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獎紀錄:
a臺北國際書展由文化部主辦,臺北書展基金會承辦,二月五日到十日,國際書展熱鬧豋場,「2014臺北國際書展大獎」則率先於一月七日公布,選出六本年度好書……
二○一三,臺北國際書展年度之書報導 文◎臺北書展基金會
小說類總評
今年在小說出版上,中短篇大放異彩,而且交出中短篇傑作的小說家,有著極為廣闊的世代與人生經歷分布。有長年客居美國的前行代大家李渝,有從商多年之後復出的王定國,有讓人再度驚豔的成英姝,也有初試啼聲交出第一部小說集的丁允恭,來自不同方向對於中短篇小說的探索、挖掘,保證了閱讀經驗上的多樣精采。
而貫串多樣的,卻又有一份近來愈來愈明確的臺灣風格躍動著。世俗、都會的人間情境掌握,平實生活中細膩情感流盪的表現,還有對於文字及敘述的低調琢磨,逐漸構成了臺灣小說家在華文大領域中,獨特的印記。我們必須承認有些更開放、更華麗、更詭奇的小說寫法,在臺灣缺乏發展;然而與此相應的,則是另外有些小說區塊,即便不是那麼無垠開闊,是臺灣小說家們共同專擅的。
值得注意還有在小說創作,尤其是中短篇創作上,明顯的態度變化。一度看似沒落的中短篇捲土重來,但絕對不是回到從前。經過了這幾年寫作者在長篇小說上的強調、努力,普遍建立了一種對於小說創作的莊嚴頂真價值。小說非但不是消閒、不是趣味,還是一門極為繁難的技藝,需要持續訓練與專注投身才能擁有。看得出來,這份價值也感染到了看待中短篇的方式,光靠才情、靠一時的靈感與衝動揮筆而就的短篇小說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從文句到敘述觀點到情感布局到整體結構都悉心處理的作品。耐磨的作者交出的精心創作,也就因而耐讀,撐得起讀者的高度期待,更經得起讀者反覆細讀。
年度之書一︰林宜澐《海嘯》(二魚出版)
大地震之後,海嘯可能來襲,導致海濱的小鎮人心惶惶。
故事情節巧妙地由此形成強大的張力,逼使各色人物如慌亂出洞的螞蟻,窘態百出的現形,各有隱憂處境,貪婪之情亦愈發表露。在社會秩序瓦解下,黑道人物出來維持秩序,比市長更具魄力地展現治理能力。在引領市民成功避難時,卻也浮現未來競選的野心。這不是後山,而是整個臺灣鄉鎮政治的縮影,社會關係錯綜複雜下,荒謬可悲的人性衝突,一直在不斷的複製和上演。
開頭的誇張敘述甚是璀璨華麗,後尾的基調猶若雨過天晴,照見人性和故事較單純的本質。同樣以鄉土人物為主角,相較於黃春明式的溫暖感性,或王禎和深刻地揭露人性,林宜澐兼有二者之長,信心飽滿地提出不同世代的小說主張。且嘗試以綜觀角度,透過本書主角洞徹的冷眼,悲微地觀察社會萬象。
嫻熟穩定的鋪陳,高妙的幽默形容,加上喜劇基調的描繪,他的小說風格在此部,淋漓盡致地表露了。
林宜澐,臺灣花蓮人,一九五六年生。政大哲學系畢業,輔大哲學所碩士。曾任教於大漢技術學院。現為自由作者。在四年級的作家群中,已有不少人逐漸減產,或甚至近乎封筆,林宜澐則相當入戲,上臺之後,便再也沒有下臺的打算。他不是多產的作家,卻是長期穩定生產。著有《晾著》、《人人愛讀喜劇》、《藍色玫瑰》、《惡魚》、《夏日鋼琴》、《耳朵游泳》、《東海岸減肥報告書》等書。
年度之書二︰王定國《那麼熱,那麼冷》(印刻文學)
今年備受眾人矚目的一本短篇小説集。小說家或過來人王定國,在地産界打滾了大半輩子,歷經九二一巨變,走過大風大浪,見過大起落,一度封筆近二十年的他,到底會在復出十年,慎重交出的第二部作品裡,跟讀者説些什麼樣的心底話呢?
