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城目學陳澄波節稅法高能量溝通池上彰納瓦爾寶典多巴胺長女病季暢銷5折起新聞自由靈媒媽媽讀冊選讀恩田陸吳明益
暫存清單
放入購物車
立即結帳

科學人雜誌 6月號/2018 第196期:手機殘害青少年大腦?

評價
1收藏
行銷分紅
分享

優惠價: 9 NT$ 252 NT$ 28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絕版商品,即時庫存=1

買了這本雜誌的人也買了
#絕版讀賣
商品資料
內容簡介

青少年滑手機傷腦筋?
近期新聞指出,喜歡玩智慧型手機的青少年在心理和社交上都完蛋了,腦部發育也受危害,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撰文/福洛拉(Carlin Flora)
翻譯/鍾樹人
有其他年齡層比青少年更常引人非議嗎?當他們成群閒晃,其他人會感到害怕、避之唯恐不及,或是規勸他們不要一時衝動。正值青春期的他們不知世事、自戀、見識甚少、焦躁,而且趾高氣昂。除此之外,你聽說過嗎?智慧型手機正在摧毀他們的大腦。數位產品廣泛流行,今日的青少年容易沮喪、焦慮、反社會,而且注意力絲毫無法集中。
在針對青少年的研究中,智慧型手機已成為評估標準之一,主要是因為它們幾乎無所不在。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一份新報告,截至2015年,73%的美國青少年(13~17歲)擁有手機;截至2016年,84%的美國家庭至少擁有一支手機。青少年身邊普遍有手機,這份報告指出高達92%的青少年每天上網,有24%「幾乎經常」這樣做,只有12%是一天僅上網一次。
最近的新聞標題暗示,青少年愛不釋手的智慧型手機讓他們罹患心理疾病、導致社交孤立。最引人注意的是去年在《兒童發展》線上發表的一份研究,主持人是美國聖地牙哥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圖溫吉(Jean Twenge),研究發現跟前幾代相比,現在青少年較少飲酒、發生性行為、懷孕、駕車、約會和打工。圖溫吉在《大西洋》雜誌撰寫文章,把這些顯然正面的趨勢扭曲成極度負面的現象:青少年不願長大、令人擔憂。這篇文章中引用了一些數據,表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佳,而且把這種負面現象歸咎於智慧型手機。她寫道:「我們拿電子產品給青少年,但電子產品正對他們的生活產生深遠影響,而且他們變得很不開心。」
一個月之後,《紐約時報雜誌》的封面故事講述,大學校園裡「極度焦慮」的學生人數正以令人擔憂的速度增加,該報導點出社群媒體是因素之一。這些報導只是近期的一波話題。2015年,麻省理工學院(MIT)的臨床心理學家特克(Sherry Turkle)出版《重啟對話:談話在數位時代的力量》,有幾十則新聞訪問了她。特克指出,因為電子通訊的本質是不連貫與孤立,青少年和成人在關注並了解對方的能力上都正在減弱。她表示,這些是我們之所以為人的能力。
實際上,在智慧型手機陪伴下成長的青少年,也就是較年輕的千禧世代及後來的Z世代,並沒有變得無可救藥或澈底崩壞。我們觀察21世紀青少年的行為改變,其實無法簡單怪罪智慧型手機。天普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史坦伯(Laurence Steinberg)專門研究青少年發展,他說:「在圖溫吉撰文的那段時期,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持續獲得改善。」兩年前,圖溫吉和兩名同事發表了一項研究,結論是今日的青少年比前幾代更快樂,對生活也比較滿意。
分析這些趨勢很困難,因為研究人員各自著眼於心理健康的不同面向,測驗方法也不一樣。但以負面眼光看待「今日的孩子」是由來已久的行為,史坦伯說:「每當有新奇的娛樂或科技出現,一些大人就會說:『這正在扼殺我們的孩子。』他們對於小說、搖滾樂和電腦也說過同樣的批評,全世界的青少年安然經歷這些事,我確定他們也能度過智慧型手機這一關。」史坦伯在2014年出版《不是青春惹的禍》,主題正是青少年對於變動有很強的適應能力。
然而,青少年適應能力強的這種特質也讓他們變得脆弱。青春期一開始,青少年的大腦就展現明顯的可塑性(plasticity),也就是各腦區連結的可能性增強。青少年勇於冒險、追求刺激,當他們在做決定和學習,神經線路的可塑性能夠幫助他們適應環境。他們成年之後,大腦發育成熟,就會減少從事危險行為。史坦伯說:「大腦發育時,我們所遭遇的任何經歷都可能會影響大腦。」青少年的大腦受到各種因素影響,包括父母、朋友和學校。他接著說:「智慧型手機不具特殊意義,換句話說,人們花越多時間所做的事,對他們的大腦影響更為顯著。」
科學家才剛開始理解,青少年使用智慧型手機所做的事如何影響行為與神經方面的發展。已明確知道的是,這類數位產品影響青少年心智的程度,取決於如何使用智慧型手機、使用智慧型手機而沒做哪些事、在家及出外時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社會環境。

各界推薦
目錄
購物須知
發表評論
歡迎你給予星評或評論
近期最多人購買
TAAZE | facebook 動態分享
同步facebook帳號,將您的冊格子收藏分享給facebook上的好友們!了解更多
不,我不想同步
facebook帳號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