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與神
隨著歲月的流逝,人的身體各種器官的功能也會逐漸退化,終究形體將步入朽壞的最後結果,生命也隨之走到了盡頭。死生是人生中的大事,王羲之在(蘭亭集序)裡就深深感嘆「向之所欣,俛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無論壽命長短,最終的命運仍是荒塚一墓,因而不得不令人興起悲嘆之情啊!對於生死問題,許多的宗教和哲學家都曾經試圖解釋生的意義與死的價值,並且企盼找到生死之間可以溝通的橋樑,所以人死了以後究竟何往?就成為哲學、宗教上待解決的課題。
人死了以後是否一切都結束了呢?生死問題的探索從古至今都在人們眾多難題中佔有一席之地,而且也是任何宗教,任何哲學,任何人都規避不去的課題。對人類來講,人必須死亡的這個殘酷事實是否有翻案的可能?或者可以用另種方式的存在來解決人的肉體朽壞之後的生命轉化?許多宗教都給人類帶來一線光明希望,許多哲人也在此問題有極深而精闢的著墨。當一個人活在世上時並不生活得如意,那麼他對於未來的美好總會心嚮往之;可是當一個人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時,卻同樣會面臨到老死的招喚,因此也同樣期待死後仍有「生命」跡象,甚至能夠有更好的生命存在形式。
道家對於死亡的看法大體上是從形與神二方面來分析。莊子認為「大塊載我以形」,天地賦予我們人的形體的存在,但是這副形體有其時空存在的限制,所以肉體的生命必然會朽壞而消失。在(大宗師)此篇文章中,莊子假借孔子的口裡說出「彼以生為附贅懸疣,以死為決潰癰」。由此看來,莊子並不重視肉體的生命,反而視此生命的形式是「命定」的,也非個人所能掌握的,因此祇要能「安時而處順」,那麼即使死亡了,也不妨臨尸而歌,畢竟經過了一生的勞累以後,死亡未必不是一種休息的方式。一般人看待死亡是生命的永遠終結,所以心生畏懼,深怕一切的努力,一切的成就,從此化為烏有、泡沫,再也無法看到秀麗的山川,聽到悅耳的蟲鳴鳥語,也沒有人再給予身體熱情的擁抱,也無法享受海味山珍;所有曾經感動過、歡樂過的,轉瞬間都如掠過之浮雲,再也摸不著見不到。但是對「至人」和「真人」而言,死亡朽壞的祇是形體而已,精神還存留天地間。莊子說:「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當木柴燒完以後,火苗的能量仍然傳留下來,就如同人死了以後,那個人的精神也能夠永遠地停留世間。莊子是從精神觀點來說明生命可以不朽的價值涵義。
關於形體和精神彼此間是否不離的問題,各宗教一直有所爭論。若從佛教的輪迴、業力的觀點看來,仍須保留某種質素作為輪迴的主體,而這個輪迴的主體卻必然不是屬於外在的形體而另有所指,或稱之為「識」。若以佛教空宗看法,雖然視物質界或是精神界都是無常的,在緣起緣滅中一切皆空、無自性,但若就物象而言,卻也並不否定「假有」的存在方式。雖然「假有」非真,以世俗諦而言,我們仍可視其為「存在」,祇是存在是暫時的而已。
中國在殷商之前就有魂魄的說法,而鬼神也一直潛伏在人們的心靈深處作為勸善懲惡的「工具」。人死之後隨其在世的功過而成神成鬼已是一般人的信仰了,但是鬼神的存在又是以何種形式呢?如果祇是魂魄之氣,那麼和原有的肉體是相合或相離呢?就道教的觀點,襲用了老子「谷神不死」的說法,認為一個人能夠養神育氣,清除情欲,讓五臟經歷澡雪,再配合辟穀、食丹的修鍊過程,是可以長生不死的。早期的道教就以追求長生不死為目標,並且認為形體和精氣修鍊到某種程度就可以不食五穀而吸風飲露維生,甚至入水不濡,入火不熱,達到精神和肉體不朽的「神人」。
