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重點】
本期專題名稱「向望嘉義」,臺語的向望(ǹg-bāng),意思是希望與盼望。長久以來,嘉義被認為是資源不足、人口外流的農業地區,這幾年在地人明顯感受到,廠商回流、經濟復甦、店家新開,各式各樣的活動舉辦,老建築修復成地方亮點,新建設迎接新時代,嘉義慢慢變得不一樣,愈來愈有「向望」。
以往常被忽略的嘉義,在這股臺灣再認識的浪潮中,逐漸被看見,以一種樸實的風土,剛剛好的氣息,沒有隔閡的人情味,引起各地人們的好奇,進而親身踏足,感受到那份舒暢順心,留下淡淡的美好印象。就這樣,我們認識的嘉義,從既有的稻田與阿里山,噴水池加雞肉飯,棒球和宗教等印象擴展,變得更有細節,更為多樣,更有質感。
嘉義人對腳下的土地揚起希望,外地人眼中的嘉義充滿盼望,這樣由內從外的雙向交流之下:
若聽著嘉義兩字,就予人真有向望。
這場六十頁的嘉義盛宴,主題甚多,風格個個不同,難免有未殆之處,請在地鄉親與各方先進包涵。讀者可先挑有興趣的篇章,領略曾造訪或認識的人事物,再慢慢往陌生的、好似有一點意思的篇章延伸,讀著讀著,就買張車票或發動車子,來去嘉義!
這兒的泥土會黏人,凡足下踏過的,勻勻生出肥沃;這兒的空氣很平凡,平凡得像家人與鄰居,親切地跟你打招呼;這兒的藝文事如此精采,不斷生發創造──都要牽著你的手,走進這片諸羅大地,感受那剛剛好的美好。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吃豆腐的重要性】
粉紅色的信封在書本紙頁紛飛的辦公桌上特別醒目,吃辦桌會有的衛生紙紅,也是米麵糕點上會有的記號紅,信封內一包福壽米祝我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還附上前世應是烏龜身體一部分的一片米糕,原來家人在沒告知的情況下逕自替我點了光明燈。米糕在平信寄送過程中完全被壓扁了,變成糊糊的一片,大概和我腦袋裡的嘉義記憶差不多,那幾近桃紅的粉色,對臺灣人來說象徵富足、豐滿的顏色,也與我對嘉義有限的印象相似。
為什麼說到嘉義呢?絕對不是因為這期的嘉義專題,而是那是一封朴子配天宮的來信。朴子是家人long stay的臨近城鎮,這大概是整個家族第一次與嘉義產生連結,父系家族世居舊臺南市福住町一丁目(最近找到阿公手書的日本時代地址,太興奮了一定要記上一筆),所謂府城,市區中的市區,在南臺南以偏安姿態自給自足,我長大才知道北臺南其實和嘉義市是同一個生活圈。可惜這long stay之地我只去過一次。模模糊糊的印象還有多年前有個重要考試在嘉義,住的飯店太舒服,早餐種類太多太好吃,吃到差點遲到。以及有次旅行在島呼購入《苦雨之地》,吃豆腐配著看,但其他行程完全忘記。果然和物(食)質(物)有關的記憶最長久。
傳承自1991年「臺灣各縣市藝文環境調查」精神的文學島行計畫,以順時針的方式繞行,十月來到第二站嘉義。臺文里長伯aka嘉義地方聞人鄭順聰,一呼百應,gâu人大集合,共同牽成精采專題,「向望嘉義Ǹg-bāng Ka-gī」的命名,正是他一貫正向又溫暖的風格。「與嘉同行」是採訪小輯,有遠流董事長,同時也是華山文創園區經營者王榮文,聊王家祖厝乒乓夢;新港文教基金會創辦人陳錦煌,談全齡關懷的地方社造;還有更年輕的一輩,中正大學管中祥老師分享民雄的日常革命。
