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之間
折之間
之間
link
搜尋"歷史" (1938)
1751、 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臺大出版中心20週年紀念選輯第8冊)
若林正丈
出版日期:20160501
定價:500元 特價:79折, 395
日本研究臺灣政治第一人――若林正丈, 在戰後臺灣政治變遷研究領域的學術生涯代表作。 若林正丈教授是日本近三、四十年來研究臺灣近現代史、戰後臺灣政治史最重要的學者。而本書正是若林教授在戰後臺灣政治變遷研究領域的學術生涯代表作。本書以「中華民國的臺灣化」為線索,統攝戰後臺灣政治史的發展歷程,分為「中華民國臺灣化的啟動(1945-1987)」與「中華民國臺灣化的展開(1987-2008)」兩部分進行論述。 本書整合目前為止中、日、英文學界對戰後臺灣史的研究成果,橫跨政治學、歷史學、語言學、社會學、區域研究、認同政治等學術領域,是一本具科際整合特色的戰後臺灣政治史。本書更在先行者的研究基礎上進而提出其獨特的「分析式架構」,檢視並解釋戰後臺灣政治發展的軌跡,是一部飛得高、潛得深,能夠縱觀全局,並具有開闊視野的史家之作。 ★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蕭阿勤、政大臺灣史研究所教授薛化元專文導讀 名家推薦 若林正丈教授在本書以政治體制為經,以時間為緯,分析了戰後臺灣政治體制的結構,也同時梳理了六十餘年來的臺灣政治史,是一部成功地結合社會科學(政治學)與歷史學研究手法的佳作。 ──吳密察(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 作者熟稔於臺灣的學術成果與現實脈動,在本書運用「多重族群社會」、「遷占者國家」、「七二年體制」、「民族主義政黨制」等論述工具,更大量應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兼具深度與廣度,讓讀者在閱讀上無疑享有「鳥瞰式」的滿足感。 ──薛化元(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 放眼近三、四十年來日本對臺灣近現代史、戰後臺灣政治變遷的研究領域,如要列舉其中最重要的學者,相信許多臺灣學界同仁腦海中首先浮現的,絕非若林正丈教授莫屬。如要舉出若林教授在戰後臺灣政治變遷方面的研究生涯代表作,那麼又非本書莫屬。 ──蕭阿勤(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作者若林正丈是日本從事臺灣政治研究的第一人,本書以「中華民國臺灣化」此一概念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直至今日的臺灣政治發展,是作者從事臺灣政治研究三十年來累積成果的集大成之作。 ──小笠原欣幸(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總合國際學研究院副教授) 作者透過「多重族群社會」論述,詳細紀錄「臺灣化」轉向的自我認同意識過程。 ──中西寬(京都大學研究生院法學研究系教授) 本書以「中華民國臺灣化」為問題意識,成功將書中內容明確、完整地連貫起來。 ──井尻秀憲(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總合國際學研究院教授) 作者重構分析錯綜複雜的現代臺灣政治,提出獨特見解的專門語彙,賦予本書無比的魅力。 ──金子文夫(橫濱市立大學國際總合科學部教授) 本書是有志於臺灣政治研究的學術工作者所必讀,也是從事東亞比較政治研究以及國際關係研究極為重要的參考書。 ──松田康博(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
 
