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Tâi-gí/gú),是日常的語言,
在此島嶼發展出南北不同的腔調,生猛有力,
但運用在台文的書寫上,
台語漢字、羅馬字,常讓人看甲霧嗄嗄(bū-sà-sà)。
本專題收束近二十年的台文創作發展與創作者,
從口語、用字到文學創作,
帶大家認識在地語言心花開(sim-hue-khui)的心路歷程。
台語文及其創造的一切,正在燦爛的光芒中。
翻越千禧年來到二十一世紀,在「文學革命」與「語文改革」的共伴效應下,台語文創作逐漸增溫,看到狂飆的徵兆了。首先,展開歷史圖卷,帶著宏觀的視野,捲入台語文學與白話字的雙股脈絡,鬆動被華語框限的「想像共同體」,讓文學在台灣的樣貌更貼近本初,燭照其真實狀態。接下來,本刊邀請當下創作的主力戰將,依文類分別是小說、散文、新詩,各從男女觀點,回顧創作歷程,剖析優劣並展望未來。
和華語文學相較,台語文學最殊異的特質,是創作文本與各藝術領域、民間社會與商業市場之緊密結合。所謂的「跨界」對台文界來說,一點也不稀奇,是早就存在,再日常也不過的事。本期專題特邀深知其脈絡與鋩角(mê-kak,訣竅)的研究者與創作者,深入翻譯、繪本、戲劇、台語歌、教學現場與日新月異的媒體,既全面又「臨場」讓讀者來體會感受。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想厝ê人】
談到台語,我總有種矛盾心情。聽說台語的自學契機,竟然是這樣的:音樂課才藝表演選唱台語歌,而且越「倯」越好,同學們就不會注意到我的歌聲如何了吧?——人都說台語歌悲情,我的記憶卻跟「笑詼」分不開。藉由學習台語歌,多少也讓僵硬的舌頭輾轉了點,年節回長輩家的時候很是受用。至於讀寫,也並非沒有掃盲的契機:家中的《海翁台語文學》、呂興昌老師的課堂(怕自己聽力不夠好,每次上課都會坐老師對面的座位,以方便看到發音嘴形。真想念不用戴口罩的日子。)......可惜始終沒有下功夫,至今仍無系統性的學習。就這樣,我偏愛台語的鮮活生動,卻始終是個台語文盲。更糟的是,隨著去南境日遠、長輩凋零,生活中若無刻意,接觸台語的機會極少,更很久很久沒有聽到那些笑詼又親切的台語特有講法了。
懷抱這樣的遺憾和慚愧,專題文章逐篇讀著唸著,語言鄉愁,竟似緩解了些。
有台文里長伯稱號,活躍於「面冊」、各大台語文推廣場合的作家鄭順聰,擔綱本期專題客座主編,名稱雖為「21st Century 台語文學——近二十年台文創作」,仍先提綱挈領對台語文學的歷史脈絡做扼要爬梳。首先林央敏、邱偉欣介紹前行代至當代台語文學運動家/作家的探索、論戰與實踐,幫大家釐清台語界到底在吵啥?接著各文類作家現身說法:胡長松、小城綾子、陳明仁、劉靜娟、李勤岸、呂美親,他們對「語言轉換」的勇於嘗試,能給後來者「信心加持」。
其後是更多元繽紛的鋪排:陳麗君展示透過台文翻譯,推動台語現代化、書面化的成果;而經諶淑婷介紹,我們驚喜的知道已有《行出樹林——鱷魚kah阿青tshuē家ê旅途》這樣討論同志議題的台語兒童繪本。接著,「台文編線上會議」三位工作者暢所欲言,完全展現「台文虐我千百遍,我待台文如初戀」的可佩精神。吳明倫、吳國禎的戲與歌(七郎的歌我也會唱,天啊!),陳瀅州、曾偉旻談教冊與媒體的觀察,篇篇精采。張勝為(拍謝少年維尼)和洪明道、張嘉祥、温若喬的新生代實踐則格外珍貴,真感到如順聰在「踏話頭」所言,「台語文及其創造的一切,正在燦爛的光芒中」。
無獨有偶,「台北文學館」的成立此際露出一線曙光。本期推出「為文學在台北找個家」特輯,王德威、詹宏志、向陽慨然為文,或呼籲,或立論,或抒情:我們為什麼需要一座台北文學館?我們想要一座什麼樣的台北文學館?其後,陳銘磻以全世界擁有最多文學館的日本為鏡,明確映照著台北的所需。台北有說不盡的故事,是本土與全球的鍵接之所,是流離與撞擊的發生之地。冀盼將來的文學旅程,能有家的風景。
tshuē家ê旅途,向望有你,猶閣有我。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想厝ê人】
談到台語,我總有種矛盾心情。聽說台語的自學契機,竟然是這樣的:音樂課才藝表演選唱台語歌,而且越「倯」越好,同學們就不會注意到我的歌聲如何了吧?——人都說台語歌悲情,我的記憶卻跟「笑詼」分不開。藉由學習台語歌,多少也讓僵硬的舌頭輾轉了點,年節回長輩家的時候很是受用。至於讀寫,也並非沒有掃盲的契機:家中的《海翁台語文學》、呂興昌老師的課堂(怕自己聽力不夠好,每次上課都會坐老師對面的座位,以方便看到發音嘴形。真想念不用戴口罩的日子。)......可惜始終沒有下功夫,至今仍...
