上,我們見到穿孔的石針、重達幾噸重的巨石、泥土雕塑、農業、畜牧業、城邦等,大致都對應這一時期,但這幾片大陸是相聯的,只要一個地方發展出某種技術,就很容易複製到其他地區,因此很難說清楚先後。在東方,三皇五帝的傳說似乎也對應這段時期:伏羲發明了結網、狩獵、制衣、針灸;神農氏發明了草藥與農業;燧人氏鑽木取火;有巢氏發明了住所等,但同樣分不清誰先誰後。令人驚訝的是,在遠隔重洋的美洲,西元前3000年左右,美洲文明培育出玉米、大豆、南瓜、火雞、陶器等,比歐亞大陸在時間上晚很多,但可以確定是獨立完成的。
好在,考據無法確定的次序,邏輯可以給出:首先人性是相通的,所以才有上述不約而同的發生。其次,人性中的邏輯是相通的:先有各種新工具出現的背景,才有農業與畜牧業出現的可能;才讓人類從移動生活向定居生活的轉變成為可能。即,新石器革命─農業革命─城邦革命加起來,才構成一波相對連續的技術高潮。
新石器革命是這波技術浪潮的序曲。從距今約十萬年前到一萬年前,出現了一批磨製更光滑的石器,然後是石頭與木棍綁在一起的矛與弓箭等複合技術,再後是編織、冶金、麻布、漁網等「非」石器技術。就像很多以「新」字開頭的革命那樣,「新」石器革命最終演變為對舊石器的否定及超越。
農業革命是這波技術浪潮的高峰,也最普遍地被當作這波技術浪潮的代名詞。承接新石器時期的新工具浪潮,在距今約一萬年前後,先後出現了農業與畜牧業。農業需要耕種、牲畜需要育種、食物需要儲存及烹飪,於是,鐮刀、陶罐、爐子等硬工具,以及灌溉、耕種、育種、冶煉等軟工藝,都發展出來了。
城邦革命是這波技術浪潮的延伸。生產方式的改變促成了生活方式的改變:流動部落定居下來成為村落,這讓建築、溝渠等技術發展出來了。再隨著人口增加、村落擴張、爭鬥與兼併,在距今六千多年前,在埃及與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出現了城邦,於是,宮殿、城市、道路,乃至文字技術發展出來……
這個技術歷程的開始其實有待解釋。如果問一個幼稚的問題,人為什麼渴求技術?今天我們生活在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時代,想當然地把技術當作好事,但我們的祖先並沒有這樣的先見之明,為什麼也會有發明的欲望?
關於人類社會技術的起源及動力,學術界有如下解釋:靈感、需求、欲望、實踐、知識、頓悟、演進、累計等,大致可以歸為三類:內因說、外因說與過程說。但各有各的缺憾。──有頭腦、天賦、追求、快樂等內在心理,就一定有發明嗎?未必,原始人有洞穴的靈感,並沒發明房子。──有生活、生產、戰爭等外在需求,就一定有發明嗎?未必,原始人有藏身的需求,也沒發明房子。──有勞動、實踐的過程,就一定有發明嗎? 更未必,動物總在築巢,從未搭建房子。──不僅發明的出現,石器技術、火的技術、禦寒技術的持續改進更成謎,都不是內因、外因、過程能獨立解釋的。
本書以為,「人的逐利本性」解釋了發明的動機,而動機貫穿了發明的各個環節:內因、外因與過程。原始人發明了石斧、鑽木取火等尚未發生的功能,因為具備這樣的內在想像力。動機還取決於對外在條件的權衡,原始人很早就發明了石斧,因為回報大於付出;同期的原始人沒有建造房屋,因為在流動狀態下這樣做不值得;定居下來後的人類開始建造房屋,因為那時固定房屋變得划算。動機的實現更離不開過程:磨製石器比敲打石器切割更省力、鑽木取火比天然火更穩定、獸皮比樹皮更禦寒、岩洞比樹洞更安全,這些都需要反覆嘗試。由於人的逐利性始終在那裡,所以早期人類的技術持續進步,但又由於環境與過程不確定,所以早期進步極其緩慢。於是不奇怪,在今天關於人的定義中有一種稱人為「製造工具的動物」。
該如何評價原始時代的技術水準呢?首先我們要定義「技術水準」。不同的學術書籍用不同的指標如新產品數量、轉化自然能源的方式、工具材料的種類、單位土地養活人口的數量、新發明的數量等等來衡量。本書審視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更關心有動態而非靜態指標,即本書所說的技術水準其實指技術進步。進而,嚴格地講,技術進步又包括新發明的出現與舊技術的推廣,本書更關心的是以重大發明的新增為代表的前者,原因會在後面的章節講到。於是,本書中的「技術」可視為與「重大發明」的同義詞,而「技術水準、技術進步」則依單位時間內重大發明的新增為衡量標準。
其實,對原始時期技術水準的評價,尚且不需要這麼複雜,因為不管從哪個角度看,都只能被冠以「原始」二字。首先,體現在人類轉化自然能源的方式上,狩獵與採集僅僅靠人的體能;即使在定居早期,牲畜也還只能被當做食物,還沒有被馴化到可以出力的程度。「原始」還體現在基礎材料上:顧名思義,舊石器時期與新石器時期的工具材料僅限於天然的石頭;儘管在新石器革命的晚期出現了提煉黃金與銅的嘗試,但硬度太低,還達不到工具的要求,僅僅適合裝飾。「原始」更體現在重大發明出現的頻率極低,沒錯,早期人類發明了石器、敲打石器、磨製石器、天然火、火種、鑽木取火、弓箭、衣服、農業、畜牧業、建築等,但這些是在兩百萬年間實現的,平均到單位時間,增量少得可憐。
●財富何用?
