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就算想存股,還是得看趨勢、注意價差
我爸在目前任職的公司已經工作將近20年了,算一算也快到了要退休的年紀,最近媽媽跟我聊到我爸退休後的計畫,我聽了之後覺得也太「不可思議」。
我媽告訴我我爸會在年資到了之後辦理退休,但是他不打算退了就要休,而是要在公司繼續工作幾年。於是我好奇問了一句:「那為什麼要辦退休?反正都要繼續工作,可以增加勞退的年資啊。」會這麼關心這件事,也是因為我們家沒有人有十八趴、也並非雙薪,退休後可支配的錢當然是越多越有保障。
不過沒想到,不問不知道、問了嚇一跳。他說他們公司都是這樣做的,而且即使退休後繼續工作,薪水還會打折,聽到這裡我心中的警鈴大響。我怎麼想都覺得這個算法有問題,首先,光是實際工作年資與退休金請領的年資就有差異;此外,繼續工作的那幾年等於沒有勞保,薪水又會打折,但唯一誘人的因素就是可以「提早開始領」。
這讓我突然意識到,我爸公司的整個退休機制,其實就是利用了人性中比較短視的那一面。可以「提早」開始領退休金,感覺是賺到了,但老實說是不是真的有賺還很難說。這其實跟投資人的心態也很像,老是在找放幾天就能小賺出場的標的,而不是放幾個月、一年就能大賺一筆的個股。
不過,我的意思不是做波段、賺價差是錯的,畢竟在股票市場,這是相對快速有效率的獲利方式。其實,就連不少存股達人,都有在賺價差、以滾大獲利,本刊中以存300張中信金聞名的陳重銘就是一例。他在出第一本書時,說明自己如何在6年內以近乎零成本的方式,把中信金滾到300張以上;而在第二本書時,把挑戰難度一下拉得很高:一年要存300張股票。要達到這個目標,方法之一就是賺價差,因此,由此可知「方法」很重要。
這幾年,由於我們家的小孩都開始工作,家中也沒有太大開銷,所以我媽開始思考透過比較保守的方式投資,除了買儲蓄險也開始存股。去年,她買了一檔金融股,雖然抱持著早點投資的概念進場,但是現在回頭一看不只MACD指標,就連KD值和RSI都在高檔,很明顯是「買貴了」。
而且,我還發現,就連均線都處於下降趨勢的狀態。股價拿來一比,她買進時跟現在差了快3元,以平均股價只有10多元的金融股來說,真是好大一筆。所以,最近當她問我能不能再多買幾張時,我發現週線跌破月線和季線,5週線也呈現黃金交叉,股價有機會再跌,所以可以再等幾天,買得越便宜、獲利就會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