王定國擅寫盡頭,各種人生或事業的盡頭,愛情或婚姻的盡頭,這一回有最集中,最極致的表現。人生没有輸贏,但形形色色的有情眾生,像作者一樣經歷過一段夢幻的平凡人,男男女女似乎心靈深處都有祕密,一個過不去的關卡或創傷。人心底層那些奇怪,每每顯得可笑的欲望,在最後卻全化成一股莫名的巨大悲情,小說家的筆既温柔又殘酷,筆下角色,不管是壓抑的昇華或反昇華,如果有太多熱淚盁眶的畫面,太多近乎灑狗血的自我戲劇化,説穿了,其實是作者不甘心資本主義社會普遍物化異化的反戈一擊。這注定是一場誓死至死,搞不好同歸於盡的鬥爭,但王定國鬥志堅强,他不單替故事中人發出最強音的人道主義呼喊悲鳴,也試圖幫他們找回那人事物純真的原點。不論如何,以他既冷且熱的一支妙筆,他至少再一次,幫他自己,也幫讀者找回了小說的起點,文學的起點。
王定國,一九五五年生,彰化鹿港人,定居臺中。十七歲開始散文寫作,十八歲後短篇小說陸續獲得全國大專小說創作獎、中國時報文學獎、聯合報小說獎。 曾任職建築企劃業務主管、臺中地檢處書記官、國家廣告企劃公司總經理、《臺灣新文學》雜誌社長,現為國唐建設公司董事長。早期著作:散文集《隔水問相思》、《企業家,沒有家──一個臺灣商人的愛與恨》、《憂國─臺灣巨變一百天》,小說集《離鄉遺事》、《我是你的憂鬱》、《宣讀之日》,自選集《美麗蒼茫》等書。 曾短期任職法院,長期投身建築,封筆長達二十五年,復出後由聯合文學出版小說集《沙戲》,以及這本特別的冷熱之書。
年度之書三︰曹冠龍《紅杜鵑》(印刻文學)
以三個系列中篇,出入於真實與虛幻之間,其中的想像力令人讚歎!作者帶著澎湃的感情,卻在黑色幽默裡凝斂;文字到處是機鋒,又滿懷洞悉世事的氣度。而且作者極具說故事的功力。看第一個中篇《紅杜鵑》裡核爆後長江源頭崩塌,水淹金沙江的一段:大水怎麼樣改變了印度支那的山形地貌。從河內、曼谷、到吳哥窟,魚兒在石柱間穿梭迂迴,波光在石雕佛像的臉上恍恍惚惚……作者盡情揮灑,其中魔幻寫實的基調,讀起來詭奇、美感而酣暢。
書裡《紅杜鵑》、《活炸活烤》、《132雪茄煙》三個中篇,背景都有中南海最高領導人的巨大身影。這三則看似荒謬的故事,刻畫出悽厲而殘忍的異色中國。書中毛澤東擬想中呼之欲出的核爆,或者五百隻活魚一起炸的油鍋陣,或者四川重慶烈士陵園前的百萬江姐大合唱,什麼叫做集體的力量?什麼叫做「看萬山紅遍」的豪情?怕的正是這江山一片紅的曠世巨作!怕的正是領導人生死置之度外的這番壯志!讀的時候,你內心有所凜然,對臺灣讀者尤其是震撼教育吧!從毛澤東到薄熙來,你約略明白了那片土地上發生過什麼。
文字值得讀者細細賞析,更難得的是貫串起來的思想緊緻度。《紅杜鵑》看似信手拈來,其實細針密線、絲絲相扣合。三個故事,合成一本寓意深遠的小說。
曹冠龍,一九四五年出生於江西省,七○年代末開始創作小說,陸續發表在《上海文學》,其早期作品被譽為大陸傷痕文學的巔峰。一九八七年赴美學習,波士頓藝術學院(School of the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碩士畢業,主修雕塑。一九九三年出版自傳式小說《閣樓上下》被評選為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次年,加州大學出版了由他本人主譯的英文版(The Attic),《紐約時報書評》稱其為卡夫卡級別的文學作品。二○○九年出版長篇小說《沈》。
入圍:伊格言《零地點》(麥田出版)
