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冥想,
自造幸福感
進階冥想的科學研究正在蓬勃發展。透過新的儀器與方法,科學地探討冥想,可望重塑我們對心理健康的認識,同時加深我們對意識的理解。
撰文/沙契特(Matthew D. Sacchet)、布魯爾(Judson A. Brewer)
翻譯/謝伯讓
全球有數百萬人練習正念冥想,不僅是為了改善心理健康,還希望能提升整體幸福感、減少壓力並增加工作效率。過去十年,關於冥想的神經科學研究有長足的進展,上百筆臨床資料凸顯了冥想對健康的益處。正念不再是非主流活動,而將成為主流的健康訓練。英國國民保健署已批准把正念療法用於憂鬱症治療。各類應用程式也透過智慧型裝置傳遞冥想技巧,開啟冥想訓練的新紀元。
冥想的研究方法這幾年一直在演進。回顧這段歷史,可以看見明顯的「熱潮」。第一波熱潮大約從1990年代中期延續到2000年代初期,主要是在臨床上評估冥想在治療各種心理和身體健康問題的潛力。第二波熱潮則始於2000年代初期,聚焦在正念機制的有效性,揭示為何正念在心理健康上能夠產生媲美藥物的效果。
冥想科學現在進入第三波熱潮,探索所謂的「進階冥想」(advanced mendition)。進階冥想通常需要長期的訓練,熟悉更深層和更強烈的冥想階段,才能體驗到這種狀態。學術單位正在申請相關的研究計畫,以研究這些心智狀態的變化。這和最近一些新興的學術方針很相似,例如討論迷幻藥對個人幸福感和各種醫療條件的效用。
媒體或學術界常把冥想視為調節現代生活或工作壓力的方法之一。但我們的研究顯示,冥想影響的層面不只於此。冥想不但可以幫助我們改善心理健康,也可能是體驗深層心理轉化的途徑。
追求幸福感的科學
人們可能因為某些苦難而嘗試冥想。也有人認為現代世界的物質主義缺乏精神意義,而被冥想吸引。還有一些人意識到自我滿足追求的幸福感有其局限性,因而感受到來自「更高層次」的吸引力。
冥想常在沉思、哲學、宗教和靈性的傳統活動中得到見證。這類活動把冥想視為通往開悟或救贖的核心要素。佛教、吠陀教、薩滿教、印度教、猶太教的卡巴拉主義(kabbalism)、伊斯蘭教的蘇非主義(Sufism)等教派都在各自的傳統活動中探索過冥想。這些持續數千年之久的歷史活動,涵蓋了諸如狂喜狀態、對自我和周圍世界本質的洞察、共情能力的培養以及追求利他目標等經歷。這種經驗,有時能讓人產生一種超然感(sense of transcendence)。
修行者所描述的經歷與轉變,是建立全新的心理觀點和生存意義或生活方式的基礎。進階冥想可能有助於啟發人們,並在如何從生活中獲得意義的問題上,提供深刻的見解。事實上,人們在冥想後,常會重新評估工作或人生目標,以符合個人深層價值觀。
「進階冥想」這個詞彙可能會讓人聯想到身穿袈裟的僧侶,但冥想過程中的感受,並不僅限於與世隔絕的修行者。一般人也可能成為進階冥想者,並獲得深刻的幸福感。在第三波冥想科學熱潮中,進階冥想包括更深的冥想狀態和階段,隨著練習冥想的時間增長,冥想技巧的熟練度也有所提升。
進階冥想的研究,除了印證冥想的發展過程,也與冥想的下一階段「冥想終點」(meditative endpoint)有關。在佛教傳統中,也稱為覺悟或開悟。
我們認為進階冥想對於理解人類本質、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潛在的影響力,值得科學界重視。沙契特在美國麻州綜合醫院和哈佛醫學院領導一項冥想研究計畫,希望能全面地理解進階冥想的狀態及階段,特別是與幸福感、冥想終點和臨床結果的關係。
我們使用最新的科學方法,希望把這項計畫擴展成一個更大的研究和教育嘗試,並建立第一個專門研究和培訓進階冥想的中心⋯⋯
作者簡介:
一個充滿活力希望的科學社群
一個數位多元的科學通識平台
一份知識家庭必備的科普雜誌
在最短時間就能精確掌握全球科學發展,科技產業趨勢及進步脈動,在閱讀的過程中與世界頂尖科學家同步思考,並且迅速與世界接軌。在知識經濟的時代,《科學人》雜誌是家庭、學校、個人的必備讀物。
《科學人》獲頒48屆金鼎獎學習類雜誌。睽違八年再度獲獎,是2002年創刊以來第12座金鼎獎。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從重力波到地震波——談科研道路上的意外收穫
1916年,愛因斯坦提出「重力波」的概念,整整百年之後,人們終於偵測到了縹緲悠遠的重力波,次年這個發現就獲得了諾貝爾獎!但當我們來到了這個傳說中的重力波天文台,卻發現它在另一個台灣師生十分熟悉的領域中,也走在世界的前沿,就是地震監測。科研的道路上不經意地就會有驚喜和收穫!