1752、 中國最後的帝國:大清王朝(臺大出版中心20週年紀念選輯第7冊)
羅威廉
出版日期:20160501
定價:400元 特價:79折, 316
本書將英語學界的清史研究精華置入整體性的框架中, 提供我們不同於教科書習見說法的清史敘述。 本書是近半世紀西方清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將四十多年來英語清史學界研究的發展,整合到一套層次分明的架構之中,呈現包括社會史轉向、內亞轉向和歐亞轉向等三個重要的新取向。作者從這些觀點出發,把清帝國的歷史放入前後更長時段的中國史脈絡,以及更廣闊空間的全球性觀點來討論。 本書以帝國統治問題作為全書主軸,並以主題為主、時序為輔的敘事方式安排章節,全書共分十章,分析與敘述兼長且極具可讀性;前五章論述清帝國從建立到興盛的歷程,後五章轉而析論在十九世紀之後遭遇的危機與調適,深入淺出地探討清帝國各時期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重要主題。本書提供臺灣讀者不同於教科書慣常習見的清史敘述,是總覽西方清史研究成果極佳的入門之作。 ★本書譯者之一、中研院史語所助研究員李仁淵專文導讀 名家推薦 羅威廉教授是馳名國際的清史專家,他這本《中國最後的帝國:大清王朝》,成功地綜合了國際及中國清史學界過去數十年的成果,具有典範性的價值。此書拋棄了清朝無能保守及中國近代史起於西力入侵的傳統觀點,將清朝視為一個克服種種挑戰、成就斐然而必須完整視之的重要斷代,以深入展現中國近代歷史自身演變的特質。作者同時融合了新清史、社會史、內亞史、東亞史以及比較世界歷史的眼光,對於清代歷史各重要階段的起源、發展及特性,做出完整而深刻的詮釋。是以本書堪稱這數十年來海外清史研究最重要的通論性作品,為研究清史及中國近現史者所必讀。 ──吳展良(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作者羅威廉在本書〈導言〉中說:歷史學家們現在對大清帝國的理解,與四、五十年前我們所曾經理解的大不一樣了。感謝作者羅威廉,本書夾敘夾議式的宏大敘事,不僅讓我們看到了半個世紀以來西方最富有活力的清史領域產出的豐碩成果,並且通過此一對比,領會五十年來人們對大清帝國的理解確實已經「大不一樣」。這一點也提醒華語史學界應更加重視西方同行研究清史過程中基本概念的重構(basic reconceptualization)和相關理論支架的可驗證性(testability of the related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s)。 ──張廣達(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講座教授) 本書精要地整合過往英語學界清史研究的成果,將眾多不同的研究置入一個整體性的框架,讓讀者可以得知個別課題的學術脈絡與其在整體歷史中的位置,等於是提供了一份了解英語學界清史研究的更新版地圖。而書中許多個別論點具有啟發性,其全面的關照更可誘導讀者將研究放在更高的層次上思考,從認識對方開始反思自己的研究路徑,以及清史研究未來的方向。 ──李仁淵(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羅威廉在這本精湛傑出的研究著作中,將最新的清史研究推介給一般讀者。《中國最後的帝國》為作者畢生研讀清史此領域之最新力作,對於我們瞭解中國史,這是一本治學嚴謹、值得信賴的重要之作。 ──蓋博堅(R. Kent Guy),華盛頓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這是一本來自美國史學界的中國史嶄新論述。自1644年由非漢族的滿洲人征服明朝那一刻開始,傳統中國逐漸變得不太一樣。這意謂著過去以費正清為首的哈佛學派,其強調中國朝代更迭、道統延續的概念必須被摒棄……簡而言之,一如作者羅威廉教授在此書中所陳述,「內向封閉的天朝帝國」雖然業已消失,更有趣的卻在我們面前上演著。 ──Jonathan Mirsky,《泰晤士報文學評論》(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書評 一本針對中國史這段重要時代的最佳研究。 ──K. E. Stapleton,《Choice》書評
 