誠如伊格言自己說的,《零地點》是一部「貼地飛行」――正面回應當下現實,又危險地保持一些磁浮般距離的作品。以核電廠爆炸後的「後核」時代臺灣為視域,加入懸疑解謎、對抗陰謀權威以及追索失落的愛,讓小說更有看頭,敘述上也有設計,以「ABOVE ZEROGROUND」和「UNDER ZEROGROUND」的交錯標誌核爆前和核爆後跳動閃爍的記憶訊息,如同拼圖,讓讀者充分享受還原真相的樂趣。全書深處編織的抒情氣息和科學想像也使人想起《噬夢人》。
核能威脅長年籠罩臺灣,由於日本福島核災,對近在咫尺的臺灣來說不啻為鬼魅寓言。近年來反核抗爭再度達到新的熱度,每週持續的「不要核四、五六運動」更標誌了這是一場持久、絕不放棄的爭取。如何預防、解決、休止、縫補,有許多專業的意見,因此,《零地點》反向來談,從未來的廢墟看還可努力的當下,這是這部小說最重要的意義。
入圍:陳淑瑤《塗雲記》(印刻文學)
不久前,原藉澎湖的小說家陳淑瑤才以記敘童年及鄉土的長篇《流水帳》獲臺北國際書展青睞(二○一○),今年新出短萹集《塗雲記》又給讀者帶來另一種驚喜,不單在題材方面有所拓展,一舉跨入了與讀者更靠近的當代都會生活,而且在形式與内容上都有相當不俗的表現。如果可以仿照張愛玲對城市傳奇的定義――張愛玲説她想寫的是:「平凡人生中的平凡與不平凡。」我們也可以說,陳淑瑤想進一步處理的則是:「瑣碎人生中的瑣碎與不瑣碎。」
的確,活在當代都會的一般人,走在大馬路,在社區公園裡的平凡人,他們主客觀的生活世界到底可以有多平凡,多瑣碎呢?從失蹤兒童的海報到社區公園的游民,陳淑瑤熔意識流與蒙太奇手法於一爐,一貫地拿細筆尖筆秃筆描摹出一個個雕花般的微型大千。陳淑瑤擅寫小情小愛,小悲小喜,没有什麼了不起的大反省,大同情,她平視周遭的眾生及萬物(從不仰視或俯視),故事中的敘述者每毎像精靈,像超靈敏的感應器般不斷穿梭於物我及人我之間。「象憂亦憂,象喜亦喜」,讀者不自覺地跟著人物的思緖心情起伏,每件芝麻綠豆、看似庸人自擾的小事,也都因此感染到了一份浮世的歡樂與哀愁。
入圍:丁允恭《擺》(聯合文學)
《擺》是丁允恭第一本小說集,收錄一九九五年到二○一三年共十四篇小說,橫跨的時間大約可以長成一個少年,也足以使昔日早熟的文學少年更累積了些風霜。作為一部統整呈現的出版品,《擺》因為風格的參差、成熟度的落差,與其他較為渾融整體的著作同臺競技時,難免會有些吃虧,但是,也正因為這樣的參差與落差,讓讀者看見摺痕與轍痕,而成為在閱讀上更為親密的書。
本書有幾篇令人難忘,例如寫外遇的〈擺〉、寫學運記憶的〈關於我的野百合學長們〉等。這裡則想特別提一提〈鮪魚肚斯基的生命之門〉,是我特別喜歡的一篇,戲謔地延伸「托洛斯基/鮪魚肚斯基/鮪魚肚司機」以及「托派/拖派」,在諧擬中浮現的,卻是一個男人的濃縮版尤里西斯生命之旅;多少生命時刻裡的自限與他限,瞻望與退縮,「留在門裡不能決定什麼,然而走出那個門也不能」。
李渝《九重葛與美少年》(印刻文學)
「現在再也不是殉情的時代了。」這是李渝小說集《九重葛與美少年》之中《三月螢火》的一句話。迴盪在作者心底的應是另一句:「再也不是抒情的時代了。」 眼前的時代,還剩下多少抒情的可能性?似乎是李渝小說集絮絮問著的問題。明知是徒然,作者卻試圖以文字,回轉所有人的集體失憶!
文字重現的,是「原本熟悉的, 消失了很久的」,記憶中盤繞的九重葛、牆縫間的羊齒植物,壓抑的時代,摻混著作者個人的生命經驗、敏感的內心狀態:「人都該在愛還是愛的時節愛過」, 李渝如是說。
然而,回到現實,李渝寫道:「只要在臺北街頭站上十分鐘,看著那橫衝直撞肆無忌憚的機車群,……你就不得不承認,世界已經改變了,人性已經不一樣了,而文學也必須要以某種不同的面貌出現,才能面對這種改變了。」於是,李渝在這本書裡叩問:「文學上,嚴肅、深沈、細膩、溫和、綿長這類品質都變成乏味的東西」,那麼,還值不值得為它們努力?