早期人類以打獵與採集為生、以部落為行動單位,游走於草叢與樹林之中,通常的說法是,沒有儲存食物與私人財產。但注意,流動部落不儲存食物,不表示不嚮往財富。獵物與果實顯然是財富,原始人始終在獲取、消耗。至於不儲存,只是受條件所限罷了:想想看,你每天扛一頭鹿走幾十公里消耗的體力值不值得;更何況,這頭鹿在路上還可能被其他猛獸搶走或腐爛變質,於是,理性經濟的方式是能吃多少吃多少、吃不掉的寧可共用、共用不了的寧可扔掉。
另外,流動部落中沒有私人財產,這種說法並不完全絕對。今天的人類學家發現,原始部落中無條件分享的僅限於食物;藏身處分享是有條件的,自己部落離開後才會允許別的部落進入;工具則對應著固定的使用者;而巫師的咒語則是完全專有的。
進一步的證據顯示,條件一旦允許,儲蓄與私產就無縫銜接般地出現了。在距今一萬兩千年前發生的農業與畜牧業革命中,剩餘的保存意味著儲蓄的出現,剩餘的保管意味著私有制的出現。今天的考古學家在人類早期定居點的墓葬中發現了工具、飾品、武器、種子、牲畜的殘骸等陪葬品,顯然為死者在世時專用。接下來,私人物品交換產生了貿易;私人物品的繼承則固化了等級的雛形。
上述「財富歷程的開始」同樣有待解釋。如果問另一個幼稚的問題,人為什麼嚮往財富?在今天花花世界中,我們想當然地把擁有財富當成好事,但我們的原始祖先還沒有見過花花世界,為什麼也有對財富積累的衝動?
關於人類社會財富的起源與動力,常見的說法是私有制的出現。但從前面的追溯我們已經看出,人類對財富的渴望遠遠早於私有制的起源,甚至可以往前追溯到很遠、很遠。退一步講,就算財富因私有制開始,私有制又為何開始呢?
第一章 人是追求財富與技術的動物
各位喜歡讀偵探小說嗎? 某時、某地、某公寓發現一具屍體,福爾摩斯接到警報後來到現場,發現躺著的死者已經去世多時,首要任務先判斷死亡的性質──自殺?他殺?還是意外?──才談得上破「案」,福爾摩斯的方法很簡單,他從目擊者那裡瞭解死者生前的狀況,再從法醫或華生那裡瞭解屍體的狀況,從過程的對比中,得出答案……
與虛構的偵探小說相比,我更喜歡歷史案件,因為它們更真實、影響也更深刻,難怪很多電影都以「根據真人真事改編」來開頭。一樁真實到影響至今的歷史懸疑案件,就是工業...