「嘉義式生活」則有嘉義中學的文青養成、街市地景今昔,如今的表演藝術實驗空間、阿里山世界遺產協會、陳澄波文化基金會、獨立書店⋯⋯,把嘉義市區風景與記憶收攏其中。「走訪嘉跡」呈現新港培桂堂、民雄七星藥局、大林與竹崎的地方創生、六腳和朴子的人文空間、梅山的文學場館,雖然版面有限不能把嘉義縣各鄉巡過一輪,但仍能一窺在地勃發的生命力,好事真的一一抵嘉了。「嘉義 ê 氣味」撰稿者各採不同視角,用計程車的速度、MV畫面、移居者的心情、臺文城市ê thui-sak,他們所見所感,是三稜鏡與萬花筒,放射出嘉義的異質面貌。
我喜歡下港女子在《裏嘉義》所說「對嘉義的喜愛是有陰晴圓缺的」,觀光客的浪漫與在地生活的實感有著大大的不同,可惜人一次只能住一個地方(我知道這聽起來像廢話),進而想到這或許是《文訊》文學島行計畫感性的一面一讀書能讓我們擁有超過一個「人生」(詹宏志語),但是對於他方的認識,令人擁有更多逃逸與想像,是真真實實開啟另一種人生的可能。
吳明益都已經從《苦雨之地》寫到《海風酒店》,是時候再去嘉義吃碗豆腐了。至於要去哪裡long stay,我再邊吃邊想吧。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吃豆腐的重要性】
粉紅色的信封在書本紙頁紛飛的辦公桌上特別醒目,吃辦桌會有的衛生紙紅,也是米麵糕點上會有的記號紅,信封內一包福壽米祝我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還附上前世應是烏龜身體一部分的一片米糕,原來家人在沒告知的情況下逕自替我點了光明燈。米糕在平信寄送過程中完全被壓扁了,變成糊糊的一片,大概和我腦袋裡的嘉義記憶差不多,那幾近桃紅的粉色,對臺灣人來說象徵富足、豐滿的顏色,也與我對嘉義有限的印象相似。
為什麼說到嘉義呢?絕對不是因為這期的嘉義專題,而是那是一封朴子配天宮的來信。...
目錄
【編輯室報告】 ◆蘇筱雯
【自由談】
兒童戲:打結練習 ◆楊富閔
心之傷痛與殘缺──我看《怪物》 ◆石曉楓
飲食考察的方法之三 ◆胡川安
【本期專題】向望嘉義(Ǹg-bāng Ka-gī)——正在發生的藝文事
和嘉義成為好朋友──平原山海的新向望 ◆鄭順聰
以華山經驗,實踐祖厝乒乓夢──專訪遠流出版社王榮文董事長 ◆陳柏宇
滿開的桂子蘭孫—新港文教基金會的文化大夢 ◆黃鈺婷(小鴨)
從社會議題,看見家鄉價值──管中祥的大學路與民雄學 ◆楊玉君
我的文學發源地──山仔頂的嘉義中學 ◆渡也
中山路回望──大通街市的時光回憶 ◆林育靖
沒有不可能的場地──劇場人在嘉義的各種實驗空間 ◆吳明倫
從海拔2663的高度俯望嘉義──百年林場的歷史跡痕 ◆郭盈良
從歷史的縱深復返──嘉義、阿里山與陳澄波 ◆阮芳郁
嘉義市獨立書店探索地圖 ◆默耘藝術
重溫閱讀的美好──嘉義市獨立書店探索 ◆顧軒
嘉義縣藝文空間地圖 ◆默耘藝術
現在進行式的小城大事──遊晃新港培桂堂 ◆下港女子
在民雄街區移動的方式──七星藥局重返打貓街的魔幻風情 ◆吳至鍇