作者問得執著、寫得專情,就為了不復返的美感經驗?在最後一抹夕陽中佇立,作者把與文字廝守當成某種不妥協的姿勢。
入圍:鄭丰《奇峰異石傳》(奇幻基地)
到了第四本,作者鄭丰又回到了處女作《天觀雙俠》雙主角的敘事方式,讓人再度感受到作者初寫武俠的純真和虔敬。其調性依舊保持娓娓敘述的文采,多了一份內斂婉約的心境陳述。截然不同於男性武俠貫常出現的,刀光劍影的打殺。
但這回不再以明代為背景,而是選擇了隋唐,主角年齡層亦降低。少年英雄的視野和情義,不斷被著力鋪陳,摻進了雄渾史詩般壯闊的冒險過程。而虛擬的故事跟已知的歷史揉合,不僅添增了閱讀的魅力,還促發讀者豐富的想像。
從文類來看,作者彷彿獨自在一個我們熟悉的古代星球,充滿自信地繼續著耕耘著某一古老家族的事業,繼續以傳統的書寫技藝,謹守此一達人身分。只是積累了四大部,卻又在在告知,女性武俠意識的悄然崛起,以及雖孤絕地隔於一方,創作之初心,跟既有的現實世界仍舊緊緊的呼應。
其他入圍作品
成英姝《惡魔的習藝》(印刻文學)
黃錦樹《南洋人民共和國備忘錄》(聯經出版)
非小說類總評
「臺北國際書展書展大獎」本為鼓勵臺灣本土出版品而設,送選書籍以臺灣主題居多,本屬當然,令人意外的是,今年尤其量多質精,最後遂形成「臺灣人出頭天」的局面。前兩年總可分一杯羹的「臺製大陸禁書」,幾乎全軍覆沒,僅剩一道《中國文化冷風景》了。
這一臺灣熱,自然與近年高漲的臺灣主體意識,甚至「小」字當頭的「小革命」、「微力量」不無關係,因為微小,相對踏實細膩,而能發掘出更多的島嶼之美,鄉土之愛。另一方面,解嚴四分之一世紀之後,新的一代長成秀出,老的傷痕沈澱純化,其所關照遂不在於一家一姓、一黨一政權的興亡,而能真正放眼臺灣未來,追尋價值之所在。這二股力量匯聚成流,今年入選十本書,雖然臺灣掛帥,卻能擺脫以往常見的悲情糾纏,普遍呈現某種沈著的自信,年過耄耋的《史明口述史》呈現「何必計枯榮」的胸懷,青春二人組的《職人誌》同樣相信「直行終有路」的堅持!
得獎三書:《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從日治、戰後初期,一路講到一九八○年代臺灣民主運動風起雲湧,最終衝決網羅,一舉推翻獨裁專制政權的過程,此書隱然確立臺灣歷史主軸,國民精神之所在,以其氣象恢宏,敘事完整而勝出;《躊躇之歌》回顧反對運動前塵往事,深思一路走來心路歷程,哀而不傷,信而不怨,一種溫柔敦厚的諒解悠然而生,信是佳構,恰好與《百年追求》遙相呼應;《我的涼山兄弟》除了是一本結構嚴謹的田野民族誌,更體現一名臺灣人類學者對於中國少數族群的關懷與互動,整體敘事深入淺出,理性感性兼具,堪稱是一本少見的(社會科學)「科普」書籍。
三本書有裡有外,有視野有深度,充實而有光輝,真正構成了一道「臺灣文化新風景」!
