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食堂松本大洋慷慨的感染力我不是想死進擊的巨人中年之路京都逛美術館更新粒線體我不做英雄讀首詩新時代運動與自己和解

藝綻神仙府:木刻造神

出版日期:2018-07-01
林貞鐃藝師,為臺南傳統藝術粧佛工藝之保存者。其作品承襲福州派,且保有傳統黃土底、牽粉線技法,具地方流派特色,形態與表情呈現較為誇張,善惡樣貌明顯。本片以製作一對《千里眼與順風耳》神像為軸線,記錄從選材 ...

黨若洪個展:老男 • 雜匯 • 小神仙

出版日期:2019-09-01
本書為「黨若洪個展:老男• 雜匯• 小

神仙

」展覽專輯。展覽由臺北市立美術館主辦。於2019年8月17日至11月10日本館E、F展場展出。. ...

藝綻神仙府:繡秀

出版日期:2018-07-01
王蘭貞藝師,為臺南傳統藝術繡黼之保存者。繡黼的製程極為繁瑣,一件作品需要經手好幾位師傅,從裁布打稿、上繃平繡、繡金蔥、上漿等,各環節皆需要相當的默契與共同的美感才能完成。本片除了完整記錄繡黼的製作與工 ...

臺語話神仙(全五冊)[精裝]

出版日期:2021-05-01
本冊收錄開漳聖王、媽祖、田都元帥等民俗信仰,繪出閩南的民間信仰與傳統民俗技藝。. ...

臺語話神仙Ⅱ(全五冊)[精裝]

出版日期:2022-06-01
繼閩南繪本套書《臺語話

神仙

》,敘述開漳聖王、媽祖、田都元帥、觀音菩薩及關公等民俗信仰與相關傳統民俗技藝後,《臺語話神仙Ⅱ》延伸介紹王爺、三官大帝、財神爺、廣澤尊王和土地公等信仰主題,透過插畫與視覺美術 ...

藝綻神仙府:金冠神帽

出版日期:2018-07-01
郭春福藝師,為臺南傳統藝術神明銀帽之保存者。民國52年開始跟著舅舅學金工,自此邁入「打金」一途,爾後有機緣製作神明銀帽便成了一生的志業。春福師製作每一頂銀帽皆親力親為,從量帽圍、打版、設計,到作品完成 ...

藝綻神仙府:千鑿石藝

出版日期:2018-07-01
董炎山藝師,為臺南傳統藝術石雕之保存者。1964年白河大地震,炎山師鄉內的大廟因此倒塌,炎山師也在此因緣際會下跟著製作廟宇石雕的師傅學習,自此正式開啟踏入石雕領域的大門,石雕製作分為「頭手」與「晟手」 ...

藝綻神仙府:傳藝影像詩

出版日期:2018-07-01
為維護傳統文化,落實技藝傳承,藉由影音保存的方式完整記錄本市12位傳統工藝保存者-王明賢、王郭挺芳、王蘭貞、林貞鐃、洪銘宏、高啟舜、郭春福、黃福壽、黃德勝、董炎山、廖慶章、劉坤輝的生活經歷與創作過程, ...

草地郎入神仙府

作者:許瑞芳
本書為配合「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常設展展場環境設計之博物館劇場,以清代常民生活為背景。 . ...

古城、新都、神仙府:臺南府城歷史特展專刊

出版日期:2011-12-01
臺南府城是清代臺灣政經運作的核心,是清代臺灣的首府。自17世紀起至19世紀中葉左右,是府城認同與文化形成的時期,也就是清朝統治時期的臺灣,同時也是本展覽所設定主要回顧的歷史時期。  本展覽主要核心精神 ...

海水神仙魚人工繁殖的奧秘(軟精裝)

出版日期:2011-12-01
海水

神仙

魚類在全世界的海水觀賞魚市場上有極高的產值,但相關的人工繁養殖學術報告仍十分有限,而且目前市場上絕大部分的神仙魚仍係仰賴野生捕獲供應需求。雖然臺灣已有海水神仙魚類人工繁殖成功的傳聞,然而有關牠 ...

漫遊神仙府:府城文學踏查地圖(6)

出版日期:2016-05-01
本書以府城寺廟史蹟之古典詩為主題,對照今/昔日府城信仰民俗的變化,並附踏查地圖,為實用的文學旅行書。. ...

神仙湯:2011苗栗縣文學集文學家作品集

作者:梁秀菊
出版日期:2011-11-01
出版社:苗栗縣政府
去國三千里,心懷故鄉情,反苗出書,定位自己是苗栗作家是作者心中最大的夢想,作者梁秀菊小姐,長年旅居在外,書中描述華人在外生活甘苦談,有著客家人硬頸精神,不向惡勢力低頭的點滴生活紀錄,是值得用心品獨的一 ...

桃氣神仙里長伯-桃園市土地公文化故事

出版日期:2009-07-01
出版社:桃園市公所
在全市34.8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中,有多達近300座的土地公廟宇,為了推廣桃園市的土地公文化,為了呈現桃園市土地公文化的深度,自97年年底全面展開-桃園市土地公信仰藝文資源調查出版及推廣。期望為桃園市 ...

藝綻神仙府:無形文化資產影音保存系列計畫2-傳統工藝保存者影音紀錄[附光碟]

出版日期:2020-07-01
傳統工藝的誕生源自於生活中食、衣、住、行、育、樂、信仰等需求,其中有些工藝會從基礎的器物伴隨文化變遷與創作者精神,讓「藝」的內涵流動於「技藝 」和「藝術」之中。 德國哲學家華特‧班雅明Walter B ...


您對於搜尋結果是否滿意?
太好了!感謝您的回饋!
感謝您的建議!我們會持續提供更好的搜尋服務!
很抱歉沒能幫上忙 :( 我們應如何改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