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赴美後,以宏觀看世界,針對美國的新聞事件、社會現象、政治議題,引述事件的發展始末,提出個人的看法、反思的空間,可以東西對照,更見深刻動人。有王丹對中國、台灣各方發展的密切關照,對人權、弱勢族群的關心,給青年學子的建議,以及他的人文思維,與生活感性的一面。
作者簡介:
王丹,一九六九年二月二十六日生於北京。一九八七年考入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後轉入歷史系就讀。在校期間主持「民主沙龍」,並主編《燕國風》、《新五四》等校園民辦刊物。一九八九年天安門民主運動爆發後,為主要領導人之一;「六四」後被列為全國通緝的學生領袖第一名。一九八九年七月被捕後判刑四年,自一九九三年獲釋後,在國內從事民主運動,參與發起公民上書行動,一九九五年再度被捕,並以「顛覆政府罪」被判刑十一年。一九九八年被當局以「保外就醫」為名流放美國,現為哈佛大學東亞系碩士研究生。
章節試閱
媒體應當如何自律
臺灣新聞局在給電子媒體換照時,要求各台需在營運計劃書上,註明新聞台需成立「自律組織」並頒佈「自律公約」。這讓人聯想起最近美國媒體的新一輪自律浪潮。
今年七月,美國邁阿密一位政府官員因為被指控洗錢而在《邁阿密先驅報》報社的大廳裡自殺。引起媒體更大興趣的是捲入這起自殺事件的《先驅報》專欄作家,與死者有十四年交情的老朋友吉姆(Jim Defede)。因為他在死者自殺前不久剛跟他通了電話並在沒有告知對方的情況下對電話內容進行了錄音,此舉已經違反了佛羅里達州的法律並引起外界對媒體以何種方式採訪新聞的爭議。九月份州檢察官宣布不準備起訴吉姆,理由是他的行為並非為了個人利益或出於商業動機。
吉姆免除了法律懲罰,但是仍然無法免除責任:他所在的《邁阿密先驅報》宣布解雇他,並且不會因為法律豁免而改變解雇的決定。該報主編表示:「解雇不是因為他的行為是否觸犯法律,而是有違職業道德;偷偷錄音這種事情,違背了對所有新聞從業人員來說都很重要的基本規範。」
今年美國媒體面對外界很大的挑戰。CNN和︽紐約時報︾的記者因為拒絕提供匿名來源,被法官判處入獄的事情,給各媒體敲響了警鐘。七月中旬,美國主流媒體之一的《洛杉磯時報》向編輯記者發布了一系列職業道德指南,以限制記者採用匿名消息,約束自己避免利益衝突和指導記者用合適的語言進行報導(相關的條文可見www.latimes.com/ethicsguidelines)。該指南明確禁止記者參與各種體育獎項的投票。對於匿名來源的使用,指南規定要有三個前提:第一,要作為最後的選擇(Last Resort);第二,要有足夠正當的已有匿名;第三,即使匿名,也要盡可能給出來源的身分,比如不應當說是「國會消息來源」(Congressional Source),而應當說是「國會外交委員會民主黨成員的一名顧問」,要盡可能具體到這樣的程度。
記者號稱「無冕之王」,享有一定的話語權力。對這種權力如何制約,是現代公民社會的一大課題。從美國的經驗看,外界的監督固然重要,媒體自身的自律更為關鍵。在這方面,也許上述的例子可以給台灣的媒體一點啟發。
——二○○五年九月二十四日
哈佛的秋天
秋天裡我回到麻州的劍橋市,回到哈佛。
拖著行李走在學校的路上,忽然覺得有點怪異:明明是我最熟悉的地方,是我度過六、七年學生生活的校園;這裡幾乎每一寸土地我都認識,每一條街道都寄存著一個個人故事。然而自己卻完全是一個遊客,一個旅人的形象,感覺是那種在故鄉中漂泊的怪異。
真正讓我有在家的感覺的,還是哈佛的秋天,那個瀰漫開來充斥了校園的秋天。如果說哈佛的秋天有一百個面孔的話,那麼在哈佛校園(Harvard Square)裡面的每個角落都可以找到其中的一個。
秋天是一種殘酷的美。當西風捲起落葉,在水泥路面上掃出「悉悉娑娑」的秋聲時,心中的落寞便會如落葉,無可挽回地飄落下來。可是在哈佛校園裡漫步,在殘酷的美中又會添加一種溫暖,似乎做為調節,平衡一下涼意帶給世界的蕭索。這種溫暖尤其體現在夜間,當一幢幢學生宿舍內傳出笑語喧譁時,當燈火通明的教學樓內不斷有學生進進出出時,這種秋意中的溫暖是校園的專利,是年輕時特有的奢侈。
