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田畦繁星——馬鈴薯
馬鈴薯是廣受大家喜愛的農作物,不論是咖哩飯、焗烤還是零食點心,都有迷人的風味。所含的維生素C是蘋果的10倍,B群維生素是蘋果的4倍,因此有了「地下蘋果」的美稱。秋季是馬鈴薯盛產的季節,各地又不斷地培養新品種,發展至今已有幾千個品種。由此可見,馬鈴薯作為全球第四大糧食的強大優勢:好栽培、易保存和多品種。
臺中市潭子馬鈴薯的名號十分響亮,林宗亮的馬鈴薯供不應求,他更是臺灣首位通過產銷履歷的達人。剛開始投入農業,林宗亮購置許多農作機械用具,例如耕耘車,光學開耕耘車就花費了不少時間。在他經營耕耘的廿多年中,有著許多的挫敗。一開始,收成的馬鈴薯還沒有準備好倉儲,只能跟朋友商借冰櫃,沒想到,這些馬鈴薯幾乎全數凍壞,切開來都是黑的,根本不能出貨,也影響食用;另一次則是因為馬鈴薯的品種出現問題,外來品種的組培過程出錯,辛苦收成的馬鈴薯都是「黑心」。漸漸地,在這些失敗中,林宗亮累積出成功的經驗……
■水果主打星:葡萄柚——結實纍纍的寶石水果
從中秋節前後到過年,臺灣柑橘類作物就開始接力採收,其中最為人知的明星水果,除了中秋節陪大家一起賞月的柚子,還有一顆顆璀璨的紅寶石也已經悄悄成熟,準備端上檯面,那就是葡萄柚,高營養與瘦身聖品。
葡萄柚原產於亞洲,屬於柚與柑的人工栽培種,後被船隊帶到加勒比海地區種植,之後被引入美國進行商業栽培,運用早熟與晚熟不同的葡萄柚品種以及改良後的採收技術,全年供應市場的需求,成為美國外銷全世界的主要水果之一。
回到臺灣,盛產葡萄柚的古坑鄉農會推廣股股長陳德春說:「早期臺灣的野生品種葡萄柚耐蟲害非常強壯,管理簡單,但外觀與口感較差,經濟價值不高。而目前種植的「紅寶石」與「星紅寶石」兩個品種,果肉水分充足,甜度夠,加上討喜的橘紅色外觀,是市場接受度十分高的兩個品種。但是相對的,在病蟲害防治與土地管理上須花費更多的心力與人力管理。」
在古坑鄉農會的輔導下,葡萄柚的種植已經朝向精緻農業的栽培為主,相較於大陸地區的粗放種植方式,臺灣以高水準的品質成功打開對岸的市場……
■料理良伴:客家九層塔 紫蘇
紫蘇於1978年自日本引進公館鄉試種,在90年代產量進入高峰,當時主要產地集中在苗栗縣公館鄉及南投縣國姓鄉,產量約達10公頃,收穫大多外銷日本。後來因為價格不敵大陸等地,使得公館鄉紫蘇的栽種面積大幅減少。失去外銷訂單後,在地的紫蘇只供應內需市場,目前公館鄉大面積種植紫蘇的農友只剩公館鄉農會理事林乾銘,紫蘇田佔地約0.1公頃。
「以前人是要殺田螺的菌才會搭配紫蘇,紫蘇可以調味、殺菌,這都是聽老人家說的。」對於紫蘇的記憶,除了早年外銷日本的榮景,還有尋常農家的平實料理。林乾銘說早年田間有很多田螺,將撿來的田螺加入薑絲、蒜頭和鹽一起快炒,再加入可以提味和殺菌的紫蘇,就是引人垂涎的簡單美味。
現在肉質不佳的外來種福壽螺強勢入侵,讓田螺無法生存,農戶的餐桌於是少了這道美食。而紫蘇依然伴隨著公館鄉的在地飲食,扮演增色和添味的功能,與生鮮海產和熱炒料理配搭,或者進入農會的加工體系,熱熱鬧鬧發展出紫蘇梅冰棒、紫蘇梅、紫蘇醬、紫蘇酒等系列熱銷產品。雖然少了外銷訂單,但是在公館鄉農會大力推展和研發新品的衝勁下,市場逐年開展,延續紫蘇在公館鄉客家人地域文化中的生命力。