目錄
【編輯室報告】 ◆蘇筱雯
【自由談】
嚴肅等待的聲音──杜潘芳格 ◆張芳慈
共同在:九層嶺 ◆楊富閔
拼裝車與混堆茶 ◆吳鳴
餘毒 ◆林立青
【本期專題】21st Century台語文學:近二十年台文創作(總刊頭)
咱就欲來去的所在──台語文及其創造的一切 ◆鄭順聰
跨越千禧年後的台語文學 ◆林央敏
台語文學 ê 前世今生 ◆邱偉欣
從小說到台語小說,我的寫作道路 ◆胡長松
生命中最美的風景 ◆小城綾子
台語散文故事創作記事 ◆陳明仁
只要肯花點心思 ◆劉靜娟
台語寫作這條詩路 ◆李勤岸
天光前的戀歌──兼談現今台語詩的觀察 ◆呂美親
台文翻譯這條路──九○年代台文作家作品出帆 ◆陳麗君
讓母語進入現代兒童的生命 ◆諶淑婷
好膽你來試看覓!──台文編輯線上會◆鄭清鴻.陳稷安.洪沛澤
台語劇場──未竟之路 ◆吳明倫
心所愛的歌,唱啥人的心聲?──淺談當前台語歌曲困境 ◆吳國禎
十年海口味──新台語歌獨立的歷程 ◆張勝為(拍謝少年維尼)
台文教學現場一天 ◆陳瀅州
台語文媒體海內外縱貫線 ◆曾偉旻
拄欲,閣有就欲發(phu)出來──台語創作新聲座談側記 ◆林宇軒
【聚光燈】
在虛構的末日裡召喚真實:龔萬輝長篇小說《人工少女》的寫作 ◆葉福炎
記憶的12個房間:召喚或告別的手勢——評龔萬輝《人工少女》 ◆張錦忠
【人物春秋】
為宇宙賦予自我,且帶來嶄新的宇宙——專訪零雨,兼談最新詩集《女兒》 ◆沈眠
海洋讓栗光著迷吶喊:《再潛一支氣瓶就好》! ◆黃佳琳
蘭若生春陽,涉冬猶盛滋——追述林正弘先生與台灣文學因緣 ◆江寶釵
【特稿】
香港文學與現代主義——崑南「《地的門》:門外門內的風景」,陳國球「香港五六十年代現代主義運動:以崑南的創作與論述為例」演講測記 ◆莊丞志、周子謙
【活動】
悠遊人間,海洋人生——訪書戈‧朱學恕 ◆鄭智仁
【為文學在台北找個家】
台北有故事 ◆王德威
流離、撞擊與匯集——台北文學館的若干想像 ◆詹宏志
在地化、公共化、全球化——我對台北文學館的想像與期待 ◆向陽
日本文學館散策——以全世界擁有最多文學館的日本為例,呼籲推動設立台北文學館 ◆陳銘磻
【談文論藝】
神經衰弱自療法 ◆唐捐
【書的世界】
耳不順——評介陳克華《一個人的午夜場》 ◆阮美慧
離散與歸處——讀鄧湘漪《離人散事》 ◆黃錦珠
對的時間讀對的書——讀董啟章《狐狸讀書》、《刺蝟讀書》 ◆吳億偉
在理想與現實的縫隙之中──評盧建彰《替補的王牌》 ◆路那
長河落日,藝術家以小說之筆回眸了激流中的倒影——讀林懷民《激流與倒影》 ◆蔡詩萍
尋找一顆星星對話——閱讀陳銘堯《星星的孩子》 ◆紀小樣
情牽吾鄉六十年——序吳晟《文學一甲子》 ◆施懿琳
桑原與藏馬─小誌《因為明天就要開始了》 ◆陳政彥
【我們的文學夢】
在時間的另一面——張惠菁的文學夢 ◆張惠菁
【全球華文文學通訊】澳門、北美 ◆陸奧雷、姚嘉為
【草原副刊】
地中海沿岸的思緒,從不間斷 ◆麥燕飛
足相入雲 ◆小令
【銀光副刊】
今年的夏天似乎少了蟬聲 ◆李有成
文字藝術大師 ◆王文興
大四旅美45天 ◆鍾玲
《金剛經》的詩音之七 ◆敻虹
新樂府 陽明山茶亭 ◆古華
【編輯室報告】 ◆蘇筱雯
【自由談】
嚴肅等待的聲音──杜潘芳格 ◆張芳慈
共同在:九層嶺 ◆楊富閔
拼裝車與混堆茶 ◆吳鳴
餘毒 ◆林立青
【本期專題】21st Century台語文學:近二十年台文創作(總刊頭)
咱就欲來去的所在──台語文及其創造的一切 ◆鄭順聰
跨越千禧年後的台語文學 ◆林央敏
台語文學 ê 前世今生 ◆邱偉欣
從小說到台語小說,我的寫作道路 ◆胡長松
生命中最美的風景 ◆小城綾子
台語散文故事創作記事 ◆陳明仁
只要肯花點心思 ◆劉靜娟
台語寫作這條詩路 ◆李勤岸
天光前的戀歌──兼談現今台語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