我常常會為美國的環境綠化而感到驚異。時值深秋,但是哈佛校園內的草地仍舊一如盛夏。唯一不同的是有一層金黃的落葉均勻地散布在草地上,所有的詩意與靜謐便在這種不同顏色的相互映襯下濃烈地展現在校園內,時或有一株楓樹綻放出所有的絢麗,在藍天白雲下沉默著,給人一種來自美的震撼;時或又有一些從夏天殘存下來的花朵,在秋風中瑟瑟發抖,卻仍不減當年的風采。
當然,對我這個異鄉人而言,哈佛的秋天又多了一層異國的風味。在校內的紀念教堂的台階上看那些學弟學妹們趕去上課,各種膚色的學生穿著各有特色的服裝在眼前穿梭而過,我會忽然想起北京的胡同上空,那些飛翔而過的白色鴿群。同樣的溫煦陽光,同樣的天高雲淡。只是現在,北京的秋天,或者至少是我心目中的那個北京的秋天,恐怕只能存閱讀中了。現代化的速度和時間來開的距離,已經使我難以還原她的面容。地理意義上的鄉愁,在今天的時代,已經是一種精神上的奢侈品。
哈佛的秋天就是這樣也成了我某種意義上的鄉愁,畢竟,秋天不會因為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不同。只要在心靈漫遊的旅程中,我們能擁有共同的精神家園,我們就會有共同的鄉愁。 ——二○○六年十月二十五日
可憐的企鵝,無聊的保守派
「在好久好久之前,在南極洲有這麼一個故事……」很多觀眾應當還記得這部不久前上映的記錄片││《企鵝寶貝》(March of the Peuguins)。這部令人感動的片子記錄的是南極的企鵝在嚴峻的氣候條件下,如何頑強地進行年復一年的繁殖過程的。生命與自然的搏鬥,加上南極瑰麗的風光,儼然一首謳歌生命的交響樂。
請問那些看過這部記錄片的觀眾:當你們觀看的時候,有想到上帝嗎?有想到一夫一妻制嗎?有想到同性戀結婚的事情嗎?
回答「沒有」的人不要覺得我無聊,因為,在美國,居然就有人,不,一批人,看《企鵝寶貝》的時候,就想到了上述這些。他們,就是美國的保守派。
在最近一次年輕的共和黨人召開的會議上,保守派先鋒雜誌《國家評論》(National Review)的編輯號召聽眾都去看《企鵝寶貝》,因為它「促進一夫一妻制」!還真有人回應:在俄亥俄州的悉尼(Sidney)市,牧師Ben Hunt就組織了附近九個教會的教徒去看《企鵝寶貝》,他認為:「企鵝們經歷的某些環境讓人想起基督徒,牠們走過的路每年改變,但是企鵝們總是可以找到自己的路,這讓我們想到聖靈的指引。」更誇張的是著名教會學校波士頓學院的電影研究專業主任Blake先生,他對企鵝們給予了高度的宗教評價:「你會覺得這些企鵝們在履行一些我們人類應當崇敬的美德,我將之看作是對一夫一妻制度的肯定和對同性戀結婚的譴責。」聽聽,連企鵝都在反對同性戀結婚,多麼偉大、多麼神聖的企鵝啊!
「九一一」事件以後,尤其是布希連任前後,美國的宗教勢力和保守派氣勢大漲,對國際國內的政策都開始有重建「道德」的呼聲,這種熱忱的程度,從他們對《企鵝寶貝》的宗教解讀就可以感受到。儘管該片的導演一再強調「我們只是想向觀眾講述一個故事」,但是保守派們還是能從中看到,或者說創造出一些在我看來是匪夷所思的宗教教旨,這種宗教狂熱也真是讓人歎為觀止了。
只是那些可愛的企鵝,現在要來承擔捍衛「一夫一妻制」的宗教使命,真是可憐的很。我們除了說這些保守派無聊之外,還能說些什麼呢? ——二○○五年十月一日
媒體應當如何自律 臺灣新聞局在給電子媒體換照時,要求各台需在營運計劃書上,註明新聞台需成立「自律組織」並頒佈「自律公約」。這讓人聯想起最近美國媒體的新一輪自律浪潮。 今年七月,美國邁阿密一位政府官員因為被指控洗錢而在《邁阿密先驅報》報社的大廳裡自殺。引起媒體更大興趣的是捲入這起自殺事件的《先驅報》專欄作家,與死者有十四年交情的老朋友吉姆(Jim Defede)。因為他在死者自殺前不久剛跟他通了電話並在沒有告知對方的情況下對電話內容進行了錄音,此舉已經違反了佛羅里達州的法律並引起外界對媒體以何種方式採訪新聞的...
商品資料
出版社: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07-06-10ISBN/ISSN:9789574444076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24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