■島嶼生活:重建人與土地的信任——田媽媽社區餐廳
走訪中寮田媽媽社區餐廳,門口整排檳榔樹排列整齊,形成避免陽光直射的天然外牆,不難看出日治時代中寮與檳榔產業的關係。各地田媽媽最大特色就是使用當地食材經營,以觀光與當地農民都能共同獲利的特色風味餐為主打,中寮田媽媽也不例外;張至沅說,食材來源除了附近農民種植的作物以外,還有自己的田地直接收成當季的食材,每次客人用餐的食材幾乎都是當天才從菜園摘下來。中寮田媽媽以在地食材進行加工,自製多項以健康為優先考慮的加工品,以最安心的製程讓客人在享受醬筍、豆腐乳等傳統醃漬小物,同時不必擔心帶給身體過度負擔。
「檳榔變綠林」專案中,肉桂葉成為中寮田媽媽目前另一主打地方風味的主要食材。以肉桂入菜在中式料理中並不常見,但是在田媽媽與餐飲老師的巧思下開發出一道道美味的肉桂料理……
■ 你農我農:吃當季與鄉土蔬菜 省錢又健康
「有機蔬菜好貴,哪裡可以買到比較便宜的無農藥蔬菜?」「大部分的餐廳可以吃到有機蔬菜嗎?」「我們也很想吃無毒蔬菜,但商店在哪裡?菜市場有嗎?」「如果我們吃不起有機蔬菜,還有沒有別的選項?」最近與一群大學生閒聊,討論到飲食的問題。他們認為,雖然現在大家都提倡買有機蔬菜、自己在家煮,但由於租屋處大多是雅房,沒有冰箱、瓦斯爐等配備,只好外食。預算有限,或者有機餐廳的分佈數量不足,很難吃到有機蔬菜。
如果必須到外面用餐,盡量謹守兩個原則,讓自己在有限的選擇下、將危機降到最低。一是只選當季蔬菜、二是選最容易生長的鄉土蔬菜。以前我也不知道當季蔬菜是什麼意思,還以為是正在當時生長的任何蔬菜就是當季蔬菜。後來自己種菜才發現,原來高麗菜、馬鈴薯、胡蘿蔔不會是夏天的當季蔬菜,而絲瓜也不會是冬天的當季蔬菜。我曾在6月種下高麗菜苗,因為在我的經驗中,在餐廳裡面一年四季都有高麗菜可以吃。結果不到一個月,高麗菜就被蟲吃光、而吃剩的梗也發黑,問了農友才知道,夏天要種高麗菜,得噴雙倍的農藥,高麗菜也會因為高溫而長不好。吃自助餐,我一定會夾的就是鄉土蔬菜及臺灣野菜,這類蔬菜適應良好,而且蟲也不太愛吃,既然蟲不愛吃,農夫就不必噴農藥……
作者簡介:
鄉間小路:農業生活月刊
好農 好食 好安心---
四十年來,鄉間小路踏實地在寶島上生活,持續記錄在生活裡所遇見的美好事物,始終抱持「人人日進三餐,能說農業無關?」的生活態度,每月定期和讀者分享當令農作滋味與在地生活智慧。
《鄉間小路》關心日常生活,報導依節氣生產的食材,蒐集圍繞在餐桌旁的隨意言談和深刻記憶,想像彼此共同的、可實踐的未來。一路抱持著 If you eat, you are involved in agriculture. 的理念,以軟性又親近土地的筆調,以發掘台灣各地樸實認真又可愛的好人、好物、好風景為使命,以節令蔬果、養生保健、環境生態、農業新知、生活園藝及鄉村旅遊為主要內容,向消費者推薦高品質的三生農業;讓農業與生活結合,讓城鄉更為親近。
網站:http://countryroad.tw/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pages/鄉間小路/314438455262414
