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困境與挑戰
文/林一平
閱讀本期的文章〈正視美國民兵文化〉,心情頗為沉重。作者庫特以社會科學的研究角度,給予今日美國民兵負面評價。我30多年前旅居美國,相當尊敬美國民兵,因為民兵在1776年美國爭取獨立時扮演重要角色。
當時美洲殖民地受不了英國的暴政,爆發「波士頓茶黨事件」(Boston Tea Party)。傾茶事件激怒了英國人,派兵鎮壓。軍隊來到波士頓附近的小村莊萊欣頓(Lexington),美國建國先賢之一列維爾( Paul Revere)趕緊通風報信,萊欣頓村在數分鐘內集合 77名村民投入戰鬥,號稱「分鐘人」(minutemen)。村民面對人數 50倍、武器精良的英國部隊,毫不畏懼,拋頭顱灑熱血。 1916年後,美國以「分鐘人」這群快速集結的義勇軍為藍本,成立了國民兵( National Guard)。民兵曾經是美國的驕傲,希望未來亦是如此。
這幾年,「創傷後壓力症」(PTSD)相當受到社會大眾的關注。人們遭逢大地震、恐怖攻擊等重大災難,或像是新冠肺炎重症後的倖存者,可能因此精神受創。另外一種精神疾病「邊緣型人格障礙症」(BPD)則是因為社會事件登上新聞版面,而引列維爾(Paul Revere, 1735~1818)起廣泛討論。BPD的病因一直不明,由於與複雜性 PTSD有一些共同病徵,可能是〈精神創傷的漫長陰影〉。精神病學界忙著爭辯診斷標準、病名是什麼,但 BPD病患更在意的是解方。尋求治療的過程通常耗費數月甚至數年,而且所費不貲,令人同情。這樣的困境讓我想到列維爾的名言:No matter what you do, you will never run away from you.
是的,不論你做什麼,都擺脫不了你自己。若能認清自己、面對現實,或可還有機會找到解方、走出困境。科學普及也是如此。科學普及常簡稱為科普,簡言之是要推廣科學知識、培養科學精神、建構理性社會,然而從本質上看,科學從來就不是透過簡化、軟化就可以普及的事。
適逢《科學人》創刊 20週年,怎麼樣讓尖端科學新知正確傳播且讓社會大眾理解、讓科學形成有文化深度的討論、讓閱讀科學走出紙本的困境,都是我們未來的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