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重點】
新竹是個有風的地方,新竹是個有故事的城鄉,有風就有故事……
新竹舊稱「竹塹」,雍正元年(1723)清廷設立淡水廳治於竹塹,當時是北臺灣文化發展最早的城市。道光三年(1823)北門鄭用錫中進士,今年(2023)既是淡水廳設治三百周年,也是鄭用錫登科開臺進士文治兩百周年。
本期文訊,呼應今年竹塹城百年一遇的城市發展里程碑,特別規畫「回顧竹塹」、「科技城下的人文風貌」、「在地文化實踐」、「書寫家鄉」等主題,讓我們穿越時空,看看不同世代的新竹人,如何在昔日的榮光基礎下,運用創新思維,面對當代議題,找到愛上新竹的理由與繼續前進的動力。
希望透過本期的內容,讓大家感受到新竹三年年老靈魂底下的新生命,不管是青年留鄉,中年返鄉,老年安鄉都可以找到愛上新竹的理由。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編輯室報告】
【也許愛靜靜在風裡打轉】
這是孫燕姿〈逆光〉裡的歌詞,偶然在商店的廣播節目裡聽到,難得從她低音囁嚅私語般的聲音中清楚辨識出語句,原來,這句歌詞是這個意思。
我一直以為這句歌詞是:在「夢」裡打轉,畢竟是愛,暈頭轉向。風與夢,列在維基百科裡,前者是「大規模的氣體流動現象。」後者則是「一種主體經驗,⋯⋯睡眠時產生的想像中的影像、聲音、思考或感覺,通常是非自願的。」
對呀,風,或者夢,都一樣,「通常是非自願的。」
記得去過幾次新竹,九降風起。對天生自然捲的我而言,行前的梳整是沒有意義的,不論是什麼和藹可親的模樣去到新竹,離開時,總會被吹成新竹的形狀。不怕,另一首歌是蘇運瑩的〈野子〉:「吹啊吹啊,吹不毀我純淨花園/任風吹,任它亂/毀不滅是我,盡頭的展望」。只能哼歌,髮型已經無法安撫,無話可說。
但,這只是一個外來人的短暫停留,沒有建設性的牢騷。對於在地居住,生長於斯的人們來說,這裡實實在在孕生了好多故事:在客座主編洪惠冠號召下,喚出黃美娥心繫待續的竹塹文學研究;王俊秀挖掘清華校園成形的「歷史現場」;台積電文教基金會築起藝術平臺,活化藝術傳承;陳添順培育青年藝術家、建構「或者」書店落實社區文化平權;林福仁努力在地城鄉的永續韌性;李元璋藉菜譜宴席「重現淡水廳署風華」;張民依把芎林的窯、灶、炭如數家珍;李天建領導大學生們投入區域串聯、城鄉共好;「見域」團隊以《貢丸湯》聯接新竹的地方、生活與文化;何新松以書和茶調配人文風情;王志仁駐點頭前溪舊港島經營社造運動;孫致文在廟宇文物間探究媽祖信仰與軒社發展的盛況;自美國退休後回到故鄉的張系國靜享生活情調;陳銘磻翻出尖石鄉那羅部落的回憶;劉抒苑追憶祖父龍瑛宗的軼事;吳孟霖以書寫《樂遊臺灣》;范文芳細數頭前溪的故事。
這些愛都在新竹的風裡靜靜打轉。
同樣「非自願的」,我們失去了在文學星河裡耀眼的明星們,他們曾燃亮了現代文學的地平線,為讀者們留下美好時代,林亨泰的風景恍然一眼過隙、林泠也如不繫之舟悄悄離去,以及王文興⋯⋯
前主編筱雯小姐,瘦瘦高高,是一個牡羊座的女生,我常說她跟莒哈絲同一天生日,個性上好像有些相像?不說話時酷酷的,也有時像小女孩一樣的激昂,印象深刻的是交接工作時聊到如何收整王文興連載在《文訊》上的「星雨樓續抄」手稿、如何與王老師家傳真通訊、王老師見面時如何如何,喜歡什麼零食可以買去等等。我從未有機緣親炙大師丰采,她口中的「文興」有時候我恍神以為是她親暱友人,未料是這位《家變》的作者,直到九月正在處理十月號雜誌時,突然收到文興老師傳來因為身體不適、專欄需要暫停的傳真,本來在討論稿子,筱雯突然安靜下來,表情複雜顯得凝重,待中秋連假結束、進入十月,筱雯正式離職,我們得知王老師離世的消息,突然有種風不待人的氣息,又如一場夢。
風或者夢,通常是非自願的,但留下的經驗與感覺都是真的。這位少女莒哈絲離去時的背影,快得像一條夏宇的詩:就走了/丟下髒話:/「我愛你們。」
來不及說的是「你看我在勇敢的微笑/你看我在勇敢的去揮手啊。」給筱雯。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編輯室報告】
【也許愛靜靜在風裡打轉】
這是孫燕姿〈逆光〉裡的歌詞,偶然在商店的廣播節目裡聽到,難得從她低音囁嚅私語般的聲音中清楚辨識出語句,原來,這句歌詞是這個意思。
我一直以為這句歌詞是:在「夢」裡打轉,畢竟是愛,暈頭轉向。風與夢,列在維基百科裡,前者是「大規模的氣體流動現象。」後者則是「一種主體經驗,⋯⋯睡眠時產生的想像中的影像、聲音、思考或感覺,通常是非自願的。」
對呀,風,或者夢,都一樣,「通常是非自願的。」
記得去過幾次新竹,九降風起。對天生自然捲的...