■封面故事:田畦繁星——馬鈴薯
馬鈴薯是廣受大家喜愛的農作物,不論是咖哩飯、焗烤還是零食點心,都有迷人的風味。所含的維生素C是蘋果的10倍,B群維生素是蘋果的4倍,因此有了「地下蘋果」的美稱。秋季是馬鈴薯盛產的季節,各地又不斷地培養新品種,發展至今已有幾千個品種。由此可見,馬鈴薯作為全球第四大糧食的強大優勢:好栽培、易保存和多品種。
臺中市潭子馬鈴薯的名號十分響亮,林宗亮的馬鈴薯供不應求,他更是臺灣首位通過產銷履歷的達人。剛開始投入農業,林宗亮購置許多農作機械用具,例如耕耘車,光學開耕耘車就花費了不少時間。在他經營耕耘的廿多年中,有著許多的挫敗。一開始,收成的馬鈴薯還沒有準備好倉儲,只能跟朋友商借冰櫃,沒想到,這些馬鈴薯幾乎全數凍壞,切開來都是黑的,根本不能出貨,也影響食用;另一次則是因為馬鈴薯的品種出現問題,外來品種的組培過程出錯,辛苦收成的馬鈴薯都是「黑心」。漸漸地,在這些失敗中,林宗亮累積出成功的經驗……
■水果主打星:葡萄柚——結實纍纍的寶石水果
從中秋節前後到過年,臺灣柑橘類作物就開始接力採收,其中最為人知的明星水果,除了中秋節陪大家一起賞月的柚子,還有一顆顆璀璨的紅寶石也已經悄悄成熟,準備端上檯面,那就是葡萄柚,高營養與瘦身聖品。
葡萄柚原產於亞洲,屬於柚與柑的人工栽培種,後被船隊帶到加勒比海地區種植,之後被引入美國進行商業栽培,運用早熟與晚熟不同的葡萄柚品種以及改良後的採收技術,全年供應市場的需求,成為美國外銷全世界的主要水果之一。
回到臺灣,盛產葡萄柚的古坑鄉農會推廣股股長陳德春說:「早期臺灣的野生品種葡萄柚耐蟲害非常強壯,管理簡單,但外觀與口感較差,經濟價值不高。而目前種植的「紅寶石」與「星紅寶石」兩個品種,果肉水分充足,甜度夠,加上討喜的橘紅色外觀,是市場接受度十分高的兩個品種。但是相對的,在病蟲害防治與土地管理上須花費更多的心力與人力管理。」
在古坑鄉農會的輔導下,葡萄柚的種植已經朝向精緻農業的栽培為主,相較於大陸地區的粗放種植方式,臺灣以高水準的品質成功打開對岸的市場……
■料理良伴:客家九層塔 紫蘇
紫蘇於1978年自日本引進公館鄉試種,在90年代產量進入高峰,當時主要產地集中在苗栗縣公館鄉及南投縣國姓鄉,產量約達10公頃,收穫大多外銷日本。後來因為價格不敵大陸等地,使得公館鄉紫蘇的栽種面積大幅減少。失去外銷訂單後,在地的紫蘇只供應內需市場,目前公館鄉大面積種植紫蘇的農友只剩公館鄉農會理事林乾銘,紫蘇田佔地約0.1公頃。
「以前人是要殺田螺的菌才會搭配紫蘇,紫蘇可以調味、殺菌,這都是聽老人家說的。」對於紫蘇的記憶,除了早年外銷日本的榮景,還有尋常農家的平實料理。林乾銘說早年田間有很多田螺,將撿來的田螺加入薑絲、蒜頭和鹽一起快炒,再加入可以提味和殺菌的紫蘇,就是引人垂涎的簡單美味。
現在肉質不佳的外來種福壽螺強勢入侵,讓田螺無法生存,農戶的餐桌於是少了這道美食。而紫蘇依然伴隨著公館鄉的在地飲食,扮演增色和添味的功能,與生鮮海產和熱炒料理配搭,或者進入農會的加工體系,熱熱鬧鬧發展出紫蘇梅冰棒、紫蘇梅、紫蘇醬、紫蘇酒等系列熱銷產品。雖然少了外銷訂單,但是在公館鄉農會大力推展和研發新品的衝勁下,市場逐年開展,延續紫蘇在公館鄉客家人地域文化中的生命力。
■島嶼生活:重建人與土地的信任——田媽媽社區餐廳