道教認為肉體和精神都是由氣所構成,因此祇要把氣養育,令正氣不衰,就能讓肉體不敗壞。肉體鍛鍊得清輕若氣一般,精神也修鍊成可以長居肉體當中,就能成為長生不死的神仙。當神明精氣不離其身,則不知老亦不知死了。
雖然長生不老不死的說法曾經炫惑了許多人,就連秦始皇都曾派人求取仙丹以期能長存於世,但是「服食求神仙」的說法畢竟荒誕不經,面對逐漸老朽的肉體卻是任何人都無法否定的事實。晉朝有位高僧,他名叫慧遠,曾寫了一篇(形盡神不滅)的文章,在那篇文章中,慧遠借用了《莊子》書中的薪盡火傳的比喻,認為神與形是二種不同的實體,形可滅,然而神卻是永遠不停地在輪迴之中。慧遠所說的「神」的意義,並不是指靈魂或是本體的存在,他所提出的「神」是極精而為靈者,是以「圓應無生,妙盡無名」的方式存在,並且能夠「感物而動,假數而行」,但是它卻非物非數,所以它也不隨物而滅。慧遠所說的「神」倒近於佛教所說的「識」。
道教基本上認為「形盡神滅」,所以除了要育養神氣之外,也不能荒廢形體的修鍊。晉朝有位文士名曰葛洪,他曾著有《抱朴子》一書,闡明神仙不死的理論。《老子》河上公注為道教的經典之一,其中也說明了陰陽二氣生成天地萬物,因此在人的身上含有元氣,若能夠涵養與氣相通,就能夠長生不朽。慧遠提出「形盡神不滅」的主張,是為了針砭道教形盡神滅的理論,成立佛教輪迴之說而提出的看法。
在一般人的觀念裡,大都認為除了現有的肉體之外,應當還有永恒不變的靈魂主體作為過去未來可能的存在方式,因而天堂地獄之說才具有說服力。佛教六道輪迴的說法主要的目的是希望眾生能夠持戒行善,最終達到解脫生死苦海的四聖境界,那時就可不受輪迴宰制了。基督教傳播信主得以永生的觀念,也是指死後的福報,靈魂能夠被迎接到天國安住,那時上帝已經在衪所轄管的天國幫你定了居所,讓你從此不再受難受苦。
如果我們把死亡視為從現在的存在形式轉換成另外存在的形式,那麼一定會有很多人選擇死亡,因為現在的存在方式充滿情仇愛恨諸多不如意的狀況,而在桎梏中受天刑的肉體是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自由。然問題的關鍵卻也在此,畢竟我們的五官並非能夠看到聽到感受到所有的現象,但是在「眼見為憑」的情況下,對於大自然間諸多的奧秘,卻是無法用眼耳鼻舌去感受的。雖然科學日新月異,諸多的學理藉由精密儀器的觀察也得到證實,不過卻仍有許多謎團未能釐清,其中包括人體腦波神經的結構以及如何記憶、推理、控制等功能,也因此精神界的情況和靈魂的存在,都成了科學的盲點,到今天,科學儀器還測不到靈魂,那麼靈魂是有或無呢?當儀器測出心律不再跳動代表人死的現象,但是心律不動代表人的感官活動的終止,也祇是腦波的記憶、推理和控制能力的停止,而「精神」的問題卻仍懸而未決。
關於靈魂是否存在的問題在民間的傳說中一直處於真偽難辨的情況;欲稱其有,卻又難以肉眼或儀器測得,欲說其無,卻又有麼多的人言之鑿鑿,以他們的親身經歷見證靈魂的存在。
佛的本質不是肉體的永恒存在,而是能夠了悟事理,得到大解脫。有生則必有死,因此佛教不談「不死」之事。我們的身體就像一部車子,當車子用久了之後會磨損朽壞,同樣地,身體用久了也會朽壞。雖然肉體會毀滅,但是智體的顯照,法相仍能遍照世間,那樣的存在已經超越肉體的存在方式了。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作者:楊俊誠