目錄
【編輯室報告】 ◆高唯
【自由談】
詩藝標鵠陳千武、譯介法蘭西的覃子豪與胡品清 ◆莫渝
無路可逃的性格大盗 ◆許榮哲
此刻話語如花盛放 ◆阿布
傷口是有力量的 ◆顧玉玲
【本期專題】九降風起──有故事的城市
關於風城的故事 ◆洪惠冠
未完待續的新竹文學研究 ◆黃美娥
清華園遇到赤土崎──那些新竹的歷史現場們 ◆王俊秀
用心築夢,永續藝文平臺──專訪台積電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許峻郎 ◆邱立雅
吹響城市文化運動的號角──專訪鴻梅文化藝術基金會、鴻梅文創志業創辦人陳添順 ◆張耕佾
韌性鄉鎮、永續城鄉──科技與人文的對話與共創 ◆林福仁
新竹同知的夢想、飯桌及辦公廳 ◆李元璋
芎林消失的窯、灶及其燃料 ◆張民依
跨過頭前溪與地方相遇 ◆李天健
端出一碗文化的《貢丸湯》──翻轉城市的青年行動 ◆吳君薇
十三年 如風日常──隱身科技園區的祕境 禾園茶館 ◆何新松
島民筆記──新竹舊港島創生行動 ◆王志仁
由信仰萌生的文化力量──新竹市「金長和媽祖水仙文物館」巡禮 ◆孫致文
回鄉之樂樂如何 ◆張系國
少年夢部落──新竹尖石那羅部落的回憶 ◆陳銘磻
我的祖父龍瑛宗 ◆劉抒苑
逐風,那些年我曾經走過的路 ◆吳孟霖
頭前溪个故事 ◆范文芳
【人物春秋】
大學教授以外的多重身分:專訪邱貴芬教授 ◆詹閔旭
把現狀包裝成另一個時空,思考當下的困惑──專訪班與唐《安雅之地》 ◆陳令洋
防風林般的存在,海與波浪在其外──紀念木的詩人:林亨泰(1924~2023) ◆李敏勇
縮著一隻腳思索的公雞──追思詩人林亨泰 ◆向陽
八卦山出發.濁水溪印證──致敬林亨泰 ◆蕭蕭
跨過跨不過的……--敬悼,謹向百歲詩人前輩林亨泰先生(1924~2023)致敬 ◆林煥彰
百歲松--追憶嵩壽詩人林亨泰(1924.12.11~2023.09.23)◆莫渝
未竟的訪談──紀念王文興老師 ◆單德興
奇書背後——編者葉步榮憶作者王文興 ◆楊宗翰
關於王文興的記憶,他的書,他的影文 ◆張錦忠
未來 ◆易鵬
精神永恆史——致王文興老師 ◆陳美桂
微笑中的拈花者——懷念王文興老師 ◆廖咸浩
愛上王文興的孤獨 ◆陳文芬
謎與神奇──記與王文興老師、「星雨樓續抄」的一段緣分 ◆蘇筱雯
馬滑霜濃意如何:懷念林泠 ◆唐捐
潛意識裡離不開詩的林泠 ◆張素貞
一種提醒的聲音──謝謝你,林泠 ◆零雨
一片純白的羽毛,輕輕落下來 ◆曾淑美
老古與我──懷念古能豪 ◆陳文銓
【我們的文學夢】
當我們討論母親──李欣倫的文學夢 ◆李欣倫
【談文論藝】
再論「解放空間」下的戰後「臺灣學」開端 ◆黃英哲
斯人未遠,凜凜猶生――傷逝,重讀喬林兄詩集(下) ◆陳鴻森
【《臺南文學史》特稿】
追溯文化根源――《臺南文學史》主編序 ◆陳昌明
文學,是臺南最好的伴手禮 ◆楊富閔
【書的世界】
人生是張情緒網:讀張國立《我受夠了》 ◆吳億偉
沉默的殺傷力與救贖——讀賀淑芳《蛻》 ◆黃錦珠
現實的花火——鄭烱明《如果生命是一場慶典》詩集評介 ◆阮美慧
拾得侘寂:走入秋天——評吳鳴《秋光仛寂》、《秋光拾得》散文集 ◆李弘祺
楊德昌美學視野:從日常到銀幕的點滴——讀舒國治《憶楊德昌》有感 ◆楊小濱
文藝的目標得先放在改善臺灣的文化:讀《林摶秋全集》 ◆陳偉智
不存在的時間——讀《星期天的圖書館:林黛嫚短篇小說選》 ◆江寶釵
去老返少,生養更多想像力——小序《浮動:公佮孫的臺語詩畫》 ◆林央敏
【大陸有關華文文學研究動態】 ◆朱雙一
【銀光副刊】
吾家的另類奇蹟 ◆廖玉蕙
《羅丹傳》(Auguste Rodin)——FIRST PART 1903 第一部分 ◆張錯
當科幻預言成真 ◆李黎
【編輯室報告】 ◆高唯
【自由談】
詩藝標鵠陳千武、譯介法蘭西的覃子豪與胡品清 ◆莫渝
無路可逃的性格大盗 ◆許榮哲
此刻話語如花盛放 ◆阿布
傷口是有力量的 ◆顧玉玲
【本期專題】九降風起──有故事的城市
關於風城的故事 ◆洪惠冠
未完待續的新竹文學研究 ◆黃美娥
清華園遇到赤土崎──那些新竹的歷史現場們 ◆王俊秀
用心築夢,永續藝文平臺──專訪台積電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許峻郎 ◆邱立雅
吹響城市文化運動的號角──專訪鴻梅文化藝術基金會、鴻梅文創志業創辦人陳添順 ◆張耕佾
韌性鄉鎮、永續城鄉──科技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