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把巨量資料變情報
大數據藏金礦 銀行業挖寶
根據統計,金融機構導入大數據分析系統後,業績可提升2到3成左右。如何從巨量資料中找出客戶需求,提供客製化服務,將是銀行能否將情報轉為商機的關鍵。
文/胡湘湘 圖片提供/商業周刊、法新社
在數位通路及虛擬銀行架構下,如何利用大數據(Big Data)分析,將原本無關聯的資料,串成對客戶有價值、對銀行營運有幫助的資訊,成為虛實整合行銷的最大利器,是銀行業最關切的議題。
從2012年開始,Big Data已成為備受矚目的新概念、新機會,其重要性不在於數據資料有多少,而是如何應用軟硬體,從各種數據中找出線索、趨勢及商機。巨量資料可以預測購物行為,進而貼近客戶需求,達到精準行銷的目的。
此外,受到手機、平板電腦等手持式裝置快速成長,加上社群網站興盛,讓資料量呈現爆炸性成長。根據國際研究機構IDC預估,數位資料量在未來6年將成長10倍,預計2020年將爆增至44ZB,得用10兆片DVD才裝得完。
亞洲資採國際公司技術長尹相志表示,大數據並非新技術,國內銀行所做的資料倉儲、商業智慧與資料採礦,都屬於大數據的一環。但大數據的興起來自於行動裝置與社群網路普及化,讓非結構化資料的重要性日增,最終目的是希望為銀行帶來價值。
中國科技大學講座教授董瑞斌表示,早在1950年代,FICO公司就建立一套授信評分模型,由銀行提供問卷給欲借款的客戶填寫,依照客戶提供的問卷資料做為授信評分準則。隨著環境變遷,銀行也在智慧商務、客戶關係管理系統(CRM)等,利用大數據來管理客戶資料。
善用大數據 有助銀行提升獲利
董瑞斌指出,物聯網裝置和社群網站帶來巨量資料成長,巨量資料可說是「新原油」,潛藏巨大價值,亟待銀行業挖掘。
善用大數據分析,究竟可為銀行帶來哪些好處?尹相志指出,社群網站臉書(Facebook)在台灣的滲透率高達65%,居全球之冠,每月活躍人口高達1,500萬人,透過分析社群資料,銀行業可處理下列事項:一、品牌定位:比較銀行與競爭對手品牌認知差異;二、了解客戶需求:剖析網路言論,聆聽客戶聲音;三、語意解析:透過語意解析技術,理解客戶正負評價;四、即時客服:針對客戶抱怨即時處理;五、精準行銷:根據社群網路資訊分析,找出目標客戶;六、尋找意見領袖:找出特定議題的意見領袖,掌握輿論動向。
董瑞斌則從消極的風險控制及積極的業務拓展兩方面來說明。從風險控制的角度來看,銀行可以透過公開的臉書社群資料,了解授信者平常的消費習性是否有異常情況,以隨時掌握還款情況,避免發生呆帳。
從業務行銷層面來看,從客戶瀏覽或在網路上購買的商品,進而推薦相關商品,如客戶購買外匯時,評估可能會出國,再建議選購旅遊平安險等產品,提高銷售機率。董瑞斌強調,建置大數據分析系統,能即時了解消費者實際需求,銀行也是銷售業,大數據分析運用於零售業已證明確有效果,銀行業沒有理由不用。
完整全文請詳閱台灣銀行家雜誌2014年11月號
作者簡介:
台灣銀行家
「台灣銀行家」雜誌。這是一本實務性刊物,重點將擺在銀行金融及兩岸金融事務。有關本雜誌之宗旨、架構與內容之規劃謹說明如下:
近幾年美國次貸風暴引發金融海嘯,又逢兩岸經濟金融之交流開放加速,我國面臨金融情勢日益複雜且變化快速。經本院董監事會議及研訓指導委員會決議,規劃一契合台灣金融產官學界需求高水準實務性雜誌,作為探討台灣金融發展、金融政策與國內外重要金融議題,提供金融產官學界交流意見之平台。本雜誌名之為「台灣銀行家」雜誌,發行主旨如下:
一、讀者設定與內容定位
「台灣銀行家」雜誌主要訴求對象為金融界產、官、學、研相關人士,而議題選取以當前重要金融議題、熱門事件或具前瞻性、啟發性之發展思考為主。內容定位將以深入淺出、強調實務導向與高可讀性為原則,以協助讀者掌握金融情勢變化、重要政策,以及金融產業發展的最新動向。
二、組織架構與內容規劃
本雜誌之組織架構包括:發行人、總編輯、編輯顧問小組、編務顧問小組、編輯委員會、特約撰述、編輯工作小組及承編團隊。其中編輯工作小組由本院金融研究所同仁組成,承編團隊則由經濟日報專業編採人員擔綱。
目前本雜誌所規劃的單元,有編輯手札、拾繪金融、名家觀點、金融脈動、封面故事、政策論壇、新知講堂、兩岸視窗、寰宇瞭望、法說金融、人文風尚等。本院將延請知名學者專家擔任本雜誌的特約撰述,輪流執筆撰文。
三、出版發行
本雜誌初期為雙月刊,免費贈閱份數約三千份,並同步出版網路版。創刊號於98年9月30日出刊,並自99年1月起改為月刊發行。
網站:http://www.tabf.org.tw/research/page/twbanker/Default.aspx
網站:http://twbanker.tabf.org.tw/
封面故事