年度之書一︰陳翠蓮《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三卷)(衛城出版)
「一八九五到一九八六,這是一份臺灣的民主履歷,三個世代追尋的民主之花」。寫在「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書封上的字平實中肯,卻是從一九八六到二○一三等了二十七年才瓜熟落地的,臺灣最完整的民主運動史的論述。
「百年追求」書分三冊:第一冊「自治的夢想」由臺大歷史系教授陳翠蓮執筆,寫日本人殖民統治下,臺灣第一波以啟蒙為主的民主運動。第二冊「自由的挫敗」由中研院研究員吳乃德執筆,寫國府來臺獨裁統治下,外省籍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先言論後行動,與本土精英合作企圖成立反對黨,此一匯流因整肅宣告失敗。吳乃德對這段承先啟後的歷史,從研究到論述,最具功力,無疑是這三冊書中的靈魂之筆。第三冊「民主的浪潮」由作家胡慧玲執筆,寫的是七○到八○年代一波波黨外運動的抗爭受難奮勇向前。
這三冊書合而讀之,實可作為海內外對臺灣民主運動最適當的教本。推動此書撰寫的吳仁輔先生功不可沒。
陳翠蓮︰臺灣大學政治學博士,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曾任自立晚報記者,主要研究領域為日治時期臺灣政治史、戰後臺灣政治史。吳乃德,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曾任黨外雜誌《新潮流》編輯,美國安娜堡密西根大學社會系訪問副教授,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合聘教授,「臺灣政治學會」創會會長。胡慧玲,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曾任職《自由時代》雜誌社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現任「上尚講堂」策畫人。
年度之書二︰陳列《躊躇之歌》(印刻文學)
在溫馨平和的文字中,閃射出強烈的憤怒。作者陳列經歷過白色恐怖的迫害,經歷過激情的民主運動,這本書寫的是他的腳步與心情。
熱愛文學的青年捨棄教職,在山中寺廟靜靜讀書,卻逃不開莫名其妙而來的情治單位的追逐,他寫過的塗鴉式文字、所看過的書都成為他的罪狀。出獄後青年再投身反對運動,可是面對的卻是,如一個朋友對他說的:「希望是會傷人的;你忘記我們在裡面的日子了嗎?抱著絕望,才能活下去;我們只能等待,但不是希望,這兩者是很不同的。」他得到的醒悟居然是另一個深沈的問題:「然而,政治人,根本上,不就是受權力欲望驅使的人嗎?」
選戰後的年輕人長大了,回復他本性的恬靜,「細細地持續落下,若有似無,在我駐足的小山丘上。從這裡看過去,我前晚走過的鬧區方向,也依然還是大致一片朦朧。」
他沒有躊躇,走過人生,而後平心靜氣地寫下靈魂顫動的軌跡。
陳列本名陳瑞麟,一九四六年生於嘉義農村。淡江大學英文系畢業,曾任國中教師二年,後因政治事件繫獄四年八個月。出獄後,以〈無怨〉獲第三屆時報文學獎散文獎首獎,隔年再以〈地上歲月〉獲第四屆散文獎首獎。一九九一年以《永遠的山》獲第十四屆時報文學獎推薦獎,成為自然書寫的經典作品之一。在參與政治活動約十年之後,現已回歸文學專事寫作。目前定居花蓮。著有陳列作品集:《地上歲月》、《永遠的山》、《人間.印象》、《躊躇之歌》。
年度之書三︰劉紹華《我的涼山兄弟: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群學出版)
涼山在世界的角落,四川南部與雲南交界處。這裡的少數民族被稱為「彝」族,但他們自稱是諾蘇人。臺灣來的人類學家劉紹華走進這個陌生的山區,試圖研究經歷過奴隸制度、共產體制與改革開放,諾蘇人如何設法融入新的世界裡,不料卻成了海洛因與愛滋荼毒的受害者。