文/孫維新
7月下旬的某一天,我們這群台灣師生坐在遊覽車上,正以無法忍耐的龜速緩慢前行,學員們興奮心急也覺得好笑,因為路邊的速度限制是個大大的「10」!我在美國從沒有看過10 mph的速限標誌,今天也算開了眼界!原因無他,只因為我們正在全世界最精密的儀器旁邊——路易斯安那州利文斯頓的「雷射干涉儀重力波天文台」(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這就是在天文界大大有名、和諾貝爾獎已經劃上等號的 LIGO!
191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廣義相對論」,告訴世人,恆星(例如太陽)周遭的時空會被它巨大的質量扭曲,旁邊的天體(例如地球)只能循著這個扭曲時空的曲率運行,這個現象「廣義相對論」中有兩句話說得乾脆:「質量告訴時空如何扭曲,時空告訴質量如何運行。」(Mass tells spacetime how to curve, and spacetime tells mass how to move.)不只天體必須轉彎,連遙遠的星光經過太陽旁邊,都會循著時空曲率改變原先的方向,也因此愛因斯坦才會說出那句令人瞠目結舌的話:「我們可以看得到太陽背後的星星!」而這個大膽的預測在1919年艾丁頓(Arthur Eddington)的日食觀測中獲得證實。
我們可以想像一個具有巨大質量的天體,會扭曲它周遭的時空,這個想像並不困難,但當這個天體開始加速運動,情況會怎樣?當這個天體從A點運行到B點,原先A點被扭曲的時空在天體離開後復歸平靜,而B點的時空卻因為天體的到來,從平靜產生扭曲。實際上,這個加速運動的天體所經之處,時空都會受到擾動,而這個擾動會成為時空漣漪,以光速朝向四面八方蕩漾而去,這就是「重力波」!這個想法乍聽之下匪夷所思,細想之後卻又順理成章,接下來的100年就見證了科學進展這個步履緩慢卻扎實前進的過程。
1916年,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的基礎上,推導出重力波的最初形式,20年後,愛因斯坦還懷疑自己的推導是否正確,認為重力波可能不存在,40年之後,理論的進展顯示重力波確能存在,60年之後,脈衝雙星的發現,間接證實了重力波的確存在,80年之後,LIGO天文台完工展開觀測,但是並不成功,100年之後,LIGO團隊宣佈了改進版的aLIGO(a代表advanced)終於偵測到了來自13億光年以外,兩個黑洞合併所釋放的重力波!
我們抵達LIGO的當天下午,大雨剛停,濃密的黑雲從頭頂綿延到天邊。接待這個台灣學遊團的是LIGO科學教育中心的卡茲曼(William Katzman),他人活潑健談,先在演講廳內做整體說明,還邀請兩位同學上台,用趣味演示介紹了「質量扭曲時空」的現象,再帶著我們走出戶外,來到百米外的土坡上,此時我們看到了一個橫躺著的巨大圓筒,從腳下延伸出去,直到地平盡頭,壯觀而又震撼!
LIGO其實有兩個巨大圓筒,成L形向互相垂直的兩個方向延伸出去,每個支臂都是四公里長,其中真空抽到極高,約等於海平面一大氣壓的兆分之一!一束肉眼不可見的高強度紅外線雷射,在源頭處穿過分光鏡,被分成互相垂直的兩束光,各自在四公里的支臂中來回反射300次,這個反射的過程,使得這個支臂的長度等同於1200公里!
在這兩束光線各自的1200公里旅途中,若剛好有重力波經過,就可能會讓一條支臂的時空拉撐,讓另一條支臂的時空壓縮,當這兩束經過不同時空擾動的雷射光回到源頭,彼此的相位已經不同,在重新結合時,就會顯示出不同的光干涉結果,也就會讓觀測者知道剛才有重力波經過地球了!
LIGO的儀器有多靈敏?LIGO可以偵測的時空擾動小到一個質子直徑的1/1000,但我們一般人並不清楚一個質子到底有多大,所以我們換個說法:從太陽到最近的恆星「半人馬座的南門二」距離是4.3光年,大約是40兆公里,LIGO在這40兆公里的距離中,可以偵測到一根頭髮直徑的時空變化!
建設一座精密的觀測站著實不易,卡茲曼抬手指向遠方的支臂盡頭,說四公里的地表距離,已經清楚顯現了地球表面的弧形,因此在興建的過程中,建築物需要根據地表的曲率做調整,才能讓雷射光直線來回準確反射。此外維修調適一樣不簡單,卡茲曼說管道內需要長期保持良好真空,如果儀器需要維修,完畢後單是重抽真空就需要40天!
當我們走回LIGO控制室,映入眼簾的是鑲滿整面牆壁的訊號屏幕,卡茲曼為我們做現場介紹,我們才知道這個諾貝爾獎等級的科研天文台,在不斷提升精密度的過程中,竟然出現了一個意外的收穫!就因為要偵測的訊號是如此微弱,所以在進行觀測時,需要同時監控全球的地震,經過多年的改善提升,現在LIGO竟然成為全世界最靈敏的地震監測站!
