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藝術煙花之後
五月是香港的藝術季節,一年一度Art Basel 盛大登場,各種藝術活動同時開展,藝術界相關人士有去不完的opening 和party,非藝術界人士則有許多華麗的熱鬧可看。
但這場藝術的五月繁花,只是一場剎那燦爛的煙花嗎?
一向關注本地藝術文化的「號外」試圖探索那璀璨煙花底下的基石,思索香港藝術如何可以更健康的發展,以及藝術世界之於香港社會有何意義。
藝術界本來就是不同的力量所構成:藝術家、藝廊、拍賣行、美術館、政府、NGO、商業品牌、社區和公眾。本期封面人物是「號外」和非營利機構「藝術與古蹟資料研究(AHR)」的特別合作,邀請香港藝術界的重要推手和藝術家們談談香港藝術的可能與限制,以及他們如何創造和推動香港藝術。這些面孔當然不是完整的香港藝術圖像,畢竟還有太多重要的人在努力「搞」香港藝術。
另外一個理解「誰在搞香港藝術」的角度,是不同的機構、制度與空間對藝術的介入與操作。本期封面故事著重在對香港而言最關鍵的要素:空間。不論是香港或其他地方,在當代城市中對於創意與藝術空間的建構與爭奪,已經成為理解城市文化與地景的關鍵線索。政府熱衷於建立大型文化基地以打造城市形象,商業機構重視贊助藝術以強化品牌形象──這些力量固然對於藝術有重要的扶持作用,但關鍵也在於他們會如何形塑藝術發展的面貌。
在本期專題中,評論人劉建華和小西批判性地檢視了香港的「新西九時代」下,西九自身的發展策略,以及香港藝術與空間的新爭奪戰。知名音樂人與塗鴉藝術家MC仁則訴說從來都是在街頭進行游擊戰的塗鴉文化史與當下實踐 。街頭之外,香港也有許多新興的另類藝術空間,無論是咖啡館、 餐廳或者各種奇妙場所(後樓梯間!),試圖尋找新的空間出口。香港最特別的是,大型商場有越來越多的藝術展覽;人們可以輕易想像藝術對商場的branding價值,但更有意思的問題是,如果香港這座城市就是一個大商場,那麼藝術對於這個城市又是什麼意義?
本期features部分有比大多數港人更深入香港郊野的台灣生態作家劉克襄,有知名劇場導演林奕華談新作「梁祝」音樂劇,袁智聰寫香港indie-pop 先鋒AMK的故事,台灣當代藝術展覽「造音翻土」如何展示台灣的異議之聲,以及撼動台灣(也振動香港)的太陽花學運影像記錄;設計與時尚專題有專訪Monocle 主編Tyler Brule 暢談與LV合作的pop-up store “L’Aventure”,世界知名設計大師George Nelson的報導,以及九十年代超級model Kirsten Owen演繹時尚態度。
在Culture pages專刊,有人在香港的青春詩人黃潤宇+台灣小說家伊格言聯手同寫「太陽花」,五位英文寫作的香港詩人談『Poetry is…』\『HK is…』,作家袁兆昌撰文縱論『香港本土科幻小說』的工藝之必要,性別學者何式凝推薦10首同女性/性別有關的「『她』的十首歌」,香港live house之HIDDEN AGENDA主事人之一黃津?對話台北「地下社會」的何東洪,專訪艾未未談他的新電影《艾未未的上訴》,與藝評人楊陽撰文談論策展人在當代藝術展覽中的角色和方向 。
當美麗煙花在天際爆炸之後,我們希望看到的香港藝術世界不是一篇黑暗夜空,而是真正有百花齊放在不同角落堅韌地生長,有更多的力量參與藝術的生產與欣賞,讓香港不是只是一座巨大的美術館或者藝術商場。
而這個,需要大家都一起來搞搞藝術吧。
《號外》雜誌主編─張鐵志
作者簡介:
《號外》(City Magazine)
1976年由創辦的生活潮流月刊。內容圍繞時裝、餐飲、家居、建築、設計、美藝、環保、視像、音樂、閱讀、文化及藝術等範疇。雜誌印刷精美,注重視覺表現手法,雜誌比其他雜誌大(29x39cm)。主要目標讀者是中產階層,雜誌有不少奢侈品及時裝廣告。
作為香港歷史最悠久的月刊,自1976年開始,《號外》38年來都走在時代最前,帶領著城市潮流和時尚文化,成為香港最具先鋒性的雜誌之一。《號外》不單止伴隨著香港的成長,同時見證了香港的轉變,絕對是最能代表這個城市生活生態的雜誌。
網站:http://www.cityhowwhy.com.hk/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cityhowwhy
優惠價: 9 折, NT$ 297 NT$ 330
本商品已絕版
香港的藝術煙花之後
五月是香港的藝術季節,一年一度Art Basel 盛大登場,各種藝術活動同時開展,藝術界相關人士有去不完的opening 和party,非藝術界人士則有許多華麗的熱鬧可看。
但這場藝術的五月繁花,只是一場剎那燦爛的煙花嗎?
