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編輯室報告】
電影,在變與不變之間
在後疫情及OTT串流影音當道的時代,關於「看電影」,我們也來到眾多的分歧入口,本期專輯主題「眼球世代觀影日常:電影院的變與不變」試圖捕捉當前的觀影文化,是如何漸漸走向分眾,甚至於觀影空間、型態也順勢興起了特製化現象。在國外成為票房新寵的演唱會電影、約定俗成特定Dress Code的《洛基恐怖秀》、主打親子族群「不關燈」的親子影院、希望以優質常態節目凝聚固定觀眾群的電影場館等等,電影院正展開渾身解數吸引特定觀眾群,更有VR體感劇院打造360度沉浸、互動式的觀影體驗。
步出影廳,戶外的露天電影放映也起了變化,相較於配備躺椅、啤酒作為都會生活風格的戶外放映,本期則訪問前輩級的膠卷放映世家,娓娓道來逾一甲子的廟口酬神放映文化;專欄「給眼球世代的備忘錄」走訪阿姆斯特丹的傑福瑞地下電影(Jeffrey's Underground Cinemas),看看身兼選片主持/放映師於一身的傑福瑞,如何成為口耳相傳的影迷文化傳奇。
電影從物質性的膠卷拷貝轉型為數位DCP放映,所影響的不只是放映端,更對電影產製帶來強烈衝擊。關於(電影)技術、科技為主的決定論,專欄「影理論史」介紹學者包爾斯(John Powers)的著作《科技與實驗電影文化之塑造》,論電影膠卷、器材的科技發展如何影響實驗片創作。而回望台灣的電影沖印產業,亦呼應著這樣的科技決定論,「藏品寫真」透過在國家影視聽中心片庫工作逾二十年的榮哥引路,回顧大都影業從創建沖印廠,歷經蓬勃發展到無法迴避時代科技巨輪而拆除的歷程,除了為後輩打開一道理解沖印技術的門,在初探洗片、印片的門道之餘,也再度讓人重新思考,究竟「傳統」的老東西,會透過什麼樣的機緣再度發揮妙用?
於是乎,特別企劃「數位修復十週年」即看見這樣的例子,部分畫面已損壞的《戀愛與義務》,因取得拷貝當年(1994)立即將原始膠卷送到大都影業沖印翻底片,以安全材質的拷貝作為保存,數位修復團隊才得以從中取得失落片段,完整修復全片。回首《戀愛與義務》孤本拷貝輾轉從瑞士、烏拉圭到台灣,從沾黏的硝酸片到數位修復版的大銀幕重現,本身就是一場奇幻如夢的旅程。
電影令人癡迷,除了各國機構間的文化合作以促成文物的收藏與保存。本期「肖像特寫」來到台中的時來運轉珠寶店,拜訪一位「為影癡狂」的電影收藏家張凌文,展示多達上百台的電影放映機及各式各樣的電影藏品,一窺收藏狂人眼中的迷人事物。
特別收錄則為明年(2024)國家影視聽中心即將推出的「映画一代女:田中絹代」影展提前暖身導讀,田中絹代作為日本電影黃金時代的劃時代女演員,如何依其豐沛的演員能量,進一步親執導演筒,從女性的角度描寫女性,發聲成就了完全的純女性電影。
順應時代潮流的變化,電影在變與不變之間,裂變出電影的多重宇宙,看似繁星點點,卻回應了電影在初始時期的混沌未知,影像從創作到展映,充滿生機及無限的想像可能。
*《Fa電影欣賞》獲第47屆金鼎獎雜誌類人文藝術類獎,及優良出版品推薦主編類、設計類,在此感謝作者群及讀者的支持,也謝謝評審們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