劉紹華用誠實的筆調、田野的採訪,記錄下那些天真的涼山臉孔,如二○○五年時三十三歲的馬海古者,因吸毒的交換針頭而染上愛滋,但他不信有克服不了的病毒,竟照樣去成都打工,直到四年後出現了末期症狀,聽到醫生的診斷後,他的反應是:「這個愛滋病是真的!」
劉紹華引領讀者進入這個名為涼山的陌生世界,看著巨變時代裡被遺棄的人們,涼山兄弟不僅是她的兄弟而已,是讀過這本書的人共同關心的兄弟,把祝福寄往涼山。
劉紹華︰近二十年來,當過記者、從事過國際發展工作、投入人類學的學術田野調查,這些經歷讓作者長年在世界不同角落參與當地生活、體會人情,並見證快速變遷世界裡的悲歡哀樂與權力失衡。感於滿實多元的人生閱歷,總在返程歸鄉時塞不進有限行囊,諸多的尋常人事物在瞬息萬變的人世中常一閃而過便被忘卻,只發生過一次的事等於沒發生過,所以作者努力清醒,記錄、分析、審視她親身經歷過的時代流轉與人生百態。目前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入圍:李劼《中國文化冷風景》(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從華夏文明的源頭尋索,著力在商周之交,對文王演易、周公建制,經由孔孟宣揚,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這條線索提出批判,重新解讀先秦諸子,認為儒術成為帝王之學,著重等級制度的特質形成了一套穿越時空,綿延至今的封閉結構。中國文化需要經歷一次文化復興,需要新的審美觀念,這套審美觀念其實是重返《山海經》到《紅樓夢》的神話原型,元氣充沛、天然去雕飾的境界。
作者李劼於一九八九年中國六四事件後身陷囹圄,後來流亡美國。前此曾以自傳體小說書寫家族與個人故事,《中國文化冷風景》進一步跳脫流亡者悲情框架,思考形成梟雄文化的集體意識,同時呈現個人對自由思考、自由創造的追尋。追尋的路徑別開生面,彷彿岔出一條歧路,提出一種思辨,呈現的是別於傳統、寂然蕭瑟的冷風景,也是作者內在的一幅心靈圖景。
入圍:范毅舜《公東的教堂:海岸山脈的一頁教育傳奇》(本事文化)
臺灣每一年出版的書很多,但真正能在當下就發揮影響力的,不多。《公東的教堂》就是這麼一本書。
透過旅外攝影師范毅舜的眼,看到公東教堂永恆的美,看到東海岸樸實的美。透過范毅舜的的筆,看到半世紀前,一群從瑞士來臺灣傳教的神父如何奉獻他們人生在資源貧乏的東臺灣,如何透過教育許偏鄉孩子一個未來。
透過范毅舜直率熱情的訴說,體會到人生的了不起,不在於做了什麼大事,在於即使是生活小事,若能堅持到至死方休,那才是改變歷史的力量!
《公東的教堂》,它復興了一所學校,活絡了一個小鎮,讓忙碌的現代人重新找回失去的信仰和價值。
入圍:柯裕棻《洪荒三疊》(印刻文學)
寄居城市的多感女子,離根失據,書寫浮生以為自我療癒:生命交叉的吉光片羽,驀然回首的童年往事,轉瞬已逝的青春片段,最後都回歸到了日漸崩解的家族、傷痕累累的故鄉土地。要說這是「浮生草」,是「恍惚的慢板」,是「甜美的剎那」,皆無不可。卻因鍛字鍊句更上一層樓,視野關懷更加寬廣包容,讓人捧讀再三,不忍遽放。「一片冰心在玉壺」,當即此書心意。
作者柯裕棻寫的是自己,讀者卻收到了一個世代的氛圍,一種普遍的聲音,在東京,在香港,在北京,在上海,在那些脫穎於職場而荒涼於生活的單身女性身上。――從身世寫出了時代,從生活瑣事看到人生本質,悠悠裊裊情意不盡,此書遂得為年度之選。
入圍:史明口述史訪談小組《史明口述史》(行人出版)
一生跌宕起伏,推動臺灣獨立運動,出生於一九一八年的史明,年逾九旬。在這部口述史中,他不再只是革命家,史家;而是活生生一個左翼青年,喜愛讀書,聽古典樂,衝撞冒險,深入底層,熱情活力十足。
一部三冊的口述史,細訴他日本早稻田大學的讀書生涯,赴中國參與抗日,接觸中國共產黨《穿越紅潮》回到臺灣。然後又從風聲鶴唳的臺灣前往日本,他當時開了一家麵店,為志同道合需要幫助的年輕人提供一處場所,進行地下工作推動臺灣獨立。並於此建立第一部臺灣後殖民史觀巨著《臺灣人四百年史》的思想體系,這是戒嚴時期極重要的一本禁書。即便往後臺灣獨立的理想愈發困難重重如《陸上行舟》。