1753、 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臺大出版中心20週年紀念選輯第8冊)
若林正丈
出版日期:20160501
定價:500元 特價:79折, 395
日本研究臺灣政治第一人――若林正丈, 在戰後臺灣政治變遷研究領域的學術生涯代表作。 若林正丈教授是日本近三、四十年來研究臺灣近現代史、戰後臺灣政治史最重要的學者。而本書正是若林教授在戰後臺灣政治變遷研究領域的學術生涯代表作。本書以「中華民國的臺灣化」為線索,統攝戰後臺灣政治史的發展歷程,分為「中華民國臺灣化的啟動(1945-1987)」與「中華民國臺灣化的展開(1987-2008)」兩部分進行論述。 本書整合目前為止中、日、英文學界對戰後臺灣史的研究成果,橫跨政治學、歷史學、語言學、社會學、區域研究、認同政治等學術領域,是一本具科際整合特色的戰後臺灣政治史。本書更在先行者的研究基礎上進而提出其獨特的「分析式架構」,檢視並解釋戰後臺灣政治發展的軌跡,是一部飛得高、潛得深,能夠縱觀全局,並具有開闊視野的史家之作。 ★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蕭阿勤、政大臺灣史研究所教授薛化元專文導讀 名家推薦 若林正丈教授在本書以政治體制為經,以時間為緯,分析了戰後臺灣政治體制的結構,也同時梳理了六十餘年來的臺灣政治史,是一部成功地結合社會科學(政治學)與歷史學研究手法的佳作。 ──吳密察(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 作者熟稔於臺灣的學術成果與現實脈動,在本書運用「多重族群社會」、「遷占者國家」、「七二年體制」、「民族主義政黨制」等論述工具,更大量應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兼具深度與廣度,讓讀者在閱讀上無疑享有「鳥瞰式」的滿足感。 ──薛化元(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 放眼近三、四十年來日本對臺灣近現代史、戰後臺灣政治變遷的研究領域,如要列舉其中最重要的學者,相信許多臺灣學界同仁腦海中首先浮現的,絕非若林正丈教授莫屬。如要舉出若林教授在戰後臺灣政治變遷方面的研究生涯代表作,那麼又非本書莫屬。 ──蕭阿勤(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作者若林正丈是日本從事臺灣政治研究的第一人,本書以「中華民國臺灣化」此一概念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直至今日的臺灣政治發展,是作者從事臺灣政治研究三十年來累積成果的集大成之作。 ──小笠原欣幸(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總合國際學研究院副教授) 作者透過「多重族群社會」論述,詳細紀錄「臺灣化」轉向的自我認同意識過程。 ──中西寬(京都大學研究生院法學研究系教授) 本書以「中華民國臺灣化」為問題意識,成功將書中內容明確、完整地連貫起來。 ──井尻秀憲(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總合國際學研究院教授) 作者重構分析錯綜複雜的現代臺灣政治,提出獨特見解的專門語彙,賦予本書無比的魅力。 ──金子文夫(橫濱市立大學國際總合科學部教授) 本書是有志於臺灣政治研究的學術工作者所必讀,也是從事東亞比較政治研究以及國際關係研究極為重要的參考書。 ──松田康博(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
 
1754、 戰神訣 卷一
蘇愚
出版日期:20220914
定價:250元 特價:68折, 170
戰神訣攻無不克,乃天下至寶。時值亂世,三位絕世奇人攜戰神訣來到中原,為求『道』分作三家。戰神訣的秘密被野心勃勃的莫臨所知,將布下天羅地網奪取戰神訣。 無為門掌門方采寒身處巨變漩渦,為阻止戰神訣現世,他重出江湖。整個武林等著向他報仇,要他贖過去的罪孽。少林、峨眉、崆峒、武當、華山五派不顧風雪集結長白山,只為逮到方采寒身受重傷的時機,將其一舉擒拿…… 他會還手再度殺成腥風血雨,還是犧牲以謝天下,他是否能堅持所擇之道……
 
1755、 戰神訣 卷二
蘇愚
出版日期:20220914
定價:250元 特價:68折, 170
究竟「戰神訣」藏著那些不為人知祕密,使武林高手們非得爭出高下?然而真有它的存在?誰會成為這場爭奪戰的最後贏家? 看武林正派弟子身陷情義的泥沼中,該如何掙扎?在信仰崩壞的末日裡,誰是背叛者? 季晅,是武林正派的少林弟子。 江羽,因為師承劍魔門下而被稱之為邪教妖女。 正邪對立的兩人,卻在命運的安排下相逢,進而相戀;只是,當正與邪的枷鎖套在他們身上時,單純的愛戀也變成了禁忌。
 
1756、 戰神訣 卷三
蘇愚
出版日期:20220914
定價:250元 特價:68折, 170
師父觀衣禪師命令季晅需在妖女江羽練成劍魔前將其除去,以免後患,且必須依約迎娶天遙門項無痕,季晅痛苦萬分。從小被嚴格規範言行舉止的他,直到與江羽相遇,才勇敢打破一個個被禁止的教條,真正活出自己。被迫分別的他們,在各自擁有一片天後重逢,昔日的感覺依舊存在,但是枷鎖也依舊存在,他們要如何掙脫世俗的枷鎖,才能比翼雙飛?這是一段義無反顧的癡戀,一場愛恨兩難的抉擇。
 
1757、 戰神訣 卷四
蘇愚
出版日期:20220914
定價:250元 特價:68折, 170
普陀山醫術大會聚集了許多人,煉藥臺前,魔教藥王段蕎坐在轎中,他壞了一條腿,背脊駝起,疤痕無數,面目陰摯,更是令人發冷。不像救人的郎中大夫,更像索命的惡鬼閻羅。 段蕎竟揭出江羽的身世,她和方采寒的過去,交纏如千絲萬縷。真相有水落石出的一天,還是永遠埋藏。她的身世又給腥風血雨的江湖投下什麼變數?季暄能否殺出重圍,解救腐敗枯朽的西夏,拿到戰神訣,救萬民於水火?
 