把巨量資料變情報
大數據藏金礦 銀行業挖寶
根據統計,金融機構導入大數據分析系統後,業績可提升2到3成左右。如何從巨量資料中找出客戶需求,提供客製化服務,將是銀行能否將情報轉為商機的關鍵。
文/胡湘湘 圖片提供/商業周刊、法新社
在數位通路及虛擬銀行架構下,如何利用大數據(Big Data)分析,將原本無關聯的資料,串成對客戶有價值、對銀行營運有幫助的資訊,成為虛實整合行銷的最大利器,是銀行業最關切的議題。
從2012年開始,Big Data已成為備受矚目的新概念、新機會,其重要性不在於數據資料有多少,而是如何應用軟硬體,從各種數據中找出線索、趨勢及商機。巨量資料可以預測購物行為,進而貼近客戶需求,達到精準行銷的目的。
此外,受到手機、平板電腦等手持式裝置快速成長,加上社群網站興盛,讓資料量呈現爆炸性成長。根據國際研究機構IDC預估,數位資料量在未來6年將成長10倍,預計2020年將爆增至44ZB,得用10兆片DVD才裝得完。
亞洲資採國際公司技術長尹相志表示,大數據並非新技術,國內銀行所做的資料倉儲、商業智慧與資料採礦,都屬於大數據的一環。但大數據的興起來自於行動裝置與社群網路普及化,讓非結構化資料的重要性日增,最終目的是希望為銀行帶來價值。
中國科技大學講座教授董瑞斌表示,早在1950年代,FICO公司就建立一套授信評分模型,由銀行提供問卷給欲借款的客戶填寫,依照客戶提供的問卷資料做為授信評分準則。隨著環境變遷,銀行也在智慧商務、客戶關係管理系統(CRM)等,利用大數據來管理客戶資料。
善用大數據 有助銀行提升獲利
董瑞斌指出,物聯網裝置和社群網站帶來巨量資料成長,巨量資料可說是「新原油」,潛藏巨大價值,亟待銀行業挖掘。
善用大數據分析,究竟可為銀行帶來哪些好處?尹相志指出,社群網站臉書(Facebook)在台灣的滲透率高達65%,居全球之冠,每月活躍人口高達1,500萬人,透過分析社群資料,銀行業可處理下列事項:一、品牌定位:比較銀行與競爭對手品牌認知差異;二、了解客戶需求:剖析網路言論,聆聽客戶聲音;三、語意解析:透過語意解析技術,理解客戶正負評價;四、即時客服:針對客戶抱怨即時處理;五、精準行銷:根據社群網路資訊分析,找出目標客戶;六、尋找意見領袖:找出特定議題的意見領袖,掌握輿論動向。
董瑞斌則從消極的風險控制及積極的業務拓展兩方面來說明。從風險控制的角度來看,銀行可以透過公開的臉書社群資料,了解授信者平常的消費習性是否有異常情況,以隨時掌握還款情況,避免發生呆帳。
從業務行銷層面來看,從客戶瀏覽或在網路上購買的商品,進而推薦相關商品,如客戶購買外匯時,評估可能會出國,再建議選購旅遊平安險等產品,提高銷售機率。董瑞斌強調,建置大數據分析系統,能即時了解消費者實際需求,銀行也是銷售業,大數據分析運用於零售業已證明確有效果,銀行業沒有理由不用。
完整全文請詳閱台灣銀行家雜誌2014年11月號
作者簡介:
台灣銀行家
「台灣銀行家」雜誌。這是一本實務性刊物,重點將擺在銀行金融及兩岸金融事務。有關本雜誌之宗旨、架構與內容之規劃謹說明如下:
近幾年美國次貸風暴引發金融海嘯,又逢兩岸經濟金融之交流開放加速,我國面臨金融情勢日益複雜且變化快速。經本院董監事會議及研訓指導委員會決議,規劃一契合台灣金融產官學界需求高水準實務性雜誌,作為探討台灣金融發展、金融政策與國內外重要金融議題,提供金融產官學界交流意見之平台。本雜誌名之為「台灣銀行家」雜誌,發行主旨如下:
一、讀者設定與內容定位
「台灣銀行家」雜誌主要訴求對象為金融界產、官、學、研相關人士,而議題選取以當前重要金融議題、熱門事件或具前瞻性、啟發性之發展思考為主。內容定位將以深入淺出、強調實務導向與高可讀性為原則,以協助讀者掌握金融情勢變化、重要政策,以及金融產業發展的最新動向。
二、組織架構與內容規劃
本雜誌之組織架構包括:發行人、總編輯、編輯顧問小組、編務顧問小組、編輯委員會、特約撰述、編輯工作小組及承編團隊。其中編輯工作小組由本院金融研究所同仁組成,承編團隊則由經濟日報專業編採人員擔綱。
目前本雜誌所規劃的單元,有編輯手札、拾繪金融、名家觀點、金融脈動、封面故事、政策論壇、新知講堂、兩岸視窗、寰宇瞭望、法說金融、人文風尚等。本院將延請知名學者專家擔任本雜誌的特約撰述,輪流執筆撰文。
三、出版發行
本雜誌初期為雙月刊,免費贈閱份數約三千份,並同步出版網路版。創刊號於98年9月30日出刊,並自99年1月起改為月刊發行。
網站:http://www.tabf.org.tw/research/page/twbanker/Default.aspx
網站:http://twbanker.tabf.org.tw/
※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