走訪中寮田媽媽社區餐廳,門口整排檳榔樹排列整齊,形成避免陽光直射的天然外牆,不難看出日治時代中寮與檳榔產業的關係。各地田媽媽最大特色就是使用當地食材經營,以觀光與當地農民都能共同獲利的特色風味餐為主打,中寮田媽媽也不例外;張至沅說,食材來源除了附近農民種植的作物以外,還有自己的田地直接收成當季的食材,每次客人用餐的食材幾乎都是當天才從菜園摘下來。中寮田媽媽以在地食材進行加工,自製多項以健康為優先考慮的加工品,以最安心的製程讓客人在享受醬筍、豆腐乳等傳統醃漬小物,同時不必擔心帶給身體過度負擔。
「檳榔變綠林」專案中,肉桂葉成為中寮田媽媽目前另一主打地方風味的主要食材。以肉桂入菜在中式料理中並不常見,但是在田媽媽與餐飲老師的巧思下開發出一道道美味的肉桂料理……
■ 你農我農:吃當季與鄉土蔬菜 省錢又健康
「有機蔬菜好貴,哪裡可以買到比較便宜的無農藥蔬菜?」「大部分的餐廳可以吃到有機蔬菜嗎?」「我們也很想吃無毒蔬菜,但商店在哪裡?菜市場有嗎?」「如果我們吃不起有機蔬菜,還有沒有別的選項?」最近與一群大學生閒聊,討論到飲食的問題。他們認為,雖然現在大家都提倡買有機蔬菜、自己在家煮,但由於租屋處大多是雅房,沒有冰箱、瓦斯爐等配備,只好外食。預算有限,或者有機餐廳的分佈數量不足,很難吃到有機蔬菜。
如果必須到外面用餐,盡量謹守兩個原則,讓自己在有限的選擇下、將危機降到最低。一是只選當季蔬菜、二是選最容易生長的鄉土蔬菜。以前我也不知道當季蔬菜是什麼意思,還以為是正在當時生長的任何蔬菜就是當季蔬菜。後來自己種菜才發現,原來高麗菜、馬鈴薯、胡蘿蔔不會是夏天的當季蔬菜,而絲瓜也不會是冬天的當季蔬菜。我曾在6月種下高麗菜苗,因為在我的經驗中,在餐廳裡面一年四季都有高麗菜可以吃。結果不到一個月,高麗菜就被蟲吃光、而吃剩的梗也發黑,問了農友才知道,夏天要種高麗菜,得噴雙倍的農藥,高麗菜也會因為高溫而長不好。吃自助餐,我一定會夾的就是鄉土蔬菜及臺灣野菜,這類蔬菜適應良好,而且蟲也不太愛吃,既然蟲不愛吃,農夫就不必噴農藥……
作者簡介:
鄉間小路:農業生活月刊
好農 好食 好安心---
四十年來,鄉間小路踏實地在寶島上生活,持續記錄在生活裡所遇見的美好事物,始終抱持「人人日進三餐,能說農業無關?」的生活態度,每月定期和讀者分享當令農作滋味與在地生活智慧。
《鄉間小路》關心日常生活,報導依節氣生產的食材,蒐集圍繞在餐桌旁的隨意言談和深刻記憶,想像彼此共同的、可實踐的未來。一路抱持著 If you eat, you are involved in agriculture. 的理念,以軟性又親近土地的筆調,以發掘台灣各地樸實認真又可愛的好人、好物、好風景為使命,以節令蔬果、養生保健、環境生態、農業新知、生活園藝及鄉村旅遊為主要內容,向消費者推薦高品質的三生農業;讓農業與生活結合,讓城鄉更為親近。
網站:http://countryroad.tw/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pages/鄉間小路/314438455262414
※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