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深化「台灣50」產業地圖
─獨創「新」、「簡」、「實」、「序」
作為台灣產業地圖出版的先驅,第三版的「台灣50 產業地圖」又再度與讀者們見面了。
經過前兩版的市場洗禮與讀者反饋,許多人詢問我們何以產業地圖獨鍾「台灣50」,每年常態性更新出版?我想,我們的理由至少有三個。第一是股市是經濟櫥窗,「台灣50」則是台股櫥窗。「台灣50」成分股,囊括台股最多的產業龍頭,同時這些產業龍頭的發展動向與其營運變化,也最能反映台灣關鍵產業現況及前瞻的趨勢,入門者想要迅速了解台灣產業,「台灣50」絕對是第一指南!
第二是國際吸睛力。去年出版第二版「台灣50」後,獲日本經濟新聞社青睞,購買版權推出日文版,顯示日本產業機構對研究「台灣50」的高度興趣,對台灣產業有興趣的人,更應該要認識「台灣50」。
第三是成分股波動性增強。受到新興國家崛起,國際品牌業者持續汰換及培養新供應商,加上創新速度影響產業循環週期的規律性,全球產業鏈的生態快速轉變,「台灣50」成分股產業波動性也加大了,例如去年儒鴻和仁寶取代了宏達電、裕日車,而今年儒鴻、華亞科又為台灣高鐵及中壽所取代;這個波動看似個別成分股微調,但其實也是產業興衰的表徵。我們相信其中許多產業變化,都會是讀者們所關心的!繼去年我們提出「快」、「易」、「廣」、「深」的進化版後,今年我們則強調「新」、「簡」、「實」、「序」的深化。「新」是指資訊更新,「簡」是指版面化繁為簡,「實」是增加實用性,「序」則是指將多元資訊有序的整理。我們尤其重視的是,對連續性閱讀台灣50 的讀者,要能透過本版,達到對台灣重要產業的發展「有感」的效果!我也相信漸進式深化的「台灣50」,無論在產業資訊與深度,以及在「視覺化」感官上,會比前兩版更易於認識這些台灣重要產業。
基於上述這些構想,本版將「台灣50」區分為6 大類別的20 種產業,既維持與前版相同廣度,但不同於前版的是,本版在「視覺化」的處理又更進一步著手版面微調,目的在於數據分析的圖表模組化,以及突出觀察趨勢的簡易化,更進一步將文字精減。例如除原有個股透過五年業績表一目了然外,本版再增加了各產業TOP10 五年營收狀況分析,透過五年趨勢圖,就會很清楚的掌握一個產業,目前在產業周期所處的位置是位於高峰或谷底,進而研判最新的營運趨勢。另外,也強化觀察站及同業掃瞄資訊,增強產業趨勢透明度。至於個別成分股分析,則取其公司營運精華及最新趨勢,更便於讀者對「台灣50」產業新趨勢的吸收力。
另外,我們在研究時也發現,號稱台股市值最高,且交投最活絡的台灣50 成分股,竟有27 檔股票本益比都低於15 倍,已逾台灣50 成分股半數;而本益比低於12倍的也有11 家之多,其中並有友達、南亞科和群創三檔股票本益比竟低於10 倍,就算是業績及股價一路創新高的台積電,本益比也不過15.14 倍,更令人心酸,要為台股叫屈!
再舉台灣50 成份股中本益比最低的友達來說,友達過去4 年沒有虧損過,4 年平均EPS 為0.81 元,今年首EPS 季高達0.98 元,超過2016 年全年的0.51 元,也超過4 年平均EPS 的0.81 元,但本益比竟只有5.86 倍,每股淨值高達19.55 元,但7/31 收盤股價僅12.20 元,遠低於其每股淨值。在今年的投資心法選股,我們同樣經由「台灣50」近四年的EPS 變化,重新審視這些公司的投資價值,將其在「獨占優勢」、「擴張成長」、「穩健經營」、「波動循環」與「轉機」五大類型,篩選出8 檔菁英股供投資人作為參考。但是今年在類型上和前兩版比較做了很大調整;主要是經由2016 年的大環境變化,調整為「穩健經營」型公司竟多達31 家,顯見台灣50 成分股有更向「穩健」靠攏的趨勢,而「獨占優勢」型則只剩下3 家,不免令人擔心具有優勢的公司正在縮水。
對於「產業地圖」的常態化出版,我們存有許多創新的想法,其中最重要的概念是將「台灣50」資料庫化。一旦這個資料庫成形,就可以利用它的模組化,把所有上市櫃公司原始資料,開發台股各種不同指數的自動模型,同時也可以更快速的產出更多產業地圖,未來讀者除可閱讀紙本及電子書的「台灣50」,也可以運用線上資料庫做即時查詢。
最後感謝過去兩年為「台灣50 產業地圖」提供反饋意見給我們的眾多讀者,啟發我們更多的新觀念,相信在中華徵信所長期產業資料庫的背景支持,以及讀者的建設性意見回饋之下,我們必然能夠與讀者們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