創造家鄉新機會,以憨人精神打造地方燈塔──「大林好」地方自媒的新視界 ◆周仕昌
人的腳底有肥──六腳鄉蒜頭的藝文種子「春葵書咖啡」 ◆莊文松
在朴子開一家不只是書店的獨立書店──「朴子好書室」認識生活所在 ◆陳盈岑
自我探索的家鄉必修學分──阿里山腳下白杞寮的行動學 ◆蘇瑞琦
梅山太平的文學痕跡──行踏張文環的「地方生活」 ◆江寶釵
老司機載你踅嘉義──計程車搭乘指南 ◆陳俊文
Music Video中的裡世界──以地方精神打造嘉義氣味 ◆張嘉祥
我和嘉義談了場戀愛 ◆嘉義異鄉人
這篷足純的──嘉義藝文戰隊的臺味是按怎鍊出來的 ◆黃鈺婷(小鴨)
飄撇ê運將日常──《華麗計程車》的嘉義場景 ◆游文宓
【人物春秋】
放不下的,終成故事──專訪「國民歐吉桑」吳念真 ◆張純昌
鄙視映照出人們的選擇──專訪《水中家庭》作者陳泓名 ◆班與唐
那天的陽光──懷念父親郭軔 ◆郭強生
談藝憶昔──告別郭軔老師 ◆鄭治桂
在詩的陽光下──追思《陽光小集》故友、詩人張雪映 ◆向陽
雲林來的孩子──告別張雪映 ◆王浩威
精彩一生,永懷玉照──余玉照的成就與貢獻 ◆李振清
懷念如師如兄的余玉照教授 ◆楊宣勤
做個善良的好詩人──悼念涂靜怡大姐 ◆趙化
想您在遙遠的國度──給敬愛的涂靜怡大姐 ◆陽荷
【我們的文學夢】
你是自己的遠方——我的□□大夢 ◆白靈
【談文論藝】
一袋水泥要扛幾樓 ◆唐捐
斯人未遠,凜凜猶生――傷逝,重讀喬林兄詩集(上) ◆陳鴻森
【兩個人兒一本書】
以文字將家族記憶化作永恆――張郅忻與李筱涵對談《山鏡》 ◆高于婷
【臺北詩歌節特稿】
誰的當代原住民族青壯世代詩人群像? ◆Cidal嚴毅昇
臺灣味VS日本味 ◆栖來光 高彩雯/翻譯
【書的世界】
那些男孩沒有抵達——讀詹佳鑫《請問少年》 ◆張瑞芬
墓仔埔也敢去──談黃凱德《如果愛情是一間鬼屋》的冤情與詼諧 ◆余欣娟
誰若要真實的生活──讀張錯譯《里爾克:軍旗手、致年輕詩人十封信》 ◆蕭義玲
風起,吹來了她的島鄉──讀牧羊女《島嶼,沒有遠方》 ◆盧美杏
詩與現實,當然──胡玖洲詩集《我們在房裡看A片》序 ◆張錦忠
在密室中起義──讀翁弦尉的《蝸牛起義》 ◆唐捐
【全球華文文學通訊】北美、澳門 ◆李秀臻、陸奧雷
【草原副刊】
金門隨筆:潮間帶的呼吸 ◆阿潑
菢蟲日誌 ◆黃可偉
【銀光副刊】
威士康辛州和冰河 ◆鍾玲
我走在檳城街頭 ◆李有成
壬寅初七,草堂人日拜祭杜公 ◆梁平
戰事截圖 ◆梁平
念 ◆夐虹
【編輯室報告】 ◆蘇筱雯
【自由談】
兒童戲:打結練習 ◆楊富閔
心之傷痛與殘缺──我看《怪物》 ◆石曉楓
飲食考察的方法之三 ◆胡川安
【本期專題】向望嘉義(Ǹg-bāng Ka-gī)——正在發生的藝文事
和嘉義成為好朋友──平原山海的新向望 ◆鄭順聰
以華山經驗,實踐祖厝乒乓夢──專訪遠流出版社王榮文董事長 ◆陳柏宇
滿開的桂子蘭孫—新港文教基金會的文化大夢 ◆黃鈺婷(小鴨)
從社會議題,看見家鄉價值──管中祥的大學路與民雄學 ◆楊玉君
我的文學發源地──山仔頂的嘉義中學 ◆渡也
中山路回望──大通街市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