作者序
序一 俗人與現代
一直希望寫一本關於「俗人」的書,初衷如封底所示:我們都是俗人,世界是我們的創作。先釐清下本書標題中的兩個關鍵字:俗人與壯舉。
俗人
本書中的「俗人」,指的是追求世俗利益的普通人,因為「俗」字本來就
含有兩層含義:一是身分上、出身於平民階層的「俗」,二是精神上、追求世俗利益的「俗」。按說這兩個範疇有差異才對,但奇怪的是,在歷史上的大部分時間裡,它們都是重合的。
在原始時代,人沿著既有的傳統追求世俗利益,那時還沒有等級之分,每個原始人都是追求世俗利益的普通人。這樣的傳統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動物祖先那裡:物質是每個物種生存的基礎,而物質只能靠物種自己去爭取,細菌如此,植物、動物、人類也如此。
進入古代文明後,社會通常被分為(至少)三個等級:貴族階層負責戰爭、被認為是高貴的人;僧侶階層負責祈禱、被認為是高尚的人;平民階層負責勞作、被認為是既不高貴也不高尚的、追逐世俗利益的普通人。這是俗人不等於所有人的唯一階段,但即使在此時,俗人也占據社會總人口的絕大多數。
到現代,社會結構再次出現顛覆:房子、食物、衣服、車票等都變成了商品,凡人與聖賢都要用貨幣去購買,前者的一塊錢與後者的一塊錢等值,我們在抨擊市場經濟俗不可耐的同時,也無法否認其平等。另一層平等來自現代法治,法律面前平等,凡人與權貴享有相同的權利,如果大家覺得這太過理想,那只說明我們仍在現代化的過程中。
人類歷史在「俗」的特性上體現出驚人的連續性,因為人性本俗。而現代人更俗,因為我們都是俗人的後代,且現代體制把生在、活在這個時代的人都變成了現代利益體系中平等的一分子,包括我自己、各位讀者、周圍的人。區別只在於意識或者沒意識到罷了。縱使那些不承認自己「俗」的人,也在抱怨老師俗、同學俗、親戚俗、同事俗、仇人俗、路人俗、無人不俗,這讓我想起一個故事:從煤礦中出來的礦工們,看到別的工友的臉黑覺得好笑,只是因為看不到自己臉的緣故……
有沒有例外呢?在古代,出身高貴或精神高雅的人被視為「不俗」,而今天,人們稱政治家、科學家、企業家、藝術家、作家、教育家為「精英」,這難免引發對號入座的聯想。我不反對精英的存在,並且以他(她)為學習與奮鬥的榜樣。但想想看,我們以這些「家」為榜樣,前提是差距可以通過後天努力縮小,否則的話,大眾的學習與奮鬥豈不變得毫無意義?!因此確切地講,我反對的是一種精英主義的幻覺,即以為精英與大眾間,仍然像古代的貴族與平民間,仍然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這樣的幻覺所有人都可能有,與是否精英無關,此處謹舉兩例:
比如,鑒於張三現在成功、李四現在失敗,就推論張三「天資」卓越、李四「天資」愚笨;既然「天資」已經註定,那張三必然繼續成功、李四只能繼續失敗。這樣的推論基於一種試圖把當下固定化到未來的心理傾向,而非基於事實,所以我稱之為幻覺。
再比如,鑒於張三從事的職業或職位在古代是貴族所為,就推論張三今天仍然是「上等人」;鑒於李四從事的職業或職位在古代是平民所為,就推論李四今天是「下等人」。這同樣基於一種試圖把當下固化到過去的心理傾向/幻覺。
事實是,今天生物學已經反覆證實,所有人都屬於智人這同一物種。沒錯,生理機能存在微小差異,但總在一定區間之內,否則的話,該物種就無需存在了。比如百米賽跑,沒有任何人能在幾秒之內完成,而飛鳥能輕易完成;大多數人能在一分鐘內跑完百米,而烏龜需要爬一個小時以上。不僅每個現代人的先天潛力差不多,而且,現代體制又在很大程度消除了後天實現潛力的障礙,結果暫時不同,但絕非永恆:今天被稱為各種「家」的人,過去與未來可能平庸;今天被視為凡人的人,過去與未來可能優異。套用革命導師的話講,就是「人所具有我皆具」,這裡的「皆具」不僅指生理屬性,更指社會權利。本書希望發出的資訊是:既然現代人都是俗人,精英也不例外,那就沒理由忽視自己的、乃至周圍任何人的潛力!
壯舉
我們無需以「俗人」的身分為恥,還不妨以此為榮,這就涉及另一個關鍵詞「壯舉」。把俗人與壯舉放在一起,聽起來有些不搭:「俗人」似乎是追求利益的市井小民,而「壯舉」理應是英雄或天才所為,但這正是本書的用意:我希望指向一座名為「現代」的豐碑,作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俗人的壯舉」的見證。如果不假說明的話,各位難免以為標題中的「壯舉」二字指的是工業革命,從狹義上講也沒錯,因為工業革命也是一場普通人為追求自身利益而開始的革命,但從更完整意義上講,「俗人」創造了自工業革命以來的整個現代!
要證明「俗人創造著現代」不難,既然現代人都是俗人,而現代生活日新月異,那麼自然,俗人創造著現代的一切,環視周圍即可為證。但要證明「俗人創造了現代」,就需寫一本歷史書了,因為現在式變成了過去式,而過去無法觀察、只能追溯。注意,「追溯」當然從現在往前,但不等於要到古代那麼遠。我們僅僅需要追溯古、今之交,以便回答「是誰把人類社會從古代送入了現代」?
