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editor
脫穎而出的充分條件─找出獨特性
近幾年固定擔任台灣「TINTA台灣空間美學新秀設計師大賽」、「得利空間色彩大賞」及大陸「金堂獎」及「現代裝飾國際傳媒獎」的評審,每次評到居住空間類時最頭痛的問題就是「每個家都長得好像」,不論格局配置、動線規劃或是機能運用多雷同,連空間呈現的風格及氛圍也差不多,像這幾年流行工業風,裸露的管線、水泥粉光的牆及地板、紅磚、鐵件等工業風元素,就幾乎充斥在每個案子,感覺只有材質、傢具及軟件的變化,並沒有太令人驚喜的設計概念,能比較的只有設計師在線條比例掌握的精準度及整體空間風格品味的展現。
當然相較於其它空間設計,設計師在住宅的設計自主性較低,主要還是在於屋主的需求及喜好,而台灣人向來喜歡一窩蜂追逐潮流,自然會有如此結果,但若把責任都推給空間使用者顯然不公。建商以銷售及成本為考量的空間配置也是造成台灣住宅空間穿「制服」的主因之一,原本只適合3房設計的空間為了銷售規劃為3+1房,那硬「擠」出來的房,自然只能成為開放式書房,這也是為何很多住家有開放式書房的原因,此次在進行「TINTA台灣空間美學新秀設計師大賽」決選評審時,同樣也是決選評審規劃過無數豪宅的建築師李天鐸,提到近來一直在推動打破固定管道間的建築規劃,就是希望能讓空間配置更具可變性,因為一旦廚衛位置無法移動,空間配置必然會受到限制,只是這樣建築成本相對也提高,很多業主一聽到成本提高,馬上就否決,現只能努力說服業主接受。
除此之外,近來空間設計比賽潮也是造成台灣住宅空間「雷同度」很高的原因之一,很多設計師會從得獎作品去揣摩評審的「偏好」,特意地「投其所好」,尤其是有固定評審的比賽更是明顯,但其實大部分的評審都很專業會盡量維持客觀性去評選作品,苦的是看不到能讓人眼睛一亮的作品,若都很雷同也只能從中去挑選相較成熟且完整度高的作品,不過也有愈來愈多設計師及屋主願意去嘗試去突破新的空間使用模式,這次「TINTA台灣空間美學新秀設計師大賽」就看到少數幾件在格局配置、動線規劃、機能運用及美學展現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而這些作品在進入最後評選時也幾乎一面倒地獲得評委們的認同,所以與其去想作品如何得獎,倒不如去思考怎麼設計,才能符合當代空間使用者的獨特性需求,相信這樣設計出來的作品,更有機會脫穎而出。
英國BBC在二○一四年根據「Travel and Leisure」和《USA Today》的報導中選出包括台灣台北、澳洲墨爾本、奧地利維也納、美國西雅圖、古巴哈瓦那、義大利羅馬為最佳6大咖啡城市,根據財政部統計資料庫顯示,台灣咖啡館數量從二○一三年1,926家擴增至二○一五年2,559家,成長約25%,銷售額更從NT.93億元攀升至NT.150億元,成長約38%,「黑金」勢力崛起,不僅各大餐飲集團、超商、賣場搶進賣咖啡,獨立咖啡館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各地的大街小巷,而這股風潮也吹進來了居家,咖啡館風的居家風格近來也蔚為風潮,去年圖書編輯部還特別出版了《就是愛住咖啡館風的家》。相較於其它餐飲空間,咖啡館對於空間設計及氛圍的營造更為講究,咖啡館想永續經營,除了咖啡品質,空間設計絕對佔有重要因素,持續創造亮點吸引顧客,強調氛圍營造,讓咖啡更好喝。本期封面故事不僅從設計者、營運經營者、咖啡館品味者探討咖啡館設計的重要性,並拆解咖啡館設計元素,同時精選2個商空及居家案例,希望能啟發空間設計靈感。當然光是一期封面故事是無法學會如何設計及經營咖啡館,繼《設計餐廳創業學:首席餐飲設計顧問教你打造讓人一眼就想踏進來的店》後,圖書編輯部又出版了《設計咖啡館開店學:首席餐飲設計師與第一營運顧問,14堂課打造永續經營的迷人咖啡店》由鄭家皓與王詩鈺所著,這是全國第一本由設計師和咖啡運營專家聯手為咖啡創業的讀者講授14堂設計咖啡經營課,除了討論咖啡館的空間設計要點,並以開咖啡店最大的難處:人事管理、擴店與永續經營,教會大家如何經營,同時分享搶救咖啡店的實例,以逆轉勝的例子給讀者做最實際的參考,讓咖啡創業不走冤枉路。
From editor
脫穎而出的充分條件─找出獨特性