由史明口述史訪談小組紀錄史明近一世紀的人生,如何形塑出臺灣獨立的邏輯與理想,並念茲在茲真誠實踐。個人觀點十分突出,補充近代臺灣百年歷史的諸多細節,彌足珍貴。
入圍:羅福全、陳柔縉《榮町少年走天下──羅福全回憶錄》(天下遠見文化出版)
關於羅福全,辜振甫說過:「臺灣不會再出這樣的人物。」
這位道地的臺灣人,在聯合國打拚三十年,爭得一席地,他曾列名黑名單,後來卻為臺灣出使日本,外交成就傑出。此外,我們對他所知甚少。It take two to tango。繼「宮前町九十番地」為張超英做傳,陳柔縉再度以她的水磨功夫和生動細緻的描摹,為讀者寫就這本《榮町少年走天下》。我們不止看見一位一九三五年出生的臺灣囡仔不凡壯闊的傳奇一生,也看見從日治到民主的臺灣,羅福全行過的日本美國,聯合國與世界。一個來自嘉義富裕家庭,六歲留學日本,家裡吃過王永慶送的米,美術老師是席德進,在關仔嶺四十三兄弟結拜反國民黨,恐懼中訂婚再出國留日,帶著香蕉留美,成為諾貝爾得主的學生,進聯合國工作,結識世界領袖人物,凡此種種情節,無不精采。陳柔縉寫來舉重若輕,如大河劇也有尋常人家煙火味,切合羅福全的生命情調。
入圍:黃靖懿、嚴芷婕《職人誌─52個頂真職人,認真打拚的故事報乎恁知》(遠流出版)
這兩三年,介紹職人、百工的書寫一本接一本,各式各樣的職人一一展現在大眾面前,因此,任何一本類似主題的書籍想脫穎而出,若沒有創意,就算百倍努力也很難引起讀者注意。
《職人誌》就是這麼一本以創意取勝、以努力感動人、誠意十足的好書。
雖然《職人誌》的出發是一本大學畢業報告製作,雖然兩位作者黃靖懿、顏芷婕都只是大學即將畢業的小女生,但在創意和說故事這件事上,他們證明了年紀和經歷都不是問題,一幅幅細如剪紙般的插畫,一頁頁仿四零、五零年代臺灣報紙的編排方式,整體懷舊風的設計,傳達這些都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經典職人!
其他入圍作品
楊富閔《解嚴後臺灣囝仔心靈小史》(九歌出版)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同遊 ◎吳鈞堯
有很多機會與人同遊,如家人、朋友,以及有一點熟又不太熟的「朋友」。「熟又不熟的朋友」是非常多的,因為夏潮基金會宋東文董事長的關係,我每一年度恰有機會,經歷至少一次「熟又不熟」的交流參訪。首先四到五月份,夏潮與大陸臺聯議定參訪的省份,基金會秘書張曉平會查詢臺灣有哪些作家,祖籍來自參訪地,他們有可能參加活動嗎?
然後,我會在一個下午,與宋董會議,提供適合交流的作家跟學者。宋董希望能把交流做寬,每一年的參訪作家幾乎都不一樣。年齡層分散在長、中、青三個年齡層,以及小說、散文、新詩三大寫作文類,俾對話時,可以周延深入。再區分作家與學者、寫跟論,名單十來人,常常費盡半月思量。
名單議定,發通知之後,趣味就來了。儘管都在寫作,作家間並不熟,他們私下抵探,郭強生、林水福好相處嗎?到大陸開會一定要發言嗎?事後證明郭強生好相處,且唱做俱佳,兩位且都擔任主持,最擔心的發言問題,轉而變成「擔心無法發言」。
熟與不熟,在臺北作家群,也在兩岸作家之間。兩岸看似四通八達,交流時,每聽聞大陸作家說,第一次見到臺灣作家,也第一回聽聞臺灣藝文結構。兩岸似乎很熟,但又不熟。大陸作家余同友按慣例隨團參訪,必須直到離情依依,發覺再度同遊,不知何年何月,這才真情流露。
每回兩岸交流,我總發現「熟又不熟」的徵狀,從旅途開始,慢慢抹去人、我之間,那一條看不見線,旅途結束,那一條被抹去的線,不再是界線,而成為連結的線。專題「臺北會安徽」收錄宋東文等多人作品,以及凌健、顏艾琳的交流經驗。
二○一三年臺北國際書展年度之書,是一月號臺北國際書展報導的續篇,本期報導過去一年來,文學的豐收,評介林宜澐、王定國、曹冠龍、陳列、劉紹華、陳翠蓮等六位得獎者,以及其餘入圍者的介紹。截稿時尚有多篇評稿未到,只存存記錄了。
文字的陪伴也是同遊,羅思容、陳榮昌、蔣亞妮、張潔以及多年撰稿的塗翔文,陪伴本刊進入六十歲。這陪伴說長不長,但也不短,剛好就是一個思念的長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