這意味著,下面兩種說法都與本書的關注點不同。
一種是「人民群眾創造了歷史」,這無疑正確,人民群眾始終在創造,但創造的方式不同,唯有把古、今區分開來審視,我們才能理解從古代到現代的轉型。
還一種說法是「精英創造了歷史」,這聽起來與本書對立,但其實也是沒有區分古、今的緣故。晚至19世紀,著名的精英主義者湯瑪斯‧卡萊爾還宣稱:「只要有人類存在,就會有英雄崇拜。」對這類「英雄傳記」、「天才傳奇」,史學界早有警覺,梁啟超在《新史學》中就指出,「歷史愈低度,則歷史的人格者愈為少數所壟斷,愈進化則數量愈擴大……愈古代則愈適用,愈近代則愈不適用。」本書認同這樣的批評,只是希望澄清「進化」一詞:依照今天的科學,人種並沒有進化,那什麼進化了?
社會。本書的主旨在於,所謂「古代」與「現代」,不僅僅是時間概念,更是社會概念。古代之所以被稱為古代,不僅僅因為時間早,更因為那是等級分明的社會,現代之所以被稱為現代,不僅僅因為時間晚,更因為這是普通人為平等權益而組成的社會。既然時代演變與社會進步是同步的,那麼自然,是俗人而非精英開啟了現代!
顯然,不管精英主義者還是作者,要證明自己的信仰,都要從歷史中尋找依據。精英主義者以英雄、天才為榮,依據的是「英雄傳奇、天才傳記」,正是這樣的歷史,讓少數精英陶醉於自我崇拜之中、讓大眾陷入精英崇拜,媒體更是推波助瀾地呼喚下一位救世主的出現,好像國家與民族的命運與希望仍然寄託於少數人身上似的。而作者以俗人為榮,依據的是俗人創造了近代的歷史,希望傳遞與精英主義相反的資訊:既然現代乃俗人所創,那麼,未來的希望就寄託在我們──身分最普通、目的最世俗的──每個人身上!
序一 俗人與現代
一直希望寫一本關於「俗人」的書,初衷如封底所示:我們都是俗人,世界是我們的創作。先釐清下本書標題中的兩個關鍵字:俗人與壯舉。
俗人
本書中的「俗人」,指的是追求世俗利益的普通人,因為「俗」字本來就
含有兩層含義:一是身分上、出身於平民階層的「俗」,二是精神上、追求世俗利益的「俗」。按說這兩個範疇有差異才對,但奇怪的是,在歷史上的大部分時間裡,它們都是重合的。
在原始時代,人沿著既有的傳統追求世俗利益,那時還沒有等級之分,每個原始人都是追求世俗利益的普通人。這樣的傳統可以追...
目錄
目錄
推薦序 人類文明經歷了一個前現代到現代的轉變 吳國盛
序一 俗人與現代
序二 工業革命之謎
序三 歷史不是一堆砂子
第一篇 壯舉──究竟什麼發生了革命?
第一章 人是追求財富與技術的動物
第二章 貧窮與落後的定律
第三章 現代人一夜暴富
第四章 大分流與大合流
第五章 人沒變,速度變了
第二篇 俗人──什麼引發了革命?
第六章 工業革命背後不止一條線
第七章 蒸汽機背後不止一位發明者
第八章 天才是怎麼升起的
第九章 人沒變,人數變了
第三篇 時代──為何在那時、那地?
第十章 動機乃發明之母
第十一章 小店主之國,讓錢流通
第十二章 農業先行,讓地流通
第十三章 行會解體,讓人流動
第十四章 君主立憲,讓國王退休
第十五章 權利是如何下沉的
第十六章 人沒變,激勵變了
第四篇 潛能──為何沒能更早或在別處?
第十七章 明君、盛世、天才、重獎
第十八章 為什麼歐洲大陸起步較晚
第十九章 來自阿拉伯、鄂圖曼、印度帝國的啟示
第二十章 四大發明何以可能
第二十一章 四大發明之後發生了什麼
不妨讀的附錄:科學魅影
(可不讀的)附錄:關於工業革命為何發生的太多答案
致謝
目錄
推薦序 人類文明經歷了一個前現代到現代的轉變 吳國盛
序一 俗人與現代
序二 工業革命之謎
序三 歷史不是一堆砂子
第一篇 壯舉──究竟什麼發生了革命?
第一章 人是追求財富與技術的動物
第二章 貧窮與落後的定律
第三章 現代人一夜暴富
第四章 大分流與大合流
第五章 人沒變,速度變了
第二篇 俗人──什麼引發了革命?
第六章 工業革命背後不止一條線
第七章 蒸汽機背後不止一位發明者
第八章 天才是怎麼升起的
第九章 人沒變,人數變了
第三篇 時代──為何在那時、那地?
第十章 動機乃發明之母
第十...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
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

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