優惠價: 9 折, NT$ 198 NT$ 220
限量商品已售完
形與神
隨著歲月的流逝,人的身體各種器官的功能也會逐漸退化,終究形體將步入朽壞的最後結果,生命也隨之走到了盡頭。死生是人生中的大事,王羲之在(蘭亭集序)裡就深深感嘆「向之所欣,俛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無論壽命長短,最終的命運仍是荒塚一墓,因而不得不令人興起悲嘆之情啊!對於生死問題,許多的宗教和哲學家都曾經試圖解釋生的意義與死的價值,並且企盼找到生死之間可以溝通的橋樑,所以人死了以後究竟何往?就成為哲學、宗教上待解決的課題。
人死了以後是否一切都結束了呢?生死問題的探索從古至今都在人們眾多難題中佔有一席之地,而且也是任何宗教,任何哲學,任何人都規避不去的課題。對人類來講,人必須死亡的這個殘酷事實是否有翻案的可能?或者可以用另種方式的存在來解決人的肉體朽壞之後的生命轉化?許多宗教都給人類帶來一線光明希望,許多哲人也在此問題有極深而精闢的著墨。當一個人活在世上時並不生活得如意,那麼他對於未來的美好總會心嚮往之;可是當一個人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時,卻同樣會面臨到老死的招喚,因此也同樣期待死後仍有「生命」跡象,甚至能夠有更好的生命存在形式。
道家對於死亡的看法大體上是從形與神二方面來分析。莊子認為「大塊載我以形」,天地賦予我們人的形體的存在,但是這副形體有其時空存在的限制,所以肉體的生命必然會朽壞而消失。在(大宗師)此篇文章中,莊子假借孔子的口裡說出「彼以生為附贅懸疣,以死為決潰癰」。由此看來,莊子並不重視肉體的生命,反而視此生命的形式是「命定」的,也非個人所能掌握的,因此祇要能「安時而處順」,那麼即使死亡了,也不妨臨尸而歌,畢竟經過了一生的勞累以後,死亡未必不是一種休息的方式。一般人看待死亡是生命的永遠終結,所以心生畏懼,深怕一切的努力,一切的成就,從此化為烏有、泡沫,再也無法看到秀麗的山川,聽到悅耳的蟲鳴鳥語,也沒有人再給予身體熱情的擁抱,也無法享受海味山珍;所有曾經感動過、歡樂過的,轉瞬間都如掠過之浮雲,再也摸不著見不到。但是對「至人」和「真人」而言,死亡朽壞的祇是形體而已,精神還存留天地間。莊子說:「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當木柴燒完以後,火苗的能量仍然傳留下來,就如同人死了以後,那個人的精神也能夠永遠地停留世間。莊子是從精神觀點來說明生命可以不朽的價值涵義。
關於形體和精神彼此間是否不離的問題,各宗教一直有所爭論。若從佛教的輪迴、業力的觀點看來,仍須保留某種質素作為輪迴的主體,而這個輪迴的主體卻必然不是屬於外在的形體而另有所指,或稱之為「識」。若以佛教空宗看法,雖然視物質界或是精神界都是無常的,在緣起緣滅中一切皆空、無自性,但若就物象而言,卻也並不否定「假有」的存在方式。雖然「假有」非真,以世俗諦而言,我們仍可視其為「存在」,祇是存在是暫時的而已。
中國在殷商之前就有魂魄的說法,而鬼神也一直潛伏在人們的心靈深處作為勸善懲惡的「工具」。人死之後隨其在世的功過而成神成鬼已是一般人的信仰了,但是鬼神的存在又是以何種形式呢?如果祇是魂魄之氣,那麼和原有的肉體是相合或相離呢?就道教的觀點,襲用了老子「谷神不死」的說法,認為一個人能夠養神育氣,清除情欲,讓五臟經歷澡雪,再配合辟穀、食丹的修鍊過程,是可以長生不死的。早期的道教就以追求長生不死為目標,並且認為形體和精氣修鍊到某種程度就可以不食五穀而吸風飲露維生,甚至入水不濡,入火不熱,達到精神和肉體不朽的「神人」。