一向關注本地藝術文化的「號外」試圖探索那璀璨煙花底下的基石,思索香港藝術如何可以更健康的發展,以及藝術世界之於香港社會有何意義。
藝術界本來就是不同的力量所構成:藝術家、藝廊、拍賣行、美術館、政府、NGO、商業品牌、社區和公眾。本期封面人物是「號外」和非營利機構「藝術與古蹟資料研究(AHR)」的特別合作,邀請香港藝術界的重要推手和藝術家們談談香港藝術的可能與限制,以及他們如何創造和推動香港藝術。這些面孔當然不是完整的香港藝術圖像,畢竟還有太多重要的人在努力「搞」香港藝術。
另外一個理解「誰在搞香港藝術」的角度,是不同的機構、制度與空間對藝術的介入與操作。本期封面故事著重在對香港而言最關鍵的要素:空間。不論是香港或其他地方,在當代城市中對於創意與藝術空間的建構與爭奪,已經成為理解城市文化與地景的關鍵線索。政府熱衷於建立大型文化基地以打造城市形象,商業機構重視贊助藝術以強化品牌形象──這些力量固然對於藝術有重要的扶持作用,但關鍵也在於他們會如何形塑藝術發展的面貌。
在本期專題中,評論人劉建華和小西批判性地檢視了香港的「新西九時代」下,西九自身的發展策略,以及香港藝術與空間的新爭奪戰。知名音樂人與塗鴉藝術家MC仁則訴說從來都是在街頭進行游擊戰的塗鴉文化史與當下實踐 。街頭之外,香港也有許多新興的另類藝術空間,無論是咖啡館、 餐廳或者各種奇妙場所(後樓梯間!),試圖尋找新的空間出口。香港最特別的是,大型商場有越來越多的藝術展覽;人們可以輕易想像藝術對商場的branding價值,但更有意思的問題是,如果香港這座城市就是一個大商場,那麼藝術對於這個城市又是什麼意義?
本期features部分有比大多數港人更深入香港郊野的台灣生態作家劉克襄,有知名劇場導演林奕華談新作「梁祝」音樂劇,袁智聰寫香港indie-pop 先鋒AMK的故事,台灣當代藝術展覽「造音翻土」如何展示台灣的異議之聲,以及撼動台灣(也振動香港)的太陽花學運影像記錄;設計與時尚專題有專訪Monocle 主編Tyler Brule 暢談與LV合作的pop-up store “L’Aventure”,世界知名設計大師George Nelson的報導,以及九十年代超級model Kirsten Owen演繹時尚態度。
在Culture pages專刊,有人在香港的青春詩人黃潤宇+台灣小說家伊格言聯手同寫「太陽花」,五位英文寫作的香港詩人談『Poetry is…』\『HK is…』,作家袁兆昌撰文縱論『香港本土科幻小說』的工藝之必要,性別學者何式凝推薦10首同女性/性別有關的「『她』的十首歌」,香港live house之HIDDEN AGENDA主事人之一黃津?對話台北「地下社會」的何東洪,專訪艾未未談他的新電影《艾未未的上訴》,與藝評人楊陽撰文談論策展人在當代藝術展覽中的角色和方向 。
當美麗煙花在天際爆炸之後,我們希望看到的香港藝術世界不是一篇黑暗夜空,而是真正有百花齊放在不同角落堅韌地生長,有更多的力量參與藝術的生產與欣賞,讓香港不是只是一座巨大的美術館或者藝術商場。
而這個,需要大家都一起來搞搞藝術吧。
《號外》雜誌主編─張鐵志
作者簡介:
《號外》(City Magazine)
1976年由創辦的生活潮流月刊。內容圍繞時裝、餐飲、家居、建築、設計、美藝、環保、視像、音樂、閱讀、文化及藝術等範疇。雜誌印刷精美,注重視覺表現手法,雜誌比其他雜誌大(29x39cm)。主要目標讀者是中產階層,雜誌有不少奢侈品及時裝廣告。
作為香港歷史最悠久的月刊,自1976年開始,《號外》38年來都走在時代最前,帶領著城市潮流和時尚文化,成為香港最具先鋒性的雜誌之一。《號外》不單止伴隨著香港的成長,同時見證了香港的轉變,絕對是最能代表這個城市生活生態的雜誌。
網站:http://www.cityhowwhy.com.hk/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cityhowwhy
※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