近幾年固定擔任台灣「TINTA台灣空間美學新秀設計師大賽」、「得利空間色彩大賞」及大陸「金堂獎」及「現代裝飾國際傳媒獎」的評審,每次評到居住空間類時最頭痛的問題就是「每個家都長得好像」,不論格局配置、動線規劃或是機能運用多雷同,連空間呈現的風格及氛圍也差不多,像這幾年流行工業風,裸露的管線、水泥粉光的牆及地板、紅磚、鐵件等工業風元素,就幾乎充斥在每個案子,感覺只有材質、傢具及軟件的變化,並沒有太令人驚喜的設計概念,能比較的只有設計師在線條比例掌握的精準度及整體空間風格品味的展現。
當然相較於其它空間設計,設計師在住宅的設計自主性較低,主要還是在於屋主的需求及喜好,而台灣人向來喜歡一窩蜂追逐潮流,自然會有如此結果,但若把責任都推給空間使用者顯然不公。建商以銷售及成本為考量的空間配置也是造成台灣住宅空間穿「制服」的主因之一,原本只適合3房設計的空間為了銷售規劃為3+1房,那硬「擠」出來的房,自然只能成為開放式書房,這也是為何很多住家有開放式書房的原因,此次在進行「TINTA台灣空間美學新秀設計師大賽」決選評審時,同樣也是決選評審規劃過無數豪宅的建築師李天鐸,提到近來一直在推動打破固定管道間的建築規劃,就是希望能讓空間配置更具可變性,因為一旦廚衛位置無法移動,空間配置必然會受到限制,只是這樣建築成本相對也提高,很多業主一聽到成本提高,馬上就否決,現只能努力說服業主接受。
除此之外,近來空間設計比賽潮也是造成台灣住宅空間「雷同度」很高的原因之一,很多設計師會從得獎作品去揣摩評審的「偏好」,特意地「投其所好」,尤其是有固定評審的比賽更是明顯,但其實大部分的評審都很專業會盡量維持客觀性去評選作品,苦的是看不到能讓人眼睛一亮的作品,若都很雷同也只能從中去挑選相較成熟且完整度高的作品,不過也有愈來愈多設計師及屋主願意去嘗試去突破新的空間使用模式,這次「TINTA台灣空間美學新秀設計師大賽」就看到少數幾件在格局配置、動線規劃、機能運用及美學展現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而這些作品在進入最後評選時也幾乎一面倒地獲得評委們的認同,所以與其去想作品如何得獎,倒不如去思考怎麼設計,才能符合當代空間使用者的獨特性需求,相信這樣設計出來的作品,更有機會脫穎而出。
英國BBC在二○一四年根據「Travel and Leisure」和《USA Today》的報導中選出包括台灣台北、澳洲墨爾本、奧地利維也納、美國西雅圖、古巴哈瓦那、義大利羅馬為最佳6大咖啡城市,根據財政部統計資料庫顯示,台灣咖啡館數量從二○一三年1,926家擴增至二○一五年2,559家,成長約25%,銷售額更從NT.93億元攀升至NT.150億元,成長約38%,「黑金」勢力崛起,不僅各大餐飲集團、超商、賣場搶進賣咖啡,獨立咖啡館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各地的大街小巷,而這股風潮也吹進來了居家,咖啡館風的居家風格近來也蔚為風潮,去年圖書編輯部還特別出版了《就是愛住咖啡館風的家》。相較於其它餐飲空間,咖啡館對於空間設計及氛圍的營造更為講究,咖啡館想永續經營,除了咖啡品質,空間設計絕對佔有重要因素,持續創造亮點吸引顧客,強調氛圍營造,讓咖啡更好喝。本期封面故事不僅從設計者、營運經營者、咖啡館品味者探討咖啡館設計的重要性,並拆解咖啡館設計元素,同時精選2個商空及居家案例,希望能啟發空間設計靈感。當然光是一期封面故事是無法學會如何設計及經營咖啡館,繼《設計餐廳創業學:首席餐飲設計顧問教你打造讓人一眼就想踏進來的店》後,圖書編輯部又出版了《設計咖啡館開店學:首席餐飲設計師與第一營運顧問,14堂課打造永續經營的迷人咖啡店》由鄭家皓與王詩鈺所著,這是全國第一本由設計師和咖啡運營專家聯手為咖啡創業的讀者講授14堂設計咖啡經營課,除了討論咖啡館的空間設計要點,並以開咖啡店最大的難處:人事管理、擴店與永續經營,教會大家如何經營,同時分享搶救咖啡店的實例,以逆轉勝的例子給讀者做最實際的參考,讓咖啡創業不走冤枉路。
※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2元。(減2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