道教認為肉體和精神都是由氣所構成,因此祇要把氣養育,令正氣不衰,就能讓肉體不敗壞。肉體鍛鍊得清輕若氣一般,精神也修鍊成可以長居肉體當中,就能成為長生不死的神仙。當神明精氣不離其身,則不知老亦不知死了。
雖然長生不老不死的說法曾經炫惑了許多人,就連秦始皇都曾派人求取仙丹以期能長存於世,但是「服食求神仙」的說法畢竟荒誕不經,面對逐漸老朽的肉體卻是任何人都無法否定的事實。晉朝有位高僧,他名叫慧遠,曾寫了一篇(形盡神不滅)的文章,在那篇文章中,慧遠借用了《莊子》書中的薪盡火傳的比喻,認為神與形是二種不同的實體,形可滅,然而神卻是永遠不停地在輪迴之中。慧遠所說的「神」的意義,並不是指靈魂或是本體的存在,他所提出的「神」是極精而為靈者,是以「圓應無生,妙盡無名」的方式存在,並且能夠「感物而動,假數而行」,但是它卻非物非數,所以它也不隨物而滅。慧遠所說的「神」倒近於佛教所說的「識」。
道教基本上認為「形盡神滅」,所以除了要育養神氣之外,也不能荒廢形體的修鍊。晉朝有位文士名曰葛洪,他曾著有《抱朴子》一書,闡明神仙不死的理論。《老子》河上公注為道教的經典之一,其中也說明了陰陽二氣生成天地萬物,因此在人的身上含有元氣,若能夠涵養與氣相通,就能夠長生不朽。慧遠提出「形盡神不滅」的主張,是為了針砭道教形盡神滅的理論,成立佛教輪迴之說而提出的看法。
在一般人的觀念裡,大都認為除了現有的肉體之外,應當還有永恒不變的靈魂主體作為過去未來可能的存在方式,因而天堂地獄之說才具有說服力。佛教六道輪迴的說法主要的目的是希望眾生能夠持戒行善,最終達到解脫生死苦海的四聖境界,那時就可不受輪迴宰制了。基督教傳播信主得以永生的觀念,也是指死後的福報,靈魂能夠被迎接到天國安住,那時上帝已經在衪所轄管的天國幫你定了居所,讓你從此不再受難受苦。
如果我們把死亡視為從現在的存在形式轉換成另外存在的形式,那麼一定會有很多人選擇死亡,因為現在的存在方式充滿情仇愛恨諸多不如意的狀況,而在桎梏中受天刑的肉體是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自由。然問題的關鍵卻也在此,畢竟我們的五官並非能夠看到聽到感受到所有的現象,但是在「眼見為憑」的情況下,對於大自然間諸多的奧秘,卻是無法用眼耳鼻舌去感受的。雖然科學日新月異,諸多的學理藉由精密儀器的觀察也得到證實,不過卻仍有許多謎團未能釐清,其中包括人體腦波神經的結構以及如何記憶、推理、控制等功能,也因此精神界的情況和靈魂的存在,都成了科學的盲點,到今天,科學儀器還測不到靈魂,那麼靈魂是有或無呢?當儀器測出心律不再跳動代表人死的現象,但是心律不動代表人的感官活動的終止,也祇是腦波的記憶、推理和控制能力的停止,而「精神」的問題卻仍懸而未決。
關於靈魂是否存在的問題在民間的傳說中一直處於真偽難辨的情況;欲稱其有,卻又難以肉眼或儀器測得,欲說其無,卻又有麼多的人言之鑿鑿,以他們的親身經歷見證靈魂的存在。
佛的本質不是肉體的永恒存在,而是能夠了悟事理,得到大解脫。有生則必有死,因此佛教不談「不死」之事。我們的身體就像一部車子,當車子用久了之後會磨損朽壞,同樣地,身體用久了也會朽壞。雖然肉體會毀滅,但是智體的顯照,法相仍能遍照世間,那樣的存在已經超越肉體的存在方式了。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