1758、 戰神訣 卷五
蘇愚
出版日期:20220914
定價:250元 特價:68折, 170
季暄身中唐門萬毒窟的劇毒,唐云求助在神藥谷隱姓埋名多年的墨教藥王,季暄卻不知救他的藥王便是決心與他相忘於江湖的江羽……而現在的羽兒與墨教教主走的親近…… 墨教教主軒轅明,背負著墨教百年的包袱。千千萬萬個教徒仰望著他,期待他引領墨教走向建國大業。然而悲劇重演,他一生最愛的女人,愛上他最倚重的大將。百年經營,成在今朝,身為教主有沒有選擇不犧牲的權利? 軒轅明飽經內憂外患,能否度過難關? 戰神訣重現江湖,究竟是福是禍?
 
1759、 吃一場有趣的宋朝飯局
李開周
出版日期:20141210
定價:280元 特價:7折, 196
「杭州西湖東坡肉」蘇東坡愛吃肉,還嗜食生魚片。 「醉翁之意不在酒」歐陽脩愛喝酒,也喜歡鮮美螃蟹,退休後逐蟹而居。 「粗茶淡飯吃剩餅」王安石雖不講究美食,卻獨衷羊頭籤,這是什麼怪東西? 穿越時空回宋朝,那是最好吃的朝代 從宋朝開始,杯、盤、碗、筷等餐具才逐漸齊備,煎、炒、烹、炸等烹飪手法才初步完善。 川菜菜系到了宋朝才一枝獨秀,五顏六色的仿葷素食到宋朝才遍地開花,餐桌飯局的各種規矩也是到了宋朝才基本定型。 中國自古採「分餐制」,像日本料理般每人一份,後來演變成「共餐制」。 古代用餐時和西方人一樣,離不開刀叉,後來才改用筷子。 漢朝人吃飯時席地跪坐,到了宋朝才能好好坐在椅子上進食。 大開眼界的宋人飲食 ◎鮑魚之肆的鮑魚不是鮑魚? ◎廣東菜竟然嚇死人? ◎古代也有食安問題,病死馬肉佯稱鹿肉? ◎今日拍賣市場上天價的宋瓷,居然是窮人用的器具? ◎敬酒時,為何大家共用一個酒杯? ◎宋朝沒冰箱,怎麼有冰品可吃? ◎宋朝已有川菜,但當時沒辣椒怎麼辦? 作者身為資深饕客,獨家考證史料、典故,化身主人翁帶著讀者穿越回到宋朝,從飲食習慣、食品種類和飯局座次等細節比較古今異同,細說為什麼當朝「最好吃」!除了介紹歷史文化、飲食特色,更帶領你體會當時的生活情趣。
 
1760、 一位自學史家的成長:方豪的生平與治學
李東華
出版日期:20171228
定價:380元 特價:79折, 301
方豪(1910-1980),原籍浙江諸暨,天主教神父、中央研究院院士暨民國著名史家,專長中西交通史、宋史及臺灣史。方豪早年入天主教修道院接受修士培成教育,不僅得到了西方哲學、神學的紮實訓練,同時也培養了拉丁文、法文等的書寫能力,此對於他後來的中西交通史研究,打下穩固的基礎。西學之外,方豪自幼受其父啟發,對讀史有濃厚興趣。論者以為:「方豪之治史,自近身始。身為教士,則治公教史;籍隸浙江,則治浙江鄉土史。循此二途,遂漸及中西交通史之範疇。」 本書作者李東華教授透過方豪留下的大量資料與書信,撰寫完成本書,主文分為「方豪及其近身之學」、「民國學術網絡中的方豪」和「牧職因緣」三大面向,探究方豪治史的背景、與當代史家的互動,及以神職人員身分與天主教會的密切關係。此外,本書附有方豪年表及其完整的著作書目,對有志於明清西學東漸史與傳教史、臺灣史及宋史等相關史學領域之研究者,有不可或缺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