科研的道路上風光奇特,從沒少過驚喜,1992年夏威夷大島上的兩台10米口徑望遠鏡凱克一號和二號(KECK I & II)落成,10年之後檢驗成果,發現最重要的四項成就:(1)發現紅移超過3的遙遠星系;(2)定位γ射線暴(gamma-ray burst, GRB);(3)藉著遙遠星系中的超新星發現宇宙正在加速膨脹;(4)偵測和研究系外行星。這四項傑出成果竟然沒有一項出現在當初提議建造這個望遠鏡的計畫書中!所以研究者專心致志之餘,也要保持心胸開闊,隨時收穫路邊可能出現的意外驚喜!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從重力波到地震波——談科研道路上的意外收穫
1916年,愛因斯坦提出「重力波」的概念,整整百年之後,人們終於偵測到了縹緲悠遠的重力波,次年這個發現就獲得了諾貝爾獎!但當我們來到了這個傳說中的重力波天文台,卻發現它在另一個台灣師生十分熟悉的領域中,也走在世界的前沿,就是地震監測。科研的道路上不經意地就會有驚喜和收穫!
文/孫維新
7月下旬的某一天,我們這群台灣師生坐在遊覽車上,正以無法忍耐的龜速緩慢前行,學員們興奮心急也覺得好笑,因為路邊的速度限制是個大大的「10」!我在美國從...
目錄
關於封面
「冥想」近年來從靈性世界逐漸走進科學家的眼界。於是我們把「冥想」訂為九月號的封面主題,也邀請新銳插畫家于以柔(Fileo Yu)創作。她擅長用簡單的線條鉤勒出豐富的小人物,呈現平靜、幸福的氛圍,為冷硬的科學研究帶入帶入一股暖意。
專題報導 FEATURES
特別報導
40 反脆弱,強震之後如何提高建築韌性
文/郭毓璞
1999~2024台灣強震分佈圖
資料繪圖/沈志全
文/陳碩甫
數學
48 從牙齒到飛機,AI能模擬更穩固的世界嗎?
文/蘇里(Manil Suri)
心理學
56 量化冥想,自造幸福感
文/沙契特(Matthew D. Sacchet)、布魯爾(Judson A. Brewer)
生態學
70 進「極」的紅樹林
文/阿德諾(Michael Adno)
人類學
84 火焰世:普羅米修斯的善火與惡火
文/派恩(Stephen Pyne)
保育
98 灰熊麻煩的保育難題
文/卡西迪(Benjamin Cassidy)
12 科學人新聞 NEWS SCAN
ChatGPT講的笑話比人類更好笑|冷水游泳,好處超多?|有如PCR精準的新冠快篩|蟾蜍小老師|重力與磁場描繪多彩銀河系|太陽清潔隊|睡得香很重要
行家領路 GUIDES
6 總編輯的話
從重力波到地震波――談科研道路上的意外收穫
文/孫維新
8 科學人觀點
文/曾志朗
10 我是企業家,也是科學人
電力即是國力⸺專訪大亞電線電纜董事長沈尚弘
採訪/林詠翔、整理/袁珮閎
思想漫遊 COLUMNS
32 機器思維
霍爾邏輯發明人(三)
文/林一平
34 科學棋談
台灣的建築越來越耐震
文/張瑞棋
36 建築的健康
碳費政策需要溝通
文/洪志良
112 健康與科學
志工服務有益青少年身心健康
文/丹維斯(Lydia Denworth)
114 知識搖籃
為什麼我們是五分之四的灰熊?
文/黃貞祥
116 科學人選書
解剖室的秋天
整理/陳碩甫
官網限定(請至 https://www.scitw.cc/magazines/single/273 )
攸關心智
看見「跑馬燈」的心理字幕
文/馬可斯基(Emily Makowski)
專家看新聞
面對貪婪的科技巨頭,我們需要公共服務網路
文/傑伊(Helen Jay)
宇宙奧妙
行星寶寶是什麼模樣?
文/彼萊特(Phil Plait)
不只數學
啤酒釀造如何改革科學研究?
文/莫塔(Jack Murtagh)
名家問答
我們可能活在多重宇宙中
採訪、整理/史柯爾斯(Sarah Scoles)
關於封面
「冥想」近年來從靈性世界逐漸走進科學家的眼界。於是我們把「冥想」訂為九月號的封面主題,也邀請新銳插畫家于以柔(Fileo Yu)創作。她擅長用簡單的線條鉤勒出豐富的小人物,呈現平靜、幸福的氛圍,為冷硬的科學研究帶入帶入一股暖意。
專題報導 FEATURES
特別報導
40 反脆弱,強震之後如何提高建築韌性
文/郭毓璞
1999~2024台灣強震分佈圖
資料繪圖/沈志全
文/陳碩甫
數學
48 從牙齒到飛機,AI能模擬更穩固的世界嗎?
文/蘇里(Manil Suri)
心理學
56 量化冥想,自造幸福感
文/沙契特(...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